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PAGE1目录1前言 11.1工程概况及任务来源 11.2主要目的与任务 11.3设计依据及标准 22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32.1自然地理 32.1.1地理位置 32.1.2气象 32.1.3水文 32.2地质环境 32.2.1地层岩性 32.2.2地质构造 42.2.3水文地质条件 42.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2.3.1地层 42.3.2地下水 42.3.3场地地震动参数 53滑坡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4滑坡基本特征、滑动机理、影响因素及稳定性评价 54.1滑坡基本特征 54.2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74.3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84.3.1计算公式 84.3.2计算参数选取 94.3.3稳定性计算结果 104.3.4滑坡推力计算 105滑坡直接经济损失评价 105.1评估原则与方法 105.1.1评估原则和要求 105.1.2评估方法 105.1.3因子取值 115.2直接经济损失评价 116治理方案设计 126.1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防治等级 126.1.1指导思想 126.1.2基本原则 126.1.3防治等级和标准 126.2治理工程方案 136.2.1方案一 136.2.2方案二 187工程投资估算 197.1估算工程量 197.2估算依据 208治理方案比选 229滑坡防治监测 239.1技术依据 239.2监测设计原则 249.3滑坡防治监测方法 249.4监测周期的确定 269.5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2610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安排 2710.1施工条件 2710.2施工技术要求 2810.2.1截排水渠 2810.2.2抗滑桩施工 2910.2.3锚索施工 3010.3施工顺序和进度计划 3210.4项目施工组织管理 3210.4.1施工组织管理 3210.4.2施工质量管理 3210.4.3项目资金管理 3310.4.4施工监理 3410.5项目实施管理和保障 3410.5.1项目领导机构 3410.5.2管理制度 3410.5.3保障措施 3510.6施工安全 3611环境影响评价 3911.1施工工期基本情况与特点 4011.2环境因素的识别 4011.3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4112申请财政资金数量及使用方向 4312.1资金来源及申请数额 4312.2资金使用方向 4313预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313.1社会、经济效益 4313.2环境效益 4313.3投保比 4314项目的风险与不确定因素 4314.1项目风险与控制 4314.2不确定因素 4415结论和建议 44附件:工程投资估算表图纸目录序号图号图名方案一01工程平面布置图02抗滑桩配筋图03锁口护壁及挂壁配筋图04锚索设计图05截排水沟设计图方案二06工程平面布置图07挡土墙设计图08微型桩设计图09微型桩结构图1前言1.1工程概况及任务来源项目名称:xxxx滑坡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单位:xxxxxxxx实施单位:xxxxxxxxxxx滑坡位于xxx城南十里店河右岸,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6°30′~106°31′,北纬33°47′~33°48′。据史料记载,该滑坡形成于1338年,1981年8月21日出现复活滑移,316国道及其前缘建筑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08年5.12地震后坡体出现长30~50m、宽3~10mm的裂缝,房屋变形严重。2010年雨季滑坡前缘发生局部滑塌,出现多处变形裂缝。该滑坡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受xxxxxx委托,于2011年7月完成的。照片1滑坡概貌1.2主要目的与任务根据对滑坡特征的分析和稳定性评价结果,结合滑坡可能造成的损失情况,分析滑坡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滑坡治理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论证,并进行投资估算,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1.3设计依据及标准设计依据为:1)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国务院第394号令);2)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纲要(2001~2015年)》;3)《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省长令第71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5)《xxxxxx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年~2010年);6)《陕西省略阳、留坝、xxx滑坡和泥石流踏勘报告》(陕西省地质局第一水文队,1982);7)《宝成铁路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地矿部九0