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概论_第1页
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概论_第2页
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概论_第3页
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概论_第4页
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4-5;2、填空5-6;3、单项选择8-10;4、简答6-7;5、论述1-2。一、名词解释: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见如下2、3、4)。2、创造性原则: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3、可行性原则:指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4、科学性原则: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5、模拟实验:是一种间接实验,先设计出反映对象属性的模型,然后用实验的手段作用于模型,通过模型实验了解原型(对象)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6、机遇: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7、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8、理想实验:是运用理想模型在思想中塑造理想过程,并进行严密逻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9、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10、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11、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12、科学概念: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科学思维的“细胞”,是思维结构的基本单位。13、科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直接职能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科学”这个概念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即知识体系;科学这种知识体系还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简言之,科学是知识体系和由知识所转化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统一。14、技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是反映现代技术形象的科学界说。15、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二、简答和问答题: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答: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②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以及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答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3、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答: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中的划时代的变革。在自然观方面,它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从古代的辩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现代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的完成。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在科学技术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与传统的观点不同,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这样就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之中,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实质及其发展的辩证规律,创造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4、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7答: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5、形而上学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关系?答:近代自然科学为了把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建立在对自然界的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它所采取的主要分析方法是分析、解剖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为科学认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材料,也是近代自然科学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人们已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还远没有通过自然科学本身的认识被揭示出来,这就使得近代自然观具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6、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答:①系统是由若干个要素组成的;②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③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④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7、物质系统的类型?30-31(选择题)答:①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②从系统内发生的实际过程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③从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分为: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④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⑤从人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分析,自然界的系统分为: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⑥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析,系统分为:处于平衡态系统、处于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系统。8、系统中整体与部分可以经过哪两种方式进行过渡?31-32答:部分与整体可以经由两种方式而相互过渡:①加和性方式,②非加和性方式。9、自然界层次结构的主要特点?37答:①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②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具有相干性关系。10、自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40-41答:①低层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系统中引起一定结果,这可以称为上向因果链;②高层系统作为原因又会在低层系统中引起某些结果,这可以称为下向因果链。③双向因果链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别,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11、自然界运动的基本形式?43-44答:①微观物理运动;②宏观物理运动;③宇观物理运动;④化学运动;⑤生命运动;⑥社会运动;⑦技术运动。12、经典热力学与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对不可逆过程的认识有哪些差异?65答:①经典热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认为不可逆过程可以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②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更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用,认为不可逆过程可以导致有序结构的产生。13、按照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入有序状态?69-71答:①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处于远离热平衡的状态;②产生有序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③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④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⑤涨落和突变是产生有序的条件。14、大爆炸宇宙学得到哪几个重要事实的支持?55答:①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②氦丰度;③3°K背景辐射等;15、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的三点哲学启示?72-73答: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对如何一般地理解进化的条件和根据提供了有益的启示。①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根据;②从外部获得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基本条件;③内部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16、进化和退化的特点,?66-68答:①自发性特点;②稳定性重建的特点;③离散性特点17、进化和退化的统一性的表现答:①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②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③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18、自然界历史观产生的科学前提?48-49答:①天文学,1755,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星云说”的星云假设;②地质学,赖尔,1830-1833《地质学原理》提出了地球缓慢进化的“渐变论”;③生物学中,施莱登和施旺,1838-1839年建立了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确立;④化学,维勒的人工合成尿素;⑤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95答:①无机环境(如空气、水、矿物、土壤、阳光、气候等)②生物的生产者(如绿色植物、能进行自养生活的低等菌类等)③生物的消费者(如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④生物的分解者(如微生物)20、全球性问题是指哪几个问题?98答:①人口问题;②粮食问题;③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④工业化问题;⑤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21、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两个基本途径?102答:要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①首先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②其次要在实践方面,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22、科学问题及其结构?111-112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结构:(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23、“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两个命题的关系?117问答题答:“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不同命题。前者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后者着眼于认识的来源,两者层次不同,实质是统一的。作为认识的一般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自然科学理论归根结底产生于科学实践与生产实践。但作为认识的局部或个人的研究过程来看,情况就复杂多了。认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既是已有的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新的认识和实践的起点。科学问题这种认识形式既包含先前实践和认识的成果,也预示进一步实践和认识的方向。