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转水转佛塔_第1页
转山转水转佛塔_第2页
转山转水转佛塔_第3页
转山转水转佛塔_第4页
转山转水转佛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简介:万东平,男,1990年生,内蒙古鄂尔多斯人,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主持人、记者,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经济新闻部《走基层》栏目、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我要上春晚》栏目、2015年进入西藏卫视,担任西藏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栏目主持人及记者。转山转水转佛塔神山脚下此刻玛尼堆旁,风马旗起,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修行,只为等候一次与你的邂逅,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敬奉这一生仅有的一次相遇。去普兰,事先并没有想过,听说在西藏干了三十多年记者的前辈们也少有去过普兰的,所以当站长告诉我第二天就要去普兰时心里还是装了些暗喜。第二天我特意赶了个大早,洗漱完后,背着旅行包上楼取摄像机,这一次是站长负责摄像,我负责出镜兼文字采写,加央开车,后排还有加央的妻儿,加央妻子抱着一个布口袋,一股牦牛油香慢慢从布口袋里渗了出来。狮泉河镇到普兰近四百公里,出发时,体感上还有一丝丝的寒意,走了没多久,车子里就闷热了起来,阳光穿过半开的车窗晒在脸上生疼生疼的,遮阳帽是要戴起来了,但对于土生土长的西藏人来说,他们更喜欢“抛头露面”的享受阳光,亲吻阳光。像加央那样偶尔戴个墨镜的也多是为了多加几分帅气。西藏被称为世界上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阳光辐射强,当地的很多企业都纷纷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太阳能产品,诸如当时已经使用频繁的太阳能音响、太阳能手电筒、太阳能充电宝等产品。记得有一次在牧区采访,当地的牧民自己研发了一种有趣的机器,即便是没有羊倌,也不用担心牛马羊会渴死,也是利用了阳光资源,一个巨大的感光感热板与阳光成一定角度,经过晌午的强光照射,蓄积了大量的热,这些热量源源不断的转化成电,进而利用电的驱动力将水槽里的水压到水管中,达到无人操作即可饮牲口的目的,这样的研发大大的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最重要的是,绿色环保。离开内蒙古高原,来到青藏高原时,曾有友人戏称,这是节节高的态势,虽是戏称,但在西藏看到这样好的阳光时不禁会思念家乡,后来舅舅常常提起,我从鄂尔多斯出发到阿里的路程近五千公里,阿里也是中国版图上距离我的家乡最遥远的地方,他趴在地图上仔细的端详着,还做了详细的计算,以至于后来我非常钟爱地图,只要有机会就会淘来一些“宝”图,一次在拉萨宇拓路做报道时,一家公司利用废旧的物品加工成纸布,在纸布上画出了西藏地图,尽管是倡议低碳生活的免费赠品,但我还是如数家珍的收藏起来,再后来,回到鄂尔多斯时,我曾有意要把这样一幅牛皮黄的西藏地图赠予舅舅,或许是看出我对这幅地图的异常珍爱,舅舅还是婉拒收下这样的一份礼物,后来的一次西藏之行,为了弥补当时没能“送礼”的缺憾,我在贡嘎机场特意买了一本叫《这里是西藏》的书,还有一本叫《我的墨脱》送给舅舅和表弟,书中所述不外乎都是关于在西藏的细细碎碎,但这些和我眼中的西藏不同,与千千万万个人眼中的西藏不同,一万个人看西藏,有一万种感受,一万个人在西藏生活,能描绘出一万个西藏,这与那些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们对一个城市有一个共同认识的特点相较,显然是大相径庭了。