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6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高中语文6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高中语文6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高中语文6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高中语文6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标导航1.学习古代散文形式活泼、自由灵活的写作特点。2.体悟古代散文内容贴近生活、富于情趣的特色,提高鉴赏能力。内容概说这个单元的六篇古代散文,传、序、志、记、游、谈话,几乎涵盖了古代散文的所有形式。这就要求我们认真体会古代散文活泼、自由灵活的形式。“赏析示例”选的是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通过郭橐驼种树的经验,讽喻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自主赏析”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写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写出了学生们不同的志趣,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态度。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表现出李白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景美情浓。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久负盛名之作,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文。它通过记“百年老屋”的兴衰,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情感。“推荐作品”中的两篇文章,苏轼的《游沙湖》和刘基的《苦斋记》,是两篇内容和艺术都有独特性的作品,细细品味一定收获不小。赏析指导对于这些作品,欣赏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一、感受它的生活气息。这类文章,没有说教,直接记录或描写实际生活,较多地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如《论语》记载孔子与其弟子在一起谈话的情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描写环境宁静、和谐,悲喜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等等。这些作品,能带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亲切地感受到从春秋直至明清时期种种生活情境,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与见闻,有助于陶冶情操,增进对生活的热爱。二、感受其中的情趣。这类作品,生动活泼,既有生活之情趣,又不乏理趣。写在唐宋以前的,多简练古朴,情味醇厚;唐宋以后之作,更接近社会中下层和世俗,以日常琐事人文而更添情致,有时还带有市井气。但不论雅俗,都别有一种风神趣味。三、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对于杂文、小品一类的文章,可以玩味它的短小隽永,洒脱随意。作者笔墨省净,讲究素材的提炼。选择生活中最有情味的细节或景物中最具特征的部分加以表现,而行文自由畅快,意到笔随,求真求切,自赏自适,在与题材相适应的平易自然的描写中,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①随太守②,亲射虎,看孙郎③。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⑤。【简介】

《江城子》,词牌名。同前。【注解】

①倾城:这里指全城。②太守:东坡自称。这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故自称太守。③孙郎:指三国时代的孙权。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权用弓掷过去,虎即倒退,且孙权被认为是三国的英雄人物。④遣冯唐:用《汉书·冯唐传》的故事。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削职,冯唐谏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罢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节去赦魏尚。这里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派遣冯唐一样的人来委他以平边的重任,到边疆去抗敌。⑤天狼:星名。喻贪残。这里喻西北侵犯宋朝的那些敌人。【故事】苏轼,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在密州作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他致书鲜于子骏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得一阕,命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这首词,不但写了出猎的壮景,还写了请战的豪情壮志,为他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老夫聊且发一发少年人的豪情狂劲,左手牵着黄色猎犬,右臂举着凶猛猎鹰,头带锦帽,身穿貂裘,随从千骑,驰过平原,驰过丘陵,前去打猎。为了答谢全城人跟随我们观看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去射杀猛虎,请大家看看,我就是三国时孙郎那个样子!酒酣耳热兴致浓,胸怀胆量大张开。鬓发微微有点白,那又有什么妨碍!不知什么时候朝廷会派冯唐那样正义凛然的人物,手持符节,来到我这云中似的地方,命我去抵抗敌人?我会把雕弓的弦拉得如同满月形一样,瞄准西北,射杀那像天狼一般贪残的敌人!【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析】

“渝”是改变、违背的意思,“不渝”就是不改变原来的诺言,即不食言。【答案】

B1.理解和积累部分实虚词(类、致、顾、病、然、若、虽、其等)。2.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等)。3.分析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4.鉴赏评价本文借“传”立“说”、对比的写作手法。7.了解背景本文写于公元805年,当年二月,王叔文开始推行新政,柳宗元参与了革新活动。本文就是为配合推行新政而写的。“永贞革新”实施了罢宫市等设想,其指导思想是希望官府尽量不要烦扰百姓。本文反映了改革前的官员作风:经常“鸣鼓”“击木”聚集群众开会,会上又不过说些废话。这就是扰民。柳宗元“传其事以为官戒”,亦即希望官员们改变扰民的工作方法。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第一部分:介绍了郭橐驼的生平,重点介绍了其名字的由来。第二部分:介绍了郭橐驼的特长——种树,然后郭自己讲述了自己种树的窍门,为下文的说理作铺垫。第三部分:由种树谈到治民之理。2.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运用的?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把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3.如何理解本文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刺、劝诫统治者的?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刺,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4.作为一篇寓言体的说理文,本文有哪两个奇特之处?其一,突破了一般传记文学的框架,形成了一种兼具史传、寓言和政论特点的近似现代杂文的奇特形式。名为“传”,重在理,所以前面叙事简略后面说理详尽。其二,构思奇绝,借宾形主,蕴涵着浓郁的理趣。“他植者”为宾,“长人者”为主,二者做法相似,结果相同。因此,作者才以繁笔写养树,在背面浓施脂粉;以简笔写“养人”,从正面进行点染,由此巧妙布局,文章就显得清峻通脱,绵邈深邃了,从而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5.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文中是如何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他提出的做官理论是什么?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且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文中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百姓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6.这篇《种树郭橐驼传》给我们什么启示?文章的选材和他的其他短小传记一样,都侧重选小人物,郭橐驼就是一个种树的。郭橐驼,这个身体有疾病的人,却是一位种树高手,他经手的树迁徙成活率高,还“早实以蕃”。作者对郭橐驼的描写很擅长用对比,特别是写那些种树差的人的表现简直惟妙惟肖。“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关于郭橐驼谈论官理的一段中对官吏那种“烦”的描写,也十分精彩。“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两处描写,把过分关心而不任其自然发展的本质都写出来了。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要通过写种树而写“养人”。原文的“养人”是指官员如何爱惜百姓,不要因“爱”而“扰”。其实,我们何尝不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种树历来都是和培养人才联系在一起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失误的症结很多,不乏因“爱”而失败的。关心过度,欲速则不达。比如面对学生的考试,不少家长总是要问个水落石出。其实小孩考得好与不好,都是他人生发展中的自然状态,你一定非要剖开人家血淋淋的“树皮”,以检验他是否干枯了。孩子有一个异性同学打来电话,也一定要刨根问底,以显示自己对小孩前途的关心,怕他走上歧路。面对家长的“关心”,大多数孩子都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能回避就回避,回避多了有时不免没有了主张,与父母隔阂也越来越深,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答案】

C(C项,他植者:别的种树人。)

【答案】

C(C项与题干中的“且”均为“而且”义。A项,将要;B项,姑且;D项,尚且。)【答案】

A(所以。B.如果;好像。C.它的果实;那实际上。D.即使;虽然)【答案】

A(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5.下列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善。名我固当。好得很。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别人名之曰“驼”,指其形象,本有戏谑、贬抑之意,但他却欣然接受,足见其人开朗的性格特征。骆驼的隐忍与耐劳在郭橐驼身上也得以体现。B.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以及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橐驼种树给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雇他的人,一是搞观赏游玩的,一是种树卖果的,暗示出他技术的全面。C.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早地(让)你们煮蚕茧抽取蚕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孩子,喂大你们的鸡和猪。用一连串短促的排比句,把官吏神气活现的情景,写得几乎可见可闻,它与不善植树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本质上是一致的,这就说明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道理。D.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大概也有类似之处吧?“橐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似之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答案】

C(“无为而治”不对,郭橐驼种树“其本欲舒……欲密”还是“有为”的。)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答案】

D(怠:懈怠。)【答案】

B(A.副词,虽然/连词,即使;B.副词,于是,就;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