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046—前221年第二章1/4/20231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046—前221年第二章12/2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1/4/20232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12/29/202221/4/2023312/29/20223一、音乐中的阶级与等级分化:礼乐制奴隶社会逐渐形成以后,社会上有了阶级的区分,音乐艺术也就逐渐注入了阶级的意识,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周初,周王室为了维护新的政治统治,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通过它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音乐的阶级划分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乐器的应用上。1/4/20234一、音乐中的阶级与等级分化:礼乐制奴隶社会逐渐形成以后,社会【礼乐制度】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音乐的等级化主要体现在“佾”合“乐悬”制度两个方面。乐舞队列与规模大小的安排作有“佾”数的规定:“天子用八(64),诸侯用六(36),大夫四(16),士二(4)。”(《春秋左传·隐公五年》)1/4/20235【礼乐制度】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磬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也就是成套编悬乐器编钟、编磬的使用,即乐队排列形式、编制规模及乐器数量。“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周礼·春官·大司乐》)宫悬四面;轩悬三面,缺南方;判悬缺南北;特悬,只有东方一面。1/4/20236【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磬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也就是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遭到了各国诸侯的挑战。奴隶制度开始趋向衰落,反映在音乐文化方面,音乐的等级制度随之失去了约束力,即礼崩乐坏。二、礼崩乐坏与文化下移1/4/20237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乱了奴隶礼崩乐坏是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全面崩溃瓦解的标志。战国时期的音乐在春秋时期文化下移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民间渗透。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其实质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的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衰落,最后导致崩溃瓦解,最终被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礼乐文化方面的反映。1/4/20238礼崩乐坏是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全面崩溃瓦解的标志。战国时期的音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鲁国大夫季桓子在自家院子里观赏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之乐”,这种僭礼的做法引起了孔子的极度愤慨。这个记载表明季桓子作为新兴地主阶级,其意识形态观念冲破了奴隶主贵族礼乐等级制度的束缚。1/4/2023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三、音乐教育的滥觞及其制度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西周。商代已有最早的音乐教育设施“瞽宗”。至周代,音乐教育设施较之商代更为完备且具相当规模。周初建立了独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1/4/20231012/29/202210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世子(王、诸侯的嫡子)和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学习年限一般从13岁到20岁。教育目的:让贵族阶级的子弟学会统治之术,根本在于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巩固周王朝的阶级统治,防止奴隶的反抗。“治乐”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治国”。1/4/202311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世子(王、诸侯的嫡子)和国子(公卿课程内容乐德音乐思想乐语演唱演奏乐舞舞蹈1/4/202312课程内容乐德乐语乐舞12/29/202212据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有1463人,由行政、教学、表演三个部分组成,工作人员分工明确,以雅乐为主要内容,将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合而为一,反映了鼎盛时期的西周雅乐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完善程度。至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兴办私学,以“六艺”作为主要课程,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形态转型过程中音乐教育领域发生的极为深刻的时代面貌的变化。