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东埠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4135d7c318b609b54e3ce40f2e718e5/74135d7c318b609b54e3ce40f2e718e51.gif)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东埠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4135d7c318b609b54e3ce40f2e718e5/74135d7c318b609b54e3ce40f2e718e52.gif)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东埠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4135d7c318b609b54e3ce40f2e718e5/74135d7c318b609b54e3ce40f2e718e53.gif)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东埠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4135d7c318b609b54e3ce40f2e718e5/74135d7c318b609b54e3ce40f2e718e54.gif)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东埠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4135d7c318b609b54e3ce40f2e718e5/74135d7c318b609b54e3ce40f2e718e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潍坊市东埠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8-21题柔
软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效果比春日好多了。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的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端,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顺从着风力,像敷衍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边,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他们的子孙携到天崖海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着你。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当一个人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市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我少年时的出家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静修行。家中收拾、涮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以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没有了。她以一种柔软继续着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了,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萎地,而更多像她这样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生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喷涌而出,静坐下边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过度的劳心、劳力,以为青年时期生命透支满不在乎,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里,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得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完全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做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疾痛缠身。我们常说人赋有睿智,不会在一块是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淮南王刘安说的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图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除了对命数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抱持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势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气而水涌,周而复始地为我们直接地体验,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此时,应该看的更清晰了。18.文章开头对对芦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19.作者为什么要写“出家的妇人”和“上一辈的教书先生”?(6分)
。20.根据文意概括出芦苇和木麻黄象征的生活方式。(4分)
2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芦苇的原始之性指芦苇枝干柔韧,随风俯仰而不会折断,也指芦花毛茸蓬松,种子能够随风远播。B.作者不关注坚强的事物或事物的坚强,而是另辟蹊径,从芦苇的柔软感悟另外一种生存策略,揭示柔软是对待人生对待自然的一种智慧。C.通观全文,作者最后说自己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的原因就是那些柔软的芦苇。D.作者的人生策略是做站在安全处的旁观者,不参与世间的一切竞争。E.文章不仅用芦苇作为文章核心内涵的寄寓物,还用松竹梅木麻黄与之对比,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参考答案:18.内容:展现芦苇美好柔软的姿态,表明其顺从风力的柔软让其修成正果,揭示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是一种生存的策略的主题主题。(3分)形式:使文章首尾呼应,将人生的哲理寓于自然地感悟中,文章更形象生动,道理更通俗易懂。(2分)19.