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6企业在投资之前,应当选择合适的投资地区和投资形式,根据风险情况预测撤离难易程度,并尽量选择安全系数高的投资领域。这首先需要准确判断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风险的高低,然后进行相应的布局。对于高投资风险地区的油气勘探开采等重资产投资领域,少些股权介入;对于低投资风险地区或者运输、销售等容易撤离的轻资产投资领域则可以增加股权介入。在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之后,应注重本土化经营。比如在招工、纳税,甚至企业形象标识系统等方面,都应更加注重本土化,对企业形象去“中国化标签”。此外,更多的海外投资企业应该更好地认识保险的作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当为更多的中国企业提供海外投资政治性风险保证服务。一旦利益受损,企业可以及时获得索赔,保证业务尽快恢复正常运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则取得代位求偿权,依靠国家力量向东道国索赔,相比企业个体去索赔更为容易。在国家层面,建议,主管部门应把重点放在事前工作上,事后则积极保护本国企业利益,保证“该赔偿的赔偿,该严惩的严惩”。具体而言,事前安排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不出风头,保证企业低调出海;二是建立投资保护协定,并对各国风险及时觉察和预警;三是为企业广交朋友搭建平台。17家中企落户美南卡罗来纳州促其纺织业重生2014-7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兰卡斯特县曾是美国有名的纺织业重镇。鼎盛时期,兰卡斯特县和周边另外两个县组成的“纺织工业走廊”曾聚集20家纺织企业,但2007年当地纺织工业几乎消失殆尽。随着中国科尔集团投资2.18亿美元在当地建厂,“纺织工业走廊”再次焕发生机。不仅科尔集团进军南卡州,截至2013年,已有17家中国公司在南卡州投资,投资额6.56亿美元,中国成为该州第二大投资来源国。赴美投资已经成为中企对外投资的一个方向,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而吸引中国企业的是当地成熟的市场。招商引资,工业基地期盼中国投资。南卡罗来纳州兰卡斯特县,曾经是美国有名的纺织工业基地。当地纺织业的兴衰,是全球化条件下美国工厂向海外转移、制造业衰落的写照。1887年创立于兰卡斯特县福特米尔的斯普林斯公司,于2007年关闭了在该县的最后一家床单厂,宣告该县长达120年的纺织工业历史终结。然而,6年之后,纺织工业回来了,促成这种回归的是中国企业。2013年12月,中国纺织企业浙江科尔集团宣布将在兰卡斯特县开设其第一家海外工厂,这是中国纺织企业在美设立的第一家制造工厂。兰卡斯特县正在以“纺织技术走廊”作为卖点,进行招商引资。纺织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创立于该县的斯普林斯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厨卫纺织品和床上用品生产商,在兰卡斯特及周边的切斯特县和约克县开办25家工厂。但在2006年被巴西的大型纺织厂柯提米纳斯公司收购,并把生产设施转移到海外,2007年关闭其设在兰卡斯特的最后一家工厂。关厂、裁员,加上接踵而至的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使兰卡斯特经济深受打击,失业率在2009年一度高达18.6%。在此情况下,科尔集团的到来受到热烈欢迎。科尔集团给当地纺织业复兴带来了希望,有了第一家,往后再招商就容易了。2014年4月,已有其他三家中国大陆的纺织企业有意到当地投资,另有一家中国台湾企业和一家印度企业也有兴趣进驻。在兰卡斯特县的邻县切斯特县,慈溪江南化纤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一座投资4500万美元的工厂,计划利用回收的塑料瓶生产聚酯短纤维。海外设厂,缘于寻求经济“再平衡”。中国企业到南卡州投资和美国纺织业的兴衰,都是自然的经济变迁过程。过去20年,南卡州失去了6万个纺织业就业岗位。100多年前,美国的纺织厂都在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后来,由于南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较为丰富,工人薪资水平低,制造业开始向南转移,并在南方存在了约75年。此后,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追随低廉劳动力,美国纺织业又转移到了拉美、加勒比、东南亚等地,“纺织业的原料几乎是国际统一价格,唯一没有国际价格的是劳动力”。在南卡州的纺织业中,第一个离开的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裁缝工厂,接着,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布料工厂也外迁。但地毯行业仍大部分留在美国,因为产品重量大、运输成本高。另外得以存在下来的,是那些面向“小众市场”、创新和技术含量高的纺织企业,比如生产消防服防火阻燃布的公司,它们往往拥有更高技术和知识产权。将中国公司在美开设生产设施,称之为“开始发生的一种再平衡。”和20年前相比,中国和东南亚的人工成本在上升,而且运输费用上涨。“所以,你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再平衡。对于特定的纺织行业,可能想到美国生产,在当地销售。我们开始看到一些公司,基于他们所生产的产品,在改变其策略。”市场成熟,中资企业不断走进美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成熟到一定程度,生产就会跟着市场走。而推动中国纺织企业走进南卡州的,正是市场导向”。科尔集团决定在美国南卡州投资气流纺新项目是出于多重考虑的。“科尔棉纺产品以气流纺为主,对进口棉特别是美棉依赖较大,但棉花进口配额却不足2000吨,仅占公司总需求量的6.7%左右。”“美国棉花具备质优、价廉的优势。且科尔集团所需的能源、资金等成本在美国相对较低。美国物流业发达,棉花可随买随用,大大降低了仓储成本。”美国南部是美国纺织产业中心,该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工人的薪资水平普遍较低,投资该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低成本优势。特别是南卡州和北卡州两个纺织大州,拥有一大批技术熟练的纺织工人。在生产技术方面,美国纺织企业在纺织品、纤维、高分子聚合物和材料之间的科研结合等领域取得了成绩,拥有一批先进的产品与生产技术。同时美国金融市场发达,可以使用期货、期权在内的多种金融工具抵御或对冲市场风险。慈溪江南化纤有限公司同样认为,是南卡州合适的市场条件吸引了中国公司前来投资。来美投资,主要是因为市场在美国。公司生产的聚酯短纤维主要出口欧洲和美国。但随着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价格优势越来越小。2011年赴美考察时发现,不仅生产原料能在当地解决,而且在生产成本中占大头的能源价格相对较低。虽然从整体制造成本看,在美国生产会比在中国略高。但在中国生产后出口到美国,运输成本和关税很高。综合分析,在美国投资,从成本上就变得可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能源成本低,有受到良好训练的劳动力。此外,美国大约与20个国家有自由贸易协定,在美国的公司可以向许多市场免关税出口产品和服务。“中国公司在寻求走出去,它们有很多经济上的理由来这里投资。”