车子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一路上风景如画,加央的妻子打开了那包布袋里包裹严实的牛肉干,还连连推给我好几次要我吃一点,说那是她在家里自己酿制的,没有任何的添加剂成分。穿过农田、房屋、树林、草地,车子一路行进,路上却罕有车子驶过,这段旅途再加上一些自家酿制的牛肉干甚是惬意,吃牛肉的时候还是费了不少力气,想要分开一整片一整片的牛肉的确是要用力的,用力太大害怕手由不得自己控制,用力太小又没办法撕下牛肉,眼睛的余光扫视一周,发现各自都在享受各自的牛肉时光,似乎没人观察我是否能撕得下牛肉片,于是我也就这般“释怀”了。吃一口进去,妈妈什么时候把牛肉干做成了这样?她不是喜欢把牛肉炸干一点再吃吗?回过神来,这里已是千里之外的阿里,而我吃的是加央妻子做的牛肉,那样的松软不该是牛肉,尤其是风干牛肉该有的,但确实比以前吃的美味不少,吃了这样的牦牛肉干,一扫我之前对于牛肉干的“惯识”,现在的很多牛肉作坊里做的牛肉干并不是什么风干而成的牛肉干,大多数是用炉子烤的,纯正的风干牛羊肉只能在农家吃到,那要挂在空气通透的储藏室架子上整整一个秋天一个寒冬才能阴透的,即便是放在铁锅里炖,也要用去很多瓢水,肉上还要盖上一些没有切断的长葱,慢火煨炖一整天,到傍晚时分吃刚刚好,那样的汤更是大补的骨头汤。一大片一大片的牛肉吃了下去,你甚至可以听到牛肉从味蕾上吸收唾液的声音,瞬间被化的牛肉会释放出肉香,肉香在空气里藏久了,压压嗓子,那股风里都带着浓郁的肉香,走到冈仁波齐神山脚下时,一袋子的牛肉已经所剩无几,车子歇脚在了冈仁波齐山脚下的一条公路旁,我拉起布袋,打个结,纵身一跃,跳在了路基上,一条公路纵深着伸向远方,远目极眺,柏油路变成了一条湿漉漉的油道,还闪着光,立刻就换成了另外的一副模样,路两侧都是顶着白雪的山,天气还好,阳光温润如玉,所以少了严寒时雪山该有的冷峻,半山腰以上全是雪,分不清哪个是山,哪个是雪,每年的这个时候,邻邦印度、尼泊尔的香客就会前来转山朝拜,我们在离开狮泉河镇前就听说,这几日会有一批香客会从印度出发来普兰朝拜。车子的不远处,玛尼堆上的风马旗正在冷风的“鼓动”下发出卟卟的声响,冷风吹的紧,我们上了车,沿着那条通向远处的路一路进发,我们只能边走边向车窗的左侧望去,仰望着神山的巍峨面庞,随后这样的白色面纱又被飞快的车速抛在了脑后。对于感兴趣的东西,我总会格外注意的,当我发现冈仁波齐山还被称为其他的诸如冈仁波次、冈仁波钦这样的名字的时候,我还是追问了山名为何会有不同的写法,问题还是归根在翻译上,站长吃力的从前座转过整个身子告诉我,山名因藏语的音译而来,因此也有其他的版本,这样的解释多少抚慰了我的躁动不安,否则我真想要去动真格,纠正一番了,像我这样,听着别人把“照片pian”读成“照片pianer”都要去纠正一下的讨厌鬼往往会多问几个问什么,作为一个记者,确实也该比别人多问几个为什么。冈仁波齐山前生今世与来生加央的妻子还怀抱着熟睡的儿子,眼睛探着远处的风景,加央的墨镜一如既往的反射着蓝紫色的光,站长已经不敌温柔阳光的诱惑,睡起了大觉,车厢里一片寂静。都说站在拉姆拉措湖畔,幸运的人会窥见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召唤着无数的游人行至拉姆拉措身旁。车子走上一个大上坡后立刻有一片深蓝在眼前铺展开来,我不禁身子立了起来,看着那片快要溢上山来的水,加央摘掉墨镜,把眼镜放在右手边的储物盒里,开口说道“玛旁雍错就快要到了,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泊。”走过眼前的这片蓝色,就只能在车后窗向后看了,淡蓝浅绿的湖水已经填满了整个后车窗,容不下半点位置给天空,车子真正停下来的时候,玛旁雍错的面貌已经只能看到一际蓝线了,其他的都被建筑物遮挡了起来。我们走进了一间藏式建筑风格的房子,一排房子坐东朝西,北边还有一排和这一排垂直的接在了一起,拐角的那一块儿地面儿大一些,所以隔出的房间数也多了,走进一间正室,一个头戴扎秀的男子迎上来,黑黢黢的皮肤上几条深深浅浅的褶皱在笑容的驱动下拉的平坦而有光泽,男子叫次堆,是这一带有名的家庭旅店老板,次堆和弟弟久美开着一家家庭旅馆,在这里一干就是15年,弟弟久美是当地有名的导游,据说,久美接待的外国友人不下万人,平日里都带着游人四处游山玩水很少在店里,家庭旅馆的生意全靠次堆一人在打点,久美昨天就去带团了,今天恰巧不在,我早已按捺不住,心里还一直惦念着玛旁雍错,趁着站长和次堆闲谈,我独自从旅馆溜出。