“出家的妇人”诚心向善,言行简洁而且低调,心境默契,几十年后依然留存。(2分)“上一辈的教书先生”过度的劳心、劳力,以为青年时期生命透支满不在乎,晚年疾病缠身,举家不宁。(2分)两相对比,说明“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2分)20.芦苇代表顺应躲避的生活策略,对自然命数抱有敬畏。木麻黄代表迎难而上,与大自然进行不懈的斗争的生活方式。21.CD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搬家①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那时我正在青海参加一个笔会,向主办方请了假便奔向火车站。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是多余的,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好像小官庄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②认识李城时,我刚开始写小说,妻子去世不久,而我也刚刚退休,为了排遣悲伤和寂寞,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最朴素确切的名字,比如,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叫做王彩虹,她们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至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做李城。③所以,当见到一个瘦精精的他时,我忍不住吃了一惊,而后又笑起来。我说,你叫李城?!你确定你叫李城?④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他正在我的小屋里,和一个工人要将一摞书抬出去,清晨通透而明亮的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这个画面很多年后我都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⑤他们是搬家公司的,爱心搬家公司。⑥这之后,又让他帮我做过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移动一下柜子,比如换一个灯泡,甚至是一颗螺丝松了,我都会给他打电话。李城很乐意,有时晚上来,有时第二天清早。自行车的铃铛在楼下先摁出两声,便噌噌跑上来。每次我会塞给他一些酬劳,他拒绝,只有我说“不收下次就不找你了”,他才会无奈收下,并总以老家的粮食蔬菜作为感谢。有一个傍晚,我去厨房倒水,转身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金黄色的点,打开灯,原来是一朵菜花。那是李城一个礼拜前送来的,我没有吃完,蔫了,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我蹲在墙角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命的顽强绽放使我泪水潸然。⑦李城很喜欢在干完活后倚在门框上问我小说的事。⑧你写过多少个李城?⑨李城多大年纪了?⑩怎么给他取李城这个名字?11可以不把他写死吗?12这篇还有多少字结尾?13这些问题是不必回答的,很多时候他只是自言自语,之后总是告诉我小说里的李城跟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或者说,这也许就是他的未来呢。14后来,搬家公司倒闭,他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对于这个工作,他很满意,住工棚,可以省下住铁皮屋的租金。15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如果不知道年龄,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16李城说他这些天都在最高的地方干活,风吹得人摇摇晃晃。17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城干活的场景,还有他的工友们,像蜘蛛侠似的攀援在高楼的四壁,他们吊着安全带,戴着安全帽,用混凝土一点点地将楼房喂大。楼长高了,结实了,漂亮了,他们也离开了,城里的人蜂拥而至,他们不会想起这座楼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只会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18当我用“摇摇晃晃”这个词语描述李城时,我也曾想过,李城某一天会不会像一片树叶那样摇摇晃晃飘落下来。不过,我的想法并非完全准确,但相似的是,李城的确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了。我没有在现场,所以不能准确描述那一时刻。李城形容自己就像小鸟那样飞了起来,他并没有感到害怕,只是十分想念老家年迈的父母,还有他的傻姐姐。19那些他曾经搬运过的脚手架,救了他一命。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干体力活了,只能休息。李城躺在工棚的钢丝床上,似乎很平静,把我带给他的小说读了又读,甚至还给我打过几次电话,问我正在写的小说里的李城是什么样儿的呢。20两个月后,李城有了新工作,在一家化工厂做门卫,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恐怕连这样的“门卫”都干不了了。没到年底,他回到了小官庄。21按照李城说的路线——下车后沿着一条石子路向西,过一个小桥,再沿着大堤向前走一段路,便是小官庄了。那片他描述过很多次的梨园,应该就在大堤下,还有桃园,柿子园,还有落满松针的松树。然而,这些,我都没看到,大堤上没有树,草皮之下的沙土已经裸露出来,一辆拖拉机正在挖土。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地里的庄稼毫无生机。不少树木被砍伐掉了,树桩还是新的,村庄裸露出来,显得胆怯而瘦弱。22我顿时明白李城向我描述的小官庄,应该是它曾经的样子,是李城记忆里的模样。23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24我无法将眼前这个人和那个骑自行车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仿佛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还记得那个人总是春风拂面,一脸笑容,他的声音清脆而干净,他喜欢帮我搬书,总是从高高的人字梯上噌地跳下来;他还和我争论小说里的人物,不能接受我将他们写成懦夫;还有,他的乐观让我从丧妻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25那天的阳光很好,一直照到李城床边。屋外特别安静,阳光一点点地移动,爬向我们的身体,仿佛从没感受过的轻柔与温暖。它一点点地攀登上来,向李城的身上移过去,阳光普照着,从不会对谁吝啬。26我记不请自己后来是怎么离开这间屋子,离开小官庄的,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李城说,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我点头,身体向他倾斜,以便能听清他断断续续的声音。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17.文中三次写到李城的“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每一次的用意。18.结尾为什么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参考答案:17.①第一次见到“瘦精精的他”时,李城虽然瘦,却充满活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②第二次“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间接写出他工作的勤奋辛劳;③第三次“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一笔写出李城深受病痛折磨的情形,令人同情哀伤。