陈凤英: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增长迅速,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全面,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有涉足,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资则尤为突出。具体投资领域可细分为资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等方面。在资源领域,中企对美投资主要集中在石油、页岩气开发等部门,地域分布上则主要集中在能源丰富的休斯敦地区。制造业领域是中资涉足较多的一个领域,投资的地域主要集中在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服务业领域的中企投资则主要集中在纽约等大都市。中企对美投资增长迅猛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中企近年来加大了对美国企业的并购力度,既有利于中企打入美国市场,也有助于其学习美国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水平。第二是品牌并购不断增加。品牌并购主要集中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美国企业逐渐剥离的产业,这种并购有益于中企引进被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第三是投资互利不断加深,中企赴美投资,尤其是绿地投资,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这对处于复苏阶段的美国经济来说,十分重要。赴美投资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个方向,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中国科尔投资到位南卡州重燃"纺织工业走廊"希望(2014-7-3人民日报吴成良)标杆效应,给当地注入“美好的强心剂”在切斯特县,浙江慈溪市江南化纤有限公司不久前刚挂上其美国分公司的牌子。公司所在地曾经是一家生产家居用品的工厂,于2008年关闭。厂区入口处,原公司的牌子仍在。慈溪江南化纤有限公司在2013年12月买下了这片厂房和地块,现在正进行场地平整,预计2015年2月竣工投产,利用回收的塑料瓶生产聚酯短纤维,满足美国客户的需求。未来5年,该工厂预计将为当地创造319个就业岗位。慈溪江南化纤给当地注入“美好的强心剂”,让失业的人有机会重新回到工作岗位。2010年以来,中企对美投资增长迅猛。在南卡罗来纳州,包括科尔集团和慈溪江南化纤在内,当地至少有3家中资工厂正在建设。来自中国的投资在南卡州已颇具规模,成为南卡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南卡州商务厅的数据,2013年,中国是该州最大的出口市场,同时,也是第二大投资来源地。迄今,已经有17家中国公司在南卡州投资,投资额6.56亿美元,累计创造2800多个就业岗位。潜力巨大,尤其欢迎增加就业的绿地投资。南卡州制造业发达,在吸引外资方面也走在全美各州前列。中国和美国都是庞大的经济体,中国增长比美国快得多。美国许多公司已经在全球实现多元化布局,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走。南卡州的情况,是中企在美投资快速增长的一个缩影。从西海岸的加州,到东海岸的纽约,从南部的亚拉巴马州到中西部的犹他州,美国各地都高度重视与中国发展“伙伴关系”。中企在美投资仍大有可为。美国尤其欢迎能创造新增就业的绿地投资。中企扩大在美投资,不仅能提振美国产出,增加收入,减少美中贸易不平衡,而且中国投资者也能得到回报。增长迅猛,但双向投资仍存在不平衡。尽管增长态势迅猛,但中美双向投资的规模,与两国经济的规模仍不相称,而且双向投资也存在不平衡,中国在美国投资相对较少。但中美投资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中美双边投资协定非常重要,能够增加美中双方市场开放和准入,如果谈成,将显著提升双向投资。对于中方关切的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能否公平对待中国企业的问题,美国应该将审查严格限制在真正的国家安全领域。同时,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程序可以更加透明。比如,他们从未公布国家安全审查的档案。即便在既定的立法框架下,美国政府也可使其针对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变得更加透明。中国铜管巨头赴美设厂"扶贫"还是"圆梦"?(2014-6-20经济参考报罗辉李钧德从濒临破产的村办集体企业到世界铜管业巨头,金龙集团赴美设厂的背后却是中国制造“走出去”遭遇的种种困难。而依靠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对国际规则的熟练运用,金龙集团不仅打破国际巨头的围追堵截,还实现了企业的国际化布局。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成就行业巨头。5月28日,金龙集团斥资1亿美元打造的6万吨精密铜管项目在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贫困县”威尔考克斯县竣工投产,空调铜管运到毗邻的休斯敦等美国主要空调制造商所在地。作为我国首个铜加工企业在美国投资的项目,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在美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对金龙成功赴美设厂至关重要。截至金龙赴美前,金龙空调铜管已占据国内50%、国际3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单条精密铜管生产线的效率接近同业企业的一倍,技术创新引领的产品革新成为金龙在市场的杀手锏。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性从金龙集团的发展壮大中可见一斑。1990年的金龙集团还是一家以铜杆铜线产品为主的村办集体企业。正是从1991年金龙从芬兰引进铸轧法铜管生产线开始,金龙开始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1994年,引进国外生产线长达两年的金龙,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和对技术引进缺乏判断,当年年底,全厂亏损4400万元、负债率高达116%,车间废铜管堆积如山。为了“自救”,1995年,金龙成立铜管研究所,决定走技术创新之路,同年便在轧机生产、拉拔、盘拉等多个技术环节取得创新,创历史地实现了单条生产线6000吨的年设计生产能力。2001年,中国科学院与金龙集团合作成立了当时唯一一个设在企业的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精密铜管工程研究中心”。此后,金龙加快创新步伐,自主开发出超细径、瘦高齿等系列高效传热内螺纹管,成为空调产业的一项重要技术革命,使空调体积减小了四分之一,能效提高15%,节约铜管用量20%左右。同时,金龙在设备创新方面取得了大直径铜管坯水平连铸及其电磁改性技术、大直径铸坯大变形量三辊轧制方法、铜合金管材水平连铸连轧生产技术的开发等一系列新技术。技术上的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品,成就了金龙集团。目前,金龙集团以年精密铜管产量40余万吨,牢牢占据世界空调铜管业龙头的位置,比美日德等多国铜管业巨头的产量总和还多。金龙单条生产线高达3万吨的年生产能力,超同业水平近一倍。2010年,美日德等国铜管企业对中国铜管提起反倾销诉讼,而正是凭借技术创新和产品的不可替代,金龙集团的美国用户做了件国际贸易中罕见的事:一边是美国商务部门派人收集金龙铜管倾销的事实证据;另一边却是美国空调制造业的巨头跑到中国河南的新乡要求金龙继续供货,并主动提出全额承担反倾销税保证金和因反倾销而产生的费用。