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1997试卷+答案_第1页
经济学1997试卷+答案_第2页
经济学1997试卷+答案_第3页
经济学1997试卷+答案_第4页
经济学1997试卷+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财经大学199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8题,合计40分)1.一般均衡2.有效需求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4.非自愿失业5.通货膨胀缺口6.宏观经济政策7.补偿性财政8.政府支出乘数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6题,合计60分)1.分析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规律。2.谈谈你对我国转变宏观经济管理方式的认识。3.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4.解释消费与投资如何决定收入水平。5.简述货币供给。6.如何理解我国经济改革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答案部分上海财经大学199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8题,合计40分)1.一般均衡: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当买卖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时,经济中出现一组价格(包括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能使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接受。这种状况需满足以下条件:=1\*GB3①完全竞争的市场;=2\*GB3②资源具有稀缺性;=3\*GB3③每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达到效用最大化;=4\*GB3④每个厂家在其生产函数决定的投入—产出组合下达到利润最大化;=5\*GB3⑤所有市场出清,即各自供求相等;=6\*GB3⑥每个厂家的经济利润为零。2.有效需求(effectivedemand):指改变总产出和总就业规模的决定力量。对有效需求有两种理解:①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有效需求指有支付能力的,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与之相区别的是名义需求(notionaldemand),这种需求只是一种愿望而没有支付能力。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经济的产量水平和就业水平。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②在新古典综合学派的非均衡理论中,有效需求指的是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时,即厂商提供的商品量等于居民的需求量,居民提供的劳动量等于厂商的需求量时,居民对商品的需求和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总和。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亦称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它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样多。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增加的产量在除去个人消费增加以后,就留下了一缺口。假如没有相应的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产品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出去,于是就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生产紧缩和失业。4.非自愿失业(involuntaryunemployment):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水平而仍得不到工作。“非自愿失业”是凯恩斯提出的概念。凯恩斯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是,当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较之货币工资发生了轻微上涨,而此时愿意按现行的货币工资提供劳动的劳动总供给仍然大于现在实际的就业量,那么就存在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从另一个方面讲,指有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所消除的那种失业。因为总需求的提高必将导致较高的物价和较低的实际工资。5.通货膨胀缺口:指实际总需求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或者说,是指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即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差额。在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的情况下,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超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够生产的价值。由于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社会已没有可以扩大实际产出的闲置资源,不可能再增加实际产出,所以,当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时,经济将面临物价普遍上涨的压力。经济将在高于充分就业收入的名义收入水平上达到均衡。6.宏观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宏观经济政策是与微观经济政策相对应而言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其中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其中货币政策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收入政策指政府通过影响实际因素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些实际因素包括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道德的劝说,以及改变预期。7.补偿性财政(compensatoryfiscalpolicy):指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4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通过财政收支的反周期性操作,抵消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周期性波动的政策。它有两层含义:①预算周期平衡,即从整个经济周期来安排财政收支平衡。在萧条时期,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政府税收,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在繁荣时期,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政府税收,刺激总需求,实现物价稳定。政府以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弥补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实现周期性财政收支平衡。②国民经济平衡,即以政府、企业、家庭、地方政府等不同部门的总收入和总支出来安排收支平衡,以财政收支作平衡调节,使社会总收入与总支出实现平衡。8.政府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政府支出乘数是财政乘数的一种。财政乘数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财政支出和税收的增减状况,以及边际消费倾向大小等因素,可分为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在其他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用KG表示)为政府支出增量(△G)与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Y)之比,即:KG=△G/△Y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6题,合计60分)1.分析资本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答:(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在既定的土地上不断增加劳动投入所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的例子,经常作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例证。(2)这一规律发生作用应具备以下条件:短期生产函数;技术水平既定;技术系数可变;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要经历递增、递减、成为负数的过程;先后投入的要素在质量上完全相同。(3)资本是生产要素的一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可变的生产要素——资本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随着种资本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资本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当资本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一单位资本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2.谈谈你对我国转变宏观经济管理方式的认识。答:(1)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主要有:①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计划总体上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指导性计划。这种计划是宏观调节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家的指导性计划,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方案,为各部门、各地区和所有企业的投资活动、生产经营活动指明方向为运用其他各种手段调节经济提供依据。

