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复习_第1页
中国现代史复习_第2页
中国现代史复习_第3页
中国现代史复习_第4页
中国现代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史复习第一章土地改革:新中国于1950—1953年在新解放地区的农村开展的一场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次土地改革运动。土改运动分三批逐步展开。大体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的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村生产”。抗美援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的活动。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朝鲜直接侵略,并将战火烧到中朝边界,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经过3年战争,将美国军队赶到三八线以南,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环境。农业合作化: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由个体农业向合作化农业的过渡。农业合作化的形式是由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而后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是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解决所有制问题,即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1953~1957年我国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根据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中共中央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五年计划。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平稳增加。一五计划是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双百方针”: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各种学术思想和艺术流派都可以自由发展、自由讨论,不要加以干涉。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但是随着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双百方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就西藏问题进行谈判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再一次对两国领导人发表共同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两国交往的原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述题试析建国初期农业改造的历程及经验教训历程:由低级到高级(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过渡:①(1949年-1953年底)合作社的初级阶段,以发展互助组为中心,试办初级社。互助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协作组织,也分两种形式:一是临时互助组,二是常年互助组。②(1954年—1955年春)以发展初级社为中心,试办高级社。③(1955年下半内—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阶段。主要办高级社由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这就是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经验教训:对农业合作化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工作上出现了强迫命令、违犯自愿互利原则,以及经营管理跟不上等缺点。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搞“一刀切”;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采取一哄而起的政治运动的办法。试析建国初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及启示1)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把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坚决贯彻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七届三中全会的方针,牢牢地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作为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切工作的中心。具体措施: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②整顿经济秩序,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物价;③统一财政经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④正确处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调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性;④在占全国一半以上的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⑤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等。(2)从中国的国情特别是建国初期的具体情况出发,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的方针政策。(3)正确处理了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在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注意团结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从而调动和团结了一切积极政治因素为恢复国民经济服务。注重党的建设,实行民主决策。(4)党在这个时期,十分注意发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从而使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较好地反映和符合中国的实际,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经验: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应该紧急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环节;②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③中国共产党加强了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试析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及赎买政策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被视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因其两面性特点,采用赎买方式进行和平转变,对私营工商业的方针是“利用、限制、改造”;对资本家的方针是“团结、教育、改造”。改造分两大步进行:先将私人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再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利用与限制阶段(1949-1952):主要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允许资本家赚取合法的高额利润。私营企业与国家只发生外部——流通领域——的联系,资本家虽在生产、市场销售方面受到限制,但仍保持对企业的统治权。2、初步全面改造阶段(1953-1955):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方式,即企业利润按资方股息红利(占20.5%)、国家所得税、工人福利奖金、企业公积金四个方面分配。