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

紫藤萝亦称紫藤、朱藤、藤萝,豆科,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种、子供食用。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凌寒绽放的腊梅,那石缝间不屈的小草,还有那大地上许多无名的野花,无不蕴涵着炽热而鲜活的生命,无不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在女作家宗璞的笔端,小小的紫藤萝花绽放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驻足观赏那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感受作者对紫藤萝花寄予的浓浓情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感情。

2.揣摩文中写景状物语句的妙处,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联系学习和生活,初步获得对人生深沉而独特的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学习目标

宗璞,1928年生,原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弦上的梦》《三生石》曾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野葫芦引》第二部《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作者简介本文选自《铁箫人语》。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作者的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背景资料瀑布()迸溅()绽放()伶仃()穗()伫立()忍俊不禁()盘虬卧龙()仙露琼浆()pùbènɡzhànlínɡdīnɡsuìzhùjīnqiúqiónɡ字词积累迸溅:向四外溅。稀落:稀稀疏疏,出现的少。伶仃:孤独;没有依靠。焦虑:焦急忧虑。挑逗:逗引,招惹。伫立:长时间站立。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仙露琼浆:美酒。盘虬卧龙:回旋盘绕像卧着的龙。形容枝干苍劲有力。1.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哪些事?整体感知盛开的紫藤萝花紫藤萝花的蓬勃生长记忆中的紫藤萝花由花感悟人生生命永恒表现赏花繁花似锦感染忆花思绪万千引发悟花振奋精神2.全文围绕“花”抒发感情,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赏花

繁花似锦第二部分(7-9):忆花

思绪万千第三部分(10-11):悟花振奋精神

3.请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受到生命的永恒。

4.面对“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作者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赏花前:赏花时:赏花后: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作、感悟

请同学们重点默读2-6自然段,并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紫藤萝花的?3.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4.作者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赏花精读文本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花形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花色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花姿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紫藤萝花的?花瀑花穗花朵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由面到点(1)花瀑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3.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2)花穗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3)花朵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4.作者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比喻夸张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显得生机盎然。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比喻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和开放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比喻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生动、形象、细致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显得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拟人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用“流动”“欢笑”“生长”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神态。拟人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显得顽皮可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色的耀眼与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拟人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表现了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拟人反复“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表现出紫藤萝花的天真与欢乐,充满生机(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请同学们阅读7-9自然段,并思考下列问题。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2.结合自己对作者生活经历的了解,说说作者在观看紫藤萝花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3.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有什么作用?忆花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是指什么?

指小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的悲伤。2.结合自己对作者经历的了解,说说作者在观看紫藤萝花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开始是“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后来是充满“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最后是振奋,对生活充满乐观和信心。疑惑、痛楚——宁静、喜悦——振奋3.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有什么作用?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气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象征人的不幸遭遇),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下文抒发人生感悟做铺垫。4.如何理解“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作者睹物释怀,她看到蓬勃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从而使心中的悲痛焦虑等化为精神的宁静。5.“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香气”化作可见的“浅紫色”,把嗅觉之感用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花香带给作者那种缥缈轻柔的感受,也照应了上段作者感受到的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请同学们阅读10-11自然段,并思考下列问题。1.找出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的语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开头说“停住脚步”,结尾说“加快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悟花1.找出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的语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由花及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漫漫人生长河中,总会有许多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正视困难和挫折,不向命运低头;要保持对美好生命的坚定信念,勇于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生活。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2.开头说“停住脚步”,结尾说“加快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升华主题。

从内容上看,开头因为“我”不由自主地被盛开的紫藤萝花所吸引而停住了脚步,设下悬念。结尾因为“我”看花、忆花进而到思花,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与永恒,受到紫藤萝花生命力的感染,作者始终围绕着紫藤萝花抒发感情。

作者以“紫藤萝瀑布”为题有何用意?

将花喻为“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花之流长,隐含了生命的活力与绵延长远。合作探究

本文通过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描述以及对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不足以使人畏惧人生,要对生命的美好保持坚定的信念,扬起生命的风帆,像紫藤萝花一样,用顽强的意志与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摇曳多姿。课堂小结紫藤萝瀑布赏花忆花:遭遇不幸,又现生机→象征悟花:生命永恒,顽强美好花瀑花穗花朵整体——局部动静结合比喻、拟人珍惜生活热爱生命文章结构

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写作特色

请先仔细观察你所喜欢的某一种植物,发挥联想,并试着将你由此产生的感悟写成一篇小短文。课后练习18.一棵小桃树贾平凹导入新课

一个柔弱的生命,在经历生活坎坷的时候,是坚守,还是放弃?看似单薄的,积蓄着梦想的小桃树,竟然可以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几经挫折,几经磨难,依然要开花、要结果,百折不挠地追求着成长的幸福和美好的理想。尼采说:“生命企图竖起自己的云梯,它渴求眺望到遥远的地方,渴望着最醉心的美丽,它要求向上。”风雨之中,小桃树上保留的欲绽的嫩红花苞给了我们精神的启示和生命的感动。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一棵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以及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所寄寓的深刻含义。3.了解作者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学习目标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作家。1953年出生于陕西农村。