因此,科研从问题开始丝毫不意味着对实践基础的否定,而是把一般的认识论原则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体化了。24、科研选题的步骤?118答:①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②提出问题;③初步论证;④评议和确定课题。25、实验方法及其特点?125-126答: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实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①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②实验方法可以强化研究对象;③实验方法可以使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④实验方法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⑤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26、实验规划的设计程序和注意要点?127-128答:①要根据对象的属性确定对象的控制变量;②确定参量的测定方法;③要选择适当的试样;④尽可能进行比较实验;⑤注意消除实验者的心理偏见和潜意识的个人倾向对实验的影响;⑥进行实验规划时,特别重要的是要考虑实验应具有可重复性;⑦在实验规划的基础上再具体进行实验设计。27、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134-135答:①科学观察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②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③科学观察要求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观测仪器;④科学观察要求一个科学工作者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28、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128-129答:①因为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②因为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而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③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的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收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29、科研选题的重要性?117答: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30、科学事实及其应满足的条件?122-123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的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31、简要回答科学问题的来源?115-116答:科学问题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与科学实践,还有别的来源:①从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②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产生问题;③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④从社会需要同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问题。32、自然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142答:①多义性;②歧义性;③语法结构不够严格和统一。33、穆勒五法指哪五种方法?151答:①求同法;②求异法;③求同求异共用法;④剩余法;⑤共变法。34、组成公理化系统的一般程序?155答:①选择只作公设的概念为基本概念,选择一类自明的陈述作为公理,它们是无须证明就被置入系统的;②制定推理(推导)规则,用以指导本系统的所有演算;③依据规则从原初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从公理演绎出新的陈述;④遵循同样的步骤,从导出的陈述和公理中进一步导出其他陈述。35、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56答:(1)二者在科学认识中特定的功能(归纳法获致新知识的功能;演绎法科学证明、科学预见、建构理论以及在某种科学发现上的功能)都是整个科学认识中不可缺少、不可完全替代的;(2)归纳和演绎在运用中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单纯依靠归纳或演绎本身,都无法克服各自的先天缺陷。从认识论根源上看,片面的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都看不到人的认识就是在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往复过程中不断深化的,它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不但演绎和归纳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归纳演绎同其它许多方法也应当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36、什么是类比方法及其思维过程?156-158答: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其基本环节是联想和比较。首先是选取何种类比对象的联想和比较;其次是对所研究的对象在形态、属性、结构、功能方面,理论的原则、形式、方法、内容方面的联想和比较,以便从已知事物的判断过渡到未知事物的判断。37、数学方法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67-169答:数学方法是指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数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①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②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③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的工具。38、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158-159答:①基础:逻辑思维以抽象的概念为基础;形象思维以形象的意象为基础。②一般形式:逻辑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形象思维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39、形象思维的方法论意义?159-160答:形象思维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方法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可以直观形象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②能突破现实的局限,抓住主要矛盾,对研究对象进行极度的纯化和简化,以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③形象思维在技术领域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关于对象的意象的创造构成了创造任何人工自然物的先决条件。40、狭义的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形态?163-164答:①以非逻辑思维形式——想象、直觉和灵感等为主的创造性思维;②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41、直觉和灵感的基本特征?160-161答:①认识发生的突发性;②认识过程的突变性;③认识成果的突破性。42、为什么说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177答: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但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暴露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式,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这是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自然科学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一部科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假说和理论不断更迭的历史。43、建立假说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179-180答:①解释性原则,假说应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②对应原则,这是指假说和已知科学理论的关系;③可检验性原则,提出的假说必须能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从而判定它的真伪。44、科学假说的来源?174答:科学假说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假说的来源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说明某种自然现象而提出的一种试探性的看法或猜测性的说明。①当出现了用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会产生对新事实的猜想性的说明;②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的范围以外,对其它事物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的假说;③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会提出假定性说明。45、建立理论体系的常用方法?189-192答:①公理化方法: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公设出发,运用演绎推理规则,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和定理,从而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法;②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③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46、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所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的两种类型?191答:①按逻辑发展程序和自然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的原则来建立的理论体系;②按逻辑发展程序和人类认识自然历史的过程相一致的原则来建立的理论体系。47、公理化体系应满足哪些条件?190答:①无矛盾性,这是科学性要求;②完备性,这是体系完整性的要求;③独立性,这是公理化体系简单性的要求。48、科学假说及其构成的基本要素?174-175答: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构成要素:①事实基础;②背景理论(包括推理规则)③对现象本质的推测;④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49、简述关于判决性实验的争论及其启示184-186问答题答:判决性实验是指,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存在两个对立的假说H1和H2,并分别推断出互不相容的结论C1和C2,而且可以通过一个实验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符合C1(或C2),不符合C2(或C1),则认为这个实验肯定了H1(或H2),否定了H2(或H1),该实验就是关于假说H1和H2之间的判决性实验。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判决性实验不存在,因为一旦碰到反例,人们总可以适当调整理论体系的某一部分而保留另一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判决性实验是存在的。关于判决性实验的争论给人们的启示:观察、实验对假说的检验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①其确定性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复的科学的观察与实验总是具体的和确定的,它在支持一个假说的同时,又可能为证伪另一个假说提供科学事实。因此,在一定的科学背景下,判决性实验对检验假说有裁决作用。②其不确定性表现为:由于实验技术与有关的科学理论都在发展,已有的实验结果可能被否定或作出新的解释;又由于假说本身是有结构的和相互联系的,所以很难直接判定假说的哪一部分有错误。50、评价科学理论的一般标准有哪几点?195-197答:①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②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③理论的简单性;④理论的预见性。