利用规则破除壁垒打通国际市场。然而,仅凭技术创新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还不足以立足国际市场。2004年,已经占据国内市场一半份额、拥有亚洲六成以上市场份额的金龙集团成为了国际巨头围追堵截的对象。2004年9月,由世界铜管制造技术“鼻祖”芬兰奥托昆普公司在美国提起的金龙专利侵权案,令金龙危机重重。早在1991年,金龙集团从芬兰奥托昆普公司引进了号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铜管生产线,然而引进后才发现这条生产线在国外并未“走出实验室”。尽管金龙最终凭借自身的创新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但由于对专利权保护认识不足,也为自己埋下了隐患。2014年9月,奥托昆普公司在美国提起诉讼,以金龙的3条生产线侵权为由,要求美国方面扣押金龙首批出口美国的产品;同时,金龙在美的代理商也宣称,如果金龙不能按时交货,也将提起对金龙违约的巨额赔偿。当时金龙聘请的美国律师团认为,金龙可以赢得这场侵权纠纷的国际官司,但需要两到三年的诉讼期。这意味着金龙有可能赢了官司却输掉市场,甚至企业破产。最后,权衡再三,金龙以“支付对方720万美元赔偿”换取“奥托昆普公司退出北美市场”的决定和解。2009年,扫清专利纠纷的金龙开始加快国际化布局。当年10月,专门供应北美市场的金龙墨西哥项目投产。这再次招致了国际铜管巨头对金龙的“围堵”。2010年,美日德等国铜管巨头达成“默契”,对包括金龙在内的中国出口美国的铜管提起反倾销诉讼,而金龙设在墨西哥的工厂也未能幸免。交过“学费”、开始熟悉国际规则的金龙此次选择主动出击,聘请国际专业团队,动用国外代理商资源展开游说,积极抗诉。2013年,美国商务部做出了金龙铜管“倾销幅度0.00%”的裁定。金龙赴美设厂的决策从长远看,也正是基于反倾销的国际背景。抓住机遇步步推进实现“走出去”。金龙集团董抓住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政策机遇,赴美设厂不仅能规避国际反倾销的市场壁垒,还能得到国外一揽子的优惠政策,加上更加靠近市场,金龙铜管产品在当地将更具竞争力。该项目占地约670亩,项目总投资9800万美元,其中基建支出5000万美元,设备投资共4800万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年设计精密铜管生产能力6万吨,约占美国空调铜管市场的1/3。事实上,2012年,中国铜管巨头赴美设厂的消息传出,曾引发美国阿拉巴马州、德克萨斯州、阿肯色州等美国南部三州的“哄抢”。而阿拉巴马州提供的优惠政策成为金龙落户当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争抢中国铜管巨头,阿拉巴马州向金龙集团提供了包括税收优惠和项目资本支出享受补偿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甚至所在地为此修改了市县两级的“减税法案”。其中,670亩土地仅象征性收取了10美元的地价,州所得税及非教育部分的财产税、登记税均获得减免;此外,州政府还承诺分8期对项目建设给予约2000万美元的现金补偿。阿拉巴马州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相对其他一些经济发达的州甚至堪称“贫困”,但因该州具有毗邻美国制冷企业集中的休斯敦地区,距离用户近,接受信息快,靠近港口便于智力、秘鲁等地的铜原料进口等优势,使得金龙更倾向于阿拉巴马州。企业“走出去”的成败关键还取决于能否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据金龙集团测算,单从经济利益看,赴美设厂将降低企业在水电费用等方面的成本,基本可以抵消工人工资增加的支出,而以每年金龙出口美国6万吨铜管、每吨铜管海运和报关费用200美元计算,每年可节省费用1200万美元;国内空调铜管均价远低于美国市场,赴美设厂的经济收益远高国内。中国企业美国建厂背后:制造业成本优势减弱(2014-6-13第一财经日报马纪朝)“投资美国”这本账。金龙集团海外建厂的背后,是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的成本优势正在日益减弱。金龙集团调研发现,在美国建厂的很多成本甚至比国内还要低。亚拉巴马州是美国有名的贫困州,该州居民的家庭收入全美最低、失业率全美最高。而一家中国企业美国分厂的投产,结束了该州几个县市近半个世纪以来没有新建一家制造工厂的尴尬历史。这家总部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国企业是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龙集团”)。该企业5月28日宣布,其投资的一个1亿美元的精密铜管项目,已经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竣工投产。自从1967年以来,金龙集团美国分厂所在的亚拉巴马州威尔科克斯县就没有新建过一家像样的制造工厂,当地部分工人失业一年多都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而金龙集团的建厂,不仅是把威尔科克斯县从“农业社会”带进了“工业社会”,也是现任州长上任后的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但金龙集团海外建厂的背后,则是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的成本优势正在日益减弱。金龙集团选择到美国投资的真正原因是,正在重拾制造业的美国政府,开始日益加大推出面向制造产业的优惠政策,这最终吸引了包括金龙集团在内的一批全球性制造企业的入驻。美国建厂背后。金龙集团美国分厂是该企业在海外所建的第二家分厂,其第一家海外分厂位于墨西哥,该厂已于2009年投产。位于美国的分厂是2010年开始筹建的,其筹建背景是,当时中国和墨西哥生产的精密铜管正遭受来自美国的反倾销困扰。2010年9月27日,美国商务部曾作出终裁,对进口自中国和墨西哥的无缝精炼铜管分别征收11.25%~60.85%以及24.89%~31.43%的反倾销税。作为全球最大的铜管生产商,金龙集团每年铜管的销量达到近50万吨,占据了全球铜管销量的三分之一,而在美国,其铜管的年销量仅有6万吨。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包括李长杰在内的金龙集团高管们,开始审视在美国建厂的可能性。在美国市场上,金龙集团的最大代理商为美国Wolverine公司,这家建于1912年的企业,曾是美国最大的精密铜管生产企业,也曾是金龙集团在北美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但由于经营不善、生产成本过高造成连年亏损,最终,这家生产性企业转型成为一家贸易公司,成为金龙集团在北美市场的总代理商。金龙集团的美国代理商以及大金、约克空调等战略伙伴们的支持,让金龙集团在美国建厂具备了可操作性。其实,美国政府的招商也是看企业的,市场需要谁、制造业需要谁,政府就展现出热情。亚拉巴马州之所以看重金龙集团的投资,其实是看重金龙背后的制冷产业链条。作为全球最大的商用空调生产企业,大金美国工厂的生产基地和大本营都位于休斯敦。亚拉巴马州希望,未来大金在扩大再生产时,能够到亚拉巴马州建厂,最终在该州建成制冷产业基地。亚拉巴马州为了吸引金龙集团落户,不仅促成了该州议会参议院通过“亚拉巴马关税补贴法案”,还先后筹资500万美元建设了一座高压变电站,同时还筹资400多万美元为金龙集团建成了一条专用道路和一座铁路大桥。根据“亚拉巴马关税补贴法案”,外资企业只要对该州直接投资超过1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00个,便可获得州政府相应税收减免。同时,还可获得最高2000万美元的政府补贴。目前美国分厂已经先后获得1500多万美元财政补贴。中美建厂成本。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在美国建厂的很多成本甚至比国内还要低。以工业用电为例,包括墨西哥、美国在内的美洲国家的电费折合人民币0.38元/度,而在中国,每度工业用电的价格则在0.67元以上。