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_第1页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_第2页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_第3页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_第4页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主讲:宋俊华授课要点提出与修正确立与缺陷重构与阐释背景遗产申报“热”

2001年与2003年,中国昆曲相继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杰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陌生拗口的词语开始闯入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国的‘遗产’热被来自国外的火种点着”,于是“申遗”便成为大家获取政治、文化和经济资源的招牌,一场“非物质遗产热”突然席卷了华夏大地。背景概念问题“多”

1、名称不统一民间创作、民间艺术、口头遗产、非物质遗产、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阐释不彻底“无形”与“非物质”之辩“民间文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辩提出与修正提出过程

1、从知识认识论意义上讲,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多少是受到了日本无形文化财这一概念的影响。早在1950年,日本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不仅针对有形文化财,同时提出要保护无形文化财──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在国家政策制订中将文化遗产纳入基本大法,并明确提出保护无形遗产;1979年日本颁布了《国家指定选择的民俗文化财》,其中认定‘重要的无形文化财’共80项。

提出与修正提出过程

2、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会在巴黎召开第17次会议,会上通过了一个历史性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公约对人类物质类文化遗产做了界定、分类,制定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保护措施。当时有会员国就提出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10年后被采纳。提出与修正提出过程

3、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墨西哥会议文件中首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但用“民间文化”来表述,1985年保护民间文学政府专家第二次委员会文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仍然沿用这种表述。提出与修正提出过程

4、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25届大会上通过《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RecommendationontheSafeguardingofTraditionalCultureandFolklore),则用“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来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与修正提出过程

5、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杰作宣言》(ProclamationofMasterpiecesofthe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ofHumanity)用“非物质遗产”、“口头遗产”概念,执委会第154次会议特别指出,由于二者密不可分的,故此后在“口头遗产”后面应加上“非物质遗产”的限定。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2年《伊斯坦布尔宣言》等正式文件对其沿用。提出与修正提出过程

6、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fortheSafeguarding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至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和概念才算是在国际性标准法律文件中被确定。提出与修正修正过程

1、“民间文化”概念因具有标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性特征之作用,在强调重视弱势文化要求下运用这个概念具有它的积极性,但就学理而言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第一,民间文化也指“物质文化”,不专指“非物质文化”;第二,非物质文化不只存在于“民间”,故民间文化不能涵盖所有的非物质文化;第三,民间文化也指新生文化,不专指文化遗产。所以,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对等概念,不能用来专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与修正修正过程

2、“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与“民间文化”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关联,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不是在广义层面运用它,而是注意到了其狭义层面的意义,即口头创作或口传遗产的意义,这样做固然抓住了口传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搁置了非口传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也不是一个科学、准确的概念。提出与修正修正过程

3、“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概念的出现,是对只重视口传遗产偏狭的纠正,但却陷入另一种逻辑泥坑。把作为后者一部分的口传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并列,使两个具有包含关系的种属概念被误作为平行关系,这种做法自然是不够严谨的。提出与修正修正过程

4、直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后,一个全新的概念便随之出笼了。从表面上看,通过国际法律规定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似乎不在存在以上诸缺陷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讨论似乎也该尘埃落定了。但问题却并不这么简单,此容后详述。提出与修正小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从保护遗产的现实需要,提出并不断修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先是从保护物质类遗产需要提出“世界遗产”的概念,后来鉴于物质类世界遗产之外还有许多非物质类遗产需要保护,于是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对其先用“民间文化”称之,进而用“口头遗产”名之,随后用“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表述,最后才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就这样在提出与不断修正的矛盾斗争中慢慢浮出水面,成了一个法定概念。

确立与缺陷确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多次召集由多国学者构成的专家小组,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术语和定义进行了反复研讨、辩论和不断推敲。据有人统计,仅从1989年以来至少就做了五次大的修正。直到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后,这个概念算是从法律意义上被确定了。确立与缺陷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与缺陷说明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确立与缺陷阐释概念包括四个要件:第一、从“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所指对象有两类:1、精神类对象,如“表现形式”、“知识”、“技能”;2、物质类对象,如;“实践”、“表演”(实践中的一种)、“工具”、“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确立与缺陷阐释第二、“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是对第一个要件的限制,包括三种情况:1、第一个要件中对象被某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2、第一个要件中对象被某团体视为其文化遗产;3、第一个要件中对象被某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确立与缺陷阐释第三、“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等,是对第一、二要件的补充说明:1、“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补充第一个要件,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被发展和创新的;2、“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是对第二个要件的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某个群体或团体具有“认同感”、“历史感”。

确立与缺陷阐释第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第一要件范围的多重限制:1、“顺应可持续发展”是第一重限制;2、符合“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是第二重限制;3、“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是第三重限制。确立与缺陷阐释可见,《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符合第一、二、三要件者属广义层面;符合全部四个要件者属狭义层面。

确立与缺陷阐释另外,从《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说明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类的,如实践;一类是精神的,如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口头传说与表述等,与其在定义第一个要件所规定相同。确立与缺陷缺陷

1、概念术语不统一

《公约》最初用法语起草,然后用六种语言(含法语)向全世界发布,无论用其中那种工作语言的《公约》文件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然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时,法文、英文、中文三个版本却不完全相同,其中法文版与中文版一样,都是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即nonphysical(或者: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的表述,但英文版却用“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即“无形文化遗产”表述。确立与缺陷缺陷有人认为:国际上曾用nonphysicalculturalheritage来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发现概念不周延,才使用日本“无形文化财”的对译语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tangible本义是“不可触摸的”、“难以明了的”,引申为“无形的”。此后教科文官方网站和相关文件基本摒弃了nonphysicalcultural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严格表述为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无形文化遗产)。有人认为,母版法文文本与中文本用nonphysicalculturalheritage,区别于日本的“无形文化财”,目的是照顾日本之外的其他缔约国的民族情感。

