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0课件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0课件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0课件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0课件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0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课标要求: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2一、政权更迭: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二、区域开发: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三、民族交融:民族斗争与汉胡互化(1)三国两晋南北时期,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局面,其余多数时间都是长时期的政权分立,朝代更替频繁(2)由于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上长和战争破坏,使得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尤为艰难。战乱引起北方人口向东北、西北、巴蜀和江淮以南迁移,从而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周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尤以南方为主。(3)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使得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政权模式都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汉族在发展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成分,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期。一、政权更迭: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二、区域开发:人口南迁与江南3理清历史脉络,完成:(1)在图中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北方、隋灭陈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点。(2)计算此时统一时间所占的大致比例。据此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一、政权更迭理清历史脉络,完成:一、政权更迭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巧思妙记】“三、四、五、六”三四五六三国:魏、蜀、吴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巧思妙记】“三、四、五、六”三四五5

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的政权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因此所有的政治制度必须为其服务。九品中正创立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事实上却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的统治——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士族门阀制度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的政权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6二、区域开发重要概念——区域开发:重点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但也包含东北、西北等的开发,以及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材料反映出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二、区域开发重要概念——区域开发:重点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但也7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王促荦《魏晋南北朝史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材料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虽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重心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上百万中原人口迁到长江流域定居。南迁农民具有强烈的农业开发愿望,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8

民族融合是两个以上的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过程中,互相吸收对方的特点,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各自的一些民族特性或逐渐形成另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现象。——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杨须爱在《“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载《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重要概念——“民族交融”与“民族融合”的区别三、民族交融问题:根据教材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民族融合是两个以上的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过程中,互9五胡内迁——少数游牧民族内迁魏晋之际,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

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南下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于是中原大乱。五胡内迁——少数游牧民族内迁魏晋之际,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10北方的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

材料1: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材料2: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修养问题:北魏孝文帝对汉文化的重视,能说明什么问题?

材料3:教材课后“学习拓展”材料问题:有史家认为,是孝文帝的急速汉化改革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对此你怎么看?北方的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材料1: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11“汉人吃胡食”画像石上图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逐渐为汉人接受问题: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何影响?“汉人吃胡食”画像石上图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12“历史发展大势’——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历史发展大势’——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13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珍视国家统一,自觉担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任,深爱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必14

蜀吴

西晋十六国东晋宋齐梁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陈隋东汉220221222266316304439317420420479502557589581618200300400500600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淝水之战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386534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年表东汉末年,曹、刘、孙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力之势。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东汉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内迁,由于宗室内乱,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所灭。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建东晋。此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把持,行九品中正制,逐渐走向衰落。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朝,东晋灭亡。前秦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宋齐梁北魏东魏西魏北15——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三国(220-280)——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4)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说明国家大分裂的过程中蕴涵的统一的因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发展大势’——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三、民族交融:民族斗争与汉胡互化一、政局变化: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重要概念——区域开发:重点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但也包含东北、西北等的开发,以及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据此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魏晋之际,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逐渐为汉人接受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三国(220-280)问题:北魏孝文帝对汉文化的重视,能说明什么问题?(1)通过观察“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前期”、“南北朝后期有”等形势示意图,指出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各政权大致的地理位置;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杨须爱在《“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载《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材料3:教材课后“学习拓展”材料东汉三国(220-280)西晋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北朝(439-581)北魏隋朝统一南朝(420-589)(266-316)灭灭383年淝水之战一、政局变化: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16二、经济南移: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材料