按照金龙集团新乡分厂的每月电费1000万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年便可节省5194万元。油料的成本也比中国低。在美国,包括润滑油、各种汽油、柴油等在内的油料成本,都要比中国便宜一些,每吨基本上要比国内便宜五分之一。其他诸如天然气、土地、企业赋税等,要么比中国便宜要么持平。唯一一项高出国内的成本便是工人工资。在新乡,金龙集团的一线工人的月薪为人民币3000多元;而在美国,一线工人的月薪则为3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国内工人的6倍。综合来看,各项成本有高有低,但统算下来还是很合算的。未来的金龙集团美国分厂将会通过改进生产线来减少用工,实现降支。即使未来整个工厂的三期工程全部完工,所聘用工人应该也不会超过500人。反思海外投资。金龙集团墨西哥分厂是2009年10月建成投产的,当时,为了保证这个项目能够顺利投资,李长杰不仅任命北美总代理Wolverine公司董事长为咨询委员会主席,还聘请了墨西哥的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组成调研团队,前后奔赴墨西哥多个州市进行实地调查,最后才选定该国科阿韦拉州作为项目建设基地。整个调查过程中,调研团队甚至连未来中国与墨西哥如果发生贸易摩擦时该如何应对以及如何实现合理避税都充分考虑到。但即便如此,意想不到的困难还是出现了。首先出现的便是工人管理难题。美国分厂的工人,全部是由当地政府负责招聘,然后再由政府出资培训合格后才送往工厂的,而且,招聘的大部分人都是技校毕业生,有技术基础;而在墨西哥,不仅所有工人需要企业自己招聘、培训,甚至发放工资的周期也不是按月发放,而是每周五发放。“星期五发放工资后,个别的员工突然下个星期就不再来了。”这让金龙集团的高管们非常懊恼。“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当地的工人多少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的工作习惯,我们一个工厂,无法改变一个国家的习惯。”由于墨西哥工人的自由度过大,对公司的正常生产计划以及高标准生产都造成了很多困难。墨西哥分厂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当地贩毒集团非常猖獗,造成当地治安较差。甚至还有一些持有武器的黑帮,将打劫的目光盯向装满铜管的卡车。按照每吨8000元人民币的价格计算,一卡车铜管的价值就是上百万元。“从投产到现在,车辆先后被抢了7次,连当地的保险公司都不愿给我们承保了。”建议,企业不能因为政府鼓励就盲目走出去,首先应该考虑的还是企业走出去后,能否在当地实现本土化、有钱赚,能否跟当地经济融为一体;第二,评估自身的经济能量与投资能力,毕竟,在外投资是很花钱的;第三,必须加强对当地的社会、人文、法律等环境的了解。费加罗报:美成本与中国仅差5%为什么要在华生产(2014-4-法国《费加罗报》网站4月25日报道称,美国的生产成本与中国的差距不到5%。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美国企业还愿意到中国去生产呢?波士顿咨询公司这份报告的答案是:在计算这一生产成本差距时并没有考虑过国际运输成本这一因素。这份研究报告所涉及的不仅仅只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对比。它对过去10年间在出口方面排在世界前25位的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变化进行了测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总量的90%。除了工资以外,被纳入计算范畴的还包括以下四大要素:竞争力的变化、天然气价格以及电力价格,而第四个要素则是一个包括汇率在内的综合指标。报告显示,2004至2014十年间各类要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国家的工资年增幅达到10%至20%;有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一倍,而有些国家则不增反降;汇率也出现剧烈波动——有些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下跌了20%,而有的则升值了35%;多个国家的能源成本上升了50%至200%。在竞争力提高方面,美国是个大赢家。这也使得目前只有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新兴国家)的生产成本仍低于美国,它们是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墨西哥、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俄罗斯。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把这25个国家和地区划分成了四个明显不同的组别。首先是那些过去工资较低、目前正面临“工资上涨压力”的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中国、波兰和捷克。第二组是“传统上生产成本较高”,而在过去十年间由于能源价格上涨等原因而“表现欠佳”的国家,包括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和瑞典。第三组包括荷兰、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英国:它们虽然情况各异,但都拥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即“面对处于全球领导地位的国家,它们都保持住了相对竞争力”。最后是美国和墨西哥,它们被认为是“明日之星”,因为它们的相对竞争力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中。它们的秘诀是:“工资保持适度增长、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汇率稳定、在能源方面存在优势。”美国制造业回归势必会冲击中国制造业(2012-4-12)“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要复兴什么?2011年10月底,美国制造商协会(NAM)发布了“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促进增长的4大目标”的研究报告,从投资、贸易、劳动力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美国制造业复兴的4大目标及相应的对策措施。这是继美国政府先后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先进制造业伙伴(AMP)计划》后,民间行业机构从行业发展角度提出的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制造业产值居全球首位的国家,如何看待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的真实意图并从中获得启示,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制造业复兴已成为美国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美国民间机构纷纷出台研究报告和对策措施响应和支持美国政府的这一战略,如2010年8月,美国波士顿咨询顾问公司(BCG)发布了《美国制造回归》的研究报告,艾睿铂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发布了《2011年美国制造业外包成本指数》的研究报告。在此背景下,美国制造商协会这一由美国80%的制造业厂商组成的美国最重要的行业协会发布了《美国制造业复兴――促进增长的4大目标》,从制造企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推动美国制造业复兴的政策建议。