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浅入探讨_第1页
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浅入探讨_第2页
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浅入探讨_第3页
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浅入探讨_第4页
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浅入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现阶段建筑生产过程、安全事故、安全现状概况1.1从安全角度看我国现阶段建筑施工过程的特点(1)高处作业多。(2)交叉作业多。多工种作业、横向和纵向作业的交叉作业。(3)夜间施工多。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持续、连续性和工期紧的影响不得不加班加点的进行作业,因此夜间作业多。(4)使用设备多。起重机、运输车、推土机、升降机、振捣机、手持电动工具等等各种设备。(5)工期时间紧迫。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要求的。(6)农民工多。(7)作业环境不良。(8)系统性和复杂性。整个工程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施工过程的多样性,阶段性,多工种和多部门的协同作业造成了施工的复杂性。(9)劳动强度大和劳动时间长。建筑业有很多作业如今避免不了手工劳动作业,如砌筑工、抹灰工、架子工、钢筋工等等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1.2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特点建筑安全事故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施工现场突然发生的一个或一系列违背人们意愿的,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包括人员急性中毒)、设备损坏、建筑工程倒塌或废弃、安全设施破坏以及财产损失的,迫使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意外事件。引发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因素其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二,物的不安全状态。其三,环境条件的不利影响。1.严重性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给广大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重大的损失,重大安全事故往往会导致群死群伤或财产的巨大损失。近年来安全事故伤亡伤亡人数和事故起数仅次于交通、煤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国计民生的重大事情。因此,对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隐患绝不能放松警惕,一旦发生事故,将会给人们的生命或财产带来损失。认识到严重性就应该认真对待建筑安全隐患,进行安全工作。2.复杂性建筑施工生产的复杂特点决定了建筑事故的特点多样性,这样,造成对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是,增加了判断其性质、原因等得复杂性。3.可变性许多建筑施工中的出现的安全事故措施隐患,其安全事故隐患并不是静止的,有时候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恶化,若不及时的处理、排除、整改,往往可能发展成严重或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在分析与处理工程安全隐患时,要重视安全隐患的可变性,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阻止事故发展。4.多发性建筑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往往在建筑工程的某部位或某工序或某项目作业活动中经常发生,例如高处坠落事故、物体打击事故、触电事故、坍塌事故、起重事故等等。因此对多发性安全事故,应汲取教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事前控制雨事中控制。1.3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形势(1)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2)事故总量有了较大幅度下降。(3)纳入“十二五”规划和国民经济统计公报的4项指标有了较大幅度下降。(4)重点行业、多数地方安全生产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安全事故形势依然严峻(1)事故总量仍然比较大。(2)4项指标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比较落后。(3)重大、特大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1.4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危害(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3)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2我国现阶段建筑施工中易发的五类事故分析及对策2.1高处坠落事故分析及对策2.1.1高处坠落事故原因分析高处坠落事故是由于高处作业引起的,故可以根据高处作业的分类形式对高处坠落事故进行简单的分类。根据《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2008)的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均称为高处作业。根据高处作业者工作时所处的部位不同,高处作业坠落事故可分为:1.临边作业高处坠落事故;2.洞口作业高处坠落事故;3.攀登作业高处坠落事故;4.悬空作业高处坠落事故;5.操作平台作业高处坠落事故;6.交叉作业高处坠落事故等。了解高处作业坠落事故的基本分类情况,对于在工作中对高处业坠落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及采取预防措施是有帮助的。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和特点根据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因素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主要方面。1.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主要表现为:①指派无登高架设作业操作资格的人员从事登高架设作业,比如项目经理指派无架子工操作证的人员搭拆脚手架即属违章指挥;②不具备高处作业资格(条件)的人员擅自从事高处作业,根据《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要定期体检,凡患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癫痫病以及其它不适合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不得从事高处作业;③未经现场安全人员同意擅自拆除安全防护设施,比如砌体作业班组在做楼层周边砌体作业时擅自拆除楼层周边防护栏杆即为违章作业;④不按规定的通道上下进入作业面,而是随意攀爬阳台、吊车臂架等非规定通道;⑤拆除脚手架、井字架、塔吊或模板支撑系统时无专人监护且未按规定设置可够的防护措施,许多高处坠落事故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⑥高空作业时不按劳动纪律规定穿戴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帽、安全带、防滑鞋)等等。(2)人操作失误,主要表现为:①在洞口、临边作业时因踩空、踩滑而坠落;②在转移作业地点时因没有及时系好安全带或安全带系挂不牢而坠落;③在安装建筑构件时,因作业人员配合失误而导致相关作业人员坠落。(3)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为作业或行动前不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而轻率行动,比如没有看到脚下的脚手板是探头板或已腐朽的板而踩上去坠落造成伤害事故,或者误进入危险部位而造成伤害事故。2.从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高处作业的安全防护设施的材质强度不够、安装不良、磨损老化等,主要表现为:①用作防护栏杆的钢管、扣件等材料因壁厚不足、腐蚀、扣件不合格而折断、变形失去防护作用;②吊篮脚手架钢丝绳因磨擦、锈蚀而破断导致吊篮倾斜、坠落而引起人员坠落;③施工脚手板因强度不够而弯曲变形、折断等导致其上人员坠落;④因其它设施设备(手拉葫芦、电动葫芦等)破坏而导致相关人员坠落。(2)安全防护设施不合格、装置失灵而导致事故,主要表现为:①临边、洞口、操作平台周边的防护设施不合格;②整体提升脚手架、施工电梯等设施设备的防坠装置失灵而导致脚手架、施工电梯坠落。