1/4/202313据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有1463人,由行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第三节1/4/202314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第三节12/29/202214一、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1、六代乐舞《云门》(黄帝)天神云图腾崇拜《大咸》(尧)地神水、鱼图腾崇拜《九韶》(舜)四望鸟图腾崇拜《大夏》(禹)山川《大濩》(商)先妣《大武》(周)先祖前三部属原始社会后期的作品,以图腾崇拜、颂神为主要内容,后三部是夏商周三代的创作乐舞,歌颂开国元勋的功绩。1/4/202315一、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12/29/202215六代乐舞是华夏两千年来创造的时代史诗、音乐文化之精华,周代音乐文化具有集大成意义的代表性作品。《九韶》反映的是东夷部落的鸟图腾崇拜,具有高度的抒情化特色,代表原始社会最高音乐水平。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亲眼观赏过《九韶》的表演。孔子评价:“《韶》,尽美矣,又尽善也。”1/4/202316六代乐舞是华夏两千年来创造的时代史诗、音乐文化之精华,周代音2、小舞有文舞、武舞之分,地位仅次于六舞。以舞具命名:《帗舞》(巾舞,长绸舞)《羽舞》(对半分开的鸟羽制成的导具)《皇舞》(手执五彩全鸟羽制成的导具)《牦舞》(牛尾舞)《人舞》(长袖舞)《干舞》(盾舞)以上属雅乐,与狩猎生活有关。1/4/2023172、小舞《帗舞》(巾舞,长绸舞)12/29/2022173、散乐即杂乐、民间乐舞。中国古代用于宫廷的民间乐舞,起源于周代,自汉称百戏,南北朝称散乐,宋代称杂剧。4、四夷之乐亦称四裔之乐,与“华夏正声”相对,来自周边少数民族和部落的音乐。多属歌舞性质,伴奏以吹奏乐器为主,属燕乐。夷,一般指东夷,我国东部的少数民族。1/4/2023183、散乐4、四夷之乐12/29/202218中国古代对汉民族音乐的统称。华夏为汉民族的自称,意为中原本土之人。当时的汉族音乐称华夏正声,其他民族音乐称“四夷之乐”。华夏正声1/4/202319中国古代对汉民族音乐的统称。华夏为汉民族的自称,意为中原本土(1)东夷: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一带、黄河下游今山东及其周围;(2)南蛮:春秋时期的楚国历来被视为“荆楚之地”、“蛮夷之邦”;(3)西戎: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4)北狄:中国北方各民族的总称。1/4/202320(1)东夷: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一带、黄河下游今山东及其周围;5、巫术活动中的乐舞、宗教性乐舞殷商时期,巫风盛行。统治者凡举事多求神问卜。在祭祀求神活动中,乐舞是必不可少的表现形式。1/4/2023215、巫术活动中的乐舞、宗教性乐舞殷商时期,巫风盛行。统治者凡1/4/20232212/29/2022221/4/20232312/29/2022231/4/20232412/29/202224舞雩:商代用于求雨的祭祀活动中有专门的乐舞。用牛尾作道具,在舞者之中交相传递,因此称代舞或隶舞。舞步盘旋,因此又称盘隶。此类乐舞至今仍有存留。傩舞:源于巫文化,在周代的宫廷乐舞中占有一定地位,多在腊月举行。春秋战国间,傩舞在徐、楚等地民间盛行。1/4/202325舞雩:商代用于求雨的祭祀活动中有专门的乐舞。用牛尾作道具,在1/4/20232612/29/2022261/4/20232712/29/202227二、诸国之君对俗乐的态度、郑卫之音的广泛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最具影响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的兴起,引发了雅乐的生存危机。作为风行于春秋时期新兴民俗音乐“新声”的代表,“郑卫之音”虽被维护雅乐的人斥责为“淫乐”,但它不仅在民间广为流行,还直接进入宫廷,风靡朝野。列国之君基本上都爱好“郑卫之音”而反对“古乐”(雅乐)。
1/4/202328二、诸国之君对俗乐的态度、郑卫之音的广泛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最【郑卫之音】即郑声,指我国春秋时兴起于郑国和卫国的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的地方音乐的泛称。【礼崩乐坏】春秋以来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郑卫之音”逐渐取代“雅乐”,在长约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乎流传全国各地,影响极为深远。1/4/202329【郑卫之音】即郑声,指我国春秋时兴起于郑国和卫国的保留了浓郁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4、作为奴隶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1/4/202330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孔子说“放郑声,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历代典籍中斥之为有害身心、有害国家的淫乐。“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荀子》“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礼记·乐记》1/4/202331孔子说“放郑声,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历代典籍中斥三、编撰成集的乐歌周代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采风制度为宫廷提供的大量优秀的民间曲调和歌词,成为宫廷音乐取之不尽的源泉。1、最早的乐歌总集、北方民歌的代表《诗经》内收有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305篇,周代只以《诗》、《诗三百》定名,称《诗经》是西汉的事。1/4/202332三、编撰成集的乐歌1、最早的乐歌总集、北方民歌的代表《诗经》《诗经》是周人的歌曲集,周文化的结晶,孔子曾对其首篇《关雎》评论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在古代是入乐演唱的诗篇,故称“歌诗”,具有朗诵、演奏、歌唱、舞蹈的性质,实际上是周代乐府的缩影,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舞蹈性,因而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
