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形势分析及预测主讲老师
吕风勇第一节
2014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一、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再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工业生产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社会物价水平涨幅也呈现出回落趋势。虽然,中央有效维持了适度的“稳增长”政策,国民经济表现总体仍属平稳,但是,“稳增长”政策效应的递减、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以及部分产业特别是重化工行业产能的过剩,仍然使国民经济中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矛盾、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与财政能力弱化的矛盾、经济体制改革与短期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都有所加重。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增长与发展的矛盾再次显现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平均为7.4%,低于2013年同期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为7.4%,第二季度略上升至7.5%,第三季度再次下滑到7.3%。分产业看,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为7.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为7.9%,都比上年同期降低0.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的再次放缓,使得增长与发展的矛盾也进一步突出。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7.9%,比上年同期下滑5.6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下降到只有0.2%,比上年同期下滑9.2个百分点。尽管2014年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达到1
082万,但就业人员增长率只有1.5%,而上年同期为4.1%;全国财政收入增速也出现了回落,1~9月份为8.1%,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本级公共财政收入增速更是放缓至10.1%,比上年同期回落2.6%。短期增长乏力,必然波及远期发展能力,再次引发增长与发展的矛盾在所难免。2009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同比增速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图1
2009年第1季度~2014年第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同比增速(二)消费需求增长缺乏必要支撑,消费投资结构调整难度增大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0%,较上年同期降低0.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下滑,既受消费热点转换的影响,也受部分消费品价格增速下行的原因,同时受到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导致的家居用品消费增速回落的冲击,甚至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体制改革短期紧缩效应的影响。其中,建筑及装潢材料、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等居住类项目的消费增速都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6.0个、6.1个和6.9个百分点,这表明房地产市场疲弱的负面影响逐步开始显现;同时,金银珠宝消费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了3.1%,这主要受到金银市场价格向下波动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再度下降,将迟滞投资消费结构的转换进程,并对经济运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累计同比增速如下图所示:图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累计同比增速(三)CPI和PPI增速双双回调,宏观运行和企业经营持续承压2014年1~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8%。其中,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4%;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0.4%。PPI持续负增长,主要因为上游采掘业价格降幅较大,而且上游工业品产能过剩与库存偏高也加剧了工业领域通缩压力。9月份黑色金属材料类、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钢铁)价格分别同比增长-6.1%、-12.6%、-7.9%,汽车制造业价格同比也下降了0.4%。PPI持续负增长,对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产生了较大的负向冲击。1~9月份平均全国居民消费图3
CPI与PPI月度涨幅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1%。其中,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比8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不仅为年内新低,还创下了2010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除了工业品价格走低对CPI上涨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外,食品特别是粮食价格的走稳也对CPI走势具有较大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工业品价格向下调整和食品价格走势趋稳仍是影响CPI走势的主导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将侵蚀企业利润。(四)固定资产投资回落明显,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拖累经济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1%,较2013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由上年同期的19.7%回落到12.5%,制造业投资增速由上年同期的18.5%回落到13.8%。分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制造业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都有明显的回落;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政府主导投资的服务业投资增速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特别是房地产业投资,正是房地产业投资增速相对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的回落幅度,才导致了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的明显下滑。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状况如下图所示:图4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放缓导致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大幅下降。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7.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1.