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虽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重心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上百万中原人口迁到长江流域定居。南迁农民具有强烈的农业开发愿望,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二、经济南移: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材料先秦与秦汉时期,17P28历史纵横“东晋的士族专权”可与教材正文,以及北朝孝文帝有关鲜卑士族与汉族士族通婚的内容,分析南朝士族的衰弱带来南朝政权的劣势,而北朝士族的积极进取为北方实现统一奠定基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问题:北魏孝文帝对汉文化的重视,能说明什么问题?二、经济南移: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材料反映出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可利用地图或年代尺,关注时序和各政权的空间位置,得出国家大分裂、大动乱的时代特点。根据历史文献、考古实物等史料,多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知道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P30史料阅读可用来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材料反映出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通过不同类型史料,简要说明江南经济发现的成就及原因;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逐渐为汉人接受——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二、区域开发: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2)区域开发的主要范围是江南,但也要注意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开发,以及黄河流域经济曲折发展,正是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才为后来隋唐大一统繁荣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一个高潮,应引导学生明确该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推动因素,形式(双向的),教师要讲出民族交融既促进汉文化的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汉族的巩固壮大,又能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南迁农民具有强烈的农业开发愿望,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材料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虽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重心黄河流域。……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珍视国家统一,自觉担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任,深爱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此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把持,行九品中正制,逐渐走向衰落。民族融合是两个以上的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过程中,互相吸收对方的特点,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各自的一些民族特性或逐渐形成另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现象。通过不同类型史料,简要说明江南经济发现的成就及原因;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三国(220-280)——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3)简述蜀、吴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西晋时的“五胡内迁”、中原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各少数民族政权向汉族学习的史实;通过不同类型史料,简要说明江南经济发现的成就及原因;——王促荦《魏晋南北朝史(1)通过观察“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前期”、“南北朝后期有”等形势示意图,指出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各政权大致的地理位置;问题:北魏孝文帝对汉文化的重视,能说明什么问题?根据历史文献、考古实物等史料,多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知道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据此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1)通过观察“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前期”、“南北朝后期有”等形势示意图,指出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各政权大致的地理位置;二、区域开发: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汉族在发展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成分,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期。第5课的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可利用地图或年代尺,关注时序和各政权的空间位置,得出国家大分裂、大动乱的时代特点。(2)区域开发的主要范围是江南,但也要注意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开发,以及黄河流域经济曲折发展,正是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才为后来隋唐大一统繁荣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一个高潮,应引导学生明确该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推动因素,形式(双向的),教师要讲出民族交融既促进汉文化的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汉族的巩固壮大,又能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P28历史纵横“东晋的士族专权”可与教材正文,以及北朝孝文帝18第5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前期”、“南北朝后期有”等形势示意图,指出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各政权大致的地理位置;依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或年代尺),说出该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国家处于大分裂时期。(2)说出“六朝”开发江南的史实;通过不同类型史料,简要说明江南经济发现的成就及原因;通过西晋末年流民迁徙示意图,了解北方人口大量迁移的史实,认识人口迁徙带来的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简述蜀、吴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西晋时的“五胡内迁”、中原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各少数民族政权向汉族学习的史实;根据历史文献、考古实物等史料,多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知道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4)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说明国家大分裂的过程中蕴涵的统一的因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5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三国鼎立”、“西晋统一”、“19第5课的教学策略

整合教学内容后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中华的乱世和扩大“中华的乱世”——“中华的扩大”——“历史的发展”。分“大分裂”、“大动乱”、“大迁徙”、“大开发”、“大交融”五部分内容,得出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结论。

教材中“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前期”、“南北朝后期有”等形势示意图,可用来解决各政权的时空定位问题;P28历史纵横“东晋的士族专权”可与教材正文,以及北朝孝文帝有关鲜卑士族与汉族士族通婚的内容,分析南朝士族的衰弱带来南朝政权的劣势,而北朝士族的积极进取为北方实现统一奠定基础。P28学思之窗的材料可用来分析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P30史料阅读可用来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课后的“问题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交融的深入理解。第5课的教学策略整合教学内容后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中华20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课标要求:2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22一、政权更迭: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二、区域开发: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三、民族交融:民族斗争与汉胡互化(1)三国两晋南北时期,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局面,其余多数时间都是长时期的政权分立,朝代更替频繁(2)由于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上长和战争破坏,使得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尤为艰难。战乱引起北方人口向东北、西北、巴蜀和江淮以南迁移,从而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周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尤以南方为主。(3)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使得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政权模式都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汉族在发展中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成分,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期。一、政权更迭: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二、区域开发:人口南迁与江南23理清历史脉络,完成:(1)在图中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北方、隋灭陈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点。(2)计算此时统一时间所占的大致比例。据此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一、政权更迭理清历史脉络,完成:一、政权更迭2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巧思妙记】“三、四、五、六”三四五六三国:魏、蜀、吴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巧思妙记】“三、四、五、六”三四五25

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的政权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因此所有的政治制度必须为其服务。九品中正创立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事实上却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的统治——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士族门阀制度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的政权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26二、区域开发重要概念——区域开发:重点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但也包含东北、西北等的开发,以及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材料反映出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二、区域开发重要概念——区域开发:重点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但也27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王促荦《魏晋南北朝史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材料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虽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重心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上百万中原人口迁到长江流域定居。南迁农民具有强烈的农业开发愿望,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28