经过一个又一个上坡和下坡向湖边走去,随着上下坡,湖面也在我的视线里时而露出那抹湛蓝,时而又消失在小路上,不觉,玛旁雍错的一角已经在我脚下,通南向北都是涌动着的蓝色,湖水清澈的跟明镜似的,不禁掬起一捧清澈甘冽的湖水,蓝色转眼就不见了踪影,手掌心的那点牛蹄印深浅的水很快就沿着手纹溜到了捧起它的地点,站在玛旁雍错的一边往湖心望去,渐渐地,深蓝、墨蓝取代了淡蓝,一望无际,水天一线,仿佛踮起脚尖伸手就可触到水平面,风滗过湖水,送来一缕清凉,反倒叫人觉得有些寒噤噤的,玛旁雍错坐落在巴嘎乡雄巴村,坡上的那一带都是供香客、旅客歇脚的家庭旅馆,每年的7到10月份是阿里的旅游旺季,香客云集,尼泊尔、印度、不丹以及我国各大藏区的朝圣者络绎不绝来到这里,通过转山转水的方式朝拜,湖边的石子在水力的推动下发出碰撞的声音,石头上还浮着枯草,地上湖水翻浪,天上云絮翻滚,一卷一卷的直朝湖心来,却总也翻不到头,一副云水相接,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不胜美景,风马旗缠绕着经幡高高的飘扬在玛旁雍错湿地上,雄浑的大地敞开胸怀,那些远方的人们纷纷涌入玛旁雍错的怀中,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亲人朋友,许多人千里迢迢来到玛旁雍错观景朝拜,欣喜之余还不忘用大大小小的瓶子、罐子舀起湖水,搬到车上,据说,触碰过玛旁雍错的湖水就会带来健康,交上好运,喝一口,更是有延年益寿的奇效,果然,在我们三天后离开普兰再次途径玛旁雍错时,当地的公司还搬给我们一大箱子的水,供我们在路上喝,这些水都是取自冈仁波齐山、玛旁雍错,经过一定的加工之后就是绝佳饮品了,水名定为“冈仁波齐”,装在了一个方方正正的瓶子,喝过冈仁波齐,再去喝别的什么水的时候,都觉得味道不那么“纯”。玛旁雍措“脱队”久了,心里还是会突然的心头一紧,会不会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啊?我转身朝着久美的那家旅馆走去,身上还扑着寒气,就一步踏了进去,似乎错过了刚刚发生的什么,我加步穿过客厅到了中间的房子,靠窗的桌子旁坐着5个外国人,脸上泛着惯有的粉红,耳朵上也透着红,次堆在桌前端着青稞酒载歌载舞,桌上摆着酥油茶、甜茶和几杯蛋黄色的青稞酒,舞毕,次堆还给游客献上了哈达,屋子里已经胀满了酒气,正值酒酣耳热之际,旁边还有驻村工作队的干部拍起了手叫好。在次堆的旅馆,像这样的场景天天都有,游人每天都不同,但次堆的每一次表演都满含热情,迎来送往接待了无数的游客,次堆告诉我们,他是当地第一批在这里开始经营家庭旅馆的牧民,店里有60多个床位可以提供给游人,一年下来,纯收入就有十几万,在他们的带领下,当地越来越多的牧民也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当中。今天接待的这些游客,曾一行16人从伦敦骑行到北京,这一次,他们开着房车沿新藏线从新疆入境开始了西藏之旅,新藏线可以说是进藏的诸多线路中最崎岖难行的一条路了,除了要翻越一座座的高山,加上复杂多变的天气,已经超出了很多人身体的承受极限。一向喜爱探索和冒险的外国友人对西藏有着特殊的感情,当问及,为什么选择来西藏旅行时,他们表示,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他们也希望挑战这样的环境,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希望了解更多有关西藏的风土人情。临走前,一个叫奥费尔的游客送给我一张光碟和一大叠的骑行团标识贴,光碟里记录了他们16人从伦敦骑行到北京的点点滴滴,拿到手里突然觉得这份“见面礼”沉甸甸的。那是一种生活态度,暂别父母妻儿,徜徉在世界的山山水水中,来一次放浪形骸的出游,这不该是每个人憧憬和向往的吗?