1/4/202333《诗经》是周人的歌曲集,周文化的结晶,孔子曾对其首篇《关雎》《诗经》传统分类一般划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主要根据其音乐性。其中最优秀的是“风”。风,意为土风、乐调,是地方民歌,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语汇通俗、明了、朴素、自然、流利。雅,多是宴饮中所用文人乐歌。语汇丰富,在心理和形象的刻划上比较细腻,篇幅也较长。颂,多是祭祀乐歌。语汇比较省简,语义晦涩,句法不如民歌整齐。
1/4/202334《诗经》传统分类一般划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主要由现存《诗经》乐歌的歌词看,其曲体结构基本上是在分节歌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加上叠句、引子、换头、尾声等手法构成各类曲体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词“乱”。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帮腔等。1/4/202335由现存《诗经》乐歌的歌词看,其曲体结构基本上是在分节歌形式的(二)祭祀乐舞的组歌——《九歌》春秋时期的楚国历来被视为“荆楚之地”、“蛮夷之邦”,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中原地区。到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楚辞)、音乐(曾侯乙墓编钟)所体现的文化高度,已经不亚于中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已经与黄河流域文化并驾齐驱。1/4/202336(二)祭祀乐舞的组歌——《九歌》春秋时期的楚国历来被视为“荆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组歌),是他在流放途中,依据湘水、沅水一带民间祭神仪式中所用古老乐歌体裁而创作的祭神乐舞辞。共11篇,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是南方民歌的代表,巫文化的典型音乐作品。《九歌》所唱乐歌,采用的是在楚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句子长短参差、形式较自由、多用五言镶嵌“兮”字的诗体。1/4/202337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组歌),是他在流放途中,四、说唱音乐《成相篇》这一时期民间歌谣在社会生活中相当普及,下层劳动者常以歌谣讥刺时政、表达民意,是其介入生活之积极方面。战国荀况曾写有《成相篇》,其唱词内容涉及政治现实,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改变作风,进行开明的政治。1/4/202338四、说唱音乐《成相篇》这一时期民间歌谣在社会生活中相当普及,1/4/20233912/29/202239成相篇请成相,世之殃,愚愚坠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论臣过,反其施,尊主安国尚贤义。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曷谓“罢”?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远贤近谗忠臣蔽塞,主势移。1/4/202340成相篇请成相,世之殃,愚愚坠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相,舂米或筑地时用的工具,又称“舂牍”。手持“相”舂米或夯土时所唱的歌曲被称作“相歌”。《旧唐书·音乐志》曰:“舂牍,虚中如筒,无底,举以顿地为舂杵,亦谓之顿相。相,助也,以节乐也。”《礼记·乐记》曰:“相即拊也,亦以节乐”。1/4/202341相,舂米或筑地时用的工具,又称“舂牍”。手持“相”舂米或夯土五、歌唱、歌唱理论随着礼乐的解体,新乐的流行,歌、乐、舞的初步分离,乐舞艺术终于摆脱了对礼的附庸,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其结果就是器乐、声乐、舞蹈的相对独立和演唱技艺的进步。1/4/202342五、歌唱、歌唱理论随着礼乐的解体,新乐的流行,歌、乐、舞的初1、歌唱的普及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声乐表演普及发展的时期。当时出现了一些有成就的歌手,并以其歌唱活动促进了世俗音乐生活的繁荣。《宋王·对楚王问》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说明当时民间歌唱活动的普及程度。1/4/2023431、歌唱的普及12/29/202243关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1/4/202344关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12/29/202、声乐演唱技艺及教学理“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藁木;锯中矩,句中钜;累累乎端如贯珠。”——《乐记·师乙》1/4/2023452、声乐演唱技艺及教学理“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1/4/20234612/29/202246关于声乐教学理论,《韩非子》载“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诎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反映出声乐教学理论的成熟与严格的施教态度。