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课件_第1页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课件_第2页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课件_第3页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课件_第4页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没有效果的,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第一节运动性疲劳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分类(一)概念(注意区分力竭)1983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将疲劳(fatigue)定义为: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力竭(exhaustion)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疲劳发展的最后阶段。(二)分类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疲劳

中枢疲劳与外周疲劳局部、整体疲劳骨骼肌、心血管、呼吸系统疲劳二、产生机制(一)“能量衰竭学说”观点:认为疲劳的产生主要是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引起的。•

主要能源物质:•

1.高能磷酸化合物大量消耗•

2.血糖含量下降•

3.糖原含量下降(四)“保护性抑制学说”观点:认为无论是体力疲劳,还是脑力疲劳,都是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

证据:•

1.疲劳时大脑内-氨基丁酸(中枢抑制性递质)含量升高。•

2.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血浆支链氨基酸含量下降,使AAA/BCAA比值升高,AAA可使大脑出现抑制。(五)“突变理论”观点:认为肌肉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力量下降和兴奋性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1.肌肉疲劳的控制链2.肌肉疲劳衰减突变过程(六)自由基学说概念:自由基观点:认为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氧自由基及其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可攻击细胞及线粒体等生物膜,造成离子、能量代谢紊乱,从而导致运动性疲劳。(七)“离子代谢紊乱学说”观点:认为运动时离子代谢紊乱可导致运动性骨骼肌疲劳。(八)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九)中医理论中医从整体出发提出了,形体疲劳、脏腑疲劳、神智疲劳。三、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一)部位1、中枢疲劳大脑皮质直至脊髓运动神经元

2、外周疲劳神经-肌肉节点肌细胞膜肌质网兴奋收缩脱偶联收缩蛋白线粒体(二)

心血管系统指标测定

1.心率:从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运动后心率恢复进行判断。2.血压体位反射:疲劳时血压恢复能力下降。3.心电图:疲劳时出现T波下降或倒置,ST段下移(四)主观感觉判断1.身体自我感觉能力2.疲劳自觉症状测定表3.时间再生法能源物质及运动能力时间原有水平运动时恢复时运动中恢复运动后恢复超量恢复肌肉活动时消耗过程和超量恢复示意图(二)机体能量储备的恢复1、磷酸原储备的恢复恢复很快,20—30s内合成一半,2—3min可完全恢复。2、肌糖元储备的恢复影响肌糖元恢复速度的主要因素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膳食在短时间、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后,无论食用普通膳食还是高糖膳食,肌糖元的完全恢复都需要24h,而且在前5h恢复最快3、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几秒钟可完全恢复(决定于肌细胞氧分压)4、乳酸的消除与其产生的数量和恢复方式有关运动时乳酸形成愈少消除愈快活动性休息比静止性休息消除速度快有良好训练的人乳酸消除快乳酸消除途径氧化成CO2和H2O(70%)转化成糖元和葡萄糖(20%)转化成蛋白质(少于10%)从尿和汗中排出(1—2%)24201612840长时间运动后膳食对肌糖元完全恢复速率的影响01020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