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会考知识点_第1页
必修二会考知识点_第2页
必修二会考知识点_第3页
必修二会考知识点_第4页
必修二会考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11月20日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2)西汉:推广耦犁(二牛抬杠);曲柄锄(中耕)、大镰(收获)。(3)东汉: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4)隋唐:出现曲辕犁,能控制耕土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然经济,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丝织业:①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说明西汉丝织技术的高超。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②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2.冶金业:(1)冶铜技术: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繁荣时期,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2)冶铁炼钢技术:①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②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碳做燃料,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3.陶瓷业:(1)唐代陶瓷业成就:①唐三彩(艺术陶制品)②两大制瓷体系:南青北白(越窑青瓷;江西景德镇、四川大邑、邢窑白瓷)杜甫“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③唐朝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④形成了独立的生产部门(2)宋代著名瓷窑多:定窑、钧窑、景德镇(瓷都)、龙泉、耀州窑(3)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发明(康熙首创、雍正顶峰)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方式并存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④明清时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早期雇佣关系)(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⑴古代中国的商运:①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②汉代:汉代商运活跃。《四民月令》中的记载反映了乡村商业活动的活跃③唐代:商旅往来频繁。④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区。⑤明代:出现了商帮和会馆。其中,晋商与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⑵“市”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市”和“坊”界限分明。“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市、坊界限不复存在;出现夜市和晓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3)古代商业的特点:①商业不断发展,发展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1.“重农抑商”政策⑴含义: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⑵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⑶影响:积极: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消极:明清以后,“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潮流。不利于社会进步。2、了解“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基本含义:明清两朝禁止中国民间出海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政策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君主专制极端强化历史影响:积极:①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②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安全消极:③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④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⑤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①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②实质:雇佣关系③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④缓慢发展的原因:A.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根本)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束缚.C.“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瓦解⑴自然经济:①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生产相结合的经济,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②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⑵瓦解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⑶瓦解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⑷自然经济瓦解的影响: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兴起:⑴产生的历史背景:①中国封建社会中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产生的重要社会条件;②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条件;③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起了诱导和促进作用;④外资的入侵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⑵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⑶产生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⑷产生途径: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用机器生产),一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⑸早期的著名民族工业时间地点创办人名称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上海虹口发昌机器厂1873年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3.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⑴时间;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⑵原因:①帝国主义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一部分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兴办民族工业来挽救民族危机。③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⑶代表人物及代表企业:①张謇——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二)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1)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年,1912-1919)(2)兴办实业潮的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④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有促进作用。⑤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4)特点:①发展不均衡,主要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②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③与外国资本相比,投资小,规模小。昙花一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就很快萧条。2.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推动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1)社会主义改造:①内容: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赎买的政策;B、对农业的改造;C、对手工业的改造②结果、影响: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2.有益的探索(1)中共八大的召开①召开:1956年9月。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②内容:A.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作。(2)八字方针的提出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探索中的失误——“左”倾错误(1)1958年总路线(2)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4.动乱中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原因:(1)1973周恩来主持工作;(2)1975邓小平主持工作(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5.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50-70年代)①应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⑤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详见必修一专题四,本提纲P8(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GB2⑴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GB2⑵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3)特点:包产到户(4)意义:①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②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四)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1.经济特区的设立: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及海南岛(1985年)设立经济特区。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14个沿海港口城市(福建的福州)3.开放区的设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1990年4月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4.对外开放:(1)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五)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判断的标准应该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不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2.十四大(1)时间:1992年10月。(2)内容: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3.中共十五大:(1)召开:1997年9月,北京。(2)内容: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②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②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⑴衣:①变化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②变化:近代: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③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④女子服饰中流行旗袍现代:①新中国的成立,使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饰一度受到青睐;被称为“干部服”的中山装成了流行时尚。②改革开放以后,民众服饰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2)食:特点:中西餐并行于世。(3)住:①中国北方典型的民居是;四合院。②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③特征:中西合璧。3、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⑴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⑵婚俗的变化: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⑶丧礼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4)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电报、电话等交通、电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⑴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⑵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A、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B、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C、民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D、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2、通信工具的进步⑴邮政电信:19世纪中叶,中国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186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⑵电报:①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⑶电话:1882年电话进入中国。3、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4、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5、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6、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①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⑤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紧密。1、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大意义①加强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③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美洲传到世界的作物有:烟叶、玉米、可可、马铃薯(二)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荷兰的兴起和扩张——“海上马车夫”(17世纪)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北美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①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②参与黑奴贸易获得巨大财富③通过发动商业战争夺取殖民优势,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3、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⑴殖民扩张:1607年在北美洲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⑵殖民霸权的争夺:①三次英荷战争(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②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获胜,成为海上霸主3、殖民扩张的方式:野蛮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奴隶贸易。(三)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厂制度的出现,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时代到来的史实;了解石油能源的使用、电能应用的重大发明和电气时代的到来的史实;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1)背景:A.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B.条件:资金、劳力、技术、市场(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A.首先从棉纺织业部门开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珍妮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B.动力:1784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C.交通部门:①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②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3)影响: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飞跃,列强为了寻找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不断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①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②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2)重大发明①电的广泛应用: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贝尔发明的电话,实验电车成功,发明留声机,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建立第一座发电厂。②交通: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汽车,飞机)③石油化工:内燃机的问世,直接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④电信: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电话,电报)(3)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附: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1)14—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原始阶段)(2)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3)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5)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2)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3)导火线: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的崩溃(开始的标志),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1929年的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3.经济危机从美国迅速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主要原因: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也可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4.危机影响:A、经济困难: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社会资源大量浪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幅度衰退B、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社会动荡加剧C、深远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德意日成为法西斯国家;美国则通过罗斯福新政,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1.罗斯福新政(1933年3月-1939年)(一)背景1、胡佛反危机(特点: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失败2、罗斯福当选总统(二)目的1、直接目的:摆脱经济危机2、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三)内容:措施目的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银行信用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⑤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四)特点(新在哪):国家干预经济(五)评价:1、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积极影响:(1)现实意义:使美国渡过难关;缓和社会矛盾,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2)长远意义:开创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3、局限性: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内容及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192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物质严重匮乏,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措施余粮收集制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影响①积极:它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使苏维埃站稳了脚跟。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调动其生产积极性,解决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的“新”: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启示: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强调高速度3、影响:(1)历史功绩:国家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弊端:①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②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4、经验教训: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内容:(1)经济:农业(改革的突破口)——扩大自主权,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2)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结果:收效甚微评价: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消极: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失败的根本原因)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1)经济: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凑效,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2)政治: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结果:失败影响: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3、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12月21日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全球化)(1)确立:1944年,美、英、中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2)内容:①确立国际货币制度: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b.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3)结果: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标志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4)影响: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支配地位,有利于美国称霸世界。确立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2、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①形成: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②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自由贸易。(二)知道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2.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一)欧洲联盟(简称欧盟)1.欧洲联合原因:①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吸取战争的教训;③应对苏联的“势力扩张”和美国的控制;④马歇尔计划的推动2.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1)“欧共体”的建立:(6个创始成员国)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2)“欧盟”的建立: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意义:标志着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主导欧洲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合作的组织影响:欧盟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有着重要影响。(3))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4)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2.欧元的诞生:1999年1月1日(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