(3)劳动防护用品缺陷,主要表现为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防滑鞋等用品因内在缺陷而破损、断裂、失去防滑功能等引起的高处坠落事故,有的单位贪图便宜,购买劳动防护用品时只认价格高低,而不管产品是否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导致工人所用的劳动防护用品本身质量就存在问题,根本起不到安全防护作用。2.1.2防止高空坠落、物体打击事故措施方案为预防高空坠落、物体打击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措施:1、高空坠落、物体打击事故宜发生在脚手架作业、各类登高作业、塔吊作业、外用电梯安装作业及空口临边作业等,应做好如下防护。(1)、临边作业防护:设置防护栏杆,防护栏杆在构造上应牢固而不动摇,能够承受可能的突然冲击,阻挡住人员在可能状态下下跌和防止物料坠落,还要有一定的耐久性,外脚手架的外围满挂安全网。(2)、洞口作业防护:孔口和洞口,设置牢固的盖板或防护栏杆或安全网或其它防坠落的防护措施。电梯井口必须设置防护栏杆或固定栅门,电梯井内应每隔两层并最多隔10M设一道安全网。设安装踏步的楼梯口应像预留洞口一样覆盖。安装踏步后,楼梯边应设防护栏杆,各类通道口,上料口的上方,必须设置防护棚,其尺寸与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达到使在下面通行或工作的人员不受任何落物的伤害。施工现场大的基槽陡坡等处,除需设置防护设施和安全标志外,夜间还应设红灯示警。(3)、悬空作业防护:在悬空高处作业时,需要建立有牢固的立足点,如设置防护栏杆,栏杆系挂安全带或其它安全设施。(4)、交叉作业防护:①各工种在交叉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面上下同时操作,如需同时操作中间必须设置防护层;②拆除脚手架和模板,下方不得有其它人员;③楼面堆料时,堆放处离楼层边沿不小于1m,堆放高度不超过1m,楼梯口、通道口、脚手架边缘等处严禁堆物。④凡人员进出的通道口均应搭设安全防护棚,高层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层次上的交叉作业,应设双层防护措施。⑤由于上方施工可能坠落物体,以及处于起重把杆回转范围内的通道,其受影响的范围之内,必须搭设顶部能防止穿透的双层防护廊或防护棚。2、施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制定预防高空坠落、物体打击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经理对本项目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项目经理部应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建筑工程特点编制预防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事故的专项事故方案,并监督实施。3、施工单位做好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及安全预防工作。(1)所有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接受高处作业安全知识的教育,特种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上岗前必须依据有关规定能够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交底,接受交底人必须履行签字手续。对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必须按规定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技术交底,同时受教育人必须履行签字手续。(2)从事高处作业人员应经过体验,合格后方可上岗。施工单位必须为施工作业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安全防护用具。并提供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正确佩带和使用。4、施工现场必须在相应部位、按类别,有针对性地将各类安全警示标志张挂,夜间设红灯示警。5、在高处施工作业前,项目主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安全防护设施应做到定型化、工具化、防护栏杆应用黄黑或红白相间的条纹表示,盖建等以主管负责人审批签字,并派监护人监护,方可实施。施工完后按原防护归位,报项目主管负责人验收签字,方可离开。6、物料提升机、施工外用电梯、塔吊在安装前必须编制安、拆施工方案,设备主管负责人、项目主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对施工方案进行审阅签字后,上报公司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审核,再报公司总工程师审批签字,方可实施。物料提升机、施工外用电梯、塔吊安装完毕后,在使用前施工单位必须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1)施工外用电梯各种限位必须灵敏可靠,楼层门必须设防止人员和物料坠落防护措施,电梯上下运行行程内必须保证无障碍物。电梯轿箱内乘人、载物时,严禁超载,载荷应均匀分布,防止偏重。(2)物料提升机、施工外用电梯应有完好的停层装置,各楼层要有明确信号和楼层标记。物料提升机上料口要装设有联锁装置的安全门,同时必须有断绳保险装置和安全停靠装置。各层上料通道口走道板要满铺并固定牢靠,两侧用钢管设置防护栏杆,要求离地高1.2m、0.6m两道防护栏杆和挡脚板,并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两侧及底部空隙。物料提升机严禁乘人。(3)塔吊力矩限位器、超高、变幅、行走限位器必须灵敏可靠,不缺项。钓钩、卷扬机滚筒、上人护圈等保险装置必须齐全。必须按说明书要求安装服枪装置,塔吊按拆队伍必须有资格证书,司机、指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指挥必须采用旗语或对讲机形式指挥。轨道保证路基坚固、平整、有排水设施,枕木、道钉与螺栓、轨距偏差必须符合规定要求,轨道设置极限位阻挡器。行走塔吊卷线器必须安全、可靠、灵活,保障接地、接零。塔吊与架空线路必须保证安全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必须有安全防护设施,高塔基础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隐蔽记录。两台以上塔吊作业必须有防碰撞措施,措施可靠。7、移动式操作平台、卸料平台及各类作业平台应依据有关规定编制施工方案,移动式操作平台立杆应保持垂直,上部适当向内收紧,平台作业面不得超出底脚。立杆底部和平台立面应分别设置扫地杆、剪刀撑或斜撑,平台应用坚实模板满铺,并设防护栏杆和登高扶梯。架体应保持稳固,卸料平台及各类作业平台,不得与施工脚手架连接。作业平台上严禁超载。8、脚手架、模板、吊蓝必须按有关规定编制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审批手续及验收同第六条)作业层脚手架的脚手板应铺设严密,下部应用安全平网兜底,悬挂式脚手架应用密目式安全网兜底。脚手架外侧应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做全封闭,不留有空隙。密目式安全网应可靠固定在架体上。作业层脚手板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隙大于15cm时做全封闭,防止人员和物料坠落。作业人员上下应走专用通道,不得攀爬架体。(1)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和其他外挂式脚手架每提升一次,必须由项目主管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和其他外挂式脚手架应设置安全可靠的防倾覆、防坠落装置,每一作业层架体外侧应设置上下两道防护栏杆和挡脚板。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和其他外挂式脚手架升降时,必须设专人对脚手架作业区进行监护。(2)模板工程在绑扎钢筋、粉刷模板、支拆模板时应保证作业人员有可靠的立足点,作业面应按规定设置安全防护设施,作业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带。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施工荷载应均匀堆置,不得超出设计计算要求。(3)吊蓝悬挂机构的结构件应选用钢材或其他合适的金属结构材料制作,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作业人员应按规定佩带安全带,安全带必须挂在单独设置的安全绳上,严禁安全绳与吊蓝连接。2.1.3高处坠落事故的应急自救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后,抢救的重点放在对休克、骨折和出血上进行处理。1.颌面部伤员首先应保持呼吸道畅通,摘除义齿,清除移位的组织碎片、血凝块、口腔分泌物等,同时松解伤员的颈、胸部钮扣。2.发现脊椎受伤者,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搬运时,将伤者平卧放在帆布担架或硬板上,以免受伤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招致死亡。抢救脊椎受伤者,搬运过程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3.发现伤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动伤者。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刺伤肌肉、神经或血管。