1/4/202347关于声乐教学理论,《韩非子》载“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诎之。其声秦青:先秦歌手,以教唱为业。歌唱“声振林木,响遏飞云”。薛谭:先秦歌手,曾拜秦青为师学习唱歌。韩娥:战国时韩国民间女歌唱家,歌艺超绝,曾在齐国雍门卖唱,“既去,余音饶梁,三日不绝”。1/4/202348秦青:先秦歌手,以教唱为业。歌唱“声振林木,响遏飞云”。韩娥课后作业1、周代有哪些乐舞?2、名词解释:六舞1/4/202349课后作业1、周代有哪些乐舞?12/29/202249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046—前221年第二章1/4/202350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046—前221年第二章12/2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1/4/202351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12/29/202221/4/20235212/29/20223一、音乐中的阶级与等级分化:礼乐制奴隶社会逐渐形成以后,社会上有了阶级的区分,音乐艺术也就逐渐注入了阶级的意识,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周初,周王室为了维护新的政治统治,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通过它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音乐的阶级划分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乐器的应用上。1/4/202353一、音乐中的阶级与等级分化:礼乐制奴隶社会逐渐形成以后,社会【礼乐制度】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音乐的等级化主要体现在“佾”合“乐悬”制度两个方面。乐舞队列与规模大小的安排作有“佾”数的规定:“天子用八(64),诸侯用六(36),大夫四(16),士二(4)。”(《春秋左传·隐公五年》)1/4/202354【礼乐制度】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磬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也就是成套编悬乐器编钟、编磬的使用,即乐队排列形式、编制规模及乐器数量。“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周礼·春官·大司乐》)宫悬四面;轩悬三面,缺南方;判悬缺南北;特悬,只有东方一面。1/4/20235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磬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也就是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遭到了各国诸侯的挑战。奴隶制度开始趋向衰落,反映在音乐文化方面,音乐的等级制度随之失去了约束力,即礼崩乐坏。二、礼崩乐坏与文化下移1/4/202356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彻底打乱了奴隶礼崩乐坏是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全面崩溃瓦解的标志。战国时期的音乐在春秋时期文化下移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民间渗透。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其实质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的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衰落,最后导致崩溃瓦解,最终被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礼乐文化方面的反映。1/4/202357礼崩乐坏是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全面崩溃瓦解的标志。战国时期的音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鲁国大夫季桓子在自家院子里观赏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之乐”,这种僭礼的做法引起了孔子的极度愤慨。这个记载表明季桓子作为新兴地主阶级,其意识形态观念冲破了奴隶主贵族礼乐等级制度的束缚。1/4/20235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三、音乐教育的滥觞及其制度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西周。商代已有最早的音乐教育设施“瞽宗”。至周代,音乐教育设施较之商代更为完备且具相当规模。周初建立了独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1/4/20235912/29/202210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世子(王、诸侯的嫡子)和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学习年限一般从13岁到20岁。教育目的:让贵族阶级的子弟学会统治之术,根本在于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巩固周王朝的阶级统治,防止奴隶的反抗。“治乐”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治国”。1/4/202360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世子(王、诸侯的嫡子)和国子(公卿课程内容乐德音乐思想乐语演唱演奏乐舞舞蹈1/4/202361课程内容乐德乐语乐舞12/29/202212据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有1463人,由行政、教学、表演三个部分组成,工作人员分工明确,以雅乐为主要内容,将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合而为一,反映了鼎盛时期的西周雅乐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完善程度。