企业由私有制变为公私共有制,国家与私营企业发生内部联系合作,资本家的利润和经营管理权被限制,国家干部和工人起主要作用,故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3、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1956):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实行定息五厘的赎买方式,即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专业公司给资本家支付利息,按其资本核算,每年予以5%的利息。国家取得企业的所有权,使之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如何理解我国于1957年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53~1957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建成一大批现代化大型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建立了许多过去没有的新工业部门。如鞍山钢铁公司轧钢厂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丶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丶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等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试析建国初政治体制的确立及其特征建国初期我国就提出了政治民主化这个口号,实行民主集中制。我国政治体制的形成标志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们管理国家事物、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这一制度的确立。目的是为更好地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进一步完备国家制度。大会选举了国家新领导人,通过了宪法等一批重要的法律文件。结束了由政协代行人大之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为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里程碑。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是建国初期我国政治体制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毛主席还及时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为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政协的任务是作为统战组织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为党派性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3、比较重视法制建设,是建国初期我国政治体制的又一个特点,这也是政治民主化不可缺少的内容。我国在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9月20日通过。详细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政治职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等。4、宪法奠定了我国政权机构的基本体制和组织原则。“同心圆”的表述:权力的核心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行使领导权),紧靠核心的是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阶级,接着是主要的追随者小资产阶级,外围是具有两重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运行标准的八句要诀: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负责。作用:建国初期我国的政治体制,适应了当时我国经济体制的需要,对于推动和保证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实现起了巨大的作用。其保障人民主权的作法也体现了共产主义治国的先进性。但是也存着官僚主义现象滋长,机构庞大、层次多,中央统得过严等缺点。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因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后来出现了个人专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政机构重叠、低效率运转等弊端。试析建国初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作用我国的经济体制基本沿袭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原则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实行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我国经济体制形成于1956年,其表征:(1)所有制结构和经济形式高度单一,消除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如以中央为主的经济决策权力体系、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经济调节体系、具有浓厚平均主义色彩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3)我国的经济体制基本沿袭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原则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实行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计划经济的确立,是参照了苏联的经验。作用:此种体制对当时集中全国力量搞工业化建设起过积极作用,但因对经济规律和国情认识不足,特别是急于求成“左”倾思想的存在和影响,追求清一色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未看到商品经济的必要性和不可逾越的阶段性,故不适应我国生产力的要求。随着时光的推移,其弊端愈加暴露。试析50年代“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方针“一边倒”战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外交战略。它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当时纷繁复杂、激烈对抗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制定并实施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采取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对华政策,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一边倒”战略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的安全问题。正是由于中苏同盟的强大威力,才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军事上不可一世的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不敢轻易入侵中国本土。此外,中国还争取到了前苏联的经济援助。这些援助对新中国工业基础的最终建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一边倒”同历史上的任何战略一样,并非十全十美,而是有它的不足,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它的制定和实施,符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和目标,是一个成功的战略。第二章1、反右派运动(1957.5—1958.5)群众提出了大量善意的批评和建议,但也出现了群众性集会,贴大字报,言论过激,少数人闹事,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要求退社等。中共中央认为事情起了变化,核心是反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于是发动反右派运动。共划55万余右派分子,酿成扩大化错误。运动导致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和不重用,破坏了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损害了人民民主与法制,为阶级斗争扩大化准备了理论基础。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背景:毛泽东急于求成的情绪不断滋长,企图运用超经济的力量(群众运动和政治热情)来产生高速度发展的奇迹。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严厉批评反冒进,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同年11月,人民日报社论提出“大跃进”口号,毛泽东在莫斯科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上提出15年赶超英国的口号。