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8.2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据测算,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降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回落了约0.35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投资乘数效应与家居等消费产品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会更大。图5描述了GDP增长率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状况。从图5中不难看出,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已经下降到只有0.48个百分点,创下2000年以来的新低,这一现象值得高度警惕。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下降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速放缓,对经济运行形成进一步的冲击。房地产成交量的波动会对装修装潢、家具和家电等居民消费形成影响,从而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冲击。2014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6%,房地产开发住宅销售面积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3%,而2013年同期二者分别上升了23.3%和23.9%。图6描述了房地产开发商品房和住宅成交量的增速变化。与此相对应,2014年前三季度,建筑及装潢材料消费额增速放缓至13.8%,比上年同期回落6.9个百分点;家具消费增速放缓至14.5%,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速放缓至8.7%,也比上年同图5
GDP增长率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点数期回落6.1%。图7反映了2014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变化情况。不难看出,2014年前三季度,除了金银珠宝由于价格下跌导致购买需求减少较多外,与房地产市场高度相关的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和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相对上年同期增速回落幅度都大于其它社会消费项目零售额的增速回落幅度,这也导致了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由上年同期的12.9%回落到12.0%。图6
房地产开发商品房和住宅成交量的增速变化(五)国际经济回升缓慢,外部需求不足的挑战有增无减尽管2014年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一定复苏势头,但欧盟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复苏缓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继续承受经济下行压力。表1显示,2014年以来,OECD国家季度经济增长率比2013年总体有所提升,但金砖五国中,除了印度经济增长率略有提升外,巴西、俄罗斯和南非都有较明显的下降,中国则略降。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增长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继续面临外部需求下降的冲击与挑战。根据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按美元计算,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8%,其中出口增长3.6%,进口同比下降0.1%。尽管第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率提高到7.2%,但主要由于外贸刺激政策和体制改革带来的短期效应,长期影响还不确定。相反,制造业向东南亚等周边图7
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项目增速变化情况国家转移在加快,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欧美日等主要市场的份额持续下降,2014年上半年,中国纺织品、服装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分别下滑了0.1、0.4和2.8个百分点;而同期越南的同类产品,在欧美日市场的份额则分别上升0.2、0.7和1.1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削弱,中国产品的外部需求将继续趋于疲弱。表1
2012年以来OECD国家与金砖五国季度经济增长率变化状况单位:%时期OECD国家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中国2012年第1季度1.790.715.235.072.518.102012年第2季度1.590.574.514.272.667.602012年第3季度1.191.034.753.122.537.402012年第4季度0.691.805.151.492.177.902013年第1季度0.781.804.531.161.767.702013年第2季度1.103.534.621.031.917.502013年第3季度1.582.475.121.081.767.802013年第4季度2.182.174.551.602.137.702014年第1季度1.971.835.770.741.787.362014年第2季度1.90-0.825.900.801.127.50(六)法定准备金率继续高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严峻在很多国家倾向于零准备金率的大环境下,中国准备金率却一直居高不下。为服务“三农”、加大涉农和小微贷款投放,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一个流动性松动信号,但其影响范围很有限。因为,一般商业银行准备金率仍高达21%,仍然是融资高成本的第一源泉。其第一表象是货币供给增长率偏低。截至9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120.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比去年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2.72万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年末低4.5个百分点。其第二表象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慢。2014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12.8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12万亿元。其中,除了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净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外,其他融资类型的融资规模都有所下降,外币贷款同比少增1
409亿元,委托贷款同比少增329亿元,信托贷款同比少增1.23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增5
173亿元。在这一背景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必然依然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必然持续高企,高利贷成为普遍现象。二、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2013~2014年,全球经济形势总体特点呈现整体复苏态势,但是地域复苏或发展步伐失衡,在全球通胀趋于下降时,各国利率也开始分化,失业率总体来看有所下降,世界贸易也重拾升势。主要特点包括:(一)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低处趋稳,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高位下滑由于2011年以来的经济增速下降可视为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所以2013年的经济增速趋稳表明世界经济已经到达此轮经济周期的低谷,即将迎来全球经济的整体回升。与1982年和1991年的经济低谷相比较,本轮经济周期尽管受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冲击,但是仍能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无疑得益于新兴经济体较高的经济增速及其所占全球经济比重的提升。考虑到2003年低谷阶段也具有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速和新兴经济体较快速的经济增长,所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全球经济周期的形状,使得全球经济低谷变浅。表2描述了1982年至2013年部分年度世界GDP增长率。表2
