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1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2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3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4页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共有4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每一个子目大致都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背景,解决的措施以及措施产生的影响样的逻辑来安排的。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产生了官员数量过多和费用吃紧等问题,其军事制度也导致了“将兵不相识”。为了消除社会的动乱,范仲淹、王安石等展开了变法活动,但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败。在金朝攻击之下,北宋灭亡,赵构定都临安,南宋建立,循弊偏安。(二)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但由于其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该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对一些较抽象的历史概念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繁杂的历史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归纳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料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对北宋社会带来的影响。2.结合所学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作出历史解释,针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说明史料运用的原则。3.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两宋时期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正确认识古代民族间交流的方式,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认识国家统一的进步性。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宋代社会问题(二)教学难点宋代仁人志士的努力,家国情怀的涵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三、王安石变法——解弊之法四、南宋的偏安——循弊偏安课堂导入:展示五代十国图与北宋、辽、西夏地图两幅图片,通过观察两幅图片,指出不同时期版图形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引入一段话——在夺取政权之初,对内部的篡夺成风的局势必须刹住,对外部的分崩离析局面也必须加以结束,而且还要防范其重演。所以,赵匡胤在即位之后,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经济诸方面的立法都贯穿着一个总的原则: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邓广铭:《宋史十讲》听讲,在教师引导下发言激起学生对北宋局势的思考,确立本节课教学结构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任务一:熟练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归纳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料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对北宋社会带来的影响。1.措施(1)加强控制地方①行政:派文官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教师对其中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归纳)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二府三司制(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配以课本图片梳理学习。在地方:①设立“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归纳)特点:分化权力,机构众多(2)崇文抑武方针①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进士数量激增+劝文诗+童谣)(归纳))特点:抑制武将,重文轻武2.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权力,机构众多。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过渡:如何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影响:积极: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一:材料1: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1.思考继五代十国而起的赵宋王朝面临着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2.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一)边防压力1.积弱之原因:收精兵,换防+军权三分+崇文抑武——军事积弱2.表现:(1)宋辽关系(2)宋夏关系任务二:观点辨析题——针对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有人认为是统治者明智的选择,也有人认为是统治者无能的表现。请阐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不可取:屈辱+金钱损失可取:安定+经济受损有限(二)财政危机1.积贫之原因:冗兵(募兵政策)+冗官(官职分离、“恩荫制等”)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三、王安石变法——解弊之法通过面临的危机,把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结合表格内容,学生学会分析变法措施带来的影响。任务三:指出史料中对于变法的不同态度,分析形成不同态度的原因,并说明史料运用应注意的原则。学生自学,针对危机学会分析相关措施的影响;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三,再次深化对王安石变法影响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史料运用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培养相关史学素养四、南宋的偏安——循弊偏安展示北宋、南宋易代形势图,了解政权版图变迁,了解南宋时期岳飞抗金、宋金和议及南北对峙的相关史实学生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学生通过相关史实的了解,认识依然延续北宋的相关统治政策。课堂小结:用思维导图再次串联本课内容加强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课后作业:材料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摘编自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光明日报》2017年1月2日06版)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1、识读地图和相关材料,说出辽、西夏、金和蒙古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时空演变;2、通过史料研读,概括归纳出三朝政治制度共同特点,并对其进行历史阐释;3、通过史料分析,学生归纳南北面官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的特点和评价;4、通过史料研读,概括分析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难点:三朝政治制度共同特点,分析其历史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各民族的发展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从政治统治的角度来看一下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是如何推动中华政治文明的发展的?