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对,1988);8)《xxx滑坡初步调查报告》(陕西省水利电力土木建筑勘测设计院地质勘察总队,1989);9)《xxxxxx俞家沟滑坡勘查/应急治理设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2008);10)《xxxxxx安沟滑坡勘查/应急治理设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2008);11)《xxxxxx北山滑坡勘查/应急治理设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2008);12)《xxxxxx地震灾害排查报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2008);13)《xxx滑坡变形监测记录》(县国土资源局)等。执行技术标准为: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建筑边坡技术规范》(JGJ79-200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6)《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18-2006);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2008);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等。2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2.1.1地理位置该滑坡位于xxx城南十里店河右岸,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6°30′~106°31′,北纬33°47′~33°48′。有316国道通过,交通便利。2.1.2气象该区位于秦岭南部山区,嘉陵江上游,属于具有典型山地气候特征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温垂直分带明显,并随季节变化较大。地处亚热带与温带分界线上,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雨量适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1.4°C,一月平均气温-0.8°C,极端低温-16.5°C;七月平均气温22.1夏、秋季潮湿多雨,冬春季寒冷干燥。年降雨量428.6~972.4mm,年平均降雨量628mm。降水多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0%以上,且夏季多雷暴雨,最大月降雨量410.4mm,最大日降雨量105.3mm,最长连续降水天数13d。年蒸发量1259~1411mm,平均年蒸发量1347.1mm。2.1.3水文境内十里河属嘉陵江水系的支流,全长46.5km,枯流量225m3/s,最大流量1240m3/s。2.2地质环境2.2.1地层岩性区域主要出露地层有全新统(Q4)粉质粘土,上泥盆统星红铺组(D3χ)千枚岩,从新到老为分别为:1)全新统(Q4)粉质粘土:主要为第四系滑坡堆积物组成,主要分布在山前缓坡地带。2)上泥盆统星红铺组(D3χ)千枚岩:千枚状构造,产状260º∠25º,主要出露于滑坡后缘和边界两侧。2.2.2地质构造由收集到的1∶100000地质构造图及资料可知,xxx位于秦巴断块,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东西向山脉与狭窄的断陷盆地相间,构成侵蚀上升和不对称下降发展的梯级地貌与圈层地貌景观。本区场地地质构造单元属礼县-柞水华力西褶皱带(Ⅱ2),其北为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其南为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均以断裂分界。总体构造为一复向斜,次级褶皱轴皆向南倒转。受岩体和断裂破坏,分为三段。西段罗汉坪-板房子为一南倾的复背斜,中东段板房子以东为复向斜。区内有两条深断裂,北侧为唐藏-商南深断裂(F12);南侧为凤镇-山阳深断裂(F13),均为多期活动断裂,新生代以来仍有活动。2.2.3水文地质条件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粘性土中。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总的特征:山地及山坡地带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河谷及低洼地带则为地下水、地表水排泄区。由分水岭向河谷、盆地,地下水位由深变浅,富水性增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补给条件与强度受多种自然因素严格控制。2.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3.1地层根据收集已有资料和调查结果可知,场地内地层主要为全新统滑坡堆积(Q4del)粉质粘土,上泥盆统星红铺组(D3χ)千枚岩,根据现场调查分述如下:粉质粘土(Q4del):黄褐色,含卵石,土质不均。千枚岩(D3χ):灰色,千枚状构造,岩体较破碎,产状260º∠25º,主要出露于滑坡后缘和边界两侧。2.3.2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粘性土中。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总的特征:山地及山坡地带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区,河谷及低洼地带则为地下水、地表水排泄区。由分水岭向河谷、盆地,地下水位由深变浅,富水性增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补给条件与强度受多种自然因素严格控制。