美国制造业回归势必会冲击中国制造业。美国制造商协会推出制造业复兴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下3方面:一是为了落实美国政府的“再工业化”战略。自2009年11月起,奥巴马强调“再工业化”战略,以摆脱美国对金融业和服务业的依赖,重振制造业,并以此重振美国经济,扭转美国经济面临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问题。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称,美国需要强大的制造业,需要生产更多“美国制造”的商品,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将“努力重振美国制造业,为美国工人和就业而战”。在此背景下,美国民间机构纷纷出台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支持和推动美国的这一战略。美国制造商协会作为美国重要的民间行业机构之一,发布《美国制造业复兴――促进增长的4大目标》。该报告的出发点正是响应美国政府“再工业化”战略的号召,从行业发展角度提出未来美国制造业复兴的目标及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为了全面提升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尽管美国制造商协会所提出的制造业振兴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行业自身利益,但所提出的一揽子政策建议大都着眼于提升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报告反复强调,中国、日本等国家正在取代美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美国制造商协会促进美国制造业复兴的相关政策旨在引领美国的经济复苏,确保美国制造业的世界领先地位。三是为了实现和保障美国制造商的根本利益。美国制造商协会发布《美国制造业复兴――促进增长的4大目标》报告,旨在游说美国国会和政府制订实施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符合美国制造商利益的政策。美国制造商协会认为,美国在税收、能源、侵权和贸易方面的政策威胁着美国的全球竞争力,使在美制造企业的成本比9大贸易伙伴国高出20%。因此,必须修改部分现行法律法规以降低企业税率、保障能源供应及减少出口管制和非关税壁垒等,并敦促国会和政府采纳相关政策并付诸实施,这也是该报告的真正落脚点。美国推进制造业复兴,推动美国制造业的回流是其重要的政策着力点。美国的跨国公司可能将在我国的制造业产能重新迁回美国,这必然会对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冲击。美国还制定了一些增强出口竞争力的举措,势必给我国制造业出口带来严峻挑战,我国必须积极应对。加紧制定我国制造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美国制造商协会推出制造业复兴计划对于巩固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诸多启示。一是要高度重视制造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首先要巩固和强化制造业的基础性地位。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我国制造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制造业是实现大国崛起的支柱,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制造业倾斜,奠定未来中国现代化的物质基础。首先是加强制造业立法,以法规的形式确立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其次是制定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持计划,总结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10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经验与教训,建立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最后是加快出台并贯彻落实制造业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二五”规划等,使之引领制造业的发展。三是要积极应对美国制造业复兴给我国带来的冲击。首先是尽快建立美国在华跨国公司的监测预警机制,关注美国在华跨国公司动向,对有转移苗头的跨国公司进行及时沟通协调,改善其在华的经营环境;其次是加快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利用国家财政力量支持大企业,扶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产业如汽车产业、机床产业等;最后是以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提升中国制造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尽快走出以往制造业发展“产业先进、环节低端”的老路,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带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跃升。四是要运用财政、金融与贸易政策等综合手段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借鉴美国制造商协会提出的提升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揽子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金融和贸易政策,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五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建议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相关领域行业协会的市场化改革,赋予其更多职权和义务,从以下方面强化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作用:首先是指导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企业利用欧债危机带来的机遇积极并购欧洲优质企业;其次是研究制定攻破国外尤其是美国技术壁垒的对策措施,加大技术引进的力度;最后是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应对可能出现的中美制造业贸易摩擦,积极组织我国制造企业应诉。链接:美国制造业复兴――促进增长的4大目标美国制造商协会发布的《美国制造业复兴――促进增长的4大目标》,制定了促进制造业增长和就业的计划,并确定了美国保持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路径。它着眼于投资、贸易、劳动力和创新,设定了4个目标,并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一揽子政策建议。第一个目标:抢占制造业和吸引外资的世界制高点。