教师:上(宋神宗)谓辅臣曰:然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毕沅《续资治通鉴》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学生:思考,回答:1.农牧混合式经济;2.制度相对完备一、辽朝的时空信息和制度建设本部分内容就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通过地图描述辽朝的时空信息;二是通过材料归纳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南北面官制的评价教师:请同学们先看课件图片史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辽朝的时空信息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材料归纳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南北面官制的评价,具体如下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材料二、春捺钵为钓鱼,接受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等的朝贺;夏捺钵是放鹰,与北、南面大臣议国政;秋捺钵是射鹿;冬捺钵是射虎,与北、南面臣僚议论国事,时出校猎讲武。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如何认识实行南北面官制?学生:因俗而治:对本民族和汉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保持尚武精神;笼络各族酋长。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促进了游牧民族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教师:辽的统治反映了促进了民族交融,本质上体现了封建化的进程,因俗而治也体现了有益的治理探索。相对晚于辽在同时代中西部还有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又是怎样统治的?二、西夏的时空信息和制度建设本部分内容就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通过地图描述西夏的时空信息;二是通过材料思考西夏的制度建设体现什么特点教师:请同学们先看课件图片史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西夏的时空信息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西夏基本模仿北宋,行政机关叫中书,军事机关叫枢密,财政机关叫三司,监察机关叫御史台,此外管理首都事务的叫开封府。中央机构有两套称谓。地方设立州郡和藩落两套机构。思考西夏的制度建设体现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回答。三、金的时空信息和制度建设本部分内容就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通过地图描述金朝的时空信息;二是通过材料概括解释猛安谋克制教师:请同学们先看课件图片史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金的时空信息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金熙宗在朝廷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综理政务,海陵王继位后......尚书省总理政务,尚书省和枢密院为中央最高政治、军事机构。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作用:节约了财政开支,在前期保留了一定的战斗力,但在后期逐渐腐化。思考金朝的制度建设体现什么特点?解释猛安谋克制学生:思考。回答。四、探究一:三朝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的共同特点?并对其历史阐释?教师: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材料二、春捺钵为钓鱼,接受女真“千里之内”诸酋长等的朝贺;夏捺钵是放鹰,与北、南面大臣议国政;秋捺钵是射鹿;冬捺钵是射虎,与北、南面臣僚议论国事,时出校猎讲武。材料三、西夏的制度建设:基本模仿北宋,行政机关叫中书,军事机关叫枢密,财政机关叫三司,监察机关叫御史台,此外管理首都事务的叫开封府。中央机构有两套称谓。地方设立州郡和藩落两套机构。材料四、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金熙宗在朝廷设立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综理政务,海陵王继位后......尚书省总理政务,尚书省和枢密院为中央最高政治、军事机构。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作用:节约了财政开支,在前期保留了一定的战斗力,但在后期逐渐腐化。问题:归纳三朝政治制度共同特点?对其进行理解阐释?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展示答案,小组互相补充教师:特点:1.较多地吸收了中原的政治制度,保留本民族的特色。2.因俗而治:对本民族和汉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原因:1、少数民族统治者有效统治农耕经济区的需要。2、少数民族长期民族习俗的适应。3、魏晋隋唐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加快。4、魏晋隋唐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推进。影响:统治与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政权统治,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封建化进程:大大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民族大交融:加快了民族交融;农耕发展:保护了农耕文明,使生产力继续发展;政治与统一: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积累有益经验。五、蒙古(元)的时空信息和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本部分内容就设计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学生通过地图描述蒙古(元)的时空信息;二是通过地图和材料概括元巩固统一措施(尤其是行省制度特点和影响);通过基础知识归纳概括元民族关系新特点教师: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国央地关系的转捩点》材料一:从法理上说,元的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材料二:元代行省制体现出了“大而不专”的特色。行省长官作为介于府路州县和“腹里”之间的地方最高长官,具有日常事务的统筹全权,但部分特定的权力(军队、钱粮)会由个别专责的官员提调,其他人不可随意干预,调兵更需中央授权。材料三:(行省制)克服了宋代的高度集权造成的兵众而不能打仗、官冗而办事效率低的问题。归纳行省制度——特点和评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元的制度建设:继承,创新教师:展示元的民族关系基本知识材料,元朝时期,女真人、契丹人、及部分蒙古人相继融入汉族群体,汉人族群的成分更为兼容多样。与此同时,数量众多的西域人、随着蒙古征服进入中原和江南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元朝时期东来的西域人有上百万之众,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回族就是西域人大规模东来的聚合物。元朝的民族关系有何新特点?学生:思考,回答六、探究二: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教师:提供材料材料一契丹自耶律阿保机和耶律德光以来,统治者即能说汉语,而女真人进入中原后更是普遍说汉语......识汉文,同时,宋人也以学胡语为时尚。女真歌曲也在中原传唱。——李锡厚《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9期)材料3:蒙古人受汉文化的影响。比如取名时候采用汉人的字、号,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汉人也受蒙古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和文字,使用蒙古名字,汉人受蒙古婚姻、服饰等习俗方面的影响。材料4: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认为金宋都是“中国”。