2.3.3场地地震动参数根据《GB18306-2001》规范及1号修订单,本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对应的地震基本设防烈度73滑坡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该滑坡形成于1338年,1981年8月21日出现复活滑移,部分地段出现裂缝,316国道及其前缘建筑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威胁滑坡前缘住户54户、320人、126间房、单位楼房3幢,水源工程1处、耕地90余亩、还有316国道的行车安全,总价值约上亿元。该滑坡一旦整体滑移,将堵塞十里店河,形成堰塞湖,威胁县城及宝成铁路安全。当地居民要求治理的呼声很高,多次联名要求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对滑坡进行治理,以确保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稳定。该滑坡已列为市、县两级重点防治灾点之一。亟待治理。2008年5.12地震对各类斜坡的岩土体强度造成一定影响,引起土体松动变形,地震改变了坡体原有的应力分布状态,产生了岩土体新的结构面,坡体出现长30~50m、宽3~10mm的裂缝,房屋变形严重,构成了坡体不稳定的新要素。可以说地震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其恢复尚需一定的时间。2008年xxx相对干旱,未出现强降雨,但2010年强降雨期间,滑坡前缘居民房后出现局部滑坡,致使坡前挡墙倒塌。该滑坡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诱发滑坡、崩塌,急需在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下,地方筹集配套部分资金开展治理工程。4滑坡基本特征、滑动机理、影响因素及稳定性评价4.1滑坡基本特征1)滑坡分布特征和规模滑体纵向(东西向)上窄下宽,后部宽70m,中部宽150m,前部宽250m,长约560m。厚度:前缘29m,中部46m,后部38.2m,总体积407.4×104m3。横向北高南低,滑体平面略呈等腰三角形。主滑轴向260°~265°,滑坡壁高约20m,坡度60º~65º,圈椅状轮廓基本清晰,后缘高程1200m,前缘高程图4.1xxx滑坡平面图2)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滑体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底部夹杂钙质结核、砾、卵石、千枚岩碎块等。滑床岩性为上泥盆统星红铺组(D3χ)千枚岩,产状260º∠25º。滑带岩性为受严重扰动的含砂粉质粘土及强风化松软的千枚岩。该滑坡的滑带特征较清楚,在其后壁下部,多处可见被剥蚀出来的密集裂隙、光滑面和含擦痕的滑带土,滑带厚度60~100cm,滑带在后壁的倾角一般60°~65°。3)滑坡变形特征据史料记载,据史料记载,该滑坡形成于1338年,1981年8月21日出现复活滑移,316国道及其前缘建筑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08年5.12地震后坡体出现长30~50m、宽3~10mm的裂缝,房屋变形严重。2010年滑坡体前缘局部滑塌,居民院子挡墙倒塌(见照片2)。根据调查结果,该滑坡在目前条件下处于蠕动变形状态,但局部地段,有小范围的滑塌和地裂缝存在,稳定性较差。照片2滑坡前缘挡墙倒塌4.2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已有勘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影响滑坡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因素: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与滑坡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坡形(平、凸、凹)和坡度(陡、缓),这些特征决定了边坡的应力分布状态、地表径流的特征和滑动力的大小。xxx滑坡滑坡前缘高约20m,近于垂直,为滑坡提供了地形条件。2)地层岩性该滑坡滑体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底部夹杂钙质结核、砾、卵石、千枚岩碎块等。滑床岩性为上泥盆统星红铺组(D3χ)千枚岩,产状260º∠25º。强风化千枚岩强度降低,为隔水层,遇水软化强度降低,且地表水下渗至该层时遇阻沿土岩结合面排泄,形成动水压力,致使坡体产生变形,地层特征是滑坡的根本原因。3)地震此次“5.12”地震和“5.25”余震时宝鸡震感强烈,地震致使土体松动变形,强度降低,同时改变了坡体原有的应力分布状态,产生了岩土体新的结构面,在地震波的冲击作用下诱发了滑坡变形。4)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往往是滑坡的诱发因素,特别是连续强降雨致使浅层土体形成饱和带时经常发生滑坡和边坡变形。从统计分析可看出,滑坡与降雨量呈正相关。特别是1981年连续降雨40余天,正是因连续降雨该滑坡于1981年8月21日出现复活滑移。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是修路,建房时人工开挖坡脚破坏了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为滑坡创造了条件,造成坡休失稳。4.3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4.3.1计算公式按《GB50021-2001》、《DZ/T0218-2006》、《GB50330-2002》等规范规定选择公式1~公式3计算本滑坡的稳定系数。