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般洒脱呢?生活在纷繁复杂的都市里,被每日所需的面包和牛奶所“压榨着”,全然没有了那样的勇气,大抵,这才算得上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吧!玛旁雍错着实很大,即便是开车绕行一圈也是要花上好一顿功夫的,一场小雨过后,我们开始驱车转水,从家庭旅馆出发一直向北走,沿湖前行,途中都有磕长头的朝圣者匍匐在长而宽的石子路上,他们的虔诚定是和每一粒沙子都要对话的,舒展而流畅,从不停歇。上苍的天工巧匠缔造了西藏,西藏缔造了万民,万民缔造了虔诚与信仰。玛旁雍措雨后的土地变的松软了起来,湖边的一大片小草正吐着嫩芽,尽情的吸收阳光雨露,草尖儿上挂着雨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整片草地上都蒸腾着雾气,宛若仙女的舞带,飘来荡去,湖边还有刚刚休憩后在整理睡帐的人们,懒洋洋的梳理着时光,成群的羊儿洒在这片绿地上,悠闲的啃食着绿草,这是西藏生活该有的一种悠然自得,这种悠闲是与生俱来的,很多人拿成都的悠闲与西藏的闲适相较,实则略有不同,行走在拉萨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摊”在地上的大狗,闭目养神,往往清晨上班时看到它躺在那里,傍晚下班时依旧躺在那里,摆动的尾巴,眼睛丝毫没有想要睁开的意思,还有的狗完全不会“在意”躺在哪里,躺在路边上的狗也少有人去追赶,西藏人的那种善与纯是骨子里透出来的,便是多走几步也不愿赶走酣睡的狗,这多多少少有些文化意识纳入其中。普兰圣女园早晨出发时,本打算赶在天黑前到达普兰县县城的,可阿里的天黑显然是”赶”不上了,即便是在玛旁雍错逗留多时,也依然可以早早的就到了县城。之前我们已经约好第二天要去吉让村加兴组的现代蔬果大棚,所以当天到了普兰县之后,我们一行三人就宿到了边防宾馆,一天的舟车劳顿已然累到了“人仰马翻”,既然来了,还是要去吃一碟尼泊尔长粒大米的,加央正是生在普兰县的,父母至今住在普兰县上,加央的妻儿已经去了他父亲那里,我们调头就去了一家尼泊尔餐馆,餐馆开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大院子里,大门敞开着,院子里的陈设不多,个个儿都算老古董了,除了一两家饭馆外,其余的都是尼泊尔商贩经营的工艺品店,有的房子还露着大洞,风凉飕飕的直往衣服里钻,刚定了三份咖喱饭,闲走到了餐馆旁边的一家很有特色的工艺品店,老板是尼泊尔人,来普兰做生意已经30多年,会讲藏语、汉语、英语,非常了不起,由于加央生于此,长于此,见了面,也是老熟人间的寒暄,我见他们意趣正浓,就转身进了餐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还是坐了下来,今天餐馆人手不够,我们之后还有其他的客人,餐食还没有准备好,墙上的一幅画报吸引了我,好像画报里的人在哪里见过,定睛一看,才恍然顿悟,这不就是加央吗?海报的一角泛黄,上面还落了很多苍蝇的“产物”,不认真看,还以为是脸上本来就有的斑点呢。那天的饭桌上,加央才“透露”自己是歌手,还出过几张专辑,墙上的画报就是其中一张专辑的宣传报。之前从未听说加央是歌手,而且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这不得不让我心生敬佩。有一次我问几个藏族朋友,他们是否关心明星的生活琐碎时,他们露出了近似“尴尬”的表情,反问道,为什么要去关注别人的生活呢?我一时无以做答,甚至包括一些国内的当红歌星他们都不曾了解,当然不是全然不知,只是他们心中自有信仰和虔诚,安然享受每一天的生活,不愿张扬罢了。