确立与缺陷缺陷

2、概念名实不符

《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所指的“文化遗产”现象,无论用“非物质”还是用“无形”都不能准确的描述,存在着名实不符的缺陷。确立与缺陷缺陷首先,物质与意识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如果《公约》所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就是哲学的“物质”,“非物质”即“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精神文化遗产,那么,定义第一类要件中的“实践”、“表演”(实践中的一种)、“工具”、“工艺品”、“文化场所”等显然与概念自相矛盾了;如果《公约》所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是指哲学的“物体”,非物质就是非物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非物体的文化遗产,那么,定义第一类要件中的“工具”、“工艺品”、“文化场所”等仍是与概念矛盾的。所以用“非物质”表述这类文化遗产仍是不准确的。确立与缺陷缺陷其次,用“无形”也不能准确表述这类文化遗产。什么是无形?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是指客体本身没有形状或没有固定形状,还是主体无法感受或不能直接感受到客体形状呢?《公约》中所用的“无形”术语,如果是指前者,那么概念所讲的“实践”、“表演”(实践中的一种)、“工具”、“工艺品”、“文化场所”等将被排除在外;如果指后者,那么概念的所有对象将被排除在外。确立与缺陷缺陷

3、对此前概念缺陷清理的不彻底

在《公约》通过之前的联合国教科文文件中,“口头传统”与“非物质遗产”经常被当作并列的概念使用,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公约》没有对其进行彻底的清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的表述中,“口头/口述的”是用oral,“非物质的”用non-material,内涵有相通处,又各有侧重面。非物质遗产不必一定是彻头彻尾的口头传统,但形态特异如非洲“鼓语”,在传承和使用中,大抵也没有完全脱离口头表述。“口头传统”(oraltradition)是非物质遗产中的一部分,二者是种属关系。《公约》没有明确提出并彻底清理这种缺陷。确立与缺陷缺陷口头传统(OralTraditions)与书写传统相对,出现时间要远远早于书写传统。“就算保守一点推算,人类从鲁迅所说的‘杭育杭育’劳动号子,到相对完整地表达意思,当不会晚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大约10万年。如果再把这10万年看作是1年的话,那么,文字的发明和使用,都是发生在人类这一年当中的最后一个月里——可见其历史的短暂。约略地说,埃及书写传统产生在12月11日那天。

确立与缺陷缺陷

一天以后,苏美尔发明象形文字。中国的表意文字、希腊的线形文字乙(LinearB)等,发生在12月18日。腓尼基人的字母书写体(所有现代欧洲书写体的基础)发生在12月20日。美洲的玛雅文字出现在12月22日。中国印刷术出现在12月26日。欧洲的第一本书(Gutenberg’sprintingpress)出现在1445年,大约相当于12月29日。至于1867年出现的打字机,是人类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中午才发明的。当今已然盛行的英特网技术,具有‘超文本’属性,不能简单归属‘书面文化’。确立与缺陷缺陷可见,书写技术其实是我们的一宗相当晚近的发明。即便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里我们终于有了文字可用,也因为掌握文字需要专门的训练,文字的使用长期以来都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利。然而公平地说,书写技术的发明虽晚,但它的威力却是不可小觑——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换和保存的方式和规则。也因此引起了关于口承文化与书写文化关系的探讨确立与缺陷缺陷

4、概念内涵的不确定

概念的第二类要件提到“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限定,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不能准确、全面地揭示某种对象之被视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条件。如“昆曲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仅为某个群体、团体、或者个人认为的结果,而是因为它具有“文化遗产”的性质并被人们所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重构与阐释前提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两个公约及其相关的文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遗产意图下建构人类文化遗产理论体系的过程,意义是深刻的。它把来自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召集在一起,通过对话与协商的方式,就大家共同关心的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制定了体现大家意志的国际公约,这对提高人们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重构与阐释前提然而,我们还要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毕竟是一个国际性政治团体,它不可能也无法真正做到从纯科学角度去看待文化遗产和建构文化遗产理论体系与保护工程。所以,它对人类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构建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这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且应当克服的,我们必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和更加合理的文化遗产概念体系。重构与阐释重构与阐释

1、文化遗产所谓遗产,就是在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人留给后代并被后代所继承的财富,它既是前代人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又是后代人价值追求的对象,是人类过去与现实文化传递的联系纽带。

重构与阐释重构与阐释

1、文化遗产遗产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故所有遗产都具有人类文化的品性,这就是广义的文化遗产。狭义的文化遗产则专指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人所创造并被后代继承的体现人类类特性的财富。这种财富的价值不是指向人类自然本能满足层面,而是指向人类类本质满足层面,因而是文化遗产中具有特殊价值的部分。重构与阐释

2、物质文化遗产任何文化遗产都是通过具体物质(即物体)作为载体来传承的,根据作为传承载体物质的性质和状态以及传承者对遗产的价值取向,我们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构与阐释

2、物质文化遗产所谓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人创造以静态物质方式被后代所认可和继承的文化财富。文化财富与载体物质是合二为一、水乳交融的,离开载体物质的文化财富与离开文化财富的载体物质都不能被称为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故宫、长城等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创造物,它们本身连同凝聚其上的文化共同构成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重构与阐释

3、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人创造的以物质方式被后代所认可与继承的文化财富,文化财富与物质载体合二为一、水乳交融的。但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第一,前者中的“文化财富”是活态的、不断被发展和创新的;后者中的则是静态的,不能发展和创新的。第二,前者的载体是特殊的物质即具有能动性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