(公式1)其中:式中:Fs—稳定系数;wi—第i块段滑体所受的重力(kN/m);Ri—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Ti—作用于第i块段的滑动分力(kN/m);ci—第i块段土的粘聚力(kPa);i—第i块段土的内摩擦角();Li—第i块段滑动面长度(m)。滑坡推力计算公式为:(公式2)式中:Ei—第i块剩余下滑力(kN/m);Ei-1—第i-1块剩余下滑力(kN/m);k—安全系数;其余参数同前。若所得某条块的滑坡推力为负值时,说明自该条块以上的滑体是稳定的,并考虑其对下一条块的推力为零。(公式3)式中:-最小稳定系数;-第i条块滑面粘聚力(kPa);-第i条块滑面内摩擦角(°);-第i条块滑面与水平线夹角(°);-第i条块滑面长度(m);-第i条块滑面的土体重量(kN);-水平地震惯性力(kN);-垂直地震惯性力(kN);-圆心至水平地震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m);-圆心纵坐标(m)。4.3.2计算参数选取根据有关规范及我院的滑坡设计、施工经验,结合地层特性综合确定各层岩土的计算参数列于表4.3.2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表4地层编号地层名称天然重度(kN/m3)饱和重度(kN/m3)抗剪强度饱水抗剪强度c(kPa)φ(°)c(kPa)φ(°)①粉质粘土18.619.530.016.01514②千枚岩19.820.540.035.034.030.04.3.3稳定性计算结果调查期间未见地下水,因此可不考虑地下水的渗透力。根据边界条件选择1个剖面以下列3种工况进行计算,即工况Ⅰ-自重、工况Ⅱ-自重+地震;工况Ⅲ-自重+暴雨状态。计算结果列于表4.稳定性计算结果表4剖面工况稳定系数稳定性评价主滑面Ⅰ1.145基本稳定Ⅱ1.025欠稳定Ⅲ0.945不稳定由表4.本滑坡潜在滑面在工况Ⅰ情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工况Ⅱ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工况Ⅲ条件下处于不稳定状态。4.3.4滑坡推力计算考虑到滑坡发生后的破坏性大小,结合多种规范规定确定计算滑坡推力时工况Ⅰ(自重)安全系数取k=1.3、工况II(自重+地震)和工况III(自重+暴雨)时的安全系数取k=1.10。根据计算滑坡推力E=1869.0KN。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该灾害体稳定性差,在不利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对其应立即进行治理。5滑坡直接经济损失评价5.1评估原则与方法5.1.1评估原则和要求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围绕“以人为本”来进行。其原则为:经济损失评估在已查出灾点致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基础上,充分考虑以往实际统计的经济损失情况,进行不完全评估。5.1.2评估方法资产价值按照资产评估方法进行核算。本次评估采用现场调查、样本分析的方法进行核算的参与经济损失现状评估的主要因子为房屋、田地、道路、河堤、渠堰、输电线路及工矿企业、乡镇政府、学校、医院等其它7个因子。5.1.3因子取值资产价值按照资产评估方法进行核算。本次评估采用现场调查、样本分析的方法进行核算的。根据调查资料分析,砖混结构的房屋按750元/m2计,砖木结构按642元/m2计,窑洞按照300元/m2计,门楼按800元/座计,围墙按照(240mm)40元/m2计,室内平均资产按5万元/户计。按照该县政府部门制定的地价标准进行核算土地资源的价值,该区平均土地为3万元/亩,并另附30年土地的收益价。⑴房屋:砖混结构的房屋按750元/m2计,砖木结构按642元/m2计,窑洞按照300元/m2计,门楼按800元/座计,围墙按照(240mm)40元/m2计,室内平均资产按3万元/户计。⑵田地:按照政府部门制定的地价标准进行核算土地资源的价值,该区平均土地为3万元/亩,并另附30年土地的收益。⑶道路:根据地方上报总价值损失反算被毁道路单位价值的近似值,取7.5万元/km。⑷河堤:根据当地修复或重修所需总价值反算近似值,河堤取4.5万元/km。⑸渠堰:根据当地修复或重修所需总价值反算近似值,堰渠取3万元/km。⑹输电线路:12万元/杆·km。⑺工矿企业、乡镇政府、学校、医院等其它:采用统计上报直接经济损失,单位为万元。5.2直接经济损失评价1)资产价值核算:资产价值核算计算公式如下:V=p×[(1一a)×β+a】式中:v为受灾体现值p估算单价a残值率β成新度残值率统一按照27%计,成新度统一按照0.8计。(2)土地收益核算经调查分析,该区土地平均每年按照500元的收益计算。总之,该滑坡直接54户、320人、126间房、单位楼房3幢,水源工程1处、耕地90余亩、还有316国道的行车安全,总价值约8000万元。潜在损失无法估计。6治理方案设计6.1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防治等级6.1.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理》(国务院第394号令),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全区实际出发,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为目的,促进人与地质环境相互协调,为全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脱贫致富目标实现服务。