民族融合是两个以上的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过程中,互相吸收对方的特点,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各自的一些民族特性或逐渐形成另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现象。——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杨须爱在《“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载《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重要概念——“民族交融”与“民族融合”的区别三、民族交融问题:根据教材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民族融合是两个以上的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过程中,互29五胡内迁——少数游牧民族内迁魏晋之际,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

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南下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于是中原大乱。五胡内迁——少数游牧民族内迁魏晋之际,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30北方的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

材料1: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材料2: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修养问题:北魏孝文帝对汉文化的重视,能说明什么问题?

材料3:教材课后“学习拓展”材料问题:有史家认为,是孝文帝的急速汉化改革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对此你怎么看?北方的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材料1: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31“汉人吃胡食”画像石上图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逐渐为汉人接受问题: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何影响?“汉人吃胡食”画像石上图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32“历史发展大势’——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历史发展大势’——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33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珍视国家统一,自觉担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任,深爱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必34

蜀吴

西晋十六国东晋宋齐梁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陈隋东汉220221222266316304439317420420479502557589581618200300400500600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淝水之战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386534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年表东汉末年,曹、刘、孙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力之势。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东汉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内迁,由于宗室内乱,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所灭。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建东晋。此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把持,行九品中正制,逐渐走向衰落。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朝,东晋灭亡。前秦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宋齐梁北魏东魏西魏北35——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三国(220-280)——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4)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说明国家大分裂的过程中蕴涵的统一的因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发展大势’——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三、民族交融:民族斗争与汉胡互化一、政局变化: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重要概念——区域开发:重点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但也包含东北、西北等的开发,以及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据此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魏晋之际,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逐渐为汉人接受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三国(220-280)问题:北魏孝文帝对汉文化的重视,能说明什么问题?(1)通过观察“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前期”、“南北朝后期有”等形势示意图,指出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各政权大致的地理位置;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杨须爱在《“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载《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材料3:教材课后“学习拓展”材料东汉三国(220-280)西晋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北朝(439-581)北魏隋朝统一南朝(420-589)(266-316)灭灭383年淝水之战一、政局变化: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36二、经济南移: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材料

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虽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重心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上百万中原人口迁到长江流域定居。南迁农民具有强烈的农业开发愿望,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二、经济南移: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材料先秦与秦汉时期,37P28历史纵横“东晋的士族专权”可与教材正文,以及北朝孝文帝有关鲜卑士族与汉族士族通婚的内容,分析南朝士族的衰弱带来南朝政权的劣势,而北朝士族的积极进取为北方实现统一奠定基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问题:北魏孝文帝对汉文化的重视,能说明什么问题?二、经济南移: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材料反映出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可利用地图或年代尺,关注时序和各政权的空间位置,得出国家大分裂、大动乱的时代特点。根据历史文献、考古实物等史料,多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知道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P30史料阅读可用来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材料反映出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通过不同类型史料,简要说明江南经济发现的成就及原因;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逐渐为汉人接受——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二、区域开发: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2)区域开发的主要范围是江南,但也要注意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开发,以及黄河流域经济曲折发展,正是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才为后来隋唐大一统繁荣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一个高潮,应引导学生明确该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推动因素,形式(双向的),教师要讲出民族交融既促进汉文化的传播、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汉族的巩固壮大,又能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南迁农民具有强烈的农业开发愿望,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材料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虽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重心黄河流域。……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珍视国家统一,自觉担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任,深爱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此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把持,行九品中正制,逐渐走向衰落。民族融合是两个以上的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过程中,互相吸收对方的特点,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各自的一些民族特性或逐渐形成另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现象。通过不同类型史料,简要说明江南经济发现的成就及原因;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三国(220-280)——杨建新、贺卫光在《也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与钱国旗同志商榷》(3)简述蜀、吴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西晋时的“五胡内迁”、中原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各少数民族政权向汉族学习的史实;通过不同类型史料,简要说明江南经济发现的成就及原因;——王促荦《魏晋南北朝史(1)通过观察“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前期”、“南北朝后期有”等形势示意图,指出三国、西晋、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各政权大致的地理位置;问题:北魏孝文帝对汉文化的重视,能说明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