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历史及现状_第1页
巴以冲突的历史及现状_第2页
巴以冲突的历史及现状_第3页
巴以冲突的历史及现状_第4页
巴以冲突的历史及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以冲突的历史及现状政治与行政学院高德胜西亚在世界的位置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闪闪米特族的迦南人是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后来,阿拉伯人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近代,随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中东历史“中东”历史上这里诞生过犹太教的“希伯来王国”(公元前1020年)、基督教的“罗马帝国”(公元前30—公元476年)、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公元7-13世纪)和“奥斯曼帝国”(公元16世纪—1922年)“中东”的战略地位中东石油资源丰富:储量占65.4%、产量占30.5%、出口量占44.7%。且处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的地区。矛盾包括:战略地位、石油资源、宗教信仰、领土纠纷、重要文化遗产归属、大国插手西亚的主要国家伊拉克伊朗阿富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约旦叙利亚土耳其①②③⑤⑥⑦⑧④阿拉伯海地中海红海里海黑海亚洲欧洲非洲三洲五海之地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长安印度洋北大西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北大西洋好望角苏伊士运河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

最大、

石油最多的地区。储量生产输出世界的石油宝库沙特阿拉伯油田科威特油田3.石油输出的路线和主要输往国家波斯湾西运1.油管输送到地中海和红海港口2.油轮(大型)好望角3.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东运日本马六甲海峡石油输出线好望角苏伊士运河好望角好望角好望角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马六角海峡马六角海峡马六甲海峡石油一、巴勒斯坦问题的形成(一)巴勒斯坦文明史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公元前20世纪前后,尚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国家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各部落潜入定居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巴勒斯坦。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此后的几千年,巴勒斯坦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现在。期间他们抗击十字军等侵略者,付出了大量的牺牲。巴以冲突的焦点——耶路撒冷哭墙和阿克塞清真寺自古以来,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可以象耶路撒冷那样,被投注那么多的信仰。身为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城”,它接受着来自全世界18亿教徒的顶礼膜拜,神圣不可方物。

犹太教说,这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土地,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城内锡安山上还有他们的宗教圣殿;

基督教说,这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当然是无可替代的圣地;

伊斯兰教说,这是穆罕默德夜游登宵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清真寺。——余秋雨《千年一叹》耶路撒冷城区宗教遗址——哭墙(犹)和萨赫莱清真寺(伊)基督教的圣地——苦路盘旋期间耶路撒冷

中文意为“和平之城”。阿拉伯人称该城为“古德斯”,即“圣城”。哭墙哭墙圣墓大教堂(耶路撒冷)著名的萨赫莱清真寺,耸立在耶路撒冷旧城东部的摩利斯山(即圣殿山)上,萨赫莱是阿拉伯文“岩石”的音译,故也称岩石圆顶清真寺,整个建筑呈八角形,巨大的金色圆顶发光,大殿有一块圣石,相传公元619年伊斯兰的先知穆罕默德骑天马由麦加夜行至此,就是踩着这块岩石“登霄”的萨赫莱清真寺以巴冲突两千年的由来与发展美国受到阿拉伯恐怖分子的攻击,使阿拉伯回教极端势力与美国结怨的以巴冲突成为新闻的焦点之一。很多人不明白美国为何要“偏袒”以色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又由何而来?这要由犹太人的复国运动(也称锡安山运动Zionism:锡安山位于耶路撒冷,相传古犹太国王大卫在锡安山建犹太教圣殿,现遗址只有一段哭墙。锡安山被犹太人视为圣山,因此成为犹太人复国的象征。)说起。(二)犹太复国主义和《贝尔福宣言》犹太人被迫害了一千多年美国受到阿拉伯恐怖分子的攻击,使阿拉伯回教极端势力与美国结怨的以巴冲突成为新闻的焦点之一。很多人不明白美国为何要“偏袒”以色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又由何而来?这要由犹太人的复国运动(也称锡安山运动Zionism:锡安山位于耶路撒冷,相传古犹太国王大卫在锡安山建犹太教圣殿,现遗址只有一段哭墙。锡安山被犹太人视为圣山,因此成为犹太人复国的象征。)说起。