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处上下关节为原则,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片等。4.复合伤要求平仰卧位,保持呼吸道畅通,解开衣领扣。5.周围血管伤,压迫伤部以上动脉干至骨骼。直接在伤口上放置厚敷料,绷带加压包扎以不出血和不影响肢体血循环为宜,常有效。当上述方法无效时可慎用止血带,,原则上尽量缩短使用时间,一般以不超过1h为宜,做好标记,注明上止血带时间。2.2机械伤害事故2.2.1机械伤害事故的特点建筑机械与工厂内的机械设备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1)使用的环境条件恶劣大多数建筑机械如钢筋加工机械、混凝土机械等长期露天工作,经受风吹雨打和日晒。恶劣的环境条件对机械的使用寿命、工作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2)作业对象复杂建筑机械的作业对象以砂、石、土、混凝土、砂浆及其它建筑材料为主。工作时受力复杂,载荷变化大,腐蚀大,磨损严重。如起重机钢丝绳容易磨损断裂,土方机械工作装置容易磨损破坏等。(3)作业地点和操作人员多变工厂内机床设备相对固定,能保证专人专机操作。而施工机械场地和操作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由此引起安装质量、维修质量、操作水平变化也比较大,直接影响使用的安全性。由于建筑机械具有以上的使用特点,其安全性比厂内设备差得多,发生伤害的概率自然也就高得多。2.2.2建筑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1)设备安全管理不善某些施工企业只注重赶工期,拼设备,忽视了设备的安全管理和维修保养,致使设备经常带病工作,造成众多隐患,极易引发伤害。某些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制度不严,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检查不勤,整改不力,更是助长了安全隐患泛滥。(2)安装不符合规范要求,不通过验收即投入使用。(3)安全装置和防护设施不齐全或失灵,无法起到安全防护作用。(4)施工队伍素质差某些施工企业的操作人员不但技术素质差,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差,有的甚至未经培训就上岗。尤其是成千上万的民工涌入建筑施工队伍,其中不少人素质低下,一无知识二无经验三不懂规章,一味冒险蛮干和违章作业。2.2.3建筑施工机械事故的主要预防措施(1)对操作者进行安全培训经常对操作者安全技术、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教育,提高其技能,增强安全操作意识,能及时发现机械安全隐患有效的排除等。(2)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必须齐全可靠设备的危险部位有适应防护装置,如限位器、防护罩、安全连锁装置等,必须有效可靠。(3)加强施工设备的管理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维护其良好状态,落实具体负责人,建立健全维护保养制度。(4)创造有利于机械安全工作的环境(5)加强机械操作者的个人防护措施,合理佩带防护用具(6)应根据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机械设备,使其适应人体特性2.3物体打击事故2.3.1物体打击事故概况物体打击伤害是建筑行业常见事故中“三大伤害”的其中一种,指由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物体打击会对建筑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容易砸伤,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特别在施工周期短,劳动力、施工机具、物料投入较多,交叉作业时常有出现。这就要求在高处作业的人员对机械运行、物料传接、工具的存放过程中,都必须确保安全,防止物体坠落伤人的事故发生。常见的物体打击事故:1.工具零件、砖瓦、木块等物从高处掉落伤人;2.人为乱扔废物、杂物伤人;3.起重吊装物品掉落伤人;4.设备带病运转伤人;5.设备运转中违章操作;6.压力容器爆炸的飞出物伤人。2.3.2物体打击事故原因分析1.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没有按照要求佩戴安全帽;2.没有在规定的安全通道内活动;3.工作过程中的一般常用工具没有放在工具袋内,随手乱放;4.作业人员从高处往下抛掷建筑材料、杂物、建筑垃圾或向上递工具;5.脚手板不满铺或铺设不规范,物料堆放在临边及洞口附近;6.拆除工程未设警示标志,周围未设护栏或未搭设防护棚;7.起重吊运物料时,没有专人进行指挥;8.起重吊装未按“十不吊”规定执行;9.平网、密目网防护不严,不能很好地去封住坠落物体;10.压力容器缺乏检查与维护。2.3.3防物体打击安全预防措施为有效的防止和控制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特制定本措施如下:一、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工人安全操作技能1、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2、佩戴安全帽前要认真检查帽壳、帽衬有无损坏现象,装配圈要牢固,项绳系紧。3、塑料衬帽衬顶端与帽壳内面的垂直距离为25—50mm,棉织化纤带毛陈顶端与帽壳内面的垂直距离为30—50mm。4、佩戴高度为80—90mm。5、帽箍与帽壳内每一侧面的水平间距为5mm—20mm,帽壳内周围突出物高度不超过6mm,突出物周围应有软垫。6、戴帽后,要检查帽子是否松紧适宜,端正,后箍要箍紧,下鄂带必须系紧。休息时,不要坐压安全帽。7、水平兜网采用大眼网,首层设一道,每隔10米再设一道,作业层的脚板下需再增设一道。8、系结点应沿网边均匀分布,每个结点用一根独立的系绳连接,两根相邻筋绳的距离不小于30cm,筋绳断裂强力不大于3000H,系绳要连接牢固,而又容易解开,受力后不能散脱,立网不能作为平网使用。9、密目式安全立网必须取得安监部门的准用证,并且具有齐全的出厂证明性文件后方准使用。10、每个环扣都必须穿入符合规定的纤维绳,系绳绑在支撑物上,应方便打结,连接牢固,易于拆卸,密目网的设置必须在脚手架的内侧,从底到顶横向连续设置。12、安全网在贮存、运输中,必须通风、避光、隔热,同时避免化学物品的侵蚀,袋装安全网在搬运过程中,禁止使用钩子。二、合理组织交叉作业,采取防护措施1、拆除脚手架与模板时,下方禁止有其它操作人员。2、拆下的模板,脚手架等部件,临时堆放处离楼层边沿大于1m,堆放高度不超过1m,楼梯边口、通道口、脚手架边缘等处,严禁堆放物件。三、拆除作业有监护措施,有施工方案,有交底1、模板工程(1)模板拆除前应向操作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在作业范围设置安全警戒线并悬挂警示牌,拆除时派专人看守。(2)模板的拆除顺序和方法,应按照设计规范进行,若无具体规定按照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不承重的部分,后拆不承重的部分,为了防止支撑系统的倾倒应架设临时支撑。(3)作业中要随操作层搭设脚手架,并搭设1.2m高的防护栏杆及时的挂安全立网进行防护,并设置随层的安全平网。(4)脚手架工程制定拆除方案,方案应包括拆架的步骤和方法、安全措施等。拆除顺序应遵守由上到下,先搭后拆、后搭先拆的原则。拆架人员应戴好安全帽、系安全带、穿软底鞋上架作业,同时,周围设围栏或竖立警戒标志并有专人指挥。四、安全通道口、安全防护棚搭设双层防护,符合安全规范要求1、在施工程建筑物的出入口设置安全通道,长度3m,宽3m,高3m,棚用钢脚手管搭设,棚顶用5cm厚的木板铺满铺实,棚体支架要稳固,棚体两侧边要设两道防护栏杆。2、暂不通行的楼梯口,要临时封闭,封闭应牢固,严密。五、高处作业应进行交底,工具入袋,严禁抛物。2.3.4物体打击事故应急措施1.日常备有应急物资、如简易单架、跌打损伤药品、纱布等;2.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做好人员分工,在事故发生的时候做好应急抢救,如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伤者流血过多造成死亡;3.一旦有事故发生,首先要高声呼喊,通知现场安全员,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并向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4.应急抢救:(1)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后,尽可能不要移动患者,尽量当场施救,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2)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如果处在不宜施工的场所时必须将患者搬运到能够安全施救的地方,搬运时应尽量多找一些人来搬运,观察患者呼吸和脸色的变化,如果是脊柱骨折,不要弯曲、扭动患者的颈部和身体,不要接触患者的伤口,要使患者身体放松,尽量将患者放到担架或平板上进行搬运。5.重伤人员应马上送往医院救治,一般伤员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门卫要在大门口迎接救护车,有程序地处理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2.4施工坍塌事故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2.4.1坍塌事故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多数是由于结构先稳所致。1进一步分析造成结构失稳的因素存在如下几个共性问题:

