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省获奖_第1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省获奖_第2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省获奖_第3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省获奖_第4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省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澧县张公庙中学2016—2017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第一、二单元材料分析题小集(一)与解析一.材料题(共10小题)1.阅读下列材料:“……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泌园春。雪》回答:(1)材料中的“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分别指的是谁?(2)“成吉思汗”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3)“唐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请说说他治理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2.阅读下面材料: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全球通史》请回答:(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什么时期?(2)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形成之前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选官制度?古代科举制度有什么基本特征?(3)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一般以什么科最为重要?(4)作为一名学生,你对我国目前考试制度有何看法或建议?3.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艺祖(赵匡胤)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宋史•文苑传序》宋代第三个皇帝真宗(赵恒)的《劝学诗》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材料二:在这几个世纪中(宋代﹣﹣引者注),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的政治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政治举措是为改变唐末以来的什么局面而实行的(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出现的新体诗歌形式是什么?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至少举二名),“精美的瓷器”中,浙江生产的“给人以别致的美感”的瓷器是什么?(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4)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三之间的关系,分析宋朝政治制度的这一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材料三材料四(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请回答:(1)材料一人物在历史上有何贡献?(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世祖对农业生产持什么态度?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3)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建立了什么制度?对边疆地区又是怎样管辖的?5.某同学在阅读《毛泽东诗词选》时,看到《沁园春•雪》的下半阙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词句,有些疑问,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唐太宗在位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思想文化,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稳固的政治局面。(1)你能列举唐太宗在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思想文化方面的具体措施吗?(2)你知道后人称他的统治叫什么吗?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盛世?(3)词中的“宋祖”是南宋还是北宋的皇帝?(4)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吗?”6.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国历史》请回答:(1)“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2)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7.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材料一隋统一全国后,天下安定,老百姓各安其业。那时,水旱灾害也比较少。皇帝下令在洛阳等地修建大型粮仓广储粮食。开皇末年,仓库里粮食堆积如山。一一摘编自《隋书》材料二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满山遍野,粮食空前便宜。皇帝励精图治,官吏大多勤谨清廉。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犯罪人数大大减少。一一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一一杜甫《忆昔》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这则材料反映出该皇帝在哪个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并取得很好效果?(2)“贞观”是谁在位时的年号?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他在治理国家时所采取措施(写两点)。(3)材料三中,杜甫回忆那个令人难忘的往昔,有哪些令人忘怀之处?(4)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涉及的三位皇帝在治国安邦中共同点(写两点)。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2)此河开通有什么目的?(3)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4)开通此河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9.读图说史(1)指出唐朝的都城位置?(古今地名)(2)从《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可以看出,唐朝主要同今天的哪些国家交往?(写出三个国家名称)(3)唐朝时,如果你向东走,即可走水路,又可通过陆路到达的国家是哪个国家。(4)唐朝时,中国人能够到达欧洲吗?10.阅读唐太宗的三则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速,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攀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数耳,若兵戈屡动,土水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材料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煸万绪,颓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四则材料均摘自《贞观政要》(1)唐太宗发表材料一言论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3)阅读材料三,唐太宗为了避免“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任用了哪几个名臣?(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做一名封建明君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指出两点。湖南省澧县张公庙中学2016—2017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第一、二单元材料分析题小集(一)解析一.材料题(共10小题)1.阅读下列材料:“……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泌园春。雪》回答:(1)材料中的“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分别指的是谁?(2)“成吉思汗”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3)“唐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请说说他治理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考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分析】本题以毛泽东《泌园春•雪》切入考查“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相关事迹.【解答】(1)“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唐宗”是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是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是蒙古族首领铁木真.(2)“成吉思汗”最突出的贡献是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3)唐太宗的主要治国举措有选用良吏,注重减轻农民负担;简法轻刑,修订法律;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等.故答案为:(1)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铁木真.(2)统一蒙古.(3)唐太宗的主要治国举措有选用良吏,注重减轻农民负担;简法轻刑,修订法律;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主要事迹.2.