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科学学基础_第1页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科学学基础_第2页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科学学基础_第3页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科学学基础_第4页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科学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科学学基础一、科学与科学学二、科学的发展与课程内容结构关系的历史考察三、科学的活动结构与课程内容结构要素四、科学的循环机制与课程内容结构的特点五、科学的发展趋势与课程模式六、参考文献一、科学与科学学科学

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学

科学的科学,是以科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科学和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发展机制和社会影响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二、科学的发展与课程内容结构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古代科学处于萌芽阶段,在内容上直接经验的描述性,形式上的零散性,方法上的思辨臆测性,它只能从总体上笼统地去把握自然界。古代科学主要包容在古代人天才的哲学思想之中,也表现在某些巫术和宗教活动之中。

课程主要为“七艺”----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

、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但学习目的只是为了训练抽象思维,而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应用。(二)文艺复兴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发展,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获得解放。“日心说”理论的提出为科学的发展扫除了思想障碍,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创立弥补了思辨和观察的局限。力学、数学、天文学、机械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获得了广泛而系统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关于科学教育的主张,科学和生产发展扩大了学校教育内容,也为科学课程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三)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后,近代自然科学得到迅猛发展,从而引起了生产力结构的巨大变化。科学的迅猛发展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理所当然地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以斯宾塞为代表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共同发出加强实科教育的呼声,明确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科学。(四)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以电机在工业上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发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课程肩负起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进行职业技术训练的任务。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增加学科或内容,而是开始考虑对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和系统化问题。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改革,把课程与科学上的实验方法、进化论和工业改造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把课程与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改革结合在一起,并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促使课程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五)二十世纪后半期至今

以电子计算机在现代生产中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生,引起了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革命性变化。

由于科学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影响,现代课程普遍加强了理论性,精选基本学科和内容,并广泛开设选修课,注意吸收科技新成果,培养创造思维并发展能力成为统一的认识和共同的目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不可避免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MOOC,翻转课堂,微课)三、科学的活动结构与课程内容结构

科学活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些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关系组成了课程内容结构。

(一)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把科学知识看成由“硬核”和“观念势场”构成。基本的概念、定理、定律构造出来的知识理论往往充当科学体系的“硬核”。“硬核”一般说来是相对稳定的,非到“观念势场”革命性的变革,是不会轻易变动的。科学结构的上述特征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首先,要以基础科学为主要内容。其次,要在课程中体现各学科知识结构的“硬核”----最基本的概念、原理(核心概念)。

(二)科学方法科学活动有其活动方式,其活动方式构成了科学的方法系统。

科学方法的三层次:首先是哲学方法;其次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第三层次是各个学科中所采用的特殊方法。科学方法体系的形成,必然要求在课程中体现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以及广泛的迁移性。

课程编排体现科学精神教育的具体办法,一是在课程编排中努力挖掘科学知识的教育作用,通过各教科书的内容,体现科学精神教育。二是将科学史贯穿于课程编制中,加强科学史在课程内容中所占比重。

(三)

科学精神

在科学研究和交流的过程中,科学界逐渐积淀形成了一些约束科学行为的价值、规范和准则,这就是科学精神。课程体现科学精神教育的具体办法:一是在课程编排中努力挖掘科学知识的教育作用,通过各教科书的内容,体现科学精神教育。二是将科学史贯穿于课程编制中,加强科学史在课程内容中所占比重。四、科学的循环机制与课程内容结构的特点

(一)科学的内部循环机制

近代科学是在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其发展的内部原因来讲,是因为形成“理论—实验—理论”的内部循环机制,它表明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实验乃是重要的基础和源泉。在课程改革中,强调加强实验的同时,必须重视实验和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把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起来,在实验中发现、验证理性知识,通过实验使理性知识具体化。

(二)科学的外部循环机制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把它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必须经过一定途径的转化技术是科学变为直接生产力的中介它直接与社会生产相联系,于是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的外部循环机制。

教育及课程提出了必须与生产相结合,课程内容必须反映生产技术的要求。现代劳动技术结构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级专门人才,

而且需要更多的中级技术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因此,技术作为了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而技术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又决定了技术课程的学习顺序。

1、初级教学----了解简单的劳动工具、设备及测量仪器;2、中级教学----

了解工作的机器;3、高级教学----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动力技术和自动控制原理,

概括学生所获得的关于技术、技术生产和应用的总的知识、技能。五、科学的发展趋势与课程模式科学发展的趋势:既在纵向深入,分科日益精细;又在横向扩展,经历综合化的过程。

综合课程模式应运而生,成为试图解决中小学课程与科学纵横双向发展矛盾的途径和方式。综合课程科学概念、原理的陈述都是为了表明科学思想的根本一致,找出各分科的内在联系,打破原来的体系,以便于学生统一掌握科学的一些规律和研究方法,系统地观察、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六、参考文献[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一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87[2]朴雪涛.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7.137,174[3][美]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M].三联书店.1989[4]钟启泉.课程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吴海江.文化视野中的科学[M].上海复且大学出版社.2008.221[6]罗云,孙东平.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