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脾胃学说的古代文献简介《内经》奠定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一、对脾胃解剖形态的论述《灵枢·肠胃》:“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经五寸,大容三斗五升。”《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由此可见,《内经》对脾胃的形态认识是建立在原始解剖实践基础上的。因为中医学更重视于脾胃的生理病理学研究,所以与现代解剖学有一定的差距。二、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
1.脾胃主水谷运化
《素问·灵兰秘典》:“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也,六腑之大源也。”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灵枢·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气于胃。”
3.脾胃主肌肉而充养四肢百骸《素问·玉机真藏论》:“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也。”“四肢皆禀气于胃。”《素问·平人气象论》:“脾藏肌肉之气。”四、对脾胃病防治的论述预防:
《灵枢·师传》:“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僻也。“治疗原则:
《素问·藏气法时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发之。”方剂:
半夏汤(秫米、半夏)——为胃逆不和不得眠主方。
兰草汤(佩兰)——脾瘅(口甘)《伤寒杂病论》奠定脾胃病
辨证论治的基础一、强调“实脾”的治未病作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当实脾”。
仲景继承《内经》“四季脾旺不受邪”论点,强调“实脾”在治未病中的作用,开东垣脾胃学说之先河。二、阐述脾胃病证的辨证纲要
1.脾胃病的六经辨证
阳明病:“胃家实”。阳明经证——“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腑证——“不更衣,内实,大便难。”
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满。”二、脾胃病证的八法应用1.汗法2.下法——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脾约丸3.吐法——瓜蒂散4.和法——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小半夏汤5.温法——理中汤、四逆汤、大建中汤、苓桂术甘汤、黄土汤、桃花汤6.清法——白虎汤、竹叶石膏汤、茵陈蒿汤7.消法——厚朴七物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8.补法——薯预丸、小建中汤、麦门冬汤三、重视“人以胃气为本”
仲景方常以调和脾胃的药物为佐使:如:发汗解表的麻黄汤中用甘草;调和营卫的桂枝汤用生姜、大枣、甘草;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用人参、甘草、姜、枣;寒凉清热的白虎汤用粳米、甘草;调胃承气汤加用甘草。
《伤寒论》112方中:使用调和脾胃的甘草方剂为70首使用顾护脾胃的大枣方剂为40首使用和中安胃的生姜方剂39首,干姜方剂24首
李东垣发展脾胃学说创立补土学派
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
李杲为金代著名医家,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善用温补方法以调理脾胃,后世将以他为代表的学术流派称之为补土派。《脾胃论》全书3卷,载医论36篇,方论63篇。
卷上载“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盛衰论”、“肺之脾胃虚”等论文8篇,载“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等方论4篇,论述脾胃的生理、病理多宗《内经》《难经》之旨。卷中论述“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及补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论述所创诸方的主治应用、配伍及加减法。卷下载十二篇论文,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它脏腑、九窍的关系及饮食伤脾诸方和治验。二、论述“脾胃内伤”病因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胃内伤的主要病因:1.饮食不节:“夫饮食不节则伤胃,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胃既病则脾无所受……故亦从而脾病焉。”2.劳役过度:“形体劳役则伤脾,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3.情志所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土位,此所以病也。”4.外感时邪:“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是上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阴火说(一)
阴火说的理论依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李东垣运用《内经》中“气”“火”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始终将其置于升降运动关系的考察下加以发挥,《脾胃论》:“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思,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内经》论述气火关系,重在阐述以火的变化为主导方面所引起的气的相应变化关系。而李东垣则侧重于以气的变化为主导方面所引起的火的变化关系。阴火发生的机理:阴阳水火是相互对立与相互消长的关系,气与火同属,皆为阳,朱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故按常理,气虚安能成火?而李东垣以脾胃为本,则从阴阳升降运动的角度观察气与火的对立制约关系.从五脏之气机升降运动而言,肾水赖下行心火之温而上行,心火赖肾水上行之养而下行。升降之枢转,正在中焦脾胃。若中焦脾胃功能失常,纵心肾无病,升降也必然发生障碍。
阴火说(二)阳火——气盛邪实拂郁而化之“火”,即“气有余便是火’。
阴火——脾胃弱虚,元气不足,无以运行,升降否塞,气机郁滞而化之“火”。此火之生正是因脾胃枢转失调,心肾上下升降关系失常所致。