阅读下面材料: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全球通史》请回答:(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什么时期?(2)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形成之前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选官制度?古代科举制度有什么基本特征?(3)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一般以什么科最为重要?(4)作为一名学生,你对我国目前考试制度有何看法或建议?【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历史开放性问题.【分析】本题以考试演变的材料综合考查科举制度创立与作用及对当今考试制度的看法或建议.【解答】(1)根据所学所学知识,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它创立于隋炀帝时期,唐朝时不断得到完善.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2)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形成之前的魏晋时期,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考试的基本特征.(3)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天的考试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建议在题型的设计上应该灵活多样,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激活思维,促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等.故答案为:(1)隋炀帝时期.(2)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分科考试,择优录取.(3)进士、明经.(4)今天的考试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建议在题型的设计上应该灵活多样,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激活思维,促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影响,最后一问言之有理即可.3.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艺祖(赵匡胤)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宋史•文苑传序》宋代第三个皇帝真宗(赵恒)的《劝学诗》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材料二:在这几个世纪中(宋代﹣﹣引者注),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的政治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政治举措是为改变唐末以来的什么局面而实行的(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出现的新体诗歌形式是什么?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至少举二名),“精美的瓷器”中,浙江生产的“给人以别致的美感”的瓷器是什么?(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4)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三之间的关系,分析宋朝政治制度的这一特点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考点】宋朝的重文轻武和士农工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宋词和元曲.【分析】(1)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特点以及唐末以来的政治局面.(2)本题考查宋代的新体诗歌形式以及冰裂纹瓷器.(3)本题考查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以及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4)本题考查宋朝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解答】(1)据材料一“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知,宋朝的政治特点是重文轻武;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是为改变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实行的.(2)据材料二“(宋代﹣﹣引者注),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宋代出现的新体诗歌形式是词,不同时期文学的表现形式不同,宋代主要是词,词是一种新题诗歌,句子有长有段,便于歌唱.宋代著名的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南宋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中国瓷器畅销世界,中国被称为“瓷之国”.(3)据材料三“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可知,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如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4)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三之间的关系,宋朝政治制度推动了文学艺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故答案为:(1)重文轻武(文官政治).藩镇割据.(2)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任答二个).冰裂纹瓷.(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表现: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任答二点)(4)推动了文学艺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任答一点)【点评】本题以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中国学者余秋雨的话语为依托,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准确解读、分析、判断的能力.注意掌握宋代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表现.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材料三材料四(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请回答:(1)材料一人物在历史上有何贡献?(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世祖对农业生产持什么态度?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3)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建立了什么制度?对边疆地区又是怎样管辖的?【考点】忽必烈建立元朝;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元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元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铁木真.(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元世祖发展经济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3)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的认识.(4)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解答】(1)题目给出一幅忽必烈的人物图片,根据所学可知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统一全国.(2)材料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反映了元世祖注重发展农业,他下令禁止贵族圈占农田为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等.(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应从两个角度分析,既要分析元朝统一的意义,也要分析文天祥抗元的精神,从而得出二者并不矛盾的结论.根据所学知识,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对于保护南宋范围内的较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积极意义.他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文天祥抗元是正义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元朝的统一是历史的进步,文天祥抗元阻碍了历史的进步,不具有进步意义.(4)元世祖时期,为加强对广阔疆域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度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一直沿用至今;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政院,使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故答案为:(1)建立元朝,统一全国.(2)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3)①我们充分肯定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这是不争的事实.②文天祥率军抗元,对于保护南宋范围内的较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积极意义.文天祥舍己为国、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气节.