51、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01-302答:①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②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③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52、现代自然科学的显著特征?259答:①在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过程中,科学活动逐步从单纯的基础研究扩展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②不但各门传统的基础科学的分支学科按树枝型不断生长,而且各基础学科之间、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也在蓬勃发展;③以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为对象的基础自然科学,向着更复杂、更高级的运动形式方面延伸,逐渐形成了新的基础科学门类。当代的自然科学体系结构,本质上是分层次的、立体的、网络式的、开放的大系统。53、学派及其特点265-266答:学派由一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他们保持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或领袖。特点:①内聚性(以权威作为组织的“核”);②整体性(有竞争力的集体);③传统性(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④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54、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317-318问答题1911年《经济发展理论》答:⑴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指将技术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所引起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即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⑵熊彼特所说的“创新”不是技术学的概念,而是经济学的概念。熊彼特的“创新”包括:①引进新的产品;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④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⑤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五种情况。⑶在熊彼特看来,人们之所以“创新”,是因为“创新”能带来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一旦一个企业实现了“创新”,其它企业就会相继“模仿”,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的出现,引起大量投资、信贷扩张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这样就会出现经济高涨,形成经济繁荣;当“创新”普遍化以后,“创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便会逐渐消失,于是人们为了追求新的超额利润又开始新的“创新”,从而使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循环。55、高技术及其特点?330-331答:高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特点:①高技术是知识高度密集的科学化的技术;②高技术是具有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③高技术是对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战略价值的技术。56、技术的两重性?257答: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①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②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57、科学共同体及其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263答:科学家作为群体的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叫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精神:①普遍主义;②公有主义;③不谋私利精神;④有条件的怀疑精神。58、“无形学院”与学派的异同点?266答:共同点是: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不同点是:“无形学院”不一定是单科性的而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所以排它性不强。59、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哪些?268-270答:①经济支持系统;②信息支持系统;③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④教育支持系统。60、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观?276问答题答:逻辑实证主义按照归纳主义观点来说明科学知识增长的特征,认为科学知识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因此,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观察事实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逻辑得出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经验证据所证实,那么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越强,所包括的非科学的错误成分也越少。其根本缺陷: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因而不能解释人们怎样提出逻辑上和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新理论。61、科学发展的形式?273答:在科学内部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科学的发展在纵向(时间轴)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的辨证统一,在横向(空间轴)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两种基本趋势的辨证统一。62、波普的科学发展模式?276-279答:P1→TT→EE→P2,即: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又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E),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前进。63、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279-281答: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64、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282-283答:①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②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③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④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65、技术进步的渐进形式和跃进形式的含义?286-287答:①技术进步的渐进形式是指在技术基本原理不变的情况下的局部改良。包括一般性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技术综合、技术转移等,可总称为技术革新。②技术进步的跃进形式是指技术原理性的发展所引起的技术上的创新,称为技术革命。66、试述星野芳郎的技术进步模式理论的要点?290答:⑴星野芳郎把技术发展过程概括为局部性的改良和原理性的发展。星野芳郎认为,技术的原理性发展和局部性改良的交替前进,构成技术阶段性发展模式。⑵当一种基于新原理的技术诞生时,它往往是不完备、不成熟的,包含着许多矛盾,局部性改良是逐个去解决矛盾,使新技术趋于完善并走上正轨,这是技术的渐进性发展。(3)经过局部性改良,原有技术日益成熟,当它达到技术原理所允许的极限时,局部性改良就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时人们期待着更新的技术原理出现。(4)有了更新的技术原理,在它的允许界限内,又开始了局部性改良,不断提高它的效能,最后又达到了极限状态,又开始了另一次原理性发展的循环。67、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271-284答: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①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其他一些重要矛盾:②科学中不同理论观点(学派)的矛盾;③各门自然科学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68、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答: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一.名词解释: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P522.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P32)3.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P50)4.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P65)5.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P76)6.技术: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P184)7.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P194)8.技术体系:是各种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P195)9.技术结构: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P197)10.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P219)11.高技术: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P245)12.社会建制: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P255)13.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P256)14.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P267)15.无形学院:是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谈、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P268)16.创新者网络: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P268)17.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P268)18.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P97)19.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P115)20.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P115)21.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P138)22.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P17623.理想实验方法: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和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P137)二.填空:1.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的基本特点。3.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的出版为标志。4.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阐发了自然界是存在到演化,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5.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6.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P2)7.技术要素是技术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这些要素可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P188)8.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单相技术结构、双相技术结构、三相技术结构三种结构模式。(P197-198)9.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在于认识目的不同、认识对象不同、认识过程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P203-204)10.技术方法的特点为目的性与客观性、功利性与折中性、多样性与专用性、社会性与综合性。11.技术价值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相对性的特点。(P220-221)12.知识的四种类型: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人力资源知识。(P295)三.选择题1.