1982年至2013年部分年度世界GDP增长率年份198219912003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IMF数据0.5271.7162.8443.9571.496-2.0064.1362.9352.4312.496世界银行数据0.41.312.74.01.4-2.24.02.82.22.2注:基于不变价与市场汇率计算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仍呈整体下降趋势。在金砖五国中,除中国、印度仍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速之外,其余三国的经济增速都已下降到较低的水平。这表明新兴经济体已经开始分图8
2008年第1季度~2014年第2季度金砖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化,部分新兴经济体已经基本失去内在经济增长动力,并且与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越高的新兴经济体相比,其经济增速下降越为明显。与之相反,独立性较强的新兴经济体,其内在经济增长可以维持下去,经济增速也可以处于较高的水平,一些国家(如印度)甚至有缓慢增强的迹象。发达经济体经济整体触底反弹,主要发达经济体从2013年第三季度起均出现增速回升。但是发达经济体的内部差别也非常显著。美国的经济反弹最好,其经济增速已经接近次贷危机之前的水平,波动幅度也较小;日本的经济增速虽然在强力刺激政策之下回到较高水平,但是其波动幅度过大,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欧元区的经济增速则仍处在较低水平,虽有回升,但是仍大幅低于次贷危机之前的增速。因此,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仍是结构性的。图9
2000年第1季度~2014年第1季度G3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总体来看,2013~2014年的全球经济已经开始从经济低谷复苏,但是经济复苏已经从之前的趋同趋势转为分化。这种分化既体现在发达经济体内部,又体现在新兴经济体内部,是新旧危机叠加(如乌克兰危机与欧债危机)和部分新兴经济体内在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的共同结果。由于这些危机和增长动力的地缘差异非常明显,所以可能带来全球经济发展在地缘上的不平衡。(二)全球通胀程度逐渐下降,但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差异仍很明显发达经济体的通胀较低,并且延续下降趋势;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水平较高,并且下降趋势放缓。这表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差异将在较长时期维持下去,并且相对而言,发达经济体的通胀受其货币政策影响而呈现更高程度的波动。分经济体来看,2013年,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整体下降,但是各国通胀下降的原因区别较大:美国通胀水平的下降与量化宽松政策基本同步,可认为是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的结果;欧元区通胀水平则未随货币政策的逐步扩张而上升,更多地表现为宏观经济的紧缩;较为特殊的是日本,2013~2014年的通胀水平急剧上升,这主要是受安倍内阁所推行的高度宽松政策的影响,难以长期持续。总的来看,货币政策力度的差异与地缘危机的冲击是导致发达经济体内部通胀水平分化的两个主要原因。图10
2000~2013年世界消费价格指数年均同比增长图11
2000~2014年G3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已经趋稳。在2013~2014年,金砖国家的通胀已经处于平稳状态,并且除中国之外,其余金砖国家的通胀水平几乎一致。总体来看,新兴经济体已经较好地将通胀控制在合理水平。图12
2000~2014年金砖五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三)全球利率水平基本稳定,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融资成本差距仍很明显2013~2014年,发达经济体的融资成本已经稳定在极低的水平。一方面,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均变得更加宽松,另一方面,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虽然逐步退出,但是量化宽松政策本身是利率已经降无可降后的产物,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变为紧缩。因此,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利率趋同并非是宏观经济本身的产物,而是货币政策竞争的结果。在汇率贬值的竞争压力下,没有哪个发达经济体有大幅提高利率的意愿,使得发达经济体的利率水平均处于极低的纳什均衡状态。图13
2004~2014年G3的即期利率新兴经济体的融资成本则居高不下。2013年金砖国家的利率水平基本稳定,进入2014年后,俄罗斯、巴西的利率开始出现较明显上升,印度、南非大致不变,只有中国在2014年8月份略有下降。因此,总的来看新兴经济体的融资成本有着向上提高的压力。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较,新兴经济体融资成本明显偏高,在此基础上的利率上升压力表明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不足的压力。图14
2004~2014年欧元区与金砖五国的利率注:利率为银行间市场及回购利率;中国2013年8月数据空缺。(四)全球就业形势继续好转,新兴经济体的就业形势仍然好于发达经济体2013年,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失业率均维持在2012年的水平,其中,图15
2000~2013年OECD国家的年平均失业率新兴经济体失业率较低,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仍然大幅高于危机之前的平均水平。进一步观察发达经济体内部,可以发现发达经济体核心国家的就业状况要好于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并且核心发达经济体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差距持续增加。G7(西方七个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与OECD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已经达到1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的失业率趋于理想水平,金砖五国中,除南非之外,失业率均收敛至4%~5%,低于次贷危机之前,且接近自然失业率。这表明相对于新兴经济体,非核心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图16
2000年1月~2014年9月OECD国家的月平均失业率注:失业率数据为调整后的失业率(HarmonisedUnemploymentRate),经季节调整。图17
2000~2013年巴西、中国、俄罗斯与南非的年平均失业率(五)全球贸易增速回升,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贸易同步复苏2013~2014年的全球贸易增速有所好转,不但新兴经济体延续了之前增速回升的趋势,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也触底反弹。尽管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增速仍未达到危机之前与之后的较高水平,但是国际贸易复苏的迹象已经十分显著。图18