有人将元气不足之发热以动力机作喻:“今有二车同行,其动力机良者,行速而节油,且不易发热;其动力机劣者,行缓而耗油,且易发热。油者,阴精类也,犹水谷之精;行者,力之所为,犹人体之气;发热者,犹人身之火,今耗等量之油,发热不高者,其力必大;其力弱者,产热必多……脾胃之虚犹动力机之劣者,必生火有余而化气不足。”阴火证的治疗:对阴火的治疗,李东垣一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常规,运用以反求平的施治原则,以顺应机体升降运动的自然趋势。虚火的治疗有三种情况:一是阴虚内热之虚热,治以滋阴降火,切忌甘温升发;二是阴盛格阳之浮火,治以回阳固逆,不可错用寒凉;三是脾虚气陷之阴火,以调复升降运动为治则。如《脾胃论》所说:“唯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火则愈……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五、创制“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热”两大治法
《脾胃论》以脾胃内伤为发病之由,以脾胃气(阳)虚、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为主要病机,以升发脾阳为治疗之本。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陷者举之”的原则,自制59首方剂,创立了“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热”两大治法。
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当归养血和营,协黄芪、人参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者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以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气虚发热者,得此甘温益气而除之,元气内充,清阳得升,则诸证自愈。升阳散热法——升阳散火汤为代表方方中以人参、炙甘草甘温益气,升麻、葛根、柴胡升发脾阳之气,防风、羌活、独活发散郁火,白芍、生草甘酸敛阴,以防发散太过。诸药合用,益气健脾,升散发越,使郁者得伸而阴火自消。其它名方:升阳益胃汤、羌活胜湿汤、清暑益气汤、调中益气汤、清胃散等王好古继承张李之说明晰脾胃之阴证王好古先与李杲同师于张元素,而王氏年辈较晚,元素逝世后又习医于李杲,著有《阴证略例》、《此事难知》等,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
一、提出阴证论以补李氏“辨阴证阳证”理论不足李杲虽系统阐述了脾胃学说,但只阐发了“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内伤”所造成的“阴火炽盛”之证,而对内伤冷物遂成的“阴证”论述不够。王氏提出阴证论,从伤寒阴证立论,指明阴证系由内伤冷物所引起,这就补充了李杲“辨阴证阳证”理论之不足。
二、阐述阴证的病因病机王氏认为“人本气虚实”是决定“阴证”是否发病的主要原因。若人本气实,则虽感寒饮冷,均不足以使人致病;人本气虚,虽感寒饮冷不甚,或既未感寒又未饮冷,但因“内已伏阴”,亦可发为阴证。
三、受“补脾阳”之启示而论治阴证王氏总结李杲治伤寒的大法,精审地鉴别阴证,特别是对“阴盛格阳”的“阴证似阳”和真阳证的辨析尤为精到。治疗方面主张温养脾肾,创立的返阴丹、回阳丹、火焰散、正阳散等均是以附子为主药之方。温补学派充实和发展了脾胃学说温补学派崛起于明代,是在纠正偏用苦寒之风中而诞生的。温补派强调温补脾胃和肾气善用甘温之品。代表人物有薛己、张景岳、李中梓等。
一、薛己继东垣之旨发己之见成为温补派先驱薛己(立斋),明代吴人。主要著作有《明医杂著注》、《内科摘要》、《本草约言》等。1.在东垣病因观点上,还认识到“命门火衰而脾土虚寒”;不但强调脾胃对肾命的荣养作用,而且还提出肾命对脾胃的温煦作用,重视肾与命门的作用。2.认为胃有胃气、胃血,脾有脾气、脾血;脾虚有脾气虚和脾血虚,胃虚有胃气虚和胃血虚。脾胃阳气不足不但可导致阳虚发热,而且还可出现阴虚发热之证。3.认为苦寒之药伤人阳气,应该以治本为主,或补气去热,或滋阴清热,故善用温补,慎用苦寒。六君子汤、六味地黄汤、八味地黄汤最为常用。
三、李中梓发前人之未备自成一家李中梓,字士材,明代江苏松江人。著《内经知要》、《医宗必读》、《伤寒括要》等。
1.明确提出“脾为后天之本”说《医宗必读》:“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首先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他十分强调胃气的重要性:“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2.倡导温补治疗脾胃虚损性疾病
李氏在临证治验上善用温补、升提和淡渗诸法治疗脾胃虚损病证。根据“脾为后天之本”之说,对于五脏虚损病证擅长从脾论治,如肺虚者,补土生金,认为脾有生肺之能,补脾之药尤要于保肺。治脾肾疾病,又重视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主张补肾与理脾兼行,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治肾不泥于滋腻呆滞;欲甘寒补肾,恐减食不利于脾,故在滋肾之中佐以砂仁、沉香;欲用辛温扶脾,须防愈耗肾水,扶脾之中参以五味子等。温病学派推动脾胃学说的发展温病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流派,形成于明清时期,以吴又可、叶天士、吴瑭等为杰出代表。他们不仅在温病学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对脾胃学说亦有发展。一、叶天士创立胃阴学说1.强调脾胃为本叶氏对杲《脾胃论》推崇备至,提出“内伤必取法于东垣”,在临证辨治中十分重视脾胃,说:“土旺四季之未,寒热温凉随时可用,故脾胃有心之脾胃,肺之脾胃,肝之脾胃以及肾之脾胃。”认为“久虚必损胃”。先天后天“二气交伤,然后天为急”,“上下交损之人,亦当治其中”。因此,叶氏在治外感病和内伤病中都必须十分注意脾胃的调治。2.阐发胃阴学说东垣阐发脾胃之阳(气)的作用及其证治贡献突出,叶桂则对阐发脾胃之阴的作用及其证治贡献卓越。叶氏明确提出“胃易燥”“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论点,总结了导致胃阴不足的几种原因:一是素体阴虚或年老津亏,复加外邪,温燥劫耗胃阴;二是禀质木火偏胜,因烦劳郁怒,五志过极,阳升火炽,燔灼胃津;三是五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吉林客运从业资格证理论考题
- 2024年辽宁客运上岗考试都考什么题
- 2024年甘肃道路运输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4年阿坝客车上岗证模拟考试
- 华为认证考试模拟卷及答案
- 输液泵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分析
- 道路桥梁维修工程合同台账
- 清洁外包合同模板
- 滑板公园租赁合同范本
- 矿泉水仓库装卸工招聘协议
- 冷库工程特点施工难点分析及对策
- Python-Django开发实战
- 小学道法小学道法1我们的好朋友--第一课时ppt课件
- 路由和波长分配PPT课件
- 光伏组件开路电压测试记录
- 配电箱安装规范
- AP1000反应堆结构设计
- 中英文商务派遣函样板
-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超市》含反思
- 弯臂车床夹具设计说明书
- 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探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