综上所述,我们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是从元朝统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分析评价的,而赞扬文天祥抗元主要是从文天祥所从事的斗争对保卫南宋范围内先进的农耕文化及他所表现的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方面来分析评价的,二者的角度不同,并不互相矛盾.(4)建立行省制度;宣政院.【点评】本题以图示和材料为载体,考查元朝和元世祖发展农业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5.某同学在阅读《毛泽东诗词选》时,看到《沁园春•雪》的下半阙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词句,有些疑问,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唐太宗在位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思想文化,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稳固的政治局面。(1)你能列举唐太宗在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思想文化方面的具体措施吗?(2)你知道后人称他的统治叫什么吗?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盛世?(3)词中的“宋祖”是南宋还是北宋的皇帝?(4)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吗?”【考点】三省六部制;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分析】(1)本题考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2)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开皇之治和开元盛世.(3)本题考查宋太祖.(4)本题考查成吉思汗.【解答】(1)为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增加宰相精简机构,思想文化的措施是完善科举,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大兴教育.(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3)词中的“宋祖”是北宋的宋太祖,宋太祖和宋太宗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4)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被推举为成吉思汗,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故答案为:(1)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精简机构;思想文化:完善科举制,大兴教育.(2)“贞观之治”;开皇之治,开元盛世.(3)北宋皇帝.(4)不是,是他的孙子忽必烈.【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宋太祖、成吉思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6.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国历史》请回答:(1)“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2)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考点】隋朝的建立;历史开放性问题.【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统一的相关知识.【解答】(1)隋朝(581﹣618年),它由北周外戚杨坚于581年篡夺北周政权建立.589年灭陈,完成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之后的大一统王朝.(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开皇年间,隋帝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由此可知,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国家统一.故答案为:(1)589年灭陈,完成统一.(2)国家统一.【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的建立与隋朝的统一.7.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材料一隋统一全国后,天下安定,老百姓各安其业。那时,水旱灾害也比较少。皇帝下令在洛阳等地修建大型粮仓广储粮食。开皇末年,仓库里粮食堆积如山。一一摘编自《隋书》材料二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满山遍野,粮食空前便宜。皇帝励精图治,官吏大多勤谨清廉。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犯罪人数大大减少。一一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一一杜甫《忆昔》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这则材料反映出该皇帝在哪个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并取得很好效果?(2)“贞观”是谁在位时的年号?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他在治理国家时所采取措施(写两点)。(3)材料三中,杜甫回忆那个令人难忘的往昔,有哪些令人忘怀之处?(4)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涉及的三位皇帝在治国安邦中共同点(写两点)。【考点】开皇之治;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分析】(1)本题考查开皇之治(2)本题考查贞观之治.(3)本题考开元盛世.(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答】(1)由材料中“开皇末年”可知,皇帝是隋文帝,开皇是隋文帝的年号.由材料“修建大型粮仓广储粮食”“仓库里粮食堆积如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文帝在农业生产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并取得很好效果.(2)依据所学,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由材料“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满山遍野,粮食空前便宜.”可见唐太宗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材料“皇帝励精图治,官吏大多勤谨清廉.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犯罪人数大大减少”是唐太宗减轻刑罚,重视人才的结果.(3)由材料“小邑犹藏万家室”可见开元时期城市繁荣.由材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可见开元时期农业发达.由材料“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可见开元时期社会安定.(4)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在治国安邦方面的相同点有都注重人才的选拔、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等.故答案为:(1)隋文帝;农业生产.(2)唐太宗;减轻刑罚、重视人才、发展农业生产等.(3)城市繁荣、农业发达、社会安定等.(4)都注重人才的选拔、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都注重减轻农民负担等.【点评】本题以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2)此河开通有什么目的?(3)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4)开通此河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考点】隋朝大运河.【分析】(1)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及开通时的在位皇帝.(2)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3)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4)本题考查开通大运河的重要的历史意义.【解答】(1)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但从运河开通至今,南北交通仍然依赖大运河.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的“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开通的.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一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2)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通了大运河.(3)据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可知,这是古人对大运河历史功绩的赞美.其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北京和扬州.(4)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可知,大运河北可达涿郡,南可到江都,再到杭州.由此可见,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1)大运河;隋炀帝.(2)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3)北京和扬州.(4)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点评】本题以隋朝大运河的部分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对史料的阅读能力和对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9.读图说史(1)指出唐朝的都城位置?(古今地名)(2)从《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可以看出,唐朝主要同今天的哪些国家交往?(写出三个国家名称)(3)唐朝时,如果你向东走,即可走水路,又可通过陆路到达的国家是哪个国家。(4)唐朝时,中国人能够到达欧洲吗?【考点】唐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