(1)工程结构设计不合理或计算错误;

(2)脚手架、模板支架、起重设备结构设计不合理或计算错误;

(3)施工前没有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未做具体技术安全措施交底,特定施工项目未经专家评审论证;

(4)施工现场管理松弛,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5)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偷工减料,施工质量差;

(6)施工队伍素质差,不执行法规、标准,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思想上存在盲目性、冒险性、随意性;

(7)现场作业环境不良,安全防护设施缺乏。

2另一方面,结构失稳也存在多种个性问题。

(1)建筑物(含临建设施)坍塌:多因结构质量低劣,安全性能差;地基不稳定,不均匀沉降;结构支撑连接(焊接)不牢固;超载、外力冲击,或严重偏心荷载给结构造成失稳等。

(2)脚手架及高大模板支架坍塌:多因架体结构搭设不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整体安全稳定性差;超载或严重偏心荷载;遇外力冲击或振动;不按程序拆除架体等因素造成结构失稳。

(3)基坑(槽)土方坍塌:多因挖土时土壁不按规定留设安全边坡(甚至负坡度),缺乏支护或支护不良:土质不良或出现地下水、地表水的渗透;土壁经不起重载侧压力或遇外力振动、冲击等因素造成土壁失稳、滑坡坍塌。

(4)起重设备倒塌(尤其性质严重的是塔吊倒塌):多因设备技术安全性能差,结构强度不足;安全防护装置不完善;垂直起重设备与建筑物拉结差:出现超载、碰撞、阻力;塔吊升降顶升过度或违章操作等原因而造成起重设备失稳倒塌。

3通过调查分析事故原因,任何事故的形成,都是在主因与诱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而且都存在一个演变过程,即:

(1)从无形到有形

(2)从量变到质变

(3)从渐变到突变

(4)从屈服到极限

(5)从失稳到破坏

也就是说,当现场某项结构(设备)存在隐患情况严重,破坏力超过安全临界力时,即在事故将要发生前的瞬间,或存在于演变过程的片刻时间内,现场将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结构(设备)局部损伤、变形、扩大性裂缝或实物表面剥落,或者产生异常音响、振动、摇晃、颤抖等现象,这些都是显示事故即将发生的先兆和信号。用力学原理来分析,在失稳演变过程中,由于结构受力大于结构强度因而受到破坏,或因结构受力产生重心偏移,且无抗拒失衡的约束力时,若由此产生的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本身的稳定力矩,结构就会迅速失稳而倒(坍)塌。2.4.2掌握事故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事故措施科学证明:结构受力情况下的安全状况,决定于结构本身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这三个条件也是防止坍塌事故物质措施的基本要素,必须设法满足。为此我们必须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重视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思想提高警惕,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施工前有预见地考虑对事故采取有效预防对策,并在施工中认真实施,加强现场管理,增加投入,变无控为有控,变有控为消除,对事故防患于未然,就可以达到铲除隐患、转危为安的目的。但我们在思想上要克服自满情绪,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存在的隐患要认真彻底整改,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下面简要谈谈预防坍塌事故的措施意见

1安全管理预防措施:

(1)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素质,强化质量安全意识:

(2)周密进行工程技术设计、审查和交底工作:

(3)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及监控、应急方案,做好特定施工项目专家评审论证及技术安全交底工作。

(4)切实贯彻执行相关质量安全法规、规范、标准与规定:

(5)强化工程质量报验与检验、签证制度,不经检验合格,不准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6)施工单位加强现场管理,监理单位加强检查监督,督促整改,清除隐患。

2安全技术预防事故措施:

(1)防建筑物(含临建设施)坍塌:

①确保建筑材料和构配件的质量。

②按技术图纸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及施工程序组织施工,对技术复杂与30m及以上的高空作业建筑工程、大跨度建筑工程结构和城市房屋拆除爆破工程的施工方案,均应经专家评审论证。

③严格掌握混凝土及砂浆配合比及计量。

④严格工程检验与试验制度,确保工程结构强度及其安全性能。

⑤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绑扎符合质量要求,

混凝土养护及时;按设计要求掌握拆模时间:

⑥钢结构:钢结构的材质、型号、规格及加工安装均应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一二级焊缝要经金属探伤仪检测。

⑦施工现场使用的组装式活动房屋应有产品合格证,各种临建设施搭成后都应组织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后经安全主管人签字后方准使用。

⑧工地临时工棚及围墙应采用水泥混合砂浆砌筑并抹灰,严禁用泥土砌筑,砖柱间距不大于5m;房盖严禁搭设在围墙上;临建设施墙基附近应设排水沟。

⑨工地搭设灯塔、水塔、水泥罐等临时设施的结构与基础必须牢固安全,高度超过5m的塔体应设斜支撑或揽风绳,对建筑物严格控制施工荷载,楼面、屋面堆置建筑材料、模板、施工机具或其他材料时,应严格控制数量、重量,防止超载。

⑩临建设施在1m范围内不得挖掘沟槽或堆置余土及建筑材料与构件,防止造成临建设施失稳倒塌。发现临建设施不安全的隐患,应及时排除或采取加固措施。正在施工的建筑物室内不得住人,工地临建设施与施工的建筑物应按规定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外力对建筑物产生碰撞、激烈振动和破坏。(2)防高、大型模板支架及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含滑模)坍塌:

①根据设计与规范要求,编制模板支架搭设与拆除方案,并切实执行;对超高、超重、大跨度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项施工方案和设计计算资料,应组织专家评审。所谓超高、超重、大跨度模板支撑系统是指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②进行高、大型模板支架设计计算,主要内容为:

支架的静载与动载承载力计算:

模板底板与力木衬的抗弯、抗剪及挠度计算;

支托梁(大、小横杆)的抗弯、抗剪及挠度计算;

顶撑钢管的强度计算;

扣件抗滑移力计算;

模板支架整体稳定性计算。

③按设计方案及规范要求搭设模板支架,材质、规格、立杆顶撑、支座、扫地杆、纵横水平拉杆的间距、竖向与水平剪刀撑的搭设及扣件数量设置和脱模剂涂刷、支模工艺等均应符合设计方案与质量安全规范要求,确保模板支架的整体稳定性。模板支架检查验收合格,才准浇筑混凝土。

④模板支撑宜用钢支撑材料作支撑立柱,不得使用严重锈蚀、变形、断裂、脱焊、螺栓松动的钢支撑材料和竹材作立柱;对超高、超重、大跨度模板支架应采用加强型支撑系统,确保其强度及刚度,支撑立柱基础应牢固、平整夯实,并按设计计算严格控制模板支撑系统(含大梁起拱)的沉降量。支撑立柱接头应正确,根部应加设垫板。斜支撑和立柱应牢固拉结,形成整体。

⑤制作滑模的材料、构配件、千斤顶等设备应有合格证,操作平台各部件的焊接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液压滑升模板时统一指挥。操作平台应限制施工荷载,严格掌握混凝土出模强度不低于0.2MPa:滑升作业人员应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⑥模板支架上不得直接承受混凝土输送泵管的附加冲击振动力或塔吊卸料斗的冲击力,对此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⑦在模板支架上浇筑混凝士时,应先浇筑柱、梁、楼板(屋面板),后浇筑挑梁及檐板,防止出现偏心荷载而使支架失稳。

⑧严格控制模板支架承受的荷载,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施工荷载应做到均匀分布,并不得超过设计要求;但当出现因超载、偏心荷载、外力冲击振动等因素而使模板支架失稳、倾斜、下沉等险情时,应紧急撤出作业区全部人员至安全区域,确保人身安全,然后采取妥善排除措施。

