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版】_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版】_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版】_第3页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版】_第4页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16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C.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5.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和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6.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7.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8.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随着捕食者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蝌蚪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21·世纪*教育网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1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2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3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20%B.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12.稻田生态系统是某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13.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14.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15.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出处:21教育名师】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17.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18.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②H占据3个营养级③G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A、E中浓度最高⑤图中A、E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⑥一旦G的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就很难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1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cal/(m2•a).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810kcal/(m2.a)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D.据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20.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肠胚的三胚层逐渐分化形成各种器官原基B.滋养层细胞发育成胎膜和胎盘是在囊胚期C.在胚胎移植时,受体母畜必须经过免疫学检验以防止排斥外来胚胎D.囊胚外表面的一层扁平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发育成完整的胚胎21.与“限制性内切酶”作用部位完全相同的酶是()A.反转录酶 B.RNA聚合酶 C.DNA连接酶 D.解旋酶22.1987年,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获得高水平的表达.长成的植物通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①萤火虫与烟草植物的DNA结构基本相同②萤火虫与烟草植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③烟草植物体内合成了萤光素④萤火虫和烟草植物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①②③④23.基因疫苗是指将编码外源抗原的基因与质粒重组,构建出真核表达载体,导入人或动物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合成外源抗原蛋白,并诱导机体产生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可见,基因疫苗是一种()A.重组质粒 B.外源抗原的DNA片断C.外源抗原蛋白质 D.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24.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5.某研究小组为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毒性,准备对某种动物的肝肿瘤细胞(甲)和正常肝细胞(乙)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利用两种肝组织块制备肝细胞悬液时,也可用胃蛋白酶处理B.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刺激细胞的呼吸C.甲、乙细胞在持续的原代培养过程中,乙会出现停止增殖的现象D.仅用该培养液也能用来培养乙肝病毒26.由基因型为Aa植株的花粉和基因型为Bb植株的花粉,除去细胞壁后,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可以得到多少种基因型不同的细胞(仅考虑两个细胞的融合)()A.6种 B.8种 C.10种 D.12种27.运用细胞工程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时,不必要的操作是()A.对小动物注射特定抗原B.融合并筛选杂交瘤细胞C.原代培养效应B细胞D.用胰蛋白酶处理获得单个细胞28.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我国已经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产品强制实施了产品标识制度B.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C.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和风险管理是保障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前提D.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上29.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应严格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B.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C.反对设计试管婴儿的原因之一是有人滥用此技术选择性设计婴儿D.生物武器是用微生物、毒素、干扰素及重组致病菌等来形成杀伤力30.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植转基因作物应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B.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C.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D.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可能转入根际微生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31.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1教育网(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21(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2-1-c-n-j-y32.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应用:嗜热土壤芽孢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BglB)是一种耐热纤维素酶,为使其在工业生产中更好地应用,开展了以下试验:【利用大肠杆菌表达BglB】(1)PCR扩增bglB基因时,选用__________基因组DNA作模板.(2)如图为质粒限制酶酶切图谱.bglB基因不含图中限制酶识别序列,为使PCR扩增的bglB基因重组进该质粒,扩增的bglB基因两端需分别引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3)大肠杆菌不能降解纤维素,但转入上述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后则获得了降解纤维素的能力,这是因为__________.33.植物甲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其耐旱性与某个基因有关,若从该植物中获得该耐旱基因,并将其转移到耐旱性低的植物乙中,有可能提高后者的耐旱性.回答下列问题:(1)理论上,基因组文库含有生物的__________基因;而cDNA文库含有生物的__________基因.(2)若要从植物甲中获得耐旱基因,可首先建立该植物的基因组文库,再从中__________出所需的耐旱基因.(3)将耐旱基因导入农杆菌,并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其导入植物__________的体细胞中,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得到再生植株.要确认该耐旱基因是否在再生植株中正确表达,应检测此再生植株中该基因的__________,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再在田间试验中检测植株的__________是否得到提高.(4)假如用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耐旱植株自交,子代中耐旱与不耐旱植株的数量比为3:1时,则可推测该耐旱基因整合到了__________(填“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或“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34.