犹太民族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民族,大概也是人类历史上命运最悲惨的一个民族。世人知道二战时希特勒屠杀600万犹太人,但很少人知道在此之前犹太人已被迫害了一千多年,对他们的屠杀已不知有多少次。复国是他们在绝望中最后的自救之道。犹太人是在公元2世纪被罗马帝国大屠杀150万人亡国后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开始流散在欧洲各国。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本是同源宗教,三教都崇拜同一个上帝。但自中世纪开始,在漫长的一千多年间,犹太人被欧洲基督教社会视为异教徒和杀基督者而遭到歧视、隔离,一波又一波的反犹浪潮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杀。当时的犹太人等同贱民,被视为“道德上的麻疯病患者”,不得与基督教徒混杂,被强迫集中在犹太人贫民区“隔都”(ghetto)实行圈禁,有的国家甚至规定犹太人外出必须配戴醒目的黄色标章加以羞辱和隔离。法国大革命首次解放犹太人

犹太人第一次解放是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基于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法国犹太人首次获得平等的公民权利,然后拿破仑大军打破了西欧各国的犹太隔都,解放了犹太人。但法国革命后,反犹太主义在欧洲又卷土重来,德国各邦、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取消了拿破仑时代给予犹太人的权利,一些国家的犹太人又被赶进隔都。当时德国一位反犹太主义者公开鼓吹说,犹太人应该被彻底灭绝,将他们的女人送进妓院,把他们的孩子卖给西印度的英国人做奴隶。犹太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地狱与天堂仅仅一门之隔奥斯维辛集中营著名的达豪集中营复国运动的兴起和复国之父在东欧犹太人处境始终未获改善,在19世纪上半叶,俄国掀起一场德国纳粹之前最大规模的反犹太屠犹太狂潮,波及波兰、罗马尼亚和奥匈帝国,犹太人血流成河。历史学家指出,这场“屠犹太运动”共杀害了数以万计的犹太人。正是这一场大屠杀促成犹太人复国主义的兴起。并产生了“犹太复国之父”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Herzl)。西奥多·赫茨尔是奥地利记者和作家,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的创始人,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缔造者。1860年5月2日生于布达佩斯,从小生长在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家庭中。1904年7月3日,44岁的西奥多-赫茨尔去世。他创立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致力于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1897年8月29日~31日,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塞尔召开。它通过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纲领,创立了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赫茨尔任主席,他任这个职务直到去世。

犹太复国运动虽然声势壮大,但犹太人内部对复国仍然意见分歧。希特勒上台后对犹太人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终于使得最后一批欧化派的犹太人都成为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包括爱因斯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里茨·哈伯、著名画家利伯曼。这些犹太精英享誉世界,但纳粹上台一样遭到迫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甚至被斥为“犹太人的物理学”,到1945年,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聚集到了犹太民族主义和锡安主义的大旗下与阿位伯人本是同血缘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本是同血缘的阿拉伯半岛闪族人,排犹太主义这一词实际也包含排斥阿拉伯人在内。在漫长的中世纪时代伊斯兰教徒远比基督教宽容,在伊斯兰统治的地方,犹太人被视为大卫王的后裔而很少受歧视,留在故土的犹太人和伊斯兰教徒一直和平相处,很少纠纷。但随着欧洲犹太人源源不断移入,以及犹太人定居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巴勒斯坦已成为中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造成犹太移民与阿拉伯伊斯兰教徒的矛盾也开始浮现。希特勒上台的犹太难民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全欧洲有600万犹太人被屠杀,占整个欧洲犹太人的二分之一。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前后共打了五次中东战争,三次由以色列发动,两次由阿拉伯国家发动。每次战争都是以色列胜利,占领更多的土地,制造更多的难民,双方的你不仁我不义也产生了更多仇恨。二、巴以冲突的进程(一)阿以全面对抗阶段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2、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29日)3、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

