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省赛获奖2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省赛获奖2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省赛获奖2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省赛获奖2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省赛获奖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测评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产生了实现“和谐大同”社会的理想,并为此设计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其核心莫过于采用一套有效的争议调处机制,即今天所谓之调解制度。调解,作为一种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在我国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调解的最早记载是舜主动出面对“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坻”进行有效调处的故事。可见,华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调解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调解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几乎在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负责调解的机构或人员。秦汉时,在乡一级设“秩、啬夫和三老”专司调解事务,调处不成再到县廷起诉。唐代则于基层分设“乡正、里正和村正”,而且还明确规定调解是将纠纷交府县处理的前提。到元朝时调解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民事纠纷。元代还为调解及其他非诉讼争议解决机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告拦”。元朝法律同时规定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这就赋予调解达成的和解协议以既判力和法律约束力,这是传统调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调解制度发展到了极致。明代将儒家“无讼”观念付诸社会管理实践,调解自然继续充当民事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朱元璋就曾颁布敕令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轻便告官,务要经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里甲老人量断。”清代在沿袭明朝做法的同时,还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调解适用范围被不适当地扩大。据载,清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五年间,天津宝坻县自讼案的调解结案率竟高达90%。从上述调解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调解在一步步制度化的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强制性特征。这种强制调解模式体现了统治者以此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考虑。中国古代调解也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道德教化功能。我国古代调解制度特点鲜明。首先体现在中国古代调解的主动介入特性。中国传统调解实践大多具有某种主动介入的因素,即调解人出面调和纷争,并非基于双方的邀请而是多由调解人主动介入争议。(以下括号中的文字,原考题中没有节录:这从前述有关舜的调解记载中可以看出,这种主动介入的调解模式在中国传统的宗族生活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清代就曾有叔嫂之间因田产之争诉诸官府,双方亲友在官府开审前,主动出面调解,在查明争议真相的基础上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最终平息纷争的案例。)其次是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的非中立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调解人主持调解时未必一定会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受传统道德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调解人在调解过程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比如在婆媳纠纷中,古代调解人大多会倾向于站在公婆一边而劝说媳妇作出更多让步。再者就是调解人的主导性。古代调解人大多都是带着自己对争议的看法和既定立场介入争议的(如“以和为贵”“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等传统观念)。]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自然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对调解结果施加影响。为了给调解人保留“面子”,当事人大多会听从调解人的建议。这些情形都是西方式调解体系中闻所未闻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发挥着积极的保障作用,是在“和谐大同”的传统社会的理想期待下诞生的一种争议解决机制。B.被誉为“维护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调解制度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相对的完善。C.元朝对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功不可没,法律规定由审判官介入的调解,其结果虽有法律约束力,但仍有改判的可能。D.清朝时期的调解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定程序化更为严格,但也使调解的对象不合理地扩大,暴露出一定弊端。【解析】原文说“通过审判官调解达成和解而再次起诉的案件,不允许有司再行受理……既判力和法律约束力”,不可能改判。【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朱元璋颁布敕令规定,其目的在于发挥调解制度的道德功效,使调解双方尽量不走民事诉讼程序,避免更大的麻烦。B.与清朝相比,明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显较低,充分反映出清朝社会矛盾更多,治理更为有力。C.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对调解更加重视,并将原来的民间调解上升为法律规范的高度,强化了调解制度的政治色彩。