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民居建筑1_第1页
第五章-民居建筑1_第2页
第五章-民居建筑1_第3页
第五章-民居建筑1_第4页
第五章-民居建筑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民居建筑“我看到很多土人的茅屋,它们全一样,也全都好用,而在那里没有建筑师。我很感动,人类竟可以如此聪明地解决太阳、风雨的问题”。——建筑大师路易·康对非洲民居发出的赞美民居与其他功能性建筑不同,他是出现最早、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从规模上来讲,他不能与宫殿及官式建筑相提并论,也不能像宗教建筑那样,一建就是几百年。但从实用性及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民居建筑却比宫殿、宗教等建筑形式更为人性化,更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因为他们是最能体现民生民意,最质朴的建筑。民居建筑与地域的关系气候地形建材习俗气候气候的冷暖干湿直接影响到民居建筑的外观形式以及内部的结构,甚至室内的装饰。气候与地域的复杂性,主要源于温度、降水量和风的影响。多雨地区的屋顶形式干燥地区的屋顶形式阿拉伯地区,为适应炎热的气候,建筑采用内向庭院的型制。湿热地区出于通风散热、防雨除湿的考虑,民居则大多以通透见长,窗在此变得多而宽阔,屋檐轻巧而深远。世界上的地形复杂多样,除了极目千里的大平原、辽阔的高原外,还有山地、丘陵和盆地。面对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各地的人们会根据对自然认知的不同,建造出不同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地形山区地带------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均顺其自然而建。平原地带------合院式民居大都以自身的围合来形成院落空间。以前后院落穿插串连为明显的特点,如最具代表性的四合院、三合院。一个“苗条”的民居形式。越南民居基于实用性考虑,传统民居一贯使用地方材料资源以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地取材”使民居建筑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反映出地域特色。建材“泥土”是价格最为低廉的建筑材料,具有隔热、防寒的功能。黄土高原的土质地均匀,抗压、抗剪强度较好,在挖掘洞穴之后能保持土体自身的稳定,有“壁立不倒”的特性。而且黄土的蓄热性能极佳,冬季洞内温度可达28度;而在夏季则可降至摄氏10.5度左右,做到真正的冬暖夏凉。伊朗沙漠中的地下住宅也门的土楼石材是山区最廉价的材料,有耐压、耐磨、防潮、防渗等特点。各种石头经过加工形成块石、毛石、片石等,可作为民居的外墙和屋面用材。浙江、贵州、福建等地区都是充分利用石材的地区。木材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在盛产木材的林区。木梁、木墙、木顶、木瓦……随处可见到。中国大部分地区、东南亚、北欧等地都是采用木材为民居的主结构用材。而在挪威、芬兰、中国的云南还有全木榫接的井干式民居。瑞士的木构小屋竹材在多雨的南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常用于制作屋架、竹篾墙、竹栅、编竹夹泥墙等。在有些地区,甚至草类、高梁杆、棕榈叶也被用作建筑材料,东北地区用稻麦草做屋面材料、泰国的棕榈叶墙、青海的海草顶等都是运用地方性材料最典型的实例。山东荣成的海草房傣族的竹楼“自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不同”。——法国的白兰士教授习俗儒家文化造就的等级制度使中国民居多为单开间,中间的堂屋居中有着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以体现“居中为尊”的儒家正统思想。美国土著人的帐篷综合复杂的民居地域性民居的地域性不可能是以上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地处同一纬度气候带,会因地形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一座高山的阻隔,会使山的南北面形成完全不同的气候现象,一个国家也会因地处不同的气候和多种的地形状态而呈现出多种民居形式。世界民居的多种形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没有单一的理由可以解释的清楚。民居是因社会、种族、文化、经济及自然环境因素之交互作用而各有差异的。即使同是岛国的英国、新西兰、日本,也会因所属的民族、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而使民居形式各异。同时,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各因素对民居的影响也不是同等的,可能时而突出某一因素,时而改为重视其它因素,某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无一不反映到民居的形式特征上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不论从气候、地形或习俗来看,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性都是丰富而多彩的。