(3)防脚手架坍塌:

①搭设多层及高层建筑使用的脚手架,均应编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高度在50m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门型脚手架、挂式脚手架、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吊篮脚手架等还应进行专门构造设计与计算(承载力、强度、稳定性等计算)。

②搭、拆脚手架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③搭设脚手架的材料、扣件及定型构配件,均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使用前应经检查验收,不符合要求的不准使用。

④脚手架结构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搭设。按规定设置剪刀撑和与建筑物进行拉结,保持架体的允许垂直度及其整体稳定性;并按规定绑设防护栏杆、立网、兜网等防护设施,架板铺设严密,不准有探头板及空隙板。

⑤脚手架搭设应分段进行检查验收,确保符合质量安全要求,施工期间还应定期与不定期(特别是在大风、雨雪后)组织进行检查,严格建立脚手架使用管理制度。

⑥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装完成初验合格后要经专门检测部门检验,发给使用证才准使用。

⑦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必须有安全可靠的提升设备和防坠落、防外倾及同步预警监控等安全装置,其型钢构造的垂直支承主框架及水平支承框架必须采取焊接或螺栓连接,不得采用扣件与钢管连接。升降架体时要统一指挥,加强巡视,严防挂撞、阻力、冲击、架体倾斜晃动。如出现险情应立即停机排查。

⑧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宜双排搭设,立杆接头断面错开一个步距,根部置于长垫板上或支座上,按规定绑扫地杆。支撑立杆的地面应平整夯实,防止因地基下沉立杆出现悬空现象。

⑨悬挑式脚手架的底层部位的挑梁应使用型钢,用强度满足要求的埋置卡环将挑梁牢固固定支设于梁面或楼板上,并根据搭设架体高度,按设计要求使用斜拉钢丝绳作部分卸荷装置。

⑩吊篮脚手架其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升降吊篮应使用有控制升降制动装置和防倾覆装置的合格提升设备;平台必须独立设置:平台两侧的吊挂斜平台荷载应严格限量。一切起重设备和混凝土输送泵管在使用中与脚手架要采取有效隔离和防振措施,以防脚手架受到振动、冲击而失稳。拆除脚手架应制定和交待安全措施,不得先将连墙杆拆除,应按顺序自上而下逐层拆除,拆脚手架场所应设置警戒区。

(4)防基坑(槽)土方坍塌:

①深基础施工挖、填土方,应编制深基坑(槽)安全边坡、土壁支护、高切坡、桩基及地下暗挖工程等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并组织专家评审。所谓深基坑(槽)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m的基坑(槽)、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槽);高切坡是指岩质边坡超过30m、或土质边坡超过15m的边坡;土壁支护要进行支护计算,并交底执行;挖、填土方要按照施工程序组织施工。

②根据地基挖掘深度与土质和地下水位情况,分别按规定采取留置安全边坡、加设固壁支撑、挡土墙、设置土钉或锚杆支护等安全技术措施,严禁挖掘负坡度土壁的违章作业行为。

③土方开挖前要在确认地下管线、人防结构等地下物及废井、坑的埋置深度、位置及防护要求后,制定防护措施,经施工技术负责人审批签字后方可作业。土方开挖时,应对相邻建(构)筑物、道路的沉降和位移情况,派专人密切观测,并做出记录。

④如遇地下水位高于工程基础底面或地表水使土壁渗水情况,应采取降水、排水措施;如遇流沙土质应采取压、堵、挡等特殊安全措施;拆除固壁支撑时应按回填土顺序自下而上逐层拆除,并随拆随填,防止边坡塌方或对相邻建筑物产生破坏。

⑤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可能发生滑坡、坍塌的地段挖土方时,应有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商定施工技术方案与排水方案。在深基坑(槽)和基础桩施工及在基础内进行模板作业时,施工单位应指定专人监护、指挥。

⑥在基坑(槽)、边坡和基础桩孔边堆土、堆物应按规定保持安全距离,堆放数量不大的建筑材料距土壁应不小于1.5m,挖出的余土应堆放在距土壁1m以外,高度不超过1m.

⑦距基坑(槽)3m范围内不得有重型车辆通行或重物、重型设备存放;如附近有建筑物(含围墙等临建设施),应采取临时加固措施。

⑧雨季施工,在基坑(槽)周围应采取堵水、排水措施,基坑内泡水,应使用潜水泵抽水排除:冬季挖土、填土,基础表面应进行覆盖保温,解冻期应检查土壁有无因化冻而失去牯聚力的塌方险情。

⑨如附近有使用打桩机或运输车辆通行以及爆破等产生的振动力,应采取土壁加固安全措施。

⑩在施工作业中,应经常对基坑(槽)土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发现土壁裂缝、剥落、位移、渗漏、土壁支护和临近建(构)筑物有失稳等险情,应及时撤出基坑(槽)内危险地带的作业人员,井采取妥善排除措施,当险情排除后才准继续作业。