D.中国传统调解模式能践行数千年并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解析】清朝调解制度调解的案件数量和案件结案率明显较高,与当时将调处率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有关,而不是当时社会矛盾多。【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稳定封闭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人们之间和平共处的重要性,相对于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调解可以使当事人从烦冗的诉讼中解脱出来。B.清代曾有叔嫂之间因田产之争诉诸官府,在官府开审前,双方亲友主动出面调解,劝说双方各让一步,来平息纷争。C.在古代婆媳纠纷中,调解人大多会倾向于站在公婆一边而劝说媳妇作出更多的让步,调解难以不偏不倚。D.西方古代调解制度具有与我国古代调解制度不同的特点,它具有中立性等鲜明特点,调解可以给双方当事人一个谁是谁非的精确评断。【解析】中国古代调解制度中,调解人在某些情况下非中立,但不能说西方调解人就中立,也不能推断出可以给出精确评断。【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赈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68440157】A.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B.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C.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D.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解析】断句时,应结合语境来分析。原文说盐司勾灶丁的弊端,所以“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都是针对“盐司勾灶丁”的后果。所以应在“灶丁”“他户”后分别断开。这样就排除了A、B两项错误答案。“豫”为人名,“极论之”动宾短语;“咸”为副词,都,应修饰后面动词“获”。所以排除C项。因此,答案为D项。【答案】D5.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解析】A项,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答案】A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68440158】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解析】D项,“在他的影响下”错,原文说这时期有许多政绩优秀的知府。【答案】D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5分)译文:(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5分)译文:【答案】(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恣横”,恣意横行;“执”,逮捕;“尤”,最突出,最恶劣;“杖”,施以杖刑;“贴然”,服服帖帖)(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补出全句主语;“去”,离开;“攀”,挽住,拉住;“识”,记住;“配享”,共享)【参考译文】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豫以生员身份而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郎。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扩充军队,甚至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将这事告诉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范,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入选。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当赵豫刚到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或被劝阻,不再来起诉了。赵豫除政绩斐然外,还以和乐平易著称。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官级第二次任湖州知府,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湖州任职十七年。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百姓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他留任。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发放边防储备三百七十石赈济饥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原谅了他。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河南布政使。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但宁国人爱惜他,设立祠庙祭祀他。(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玉楼春·题上林后亭欧阳修风迟日媚烟光好。绿树依依芳意早。年华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长恨少。池塘隐隐惊雷晓。柳眼未开梅萼小。樽前贪爱物华新,不道物新人渐老。8.简要赏析“池塘隐隐惊雷晓。柳眼未开梅萼小”对春景的描绘。(5分)【导学号:68440159】【解析】先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其艺术手法。【答案】初春的脚步临近,池塘里的冰雪逐渐融化,响亮的雷声带来了珍贵的春雨;梅花傲立枝头,含苞待放,柳树尚未发芽。(1分)这两句运用动静结合(或听觉、视觉结合)的手法,(2分)描绘了一幅绿意即将萌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2分)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和概括。(6分)【导学号:68440160】【解析】描写春景,表达了对春景的喜爱;根据“年华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长恨少”表达了伤春和年华易逝之感等。【答案】①对春天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喜爱。②由春景引发的伤春之情。③对春色苦短,人生年华易老(青春年华易逝)的感慨。④万物复苏,循环往复,然而人生却非如此,引发词人对逝去即不可再得的感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以夸张之笔,极写秦皇的穷奢极侈、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承上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活珠子胡也频大约十二个少年和中年的泥水匠,在初秋的太阳刚刚偏西时候,一个两个的,说说笑笑,陆续向一家还不曾竣工的新盖的屋子低下头,挨进那竹篱笆矮矮的小门去。