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组织是什么?(A)(P257)A.英国皇家学会B.巴黎科学院C.灵赛学会D.美国科学院2.哪一个国家在近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A)(P258)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德国3.1834年,(A)首先提出“科学家”(scientist)一词,以区别于传统的“哲学家”(philosopher)。(P258)A.惠威尔B.牛顿C.伽利略D.法拉第4.科技人员学术声望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ABC)(P262)A.所在学术机构的声望;B.所获奖励的声望;C.论文被引证的次数;D.社会地位和声望;5.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C)(P279)A.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B.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C.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D.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6.美国的第一个工业实验室是什么?(B)(P276)A.贝尔电话实验室B.爱迪生实验室C.IBM实验室D.沃森研究中心7.1951年,第一个科学技术园区在哪一个大学附近?(D)(P277)A.哈佛大学B.麻省理工学院C.芝加哥大学D.斯坦福大学8.最早的科学社团是什么?(A)(P264)A.自然秘密协会B.英国皇家学会C.柏林学会D.圣彼得堡学会9.以下几项发现中,(C)不属于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三大发现。(P8)A.放射性现象;B.X射线C.电磁波;D.电子10.以下不属于高技术特点的是:(C)(P248)A.高投入;B.高效益C.低风险;D.扩散强11.专家制国论是属于(A)的观点。(P232)A.技术统治论;B.技术悲观主义C.社会决定论;D.马克思的技术论12.决定技术结构转变的是(A)矛盾。(P199)A.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B.技术结构与主体技术C.技术结构与经济基础;D.技术结构与物质技术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科学与技术没本质的区别B.社会将毁灭与技术之中C.技术万能论属于技术乐观主义D.技术没有社会属性14.C恩格斯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A.黑格尔B.马克思C.恩格斯D.康德15.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B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A.居维叶B.赖尔C.布丰D.拉马克16.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系统的,能量、信息是物质系统的属性。而在自然系统中,C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A.开放性B.动态性C.整体性D.层次性17.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A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它们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A.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B.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C.系统论、突变论、协同学D.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控制论18.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主席的领导下,出版了B《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A.《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B.《我们共同的未来》C.《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D.《21世纪议程》19.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有(A)(P102)A.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B.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C.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开拓创新性D.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20.下列不属于科学假说的主要特点是(D)(P100)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B.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C.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D.解释性与预见性的统一21.科学的本质属性是(A)(P95)A.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B.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C.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预见性D.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相对性2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不包括(D)(P149)A.相容性评价B.自洽性评价C.简单性评价D.系统性评价23.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是(B)(P121)A.假定性、可检验性、系统性B.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C.客观真理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D.客观真理性、可预见性、系统性四.问答题: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7-28答: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P35-38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2)地质“渐变论”;(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6)生物进化论;(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律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P49-50答: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6、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69答:①恩格斯提出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②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③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7、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82答: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8、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P82-83答: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P9-10)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10、技术的特征。(P186-188)答: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11、技术体系的特征。(P195-196)答:1,功能的整体性。2,目的的社会性。3,构成的层次性。4,环境的制约性。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P202-203)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13、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答:第一阶段,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第二阶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第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运用。14、技术的二重属性。(P219—220)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15、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P235-236)答:1.生产新的产品;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16、技术创新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P239-240)答:第一.创造性;第二.效益性;第三.风险性;第四.周期性;第五.集群性;第六.系统性17、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P244)答:第一.产权激励;第二.市场激励;第三.政府激励;第四.企业激励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98-99)答: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19、科学定律的作用(P100)答: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20、科学假说的作用(P101)答: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P102—103)答:第一,客观真理性;第二,全面系统性;第三,逻辑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1-112)答:(1).创新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社会需求原则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16)答:第一,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第二,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第三,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24、简述科学的否证发展模式(P171-173)答:可以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其中代表问题,代表试探性理论,代表排除错误,代表新的问题。科学就这样循环往复的进行。2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20-121)答:(1).一致对应性;(2).可解释性;(3).可预测性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115)答: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第二,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27、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14)答: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28、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答:第一,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观意愿的歪曲。第二,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第三,观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29、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答: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而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形象的意象。2.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30、科学理论必备两个基本条件是(P148)答:第一,逻辑条件。第二,经验条件。31、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其重要性(P107-108)答: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将对熔铸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32、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P109-110)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33、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答: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34、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答: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另一方面的标志是确证度的增加。