18.①先是遭遇摔伤,后又得上重病,面对李城的坎坷命运,无力相助,我深感悲伤;②能帮助李城完成他最后的心愿,在小说中让他拥有美好未来,又是我可以努力实现的,因此无比轻松。【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中三次写到李城的“瘦”,每一次的用意。然后通读文章,圈画出涉题信息,本题就是文章中三次描写李城“瘦”的内容,结合前后文的语境,从其与文章内容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概括作者描写李城“瘦”的用意。本题,文章第一次描写李城“瘦”在文章第三段,“我”在妻子去世之后为了排解悲伤和寂寞,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写小说上。而“我”小说中的人物女性大多叫王彩虹,“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做李城”。所以第一看到李城——“一个瘦精精的他”,“我”忍不住吃了一惊,没想到竟然在现实中真遇到一个和“我”小说男主人公一样叫李城的,还“瘦精精”的。之后笑着问他“你叫李城?!你确定你叫李城?”说明李城给“我”的印象深刻。而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李城虽然“瘦精精”的却开朗充满活力。第二次描写李城的“瘦”在文章的第十五段,文章写李城所在的搬家公司倒闭之后,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工作。这是“我”看到的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如果不知道年龄,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在结合后文李城说“他这些天都在最高的地方干活,风吹得人摇摇晃晃”,这里的“更黑更瘦”一个说明李城工作辛劳勤奋,一个说明李城工作辛苦,工作环境恶劣。文章第三处描写李城的“瘦”在文章的第二十三段,是李城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之后,“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医生叮嘱他不能再干体力活,最后连门卫都无法干,而回家。打电话给“我”,“我”去他家看到此时的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结合后文“那天的阳光很好,一直照到李城床边。屋外特别安静,阳光一点点地移动,爬向我们的身体,仿佛从没感受过的轻柔与温暖。它一点点地攀登上来,向李城的身上移过去”,此时的李城不但消瘦的厉害,根本就是下不了床。本来就很瘦,现在“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写出李城深受病痛折磨的情形。对于李城现在瘦到“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的情形,“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这里描写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既写出李城深受病痛折磨的情形,也写出了李城现状令人同情哀伤。【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结尾为什么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这是一道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中的考查原因题,需要结合这句话的含义来进行解答,一是“无比难受”的原因,一是“无比轻松”的原因。然后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题干提及的句子,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回答问题。本题题目已经指出句子在文章的结尾,所以答案要在尾段和上文找。前文“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这是“我”难过的原因,面对李城的坎坷命运,无力相助,我深感悲伤。在结合后文“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李城叫“我”到他家来,是想让“我”帮他“搬家”,把他写进“我”的小说里。希望在“我”的小说里他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我是一名作家,对于李城这个最后的心愿“我”是能帮他完成的,这是轻松的原因。能帮助李城完成他最后的心愿,在“我”的小说中让他拥有美好的未来,是“我”身为作家可以努力实现的。因此又无比轻松。【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目有如下几种方法:①抓关键词。有些句子,只要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②分析句子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③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④关注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⑤揣摩表达意图。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常带有鉴赏的性质。如弄清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参考答案:1.C
2.C