虽说他们不停地继续着各自的工作,但也一面做工一面说笑,并且高声向隔在远处的同伙交谈。在这时,用白色的细石灰去涂抹墙壁的陈老三,忽然想起了什么故事似的,刷灰刀突然停止在墙上,刀上那润湿的白石灰便软软一大团落了下来。“怎么的?”站在他身边和他极其相好的伙友九尾蛇,便望他说。“我在想……”陈老三回答。他的眼睛又很奸猾地看着九尾蛇,像嘲笑似的。“想什么?我不知道呀!”“我是想——”陈老三接着说,低声地。“想起扁头王——就是那个扁脑壳,鸭子的脑壳,——却料不到还稀奇哩,今天那个白云山游方的老道士,不是说那个脑壳里面有一颗活珠子么?假使得了这颗活珠子,不是说,在人间会富贵,想什么就是什么,并且愿意修道,成神仙也行么?……我的心里就是盘算着这个。”九尾蛇是一个富有而且惯于歪邪思想的人。“不要想,干脆你把它拿来就是了。”他坦然说,神色一点也不介意。然而陈老三却惊诧起来,怀疑地瞧着他,迟了半晌才断断续续地说:“你要知道,那颗活珠子是在扁脑壳里面呀!”他的极相好的这个伙友,于是就更亲切地偏过脸,向他笑,又把刷灰刀向墙上划了一个×。这两个人就挨着头,怕人知道,唧唧哝哝地小语了好久。“喂,怎么不理人?”陈老三举手在扁头王的肩膀上拍了一下。王大保侧过脸,便回答:“没有瞧见。你怎么走到这条路,不回家去么?”“我想喝一点高粱……咱们到三盛酒店喝两杯去,怎么样?”“我不——”“得啦!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弟兄,也没有老婆,什么累赘的人都没有,干干脆脆的,留下许多钱,干什么用呀!难道两只手能抓些东西进棺材去不成?”陈老三现着嘲笑的意思。“哪有钱!每餐的饭都很难!倘不是这一次得到长工做,怕早已饿死了吧。不过我不去喝酒却不是为了这意思……”“好,我也不去喝了,同到你家里去坐坐吧。”“这很好。”于是两个人在仄小的路上,说些不相关的零碎的闲话,不久便望见了王大保的家。那是一间非常古旧的近于半倾斜的矮小的木屋。屋的四周是广阔的平野,其中有稻田,菜园,池塘。……所以远看去,这个屋,也像是猪之类的牲畜爬伏着一般,辅修、倾斜和倒塌。但在王大保,他对于这屋子却有一种很深的情感,因为他的父亲是在这个屋里生下的,祖父也是,并且这屋子在他的曾祖父入世之前,就建筑得结结实实的了。他常常观察着全屋的每一部分,然而结果是使他忧愁,苦恼,恨到自己的无用,接着便自语一般的叹息了。“一辈子做泥水匠,一辈子也莫想修好这屋子!”“我倒有一个办法。”于是很忧愁的王大保便兴奋起来。陈老三便进行他的计划。他装作非常亲切低声说,“这是完全替你设想的……”“说吧。”“这是完全替你设想的……”陈老三便接下说,“把你扁头中的活珠子让我取下来,你这个老屋不就可以变成端正,变成……了么?”眼睛像捕攫小麻雀的鹰一般,有力地瞪到王大保的脸。“什么?你说的什么?”这个活珠子的主人却糊涂了。接着,陈老三把以上的话又重说一遍,并且说到“变成端正”那几个字眼时,声音便提高去,特别的清楚和特别的响亮。他颤颤地说:“破开脑壳,我不是就得死么?”“那自然,”他的伙友却坦然的回答。“不过要活的珠子,据老道士说,不这样就不成了。”王大保现出难色。到最后,他究竟是这样的对他的伙友说:“破开脑壳,不就是要我的命么?那不成!不成!”奸猾和阴险的陈老三,看情形,已知道再诱惑也是无用的,便嘻嘻地笑了起来,又装作非常亲切的模样。“不用生气,我是说着玩的,谁会这样傻,想去破脑壳……”他说着,一面就走出老屋去。第二天,早上的阳光很温和地照在竹篱笆矮矮的小门上面,在这时,那一伙继续着他们工作的泥水匠,又照样是一个两个的,陆续走到那家未竣工的新盖的屋子去。在他们走拢来,集聚到成为休息场的那天井里的时候,才从彼此的谈笑中,大家知道了扁头王大保在昨夜里给人破开脑壳了,血渍狼藉地死在那长满着霉苔的黑的土地上面。(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描写陈老三在涂抹墙壁时突然想起了什么故事似的“刷灰刀突然停止在墙上”,这一细节描写引出了人物扁头王大保。B.小说中九尾蛇为取悦陈老三得到“活珠子”说“干脆你把它拿来就是了”,他坦然的神色让奸猾的陈老三也感到震惊和恐惧。C.小说写九尾蛇在墙上面划了一个“×”,暗示陈老三将扁头王大保杀死取“活珠子”,为结局王大保被人开脑壳埋下了伏笔。D.小说中王大保住着祖上留下的腐朽、倾斜、倒塌的木屋却不甘心,一心想着修缮,让它“变成端正”,表现了他的自不量力。E.“活珠子”是陈老三和王大保之间矛盾冲突的导火索,王大保因“活珠子”丢命,陈老三因“活珠子”谋财害命,作者给予了二人深刻的同情。【解析】B项,“恐惧”欠妥,陈老三与九尾蛇之间是伙友,只有震惊,没有恐惧;D项,“自不量力”错,这一点表现了王大保还有追求,向往美好生活;E项,“深刻的同情”错,作者对王大保富有同情心,但是对陈老三是厌恶、批评的。【答案】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2)小说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导学号:68440161】【解析】分析作用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以及对人物形象的作用等角度回答。【答案】①介绍“大约十二个少年和中年的泥水匠”,暗示人物的身份;②“初秋的太阳刚刚偏西”与结尾“第二天”形成呼应,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③“不曾竣工的新盖的屋子”与小说中王大保腐朽、倾斜和倒塌的矮小的木屋形成对比,引发人物感慨,凸显人物贫穷的生活,丰富人物形象。(每点2分)(3)小说中的王大保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导学号:68440162】【解析】从相貌、经历、性格等方面回答,注意其举止行为。【答案】①相貌丑陋,受人欺凌;②孤苦无亲,没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③忠厚老实,生活贫困;④注重感情,有着美好的追求,想修缮祖上留下的腐朽、倾斜、倒塌的矮小木屋。(也可答“拒绝诱惑”)(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4)有人认为小说主人公是陈老三,但也有人认为是王大保。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案】示例一:陈老三。①陈老三是故事最早出现的人物,因为这个人物而展开了故事情节;②王大保的出现以及王大保扁头中的“活珠子”只是推动陈老三实施计划的因素,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③对王大保的描写,有力烘托了陈老三的狡猾奸诈和贪婪;④陈老三是作者的批判对象,有力地批判了那些为了利益而害人性命的恶劣现象。示例二:王大保。①故事的发生实际上设置在王大保一方,因为“活珠子”在王大保的脑袋中;②小说实际上是以“王大保”扁头里的“活珠子”为线索组织小说情节的;③对陈老三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王大保的忠厚老实,形成反差;④以王大保被杀结尾,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凸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每点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侯仁之:城市的知音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解析】D项,不全面,改为“不要只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B项,错在“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E项,错在“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答案】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解析】“城市的知音”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意思是说,侯仁之是一个热爱城市、了解城市、研究和保护城市的人。