阅读如下资料:资料甲:科学家将牛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中,得到了体型巨大的“超级小鼠”;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转基因烟草.资料乙:T4溶菌酶在温度较高时易失去活性.科学家对编码T4溶菌酶的基因进行了改造,使其表达的T4溶菌酶第3位的异亮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在该半胱氨酸与第97位的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了一个二硫键,提高了T4溶菌酶的耐热性.资料丙:兔甲和兔乙是同一物种的两个雌性个体,科学家将兔甲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兔乙体内,成功产出兔甲的后代,证实了同一物种的胚胎可在不同个体的体内发育.回答下列问题:(1)资料甲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常用__________法.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常用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培育有些转基因植物时,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的作用是__________.(2)资料乙中的技术属于__________工程的范畴,该工程是指以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__________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__________的技术.在该实例中,引起T4溶菌酶空间结构改变的原因是组成该酶肽链的__________序列发生了改变.(3)资料丙属于胚胎工程的范畴.胚胎移植是指将获得的早期胚胎移植到__________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另一个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成新个体的技术.在资料丙的实例中,兔甲称为__________体,兔乙称为__________体.35.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部分村镇的农民率先建起了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生态工程.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的示意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__.沼气池中有产甲烷菌和不产甲烷菌等微生物,其生态学作用主要是作为__________.(2)构建这种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生态模式所依据的最主要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__.在沼气发酵的过程中,有一种微生物有除臭作用,这种微生物是__________,它的除臭过程是__________.(3)某养殖户把自己的养鸡场、养猪场、鱼塘和桑园也纳入该生态工程,并把多个单个的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改善了系统的功能,这体现了生态工程中__________原理.(4)生态农业是一个在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了B.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2015-2016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3、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解答】解:A、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故A选项正确;B、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故B选项正确;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故C选项正确;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故D选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群落结构特征的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考点】群落的演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1、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解答】解:A、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A正确;B、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所以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B正确;C、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变化,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明确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动物的垂直分层;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1、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生存斗争程度高.2、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呈S型.3、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4、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时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减少量接近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解答】解:A、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大,A错误;B、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不呈“S”型增长,B错误;C、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错误;D、横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的个体数)纵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C.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考点】种群的特征.【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解答】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A错误;B、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C、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C正确;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和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考点】种间关系.【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解答】解:A、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故A选项正确;B、水稻和青蛙并未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故B选项错误;C、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D、水稻和病毒V之间是寄生的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6.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21*cnjy*com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解得X=14000只/140hm2,所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解答】解:A、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00只/hm2,B正确;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但并未灭绝,C错误;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运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特点.7.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考点】群落的演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森林恢复扩大了植被面积和垂直高度,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显然在退化林地上所进行的自然恢复林不属此例,应为次生演替.【解答】解:A.一般植物可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种群密度,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故A正确;B.森林恢复后,植物类型增加,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就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从而提高了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B正确;C、人工种植的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从题目中看出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丰富度低,故C正确;D.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应属于次生演替,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考点】群落的演替.【分析】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能准确判断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的类型;还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随着捕食者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蝌蚪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动.【分析】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关系.