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观点,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5.5—5.23是全党深入发动大跃进的会议,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强调高速度,认为这是总路线的灵魂。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7月1日,《红旗》刊载“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正式有了人民公社的名称。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全国一哄而起,10月底即实现公社化,农户的99%以上都入社。人民公社的基本特征:一大二公(即规模宏大,公有化程度高);管理体制:政社合一,分级管理(超出了单一经济组织的范围);分配制度:吃大锅饭(公共食堂),“共产风”盛行,一平二调(即平均主义、无偿调配)。人民公社的弊端迅速显露,生产大幅下滑。1958年冬天,已发生断粮、逃荒、浮肿及饿死人等严重情况。4、庐山会议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59.7.2—8.1)中心议题本是继续纠“左”。分组讨论时,形成两种不同意见。彭德怀提出了一些尖锐的意见,并给毛泽东写信,供其参考。但毛泽东却作为彭的意见书,印发大会讨论,大家褒贬不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等赞同信中的意见,被认作“右倾机会主义”。毛泽东进行逐条批驳,彭被迫做检讨。会议转为批所谓“反党集团”。②中共八届八中全会(1959.8.2—8.16)清算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一大批老党员和老干部受株连。彭等人被撤职,林彪接任国防部长,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评析:庐山会议把阶级斗争的矛头指向党内高层,破坏了党内民主。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大跃进以来的一套故态复萌,再次泛滥。③反“右倾”运动(1959.8—1960.春)重点是党政军机关,中央认为右倾机会主义已成为“当前党内主要危险”。5、“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0.9),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十年建设与探索中的重要转折。重点是调整,实质是把工业和基建速度放缓,将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上。调整首先从农村开始,进行整风整社。国民经济从此进入调整阶段。6、四清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2—1966.4)又称“四清运动”(一)小四清(清帐目、仓库、财物、工分)最早在保定、湖南整风整社时提出,限于经济范围,后扩大化。毛泽东:“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群众运动。(二)大四清(清政治、思想、组织、经济)中央文件讲“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们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这为阶级斗争矛头指向党内各级领导核心提供了根据,成为后来“文革”的主要口号之一。评析:运动的错误是局部性的,未阻止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党内、社会政治生活基本正常。虽然解决了少数基层干部的胡作非为,但更多地打击了一大批人。“左”倾思想升级,与“文革”的发生有因果关系。7、三线建设由于印支战争扩大,中央认为国际形势紧张,决定加强战备,使经济工作重点逐渐转入备战轨道。提出一、二、三线布局的设想,优先发展西南战略后方工业基地建设。60年代中期后,在大三线共投资近2000亿元,建成2000家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形成占全国1/4的工业生产能力。1.试析“大跃进”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根源:①对国情了解不够,对客观经济规律缺乏认识。②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滋长骄傲情绪,夸大主观作用,未经调查研究和试点,轻率上阵。③替代苏联发展战略的另一种选择。后果:①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后果,损失是巨大的,主要是,国民经济陷入混乱,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如积累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工业交通内部以及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比例严重失调;生产上浪费十分严重,经济效益极差;并且造成了农业丰产未能丰收;人民生活水平下降。②农业浮夸风。此为农业大跃进所致。在高指标的压力下,各级干部被迫说大话和假话,《人民日报》连载粮食高产消息,已达荒诞的程度。③大炼钢铁搞乱了工业内部结构、影响了农业生产、毁坏了无数森林,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受惨重破坏,后患无穷。2.试析纠正“左”倾冒进的艰难曲折及其根源一、初步纠正“左”倾错误中央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错误有所察觉,毛泽东讲:“乱子出得不少”,带头纠正。从1958年11月的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共开了6次会议。毛泽东在充分肯定“三面红旗”的前提下,推荐大家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从而澄清了一些认识。1.要划清两个界限。不能急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更不要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批评“一平二调三收款”,肯定按劳分配的原则,清理人民公社的“共产风”,彻底退赔。2.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服务。3.批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和弄虚作假。毛泽东反复讲要“压缩空气”,将根据不足的高指标降下来。4.整顿人民公社体制。通过几个文件,允许社员拥有个人所有生活资料和自留地,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公社实行生产小队的部分所有制,原则是统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力下放;三级核算,各计盈亏;分配计划,由社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剂;物资劳动,等价交换;按劳分配,承认差别。中央进行人事调整,在1959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辞去国家主席,由刘少奇担任。毛泽东专任中共中央主席,在国家事务中退居第二线。二、再次纠正“左”倾错误毛泽东: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也犯了许多错误,“一定要改正”“越急越办不成”“不要那么十分急”。要找客观规律,完成从认识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十年总结》)(一)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0.9)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十年建设与探索中的重要转折。重点是调整,实质是把工业和基建速度放缓,将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上。调整首先从农村开始,进行整风整社。国民经济从此进入调整阶段。(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号召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大搞调查研究。中央要求县委书记以上干部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和着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陆续制订了农业、工业、商业、手工业、林业、高教及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条例。(三)七千人大会(1962.1)是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当时国民经济仍很困难,党内思想有分歧,为总结经验教训、统一认识、加强团结而开。会议成果:(1)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的经验教训。