6.1.2基本原则治理设计时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通过采用工程措施或其他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坚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与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相结合的原则;4)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5)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6)保证在安全前提下的经济、合理原则;7)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6.1.3防治等级和标准根据滑坡所处位置、滑坡重要性和失事后的危害程度,按照《DZ/T0219-2006》规范要求,防治等级为一级,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标准见表7.1.3。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标准表7.1.3设计工况作用组合稳定安全系数工况Ⅰ(1)自重≥1.3工况Ⅱ(2)自重+地震作用≥1.1工况Ⅲ(3)自重+暴雨≥1.16.2治理工程方案根据勘测分析结果,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针对灾害的影响主导因素进行,原则上应“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并充分考虑灾害区地质环境条件和施工条件,确定本次地质灾害治理方案。6.2.1方案一方案一采用锚索抗滑桩结合截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在滑坡体前缘设置锚索抗滑桩,沿坡体后缘及中部设置三道截排水沟。(一)锚索抗滑桩设计该滑坡为第四系堆积物滑坡,滑面基本沿土石分界面,滑带及边界条件清晰,滑床为基岩,采用刚度较大的抗滑桩,具有较高的可靠性。1)抗滑桩的布置抗滑桩一般布置于滑坡体厚度较薄、推力较小,且嵌岩段地基强度较高地段。滑坡堆力作用下属于压弯构件。该滑坡属于散体结构,抗滑桩布置宜布置于一条直线,抗滑桩间距不宜过大,根据计算,抗滑桩截面2.5m×3.0m,桩间距6.0m(中对中),桩长36m。共布置43根桩。配筋背侧纵筋为542)锚索的布置在桩顶1.0m处布置3000KN锚索,长度35m。共布置43根锚索。成孔直径150mm,浆液为M30水泥砂浆,注浆压力1.0Mpa,预应力锚索为12φj15.24mm、强度1860MPa高强低松弛钢绞线,采用OVM15-12锚具,锁定荷载2000KN。3)抗滑桩验算原始条件:(一)桩身内力计算计算方法:m法 背侧——为挡土侧;面侧——为非挡土侧。背侧最大弯矩=32119.080(kN-m)距离桩顶28.500(m)面侧最大弯矩=8143.889(kN-m)距离桩顶10.500(m)最大剪力=5648.591(kN)距离桩顶34.000(m)最大位移=59(mm)第1道锚索水平拉力=2241.093(kN)距离桩顶2.000(m)点号距顶距离弯矩剪力位移土反力(m)(kN-m)(kN)(mm)(kPa)10.0000.0000.000-58.760.00020.50021.935-88.018-57.930.00031.00088.297-177.712-57.100.00041.500199.926-269.083-56.280.00052.000357.6591878.963-55.450.00062.500-558.2111784.239-54.630.00073.000-1426.3001687.838-53.800.00083.500-2245.7701589.761-52.970.00094.000-3015.7821490.008-52.140.000104.500-3735.4981388.578-51.300.000115.000-4404.0811285.471-50.450.000125.500-5020.6901180.688-49.590.000136.000-5584.4901074.229-48.730.000146.500-6094.640966.093-47.850.000157.000-6550.303856.280-46.960.000167.500-6950.641744.791-46.060.000178.000-7294.814631.625-45.140.000188.500-7581.986516.783-44.210.000199.000-7811.318400.264-43.260.000209.500-7981.971282.069-42.300.0002110.000-8093.108162.197-41.330.0002210.500-8143.88940.649-40.330.0002311.000-8133.478-82.576-39.320.0002411.500-8061.034-207.477-38.300.0002512.000-7925.721-334.055-37.260.0002612.500-7726.699-462.310-36.200.0002713.000-7463.132-592.241-35.130.0002813.500-7134.179-723.848-34.040.0002914.000-6739.004-857.132-32.940.0003014.500-6276.768-992.093-31.820.0003115.000-5746.632-1128.730-30.700.0003215.500-5147.758-1267.043-29.560.0003316.000-4479.309-1407.034-28.410.0003416.500-3740.446-1548.700-27.250.0003517.000-2930.330-1692.043-26.090.0003617.500-2048.123-1837.063-24.920.0003718.000-1092.987-1983.759-23.740.0003818.500-64.084-2132.132-22.560.0003919.0001039.425-2282.181-21.390.0004019.5002218.377-2433.907-20.210.0004120.0003473.611-2587.310-19.040.0004220.5004805.966-