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条约,和平解决了西奈半岛问题。阿拉伯联合与以色列军事对抗时代结束。5、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向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实际上一直延续到1949年2月才停战。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超过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范围的5731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有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英、法、以侵埃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埃及1956年7月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后,英、法殖民主义者为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勾结以色列共同发动的侵略埃及的战争。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著名国际通航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据有重要战略和经济意义。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后,被英国长期占领;苏伊士运河公司被英、法垄断资本控制。埃及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同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30日,英、法向埃及政府提出最后通牒,借口所谓“保证运河的通航安全和自由”,要求占领苏伊士运河区的三个主要港口——塞得港,伊士美利亚和苏伊士。埃及政府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31日,英、法对埃及进行海空军轰击,随即侵入埃及领土。英、法、以的侵略战争,遭到埃及军民的英勇抗击和全世界人民的强烈遣责。11月2日,联各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决议要求有关各方立即停火。11月4日,联合国组成紧急部队监督停火。11月5日晚,以色列被迫同意停火,英、法也于6日表示同意停火。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从埃及领土撤退,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领土,从而以侵略者的失败结束了这次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即六·五战争。又称“六天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战争于6月11日结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6.5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在这次反击以色列侵略的战争中,埃及于6月6日宣布停止苏伊士运河航运。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操纵下,联合国安理会在同年6月7日和8日两次通过“停火决议”,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在丧失大片土地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无条件“停火”。

第四次中东战争

即十月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巴列夫防线”。叙军一度打到太比利亚湖。但是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等原因,最后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

第五次中东战争

即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遇刺为借口,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领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

织的大部分基地。从6月14日开始,以色列集中兵力围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9月18日,占领了贝鲁特西区的以色列侵略军,配合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对

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无辜平民进行血腥屠杀,激起了世界公愤。9月19日,以色列部队不得不撤出贝鲁特西区。1983年9月3-4日,以色列玩弄部分撤军的阴谋,撤出黎巴嫩中部阿莱山区的和舒夫山地,进入贝鲁特以南沿阿瓦河一线部署,继续占领黎巴嫩南部2200平方公里的领土。1984年7月,以色列关闭它驻黎巴嫩的联络处。11月,被迫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与黎巴嫩重开撤军谈判,并放弃了要求叙利亚同时撤军的先决条件。1985年1月14日,以色列内阁通过从黎巴嫩单方面撤军的计划。4月21日,又通过决议,在同年6月1日以前,撤出在黎巴嫩的所有以色列军队,但仍在与以色列接壤的黎南部边境地区保留一个8-10公里的“安全地带”,在那里支持听命于它的“南黎巴嫩军”。(三)巴以分治方案的出台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犹太国和耶路撒冷国际特别政权。阿拉伯国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4、2%,犹太国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5%。当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30万,犹太人60万。

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erArafat)1929年8月4日生于耶路撒冷,是一位逊尼派穆斯林。1948年以色列占领他的家乡,他随家人逃亡埃及。

1950年,阿拉法特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52年,阿拉法特通过竞选成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他在这个位置上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1954年,阿拉法特以学生联合会主席的身份第一次公开提出要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却遭到埃及当局以及革命后上台的纳赛尔的反对。1955年,巴勒斯坦学生联盟首次应邀参加在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代表大会,阿拉法特第一次踏上国际讲坛,向世界人民宣布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心愿。“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1959年组建巴勒斯坦解放运动,阿拉伯字母简写为“法塔赫”

,《古兰经》里的意思恰恰是“打开胜利之门”。1964年“法塔赫”归属巴解组织领导。同年底,他亲手组建了“法塔赫”的军事组织“暴风”突击队。1965年1月1日,他领导游击队在巴勒斯坦北部打响了反抗以色列的游击战争的第一枪。

1969年阿拉法特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并在此后长期担任此职。并从1971年起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2、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3、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义4、巴勒斯坦建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利亚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同时也表示接受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含蓄、间接地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次年4月2日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从此,阿拉法特作为巴勒斯坦民族的象征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三)政治解决阶段1、“以土地换和平”原则的提出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随之作出历史性的决定:通过谈判实现巴以和平。