美国必须创建支持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环境,采取的政策包括:用所有可能采取的方法促进能源生产,保障能源供应;加强管理,推动创新并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创造有利于美国制造商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国家税收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帮助美国制造商更有效地吸引劳动力和生产产品;推进合理公正的法律改革,改变直接侵权行为成本总额约占美国GDP的2%的局面。第二个目标:大力开拓全球市场,为海外95%的消费者提供产品。美国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开发新市场并扩大现有市场。第三个目标:提供满足21世纪美国制造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美国必须培育和开发包括来自国内外最优秀人才在内的熟练劳动力。第四个目标:着力促进美国制造商成为创新引领者。美国必须采取政策来吸引和维持研发活动,并促进和保护制造商的知识产权。美国制造业回归主要有三个有利因素。一是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廉价能源;二是3D打印技术带来的技术创新;三是美国消费大量复苏所产生的需求驱动。但是,中产阶层受到的影响不容忽视,因为工资下降了。在美国,2000年前的30多年里从事制造业的工人一直在1700万左右,但在最近10年里却减少了500万。失去的大量就业岗位或许很难恢复。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的合理性(2014-3-18中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国内环境的发展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的劳动力、土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以及企业合规经营等方面的成本不断提高,促使中企通过并购等方式走出去,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寻求高收益投资项目。此外,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我国国有及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均显著提升,国际化经营的意愿和能力也不断增强。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赋予了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更大的自主权和便利。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实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推进了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的便利化。外部环境呈现出中企走出去重要契机。首先,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促进就业成为美国政府致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吸收外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给中资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在美投资也确实缔造了“双赢”局面:截至2013年底,中企共为美国提供了7万多个就业机会,成为雇佣美国员工的大户。其次,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本国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政府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投资,为中国扩大高端制造业投资提供了广泛机遇。通过扩大对美投资,中资公司可有效利用美国公司的技术、人力及全球网络等先进要素,从而提高自身的投资收益,增强对全球产业链条的营运力,进而提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层级。再次,投资美国一方面有利于中企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上游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可向物流、分销等产业链下游延伸,更接近美国消费者,有助于开拓美国市场。中国对外投资特别是对美投资的快速增长,具备其内在的合理性。未来,美国将以其全球最大的成熟市场、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强研发能力等优势,继续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者,而基础设施、能源、中高端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的行业。海外投资摆脱产业桎梏(2014-4-8国际商报国储棉质量较差。国储棉2013年的棉花存在长度短、纤维偏粗、马克隆值大等质量问题。从2009年到现在,新疆棉的品质一年不如一年。2014年收的新疆棉,同等级棉花纺制精梳40支纱,与澳棉相比,平均强力相差30CN~50CN(紧密纺纱)。用进口AFIS仪器检测,澳棉短绒率为11%~12%,新疆棉则达到13%~14%,4分位长度澳棉32mm~33mm,而新疆棉为31mm左右,两者价位相差4000元/吨,这种新疆棉是不能满足喷气织机用的机织纱,纺织企业不得不减少产量。“走出去”才能提高利润。限制国内纺织企业利润涨幅的因素一是过高的内外棉价差,二是生产成本的上涨。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用工成本比东南亚国家高出1~3倍,用棉成本高30%以上。加上东南亚国家在发达国家享有的低关税优惠,即便充分发挥产业体系与生产效率优势,我国中低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已明显下降。因此,不少棉纺织企业开始积极布局海外战略,期待着低生产成本的红利。棉纺织龙头企业浙江科尔集团有限公司将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兰开斯特郡开设其第一家海外工厂,投资总额为2.18亿美元。早在2012年年底,就开始分别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美国等国家寻找投资机会,最后将办厂地点放在了美国。详细地算了一笔账:新厂大约需要500个劳动力,国内劳动力每年每个成本在5万元左右,美国则需要20万元,但国内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美国这个水平已经维持了20年。公司每年棉花用量在15万吨左右,国内平均每吨棉价要高于国外5000元左右,这样算来,尽管美国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但棉花原材料一项就可以省下7.5亿元。天虹纺织公司将在2015年开始进入土耳其。除了考虑可以自由进口国际市场棉花以外,也考虑到当地工人的工资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投资土耳其的主要原因既不是原料,也不是用工,而是打开贸易壁垒——原本中国出口到土耳其的纺织品关税只有8%,2011年土耳其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部分出口到该国的关税税率提高到28%,而只要到当地设厂直接销售产品,就能规避高关税等贸易壁垒所带来的损失。