2000~2013年第3季度世界货物与服务出口季度同比增长注:以2005年美元计算(六)全球经济开始整体复苏,中国大陆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者总的来看,全球经济增长已经到达经济周期的底部,开始整体复苏。但是经济复苏是不平衡的,不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差别明显,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内部也各自出现分化。这种分化在地域上非常明显,表现为欧洲非核心发达经济体的较差表现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较好表现。2013~2014年,中国大陆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者。从总量上看,根据IMF公布的世界国家与地区GDP数据,中国大陆在2013年的GDP为9.181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12.4%,仍位居第二(IMF烦的统计显示,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GDP将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从增速看,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2014年10月)》的数据,中国在2013年全球各国与地区的GDP增速中排第17位,但是排名在中国之前的国家主要是亚洲与非洲的新兴经济体,以及在战乱中的南苏丹、叙利亚,经济总量远远小于中国大陆,而经济总量较高的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速又远远落后于中国,所以,全球经济增长仍主要归因于中国大陆经济的较高发展速度。总的来看,中国大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4%,尽管因中国大陆经济增速的下滑而低于2012年的贡献率,但是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现价美元,以上数据引自IMF网站或根据IFM网站数据计算)。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一、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总体来讲,中国经济正处于向“新常态”经济的过渡时期。而“新常态”最根本的一个特征是经济增速将趋于下降,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放缓。这种“新常态”的特征,将决定着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和经济活动特征。(一)宏观调控四大目标的再平衡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和国际收支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调控目标变量的走势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使当前经济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新常态”的特征。1.宏观调控目标变量的走势变化(1)经济增长由“超高速”向“中高速”转换,逐步逼近长期潜在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尽管经历了几次较大幅度的波动,但是总体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1979~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9.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也达到8.7%。图19描绘了1979~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变化情况。直观来看,从图19中我们可以分辨出中国经济经历了四次大的周期波动,分别形成了四个较明显的波谷。第一个波谷出现在1981年左右,第二个波谷出现在1990年左右,第三个波谷出现在1998年左右,第四个波谷出现在2012年左右。第一个波谷的出现是因为政府为遏制急剧上升的通货膨胀主动从严调控而出现的结果;第二个波谷的出现则是受政治风波和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第三个波谷的形成则主要由外部冲击所致,即中国经济受到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第四个波谷则开始形成于2012年,2012年和2013年经济增长率都为7.7%,2014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略微下降至7.4%。第四个波谷形成的原因较前几次波谷的形成都更为复杂,既有外部冲击方面的原因,也有结构调整方面的原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经济发展特征的变化,第四个波谷的性质也正在发生变化,即逐渐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区间中枢,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增长将由过去30余年的“超高速”向“中高速”转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或许正在逼近其长期潜在水平,并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图19
1979~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变化情况(2)物价水平结构性分化,通货膨胀更多体现为成本推动而非需求拉动2012年以来,物价水平走势呈现出诸多新的特征。1979~2013年CPI和PPI的平均涨幅分别为5.3%和4.4%,2012~2013年CPI和PPI的涨幅分别为2.6%和-1.8%(如图20所示)。在新的阶段,不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持续明显低于平均值,而且CPI和PPI呈现出涨跌反向分化的走势,后一特征直接导致CPI和PPI涨幅差距扩大至4.5个百分点,远高于0.9个百分点的历史均值。CPI和PPI之间的走势分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影响物价走势的基本因素发生了变化,即主要由需求拉动转化为了成本推动。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逐渐进入了由“超高速”向“中高速”过渡的换档期,需求趋于疲弱,导致了CPI和PPI的涨幅双双趋落,PPI甚至由此进入了负增长期。然而,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变化,以及房地产资产价格的高企,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商业租金等成本升高,从而使CPI的涨幅回落速度远小于PPI。而且,成本推动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图20
1979~2013年中国物价水平变化情况(3)城镇失业率将继续维持低位水平,但结构性失业现象将有所加重图21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变化情况。从图21中不难看出,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着先降后升、继而趋于稳定的一种趋势。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较快速的下降。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国有企业破产和职工下岗现象日益严重,逐渐抬升了城镇登记失业率,2003年达到4.3%的峰值,此后逐渐趋于稳定。2011年以来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不断走低,但失业率并没有明显上升,甚至还低于危机前许多年份的失业率。2012年和2013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都只有4.1%。经济增长率的放缓并没有明显影响到失业率,主要是因为城市化进程中经济波动对劳动力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新增城镇就业人员的多少方面,而不会对城镇失业率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当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图22就表明了这一点,即2012年和2013年中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员分别达到1188万人和1138万人,虽然较2009~2011年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略有减少,但仍高于2008年以前的水平,从而当前经济增速的下滑对城镇失业率的影响仍是比较微弱的。图21