2、《奥斯陆协议》1992年,拉宾领导的工党上台,以巴关系出现转机。

1993年8月,拉宾和阿拉法特经过14轮艰苦磋商终于在挪威的奥斯陆签署了关于和平解决巴以问题的决议。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南草坪正式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允许巴勒斯坦人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先行自治。阿拉法特与拉宾实现了历史性握手,掀开了中东和平进程新的一页。1922年3月1日,拉宾出生在耶路撒冷一个热衷于犹太复国事业的俄国犹太移民的家庭。1974年和1992年两次当选以色列总理。拉宾执政后采取积极、灵活、务实的外交方针,支持参加中东国际和会,表示同意以“部分领土换取和平”的主张。他提出首先分阶段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但他反对归还耶路撒冷,认为耶城是以色列的主权范围,表示不接受恢复1967年“六.五”战争以前的边界线,

1995年11月2日,在特拉维夫拉宾广场,三颗子弹射入了拉宾的胸膛,鲜血染红了他口袋里《和平终将实现》的演讲稿。终年73岁。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拉宾呼吁:“让我们的心为和平跳动,让我们的眼睛期待和平”。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美国白宫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签定和平协议后握手致意。拉宾说“我们曾经和你们巴勒斯坦人浴血奋战过,今天在这里,我要大声宣布,我们已经流了足够的血和泪,足够了。”阿拉法特也说,“今天我们在这里达成的协议是一个需要用巨大的勇气去达成的协议。”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解组织领袖阿拉法特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和平奖授予了阿拉法特并不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他与拉宾两人在白宫草坪上的握手恐怕是1993年惟一符合诺贝尔本人设立的获奖要求的事件。诺贝尔曾在遗嘱里写道,“和平奖应该授予在上一年中,为两国关系做出最多、最杰出贡献的人。”由于以色列国内右翼势力反对拉宾,同时巴勒斯坦的一些激进组织反对与以色列和谈,频繁进行恐怖袭击,拉宾梦想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局面未能出现,反倒出现了“以土地换炸弹”情景。这使拉宾的处境更加艰难.1995年11月2日,在特拉维夫拉宾广场,三颗子弹射入了拉宾的胸膛,鲜血染红了他口袋里《和平终将实现》的演讲稿。终年73岁。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拉宾呼吁:“让我们的心为和平跳动,让我们的眼睛期待和平”。1994年5月4日,阿拉法特和拉宾在埃及首都开罗正式签署实施《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根据协议,以色列完成了从加沙和杰里科的撤军。5月中旬,巴解接管加沙和杰里科,结束了以色列对这两地长达27年的军事占领,并开始实行有限自治。1994年5月26日,巴自治领导机构在突尼斯举行首次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区临时自治时期的政治纲领,重申了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的目标。7月11日,阿拉法特结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定居后,巴勒斯坦自治领导机构从突尼斯迁往加沙和杰里科。

1996年1月20日,根据巴以关于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自治协议的安排,巴勒斯坦举行历史上首次大选,选举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和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阿拉法特当选为民族权力机构(自治政府)主席。2月12日,阿拉法特正式宣誓就职。5月9日,阿拉法特组成自治政府内阁。此后,巴以之间就巴勒斯坦永久地位问题进行多次谈判,但由于意见分歧太大,终未有结果。3、新一轮冲突(2000年9月28日开始)

(1)冲突的开始2000年9月底,因为沙龙强行进入圣殿山阿克萨清真寺,巴以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2月沙龙当选以总理,对巴勒斯坦采取强硬的政策。以色列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巴以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的“幕后主使”,并从2001年底开始将阿拉法特“软禁”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对其实施政治孤立,要求巴改变领导层。巴民族权力机构2003年3月进行改革,首次设立了总理职位。然而,随着巴以冲突再度紧张,以色列再次把责任归咎于阿拉法特,不再把阿拉法特作为和谈的对象。巴以谈判出现僵局。阿里埃勒·沙龙(ArielSharon)于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附近的马拉勒村。他14岁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的活动,1999年9月8日正式当选利库德集团领导人。2001年2月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身份参加了以色列总理竞选并获胜,当选以色列总理,2001年3月7日宣誓就职。同时兼任移民部长。2002年11月,沙龙在利库德集团选举中战胜内塔尼亚胡连任利库德集团主席。2003年1月,沙龙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获胜,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2)中东和平路线图出台为了打破巴以冲突的僵局,2002年12月20日,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四方代表在华盛顿举行高层会议,探讨结束巴以争端的途径。2003年4月30日,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分别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以色列递交了和平提案,即“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文本。