总之,各项预防措施,都要做到“有计划方案,有布置落实,有检查改进,有经验总结”,并要结合实际,有始有终,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才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2.5触电事故分析与预防2.5.1施工触电事故的种类和特点施工触电事故的发生多数是由于人直接碰到了带电体或者接触到因绝缘损坏而漏电的设备,站在接地故障点的周围,也可能造成触电事故。施工临时触电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1)人直接与带电体接触触电事故按照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和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此类事故可分为单相触电和两相触电。单相触电是指人体在地面或者其他接地导体上,人体某一部分触及一相带电体而发生的事故。两相触电是指人体两处同时触及两带电体而发生的事故,其危险性较大。此类事故约占全部触电事故的40%以上。(2)与绝缘损坏电气设备接触的触电事故正常情况下,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是不带电的,当绝缘损坏而漏电时,触及到这些外壳,就会发生触电事故,触电情况和接触带电体一样。此类事故占工地触电事故的50%以上。2.由于触电事故的突发性,并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后果,死亡率较高。根据对触电事故的统计分析,其规律可概括以下几点:(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高温是触电事故的多发季节,这是由于这段时间多雨、潮湿,电气设备绝缘性能降低,同时由于天气炎热,人身衣单而多汗,增加了触电的可能性。(2)中青年和非电工触电事故多,这些人电气安全知识缺乏,胆子大,技术不成熟,宜发生触电事故。(3)便携式和移动式设备触电事故多,这是因为该类设备需要经常移动,工作条件较差,容易发生故障。2.5.2.防止触电的措施根据触电原因不同,对触电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也分为:直接接触保护和间接接触保护。1.绝缘、屏护和安全间距是最为常见的直接接触保护安全措施。绝缘:即用不导电的绝缘材料把带电体封闭起来,这是防止直接触电的基本保护措施。但要注意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与设备的电压、载流量、周围环境、运行条件相符合。屏护:即采用遮拦、护罩、护盖、箱闸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离开来。此种屏护用于电气设备不便于绝缘或绝缘不足以保证安全的场合,是防止人体接触带电体的重要措施。安全间距:为防止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施工机械等物体碰撞或过分接近带电体,在带电体与带电体、带电体与地面、带电体与其他设备、设施之间,皆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间距的大小与电压高低、设备类型、安装方式等因素有关。2.间接接触保护一般采用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采取安全电压、漏电保护器、合理使用防护用具等措施。2.1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是防止间接触电的基本技术措施。保护接地:即将正常运行的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和大地紧密连接起来。其原理是通过接地把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触电事故。保护接零:其原理是在设备漏电时,电流经过设备的外壳和零线形单相短路,短路电流烧断保险丝或使自动开关跳闸,从而切断电源,消除触电危险。适用于电网中性点接地的低压系统中。1、施工用电应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380/220V三相四线制低压电力系统,其保护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施工现场由专用变压器供电时,应将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并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②在供电端为三相四线供电的接零保护(TN)系统中,应将进户处的中性线(N)线重复接地,并同时由接地点另引出保护零线(PE线),形成局部TN-S接零保护系统。2、施工用电保护接零与重复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在接零保护系统中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保护零线(PE线)连接。②保护零线应自专用变压器、发电机和中性点处,或配电室、总配电箱进线处的中性线(N线)上引出。③保护零线的统一标志为绿/黄双色绝缘导线,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使用绿/黄双色线做负荷线。④保护零线(PE线)必须与工作零线(N线)相隔离,严禁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混接、混用。⑤保护零线上不得装设控制开关或熔断器。⑥保护零线的截面不应小于对应工作零线截面。与电气设备相连接的保护零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的多股绝缘铜线。3、保护零线的重复接地点不得少于三处,应分别设置在配电室或总配电箱处,以及配电线路的中间处和末端处。在TN接零保护系统中重复接地应与保护零线连接,每处重复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重复接地的作用:①降低漏电设备对地电压;②降低三相不平衡时零线上出现的电压;③当零线发生断线时,减轻事故的危害性;④缩短漏电事故时间;⑤改善线路的防雷性能。重复接地的要求:每一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体应用2根以上的角钢、钢管或圆钢,不得用铝导体或螺纹钢。两接地体间的水平距离以5m为宜,接地体以2.5m长较好,接地极坦深以顶端距地≥0.6m为宜。2.2采用安全电压根据生产和作业场所的特点,采用相应等级的安全电压,是防止发生触电伤亡事故的根本性措施。我国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V、36V、24V、12V和6V,施工现场照明潮湿作业应使用36V以下安全电压。2.3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是一种电气安全装置。她主要是提供间接接触保护,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作直接接触的补充保护,对可能致命的触电事故进行保护。将漏保安装在施工电路中,当发生漏电和触电时,且达到保护器所限定的动作电流值时,就立即在限定的时间内动作自动断开电源进行保护。施工用电应实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临时用电规范规定施工现场采用两级漏电保护:即设置总配电箱或室内总配电柜、分配电箱、开关箱三级配电装置,这样可以实现分级分段的漏电保护,又能大大提高用电的安全性,还能快速检测出漏电的部位。漏电保护器的选择:①在开关箱(末级)内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使用于潮湿场所时,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②总配电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大于0.1s。但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I)与额定漏电动作时间(t)的乘积不应大30MA.S(I.T≤30MA.s)。2.4合理使用防护用具在施工作业中,合理匹配和使用绝缘防护用具,对防止触电事故,保障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绝缘防护用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安全防护用具,如绝缘棒、绝缘钳、高压验电笔等;另一类是辅助安全防护用具,如绝缘手套、绝缘(靴)鞋、橡皮垫、绝缘台等。2.5分级配电分级保护的原则因为低压供配电一般都采用分级配电。所以电箱也应该按分级设置,即在总配电箱下,设分配电箱,分配电箱以下设开关箱,开关箱以下就是用电设备。配电箱是配电系统中,电源与用电设备之间送电和配电的中枢环节,是专门用作分配电力的电气装置,各级配电都是经过配电箱进行的。总配电箱控制整个系统的配电,分配电箱控制每一个支路的配电。开关箱是配电系统的最末端,再往下就是用电设备,每台用电设备由自己专用的开关箱控制,实行一机一闸。分级保护时,各级选用保护范围应相互配合,保证在末端发生漏电故障或人身触电事故时,漏电保护器不越级动作;同时要求当下级保护器发生故障时,上级保护器动作,补救下级失灵的意外情况。实行分级保护,对低压电网所有线路末端的用电设备创造了安全运行条件和提供人身安全的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的多重防护,对提高安全用电水平和减低触电事故、保障作业安全由着积极作用。为了保障施工现场用电的安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要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要求,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实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项目经理作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配备和使用经过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培训,具有上岗资格的电气技术人员,要建立完整的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资料,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做好电气设备日常维护、电阻测试、电工维修记录。平时加强对施工用电的管理,勤检查、勤维护,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切实保证施工安全。