②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也称经济杠杆,国家用来调节经济的经济手段不具有强制性,而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来诱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因此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经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a.财政手段。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收和财政预算来进行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又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规定各种税收政策,调节生产与流通、收入分配与消费、外商投资以及进出口商品的总量与结构。而财政预算对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财政支出的流向,可以调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以及社会发展。b.金融手段。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进行的。国家用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金融工具,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国家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或降低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最终实现调节经济的目的。c.汇率手段。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节的需要,运用手中掌握的外汇来调节汇率,利用汇率调节对外经济活动。国家利用汇率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还可以调节外商投资、侨汇收入以及旅游收入。

③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的法律主要是经济法。经济法指的是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稳定性、平等性等特点。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调节国家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第二,调节对外经济关系。第三,维护经济秩序。

④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的行政手段指的是,国家依靠行政组织系统,通过发布命令、决议、规定、指示等方式,直接指挥和干预经济。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纵向性、直接性、时效性的特点。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应有合理的范围和限度,并由经济立法加以规定。在不是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行政干预不应损害和代替市场机制的作用。(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①由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和直接配置资源转向主要调控市场,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②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方面,由供给调节为主转向需求调节为主。③在调节需求的方法上,由直接调控市场需求规模转向通过经济杠杆来调控市场需求规模。④由过去主要靠国家计划调控逐步形成了国家计划、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新机制。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新的协调机制是比较成功的,运行是高效的。(3)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新形势也推动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①解决就业问题的要求有可能使宏观调控方式发生变化。为了活跃民间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变近几年来的通货紧缩局面,要求宏观调控从主要依赖财政政策向适当利用货币政策转变的呼声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延续财政扩张政策的同时,有可能放松银根,以便刺激投资和消费市场,增加就业机会。②产业集群的形成将使城市化的推进出现较大地区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对在中国投资的较高收益预期,在中国较发达的东南地区,将出现新的产业集群现象,形成区域性世界制造工厂,从而推动中国东南地区城市群带的形成。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将出现新的较大地区差异,目前户籍制度的意义将在那些快速城市化的地区逐步淡化。③住房、通讯、轿车、教育将成为推动城镇消费市场的四个热点。如果说改革以来推动消费市场的力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是食品和衣着的改善,九十年代是家用电器的普遍使用,那么今后一段时期,城市消费市场的推动将越来越依赖住房、移动和网络通讯、家用轿车、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投资。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并对教育职业化提出新要求,大学生供给短缺时代将结束,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和知识积累规则设立专业的时代即将来临。⑤城市减贫将被普遍列入城市发展规划。近年来,城市新增贫困人口成为新的社会问题。亚洲发展银行与中国合作进行测算,结论是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约为一千四百八十万人。面对这个新的社会问题,城市减贫将被普遍列入城市发展规划,并成为衡量城市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⑥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将成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为了控制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将成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在保证投资者合法利益和私人财产权益的前提下,将在工资体制、劳动就业体制、税收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作出一系列调整。⑦现代化与网络化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式的电子化。目前,我国“电子化政府”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较低。。为尽快适应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电子政府”的建设,努力构建我国“电子政府”的完善体系,加快网上“政府工程”的实施步伐。3.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答:多年以业,我国的经济一直以粗放型为主的方式增长。这种增长方式的特征是,依靠扩大建设规模,大量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方式虽然带来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它产生的问题日益突出。任何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粗放型与集约型并存,不过我国是粗放型占主体地位,经济发展是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取得的,如果经济增长继续采用这种模式,是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的。这种增长方式产生的弊端与问题也日益显露突出。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行有效转变是极为重要的。(1)经济效益低下,影响国力迅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低,经济总量也不小,但国家并不富裕,社会可分配的财力很有限。这其中有多种原因,投入多,产出少是最根本的原因。“八五”期间,投入7300亿元,新增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700亿元,投入是产出的两倍。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投入百元资金产生的利税1980年为25.20元,1994年下降到了10.60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1980年为25.00元,1994年为14.40元。