否正模式更加强调科学的成长,在其看来,确证的意义更在于它提供了证据表明被确证的理论有理由否证并且取代旧理论。35、如何正确地理解直觉灵感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P143-145)答:直觉和灵感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它们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是对客观规律性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在创新过程中,前者着重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后者着重强调的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36、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演变的主要过程(P255-258,三个阶段)答: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该时期无法形成独立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但自然哲学家和工匠却是后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雏形。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科学家角色和近代技术专家角色。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这个时期现代科学家角色和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确定。37、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方面的因素。(P258)答: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38、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P263)答:正式交流主要指在正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它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受群体研究范式的制约比较大,因此频率较低且缺乏弹性。非正式交流是科学家通过个人通信和非正式讨论交流信息,具有专门、迅速、双向反馈等正式交流不可替代的优点,还会导致科学家中非正式群体“无形学院”的出现。39、科学家互动中的学术和非学术的冲突。(P264)答: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不掺入个人社会属性偏见的学术性冲突即学术论战,能够促进对学术问题更为全面的考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但科学家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各种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他们,由此产生的非学术性冲突负功能居多。4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P267)答:马太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41、科学的社会规范(P270)答: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42、技术的社会规范(P272)答:技术社会规范具有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特征。43、国家创新系统(P278)答: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44、带头学科交替理论的主要内容。(P282)答:带头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学科可以是单一学科或一组学科,它们交替领先且具有周期性。45、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P293)答: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据。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也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5.“智能技术”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46、知识资源的特点。(P296)答:1.不可替代性;2.不可加和性;3.不可逆性;4.非磨损性;5.不可分性;6.可共享性7.无限增值性4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P302)答: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是指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48、建立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P319)答:主要包括:1.知识创新系统;2.技术创新系统;3.知识应用系统;4.知识传播系统四.论述题:1.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P306)(问答)答: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以高性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人们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高价值转化,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力提高中的作用已大为下降,甚至不起主要作用。与此相反,各国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则成为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坚力量,成为该国经济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即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2.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P313-314)(问答)答: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深刻的变化:第一,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互相制约的方式。新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在劳动发展史上形成了三大生产力,即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第二,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据头等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第三,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费用的硬性开支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对精神生活和服务方面的软性开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第四,就业结构的改变。原来的就业结构是三大类:第一类广义的农业;第二类工业;第三类服务业。信息业的出现改变了就业结构,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产业,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据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3.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答: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和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的产生。系的建立扩大了教授的容量,从而使新的学科和新的人才得以迅速成长;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训练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才,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克服了把全部学术权力集中于教授一人的弊端,提高了科研活动的灵活性。(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我校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可参考下面的内容回答)一、聚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投入充足科研经费并完善教学和研究设施。二、给研究以较高优先地位,开展研究性教学,拥有一流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并具有卓越的校长和良好组织氛围。三、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社会精英,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承担起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领袖的重任。4.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5.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答: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6.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劳动工具来进行。一旦人类开始生产自身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劳动工具不同,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同。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7.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P184-186)答: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8.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P199-200)答: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在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生产方式中,经验型技术结构与其要素是互相匹配的,它们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打破了原来的和谐局面,导致了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新出现的技术要素——机器起了主导作用。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在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作用,同孕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自身的生存。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其次,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1、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3、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特点:1)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2)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3)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加和。4)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4、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可逆和不可逆是自然演化过程中两种相互对应的状态。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反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不可逆过程导致时间对称破缺,意味着在有不可逆过程存在的情况下,演化才是可能的,质的多样性才是可能的。不可逆过程具有双重作用:1、它总是起着破坏有序结构,使有序趋向无序的消极作用;2、它是一些重要的相干过程的基础,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的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的方向。如果说经典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的话,那么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更加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用。5、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悖论”,如罗素悖论等。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