3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3.1起重机械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3.1.1起重机械安全隐患分析1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租赁、安装拆卸、使用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责任制,但安全职责不够明确,仅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到相关责任人;部分企业虽然设置了专门的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但未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工作没有落实下去。2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台帐资料不完善,装拆专项方案的编审不重视,方案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无实质性措施;部分方案还有明显错误,不能指导现场装拆,操作人员仅仅凭“经验”装拆;起重机械设备的验收、调试流于形式,未能查找出事故隐患。3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安装后、使用前未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要求及时进行检测检验,施工现场有相当一部分起重机械设备在使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另外安装单位、使用单位申请检测迟、特种设备检测单位从检测到发放检测合格报告时间长,起重机械设备凭操作人员的“感觉”在工作。4建筑起重机械设备进场前未能对其安全性能进行有效检测,安装后自检不严格,使用中的检查、检验、调试不认真;对《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规定的基础混凝土强度、机械设备的行走限位、幅度限位、起升高度限位、回转限制、小车断绳保护装置的安全距离不了解,限定的安全距离随意;起重量限制器、起重力矩限制器调试不正确,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起重吊钩保险及其它安全防护装置的损坏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5塔式起重机机吊物悬挑平台未定型化设置,设计计算马虎,搭设交底不认真;有的工程还在使用钢管悬挑平台。6物料提升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楼层停靠装置、防坠落装置、超高限位装置、吊钩限位器、力矩限制器、吊篮防护门、自落门不齐全或失灵时,没有及时进行修理或调试。卸料平台搭设不规范、有的未独立设置,两侧防护、底板铺设不严。另外,31米以上的高架物料提升机它的整体稳定性、刚性连接的设置没有引起足够重视。7人货两用梯的限速器检测不及时,上下联络信号设置不齐全等。8起重机械设备专用配电箱内电器元件设置不规范,TN-S接零保护系统不正确,重复接地设置随意,接地电阻值大于规范要求。9往往没有塔吊指挥,只凭塔吊司机感觉进行升降操作。有的起重机械未配备设备的指挥信号、指挥人员和司索人员,造成谁使用、谁捆绑、谁指挥,出现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不安全行为。3.1.2对策与措施1、严禁三违操作,持证上岗2、路基或机座、轨道。各种起重机和施工电梯的机座、轨道或路基均应符合相应的规定。3、作业环境。作业前,必须对工作现场环境、道路、架空电线、建筑物以及构件质量和分布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作业时,应有足够的工作场地,起重臂杆起落及回转半径内无障碍物。起重机作业时,重物下方不得有停留或通过。4、严禁用非载人起重机载运人员。5、起重机装拆。必须选择具有起重机装拆许可证的队伍从事装拆工作;装拆时必须按原厂规定进行,并制定安全作业措施,有技术和安全人员在场监护。6、满载起重的规定。起吊满载荷或接近满载荷时,应先将重物吊起离地面20—50cm然后停止提升,并检查起重机的稳定性,制动器的可靠性,重物的平稳性,绑扎的牢固性,确认无误后,方可再提升。对于有可能晃动的重物,必须栓拉绳。7、非正常起重规定。严禁使用起重机进行斜拉,斜吊和起吊地下埋设或凝结在地面上的重物。现场浇筑的混凝土构件或模板,必须全部松动后方可起吊。8、起重动作的鸣声示意。操作人员在进行起重机回转、变幅、行走和吊钩升降等动作前,应鸣声示意3.2脚手架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3.2.1脚手架安全隐患分析1基础处理不当搭设前未能充分考虑脚手架的受荷载情况和地基的特点,即盲目进行搭设,在堆料使用后,发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陷,是脚手架外倾而倒塌。2用材料选材不当脚手板、大小横杆存在有斜岔、扭裂、裂缝等情况,而使用中的又不严格选择,拿上就用,造成堆料、运料或者作业过程中突然断裂,因而发生高处坠落的伤亡事故。3防护栏杆不符合实际情况在搭设脚手架时,如不考虑实际情况,按一般高度绑扎安全栏杆,交易造成伤亡事故。4脚手架与永久结构拉结不牢由于脚手架本身机构稳定性差,因而要求与永久性机构加强拉结来保证平面外的整体稳定。5拆架操作不符合安全规定拆架时,将已拆除的脚手架或零件直接抛扔,而造成不必要的砸伤事故。6设计计算不合理,支撑强度不够。3.2.2对策与措施(1)脚手架所用材料的自身质量和加工质量必须符合规定,不得使用不合格品。为了防止钢管锈蚀而引起的惯性矩减小,要及时涂刷防锈漆。(2)对脚手架的基础、构架、结构和连接件等必须进行专门设计,复核验算其承载力,制定完整的脚手架搭设、使用和拆除方案,并严格执行。以下几点应引起重视。①脚手架搭设或拆除作业必须由经《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考核合格、并持有《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的架子工进行。②脚手架搭设作业,应按形成基本构架单元的要求逐排逐跨进行搭设,矩形围边脚手架应从其中的1个角部开始向两个方向延伸搭设。搭设完毕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③操作人员应穿防滑鞋、佩戴安全带和安全帽。脚手架上的材料应堆放平稳,工具应放入工具袋内。上下传递物件不得抛掷,遇到大雾、下雨或6级以上大风天气,不得进行脚手架上的高处作业。雨后作业必须采取安全防护。④不得使用腐朽和严重开裂的竹、木脚手板。⑤操作现场应设安全维护或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对将要完成或已失去稳定结构的脚手架部位要加设临时支撑或拉结,无可靠的安全带和挂物时应设安全网。⑥脚手架的拆除应按自上而下、逐层向下的顺序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所有固定件应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固定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3)按规定设置斜杆、剪刀撑、连接件或撑拉件,确保脚手架的整体刚度。脚手架的支撑布置和连接构造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确保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要保证连接部位的质量,做到构造规范、工作可靠、传力明确。另外,应对通道、洞口或承受超规定荷载的部位做加强处理,以提高这些部位的承载力。(4)脚手架各杆件相交位置要符合节点构造的规定,连接节点的安装形式和紧固力应符合要求。通常扣件螺拴的拧紧扭矩应为40~50N·m。(5)脚手架的基础应平整夯实,使基础具有足够的承载力。脚手架搭设范围内的地基表面应平整,以保证排水畅通。如表层土质松软,应铺150mm厚的碎石或碎砖并夯实。各立杆下应设置底座和垫板,并将其准确地放在定位线上。若脚手架设于基坑(槽)边时,立杆距离坑(槽)边沿须≮1m,且边坡坡度不得小于土的自然摩擦角,否则要做边坡的保护和加固处理。(6)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搭设安全网,以保证架上和架子周围工作人员的安全。(7)当脚手架的搭设高度高于临近建筑物或脚手架处于空旷地带时,应采取防雷击措施。(8)靠近电源搭设脚手架时,必须切断电源或将电线迁移。脚手架上如需架设临时线路,应由电工操作。脚手架与高压线应相距5m以上,距离不足时应采取隔离保护设施。(9)要建立和加强脚手架检查监督制度。在脚手架搭设、使用等过程中应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10)严禁违规操作,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3.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3.3.1施工过程中用电安全隐患分析施工现场用电中经常容易存在的安全隐患。1把配电箱当作开关箱使用,控制多台设备。2一只开关箱控制两台用电设备。3使用二类手持式电动工具,有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的开关箱,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却大于15毫安。4桩机控制箱和配电箱、塔吊、人货两用电梯专用开关箱的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过大,为75毫安至200毫安不等或不装漏电保护器。5未定期对振动设备或在潮湿场地工作的设备作绝缘电阻测试和对保护零线、接地线、电源线的检查。6交流电焊机未装二次空载降压保护装置,或装了保护装置但线路短接,不起保护作用。7电渣压力焊的焊机未装二次空载降压保护装置、未采用绝缘焊枪和控制器。8中小型固定动力设备外壳保护接零、接地不规范,保护接零接地,未接在专用接地螺栓上或另加接地装置连接设备外壳作重复接地。9接地装置采用螺纹钢筋或小于规范标准的金属导体,并采用一根接地极。10接地装置和防雷装置的电阻值不定期作测试,所填数据值“清一色”虚列。11保护接零、接地、线采用多股铜芯线时,接线头子未打“鼻子圈”或未用铜接头压接。12碘钨灯、摘灯等照明灯具金属外壳不作保护接零接地或接零、接地、不规范。13接地螺栓不镀锌也不配镀锌平垫圈和弹簧垫圈,或接地螺栓与线径不匹配。14一类手持式电动工具是金属外壳有保护接零的长期在露天、潮湿或金属架上的施工场所使用。15配电室和控制室内无检修与送电记录、无专人负责或岗位责任制、无停送电挂牌制度等。16在地下室和潮湿等场所的照明未采用36伏低压电。17在动力与照明合用一只电箱时,合用一组熔断丝和开关。18金属配电箱和控制箱等的箱门不作保护接零或保护接零不规范。19行走式起重机的轨道间未作电气连接,超20m轨道不增设一组接地装置。20接地装置的接地螺栓未露出地面,接地多股电线埋人地下。21重复接地线中间并接多根接地线或对接接地线。22脚手架防雷接地线接在扣件螺栓上。