(2)发扬党内民主,中央主要领导人都作了发言,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纠正“左”倾错误,促进经济好转,有推动作用。但未正本清源,故仍存隐患。3.试析60年代初渡过严重困难的原因及其启示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召开(1962.9.24—9.27)主要内容1.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确定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经济总方针。2.将阶级斗争上升为党的基本路线,毛泽东呼吁:“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3.批判“单干风”,否定农民的包产到户;批判“翻案风”,否定彭德怀申述的万言书,认定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批判“黑暗风”,认为刘少奇、陈云等对形势的估计太低落,“一片黑暗”。评析:该会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但在政治思想方面表现得更“左”,过分估计阶级斗争形势的严重性,间接为“文革”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重要准备。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2—1966.4)又称“四清运动”(一)小四清(清帐目、仓库、财物、工分)最早在保定、湖南整风整社时提出,限于经济范围,后扩大化。毛泽东:“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群众运动。(二)大四清(清政治、思想、组织、经济)中央文件讲“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们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这为阶级斗争矛头指向党内各级领导核心提供了根据,成为后来“文革”的主要口号之一。评析:运动的错误是局部性的,未阻止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党内、社会政治生活基本正常。虽然解决了少数基层干部的胡作非为,但更多地打击了一大批人。“左”倾思想升级,与“文革”的发生有因果关系三、“文化批判”运动与社教运动同时,文化领域内也进行了一系列阶级斗争。从批判《刘志丹》开始,逐步扩及哲学、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艺等部门,毛泽东甚至指斥文化系统已跌到修正主义边缘,伤害了大批学者、文艺工作者。由于陈伯达、康生、江青等的操纵,使这类斗争很大程度上作为政治运动开展,实为发动“文革”的一次预演。评析: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指导下,以“反修防修”的名义,“左”派在文化思想领域全面出击,耸人听闻的讲我国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已被“封、资、修”占据,被“资产阶级专了政”,面临“党变修、国变色”之现实危险。不可避免的导出“兴无灭资”的“文化大革命”(导火线)。启示:60年代前期一方面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左”倾思想迅速滋延,运动频仍,每个运动都出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而此错误实践反转又为“左”倾理论提供了“依据”。错误的理论与实践交叉作用,恶性循环,对形势估计越严重,越脱离实际。1965年秋,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讲“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他已下定决心发动几亿人自下而上的彻底揭露阴暗面的运动,以防止迫在眉睫的所谓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4.试析十年探索时期政治思想文化失误的演进及教训1956-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原因: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缺乏全面、深刻的正确认识,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做敌我矛盾来处理。(2)危害:A: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成为后来中共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B:被错划为“右派”的人,长期受委屈和压抑,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使国家的建设事业蒙受损失。1957年,中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未能继续下去。毛泽东把主要精力转到了阶级斗争方面,“左”倾错误思想迅速发展起来,由指导国家政治生活扩展到经济工作。1958年又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评价:A: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B:错误所在: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C:否定了八大坚持的综合平衡的观点。3、“大跃进”(1)内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3)“大跃进”的错误在理论上的根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经济规律。(4)危害:A:国民经济陷入混乱,各部门、各行业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B:生产上浪费十分严重,经济效果极差,农业生产下降。C: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4、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规模大、共产风。(2)错误的理论根源: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理。(3)危害:其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破坏了等价交换原则,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陷入了混乱状态。5、“反右倾”斗争:1959年庐山会议。危害:A: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把阶级斗争引申到党内。B: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在党内进一步发展。C: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持续的时间更长,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原因――“左”倾错误;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6、造成十年探索中失误与曲折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1)原因:A: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导致“左”倾思想泛滥。B:夸大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5.试析中苏大论战对中国内外政策的影响在60年代,中苏之间发生了一场长期而激烈的争论。中苏论战是苏联领导人挑起的,其本质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中国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斗争是必要的。通过斗争,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对各国党摆脱苏联的控制,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的问题,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在争论中,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中共阐述的观点,也不都是对的。以后中共抛弃了那种错误的观点。中苏论战的实质,既是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一场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统”之争。论战对全局指导上日益“左”倾的中国政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不仅迅速发展,而且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苏论战的发生,是中苏国家关系迅速恶化的产物;是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尖锐化的结果;就中国方面来说,也是中国共产党“左”倾指导思想急剧变化的结果。