3.B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肯定,第一段的表述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文中说的是“一个重要措施”,但并没有说这样就不会留下“乡痛”。B项,“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错误,第二段说的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文中并没有“必须完好保存下来”的意思。D项,“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有误,参看最后一段,文中说的是“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选项的说法与原文意思相反。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第二段后半部分来看,应该有两个方面,即“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而选项中只提了一个方面。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文章倒数第二段说“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但并没有说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立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钟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钟之后李从智、硃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钟矣。《明史·卷一六一》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B.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C.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D.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指旧时官吏到职办公。B.户部:中国古代署名,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刑罚等事,是六部之一。C.中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D.秩满:指官吏的俸禄很多。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古代官职级别。12.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五年,况钟得到尚书吕震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B.苏州、松江曾经赋税繁重,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C.况钟虽然出身于武将,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D.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之前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2)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参考答案:10.D
11.A
12.B
13.(1)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2)况钟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10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执礼甚恭”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况钟,前面要断开;“欲籍”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说话者况钟,前面要断开;排除AC两项。“人两贤之”中,“人”是所在句子的主语,意思是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因此“人”前要断开。因此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B项,“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刑罚等事”陈述有误。户部,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不掌管刑罚,刑罚归刑部管。C项,陈述不完整,中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D项,“指官吏的俸禄很多”陈述有误。秩满,是指官吏任期届满。故选A。【12题详解】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况钟得到尚书吕震等人举荐”分析有误。况钟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C项,“况钟虽然出身于武将”分析有误。况钟出身刀笔吏,刀笔吏是撰写公文或状词的人。D项,“在他之前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分析有误,应是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佯,假装;省,懂,明白;左右,名词作状语,向左右;顾问,请教询问;所欲,所想要的。第二句中,锄,铲除;植,扶植;之,代他;奉,信奉;若,像。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参考译文:原文无译文,网上也没找到。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潘璋传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人也。孙权为阳羡长,始往随权。性博荡嗜酒,居贫,好赊酤,债家至门,辄言后豪富相还。权奇爱之,因使召募,得百余人,遂以为将。讨山贼有功,署别部司马。后为吴大市刺奸,盗贼断绝,由是知名,迁豫幸西安长。刘表在荆州,民数被寇,自璋在事,寇不入境。比县建昌起为贼乱,转领建昌,加武猛校尉,讨治恶氏,旬月尽平,召合遗散,得八百人,将还建业。合肥之役,张辽奄至,诸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权甚壮之,拜偏将军,遂领百校,屯半州。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权即分宜都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甘宁卒,又并其军。刘备出夷陵,璋与陆逊并力拒之,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拜平北将军、襄阳太守。魏将夏侯尚等围南郡。分前部三万人作浮桥,渡百里洲上。诸葛瑾、杨粲并会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绝。璋曰:“魏势始盛,江水又浅,未可与战。”使将所领,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苇数百万束,缚作大挠筏,欲顺流放火,烧败浮桥。作筏适毕,伺水长当下,尚便引退。璋下备陆口。权称尊号。拜右将军。璋为人粗猛,禁令肃然,好立功业,所领兵马不过数千,而其所在常如万人。