2742.389-17.880.0004321.0006216.279-2899.144-16.720.0004421.5007705.390-3057.576-15.580.0004522.0009274.135-3217.684-14.460.0004622.50010923.354-3379.469-13.350.0004723.00012653.884-3542.931-12.260.0004823.50014466.563-3708.069-11.200.0004924.00016362.232-3874.884-10.170.0005024.50018341.727-4043.375-9.170.0005125.00020405.887-4213.542-8.200.0005225.50022555.549-4385.387-7.280.0005326.00024791.553-4558.907-6.40-48.0205426.50027034.992-4215.174-5.57-362.2715527.00029006.727-3529.665-4.80-551.7415627.50030564.656-2611.020-4.08-673.1195728.00031617.746-1554.423-3.42-735.6765828.50032119.080-440.892-2.83-749.0325929.00032058.639663.044-2.29-722.8836029.50031456.0351705.246-1.83-666.7196130.00030353.3932647.458-1.42-589.5646230.50028808.5763464.441-1.07-499.7466331.00026888.9514142.782-0.79-404.7106431.50024665.7954679.470-0.55-310.8736532.00022209.4825080.268-0.36-223.5246632.50019585.5275357.985-0.22-146.7666733.00016851.4985530.679-0.12-83.4926833.50014054.8495619.838-0.05-35.3876934.00011231.6595648.591-0.00-2.9517034.5008406.2575639.9500.0214.4727135.0005591.7085615.0960.0218.6677235.5002791.1605591.7080.0112.5177336.0000.0002791.1600.000.000(二)桩身配筋计算点号距顶距离面侧纵筋背侧纵筋箍筋(m)(mm2)(mm2)(mm2)10.000120001200058120.500120001200058131.000120001200058141.500120001200058152.000120001200058162.500120001200058173.000120001200058183.500120001200058194.0001200012000581104.5001200012000581115.0001200012000581125.5001200012000581136.0001200012000581146.5001200012000581157.0001200012000581167.5001200012000581178.0001200012000581188.5001200012000581199.0001200012000581209.50012079120005812110.00012222120005812210.50012287120005812311.00012274120005812411.50012181120005812512.00012007120005812612.50012000120005812713.00012000120005812813.50012000120005812914.00012000120005813014.50012000120005813115.00012000120005813215.50012000120005813316.00012000120005813416.50012000120005813517.00012000120005813617.50012000120005813718.00012000120005813818.50012000120005813919.00012000120005814019.50012000120005814120.00012000120005814220.50012000120005814321.00012000120005814421.50012000120005814522.00012000137435814622.50012000158875814723.00012000181615814823.50012000205715814924.00012000231235815024.50012000258245815125.00012000286825815225.50012000317055815326.00012000349025815426.50012000381665815527.00012000410855815627.50012000434265815728.00012000450265815828.50012000457935815929.00012000457005816029.50012000447795816130.00012000431065816230.50012000407895816331.00012000379525816431.50012000347205816532.00012000312155816632.50012000275415816733.00012000237875816833.50012000200215816934.00012000162905817034.50012000126245817135.00012000120005817235.50012000120005817336.0001200012000581=====================================================================根据计算,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二)排水系统设计在坡顶和中部平缓地段设置3排截排水沟,由于滑坡体汇水面积较小,根据当地已有经验结合计算坡顶截水沟尺寸顶宽1.2m.