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困难对策,教育经济学论文_第1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困难对策,教育经济学论文_第2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困难对策,教育经济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在状况及困难对策,教育经济学论文内容摘要:我们国家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迅速,正逐步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学科,然而回首我们国家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也看到当前该专业发展存在学科发展动力缺乏、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单一缺乏灵敏性、专业研究人才资源匮乏以及就业难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重建合理规范的学科研究范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多方合作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等对策。本文关键词语:教育经济与管理;发展历程;问题;对策;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旨在对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进行总体性、综合性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角度研究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现象。将来社会发展,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教育无疑已成为中坚砥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增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教育制度公平依托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更受重视,逐步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学科。在提倡建设中华特点社会的今天,教育要立足本国,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加强国际沟通,开创建立有中华特点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教学和研究体系,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设立与发展我们国家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1998年正式确立,1998年前,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是教育学科门类下两个并列学科。学位办1997年公布并于1998年施行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设置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代码是120403,授予管理学学位或教育学学位。从学科发展历程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迅速,1998年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分布个别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而2000年前,只要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3所大学可招收该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2007年已有15所大学可招收该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到今天已有近百所大学可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已在众大学的教育和公共管理方向有所发展,大量博士研究生站点的设置也促进了该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在状况我们国家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作为一个年轻学科,发展经过中学科发展动力缺乏、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单一缺乏灵敏性、专业研究人才资源匮乏以及就业难等问题也暴露出来。1.学科发展动力缺乏我们国家对于教育经济学学科的系统介绍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教育管理学系统介绍和研究始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之后,民国时期很多师范学院开设了教育管理学系列课程。由于当时社会背景原因,我们国家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发展并不理想,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管理专门队伍渐成规模,两门学科合并交汇融合却难以构成新的学科增长点。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在发展经过中尝试引入西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思想方式方法,但由于发展时间尚短,还未构成有本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式方法,加上国内专业学科研究条件欠缺,导致该学科发展动力缺乏。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单一缺乏灵敏性分析比照各高校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见其课程体系设置相差无几。该专业学年时长2.5到3年,华而不实近1.5年的时间是课堂理论教学,其余为实践教学和学位论设计;课程构造设置雷同,教学内容大同小异。课程内容方面,若该专业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课程以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为主,公共管理学、政策分析等课程为辅,导致课程设置的混乱和盲目性。加之教师授,学生受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方法,缺乏主动性和实践性。虽部分高校采用小组式学习、专题讨论研究等方式方法辅助教学,见效仍不理想。除此之外,在引进西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思想和研究方式方法时因缺乏相关的国际课程,课堂理论与社会实际脱轨,导致该专业课程内容刻板,缺乏创新性和现势性。3.专业研究人才资源匮乏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在国内诸多高校中师资气力参差不齐,很多老师背景也不尽一样。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理应有一支高素质专业研究队伍,作为穿插性学科对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层次:要求把握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并能充分运用综合理论、工具和研究方式方法来解决该领域问题。然而我们国家大部分高校中,该专业的老师资源并未完全知足要求,很多该专业的老师都是由诸如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公共管理或者公共经济等相关专业的老师任之,便一定程度导致了研究方向的混乱和专业特色的不明显,不利于研究人才的培养。4.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发展程度。通过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相关的高校毕业生和教师的调查了解到,大部分该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有该专业社会熟知程度低、专业竞争优势不明显及该专业就业岗位不多。超过50%的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首选高校行政管理层,次而考公务员或收入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少部分选择创业,极少部分选择读博深造。如今高校基层行政管理岗位趋近饱和,教学岗位要求博士才有资格进入,企事业单位竞争压力日益增加,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科优势不明显,就业形势严峻。三、促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对策1.重建合理规范的学科研究范式,提高学科发展动力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要获得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重建合理规范的学科研究范式,这也是该学科将来发展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漫长艰辛的经过,但重建并不意味全盘否认过去获得的成果。首先根据(纲要〕,强化该专业的学科意识,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联络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建立起具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专业本身研究,深切进入探寻求索专业层次,联络社会实际,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际探寻求索相结合,完成该学科研究方式规范化的重建,提高教育经济与管学科发展动力。2.创新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各高校根据学科特色、本身发展目的,结合国家纲要,制定本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特色鲜明的培养目的,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次,课程体系内容、教学理论联络实际,把与该学科相关的社会前沿问题和知识浸透到相关课程中,培养学生理论迎合实际的能力和意识,加强现势性。同时建立平等师生沟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其专业分析能力,培养独立考虑和总结分析能力。实践教学方面,高校可在校内专业、学院间或和其他高校搭建沟通学习平台,合作开创建立专业实习链条,提高学生专业实训能力。3.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专业老师队伍建设,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提供自由教学环境,吸引优秀师资。其次,在吸引优秀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应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提高其跨学科专业综合素养,科学布置师生介入型科研项目。除此之外,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吸引更多具有教育学和经济学背景的高素质老师参加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团队。4.多方合作解决就业困难问题首先,高校应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适当调整该学科的培养目的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培养该专业人才。其次,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毕业生的学生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全面评价,这样既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可以催促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进行实践提高本身综合能力。除此之外,在招募生源环节,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在考试内容上增加学科相关特色内容,控制招募生源规模,提高生源质量。最后,在毕业生就业环节,学校应进行指导,鼓励毕业生积极就业或创业。四、结束语本文扼要介绍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对该专业现在状况和问题做了简单分析,最后提出了应对策略。事实证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应立足于如今,瞻望于将来,教育部门和高校都应重视这一学科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让这一专业在砥砺中前进,不断创新,最终为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奉献。以下为参考文献[1]杨青青.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1(41):219.[2]杨青青.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窘境及对策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1,3(17):189-190.[3]姜尚峰.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1.[4]李佳源,方苏宁.地方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在状况及对策[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3(03):26-30.[5]杨寒雨.形相与价值: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20(08):42-46.[6]岳梦夏.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窘境与出路[J].课程教育研究,2020(21):21-22.[7]宗晓华,束方银,吕鑫.我们国家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全景透视:热门、方式方法及演变[J].教育学术月刊,2020(04):106-111.[8]赵干.我们国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20.[9]郭欣,任增元.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窘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4):49-53.[10]欧军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8(03):57-58.[11]孔卫萍.公共管理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