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咖喱饭就上桌了,服务生还用藏语问我是否需要加鸡肉块,见状料定我不懂藏语,说起了英语,那一顿咖喱饭比之前在日喀则吉隆镇吃的要辣上很多倍,不见辣椒的踪迹,那股辛辣就通过空气飘到了你的鼻子里,吃一口更是要流泪,头顶的毛孔都瞬间张了开来,释放着辣气,说来也值得,长粒儿尼泊尔大米上浇盖着咖喱鸡块和土豆泥,真是香到了外婆家,吃着都要用勺子一遍遍的“打扫”着餐盘,生怕漏掉一粒米,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吃大米,这与我之前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我从9岁起就长期留宿在学校,那时候吃饭都是大锅饭,和我一样的学生不少,印象中,大锅饭是十几个师傅要忙四五个小时才能做好的,说是厨师,实则都是当地的农民,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单单看一眼饭你还有饥饿的感觉,但是只要进后厨房看看,便没有了食欲,大锅饭就是大锅饭,一点都不假,那样大的锅现在已是少用了,锅里是用粗粒盐腌渍好的大白菜,经过腌渍的菜已经褪去嫩绿,变成了焦黄,上面盖着一层切碎的土豆块,先是用铁锹铲来铲去搅拌,搅拌过后,见土豆和菜叶还没有完全拌匀,土豆一定要成了泥一样的才好吃,于是厨师们穿着专门用来“杵菜”的水鞋,站进去开始踩,踩一会儿土豆几乎全部成了泥,也和菜叶拌匀了,就可端到桌子上,学生把铝皮饭盒递进去给一张粮票就可以了,我读初中时用的粮票已经是塑料制的了,有黄绿白三种颜色,有的是三元的,有的是一元的,总之一顿饭有5块钱的粮票就足够了,那时候学校里人多,为了方便厨师,主要吃米和面,菜只有一种,就是酸菜,有时大米蒸好后一放就是几天,只要没有变质,早晚是要掺进新米里去的,放久了干的都会咯牙,馒头时常会因为碱面和小苏打放不匀,黄一块、白一块,很难下肚,学校里的很多男生会把馒头上一块一块的黄面掐下来,团在手里,然后顺手丢到自己喜欢的女生身上,霎时间,对面的馒头块儿也飞了过来。所以,尽管是多年后,我依然不是很爱吃大米,每次吃饭都是清一色的绿叶菜,小初读书时期,酸菜是唯一的蔬菜,因为腌渍后易于保存,腌渍用的那个瓮大而笨重,齐腰高,先是在底上撒一把大粒盐,然后铺一层用热水焯过的菜,在上面再撒盐,一层一层,一个大瓮可以铺十几层的菜。小时候经常见村民集体腌菜的场景,好几家合在一起,一天腌渍一千来斤菜,在我的家乡内蒙古有一道菜很受人们的青睐,名字也是极直白的,叫猪肉烩酸菜,顾名思义,就是猪肉和酸菜的杂烩了,一般都是在秋冬丰收之际款待客人,猪肉越是鲜菜就越香,把刚宰的猪肉切成块或者片,放在热锅里,不一会儿就能炼出很多的油脂,肉上放一层酸菜,慢火煨炖,猪油慢慢的渗到菜里,再加上一些土豆块,就算是村民待客的上佳菜肴了,而且味道也是非常不错的,十里地都能闻到那股味道,渐渐地,因学习、工作长期在外,这样的菜吃的越来越少了,进而后来成了寄托乡思的一点念想。产自尼泊尔,米粒儿很长,两端尖细,米肚子又很饱满,颗粒分明,越嚼越香,因此就格外珍惜了。再后来,离开西藏,就再也没吃过那样味美正宗的尼泊尔咖喱饭了。普兰县上的人不多,放眼望去,整条街上就稀稀拉拉的走着几个人,遇到雪天,人更是少,回到边防宾馆时已是要上灯的时候了,只是停了电,宾馆老板说,普兰的用水用电比较紧张,有的时候一天要存上半个月的用水,甚至会被告知哪天几时到哪天几时没水,几乎家家餐馆都要备上一台发电机。和用水用电一样,在西藏,你还不能忘记多备些衣物,有时短短几小时内就要经历四季变换,或阳光明媚,或狂风怒吼,或倾盆大雨,冰雪飞扬。刚进房间没多久就有冷风跑到了衣缝里,早晚温差之大像藏袍这样的衣服真是再好不过的了,此时的桌子上,点着一支蜡烛,火苗一跳一跳,发出微弱的黄光,被冷风吓怕了的火焰渐渐冷静了下来。晚上十点,总算是有了电,心境也一下子明朗了起来,打开水龙头发现水中竟有黄沙,纵使放流了很久,水里依然是一股红黄渐交的水,简单的洗了洗脸就罢了,脸上也吸附了细沙,觉得土腥味重。在西藏,阳光是永远不能避谈的话题,第二天睁开眼睛时,阳光射进窗来,薄薄的一层,覆盖在床上,嘴角觉得疼,一摸才知长了水泡,忽冷忽热,一夜之间竟被干燥“榨”出了疙瘩,这时已经有人在楼下等着我们了,听站长说,是普兰县的援藏女干部,要带我们去普兰现代农业果蔬园的。