所以,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梳理出侯仁之热爱城市的表现,为研究、保护城市做过的贡献,然后分条列举,就可得到答案。如,第⑧段中“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表现出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的热爱之情;“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表明侯仁之研究过的城市很多;第⑨段“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积极参与保护卢沟桥与莲花池等行动,表明侯仁之为保护城市付出了很多。【答案】①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②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③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每点2分)(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导学号:68440163】【解析】从内容上看,第一段写了侯仁之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深感迷茫,表现出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想学史“给社会治病”,既写出他转行的原因,也表现出他的爱国之心,突出了人物形象;从传记的角度看,引用弟弟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从结构上看,正因为开头段交代了侯仁之由学医转为学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所以开头段为下文作了铺垫。【答案】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每点2分,写对其中三点即可)(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解析】本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第二部分是联系现实谈启示。第一问考生需要通览全文,梳理出侯仁之的优秀品质、学术研究中相关的言与行,然后归纳总结。第二问考生能够就侯仁之取得成就的某一原因谈出对自己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文章开头第一段就写出了侯仁之转而学史的原因是为了疗救社会,表现出他对国家民族的爱。第⑤段侯仁之认为“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并身体力行,“连续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和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研究;文章最后两段写侯仁之积极参与保护城市工作,表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现实的精神。【答案】①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②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③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谈启示略。(写对其中三点得6分,联系现实谈启示得2分)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导学号:68440164】①面对美国官员怀疑遭“中国黑客”攻击这一尴尬局面,中方强调,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网络黑客攻击行动,希望美方莫__________,而是在这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②近日,5个农民酒后__________,以民警超车时差点撞着他们的车为由,肆意对民警进行殴打、辱骂,最后被依法进行有罪判决。③关于“茅台库存量高达2万吨,茅台价格崩盘”的消息不胫而走。对此,茅台酒厂相关部门对这一说法作出回应,认为这是____________的恶意中伤。A.无事生非无中生有捕风捉影B.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捕风捉影C.捕风捉影无事生非无中生有D.无事生非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解析】都含缺乏事实之意,都是贬义。“捕风捉影”偏重在没有事实根据;“无中生有”偏重在本来没有的事实,凭空捏造,语气较重;“无事生非”偏重于无缘无故找岔子,故意制造麻烦,语义最重。【答案】C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68440165】A.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万,达到近五年国考招录数的顶峰,招录基数大,以至今年国考竞争比达到五年来最低,为47∶1。B.在日前亚冠半决赛刚刚结束之时,恒大主帅斯科拉里便表示,球队接下来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在主场夺冠。C.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强劲,科技发展迅猛,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加,崛起的中国曾被认为是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D.系列恐怖袭击发生后,巴黎官方发布声明称,11月14日市内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和各种公共设施将全【解析】B项,成分赘余,“目标”与“为了”重复,去掉“为了”。C项,主宾搭配不当,主语“中国”不能与宾语“大事”相搭配,把“崛起的中国”改为“中国的崛起”。D项,各种公共设施包含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等。【答案】A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微商的萌芽与壮大,本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常商业路径。__________,就会有弄虚作假的可能,已然有将微商之路走歪的势头。因此,需要用法律之手净化微商环境,微商方能走得更远。A.由于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只要有商业的地方B.只要有商业的地方,人走出来的路C.可是假如路是人走出来的,有商业的地方D.但路是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