缔造双赢格局。2013年中国在美投资翻了一番,达到140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企业通过并购方式迅速掌握先进技术、品牌和市场,是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持续顺差的背景下,国内加工制造业南迁东南亚进行“绿地投资”的趋势愈加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态势,对华贸易逆差令其对“中国制造”频频制造贸易摩擦。为避免遭受欧美市场的“双反”,一些光伏、纺织、化工等出口型企业也开始纷纷“南迁”至港口便利、成本较低、又对反倾销“免疫”的东南亚国家投资建厂。这样既可以控制成本,又能规避“双反”风险,对欧洲、加拿大等国出口还享有关税减免或零关税。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压力、成本控制以及贸易障碍风险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出口型加工制造业外迁是趋势,也是中国企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性转变的一个重要国际化战略。此外,中企海外投资提振投资地就业,也缔造了双赢局面。中国投资创造的就业帮助柬埔寨减少贫困,截至2013年底,中国在柬制衣业的投资解决了30余万人的就业。美国荣鼎集团报告称,中国企业也成为雇用美国员工的大户。截至2013年底,为美国提供了7万多个全职就业岗位,这一数字是2007年的8倍。中资出海新思路:中国品牌意大利制造(2014-1-22)长期以来,海宁与广东东莞一样,是很多国际品牌的代工厂。在经历“全球品牌中国制造”时代之后,它正在奔向“\o"中国品牌"中国品牌全球制造”的道路上,目前“中国品牌\o"意大利"意大利制造”的潮流正在悄然兴起。收购意大利二三线品牌。近年来海宁已有多个企业成功组团赴意大利进行考察,并与意大利马切拉塔手工业协会、意大利BaseBlu公司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讨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代工的方式将国外先进技术和制作工艺引进来只是海宁走向“国际化”多种方式中的一种,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海宁本地品牌也正在积极走出去。目前已有多个海宁本地企业在计划收购海外工厂,如去意大利收购一些二三线品牌”。这些二三线品牌的生产企业多以工厂或家族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有着历史悠久、品质高端、制作精良的特点,但销售规模和财力却无法与一线大牌相媲美,故而受经济危机的冲击较大。不过,正因如此,这些企业成为了一些中国企业所竞相追逐的目标。的确有一些中企近期在意大利托斯卡拉、佛罗伦萨等城市进行收购与重组,成功成为了原企业的新业主,并通过这种方式很好地吸收了意大利的传统工艺。也有许多中国品牌现在开始采取“反贴牌”的模式,品牌注册地在中国,但生产加工则选在意大利等海外国家。中国轻奢品牌叩门意大利。一线国际奢侈品品牌以及轻奢品牌近年已成为中国高端消费者的新宠。欧洲产品尤为受欢迎,而“意大利制造”作为时尚界数百年来无可争议的第一块招牌,自然也深受追捧。然而在服饰领域,目前可被纳入国际一线梯队的品牌寥寥无几。不少中国轻奢品牌目前正在借助国际资源提升自身品牌的价值和形象。柏品(ByCreations)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全线产品在意大利生产的轻奢品牌,柏品在意大利拥有40多家生产商,遍布在意大利的各个角落。而其产品价格一般定在一线奢侈品的1/3左右,以期让更多消费者用较低的价格享受到纯正的“意大利制造”产品。之所以选择在意大利生产,是因为在意大利每个工厂都有自己擅长的产品,比如专注做鞋、衬衫、毛衣等。每个工厂都在自己的产品领域里执着经营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和产品经验积淀,许多优势,比如经验丰富的手工工匠等,都是其他国家的工厂无法比拟的。目前柏品与意大利厂商的合作以OEM和ODM为主,“(我们)也在考虑进行一些合资与并购,但具体情况还是要看项目的进展。另一个中国轻奢服装品牌SheJi-Sorgere选择了意大利顶级男装制造商CarusoSpA为其负责生产制造,而后者在2013年被复星集团旗下的一只基金收购了35%的股份。CarusoSpA创立于1958年,总部位于意大利帕尔马省索拉尼亚,其产品在全球300个销售点出售。除了同名品牌Caruso,CarusoSpA也是Dior、Lanvin和RalphLauren等多个高端顶级品牌的生产商。成本没有想象那么高。虽然在意大利进行服饰生产制造的成本相比在中国生产会高许多,但依然有许多业内人士对“意大利制造”保持乐观态度。许多企业选择在意大利生产的原因除了其精致的加工品质外,劳动力效率高也是主要考虑因素。意大利的许多工厂里,一个工人可以同时负责5-6台机器,而在中国这一数字仅为1-2台。另外,意大利拥有的高端产业链可以保证中国品牌用较短的时间在意大利当地完成原料和辅料的采集制作,高质高效完成全套生产,算下来成本反倒没有将原料和辅料从意大利运送到中国来进行加工生产高。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这两年突然井喷2012年中国大陆对外投资创下84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全球对外投资经济体中,从第六位蹿升到了第三位。最醒目的是对美投资,2012年同比增长了123.5%,使得美国成为继中国香港之后的中国大陆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地。中国对美国的绿地投资和收购急剧上升,从2009年不到5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67亿美元。一家私人研究机构估计,中国投资为美国提供了3.2万个就业岗位,而5年前该数值尚不足1万。绿地投资主要就是指在美新设工厂这样的活动,一般来说并购是不会为东道国增加多少就业机会的,而绿地投资则相反。第一大因素:经验——面对贸易壁垒,到出口市场投资设厂是一种企业自保。一说到中国企业对美投资,许多人都会拿八十年代的日本做例子。日本在美国接受外商总投资的占比从1980年的年的6.2%上升至1990年的20.7%。如此飙升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呢?日本的通产省就在1980年到1986年对这些赴美投资的日本企业做了个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企业主要动机都是“避免贸易摩擦”。在当时,日本对美国有着巨大的贸易顺差,海外市场关系着许多企业的生死存亡。贸易壁垒就成为压在日本企业心上的一个大石头。既然从我这里出口东西过去会受到限制,那么,干脆直接去美国买厂或者开厂。今天的中国企业有着相似的背景。很多出口企业都面临着挥之不去的贸易壁垒压力。比如2012年,中国玻纤称将在美国投资3.31亿美元(约合20亿元人民币)建设一条生产线,以应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海外反倾销压力。第二大因素:大环境——除了人工,美国许多成本更低,投资环境又相对透明、成熟。贸易壁垒阴影其实笼罩着中企很多年。许多中企在七八年前就在东南亚地区设厂。因为欧美的贸易壁垒并没有涉及这些国家。这里面也有劳动力成本因素,随着中国该项成本的增高,一些外商也逐渐把在中国的制造企业搬到东南亚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耐克,在2010年,越南已经超越了中国,成为耐克最大的制造基地。问题就在于,在这些东南亚国家,尽管劳动力成本低,可别的隐形成本和政策风险不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是一个,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对抗压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就更是考验了。