、底宽0.6m、深0.6m。中部平缓地段排水沟的尺寸顶宽0.4m.、底宽0.4m、深0.4m。截排水沟采用浆砌片石砌筑,砌筑水泥砂浆标号为M7.5,抹面水泥砂浆标号M10,抹面块石抗压强度不低于30MPa,长度不小于30cm,水泥采用P.O42.5水泥,砂采用当地产中粗砂。施工时,边坡顶部截水沟沟底比降以能顺利排出拦截的地表水为原则,截水沟依照地形修建,当自然纵坡大于1:20或局部高差较大时可设置跌水。截水沟的迎水面需设置泄水孔,间距2.0m,规格为100mm×100mm。具体位置、断面尺寸详见设计图。6.2.2方案二方案二采用挡土墙+微型桩+截排水沟综合治理方案。沿滑坡体分级布置两段微型桩,在滑坡体前缘坡脚设置挡土墙,沿坡体后缘及中部设置三道截排水沟。(一)微型桩设计1)微形桩注浆加固设计参数根据场地条件,共设置两段微型桩,每段三排微型桩,平面布置见设计平面布置图。微型桩桩长30.0m,桩距1.0m,排距1.0m,梅花形布置,桩顶设置300mm×300mm混凝土冠梁及格构梁。共布置微型桩约1500根。微型钢桩直径200mm,内插1D102×7mm的热轧无缝钢管,单位重量16.4Kg,钢管截面积为20.89cm2。孔内注入M25水泥净浆液,水灰比0.45:1,注浆压力0.5-3.0Mpa。桩长为18.0~252)微形桩验算不考虑注浆加固后复合土体的作用,当按最不利原则考虑当滑坡推力由微形桩全部承担,其安全系数为:式中:n--每米微型桩数量--单桩允许抗剪强度[τ]--钢管抗剪强度(125MPa)A--钢管截面积根据设计每米微型桩数量为3根,钢管截面积为20.89cm2,单桩允许抗剪强度261.13KN,桩的抗剪断安全系数=1.84~3.17,考虑注浆体对土体的加固作用后,(二)挡土墙在滑坡体前缘设置浆砌片石挡土墙。浆砌片石挡土墙设计参数为:墙高平均约7.0m,顶宽1.0m,墙面坡比1:0.3,墙背坡比1:0.0。采用1个扩展墙址台阶,墙趾台阶宽1.0m,墙趾台阶高1.0m,墙底倾斜坡率0.2:1,基础埋藏深度1.0m。墙体设置泄水孔,间距1.5墙体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筑,墙面采用M10水泥砂浆勾缝,墙顶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抹面块石抗压强度不低于30MPa,长度不小于30cm,水泥采用P.O42.5水泥,砂采用当地产中粗砂。施工时应分段进行,分段长度不得大于10m,两段之间位置沉降缝,缝宽2cm。砌筑时应分层错缝砌筑,基底及墙趾台阶转折处,不得做成垂直通缝,砂浆水灰比符合要求,并填塞饱满。鉴于边坡凹凸不平,为保证美观和施工方便,对边坡凸出部分予以挖除,对局部墙后凹进空间采用素土分层夯实回填,压实系数不小于0.95,具体见设计图。(三)排水系统设计排水系统同方案一,不再叙述。7工程投资估算7.1估算工程量根据可研设计图纸对两种方案工程量进行了统计,设计工程量见表7.1。方案一工程量汇总表表7项目单位工程量锚索m/根1505/43抗滑桩抗滑桩竖井开挖m317588混凝土C30m315000护壁混凝土C30m33540钢筋制安t865截(排)水沟土石方槽挖m31600M7.5浆砌片石m31212坡面平整地表裂缝封闭、局部平整项1监测变形监测项1方案二工程量汇总表表7.1.2工程类别单位工程量微型桩成孔m45000覆土m3500钢筋和钢管加工t750注浆m45000开挖m31000冠梁(C25混凝土)m3150钻孔弃渣外运m3500挡土墙基础开挖m31500浆砌块石m35100素土回填m35700伸缩缝m2120反滤层m3630截水沟浆砌块石m31212抹面m28000基础开挖m316007.2估算依据(一)编制依据1)《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建设部计价[2002]10号;2)《陕西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00;3)《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估算编制办法》,1996;4)《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1996;5)《陕西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2004。(二)定额及计算方法及取费标准1)定额依据(1)建筑工程:采用2000年颁发的《陕西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水利水电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采用1996年颁发的《陕西省水利水电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并根据2000办法规定一类费用乘以1.15系数,二类费用按工程所在地的材料价格进行计算。(3)人工预算单价依照《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计算费用标准》进行计算,技工工资单价为46元/工日,普工工资单价为38元/工日。(4)材料预算单价根据市场调查价,计算运杂费及采购保管费后构成材料预算单价。根据陕计项目[2000]1045号文颁发的《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以下简称“2000办法及标准”)结合滑坡实际情况进行编制。2)计算方法项目预算总投资由建筑工程、临时工程、费用工程(包括建设管理费、生产准备费、科研勘设费、其他如质量监督费、保险费和定额编制管理费)、不可预见费组成。(1)建筑工程施工费建筑工程施工费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税金组成。a.