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派别的探索与斗争(1840-1919年) 知识梳理-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各派别的探索与斗争(1840-1919年) 知识梳理-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各派别的探索与斗争(1840-1919年) 知识梳理-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各派别的探索与斗争(1840-1919年) 知识梳理-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各派别的探索与斗争(1840-1919年) 知识梳理-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三、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民族危机严重。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3、代表人物及著作(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①内容: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②评价: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3)徐继畲:撰成《瀛寰志略》。①内容: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②评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4、影响: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5、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①“师夷长技”是“制夷”的重要手段,“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师夷”主要局限于西方的先进科技,特别是军事技术。②实质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根本目的是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6、“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①“师夷长技”的思想是中国封建士大夫开始放眼看世界的先兆,开始了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最初历程。让国人冲破“天朝上国”这种夜郎自大的观念,对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乃至近邻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奠定了其在近代思想史上无可替代的开创地位。②“师夷长技”说的提出,在中国近代文化形成史上是划时代的第一枪,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的最早形态。③“师夷长技”的内容,不仅包括军事方面,也初步涉及民用工业,为我国民用工业的最初发展奠定了基础。④“师夷长技”还提出必须培养专门人才,选拔和任用有实学、能治国的人才,开改革教育取士制度之先河。⑤由于时代局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更多的是一种应急的措施,这也埋下了中国从西学东渐之始,即注目于西方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而无视其文化、政治的隐患。7、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评价(1)进步性:①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②介绍世界知识的著作接连出版,开启了学习西方和中国思想近代化的进程。它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迈出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局限性:①初步、模糊地了解了西方,但未深入到制度层面,未能付诸实践且未形成时代风气。②根本目的是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概念阐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主要矛头指向清政府)(2)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激化民族矛盾(3)直接原因:广西自然灾害严重(4)个人原因:洪秀全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2、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广西桂平金田村,洪秀全称天王(2)定都天京:1853,太平军沿长江东下,占领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都于此(3)军事全盛:1853~1856,北伐和西征(4)天京事变:1856,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5)后期防御:洪仁轩、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6)最终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内外敌人共同镇压,时代赋予反侵略内容)太平军节节败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纲领性文献(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颁布(1853年)颁布,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思想(绝对平均主义,不符合时代潮流);特点: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2)《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后期(1859年)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核心: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顺应时代潮流,没有反映农民最为迫切的要求,基础薄弱)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空想性(3)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缺乏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环境),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4、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根本原因)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5、评价:农民运动的高峰,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1)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2)影响: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引起清王朝统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项目《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经济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实行绝对平均主义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群众基础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未能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时代特点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现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6、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1)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没有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多是用宗教思想来宣传和组织群众。(4)从组织上看,农民具有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二、洋务运动1、背景:(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2)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使统治者中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2、目的:挽救国家的颓势(根本: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发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新政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自救运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5、代表:(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6、内容:主要内容和实践目的创办近代企业军事工业(官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局(崇厚)等自强(维护清朝统治)民用企业(官督商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上海机器织布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等求富(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兴教育创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建海军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增强海防力量7、评价:(1)性质: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2)进步性: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3)局限性:①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②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③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只学习西方技术,拒绝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现代化:也称近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思想上的理想化、科学化。8、洋务运动的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1)经营方式: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类型。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官府拨款,企业完全属于国家,属于官办企业;民用企业的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存在以上三种类型,其中官督商办、官商合办都有民间资本的介入,带有明显是资本主义性质。(2)生产方式:洋务企业采用机器生产,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经济近代化,主要标志是使用机器生产)9、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经济上:①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2)政治上:促使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3)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动摇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4)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总理衙门)(5)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新式海军等,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6)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2)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文章,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托古改制·原因: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封建势力强大,借助孔子可以减少变法阻力。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评价:①积极:减少了变法阻力,为维新运动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②局限:虽反对封建制度,但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根据,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序幕:“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3、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3)内容:类别颁布的新法作用政治方面裁剪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经济方面▲体现性质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文学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先进思想文化传播运动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思想解放运动(4)特点:范围广、力度大、操之过急(5)局限性:①没有实行兴民权、开国会、定宪法等措施,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②改革策略比较激进,且触及了封建官僚的切身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③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④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妄图依靠日美干涉的办法开展运动。4、结果:“戊戌政变”(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再次临朝训政(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杀(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5、历史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具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6、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2)守旧势力强大。(顽固派)(3)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人民群众)(4)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7、启示: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推动(3)其他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过程(1)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2)各方态度:①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②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等八国决定出兵镇压义和团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和利用。(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3、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3)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瓜分一事,实为下策”4、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1)扶清:有利于争取清政府支持,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5、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晚清时期探索的特点(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1)广泛性: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2)一致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结合。(3)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学习器物到学习政治制度。(4)继承性:各政治派别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5)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反动势力强大。阶段特征:(1)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政治上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为手段;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侵略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以华制华”;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国家除英法俄美外,德意日等国加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广义:即公元1894年至1912年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一)政治根源: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1.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官制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军事编练新军(清朝掘墓人)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造成军阀割据局面商业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的办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育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建立学制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军事人才(3)特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多相似(4)评价:①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压力采取的改良措施,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②新政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③腐败无能的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5)认识: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2.预备立宪(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晚晴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维护封建统治(2)时间:1906年9月—1911年。(3)概况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③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4)评价:①进步性:立宪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潮流。②局限性:立宪改革以维护封建贵族专制统治为目的,实际上是一场骗局。(5)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二)革命准备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建立(1)兴中会成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成立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4.思想基础(1)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2)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5.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6.有利时机: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过程)1.夺取政权:武昌起义(1)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2)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3)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建立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3.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①英国等列强支持。②袁世凯的威胁利诱: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2)结果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原因:1.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2.客观: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3.袁世凯个人的政治手腕4.巩固政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2)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3)内容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自由平等: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③三权分立: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④责任内阁(4)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功绩(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2)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3)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4)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局限性(1)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4.启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评价三民主义(1)积极意义: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和诉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①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②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③民生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责任内阁制:总理负责,总统象征(1)内阁一般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人物组阁,其首脑称总理或首相。内阁对议会负责(2)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评价*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进步性:①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促进了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②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2)局限性: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达到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辛亥革命失败原因(1)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①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②袁世凯掌握武装力量。③革命政府内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进攻。(3)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①革命纲领中不敢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发动、依靠广大的民众。③革命政党内部成分复杂,组织涣散,对革命目标和袁世凯的本质认识不清。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进一步培植党羽,扩大势力,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军事集团——北洋军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原因:(1)政治: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3)思想: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