至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兴办私学,以“六艺”作为主要课程,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形态转型过程中音乐教育领域发生的极为深刻的时代面貌的变化。1/4/202362据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有1463人,由行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第三节1/4/202363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第三节12/29/202214一、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1、六代乐舞《云门》(黄帝)天神云图腾崇拜《大咸》(尧)地神水、鱼图腾崇拜《九韶》(舜)四望鸟图腾崇拜《大夏》(禹)山川《大濩》(商)先妣《大武》(周)先祖前三部属原始社会后期的作品,以图腾崇拜、颂神为主要内容,后三部是夏商周三代的创作乐舞,歌颂开国元勋的功绩。1/4/202364一、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12/29/202215六代乐舞是华夏两千年来创造的时代史诗、音乐文化之精华,周代音乐文化具有集大成意义的代表性作品。《九韶》反映的是东夷部落的鸟图腾崇拜,具有高度的抒情化特色,代表原始社会最高音乐水平。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亲眼观赏过《九韶》的表演。孔子评价:“《韶》,尽美矣,又尽善也。”1/4/202365六代乐舞是华夏两千年来创造的时代史诗、音乐文化之精华,周代音2、小舞有文舞、武舞之分,地位仅次于六舞。以舞具命名:《帗舞》(巾舞,长绸舞)《羽舞》(对半分开的鸟羽制成的导具)《皇舞》(手执五彩全鸟羽制成的导具)《牦舞》(牛尾舞)《人舞》(长袖舞)《干舞》(盾舞)以上属雅乐,与狩猎生活有关。1/4/2023662、小舞《帗舞》(巾舞,长绸舞)12/29/2022173、散乐即杂乐、民间乐舞。中国古代用于宫廷的民间乐舞,起源于周代,自汉称百戏,南北朝称散乐,宋代称杂剧。4、四夷之乐亦称四裔之乐,与“华夏正声”相对,来自周边少数民族和部落的音乐。多属歌舞性质,伴奏以吹奏乐器为主,属燕乐。夷,一般指东夷,我国东部的少数民族。1/4/2023673、散乐4、四夷之乐12/29/202218中国古代对汉民族音乐的统称。华夏为汉民族的自称,意为中原本土之人。当时的汉族音乐称华夏正声,其他民族音乐称“四夷之乐”。华夏正声1/4/202368中国古代对汉民族音乐的统称。华夏为汉民族的自称,意为中原本土(1)东夷: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一带、黄河下游今山东及其周围;(2)南蛮:春秋时期的楚国历来被视为“荆楚之地”、“蛮夷之邦”;(3)西戎: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4)北狄:中国北方各民族的总称。1/4/202369(1)东夷: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一带、黄河下游今山东及其周围;5、巫术活动中的乐舞、宗教性乐舞殷商时期,巫风盛行。统治者凡举事多求神问卜。在祭祀求神活动中,乐舞是必不可少的表现形式。1/4/2023705、巫术活动中的乐舞、宗教性乐舞殷商时期,巫风盛行。统治者凡1/4/20237112/29/2022221/4/20237212/29/2022231/4/20237312/29/202224舞雩:商代用于求雨的祭祀活动中有专门的乐舞。用牛尾作道具,在舞者之中交相传递,因此称代舞或隶舞。舞步盘旋,因此又称盘隶。此类乐舞至今仍有存留。傩舞:源于巫文化,在周代的宫廷乐舞中占有一定地位,多在腊月举行。春秋战国间,傩舞在徐、楚等地民间盛行。1/4/202374舞雩:商代用于求雨的祭祀活动中有专门的乐舞。用牛尾作道具,在1/4/20237512/29/2022261/4/20237612/29/202227二、诸国之君对俗乐的态度、郑卫之音的广泛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最具影响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的兴起,引发了雅乐的生存危机。作为风行于春秋时期新兴民俗音乐“新声”的代表,“郑卫之音”虽被维护雅乐的人斥责为“淫乐”,但它不仅在民间广为流行,还直接进入宫廷,风靡朝野。列国之君基本上都爱好“郑卫之音”而反对“古乐”(雅乐)。
1/4/202377二、诸国之君对俗乐的态度、郑卫之音的广泛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最【郑卫之音】即郑声,指我国春秋时兴起于郑国和卫国的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的地方音乐的泛称。【礼崩乐坏】春秋以来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郑卫之音”逐渐取代“雅乐”,在长约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乎流传全国各地,影响极为深远。1/4/202378【郑卫之音】即郑声,指我国春秋时兴起于郑国和卫国的保留了浓郁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4、作为奴隶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1/4/202379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孔子说“放郑声,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历代典籍中斥之为有害身心、有害国家的淫乐。