主要作品:小说《废都》《浮躁》《秦腔》,散文《爱的踪迹》《心迹》《朋友》《我的小桃树》等。作者简介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资料链接矜持()孱头()伫窗()淅淅沥沥()恍然()马嵬坡()忏悔()欲绽(

)猥琐()颤抖()赤裸()服侍()褪尽()血气方刚()jīncànzhùxīlìhuǎnɡchànwéizhànwěisuǒchànluǒshìtuìxuè字词积累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孱头:软弱无能的人。矜持:庄重;严肃。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围绕“小桃树”写了哪些情景故事,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造成悬念。第二部分(2-14):第一层(2):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第二层(3-8):写对小桃树的回忆。第三层(9-14):再次写眼前风雨中的小桃树。明写小桃树的经历,暗写作者的经历。整体感知2.第2段描写小桃树说:“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1)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猥琐,花儿单薄;(2)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3)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3.第3段作者说埋桃核是“蓄着我的梦”,第6段又说“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这些话应当怎样理解?作者的梦是什么呢?在奶奶的教育下,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着美好的理想。随着小桃树的长高,这种愿望和理想也更加强烈了。

作者的梦是指从孩提时代就朦胧地向往美好的未来,向往幸福的人生。4.第7段写道“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作者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吗?起什么作用?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作者的化身。作者写这篇散文就是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谈自己的一些经历,表现自己所受的遭遇,隐隐地透露和抒发自己的慨叹、理想和情志。将小桃树的经历和“我”的经历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1.认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桃树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形态的语句。(一)品析语言,感受“小桃树”的形象精读文本

(1)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2)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

(3)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4)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2.再读读这些语句,边读边想象小桃树的形象,想想这是一株怎样的小桃树。摹形单薄弱小不旺盛

(1)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小桃树虽单薄弱小,却顽强地开了花,只是仍显得那么孤单病态。比喻、拟人

(2)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拟人顽强抗争

(3)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比喻

(4)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小桃树的形象:

单薄弱小却又顽强的小桃树,是那样的可怜,又是那样的可敬。1.文章末尾作者直抒胸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联系小桃树对“我”的不同寻常的意义,说一说“我”为什么感激小桃树?(二)理解内容,体悟作者情感(1)这棵小桃树是“我”的梦种儿长的,在它身上寄托着“我”的梦想。(2)此时的“我”受到挫折,陷入了迷茫,觉得自己的幸福是那么渺茫,心情十分愁苦,又恰逢爱自己的奶奶去世,就在这时,“我”看到了梦种儿长的、寄托着“我”的梦想的小桃树在历尽风雨的磨难后还保留着一个花苞,就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信心,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2.如何理解“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还很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自己的幼稚天真,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

本文通过对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的描写,赞颂了小桃树同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揭示了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未来的生活哲理。课堂小结一棵小桃树吃仙桃——种下桃核上学去——忘了桃树失亲人——桃树长高遇大雨——还有花苞顽强抗争美好未来文章结构

你从小桃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生活中要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拓展延伸你是否曾对生活感到沮丧和迷茫?那个时刻你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导入新课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1.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一种美的追求。文体知识

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读题目,读作者,读诗,读创作背景。品读诗歌(情感、道理和表现手法)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2.诗歌的“四步”阅读法: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蕴含的哲理。3.感悟作者在困境中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目标忧郁()诱人()瞬息()幽寂()延绵()涉足()萋萋()伫立()污染()yùyòushùnjìmiánshèqīzhùrǎn字词积累忧郁:忧伤,愁闷。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伫立:长时间地站着。延绵:延续不断。幽寂:幽静,寂寞。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作者简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资料链接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节奏,感受诗人的情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整体感知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遭遇的挫折磨难甚至不幸,身处逆境。

结合作者写这首诗时被流放的经历,也是指当时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的遭遇。3.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生活,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怎么办?面对这个大家都会碰到的问题,诗人的劝说首先是“不要悲伤”,因为悲伤会吞噬一个人的斗志,让人一蹶不振;然后是“不要心急”,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风浪的平息需要时间,花朵的绽开更需要时间,焦虑、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精读文本