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曾有从中渔利的种种考虑,其基本倾向是拉拢苏联,孤立中国。中国对此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国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斗争重心从60年代起逐步转向援越抗美。中国坚决支持日内瓦协议在越南的实施,支持越南人民和平统一国家的斗争。当美国发动全面侵越战争的时候,中国政府对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更是给予一贯的坚决的支持。这个时期,中国领导人还根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了重大的外交活动,打破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基本上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广泛进行了国际交往。反帝反修的外交政策1957年11月,毛泽东提出“东风压倒西风”的观点。1958年因台海问题与美苏关系紧张,确定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1959年后的外交政策是“两个拳头打人”,即反帝反修。1964年成为对外关系的分水岭:中苏争论深入扩大,越战升级,中国爆炸原子弹成功。这十年间对外活动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地区发展中国家,提出“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给予发展中国家无私的援助,特别是与阿尔巴尼亚、越南建立了特殊的亲密关系。共与24国建交,其中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法国。6.试析我国边疆海防的冲突与稳定一、西藏平叛(1959.3—11)1959年3月,西藏葛厦(地方政府)多数委员(葛伦)和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武装叛乱,劫持达赖,呼“赶走汉人”“西藏独立”之口号,中央并未采取行动,与达赖联系解决问题。3月19日夜间,敌向我拉萨驻军进攻。翌日,解放军奉命讨伐,两日内平息拉萨全区。4月21日控制局势,11月,叛乱基本平息。西藏叛乱的目的是维护农奴制、分裂祖国。平叛维持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西南国防,扫除了西藏民主改革的障碍。二、中印边界冲突(1962.10—11)1950年,印度企图阻止我和平解放西藏,未逞后大举向麦克马洪线超越,占领我国大片领土。1959年,印度支持西藏叛乱,并于同年8月25日,挑起边界第一次武装冲突,以后冲突不断。1962年印度趁我国经济困难,加紧摩擦,曾深入我境内6公里,并多次拒绝我方无条件谈判的照会。随即成立专门对华之新军团,10月20日,出动10余旅的兵力大举进攻,并得到苏联在宣传、物资、武器上的大力支持。中国边防军反击获大胜。11月,中国发表主动停火声明,随后撤回1959年实际控制线一侧20公里以外,并主动释放俘虏和交还所缴武器准备。三、台海风云1.金门炮战1958年台海局面趋于紧张,8月23日,爆发激烈炮战,美军介入。10月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主张举行谈判,排除外国以实行和平解决。金门炮战引起了世界关注,西方国家主张金门、马祖“中立化”“非军事化”,遭到海峡两岸一致反对,由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打破了美国将金、马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阴谋。中央政府允许台湾当局继续占领金、马,使之成为联系大陆与台湾的一条“脐带”。2.粉碎国民党“反攻大陆”60年代初,蒋介石利用中苏、中印关系恶化,国内经济困难的时机,企图卷土重来、“反共复国”。1962年开始,蒋介石进行了一系列备战行动,成立“反共行动委员会”,发表《告全国同胞书》,下达“征兵动员令”,通过“国防特别预算”,建立“战地政务局”,进行登陆演习,向美购得大量军事装备等。但因解放军严阵以待,美国也以“时机不成熟”为由不支持其行动,使虚张声势的“反攻圣战”黯然收场。蒋介石集团又以不断的小型武装窜扰大陆沿海,建立所谓的“游击走廊”,均遭惨败。第三章《五一六通知》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由毛泽东起草但遭大多数人反对的《中共中央通知》(五一六通知)。该通知基本精神是发动亿万人开展大规模的全面阶级斗争,向“走资派”夺权。其内容:错误估计国内外形势,矛头直指“走资派”“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成为“文革”对象);撤消文革五人小组和《二月提纲》,另立中央文革小组。通过《五一六通知》,是中央一线违心的自我否定,表明中央集体已失去抵制毛泽东错误的能力。红卫兵运动由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五一六通知”),宣布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直接领导“文化大革命”。“文革”正式爆发。红卫兵运动是发生在60年代后期中国大地上的一场在错误路线指导下适应发动和进行“文化大革命”需要的千百万学生、青年的造反活动。1966.5—1968.9,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成立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得到毛泽东支持,从此,“造反有理”成为“文革”中风靡一时的口号。红卫兵是全国大动乱的重要因素,按“唯成分论”(血统论)组成,在青少年中制造分裂。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组织外地革命师生来北京参观革命运动的通知》,开始了全国大串联。毛泽东先后共8次接见红卫兵和师生,进一步助长其盲目性和狂热性。红色恐怖——“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由林彪号召,表现极其荒唐,搞“红海洋”,改名成风,服装打扮革命化,大搞“打砸抢”。1967年初,红卫兵运动和大串联逐步走向低潮。1968年后,随着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而自行泯灭。上海“一月风暴”由张春桥、姚文元指挥的,以夺取上海市党、政、财、文大权为开端的全面夺权风暴,并由于毛泽东的赞扬导致全国掀起了夺权之风。这是造反派夺权的开始。1966年11月,聂元梓公开叫嚣“打倒上海市委”。上海成立工人造反总司令部,王洪文策划安亭事件,聚众卧轨拦车,张春桥逼迫上海市委承认工总司为合法组织。12月上海工人赤卫队包围康平路市委书记处。张、王策划上海第一场武斗,打伤赤卫队90余人,俘虏2万余人,制造了“康平路事件”。1967年1月,上海的报纸相继被造反派夺权,成为“一月风暴”的前奏。上海32个造反组织联合召开“打倒市委大会”,夺取上海党政大权。毛泽东对其充分肯定,说上海夺权给全国“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连发社论,号召“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派夺权”,并说这是“文革”的“中心任务”。2月,上海人民公社宣告成立(后因毛泽东制止而改名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张春桥提出要“把那些老家伙统统打下去,一个也不留”,要“改朝换代”。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毛泽东主张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农民的“再教育”。这是一场为安排知识青年劳动就业和“反修防修”而进行的政治运动。主要采用两种形式:参加生产建设兵团和插队落户。从1968年至1978年,共有1623万人上山下乡。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知青分布范围业压力,毛泽东借此达到了解散红卫兵组织的目的,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571”工程纪要》《“571工程”纪要》是林立果的秘书于新野在1971撰写的武装政变的总纲领,是林彪集团密谋武装政变的重要证据。1971年3月22日,林彪、叶群指使林立果、周宇驰等人在上海制定了革命武装政变计划,取名为“571工程林彪纪要”。他们设想在“军事上先发制人”,强调“不管准备或没有准备好,也要破釜沉舟”,尽力利用“上层集会一网打尽”或利用轰炸、车祸、暗杀、绑架、城市游击等小分队等“特殊手段”,发动革命政变,刺杀国贼,“夺取全国政权”,建立共和天下,造福百姓。按照这个先进的《“571工程”纪要》的规定和要求,林彪革命集团立即行动起来,加紧了发动革命武装政变的步伐。批林批孔运动(1974.1—)林彪事件后,国人对“文革”已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提出否定“文革”的意见。毛泽东用批林批孔来解决问题,但被“四人帮”利用,搞成政治运动,王洪文说这是“第二次文革”。因为林彪笔记中出现的孔孟之语,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将林、孔联系在一起,经江青策划,毛泽东同意后,批林批孔在全国发动。其后江青等利用毛泽东对周恩来一些工作的不满,矛盾一转,指向了周恩来等一批老干部。四五运动四五运动源于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悼念。