加央和次多站长偏爱吃藏面,清早就开着车在普兰的大街上找到了一家藏面馆,点了藏面和酥油茶,我也随同,但是我更喜欢喝甜茶,那股味道像极了小时候喝的蒙古甜奶茶,要在西藏呆久了,你只要走进藏餐馆就能喝出哪个酥油茶更纯更地道,在拉萨,在西藏的任何一个地方,相约一两好友,坐在藏餐馆,品着几毛钱一碗的酥油茶、甜茶,再来一碗藏面,那便是再好不过的时光了,也是寻常藏族人家打发时光的情景。普兰现代果蔬园的情况完全出乎我的预料,陕西的援藏干部带着当地的牧民没日没夜的干,援藏干部已经和当地的牧民全然融合成了一家人,一起吃一起劳作,当地的农牧民在援藏干部和专业种植技术员那里学得了各种蔬菜的培育种植的技巧,农牧民也一改祖祖辈辈只种青稞的单一生产方式,除了种青稞外,这里的人们还搞起了培育、种植、运输、出售一条线的生产模式。在农牧业示范园里,毛头柳枝头已经翻出了嫩绿的树芽儿,长势正浓,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从南通北全是温棚,四周则是高高低低的山,说山也不是山,都是一片荒凉和另一片荒凉的拼接,像一个纵深分明的大碗,在底上放了一点绿菜叶一般。第一批加入种植合作社的塔觉次仁亲切的把番茄称为致富园里的圣女果,去年第一年种植圣女果,卖得很好,今年,塔觉次仁和吉让居委会加兴组的群众商量后决定增加圣女果的种植面积,塔觉次仁和乡亲们带着我们逐个挨着大棚看,每到一个棚里都要摘一些时鲜水果要我们品尝,用衣襟擦一擦就递给我。在西藏很多牧民家的院子外墙上都有一坨一坨的牛粪被贴着,存储起来,等待大雪封山的时候用来烧火取暖,还有一部分被用于农作物的施肥,塔觉次仁告诉我们,他们在大棚里也施了自然肥,所以他们的水果和蔬菜也比施化学肥的更脆更绿色。在一间果棚里,我们吃了援藏干部胡刚给我们摘的黄瓜,蹲在地上用水管子里的水一冲泥土就掉了,吃着果肉很饱满,脆嫩中还释放着黄瓜芯儿里的那股味道。我在普兰县的时候当地的牧民已经种植了二十多种蔬菜水果了,还有一些是试种的。在阿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当地蔬果无法生长,同时由于阿里地区距离拉萨有1600度公里,运输成本高,能吃到一餐新鲜的蔬菜,对于当地的孩子们来说就像过年般开心。在西藏买菜比买肉都贵,许多数蔬菜都是从内地,如成都、重庆、西安等地空运来,阿里的蔬菜水果也不例外,从拉萨和新疆喀什都有空运而来的,普兰县有了农牧园后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吃菜需求,而且还开始了外销,这给当地的农牧民带来了不少的收入,我们还给农牧民们简单的算了一笔账,当时的果蔬种植面积是380亩,农民还可以得到每亩地1300元的土地流转资金,以前种青稞每亩地的利润也就是600到700元,这么计算看来,发放给农牧民的土地流转资金就有50万,加入种植合作社的家庭一共21户,均开一摊,单单是土地流转费每年每户就可以拿到2万多,农牧民在大棚里务工每天每人可以得到150块钱的额外收入,这和过去相比收入已经翻了好几番。几个陪同的援藏干部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而我祖籍也是陕西,话题也会格外亲近些,偶尔也会用从姥姥那里学来的陕北话逗逗他们,而他们也是满口的陕北话,搞得我们捧腹不已。援藏干部也是技术指导,他们也坦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教给农牧民这些生产技能,即便日后他们离开普兰,农牧民也可以做好这些事情,当地农牧民还给干部们起了“绰号”,只是每个“绰号”都优雅的让我们咋舌。大棚里的灌溉方式也花样繁多,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设置了不同的灌溉方式,滴灌、喷灌、微喷、管灌最常见。临行前,塔觉次仁和援藏女干部还特意摘了几个西瓜给我们,告诉我们以后多到果园来,下一步他们会开辟温棚养牛养羊示范区、优质牧草种植示范、农林牧一体化的发展路子。梵音一上午的行程都被塞的满满当当,果园之行告一段落。站长还琢磨着早些赶回狮泉河镇,眼看着时间有些紧了,嘴里叨叨着科迦寺,不去科迦寺,朝拜就不算是圆满,普兰县到科迦寺不算远,车子走一会儿就到,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