1979~2013年城市登记失业率变化情况图22
1979~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变化情况(4)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将维持,但“双顺差”规模将逐渐缩小2013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8213.2亿美元,是2000年的1655.7亿美元的23.1倍,年均递增27.3%。2014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再度增加1719.0亿美元,依然维持了较为明显的升势。图23描述了1979年至2013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变化情况。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主要源于贸易收支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双顺差”(如图24所示)。20世纪80年代,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尚有5个年度存在贸易逆差,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一直存在贸易顺差,并在2008年达到3488.3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点。直接投资差额一直为顺差,并在2011年达到2316.5亿美元的高点。2000~2013年,货物与服务贸易顺差、直接投资顺差分别保持了年均递增17.5%和13.1%的增长速度。正是中国长时期持续的巨额“双顺差”推动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图23
1979~2013年外汇储备增加额变化情况尽管如此,这一状况仍在悄然发生改变,中国将继续维持“双顺差”的状态,但是“双顺差”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继之“双顺差”的规模可能将会逐渐缩小。2008~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年均增速已经放缓至14.4%;货物与服务贸易顺差则在2000~2300亿元的区间震荡,已经看不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13年直接投资顺差虽然高于2008年,但是仍然低于2011年和2012年的规模。这表明,中国国际收支的状况正在逐渐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图24
1983~2013年货物和服务、直接投资差额变化情况2.宏观调控目标变量的关系变化(1)服务业发展速度相对提升,单位经济增长率的就业带动能力趋于增强尽管走向“新常态”的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但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就业问题并不会出现恶化:一是当前中国经济总规模已经十分巨大,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带动就业的能力增加;二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相对于第二产业有所上升,有效缓冲了经济增长率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图25描述了1979年至2013年单位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情况。1979年单位经济增长拉动的新增城镇从业人员为67.1万人,2001年为117.1万人,2013年则上升到147.8万人。其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单位增长率对应的从业增加人数更是由1979年的36.5万人上升到234万人。图26则描述了分时期单位经济增长的平均就业带动情况。单位经济增长带动的平均新增城镇从业人数在1978~2013年为83.7万人,2009~2013年则为138.3万人;第二产业增加值单位增长率对应的平均从业人数在1978~2013年为41.1万人,2009~2013年则为54.3万人;第三产业增加值单位增长率对应的平均从业人数在1978~2013年为65.6万人,2009~2013年则为100.8万人。第三产业不但吸纳就业的能力远高于第二产业,而且吸纳就业能力的增长速度也高于第二产业。图27则表明了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比率也在发生变化,近年已经出现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的趋势。图25
1979~2013年单位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能力图26
1978~2013年单位经济增长的平均就业带动能力图27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值(2)投资过热的倾向将得到抑制,经济增长的通货膨胀效应将降低中国通货膨胀既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的农产品部门价格的上涨,也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即主要由于投资过热导致的原材料和产成品价格的上升。其中,投资过热带来的通货膨胀更容易在短时期内爆发,其剧烈程度和负面影响也是最大的。图28描述了1981年至2013年投资与物价的变化走势图。从图28中不难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无论是居民消费价格还是工业品出厂价格都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与之相一致。201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由2003~2010年的平均增速26.1%下降到19.3%,2014年上半年更是进一步下滑至17.3%。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由“超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其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将是由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向消费带动型发展模式转换,投资增速过高的局面将得到逆转,从而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将趋于降低。图28
投资与物价的变化走势对比(3)内需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对外贸易依存度将持续降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曾是推动中国经济迅速摆脱贫困陷阱循环、步入高速发展之路的主要动力之一。然而,随着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巨额累积和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额与GDP的比率)的急剧上升,不仅国际经济失衡矛盾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而且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稳定也受到严重威胁。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向“新常态”状态发展,过去那种过度依赖对外开放的趋势正在发生逆转,内需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顺差占GDP的比重和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将持续降低,中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外部风险逐渐减少。从图29不难看出,国际收支占GDP的比重、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在2007年和2006年达到最高点后,便开始呈现出逐渐走低的新趋势。其中,国际收支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1.74%降低到2013年的0.90%,对外贸易依存度由2007年的65.2%降低到2013年的45.4%。图29