——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版)2011年第3期材料5:契丹、党项、女真等每年从汉地引进不少米面、瓜果、茶叶等食品,其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迁居中原的女真族,饮食习俗与汉族已经没有什么差异。中原地区则从北方地区引进大量的羊。各民族与汉族交错杂居,通婚现象俞益普遍,并得到官方的认可。——关树东:《一部描述民族历史风俗的佳作——读<辽宋夏金社会生活史>》问题: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什么作用?要求:(1)对以下材料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2)根据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作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小组选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疆域版图:拓展了疆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初步奠定近代中国的版图;民族交融:加快了民族大交融;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中华文明:形成了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文明系统,统一中形成多元共辉局面。小结升华: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辽夏金元时代,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的有效统治,本质上体现了封建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开发了边疆,其因俗而治的统治经验为后世政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认识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新变化。2.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3.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4.认识社会的新变化。【学习重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学习难点】社会的新变化【学情分析】关于本节课的历史学生在初中多有接触,但只是对具体的史实有所了解。因此,本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做到进一步加深,开拓学生的视野。不仅知道一件事是什么,更要知道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教学工具】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辅助教学,内容包含这一时期相关史料、板书设计等;本课安排1课时。【新课讲授】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辽宋夏金元这五个朝代在政治建设方面所取的的成就。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五个朝代在经济和社会去方面所取的成就。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重点是要大家掌握这一时期在经济和社会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不要说那么或者不要说那么多)本节课分为四部分内容主要从经济和社会这两个方面概述前三个子目主要是经济方面出现的变化。第四个子目是社会方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内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家阅读教材,找出在农业方面发展的表现。农业:1.粮食产量的提高:宋朝稻麦复种制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经济作物的种植:①一些地区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②棉花种植的推广:内地种植始于宋,推广于元。(元朝黄道婆对棉纺技术革新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3.边疆地区的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农业都有显著进步。手工业:1.制瓷业:宋朝:五大名窑元朝:出现彩瓷,青花和釉里红大量出口海外,中华文明新象征2.矿冶业:宋时煤大量开采,东京居民普遍使用;提高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推动文化普及带动造纸业发展(放图片瓷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过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和产品。那么,这一时期在商业和城市方面发展的概况如何呢。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内容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概念:(其实可以删除)概念: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的发展包括内贸和外贸两方面。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繁荣。师: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商业:1、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边境贸易发达: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活跃。纸币的出现与需求剧增原因:①商贸的繁荣②金属货币携带不便表现:①钱币铸造量扩大;②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3、海外贸易繁荣①外贸税成为宋元的重要财源;②出口至亚非等国家地区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物品,进口香料、珠宝;③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城市:(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根据练习册中的题:讲宋朝突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夜市、草市(农村、乡间集会;唐朝时期是坊市制住宅区和交易区))(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师:过渡:这一时期,除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在经济方面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三、经济重心的南移阅读教材第三子目,找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表现及影响。(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北人南迁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政府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人民的辛勤劳动。可以当成一个开放题注意把控时间)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我们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过程魏晋南北朝: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期:北宋:①经济上依赖南方;②户口分布南多北少南宋:正式成为经济重心元朝: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2.表现:(1)长江下游和太湖下游流域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苏湖熟,天下足“(2)为了运输南方的财富和粮食,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创造性开辟长途海运航线3.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北分卷制度——对国家全局有利;对南方考生并不公平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师:以上是该时期在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的变化。