(2)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都在40%以上。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耗能为日本的六倍,美国的三倍,韩国的4.5倍。12种主要原材料的消耗我国比发达国家高5至10倍以上,有的甚至高达百倍。有关部门曾对3498个矿山进行调查统计,资源总加收率只有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化工部门曾对200个企业进行过调查,资料显示,每年投入的原料只有1/3转化为产品。资源浪费的另一个方面是生态环境破坏。全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26条,重度污染的有11条,中度污染的有28条,流经城市的河段80%被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堆存六亿多吨,历年总占地面积五万多公顷。(3)投资需求不断膨胀,经常造成总量失衡。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中,财政收入的增长靠经济规模的扩大,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完全依赖投资的增加。为了满足迅速膨胀的财政支出,为了安排日益增长的就业人口,势必要追求经济规模的增长速度。投资膨胀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建国以来,我国每次经济总量失衡都是投资膨胀引起的。总量失衡带来经济生活全面紧张,因而不得不进行调整,一次换衡和调整就是一次经济大起大落,一次巨大的资源浪费。(4)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贫困人口除外),但粗放型生产方式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新产品,旧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越来越困难,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国入市场有被它们占领的危险。(5)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不小,但人均占有量并不丰裕,而是严重不足。请看,我国的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情况:土地面积110位以后,耕地面积126位以后,草地面积76位以后,森林面积107位以后,淡水资源量55位以后,4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80位以后。这个水平不允许我们靠拼资源发展经济,只有靠改变经济增长方式。(6)生产要素的比例受到限制。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投资率),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比例(就业率),都有不可突破的上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率一直处于32~36%之间,在极限水平上下波动,不可能进一步提高。虽然目前劳动力就业离比例限制尚远,但也总有一天会达到极限。(7)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我国以粗放型生产的产品,不能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迫使我国的出口采取不惜工本、数量取胜的战略,效益很低,造成外企业大量亏损。如果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的出口局面也很难维持下去。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进入了世界前10名之列。这么大的经济规模,如果还继续采用粗放为主的增长方式,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必然会更加突出。据专空论证,按实现第二步发战略目标的需要来看,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已有10多种不能满足需要。如果地质勘探没有重大突破,2000年和下一个世纪缺口将会更大。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4.解释消费与投资如何决定收入水平。答:解释消费与投资如何决定收入水平,即解释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两部门经济的假定:①只存在家庭和企业两部门。②投资为外生变量,不随y的改变而改变。由收入恒等式,结合消费函数(假定与间存在线性关系),推导出均衡国民收入为。假设本期国民收入由本期消费和本期投资决定,即,而本期消费由上一期的国民收入决定,即,将后式代入前式,得差分方程,其解为,这便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由<1,随时间t推移,。消费与投资决定国民收入的图示如下,Y0即为均衡国民收入。C,I E C+I C 45°0 Y0 Y消费—投资决定法5.简述货币供给。答:狭义的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的通货加上银行的活期存款,即M1=C+D(C表示现金,D表示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货币供给这一重要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指标被视为可由金融当局绝对加以控制的外生变量。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货币主义的兴起和货币政策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们普遍重视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使之迅速发展。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由哪些因素所决定以及如何决定的理论。西方货币供给理论经历了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供给分析、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分析以及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分析和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分析的主流沿革。(1)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供给分析凯恩斯对货币供给的分析相对于货币需求的分析来说比较简单。在货币供给方面,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他认为,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①对于商品货币(金属币)来说,他的生产受自然力量(主要是资源稀缺性限制)在绝大多数非产金国里,私人企业即使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设备,货币生产能力的扩大也是微乎其微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是微不足道的。②对于管理货币或法定货币,更不是私人企业所能产生的,唯有依靠国家的权力才能发行,强制流通。任何私人企业都无力与之抗衡。无论货币需求有多大,或经济中其他变量的刺激有多么强烈,由于货币特征的存在,货币供应不会受它们的影响而自行变化。货币供应的控制权有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央银行根据政府和金融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式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进行控制,增减货币供应量。在货币供给理论上,新剑桥学派不完全赞成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理论。他们认为,虽然从形式上看,现有的货币供应量都是从中央银行渠道出去,但实质上这个量的多少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这是因为,公众的货币需求经常并大量地表现为贷款需求,而银行的贷款和货币供应量是联系在一起的。当经济前景光明时,企业将增加贷款需求,银行只要找到理想的供款人,在无信用风险,有还款保证和能够获利的情况下,总会贷出款项。银行的贷款即可转成存款,每个存款的所有人可以随意支付或提取现金。可见,银行存款的增加实际地扩大了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适应。同样,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工资额的提高,银行贷款也会相应增多。只要经济活动增加,货币供应就会扩大;反之则相反。因此,对现有货币量发生决定性影响的主要是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的大小取决于经济的盛衰及人们的预期。在货币供应的控制的问题上,他们一方面赞同凯恩斯的观点,即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应,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不像凯恩斯认为的那样绝对。他们主张,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是有限度的。其原因:一是当货币需求旺盛时,银行体系会想方设法逃避中央银行的控制,主动增加贷款,扩大货币供应。二是中央银行在货币供应方面存在着漏区,使中央银行不可能严密地控制住货币供应总量。例如,在经济高涨时,中央银行企图限制货币供应的增长,但是金融界可以采取一些信用形式,变相地增加货币供应。比如,银行参与的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票据流通,就是合法货币的替代品。扩大货币流通,等于增加了货币供应。另外,在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银行体系以外,还存在着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不受中央银行的严格控制,由于中央银行在控制上存在漏区,使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控制能力大大削弱。