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5月),以巴双方将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色列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第二阶段(2003年5月至2003年底):以色列军队最大程度撤出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巴方出台第一部宪法;建立具有临时边界的巴勒斯坦国;“四方机制”推动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第三阶段(2003年底至2005年):对巴以最终地位问题进行谈判,内容包括边界、耶路撒冷地位、难民回归权、犹太人定居点等,最终建立正式巴勒斯坦国。由于各方反对,中东和平“路线图”始终无法实现。阿拉法特最终没有看到巴以冲突和平解决,于2004年11月11日去世。阿拉法特时代结束。(3)后阿拉法特时代

阿拉法特逝世后,巴勒斯坦于2005年1月9日举行大选。以温和著称的阿巴斯以62.52%的选票当选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成为新一代巴勒斯坦领袖。1月15日,阿巴斯在拉姆安拉宣誓就职。阿巴斯主张停止武装起义,希望通过谈判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从而确立了和平建国战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达成停火协议。

为落实停火协议,巴政府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首先与巴各武装派别就停止对以色列袭击问题达成谅解,使巴以停火协议得到巴武装组织支持;在加沙地区部署了约5000名武装警察,并重点布防了加沙地带与以色列接壤的区域;着手重组巴安全部队,确保巴主要武装派别暂停对以色列的武装袭击,对违反巴以停火协议者采取行动;以“武器换工作”的方法安置部分巴武装人员等。

由于双方采取的积极措施,巴以间的暴力冲突有所减少。然而,信守暂时停火承诺、但拒绝放弃“抵抗武装”的哈马斯等巴激进派此后多次向以方发射火箭,并使用人体炸弹进行袭击。对此,以宣布恢复“定点清除”手段,对巴激进组织实施打击,一度平静的巴以局势再度紧张。(4)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

以色列单边行动计划是指以总理沙龙多次宣称的在巴以和谈失败、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实施受阻的前提下单方面实行“脱离”巴勒斯坦人的计划。2003年11月,沙龙首次提出“单边行动”意向,2003年11月,沙龙首次提出“单边行动”意向,12月底,以开始拟订相关方案,并将其作为政府处理巴以问题的施政纲领。

依据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以将单方面从其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夺取的部分土地上撤出,重新部署以国防军,并重新确定部分犹太人定居点的位置,建立一条以色列更容易防守的“安全边境线”。其核心是通过撤出所有加沙的定居点和部分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定居点来实现与巴分离,然后再根据以色列的主张界定一个巴勒斯坦国。这意味着加沙地带21个犹太人定居点中的7500名居民和4个西岸犹太人定居点的居民将要撤离被占领土。但沙龙的政治顾问曾透露,在该计划中,以只会将加沙地带的80%和约旦河西岸的40%多的土地归还给巴勒斯坦,正在修建的隔离墙将成为以巴间的边界。单边行动计划出笼后遭到了以政府内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甚至以退出政府相威胁。但在2004年的3月15日以议会进行信任投票中,该计划还是获得了通过。单边行动计划还遭到巴勒斯坦及阿拉伯世界的反对,美国政府也曾一度明确反对以在“路线图”计划之外采取单边行动,但在4月14日沙龙访美后,沙龙却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然而,对巴勒斯坦而言,沙龙的计划意味着巴勒斯坦人重新获得1967年中东战争前拥有的土地和巴难民返回家园权利的丧失,是违背联合国有关决议的行动。为了能够继续推进“单边行动计划”,按着自己的意愿解决以巴冲突问题,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组建了“前进党”,迎接2006年3月28日的以色列议会选举。遗憾的是,沙龙于2006年1月初因中风住院,已无法继续工作。奥尔默特担任代总理。令沙龙欣慰的是,刚刚结束的以色列议会选举,由奥尔默特领导的“前进党”在选举中获胜。巴以之间的隔离墙海牙国际法庭将公开审理以色列修建隔离墙是否合法的问题。巴勒斯坦官员说,巴方将力证隔离墙为非法,因为隔离墙建筑在巴方被占领土上。但以色列政府辩称,以修建隔离墙只是为了防止巴自杀式爆炸者的渗透,这完全是正当的自卫行为。(5)哈马斯时代?被西方普遍称为“恐怖组织”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2005年1月25日的巴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胜,赢得132个席位中的74席,巴领袖阿拉法特创建40多年的执政组织法塔赫仅获43席,失去一统天下。2月18日,新立法委宣誓就职,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授权哈马斯组阁。按照有关规定,哈马斯应在5周内完成组阁。哈马斯已提名伊斯梅尔·哈尼亚为下任总理人选。

