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单元复习课件-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1页
第三四单元复习课件-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2页
第三四单元复习课件-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3页
第三四单元复习课件-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4页
第三四单元复习课件-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三四单元总复习

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认识区域第二节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三节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第三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第二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第二节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第三节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1.城市体系(1)形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2)特点: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4.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概念: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2)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六边形,中心地则位于六边形的中心点上。(3)中心地等级: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但中心地数量少,彼此之间相距较远;低级中心地反之。2.长三角城市体系(1)组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2)上海市的地位和作用①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②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③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④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单元第一节大都市辐射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三、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1.城市辐射(1)含义: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2)影响因素: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辐射功能越强。2.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1)表现: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2)发展变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3)规律:由于距离、交通、城市等级、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辐射强度在空间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四、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1.对上海市的影响(1)有利于解决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2)有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2.对长三角众多受辐射城市的影响(1)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2)使城市规模扩大、等级提高,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第二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1)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①从产业转移的类型来看,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和原料产地,向市场和交通优越地转移,如钢铁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一般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严重污染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②从产业转移的顺序来看,一般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再转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③从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来看,由发达地区流入到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到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1.技术水平差距:一般是按“技术差距”依次进行推进。2.劳动力价格差异:素质高且价格低廉的国家,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3.市场规模大小: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机遇。4.政策支持程度:许多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产业转移。5.其他因素:如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产业链集聚产生的效应,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移入区的影响:(1)促使移入区的产业升级。(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3)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2.对移出区的影响:(1)促进移出国家或地区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2)改善移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压力(3)就业机会减少,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影响迁入人口的数量,并对迁入人口的素

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一、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1.调配目的:国家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及其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不匹配问题。2.调配原因(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自然资源产品的生产地具有一定的集中性。(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区域由于经济和人口的集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也会出严重的资源短缺。我国主要的调配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3.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根本原因:水资源供需矛盾,即需大于供,其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前者主要影响“供”,后者主要影响“需”,具体分析如下:方案东线方案(A)中线方案(B)西线方案(C)路线扬州江都,沿京杭运河到华北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沿太行山东麓到京、津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调出区长江下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调入区黄、淮、海河下游地区、京津地区、黄河下游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输水方式黄河以南需抽水北送,以北可自流供水自流供水自流供水评价

优点利用京杭运河调水,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自流供水,水质较好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自流供水,水质好缺点黄河以南,需抽水北送;水质差挖掘渠道工程量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长江上游水量有限,供水有限,工程量大总评最具现实意义现实意义大最具生态意义二、南水北调工程四、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积极意义(1)社会效益:①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为人们提供洁净的饮用水源,并保障工农业用水。②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③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2)经济效益:破除了调入区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3)生态效益:①有效保障了地区生态用水的需求,有利于美化环境和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②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有效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2.不利影响:①东线工程范围内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②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淤塞航道。③长江径流量减少,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影响长江径流量减少尤其是枯水季节,海水上溯,河口地区盐度升高,降低下游水质;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沿线地区水位上升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易发生土壤盐碱化水源降低水质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城镇,大量污水排放会降低南水北调的水质第四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1.主要包括的内容(1)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3)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2.是区域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1)区域内部统筹:指区域内部各生产要素和利益群体,通过目标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2)区域之间协作:指依托资源互补、产业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2.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3.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背景地理条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三地位置邻近有利于三地的协同发展,三地有长期协同发展的基础交通交通运输便利,形成连接三地的快速交通网有利于加强三地之间人口、产业的流动,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资源水资源短缺严重;有较为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但供应较为紧张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不利于区域发展;加强资源跨区域调配人口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分布不均人口流动不合理,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经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显著,京津发展水平高,河北发展水平低没有形成良好的地区间经济合作机制,缺乏良好的地区分工与合作★拓展补充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及其对协同发展的影响路径具体内容交通一体化2020年京津冀地区内快速铁路覆盖所有地级市,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级市。建成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客运联程联运,主要城市之间实现交通“一卡通”产业一体化对京津冀地区进行产业整合,北京地区加快自身产业的扩散和升级;天津地区加快老城区产业的转移扩散与转型;河北地区完成对京津转移产业的承接,并挖掘京津转移产业的潜力;针对新兴的产业带,要加快产业的集聚与整合,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生态环保一体化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及水资源短缺等措施三地协同发展,以大气、水、土壤污染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资源一体化淡水资源、耕地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等应优先共享,统一规划、利用及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升京津冀生态系统承载力拓展补充2: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及其具体内容(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第二节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1.流域概述(1)水系: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2)流域: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2.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3.流域特点:流域通过水流相互连接和影响,形成完整、独立的自然区域,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4.水资源协作开发(1)协作开发的必要性①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不同,导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在水资源利用、水质保护中出现利益冲突。②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需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筹管理。(2)协作开发的措施: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协调行为,为流域内各区域提供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二、尼罗河流域1.尼罗河概况: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大,涉及11个国家。2.主要支流: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青尼罗河上游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区,下游流经沙漠地区,入海口附近为地中海式气候。3.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从人均水资源量看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水电开发率低。三、不协调的流域开发1.背景:尼罗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尼罗河流域国家都属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增长与贫困等多重压力,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河段人类活动导致的问题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与捕捞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到下游地区的供水上中游地区毁林开荒旱涝灾害加剧,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淤积等下游地区过度灌溉,工业的发展土壤盐碱化加剧,污染严重2.出现的问题四、走向协作的流域开发1.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成立政府间的协作组织,对全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是流域内部协作开发的首要条件。2.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3.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面对水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尼罗河流域国家认识到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共同利益,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拓展补充1: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挟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拓展补充2:评价水利工程影响的典型案例

三峡工程阿斯旺大坝有利影响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血吸虫病的防治;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调节局地气候;⑥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①提高了尼罗河灌溉、防洪、发电、养殖、航运等效益。②利用水电产生环境效益,减少了“三废”的排放。废渣的少排放可少占土地;废水的少排放,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减少了水污染;废气的少排放,减少了大气中温室气体和酸雨的危害不利影响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②移民开发及城市迁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问题;③诱发地震,滑坡的可能性增加;④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加重;⑤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⑥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影响;⑦蚊虫滋生,给人体健康带来影响等①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②河口外海域内的沙丁鱼因失去饵料而迁往地中海北部;③尼罗河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尼罗河三角洲盐渍化加重,海岸遭到侵蚀而后退第三节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合作1.经济全球化概述(1)含义:可以理解为跨国界的经济活动驱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2)主要表现:①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和跨国投资,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②在生产流域,生产组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零部件可以全球采购,由此形成全球生产网络。2.国际合作的必然性(1)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新的劳动地域分工。(2)由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3.世界经济从“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二、“一带一路”1.含义: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走向(1)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2)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3)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两大走向(1)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2)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背景影响地缘上的联系性“一带一路”国家地缘的临近性和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一带一路”途径地区地形、气候类型多样,自然地理环境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文化、宗教等也存在空间分异,对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