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论文开题报告表_第1页
MPA论文开题报告表_第2页
MPA论文开题报告表_第3页
MPA论文开题报告表_第4页
MPA论文开题报告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PA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材料册学位申请人姓名学号所在学院名称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学生联系电话:Email:情况说明1.《华中师范大学MPA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该表于年月日前完成。2.《华中师范大学MPA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记录表》:该表第一次指导记录于年月完成;第二次指导记录于年月完成;第三次及以上指导记录于年月日前完成。即第学期开学后至月日前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3.《华中师范大学MPA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记录》:第学期月日之前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答辩时将该表交由答辩组秘书作答辩记录用。4.《华中师范大学MPA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成绩评定表》:该表一式二份,一份装入学生档案,一份随材料册装订。MPA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材料册中各表格填写完毕后,经学校各部门审核盖章,按以上顺序统一装订,整理归档并永久保存。华中师范大学MPA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研究生姓名学号导师姓名系所专业研究方向入学时间毕业时间注:本表可复印,可另加附页一、立论依据(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1.论文的研究意义农村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础部分,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基层民主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村民自治,广大农民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体系,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代议制民主与基层直接民主相结合的民主政治格局,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既是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壮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但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想在有着两千多年封建思想影响、束缚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广大农村开展民主政治建设,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和努力[9]。由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起步较晚,又受到农村经济滞后、村民政治文化素养不高、法律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广大农民的民主需求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必将影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进而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亿万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的伟大创造和正确选择。由于受我国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其完善必将经历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必须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在党、政府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必将不断稳健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现状的分析研究,以期望对今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经历了萌芽或创始阶段、实验阶段、发展阶段这三个历史时期。(1)1979-1988年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萌芽或创始阶段1979-1988年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的第一阶段,确定了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基本思路。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必要性,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1987年1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把村民自治活动确定下来,从此,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开始进入制度化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第一阶段,以“真理标准讨论”和政社为开始和终止的标志性事件,虽然在制度创新的成果方面不多,但是确定了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大思路,为营造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空间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1989-1998年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验阶段从1989年到1998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第二阶段,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探索和实验阶段,这一阶段制度的创新主要有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公决、“海选”、“两票制”、“三上三下三公布”等。1998年6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确立为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同时明确规定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村委会选举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的程序等重要内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标志着我国基层民主建设进入到了实验阶段并为今后的民主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3)1999年-至今,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并且把村民自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把包括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内的基层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列为我国四大政治制度,同时还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寻求新的发展阶段。2.2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意义(1)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民主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按照西方民主理论的划分,民主可划分为政治意义上的民主与非政治意义上的民主。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就包括基层政权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社会民主建设这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基层政权(主要是乡镇)的民主建设,后者主要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是村民自治体)民主建设和基层企事业单位的民主建设。农村民主建设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基层历来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和试验田。”“民主精神的培育、民主素质的锻炼、民主实践的操作,都是在基层产生、在基层发展、在基层得到检验的。”[14]农村民主建设最先以村民自治建设为起点,村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训练中创造的“两票制”、“海选制”、“三公开”、“乡镇直选”等现代民主形式以及村民自身所收获的民主技能、民主方法、民主程序、理念,既有利于包括村民自治体在内的基层民主建设,又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其它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维护农村地区的稳定,对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农村处于一个矛盾的多发期,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在有些地区已经演化成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此外,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也很突出,这些严重的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维护农村的和谐与稳定。首先,法理性的治理方式有利于缓解农村各种力量的冲突,规划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证基层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有序。其次,基层民主建设可以增强农民的自主意识,即可以调动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又可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以有序规范的方式参与农村地方公共事务的选举、管理、决策等,有益于农村各种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从而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3)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根据现代政府理论,政府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组织。农村中的基层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其根本的职能就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存在职能没有正确划分、权力过于集中、责权利不明确、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基层政府处在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基层政府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效,这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巨大障碍。因此,要推动基层民主化建设,使基层政府由直接管理向为间接管理转变,由集权向分权转变,由“划桨”向“掌舵”转变,使其职能转变到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体制和运行体制”的要求来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同时,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落实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样才能使中央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真正的在农村落实,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2.3.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的成就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是中国民主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农村稳定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7]亨廷顿指出,“政治现代化的源泉在城市,而政治稳定的源泉却在农村。”[6]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农村的基层政权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农村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到2008年,我国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实践活动稳步推进,为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其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了农村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扩大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经过30年的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最广泛、最有效的途径,推动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提高广大农民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提供了重要平台,农村基层民主实践不断深化,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2]。(2)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管理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它与其他四个要求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统一体。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了解农民需求,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引导他们正确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使之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化解了很多新出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种所有制和多样化的分配方式并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化解我国农村基层社会诸多矛盾,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为了稳定农村,中央从2007年实行了一系列民生政策,如全部免除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使1.5亿中小学生家庭减轻负担;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等[12]。