哈马斯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成立于1987年12月,其创始人是谢赫-艾哈迈德-亚辛。哈马斯是由“伊斯兰”、“抵抗”、“运动”3个阿拉伯语词头字母拼写而成。1988年1月,“哈马斯”一词开始正式出现在该组织的各种公告中。虽然哈马斯成立时间不长,比实力强大、历史悠久的巴解主流派别法塔赫晚了22年,但发展很快,目前已经超过“人阵”、“民阵”等,成为巴政治舞台上影响力和规模巨大的政治力量。“哈马斯”是一个宗教、政治合二为一的组织。从宗教上看,哈马斯崇尚伊斯兰传统思想,信仰伊斯兰教义和法则,主张扶助穷人,并且兴办慈善事业。在政治上,它主张暴力斗争,以武力彻底解放从约旦河西岸到地中海的“全巴勒斯坦”土地,实现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目标,拒绝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利。哈马斯的领导机构是由七人委员会组成,哈马斯人员的构成分“公开”、“秘密”和“军事”三部分。哈尼亚1955年出生于加沙城边缘、靠近地中海的海滩难民营。哈尼亚在贫穷与动荡中长大,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确切出生日期。

1987年,32岁的哈尼亚进入加沙伊斯兰大学学习阿拉伯文学,很快在这所宗教激进势力强劲的学校中,成为学生运动活跃分子。哈尼亚入校同一年,哈马斯组织在加沙成立。1992年,以色列将哈尼亚与其他400余名哈马斯成员一道,驱逐到黎巴嫩。第二年,哈尼亚获释重返加沙,立即升任伊斯兰大学校长,并成为哈马斯学生运动首领。

已故哈马斯精神领袖、创始人艾哈迈德·亚辛十分器重哈尼亚,1998年起任命他为自己的办公室主任,负责对外联络。哈尼亚与亚辛两家私交甚密。

低调务实求变通

哈尼亚在哈马斯领导人中相对温和、务实。早在1996年,哈马斯抵制法塔赫主导的自治政府选举,哈尼亚却主张积极参与。

国际社会的反映1、以色列拒绝与哈马斯谈判。2、美国制定七步方案要哈马斯“七步倒”1、切断哈马斯统治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资金来源。

2、外国援助将通过国际组织直接到达巴勒斯坦人民手中。

3、切断加沙地带与约旦河西岸的联系,孤立哈马斯政权的主体以削弱其对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影响。

4、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精心策划行动,确保其在未来的4到6个月内恢复并巩固落败的法塔赫。

5、接着让阿巴斯编造理由,发动一场宪法危机,解除哈马斯政府权力,再迅速召集一场新的大选.3、但俄罗斯承认之,并邀请了哈尼亚访俄。哈马斯不惧威胁作好吃树叶的准备巴新立法委主席杜维克此前表示:“我们已经准备好吃树叶了,用(经济代价)换取我们的权利和土地。”杜维克还说“西方人相信,饥饿的人是愤怒的人。他们应该知道,如果施加经济制裁,(巴勒斯坦)将掀起新的暴力活动高潮。这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三、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最终地位谈判涉及问题

耶路撒冷地位

1947年11月联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