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茶瓷部分)_第1页
中国民俗(茶瓷部分)_第2页
中国民俗(茶瓷部分)_第3页
中国民俗(茶瓷部分)_第4页
中国民俗(茶瓷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教师:赵志芳第十五章中国民俗(茶瓷部分)一、中国茶文化二、陶瓷文化一,中国茶文化茶文化是人们饮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据文献记载,茶最初被当做草药,发源于医药实践中。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多种,我国就有15属260多种,大多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作为饮料的茶叶是采摘茶树芽叶制成,由于茶树芽叶内各种物质含量比例不同,适宜制成不同的茶叶。茶叶的种类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在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保健茶。绿茶我国产量最多的茶叶,占世界绿茶贸易总量的70%;特点是叶绿汤清;著名的绿茶有杭州的龙井、苏州的碧螺春、江西婺源的婺绿和庐山云雾、安徽屯溪的屯绿和六安瓜片、河南的信阳毛尖;绿茶中有所谓“明前茶”和“雨前茶”,是每年清明和谷雨前采摘嫩芽幼叶制成,特别珍贵。绿茶的加工工艺采摘鲜叶—高温杀青—搓捻干燥(炒青或者烘青)红茶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占大宗;基本特征是叶红汤红;红茶又分为小种红茶、功夫红茶、红碎茶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祁门红茶、云南的滇红、江西的宁红。红茶的加工工艺采摘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叶子变红后再进行)干燥乌龙茶又叫“青茶”,因外形色泽青褐得名,属于半发酵茶;冲泡后叶片有红有绿,汤色黄红,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著名的品种有福建的武夷山岩茶(如大红袍、肉桂、水仙)、安溪铁观音、潮州凤凰单丛、台湾冻顶乌龙等;花茶一般是用烘青绿茶和香花拼和窖制,是茶叶吸收花香制成花茶;有茉莉花茶、白兰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品种;中国茶的传播17世纪初北传俄罗斯,以后茶叶逐渐成为中俄贸易中的主要商品之一。16世纪早期,茶叶由葡萄牙带回欧洲,几十年后饮茶风气十分流行;到18世纪上半叶,中国茶叶大量进入英国市场。并由此进入整个欧洲和美洲大陆。最早始于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佛教由华传入高丽国时,茶叶也随之传入;唐代,茶传入日本;至宋代,日本种茶喝茶已成普及;印度1780年首次引进中国茶籽,直到1826年印尼华侨引进茶种,才奠定了茶叶基础。20世纪60年代,我国多次派专家去非洲等国指导种茶,那里才有了茶叶栽培。中国饮茶简史上古传说时期:“神农尝百草,一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神农本草经》先秦时期,大多把茶等同于食物,未独立作为饮料来饮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渐渐风靡长江中下游地区;佛事与茶:“茶佛一味”在汉代,茶还是作为菜吃的,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茶渐渐转变成了饮品佛教佛事中的饮茶嗜好起了引导性作用盛行于皇宫、寺院、文人雅士间的茶宴2010年9月19日中国饮茶简史(续一)唐代饮茶风气传播全国。表现为:*饮茶人口普及全国各行各业;*中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基本奠定;*茶叶贸易非常繁荣,唐朝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名茶多出,茶的诗词名著大量集中出现,陆羽的《茶经》是茶文化的集大成者。“茶圣”陆羽与《茶经》陆羽,字鸿渐,湖北人,生活在唐末安史之乱时期。一生嗜茶,精于茶道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专著。分十章,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知识、技术都做了详细阐述。2010年9月19日唐宋时期的”茶宴”茶宴流行于唐宋宫廷、寺院、文人雅士之间。奢侈的茶叶制作——“龙凤茶饼”2010年9月19日中国饮茶简史(续二)宋代饮茶风气繁盛,茶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制作精美的龙凤饼茶(又称“片茶”)出现,同时散茶流行,并逐渐取代饼茶;“斗茶”的文化活动出现;茶馆业兴盛。明清时期饮茶风气鼎盛。主要特点为:饮用散茶的风气兴起,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花茶生产兴起;乌龙茶出现;红茶饮用盛行;“工夫茶艺”逐步完善;采茶戏、舞的艺术形式出现。民间“斗茶”斗茶,又叫“斗茗”、“茗战”,通常是指每逢清明节后,新茶初出时,各地茶乡所举行的茶品与茶艺的比赛。2010年9月19日1,斗茶的文化背景2,斗茶的起源3,斗茶与品茶4,宋代全国“斗茶”风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2010年9月19日1,斗茶的一般步骤:鉴茶-碾茶-煎水-调膏-操