从亚热带、温带至亚寒带,从世界屋脊到辽阔草原,加上拥有56个不同的民族,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形成了世界范围内也少见的多元化特征。藏族的碉楼、彝族的土掌房、瑶族的吊脚楼、白族的一颗印、蒙古草原的毡包……等等,不同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民居形式。即使同是汉族地区,民居建筑也大相径庭:是避居广袤山野的客家,还是在皇城根下的京城,是在气势豪迈的山陕关中,还是在山清水秀的古徽州,地理位置的不同,住宅形式也各具特色,千差万别,瑰丽多姿。它是贯穿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且遍布地区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形式。中国传统民居主流的建筑形制——庭院类民居南北东西四面房屋组成一个闭合封闭的空间。这样一个院落就称之为四合院。平面上的对称和外观上的封闭是庭院式民居的基本特征。庭院式民居与中国传统的礼教宗法有着相连的关系。同时又符合中国的民情。正因为如此,这种形式是历史最悠久使用也最多的一种民居形式。三进四进庭院类民居形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从单间、单幢、乃至复杂的多进院落及多条轴线的各种规模的组合群体,以适应多种人口家庭的使用需要。个别地区还将主屋建成二至三层以增加空间功能的变通性。中国庭院类民居的院落大小与纬度变化成正比,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太阳的直射高度角有关。根据院落的大小,这种民居在具体的形制上又分为三种形式:合院式、厅井式和融合式。合院式庭院较大,室内外空间相互独立是合院式民居的主要特点。适合于冬夏差异明显,冬季冷、雨量少、风沙大的地区。是中国北方的通用民居形式。典型实例:北京民居厅井式南方炎热,防暑降温是头等大事,因此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采用厅井式民居,尤以江浙、两湖、闽粤为典型。在这里,院缩小成天井,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连成一体,扁长形院落构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举头仰视,有若坐井观天,因此称之为天井。以避免夏季阳光的直射。敞口厅成为民居中主要的活动空间。典型实例:徽州民居融合式另一类民居形制则兼具了庭院式与厅井式的特点。“院”与“厅”相结合,既有院落也有半室外的空间。这里的半室外空间可以是敞厅也可以是在厅前加设花罩或可拆卸的格扇门,有的是采用深前廊的方法,形成厦廊。典型实例:白族民居四合院的院落空间小中大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平面图游廊西厢房东厢房正房庭院庭院耳房耳房后罩房倒座照壁垂花门庭院大门能体现主人的职业、社会地位、财富程度等。亲王府“基高十尺,正门广五间,启门三”“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六十有三”郡王府、世子府“基高八尺”“正门金钉亲王减七分之二”贝勒府“基高六尺,正门三间,启门一”“门柱红青油饰”贝子府“基高二尺,启门一”“公侯以下管民房屋,台阶高一尺”“柱用素油,门用黑饰”——摘自《清会典事例》门上装饰内宅抄手游廊皖南民居—徽州天井厢房耳房小家庭生活的建筑形制——单幢类民居与庭院式民居不同,单幢类民居是将生活起居的各类功能融合在一幢单体建筑内,各种功能,诸如待客、休息、用餐、仓储、拜佛,甚至畜养等等都在单幢的建筑内完成。这种形制适用于小家庭的结构,即子女在成年婚嫁后分居独住。这种生活方式不需要建造像合院那样的建筑组群。这类建筑分布地域较广,但大部分为少数民族使用。这类民居可分为:井干式、干栏式、窑洞式、碉房式、木拱架式和下沉式。井干式——利用原木垒叠而成的一种住宅。这种形式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使用。由于使用材料的限制,现在只存在于在森林茂密的山区,如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吉林、云南西北部等地。窑洞式——古老穴居的延伸窑洞是在黄土断崖处挖掘横向穴洞的一种民居形式,是由史前文化的穴居、半穴居发展而来的。在北方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窑洞民居因其具有施工简便,造价低廉,冬暖夏凉等优点被当地百姓广泛使用。因它是在黄土中开凿出空间,所以它没有一般民居那样优美的外在轮廓。它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在其内部空间构成的巧妙性,具有浓郁的北方汉子一样的地域气息——粗犷、淳朴。窑洞式民居主要集中在晋中,豫西,陇中,陕北,宁夏,渭北以及内蒙察哈尔右翼旗和河北张北等地。碉房式——藏族的住宅青藏高原蕴育了最神秘的藏族文化。由于高海拔,空气稀薄,但阳光充足,是个能一日见四季的地方。其中在雅鲁藏布江的中下游,土地肥沃,盛产木石。聚居的藏民以农业为主,民居多以乱石堆砌厚墙,内部则为木质梁架。形似汉族的庭院式民居,藏族民居虽也形成院落,却将各种不同功能的房间安排在一栋单体建筑之内,高度三至五层不等。外形下大上小,敦实稳重。平屋顶、女儿墙,立面开窗极少,外观封闭给人以碉堡之感。故称“碉房”。木拱架式——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一种独特的民居结构方式。