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全国各族人民无限悲痛。但是,“四人帮”压制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诬陷邓小平,加紧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义愤。人民的觉醒是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最初由各地的星星之火点燃,逐渐演变成大规模群众抗议活动,最后终于在北京达到高潮。4月4日是清明节,广场上聚集的群众达200万人次,悼念周恩来,寄托着人们的哀思和愤怒。因“左”倾分子的挑衅,群众出现自发的暴力行为,斗争达到了高潮。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决定进行反击,广场上再次发生冲突。5日晚,上万武装人员在广场镇压群众,酿成“天安门事件”。四五运动是全国范围的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群众性强大抗议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正确领导。显示了人民力量的不可抗拒,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试析“文革”的起因、性质及其特点起因: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出发点是反修防修。“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是“文革”期间党和国家政治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1.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封建家长制等遗毒尚未肃清;“左”倾错误在中国有传统和市场,一贯“左”比右好,反右不反“左”;国家政治体制的危机,中央关系逐不正常,个人专断作风和个人崇拜现象不断增长;国际共运的消极影响,苏联过分强调中央集权制,未正确解决领袖与党的关系;复杂国际形势的影响,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2.思想上的缺陷和理论上的迷误中共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一是回头重视过去阶级斗争成功的经验,二是对马列经典某些设想和论点做教条式理解或误解。对一些新课题的把握失误,如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有阶级斗争?对什么是修正主义也无明确的解释。指导思想的错误演变轨迹:1957年反右派运动扩大化,破坏了人民民主和法制;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中共八大路线;1958年大跃进引起灾难性的后果;1959年庐山会议破坏了中共党内民主;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上升到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1965年四清运动以阶级斗争为纲,重点整“走资派”,将阶级斗争引入中央高层;1966年认为“走资派”已在中央形成司令部,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军各部门领导大都变质,必须来一场政治大革命。毛泽东的主观唯意志论和个人专断作风登峰造极。3.奸佞的推波助澜毛泽东晚年多病,脱离群众,闭塞耳聪,给一伙野心家、阴谋家有机可趁。性质: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斗争的继续,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继续”;《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特点:1.“左”倾指导思想居于支配地位长达十年之久2.犯严重错误的是党和国家最有威望的领袖3.中共党内最高层形成两个野心家、阴谋家集团4.斗争极为错综复杂试析“文革”的主体阶段及其结局“文革”的第一阶段(1966年5月—1969年4月),这是“文革”的主体阶段。中心内容是全面发动“文革”,摧毁所谓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特点是全面夺权,实现毛泽东“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宏图”。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摧毁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目的是所谓变“资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专政”;运动表现为“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内战”。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两次会议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对所谓“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和“刘少奇、邓小平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批判。根据《五一六通知》,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由陈伯达任组长、康生等任顾问,江青、张春桥等任副组长,并规定“中央文革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以后,文革小组逐步取代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机构。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全国掀起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狂潮,矛头直指刘少奇、邓小平。红卫兵突起,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串连”,他们把中央文革的旨意带到各地,带动了各地的动乱,使地方党组织陷于瘫痪。1966年10月5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紧急指示,宣布取消“军队院校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撤出工作组后由院校党委领导的规定”。从此,全国掀起了“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浪潮,除野战部队外,各级党委陷入瘫痪,基层党组织停止活动。接着,毛泽东主持召开以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为主题的工作会议,点名批判刘少奇、邓小平,强调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会后,全国掀起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草案)和《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示》(草案),规定业余时间由群众安排搞文化大革命,其方法也是采用“四大”。全国大动乱局面开始形成。1967年1月6日,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等造反组织在江青、陈伯达、张春桥等策动下召开“打倒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委的权,这就是“一月风暴”。1月8日,毛泽东表示支持并号召夺权,全国内乱由此加剧。1967年1月至2月间,在中央召开的不同会议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表示强烈不满,对林彪、江青一伙诬陷迫害老干部、乱党、乱军的罪恶活动进行斗争。康生一伙向毛泽东作了片面汇报。毛泽东批评了参与斗争的老同志,二月抗争被诬之为“二月逆流”。二月抗争被否定后,全面内战,打倒一切的风潮愈演愈烈,在林彪、江青、康生一伙的操纵下,还掀起了所谓揪叛徒运动、“革命大批判”运动、清理阶级队伍等,制造了刘少奇、陶铸、彭德怀、贺龙等无数冤案。到1968年9月5月,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了革命委员会,实现了所谓“全国一片红”。1968年10月,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完全的肯定。全会决定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草案)》规定“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林彪在会上作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政治报告,林彪、江青一伙的骨干分子进入中央政治局,大大加强了他们在党中央的势力。九大路线是错误的,使“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更加完备和合法化。同时也埋下更大祸根,林彪集团的实力在此发展到顶峰。九大标志着“文革”第一阶段的结束。