有人因忧郁而沉沦,有人因忧郁而绝望,有人因忧郁而疯狂,可是诗人说“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因为“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对未来要有信心,暴风雨之后会有彩虹,黑夜之后会有黎明,要学会镇静地等候,满怀信心地等候。只有在你完全安静下来的时候,蝴蝶才有可能栖上你的肩头。2.怎样理解“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苦难与挫折只是暂时的,对于整个生命的过程来说,它只是一个小小的休止符;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它更是可以忽略不计。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而当它成为了过去,事后回想起来,会觉得那是一种亲切的怀恋,甚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许正是它,完全了你的人生,塑造了与众不同的你。3.怎样理解“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首诗用劝慰的口吻,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的思想感情。同时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时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课堂小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实——假如生活欺骗态度相信——快乐将会来临嘱咐不要悲伤心急须要镇静对待永远向往未来一切将会过去成为怀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结构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主要有《波士顿以北》《山间》《又一片牧场》等。作者简介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节奏,感受诗人的情感。整体感知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未选择的路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路表面实际自然界的道路暗示人生之路象征明(表面)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精读文本2.诗人既然写了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却把诗题和重点定为“未选择的路”?深化主旨——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未选择即是选择。3.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自己选择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因此,“选择”除了需要理智的放弃、睿智的选取,更需要意志的延续。4.这首诗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必须慎重;人生的选择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路要靠自己去走,越是荆棘丛生的道路,越能磨炼人。诗人通过叙述对树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意在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我们应独立思考,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课堂小结未选择的路选择道路留恋未选伫立路口,思索选择做出决定,选择荒路选择之后,满腹怅惘多年以后,回顾叹息人生之路决定一生无法回头文章结构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乐观积极忧郁惆怅合作探究2.这两首诗对读者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两首诗都富含哲理,且都富含人情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

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关于路的名言警句拓展延伸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宫玺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大地的心是真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有无悔的付出无愧的收获放飞你的梦想展示你的才华20古代诗歌五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导入新课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诗歌。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3.培养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学习目标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今属四川)。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简介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资料链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朗读停顿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明君,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古诗理解1.“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悠悠”一词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古诗赏析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怀才不遇的悲叹、孤单苦闷的心绪。

俯仰古今——登台远眺——直抒胸臆感于往事登幽州台歌慨叹身世时间悠悠空间辽阔孤独悲苦古诗结构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幽州台凭今吊古,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古诗主旨望岳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资料链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朗读停顿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绝顶,(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古诗理解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古诗赏析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北、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明亮;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一样切断了日光,使泰山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望岳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不畏艰难极望天地——抒情气象雄伟胸怀博大古诗结构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古诗主旨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飞来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作者简介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资料链接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朗读停顿译文:

飞来峰顶上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鸡鸣时分可见旭日东升。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只因为身在塔的最高层上。古诗理解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写景。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闻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古诗赏析2.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什么?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拨云见日、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登飞来峰写景议论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高瞻远瞩胸怀抱负古诗结构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作者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尽收眼底。诗歌借登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古诗主旨

诗人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塔下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自然风光的体会,可细一体味,我们不仅能从中体会到诗人的理想和抱负,更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游山西村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一生力主北伐,忧怀国事。代表作有《卜算子·咏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等。作者简介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陆游罢官闲居在家,心情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资料链接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朗读停顿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腊酒的混浊,丰收年份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

箫鼓的声音接连不断,春社日已临近了,村子中古风尚存,村民们衣冠简朴。

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夜闲游,也可能随时会手拄拐杖半夜前来叩门。

古诗理解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渲染出了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古诗赏析2.试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上句把山西村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以对仗的工巧描绘出了农村自然风光的明媚绚丽。这两句在写景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无路可走之时,勇往直前,就会有新的出路、新的天地。3.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慨。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游山西村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农家——丰年足食村外——景色优美村内——民风古朴希望——随时做客喜庆欢悦无限向往古诗结构

这首七言律诗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家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古诗主旨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著有《定庵文集》,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作者简介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这是第五首。资料链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朗读停顿译文:

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古诗理解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夕阳西下,诗人满怀离愁,吟鞭离京,奔向遥远的天涯。这两句营造出了一种孤清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苦郁闷、悲壮豪迈的感情。古诗赏析2.怎样理解诗歌的结尾句?

花儿已谢,但没有终结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回到滋养它的泥土中去,化为春泥,为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诗人以落花自比,表明自己的心志,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地融入议论,表现出一种不甘自弃、昂扬奋进的精神。己亥杂诗辞官南归不甘沉沦为国效力表明心志失落离愁甘愿奉献离情浩荡肠断天涯落红有情化泥护花古诗结构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古诗主旨收集古诗中的哲理性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拓展延伸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

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嗦,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准确表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文从字顺。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作文训练,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导入新课1.了解“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并通过斟词酌句的方式反复体味。2.掌握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3.培养自觉读书、修改作文、合作探究的好习惯,感受汉语文化的无穷魅力。学习目标一、什么叫文从字顺?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顺:通顺。指文章通顺。文从字顺是指语言表达符合写作内容的需要,表意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体现在文章中就是思路清晰、文意连贯、表意准确、语句通顺、用词妥帖。它反映着写作者驾驭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技法点拨首先,语句表达要准确,避免因为用词产生歧义。作者借文字传达出的意思或情境与读者读后的感受完全一致。

其次,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前后句子在意义上要有比较明确的关联,文意的承接转折要合乎事理,让人容易理解。最后,写完后要自己读一读,或请别人来读一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