实践证明农村社会矛盾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农村基层社会的民主化进程。通过广泛民主参与,村民实现了各方利益的均衡,减少了矛盾和冲突,增加了农村的和谐因素。(4)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是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指出:“做好农村的各项工作,不仅要靠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靠一支具有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素质过硬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体制,监督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此协调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各方面利益关系,及时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以此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5)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当前我国民主化进程的积极探索,是一条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可行之路。民主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它的成效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来。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我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基层法治是国家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基层的法治就没有整个国家的法治,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法治。扩大基层民主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基础和必经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4.当前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生活日渐丰富,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大量制约民主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第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影响了农村民主建设。民主的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主化的程度、方式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制约了农民对民主的有序参与。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长年累月在外务工,对本村(本地)公共事务知之甚少,这就使得他们难以正常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第二,文化素质低和封建保守意识的影响。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与民主政治参与程度成正比,“政治能力随着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的升高而增长”[8]。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盲、半文盲者居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诚如列宁所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8]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农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对民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因而也就无法正确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三,民主参与的渠道欠畅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6]。但从实际情况看,在当前我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大部分农民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其它三个民主权利明显不足。目前,尽管各行政村都在积极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但由于受村民代表数量和推选方法及村务、财务公开质量和内容的局限,大多数村民还是不能直接地参与到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村民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开展。第四,民主传统欠缺,封建家长式作风盛行。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使得农民的“臣民意识”较强,宗氏家族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根深蒂固。此外,部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思想守旧,“权大于法”、“官本位”思想严重,民主意识薄弱,民主作风欠缺。在生产和村务管理中,常常采用强迫命令和强制性的行政手段;选举时,代填、代投选票等违反“民主”的事情屡见不鲜。第五,基层党员干部对民主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在农村实行民主太超前。他们认为,实行上述四个民主是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政府的职能还没有真正转变,现阶段在农村全面实行村民自治,推行四个民主,偏离了农村实际;二是片面强调村民自治。他们认为,村里的一切工作,应由村民委员会来负责,村委会主任是由全体村民选出来的,代表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其权威性应高于由村里几十个党员选出来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只要管好党员就行了。第六,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国家执法监督力度不够。目前,由于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具体工作权限不够明确,造成村委会和党支部的关系不好协调,制约了农村基层组织整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从法律的角度看,我国《刑法》还没有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权利列为保护对象,《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主要侧重于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保护,农村村级民主政治权利不在调整的范围之内。2.5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对策(1)巩固民主建设的物质基础。现在农村绝大多数问题和矛盾出在经济方面,抓好经济工作也就抓住了农村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作为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必须从经济工作入手寻求发展和完善。首先,政府应加大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改革农村医疗体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建立农资价格的有效约束机制,以及在其他方面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另外,加强对农村的技术支持,建立一个由国家资助、扶持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服务体系。(2)挖掘参与主体的参与动机。还“知情权”于民。村里的事情让村民知道,这是广大村民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实行村民自治的前提。除此之外,还要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第一,我们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形成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基础。第二,培养村民们的认同感、信任感、责任感和能力感,从而使村民们的民主意识在无形中不断地提高。(3)完善村级组织的自身建设。村委会成员不仅数量要适中且结构要合理。村委会的下属委员会设置要合情合理,以防资源的浪费。村委会的服务意识,作风建设要抓紧。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并真正践行,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只有村委会成员廉洁、公正,才能增强村民们的信任感,吸引他们参与到民主建设中来。(4)规范参与环节的基本程序。在“四个民主”中,决策权和参与权的落实是关键。村里的重大事项让村民作主,日常事务由村民管理就是这两项权利的落实。这种落实需要有明确的程序来规范它,使其制度化。首先,明确组织型参与主体的作用和职责。村民(代表)会议的主要作用是让村民们就村级事务发表意见;对村里的重大事项的提案进行审议、决策;对村里的事务进行监督等。村委会由村民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责是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提出各种对本村的发展有益的提案等。村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对村民自治进行政治领导,依照法律和党章办事。其次,严格设计与执行参与环节的基本程序。第一步是讨论,第二步是决策,第三步是公示,这三步都要接受监督小组的监督。这样不仅能保证参与主体三方都参与到了决策和管理中来,也极大地提高了村级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并能达到很好的互动效果。(5)保障监督权利的严格落实。成立监督小组,他们要对村级事务如选举是否公正、合法,决策是否合乎程序,财务管理是否透明、廉洁等进行全程监督,避免因只有事后监督所带来的无可挽回的损失。监督小组不仅对村级事务进行监督,对村干部也要进行监督。还要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因为只有形成人人监督的局面,才可以保障监督的力度和广度。(6)确保民主建设的法制环境。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法治是政治民主的前提保障条件,要推进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必须不断加强法制建设。首先,应该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它更具可操作性。其次,从小范围来说,各村也可以制定自己的“小宪法”---自治章程。村民们广泛参与了自治章程的制定,使其具有普遍参与性,从而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开展基层民主建设活动。再次,强烈呼吁出台《村民自治法》,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以不断促进和指导村民自治。总之,村民自治在中国的发展证明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和政治参与能力的增强,村民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的严格落实,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村民自治一定会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参考文献:[1]陈江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及其根源探析[J].理论导刊,2005(7):48.[2]初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J].政治学研究,2008(4):68-72.[3]邓秀华.当前村民自治遭遇的难题及对策思考[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15-18[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8]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刘剑锋.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意义及其现实困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9):38.[10]刘玉芝,杨爱民.关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9):20-22.[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I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2[12]民政部.中国的村委会选举已经走向常态化[N].人民日报,2007-01-09(10).[13]施九青,倪家奉.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14]习近平.基层民主越健全,社会越和谐.人民日报.2006-9-25(2).[15]姚申建,宁顺杰.村民自治的意义和内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28.[16]张思军,彭双.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和发展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5(2):62.[17]张善信,施雨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思考[J].社会主义[18]张文刚.农村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3):51.[19]赵丽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思考[J].学术探索,2004(5):86.[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61[21]朱光磊.政治学概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二、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现状的分析研究,指出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又对新时期我国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望对今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文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理论和我国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