试析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及其意义各条战线的整顿(1975)四届人大后,周恩来病重,由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根据四届人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提出按毛泽东的三条指示办事(一是学习理论,反修防修;二是要安定团结;三是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着手对各条战线进行整顿。(一)军队的整顿6月—7月,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邓小平指出,军队的主要问题是“肿、散、骄、奢、惰”五字,强调要调整好各级领导班子,选好人员,消除派性,加强纪律性,纯洁部队。(二)工交战线的整顿最紧迫的任务是把经济搞上去。首先从铁路运输开始整顿,接着整顿钢铁工业,再抓国防工业。7月,邓小平指示国家计委起草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讨论稿)》。(三)农业的整顿9月,在山西昔阳和北京先后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落实农村政策,大抓农业生产。(四)科技工作的整顿7月,邓小平派胡耀邦主持中科院工作,写出《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邓认为科技是生产力,要集中力量搞科研,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并提倡“又红又专”。邓小平整顿的核心是对党的整顿,关键是抓领导班子的建设,其次是抓规章制度。评析邓小平实际上是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各条战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提出对毛泽东思想不能“庸俗化”,林彪是“极左”等观点。又制订《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草案)》,提出今后25年实现四化的奋斗目标。试析“文革”最后阶段的中心内容及特点最后阶段是从1973年8月中共十大召开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中共十大以后,“文革”进入第三阶段。中心内容是:维护与否定“文革”的斗争,粉碎江青集团。特点是人民空前觉醒。1973年7月,毛泽东提倡批林批孔,以维护“文化大革命”。1974年1月初,江青、王洪文提出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得到毛泽东的批准。江青一伙借机把矛头指向周恩来,以实现其篡党夺权的阴谋。毛泽东及时发现江青等人的阴谋,对他们作了严厉批评,宣布他们是“四人帮”,并指出江青有当党中央主席和“组阁”的野心,使其阴谋受挫。1975年初,四届人大确定了以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的国务院人选。会后,周恩来病重,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先后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和解决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等方面的一系列会议,着手对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使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但是,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先是号召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继而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进行悼念活动,“四人帮”却竭力压制,加上“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继续,激起了民愤。北京、南京、太原等地群众自发地发动了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对天安门事件的性质作了错误判断,将其定为“反革命事件”,并错误地处理了邓小平。1976年3月底,天安门广场成为悼念周恩来的中心场所,出现“花山诗海人潮”的壮观场面。“四人帮”极为惊恐,诬为“反革命逆流”,设法捣乱破坏。4月4日是清明节,广场上聚集的群众达200万人次,悼念周恩来,寄托着人们的哀思和愤怒。因“左”倾分子的挑衅,群众出现自发的暴力行为,斗争达到了高潮。人民的觉醒是四五运动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最初由各地的星星之火点燃,逐渐演变成大规模群众抗议活动,最后终于在北京达到高潮。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加快了反革命步伐。王洪文企图取代党中央的领导。同时向上海民兵分发武器,为叛乱作准备。10月4日,《光明日报》登载“四人帮”炮制的文章《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伪造所谓“按既定方针办”的毛主席临终嘱咐,图谋执掌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根本上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1977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试析1966—1976年间取得某些建设成就的原因在“文革”时期,计划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了促进作用。首先,计划经济本身重视工业发展,从制度方面保障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1966-1975年通过实施“三五”和“四五”计划,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计划经济通过政府行为的强力干预和对资源的计划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动乱,为经济发展维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文革”期间,从总体上来说是动乱的年代。但是,这种动乱在时间、地点、单位和程度等方面是不平衡的,1969年以后的经济建设基本上是在计划轨道上的。综观“文革”时期的历史可以看出,剧烈动乱的时期较短,小动小乱的时间较长;领导机关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领域受到严重冲击,多数基层单位和经济部门尤其是农村,还是相对稳定的;广大干部群众仍在坚持生产,自觉地为国家建设继续做出贡献。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坚持生产、自觉抵制动乱,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尽管遭受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但是仍然在艰难中缓慢前进,各个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就。首先,“文革”时期,毛泽东是比较注意政治运动不能破坏经济工作的。1967年1月上海夺权风暴后,毛泽东立即表示支持,但是他在讲话中指出:“要抓革命促生产,不能脱离岗位来搞革命嘛。”“文革”时期的“抓革命,促生产”,保证了经济建设没有长期出现大的冲击和停倾。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正确力t,努力抵制和纠正“左”的干扰,是“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一,以“抓革命、促生产”为号召,努力保证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第二,稳住农业,侧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在春耕期间不要夺权的通知》。第三,制定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五年计划,总揽全局。周恩来十分重视制定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邓小平在领导1975年整顿时也十分重视国民经济长期规划的制定工作。1975年3月,国家计委发出拟定长远规划的补充通知,提出十年规划的初步设想,要求迅速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主持国务院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细要(草案)》,确定了国民经济十年的奋斗目标。邓小平主持拟订的十年长远规划,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初步设计,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愿望和决心。6.试析“文革”的教训以及晚年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教训:1.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工作重点应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绝不能轻易偏离。