作-品茶汤。2,斗茶品,主要品评茶

的两个方面:汤色和

汤花。2010年9月19日中国斗茶与日本茶道

斗茶风俗历经唐宋、元明而日口按摩

渐衰微。斗茶的风俗在南宋传入了日本。日本茶道协会负责人森木司朗《茶史漫话》中说:“是中国宋代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2010年9月19日现代“工夫茶”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邃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工夫茶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程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以及环境美、音乐美。当代的三种饮茶习俗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当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总之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正式开放。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各省市及主产茶的县纷纷主办“茶叶节”,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二、中国陶瓷文化我国是瓷器的发源地商代有了原始青瓷唐以后逐渐形成各种风格宋代雍容典雅的单色瓷明清艳丽华贵的彩瓷你知道吗陶和瓷有什么区别?青瓷和白瓷有什么区别?陶器是怎样产生的?篮纹陶器。新石器时代人们为了储存液体,在植物编织的篮子里涂上泥,后来不断发现经火烧烤后的泥土变硬,于是产生了原始的陶器。

左为仰韶文化的彩陶双连壶右为龙山文化的黑陶早期陶器的制作一,和泥。选择合适的陶土,含沙量大小二,制胚。手制、模制和轮制三,烧造。用加热的方法把陶胚变成陶器的整个物理化学过程。分有窑和无窑两种。陶与瓷的区分成分上,陶土含有的氧化铁,瓷土含有较多的氧化铝;陶器的烧成温度低,约为900°C,而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200°C以上;瓷土表层有高温釉,陶器无釉,或只有低温釉。瓷与“china”(过去音译为支那,原意就是”瓷“青瓷出现的技术条件·烧制温度不断提高,炉窑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摄氏度,即龙窑的发明与运用;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胚胎原料,陶器表面玻化的美观进一步启发人们追求光滑圆润的产品;草木灰釉的发展。这种釉料在高温溶合下附着在胎体上呈青色或黄绿色,因此中国最早的瓷器首先是青瓷。瓷器的发现大致在东汉中晚期(随葬的瓷品)。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在东汉末年的浙江余姚地区先后具备了。瓷器的制作工艺练泥拉坯印坯刻花晒坯利坯施釉烧窑越州青瓷:“千峰翠色”东汉末期以青瓷为上品,因其釉色澄澈透明,观之入一泓清水,固有“千峰翠色”之称。隋唐陶瓷生产的社会化和“南青北白”陶瓷品多样化和日常化,瓷色以青、白两色居多;名窑出现是隋唐陶瓷生产的显著特征,瓷器按窑分类。名窑分布上,青瓷名窑多在江南,而白瓷窑多在北方。“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刑瓷类银,越瓷类玉,刑不如越也一;若刑瓷类雪,则越瓷类冰,刑不如越二也;刑瓷白而茶色丹,越瓷清而茶色绿,刑不如越三也。”——唐·陆羽《茶经》斑斓绚丽的“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属于低温铅釉陶器,主要用作明器,品类极多。制作方法是以白粘土作胎,外施低温釉,釉中以钢、铁、钴、锰等金属作着色剂,铅作助溶剂,在大约800°C温度下烧成。具有色彩鲜艳繁多,造型优美传神的特点。柴窑与“雨过天青”后周时期的御窑。出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今论瓷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冠饰、条环、玩具,亦足珍重。——《景德镇陶录》宋代五大明窑汝窑。因供御用,产品用料做工极为讲究,色调以青釉系为主;官窑。有三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修内司窑。色以粉青、米黄为珍,器物以仿商周古铜、玉器者为多;哥窑。所制器物种类很多,釉色多以浅青釉为主;定窑。是白瓷系统的瓷窑,按制品分北定、南定和新定三种,珍贵之处在于白;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