征伐止顿,使立军市,他军所无,皆仰取足。然性奢泰,末年弥甚,服物僭拟。吏兵富者,或杀取其财物,数不奉法,监司举奏,权惜其功而辄原不问。嘉禾三年卒。子平,以无行徙会稽。璋妻居建业,赐田宅、复客五十家。选自《三国志》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辄言后豪富相还: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B.合肥之役,张辽奄至:奄:忽然C.自璋在事,寇不入境:寇:侵扰D.作筏适毕,伺水长当下:伺:等候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八百人,将还建业”,建业是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孙权将治所从京口迁往秣陵,并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立帝王大业”之意。B.“权称尊号”,“尊号”是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选文中“权称尊号”的意思是孙权遥尊魏帝,承认魏帝,愿意与魏结盟。C.“拜右将军”,古代左右的尊卑并不固定,而是随使用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载:“位在廉颇之右。”而《魏公子列传》:“虚左”。D.“嘉禾三年卒”,“嘉禾”是孙权年号,中国古代称帝王,除了称王、称皇帝、还可以称溢号、称庙号、称年号等。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8.有评论说:“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据保东南,宣哉!”根据选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潘璋之不修”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5.C
6.B
7.(1)潘璋处在队伍后头,便策马前进,横马斩杀宋谦、徐盛军中的两个逃跑者,兵卒都转头接战。(2)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8.①生性放荡不羁②为人粗鲁莽撞③生活奢侈、超越本分④滥杀无辜,掠夺财物【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题中,C项,“自璋在事,寇不入境”,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自潘璋任职此地以来,贼寇再也不敢入境”,句中的“寇”是指“贼寇”;且从语法和语义来看,“入”是动词,意思是“入境”,前面需要主语,如果“寇”解释为“侵扰”,则为动词,那么句子的主语只能是“璋”,那就变成“潘璋”不敢入境,这显然与语境不合,后一句的主语不可能是“潘璋”,结合前面来看,自然应该是“贼寇”,由此可以确定“寇”应为名词。故选C。【6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题中,B项,“‘权称尊号’的意思是孙权遥尊魏帝,承认魏帝,愿意与魏结盟”错误,应该是孙权称帝。故选B。【7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身”,自己;“次”,动词,本是“驻扎”之意,此处可以译为“处在”;“驰”,快马疾行;“谦、盛兵走者二人”定语后置句,应为宋谦、徐盛军中的两个逃跑者,“走”,古今异义,逃跑;“还”同“旋”,转身,回头。第二句中,“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去”,古今异义,离开;“亲戚”,古今异义,父母兄弟;“事”,侍奉;“徒”,不过,只是;“高义”,高尚品德;“……者,……也”,判断句。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潘璋之不修’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就要求考生理解“潘璋之不修”的意思,然后再到文中找到具体的表现,答题的时候要分点。“不修”意为“品德不善,不好”或“品德不修明”,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他“性博荡嗜酒”,这说明他放荡不羁;最后一段说他“璋为人粗猛”,这说明他为人粗鲁莽撞;如最后一段“而其所在常如万人。征伐止顿,使立军市,他军所无,皆仰取足”“然性奢泰,末年弥甚,服物僭拟”,这说明他生活奢侈,超越本分;如最后一段“吏兵富者,或杀取其财物,数不奉法”,这说明他滥杀无辜,掠夺他人财物。【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潘璋,字文珪,东郡发干县人。孙权为阳羡县县长时,他开始前往跟随孙权。潘璋生性放荡,酷好饮酒,家中贫穷,喜欢赊酒喝,讨债人上门,他动辄就说等我以后富贵了再还钱。孙权感到他非同常人,十分喜欢他,因此让他招募兵卒,得到一百多人,于是为将带兵。他因征讨山贼立有战功,代行别部司马。后来为吴地的大集市铲除奸人,盗贼由是绝迹,他亦由此而闻名,升任豫章郡西安县县长。刘表在荆州时,百姓屡受侵扰,自潘璋任职此地以来,贼寇再也不敢入境。邻县建昌兴起强盗作乱,潘璋转而兼任建昌县县令,加授武猛校尉,讨伐惩治刁恶之民,一个月内便全部平定,他将那些流亡散逸之民召集起来,得到八百人,带领这些人返还建业。合肥战役,魏国将领张辽突然杀来,东吴各位将领没有防备。陈武战死,宋谦、徐盛都败阵而逃,潘璋处在队伍后头,便策马向前,横马斩杀两名宋谦、徐盛军中的逃跑者,兵卒都转头接战。孙权甚为看重,任命他为偏将军,于是率领百校队伍,驻守半州。孙权征讨关羽,潘璋与朱然截断关羽的退路,军至临沮,驻在夹石。潘璋部下司马马忠生擒关羽、关羽儿子关平以及都督赵累等人。孙权随即分出宜都郡的巫县和秭归两个县作为固陵郡,任命潘璋为郡太守、振威将军,封爵溧阳侯。甘宁去世后,潘璋收并了他的军队。刘备出兵夷陵,潘璋与陆逊合力抗击,潘璋的部下斩杀刘备的护军都尉冯习等人,将蜀兵杀伤甚众。潘璋被任命为平北将军、襄阳太守。魏国将领夏侯尚等围困南郡,分派前头部队三万人架浮桥,渡江到百里洲上,诸葛瑾、杨粲一起集中部队前往救援,但不知向何处出击,而魏军天天渡江不断。潘璋说:“魏军兵势正盛,江水又浅,不可与之交战。”便率领自己的部下,前往魏军上游五十里地,砍伐几百万束芦苇,扎成大筏,打算顺流放火,烧毁浮桥。筏才扎好,正待水涨即放筏,夏侯尚便领兵退去。潘璋到下游驻防陆口。孙权称帝后,任命潘璋为右将军。潘璋为人粗鲁勇猛,军中禁令严厉,喜好建立功业,所带领的兵马不过几千人,而他所到之处常常如同有士卒万人。征战驻守,便设军内市场,其他军队没有的东西,都靠他的军内市场充实补足。但他性格挥霍无度,晚年更加厉害,衣着器用都超越本分,与位高者攀比。将士之中富有的人,有的被他杀死夺走财物,屡屡不遵奉法令。监察官员们检举他的行为,孙权总是爱惜他的功劳而原谅他不加责问。嘉禾三年(234),潘璋去世。他的儿子潘平,因品行不正被流放会稽。潘璋的妻子居住在建业,朝廷赐给她田地房宅,又赐免除赋役的佃客五十家。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公孙龙①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②。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19.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2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2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与之弟子籍。参考答案:19.C