“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荀子》“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礼记·乐记》1/4/202380孔子说“放郑声,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历代典籍中斥三、编撰成集的乐歌周代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采风制度为宫廷提供的大量优秀的民间曲调和歌词,成为宫廷音乐取之不尽的源泉。1、最早的乐歌总集、北方民歌的代表《诗经》内收有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305篇,周代只以《诗》、《诗三百》定名,称《诗经》是西汉的事。1/4/202381三、编撰成集的乐歌1、最早的乐歌总集、北方民歌的代表《诗经》《诗经》是周人的歌曲集,周文化的结晶,孔子曾对其首篇《关雎》评论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在古代是入乐演唱的诗篇,故称“歌诗”,具有朗诵、演奏、歌唱、舞蹈的性质,实际上是周代乐府的缩影,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舞蹈性,因而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
1/4/202382《诗经》是周人的歌曲集,周文化的结晶,孔子曾对其首篇《关雎》《诗经》传统分类一般划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主要根据其音乐性。其中最优秀的是“风”。风,意为土风、乐调,是地方民歌,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语汇通俗、明了、朴素、自然、流利。雅,多是宴饮中所用文人乐歌。语汇丰富,在心理和形象的刻划上比较细腻,篇幅也较长。颂,多是祭祀乐歌。语汇比较省简,语义晦涩,句法不如民歌整齐。
1/4/202383《诗经》传统分类一般划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主要由现存《诗经》乐歌的歌词看,其曲体结构基本上是在分节歌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加上叠句、引子、换头、尾声等手法构成各类曲体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词“乱”。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帮腔等。1/4/202384由现存《诗经》乐歌的歌词看,其曲体结构基本上是在分节歌形式的(二)祭祀乐舞的组歌——《九歌》春秋时期的楚国历来被视为“荆楚之地”、“蛮夷之邦”,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中原地区。到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楚辞)、音乐(曾侯乙墓编钟)所体现的文化高度,已经不亚于中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已经与黄河流域文化并驾齐驱。1/4/202385(二)祭祀乐舞的组歌——《九歌》春秋时期的楚国历来被视为“荆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组歌),是他在流放途中,依据湘水、沅水一带民间祭神仪式中所用古老乐歌体裁而创作的祭神乐舞辞。共11篇,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是南方民歌的代表,巫文化的典型音乐作品。《九歌》所唱乐歌,采用的是在楚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句子长短参差、形式较自由、多用五言镶嵌“兮”字的诗体。1/4/202386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组歌),是他在流放途中,四、说唱音乐《成相篇》这一时期民间歌谣在社会生活中相当普及,下层劳动者常以歌谣讥刺时政、表达民意,是其介入生活之积极方面。战国荀况曾写有《成相篇》,其唱词内容涉及政治现实,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改变作风,进行开明的政治。1/4/202387四、说唱音乐《成相篇》这一时期民间歌谣在社会生活中相当普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学校语文教师工作计划例文(三篇)
- 2024年小学安全教育计划范例(二篇)
- 2024年土建工程师岗位的工作职责说明例文(七篇)
- 2024年学校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模版(三篇)
- 2024年小学教研活动总结标准范本(二篇)
- 2024年小学图书借阅制度模版(五篇)
- 2024年固定资产借款合同范本(二篇)
- 2024年单位年终工作总结(四篇)
- 2024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简单版(四篇)
- 2024年工程预算员工作职责(四篇)
- 投资建厂房收租合同模板
- 2023年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兰州路街道东门村社区工作人员(综合考点共100题)模拟测试练习题含答案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生理学(医类专业)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高三数学复习备考策略讲座
- 2024延迟退休政策详解
- 高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说课稿
- 2024至2030年中国新型肥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分析预测报告
- 8 网络新世界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2024-2030年全球与中国金属线栅偏振片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
- GA/T 2134-2024法庭科学有损FLASH存储设备数据恢复取证检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