【解答】解:A、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正确;B、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B正确;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大,可获得的资源逐渐增加,C错误;D、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考点】群落的演替;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分析题图:边坡(甲)上移栽灌木,边坡(乙)不进行移栽,与边坡乙相比,边坡甲的植被覆盖率高,物种数和个体数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解答】解:A、移栽植物物后物种数较不移栽植物时多,营养结构复杂化,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B、移栽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动物的数量增多,B正确;C、边坡甲上虽没有移栽乔木但却可能自然长出乔木,因为在风力或鸟类等的作用下,可把乔木的种子带到该环境中,C错误;D、到后期,群落达到相对稳定,演替相对较弱,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公路边坡保护为素材,结合调查表格,考查群落演替、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要求理解和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结果,能结合表中信息,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1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2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3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20%B.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解答】解:A、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2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30,则出生率==30%,A错误;B、一般情况下,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出生率高低无法比较,B错误;C、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D、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2.稻田生态系统是某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解答】解:A、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A错误;B、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C、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C正确;D、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调查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流动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13.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分析】图中所示鱼a和鱼b处于竞争关系,如果引入鲈鱼,将会捕食其中的一种,导致该种鱼数量减少,而另外一种会由于竞争者数量减少而增加.【来源:21cnj*y.co*m】【解答】解:A、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根据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正确;B、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B错误;C、引入鲈鱼后,小型土著鱼被大量捕食,所以浮游动物总量增加后再减少,C错误;D、由C项可知,浮游动物总量增加后再减少,则浮游植物总量减少后再增加,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考生要能够利用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的观点解释鱼类产量的问题,属于中等难度题型.14.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大部分土壤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解答】解:A、腐生的土壤微生物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故A选项正确;B、大部分土壤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故B选项正确;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故C选项正确;D、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故D选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15.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群的数量变动.【分析】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各种有机物,其中蛋白质、核酸、ATP等含有N元素,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说明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正确;B、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也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N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N化合物,B正确;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则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1、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2、能量流动是指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解答】解: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A正确;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除了太阳能,还有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B错误;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而不是分解者,C错误;D、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传递效率,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7.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态系统中金字塔的分类:(1)能量金字塔,是以单位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数值为指标绘制成的金字塔.(2)生物量金字塔,将每个营养级现存生物的有机物质量用面积表示,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为生物量金字塔.(3)生物数量金字塔,将每个营养级现存个体数量用面积表示,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为生物数量金字塔.不同生态系统中金字塔会出现倒置的情况.【解答】解:A、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A正确;B、在两个生态系统中,图示的是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不是能量金字塔,营养结构中不一定只有3个营养级或许更多,B错误;C、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C错误;D、流经农村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由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耕地较少,生产者中能提供食物的较少,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由外界有机物输入较多,例如:市民吃的蔬菜、水果、面粉等食物均为外来输入,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功能,用具体的实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18.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②H占据3个营养级③G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A、E中浓度最高⑤图中A、E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⑥一旦G的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就很难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由图可知:该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E→G→H、E→F→G→H、E→B→F、E→B→D→C、A→B→F→G→H、A→B→D→C、A→D→C、A→C.【解答】解:①、该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E→G→H、E→F→G→H、E→B→F、E→B→D→C、A→B→F→G→H、A→B→D→C、A→D→C、A→C,①错误;②、H占据3个营养级: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②正确;③、由食物链可知:G和F之间有竞争和捕食关系,③正确;④、杀虫剂在生物体内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杀虫剂的含量越高,即C和H中浓度最高,④错误;⑤、流入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和E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⑤正确;⑥、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生产者的数量相对稳定,⑥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知识,正确计数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cal/(m2•a).