同时,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在货币供应的增加或减少方面分布是不均匀的。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的能力远远大于其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供给,它完全有能力达到目标,但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它未必有能力实现目标。这种控制力的差异不完全是中央银行本身的问题。总之,新剑桥学派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内生货币供应理论,但在论述中包含了这层含义,其理论分析也已经脱离了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论,但在论述中包含了这层含义,其理论分析也已经脱离了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论。(2)对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①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是随着60年代以来的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大量涌现,传统的金融理论、金融体制受到冲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被扰乱这一背景而产生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货币是否外生变量,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和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别于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内生货币供应论”。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银行和企业的支出,更不可能支配他们的行动,因此,货币供应量主要是内生的。其主要理由可归纳如下:a.在存货关系上,认为银行的负债是由银行的资产决定,他们认为在金融体系高度发达的当代,只要有贷款要求,银行就能提供信贷并由此创造出存款货币,致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形成从银行体系到实业部门的信贷——货币流。b.金融媒介方面的创新,能够起到动用闲置资金、节约头寸、改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因此,如果中央银行只是部分地提供所需货币,通过金融创新也可相对地扩大货币供应量。c.以创造非银行形式的支付,扩大信用规模。当企业决定增加投资时,融资问题很少会成为限制因素。因为银行信贷不是满足新增投资支出的惟一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或交换期票,甚至通过不履行还款义务等创造出“非自愿”商业信贷的方式来“支付”投资项目。当原材料价格或工资上涨,生产成本上升时,需求相应增加的流动资金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解决。②货币学派对凯恩斯基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体现在对通货膨胀的分析和政策主张上。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研究的结果认为,货币需求是相对稳定的,要保证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就必须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因此,他反对凯恩斯提出的需求管理,认为应当把重点放在货币供给上。货币政策应该是一切经济政策中惟一重要的法宝,其他经济政策如果不通过货币政策或没有货币政策的配合,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弗里德曼认为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佳选择是实行“单一规则”——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实行“单一规则”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如何界定货币数量的范围;第二,如何确定货币数量的增长率;第三,货币数量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有所波动。关于货币数量的范围,弗里德曼认为,应确定为流通中的通货加上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也即;关于货币增长率的确定,他认为应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关于货币增长率在每年内或每季度内是否允许波动,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增长率一经确定是不能任意变动的,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更改时,应该事先宣布并尽量缩小变动的范围。③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由于德国中央银行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及其成功的货币政策实践,德国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受到重视。该理论认为,要保证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协调和稳定,必须首先稳定货币。货币供应的总原则应该是保证币值稳定。要保证币值的稳定,货币供应必须与商品相联系。据此,提出了两条货币供应的条件:第一,货币供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能力决定了该国能够生产出多少商品,由此决定了需要多少货币进行交易,因此,以现价计算的社会生产能力除以货币流通速度,这就是货币供应的最佳量。第二,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他们认为,在商品和货币的对应关系上,如果货币量多,商品量少,就会出现货币追逐商品的局面,表现为物价上涨,商品短缺,市场紧张。但若使货币量相对略少于商品,则形成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吸引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通过公众所投的货币来判断商品的优劣,以此来提高商品的数量和质量。货币略小于商品的局面,为开展自由竞争和提高社会市场经济效率提供必要的环境。他们提出了货币目标公布制,并进一步提出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区间论,就是把货币供应增长率从一个具体数值变为一个特定范围,这样,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就有了一定的机动性。(3)货币供给理论的比较综上所述,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影响经济运行,而自身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新剑桥学派认为,从实质上看货币供给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适应货币需求的结果。因此,中央银行虽然能够控制货币供给,但它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不是绝对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了和凯恩斯观点相反的“内生货币供应论”,认为货币供给量主要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它主要是由经济而不是中央银行所决定的。据此,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放在货币供应量上,反而应放在利率、对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和信用规模管理上。货币学派也十分重视货币供给稳定,他们主张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弗里德曼主张把货币供应增长率固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合理预期学派基本赞同货币学派关于稳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观点。西德学派的理论也和货币学派的观点相近,认为中央银行应控制货币供给,货币供应的增长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相一致。货币供应由潜在的生产能力增长即社会应该的经济增长决定。他们还认为,货币供给增长率应该是一个区间,在时间上应分为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并建议通过实施“货币目标公布制”实现既定目标。6.如何理解我国经济改革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答;(1)在中国这样不发达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因此,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也具有了多元化的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为特征的。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存在。而公有制的具体形式也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了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因此,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