2.阶级斗争仍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绝不能扩大化和绝对化,要善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要健全和加强民主和法制,改革政治、经济体制,加强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杜绝个人崇拜。4.对外实行开放、交流,绝不能闭关锁国。历史地位:毛泽东在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行了全面评价。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如陈伯达在法庭上承认,那时是“发疯的时刻”。“文革”毫无可取之处,必须彻底否定。“文革”是毛泽东一生中所犯的两大错误之一(另一次是“大跃进”),不是群众运动而是典型的运动群众。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文革”是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探索,但彻底失败了。它把一切推向极端,使人们终于大彻大悟,用血和生命换来了历史的进步。“文革”是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当然要负主要责任,应注意其与林彪集团、江青集团的关系。第四章抓钢治国:指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来治理国家,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华国锋总揽全局的政治纲领。它的雏形,是粉碎“四人帮”之后两个多月的1977年元旦社论提出来的。《人民日报》发表重要评论《抓纲治国》,阐述“抓纲治国”的理论根据。阐述以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为纲,来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华国锋说,深入揭批“四人帮”,是各项工作的纲,抓住这个纲,就能使国家日益走向天下大治。他提出了揭发、批判和清查“四人帮”运动。在抓纲治国战略下召开了中共十一大、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届全国政协。经济洋冒进: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1977—1978年,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在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倾向。这股“左”倾风潮以高指标、大口号、大量举借外债以引进外国的技术设备为特征。由于不熟悉国际行情及大跃进时期的水平,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更为失调。不适当地大量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超出了国民经济的负工作中的盲目性,造成严重的损失。经济工作的急躁冒进,造成新的失误,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使国家的财政、物资、信贷、国际收支都出现了较大的不平衡。3、“历史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该会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结束了两年来的徘徊局面,开始了全面的、深思熟虑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同时也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认真地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因而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4、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四川部分地区率先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很快在农村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这种以大包干为主的多种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两大特征:1.把集体统一经营与劳动者自主经营相结合。2.分配上把社员收入同生产最终成果直接相关联。在中央支持下,至1982年底,全国已有8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还产生出一批专业户、重点户,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历史的审判”(1980.11.20—1981.1.25)根据法治精神,由最高检察院和最高法院组织特别法庭,依法对林彪、“四人帮”集团的骨干分子进行公审,分别判刑。其后各地也相继公审“文革”时期的犯罪分子。审判伸张了正义,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前进了一大步。经济特区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是国民经济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的体现。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试析华国锋主政时期的沉闷局面及其原因(1)经济方面的洋冒进:首先,华国锋脱离国情,片面追求高速度,冒然提出一系列高指标,经济发展目标不切实际。其次,基建规模过大,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更为失调。不适当地大量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超出了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由于不熟悉国际行情及工作中的盲目性,造成严重的损失。(2)纠“左”遇严重阻碍:首先来自中央。纠“左”必然会涉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有无勇气正确看待这个问题,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中央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指导思想。①强调继续“批邓、反右倾翻案风”,认定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②拖延和阻挠对老干部落实政策,拒绝平反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并又制造出新的冤假错案。③继续沿用“文革”的错误提法,肯定“文革”是七三开。并搞新的个人崇拜,宣扬华国锋的“抓纲治国”战略决策,说林彪、江青等是“极右”,阻碍人们解放思想。原因:以华国锋为代表的领导层坚持“文革”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试比较分析“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两个凡是是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实质上是要把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全面延续和继承下来。华国锋等人根据这一方针,反对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系统的纠正;拖延和阻挠老干部重新出来工作,特别是阻挠邓小平重新出来担任中共中央的重要工作;拖延历史上大量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在继续维护旧的个人崇拜的同时,还制造,接受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由此,造成了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内,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为了摆脱“两个凡是”的禁锢,推动拨乱反正的工作进行,先在党内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而在全国展开,确立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破除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为全国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奠定了基础。它冲破了“两个凡是”及其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禁锢,宣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3.试析改革开放决策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改革开放的背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