直接费依据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直接费由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和其它费四项组成。其他费率按各单项工程定额给定的费率参数确定。b.其它直接费本工程其它直接费包括冬季、雨季施工增加费、小型临时设施摊消费。以直接费为计费基础,取费标准见费率取值表10.2。c.现场经费现场经费包括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管理费,《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预算编制办法及计算费用标准》已将现场经费包含在其它直接费中,本预算不再重复计算。d.间接费间接费包括企业管理费和财务费用,取费标准见费率取值表7.3。以人工费为计费基础。费率表7.3项目其它直接费(%)间接费(%)浆砌片石工程5.555混凝土工程5.5140人工土方5.540e.利润依据《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预算编制办法及计算费用标准》,按直接工程费和间接费之和的5.0%计算。f.税金按国家规定应计入工程造价内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税。税金=(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率3.22%。(2)临时工程修路和房建按实际工程量计算,其他临时工程按建筑费用的3%计取。(3)费用工程包括建设管理费、工程建设监理费、项目建设管理费等按3%计算。②科研勘设费勘查费和设计费:按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计算。(三)投资估算结果方案一项目总投资2278.43万元,方案二项目总投资2825.83万元,详见估算表。8治理方案比选从施工技术方面来讲,方案一施工难度一般,施工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对环境破坏较小;方案二施工技术不很成熟,施工难度一般,对环境破坏小。从治理效果方面来讲,该滑坡推力较大,潜在滑面较深,方案一采用抗滑桩治理效果显著。方案二采用微型桩治理措施,能满足抗滑要求,但施工质量很难有效控制,影响治理效果。从工程造价方面分析,方案一工程总共估算约2300万元,方案二工程总估算约2800万元。综合分析,方案一技术成熟,治理效果可靠性大,治理资金相对较少,具有可行性。故建议采用方案一。9滑坡防治监测滑坡防治监测包括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和动态长期监测。应以施工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测为主,所布网点应可供长期监测利用。在施工期间,监测结果应作为判断滑坡稳定状态、指导施工、反馈设计和防治效果检验的重要依据。建立地表与深部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监测网,并与长期监测相结合;滑坡监测方法的确定、仪器的选择,既要考虑到能反映滑坡体的变形动态,又要考虑到仪器维护方便和节省投资。滑坡监测系统包括仪器安装,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数据处理,预测预报等。所采用的监测仪器必须具有仪器生产准许证,产品质量合格。使用前,须经过国家有关计量部门标定,并具有相应的质检报告。1)施工期监测施工安全监测对滑坡体进行实时监控,以了解由于工程扰动等因素对滑坡体的影响,并及时地指导工程实施、调整工程部署、安排施工进度等。监测点应布置在滑坡体稳定性差,或工程扰动大的部位,力求形成完整的剖面,采用多种手段互相验证和补充。施工期监测项目包括地面变形监测、地表裂缝监测、滑体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内容,同时还应加强坡面巡视。施工安全监测原则上采用24小时自动定时观测方式进行,以使监测信息能及时地反映滑坡体变形破坏特征,供有关方面作出决断。防治效果监测将结合施工安全和长期监测进行,以了解工程实施后,滑坡体的变化特征,为工程的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2)完建期监测本滑坡直接威胁住户和单位的安全,完建期后必需加强监测,以确保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9.1技术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3)《大地变形测量规范》;4)《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5)《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7)《岩土工程监测规范》(YS5229-96)等。9.2监测设计原则1)建立系统化监测网建立系统化、立体化监测网络,在治理、施工全过程中及时掌握滑坡体的位移、沉降等变化情况,确保施工安全。2)采取综合监测方法监测工作采取地面和地下变形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等综合手段,各种监测成果相互印证,提高监测成果资料的可靠性。3)实施长期监测进行全过程监测工作。包括地面和地下变形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以监测结果作为反馈设计、指导施工和检验防治效果的依据。工程完工后变形监测点、防治效果监测点应转为长期监测点。4)监测仪器选择原则(1)仪器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2)足够的测量精度、灵敏度及相应量程;(3)现场使用比较方便、简单;(4)仪器不易损坏,尤其是长期监测仪器应具有防风、防雨、防腐、防潮、防震、防雷电干扰等与环境相适应的性能。一般场地滑坡观测,应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