形似南方的穿斗结构,但木柱并不落地,而是层层出挑,叠架而成的拱形,当地人称“圆挑起拱”。这种构架在中国传统木构中尚属罕见,其渊源尚无法证实。这种民居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前檐挑拱及室内的拱架上,雕刻有牛羊头,鸟兽及花果等。下沉式——台湾高山族采用半沉于地下的方法建造他们的住屋,以防止台风带来的破坏。干栏式建筑小记桂北地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魏书·僚传》居住在用木支柱架离地面而形成的楼层上。这种建筑形式适合潮湿多雨的地区。桂北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属大丘陵地貌。山峦连绵,温湿多雨,森林茂密。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这里极为偏僻,加上地势险要,历史上长期交通不便,故受外来影响不大,依然保持了他们各自民族的特色。龙胜瑶寨多建筑于大山之中三江侗寨多依建于河谷丘陵穿斗式结构吊童柱收尾处的装饰处理一楼空间——饲养牲畜、堆放柴草的地方二楼空间——主要的生活居住空间楼井空间过厅空间火塘空间卧室空间阳台晒台入口空间二楼空间的构成三楼空间——堆放杂物、备用客房高四层,里四圈,上上下下几百间。圆套圆,圈套圈,历尽沧桑几百年。客家民居的代表——承启楼古代的集合住宅——集居类民居集居类住宅是指全族人居住在一起的居住组群,也可以说是古代的集合住宅。每幢住宅内居住着少则十余家,多则百余家,这个居住群不但含有居住功能还包括其它所有与家族相关的社会功能,例如族祭、防御等功能。民居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这类民居主要是由于在历史上的特殊原因,如防外族的侵扰或宗族血缘的紧密联系等。此类民居又可分为土楼式、围屋式和行列式三种。其中土楼式是最富盛名的,分布区域主要在福建和广东潮汕。闽南民居闽西民居红砖文化客家文化五凤楼形似放大的四合院,但厅堂更为集中,东西厢房的围合性更强。五凤楼屋顶层层迭落,前低后高,外在形象富有变化,但防御性不强。方楼圆楼承启楼是永定土楼中的杰出代表它是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外径62.6米,由4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组合而成。外环的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作卧室全楼共有370多间房,如此庞大的居住区内,住房的大小却一律均等。这与中原庭院式民居中强调尊卑等级完全不同,可能正是这种平等才能促进团结,使得一致对外的防御功能发挥到极致。这些巨型土楼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的巨型居住建筑,墙体基础部分则用大块卵石叠砌,空隙以小的卵石填塞。墙基在地上的部分高约2~3米,上面则为夯土墙,夯土墙里面用竹片作筋以增强土墙的抗剪度。土墙厚度大都1米多,最厚的可达2.5米。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这是汉武帝时远嫁乌孙王的公主在一首歌中的吟唱适应迁徙的住宅——移居类民居游牧民族的穹庐式毡房是我国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和北方寒冷的气候而建造的。它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便于拆装组合的移动式民居。畜牧生计方式是人类对干旱和高寒地区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人与地、人与植物之间通过牲畜构成一条以植物(牧草)为基础,以牲畜为中介、以人为最高消费等级的长食物链。这样的一种生计方式必然造成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随时转移的游动式生活。蒙古族民居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选址布局“夏日于大山之阴,以背日光。其左右、前三面则平阔开朗,水道便利。择树木阴密之处而居。冬日居于大山之阳,山不宜高,高则积雪。亦不宜低,低不挡风。左右宜有两狭道,迂回而入,则深邃而温暖。水道不必巨川.巨川则易冰。沟水不常冰也”。——方志《青海记》夏季要设在高坡通风之处,避免潮湿。冬季要选择山洼地和向阳之处,寒气不易袭人。形态特征蒙古人结枝为垣,其形圆,高与人齐。承以橡,其端以木环结之。外覆以毡,用马尾绳系之。门也用毡,户永向南,顶开天窗以通气。吐炊烟。炉在中央,全家皆寓此居宅之内。——蒙古史学家多桑勒勒车哈纳乌尼套脑包门入口为供人们进出的包门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炉。置放马鞍奶桶的地方安置案桌、橱柜等。是炊事的地方。为家中男性长辈等主要成员起居坐卧的铺位。也是招待宾朋好友的地方。是男性成员的铺位为女性成员或晚辈后生的座位及寝所蒙古包与自然环境的相适性的表现2、它易于装卸搭盖。便于捆绑运输。十分适合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它是由木棍和皮毛绳连结而成。既可方便地拉开形成蒙古包,又可方便地收拢折叠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