23施工现场总体配电系统未采取三级配电二级保护或未采取三相五线制配线。24配电箱与开关箱之间距离超过30m,漏电保护器不匹配及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与时间或是一样大或是小到大设置。25施工现场的电缆或电线架空敷设未采用绝缘子固定和绝缘线绑扎。26电箱内漏电保护器、插座、熔丝等元件失灵和损坏,而带病工作。27在配电箱保护零线端子排上,一只螺栓接线超过二根以上。28起重机缺少行走限位、力矩限位、变幅限位人货两用电梯缺少门限位、上限位、下限位井架缺少上限位等装置。29木工机械、钢筋加工机械、砂浆机、搅拌机、卷扬机、水磨石机等的操纵开关采用倒顺开关。30配电箱内熔断器的熔体选择使用不规范、不匹配。3.3.2施工临时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1、配电房:根据(JGJ46-2005)《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配电房周围应无灰尘、无蒸气、无腐蚀、价质及无振动;其耐火等级不低于三级的要求,室内配置砂箱和绝缘灭火器、配电房采用自然通风并采用防止雨雪和动物出入措施,配电房门向外开,并配锁,每线均涂刷有色油漆,其涂色标准如下表:相别颜色垂直排列水平排列引下排列A黄上后左B绿中中中C红下前右D黑S黄绿双色配电房内应装设短路过负荷保护装置,控制屏金属外壳接地保护。2、配电线路:配电线路维修时悬挂停电标志牌,停送电由专人负责。主电缆线通过地下电缆沟,敷设至各个配电箱,分支电缆充分利用在建工程的竖井,垂直孔洞等垂直敷设,并应靠近负荷中心,固定点每层楼不得少于一处,电缆水平敷设宜在墙或门口固定,最大弧垂距地不得小于1.8m。地下室照明采用低压控制(36V)。电缆架设埋设应符合要求,线路过道路应有保护措施。3、配电箱和开关箱(1)工地内配电箱与照明配电箱分别设置,开关箱由末级分配电箱配电,分配电箱就装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地区,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得超过30m,开关箱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不宜超过3m。配电箱、开关箱符合“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要求。(2)配电箱、开关箱应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场所,装设端正、牢固。移动式分配电箱、开关箱应装在设有坚固的支架上,固定式分配电箱与地面垂直距离大于1.3m小于1.5m,移动式分配电箱,开关箱的下底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宜大于0.6m小于1.5m。(3)配电箱内的电器应首先安装在金属或非本质的绝缘电器安装板上然后整体紧固在配电箱内,金属板与配电箱体应作电气连接,开关电器(含插座)应按规定的位置紧固在电器安装板上,外壳必须保护接零,保护接零线应通过接线端子板连接,配电箱、开关箱必须防雨防尘,应保证安装位置正确,周围无影响操作的杂物、配电箱要有门并上锁。(4)每台用电设备有专用的开关箱,必须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制,开关箱内设置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并按每周二次检验其灵敏度。(5)配电箱、开关箱中的导线的进线和出线口应设在箱体下底面,进出线应加护套,分路成束并做防水弯,进入开关箱的电源线严禁用插销连接。(6)所有配电箱均应标明其名称、用途,并作出分别标记,所有配电箱应配锁,对配电箱、开关箱进行检查维修时必须将其前一级相应的电源开关分闸断电并悬挂停电标志牌,严禁带电作业,避免电箱下引线混乱。闸具损坏的应及时修复更换,电箱设置隔离开关。4、电焊机:电焊机外套完好,防护罩必须有且牢固,电焊机下用干燥物垫起,露天使用要有防雨措施,禁止用一块贴布或铁皮往机上一披的做法,电焊机的外套必须有良好接地装置,电焊机的一次电源线长度大于5米,并应穿管或用橡胶套缆线,电焊机的二次电源线用接卡子连接,把线无破损现象。二次线使用时要注意不要很长,以免有危险不易排除造成隐患。5、漏电保护装置:漏电保护器的选择应符合《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要求,凡施工现场内使用的手持电动工具,要有合格的漏电保护器,控制防止漏电,漏电保护装置应定期检验保持动作灵敏性能可靠。6、人员及其它:工人上岗须有操作证,防护用品齐全有效,并服从电工的安全指导。非专业电气工作人员,严禁乱动电气设备。7、电工用电安全责任制度和持证上岗1)经常深入机械的设备使用现场,细致检查设备技术状况,对于不撑握设备现状,又不及时检修而发生机械事故,负有失职责任。2)维修的电工在接到领导通知抢修任务后,要及时安排修理,不得拖延时间。在修理过程中必须制订严密的安全措施,保证安全生产。3)维修工如自已不能排除故障或人少需要配合,要立即报告领导,以便研究决策。4)维修工必须有按修理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修理,保证修理质量,要认真负责,不得随意改变原件设计图纸或替代材料、零配件。5)要定期检验和调试设备安全装置,要做到灵敏可靠。失灵的安全装置要及时修好。6)安全装置如因某种原因不灵,要及时修理好,不得短接利用,否则发生事故,负有后果责任。7)机械设备修理完毕,应会同各负责人和设备操作人员共同验收和试车。修理工人应及时填好机械设备修理记录表。8)施工现场安全用电的检查、维修、督促指导由电工班具体执行。9)所有持证上岗,上岗证详附页。10)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电工完成,由工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相适应。11)使用设备必须拉闸断电,锁好开关箱,搬运或移动用电设备,必须经电工切断电源,并作妥善处理后进行。4建筑施工安全文化构建探讨4.1建筑企业安全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战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全民安全意识,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舆论氛围”。我国目前安全生产趋于好转但形势仍然严峻的特点,致力推动安全生产“五要素”即: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和安全投入工作的开展,并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摆在我国安全生产发展战略重中之重的位置。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等机构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个人和群体的价值、态度、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的产物,它决定了对组织的安全和健康管理的承诺,以及该组织的风格和熟练度”。我国安全文化界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安全文化的定义是:“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想法、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的重要思路、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工作理念,价值观念,精神共识,共同遵循的信念。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建设,即企业安全文化价值观的建设。企业文化价值观是指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企业安全文化价值观即企业全员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对企业价值的尊重。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和底蕴。安全文化建设后,必须在本企业中广泛传播,渗透进全体员工的心灵深处。内化思想,外化行为,使安全第一成为每个领导的发展理念,变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结(规章制度)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达到企业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安全发展。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是保护全体员工安全健康、尊重员工生命、实现员工价值的文化。4.2如何构建建筑企业安全文化

建筑企业有自身的特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构建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具体应该注意什么?(1)构建建筑企业文化必须从企业责任人开始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也是如此,首先必须从企业责任高层开始。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企业高层,尤其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重视与投入就能构建好企业安全文化。从安全文化体系的角度来看,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企业中人的行为总是受到最高层领导的支配的,安全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只能从最高层领导开始,层层传递,直至最基层。因此,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者和培育者,成为企业安全文化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将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最基本的制度,通过安全文化的作用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在人们的意识中固化、在企业的制度中深化、在员工行为中强化。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管理和监督组织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各级领导者的安全生产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