而随着页岩气的开发,美国在包括能源上的各种成本优势逐步体现。能源价格便宜又供应可靠,工业用地成本更低,同时还有发达的基础建设和物流体系。除此之外,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还有个因素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举个例子,在美国设厂的这家纺织企业就表示,在当地的电价是在中国国内的一半。美国很多地方也在积极招商引资,给予相关企业扶持和优惠。整个操作过程也更为规范和透明。这些都足以抵消掉劳动力因素了。所以不止是中企,印度、俄罗斯等许多地方的企业也都去美国开厂。2003年中美每公斤纺纱成本价分别为2.76美元,4.13美元,2010年则为4.13美元,3.45美元。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这两年美国都力压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对外直接投资接受国。别的国家都来美国投资,美国自己的制造业当然也有迁回的趋势。波士顿咨询公司就预测称,运输产品、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等多个行业的制造业将回归美国,所涉及产值约占美国从中国进口额的30%。被推动后,新建工厂对制造业而言是更稳妥的做法,和高调并购比起来,投资设厂对制造业来说更务实,受政策风险影响小。投资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直接买现成的,好处是可以利用被并企业已有的品牌、技术、人才和经营资源渠道。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各种民族情绪,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大。失败的并购案例不少,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国内的龙头企业都曾经碰壁。另一条道就是自己建厂。这样做能够给地方上带来很多的税收、工作机会等利好,所以美国许多州都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中企去。比起并购,特别是大规模的“高调并购”来说,这是一条更为稳妥、保险的道路。日本人的教训就在此,他们最初以超高价位买洛克菲勒中心等事件引发了许多美国人的反感,由此甚至诞生出一个“日本公司学派”,认为日本企业的对美投资是政府和民间勾结的阴谋。而以车企为代表的日本企业最后选择的办法就是赴美设厂,并且与当地社群搞好关系,依然赚得盆满钵满。除了政策因素而外,还有一个次要点就是,建厂对于很多本身以美国为市场的制造行业来说也更为灵活,选址可以更靠近自己的销售地,规避工会等风险(工会在美国各地的力量强弱不一),而且美国的一些基础性的制造业本身工厂设施可能也陈旧落后,翻新不易,还不如新建厂房划算。很多人会说,那么中国企业都赴美设厂了,岂不是税收、工作机会都给了美国人?先不论本身企业出口交不了多少税(出口企业享受退税政策)。从另一个层面想,这些企业实际上变成了跨国企业,而它们在美国设厂其实不仅仅赚回了美国市场的钱,本身也利用了美国的资金、技术、优惠政策。像是一家在美国建厂的中国铝业公司,就已经考虑到利用当地大学的科研优势培养自己的人才回国了。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显示,优秀的全球性企业有52%的收入来自本土以外的国家。反观中国企业,即使作为吸金能力最强的工商银行,其境外收入也仅占总收入的3.49%,而不少资源性企业及垄断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则更低。所以“走出去”其实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一些民企在设厂上更为灵活和积极。这可能跟进出口贸易的性质有关,2012年在我国的进出口中,国企的比例只有外贸总值的19.4%,而且出口将近是进口的一半;反观民企,占我外贸总值的31.6%,出口远大于进口。所以,打入美国本土,民企的动力自然更大。美国一家智库的研究也显示,2003年到2010年间,中企赴美的230项投资中,74%是私营企业,不过在投资额上,国企占总额的65%,几笔并购就是大头。当然,也要放在制造业外迁的苗头下考虑,这也是投资环境的全球竞争力问题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整理:2011年、2012年、2013年前11月中国全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521.01亿美元、488.7亿美元、414.58亿美元,占外资总量百分比分别为44.91%、43.70%、39.30%,不管是占比还是总量中国制造业收到的外商投资都呈下降趋势有人曾经把制造业比喻成游牧业,特别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产业,自然要一直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进军。民企和外企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主力,这两种性质的制造业外迁的趋势也是同步的。不管是去美国,还是去东南亚,其实投资环境的竞争也是全球化的,美国不仅仅吸引了中国的纺织厂也同样吸引了印度的。然而,这样的趋势本身也是促成说了无数次的产业更新换代的机会。如,不少赴美建厂的报道中都会提到环保成本问题,然而,这些中国工厂都会强调自己的技术绝对符合环保标准,这不会给自己带来成本压力,在国内是执行力的问题。可见,一个好的、可持续性的投资环境有建设的可能,环保掐不死中国企业。而要吸引高附加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景洪市第三中学2014-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分销渠道的设计》课件
- 2021拉萨市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书面表达自练(5)答案(三月)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创新设计】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提能检测:第8课-财政与税收
- 【2021届备考】2021届全国名校生物试题分类解析汇编第六期(11月)-M单元-实验
- 2021高考英语阅读类训练(2)及答案
- 高55班第一次月考总结班会说课讲解
- 专题06完成句子-2025年六年级英语寒假专项提升(译林版三起)
-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读》课件
- (八省联考)河南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化学试卷合集(含答案逐题解析)
- 2024年度科研机构实验技术人员劳务派遣合作框架
- 2023年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教育
-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5版寒假特色作业
- 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政治试题(解析版)
- 国内外航空安全形势
- 零售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 2024年版汽车4S店商用物业租赁协议版B版
- 《微观经济学》习题(含选择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