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810kcal/(m2.a)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D.据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演替.【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www-2-1-cnjy-com【解答】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B、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应为380÷3370×100%=11.3%,B正确;C、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但还包含分解者的呼吸作用,C错误;D、由于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为20810kcal/(m2•a),输出的总能量为11980+1890+316+13+4600=18799kcal/(m2•a),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故该生态系统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肠胚的三胚层逐渐分化形成各种器官原基B.滋养层细胞发育成胎膜和胎盘是在囊胚期C.在胚胎移植时,受体母畜必须经过免疫学检验以防止排斥外来胚胎D.囊胚外表面的一层扁平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发育成完整的胚胎【考点】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胚胎移植.【分析】1、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1)受精场所是母体的输卵管.(2)卵裂期: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减小.(3)桑椹胚:胚胎细胞数目达到32个左右时,胚胎形成致密的细胞团,形似桑椹.是全能细胞.(4)囊胚: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该时期细胞的全能性仍比较高).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中间的空腔称为囊胚腔;而滋养层将发育为胚胎的胎盘和胎膜.(5)原肠胚:有了三胚层的分化,具有囊胚腔和原肠腔.2、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1)供体与受体相同的生理变化,为供体的胚胎植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2)胚胎在早期母体中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3)子宫不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4)胚胎遗传性状不受受体任何影响.【解答】解:A、原肠胚的三胚层逐渐分化形成各种器官原基,A正确;B、滋养层细胞发育成胎膜和胎盘是在原肠胚期,B错误;C、子宫不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C错误;D、囊胚外表面的一层扁平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发育成胚胎的胎盘和胎膜,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胚胎发育和胚胎移植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胚胎发育过程;识记囊胚两部分发育的方向以及原肠胚期的特点;识记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版权所有:21教育】21.与“限制性内切酶”作用部位完全相同的酶是()A.反转录酶 B.RNA聚合酶 C.DNA连接酶 D.解旋酶【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分析】生物工程中酶的作用:1、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2、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起做用.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DNA链的内部进行切割,分为限制性内切酶和非限制性内切酶.4、反转录酶: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既可以用DNA为模板,也可以用RNA为模板进行互补链的合成.基因工程中主要功能是利用真核mRNA为模板反转录cDNA,用来建立cDNA文库,进而分离为特定蛋白质编码的基因.【解答】解: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A、反转录酶的作用是催化逆转录过程,而不是作用于磷酸二酯键,A错误;B、R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形成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错误;C、DNA连接酶是催化形成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正确;D、解旋酶的作用部位是氢键,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工具,重点考查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及其作用部位,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2.1987年,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获得高水平的表达.长成的植物通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①萤火虫与烟草植物的DNA结构基本相同②萤火虫与烟草植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③烟草植物体内合成了萤光素④萤火虫和烟草植物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①②③④【考点】基因工程的应用.【分析】(1)不同生物的基因之所以能拼接,基础是生物的基因都具有相同的结构,都是具有双螺旋结构的DNA.(2)导入受体细胞的基因之所以能成功表达,是因为地球上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解答】解: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后,需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才能遗传复制并表达,说明萤火虫与烟草植物的DNA结构基本相同,①正确,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后能成功表达,说明萤火虫和烟草植物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这两种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在烟草植物体内指导萤光素基因合成了萤光素,②③④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基础及应用,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具体实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23.基因疫苗是指将编码外源抗原的基因与质粒重组,构建出真核表达载体,导入人或动物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合成外源抗原蛋白,并诱导机体产生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可见,基因疫苗是一种()A.重组质粒 B.外源抗原的DNA片断C.外源抗原蛋白质 D.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分析】本题属于信息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目中的信息“基因疫苗是指将编码外源抗原的基因与质粒重组”,考生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基因疫苗是指将编码外源抗原的基因与质粒重组”可知,基因疫苗是一种重组质粒.故选:A.【点评】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不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相关应用,能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24.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分析】本题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考查.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同时也会对抗性棉铃虫起到选择作用,使抗性基因频率增加加快从而加快了进化的速度,加速了具有抗性基因的棉铃虫新品种的出现,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主要目的是减缓棉铃虫进化的速率,延缓具有抗性基因的棉铃虫新品种的出现.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解答】解:A、棉田是人工生态系统,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的棉花,不需要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维持生物的多样性,A错误;21*cnjy*com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从而延缓具有抗性基因的棉铃虫新品种的出现,B正确;C、棉田人工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获棉花,不是收获鸟类,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的主要目的不是不使食虫鸟有虫可食,C错误;D、棉田人工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获棉花,应减少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向其他生物,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进化的实质和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在生产中的应用,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25.某研究小组为测定药物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毒性,准备对某种动物的肝肿瘤细胞(甲)和正常肝细胞(乙)进行动物细胞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利用两种肝组织块制备肝细胞悬液时,也可用胃蛋白酶处理B.