在社会层面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部分内容:四、社会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宋代社会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1、门第观念淡化(平民社会到来)(材料中显示:娶妻不看重门第,婚姻中重财不重身份;科举选士不重家世;唐前期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如果你拿着钱告诉你老爸这是我经商赚的钱你老爸可能会哀叹道家门不幸,怎么出了个做生意的孽种;不像现在见了马云都喊爸)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规定:“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注;选送)。”该规定反映出宋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自由的增加)贱民阶层:数量减少家内服役:世袭奴婢减少,更多来自雇佣无地农民:租佃关系发展,人身束缚减少(租佃制这种经营方式适应了该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官府对土地买卖等限制松弛)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官府限制比以前更为松弛。(后面榜下择婿——门第观念单薄;租佃制发展过程人身自由增加)总结:“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经济发达人民富庶物质丰富公平宽松和谐社会相对开放文化科技不杀士大夫)《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单元对应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共四课内容,分别叙述了政治上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民族关系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市民阶层逐渐成长;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本单元学习要点有两个,一是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二是认识辽夏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就第一个要点而言,各方面的变化都要结合两宋时期的基本发展线索去了解,而文化领域的变化影响更为深远,本课是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属于本单元的难点。2.正文内容及逻辑关系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国文明史上又一高峰。纵观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不仅有着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还有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传承性与发展性、兼容性与选择性并存的特点。本课在逻辑关系上遵循两点原则:一是先讲宋,再讲少数民族政权,一是按照文化史著作的叙述顺序依次展开。3.核心概念本课在教学时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意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如何引起思想文化的新变化。中国古代史的核心概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本课从文化角度叙述了辽宋夏金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既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充分学习和借鉴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族人民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二、教学立意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具备一定的史实基础。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基本定位在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这就要求我们将教学的思路指向聚集在学生的如何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以及学生在认识历史过程中如何使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得到发展。

建议教学时适当跨越朝代界限,与前后历史时期进行对照观察,探其源,辨其流,才能更好的理解宋元文化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发展方向。少数民族文字是统编教材新增内容,是本课的难点,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文化上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共同构筑起了辽宋夏金元文化的大厦。儒学复兴是本课的重难点,北宋儒学的复兴不仅仅是儒学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这一时期的教育、科举、文学、艺术、甚至科技等方面都有儒学复兴的烙印。在教学中建议以儒学复兴为基点,加强历史事件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克服历史事实的碎片化现象,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史实的通透理解。古代文化史的教学难度很大,设计操作不好,容易使学生陷入一堆笼统的历史碎片,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拟定通过“一个话题”:宋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两个重点”:儒学的复兴和少数民族文字;“三个环节”:阅读、聚焦、回望,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清晰把握宋元文化的新变化,探究其发展传承中的社会动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于本课教学,应该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在时空框架下把握这一时期文化成就,同时通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理解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现象——儒学的复兴和少数民族文字。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涵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流程(一)基本流程1.阅读,梳理知识脉络阅读,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我们可以利用导学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梳理概括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文本,利用好教材对学生构建有意义的历史认识是有益的。2.聚焦

紧扣核心问题中国古代史的核心概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本课文化则体现出多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大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本环节聚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把握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常常需要看在文化构成的各个层面之间相互渗透的交接点。北宋中期开始的儒学的复兴运动是理解宋元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教学建议将本部分内容问题结构化处理。将儒学复兴的背景、理学的主要内容、儒学的社会化途径以及对程朱理学的评价四部分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前情提要、盘整理学、社会化途径、你怎样评价谭嗣同的观点。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有利于将零碎的历史事件用问题链接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