20.A
21.给他弟子的身份【1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熟练记忆,还可以用代入法,看哪个义项代入原文更符合语境。原文看,把四个义项代入句子,只有C项“交往”符合上下文意思,翻译为“人如果没有能力,公孙龙就不与他交往”。故选C。【2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熟练记忆,还可以用代入法,看哪个义项代入原文更符合语境。A项“褐”为褐色,粗布衣服,所以“衣”为名词作动词,“穿”。故选A。【2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要点:“与”,给予;“籍”,身份。
参考译文: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说:“没有才能的人,我公孙龙不会和他交往的。”有个穿粗布衣服用绳索当衣带的访客求见并说:“我善于呼喊。”公孙龙问弟子说:“我的门下原来有善于呼喊的人吗?”回答说:“没有。”公孙龙说:“给他弟子的身份吧!”数天以后,(公孙龙)前往游说燕王。来到河边,但是渡船在对岸。让善于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就让渡船过来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水库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做报告。下面是张田甜社长开场白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4分)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作报告,前几天,我们两位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参考答案:(1)“两位”删去,或改为“二人”、“两人”、“两个”。(2)“他”改为“杨先生”。(3)“拜读”改为“看”。(4)“大作”改为“作品”。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尊称和谦称的区别。8.下面这张图片反映出的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请写出该图片组成要素及寓意,并提出两条解决问题的建议,不超过120字。
参考答案:组成及寓意:整体构图是一个家字,其中豕是一个手拄拐杖,弯腰驼背的老人形象。图片反映出的是“空巢老人”缺少关爱的社会问题。建议:?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让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子女要关爱老人,常回家看看,给予老人精神与物质的帮助;?不断完善和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满足空巢老人的生活需要。(给出两点建议2分,言之成理即可)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纪录片《舌尖上中国》的热播,为我国美食食品材料及制作工具市场带来了不可小视的经济效益。B.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C.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基因工程作为新兴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将带动其它生物新技术。D.校庆活动期间,我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安全工作,以防止出现校园踩踏事件的发生。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语病题通常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A项介词赘余造成主语残缺,删去“随着”;C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上宾语中心词“的发展”;D项结构杂糅,“出现”和“发生”应删去其一。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0.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参考答案:蚂蚁用弱小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那是在启迪我们:弱小并不可怕。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曝气转刷合作协议书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评课记录《工业》
- 听七年级英语评课记录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位置和范围》(第1课时)听课评课记录
- 招送水工合同(2篇)
- 犬舍加盟合同(2篇)
-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四单元第7课《分数与小数互化》听评课记录
-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4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听课评课记录1
-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8.1《森林的砍伐 空气污染》听课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1.1同底幂的乘法》听评课记录
- 外研版七年级下册重点语法总结
- 华为HCSA-Presales-IT售前认证备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影视艺术概论复习考试题(附答案)
- 园林绿化一月份养护计划
- 小肠梗阻的护理
- 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印 课件
- 2024-2025年高中化学 第1章 第3节 第1课时 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教案 鲁科版选修3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申报书
- 2024年秋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3.1.1 代数式
- 环境检测实验室分析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 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