细胞培养应在含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CO2的作用是刺激细胞的呼吸C.甲、乙细胞在持续的原代培养过程中,乙会出现停止增殖的现象D.仅用该培养液也能用来培养乙肝病毒【考点】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解答】解:A、胃蛋白酶最适pH值接近于2,呈酸性,而细胞培养液的pH值接近于中性,所以不能用胃蛋白酶处理,A错误;B、细胞培养过程中,5%CO2的作用是调节细胞培养液的pH值,B错误;C、乙是正常肝细胞,存在细胞接触抑制现象,在原代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停止增殖的现象,需要传代培养获得细胞株和细胞系,C正确;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赖于细胞生存,应该用细胞来培养病毒,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毒性检测为背景,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26.由基因型为Aa植株的花粉和基因型为Bb植株的花粉,除去细胞壁后,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可以得到多少种基因型不同的细胞(仅考虑两个细胞的融合)()A.6种 B.8种 C.10种 D.12种【考点】细胞融合的方法.【分析】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解答】解:Aa植株产生的花粉基因型为:A和a,Bb植株产生的花粉基因型为:B和b,两两融合,可以得到10种,即AA、aa、Aa、BB、bb、Bb、AB、aB、Ab、ab.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融合,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可同种细胞融合和异种细胞融合.27.运用细胞工程技术获得单克隆抗体时,不必要的操作是()A.对小动物注射特定抗原B.融合并筛选杂交瘤细胞C.原代培养效应B细胞D.用胰蛋白酶处理获得单个细胞【考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分析】在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需要先对小鼠进行特定抗原免疫,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在诱导细胞融合时,除了异种细胞融合外,还有同种细胞融合,因此需要在培养基中筛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效应B细胞不能分裂;在获得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时,可以将其注入小鼠腹腔中,以备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解答】解:A、在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需要先对小鼠进行特定抗原免疫,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A正确;B、在诱导细胞融合时,除了异种细胞融合外,还有同种细胞融合,因此需要在培养基中筛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正确;C、获得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原代培养B淋巴细胞,C错误;D、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获得单个细胞,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28.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我国已经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产品强制实施了产品标识制度B.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C.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和风险管理是保障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前提D.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上【考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分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转基因食品、产品上都要标注原料来自转基因生物,如“转基因××”“转基因××加工品(制成品)”“加工原料为转基因××”“本产品为转基因××加工制成”.对于转基因食物潜在隐患要进行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等措施多环节、严谨的安全性评价,保障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解答】解:A、为了加强对业转基因生物的标识管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了标识制度,故A正确;B、转基因食品上只标明原料来自转基因生物,并未标明其危害,故B错误;C、为了保障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需要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等措施,故C正确;D、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是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另外还有生物安全问题,故D正确.故选:B.【点评】考查现代生物技术安全性相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中等.29.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应严格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B.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C.反对设计试管婴儿的原因之一是有人滥用此技术选择性设计婴儿D.生物武器是用微生物、毒素、干扰素及重组致病菌等来形成杀伤力【考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分析】(1)生物技术安全性问题包括食物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三个方面.(2)伦理问题主要在克隆人的问题上出现争议.【解答】解:A、严格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可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减少人们对转基因食物安全的担忧,故A选项正确;B、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特别是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故B选项正确;C、试管婴儿可以设计婴儿的性别,反对设计试管婴儿的原因之一是有人滥用此技术选择性设计婴儿,故C选项正确;D、生物武器是指有意识的利用微生物、毒素、昆虫侵袭敌人的军队、人口、农作物或者牲畜等目标,以达到战争目的一类武器,干扰素为淋巴因子,并非生物武器,故D选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社会热点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30.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植转基因作物应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B.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C.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D.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可能转入根际微生物【考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分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解答】解:A、种植转基因作物以防止对不得植物产生基因污染,所以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故A正确;B、动物取食转基因作物后,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进入身体,目的基因不可能直接进入动物细胞,故B错误;C、转基因植物可能与野生植物发生杂交而出现基因交流,影响野生植物的多样性,C正确;D、目的基因被微生物摄入细胞内后,可能进入这些微生物中,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物技术安全这一知识,要求学生对于转基因作物对食物、物种、生态等方面的安全性的理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31.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演替.(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A和B(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由图甲种群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于种群的;由图乙可知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解答】解:(1)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2)海洋鱼类由于食物不同,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牡蛎等,该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A生产者、B分解者;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故答案为:(1)b;偏高;(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3)A;B(注:两空可颠倒);20%;(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1·cn·jy·com32.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应用:嗜热土壤芽孢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BglB)是一种耐热纤维素酶,为使其在工业生产中更好地应用,开展了以下试验:【利用大肠杆菌表达BglB】(1)PCR扩增bglB基因时,选用嗜热土壤芽孢杆菌基因组DNA作模板.(2)如图为质粒限制酶酶切图谱.bglB基因不含图中限制酶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