国际收支占GDP比重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二)社会需求的变化状况1.总需求增速将略有放缓,但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在迈向“新常态”时,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将会有减缓,这主要是由对外贸易增速下降和重工业化进程趋缓等因素决定的。图30描述了1981年至2013年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增长变化的状况,2009年以来三大需求的增长速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放缓,同时消费和投资增速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投资增速的放缓和消费增速的相对增加,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运行。图30
1981~2013年三大需求的变化情况2.需求结构将持续优化,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将不断提升由于三大需求增速的涨落幅度不一,需求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5年曾经高达22%,但2011以来已经连续三年转为负值,外需在总需求中的作用开始削弱。相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3年至2007年基本维持在40%以下,2008年至2010年则维持在50%以下,但2011年至2013年已经上升到50%以上,消费在扩大内中的作用明显上升。图31详细描述了1981年至2013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的变化情况。图31
1981~2013年三大需求的比例变化情况(三)社会供给的变化状况1.总供给受需求结构转换影响增速出现下降,但全要素生产率将有所提高由于需求总量增速放缓,以及需求结构的转换,中国总供给增速出现了下降,特别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下降更为明显。图32描述了1992年至201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自2010年以来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特别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2013年比2010年下滑了4.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下滑较为温和,但也回落了1.53个百分点。图33则描述了轻工业和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化情况,多年来,重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高于轻工业,这一局面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由于劳动力低廉的大量使用和重工业化对资本的过量吸纳,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全要素生差率都较低,而在走向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服务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全要素生产率将有所提高。图32
1992~201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变化情况图33
1999~2013年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变化情况2.城市化和工业化差距缩小,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供给结构的轻型化对外贸易和房地产的发展使得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制约,中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从而使得服务业发展缓慢。在走向“新常态”过程中,一方面受益于户籍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对外贸易发展和重工业化进程的回缓,中国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服务消费将得到提升,从而生活服务业发展会加快。同时。随着中国现代生产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也会加快。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将明显推动中国供给结构的轻型化。图34和图35描述了三次产业、工业增加值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图34
1981~201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图35
1981~2013年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四)供需关系变化与影响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会略有下滑,但是供需矛盾会趋于缓和,经济结构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将逐渐提高。1.“三化叠加”带来的需求效应逐渐衰减,供给结构性过剩将成经济“新常态”伴随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入WTO,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阶段。这一时期,以对外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为特征的全球化、以房地产大规模开发为核心的城镇化、以固定资产投资为动力的重工业化的“三化叠加”,促进了中国“大投资”“大开放”格局的形成,旺盛的需求刺激着各行各业的发展热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正是对外出口贸易和投资带来的旺盛需求的大幅增长,使得中国经济维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然而,当前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都逐渐减弱。对外贸易的趋势性下降、重化工企业的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及居民债务负担的提高,分别限制了出口、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的较快增长。这些因素都表明“三化叠加”时代的那种旺盛的需求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不仅如此“三化叠加”旺盛需求刺激的加工贸易产能和重工业产能,由于要素成本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出现了结构性过剩趋势,部分过剩产能可以由逐渐增长需求来消化,但也有部分产能特别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出口行业产能会长期过剩,只能伺机退出或转移。2.体制改革增强市场决定性作用,投资“潮涌”效应趋弱将抑制需求过度波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了GDP或企业规模产生投资冲动,特别是在“三化叠加”时代更是引起投资“潮涌”现象的出现,并在经济“退潮”之时带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决定性作用将大为增强,地方政府对GDP规模的追求热情将得到抑制,国有企业经理人经营行为将受到更严格的约束,从而投资冲动带来的投资“潮涌”效应和需求过热现象也将受到削弱,从而需求将更为平滑,对供给的冲击也会减轻,供需矛盾相当程度上会得到缓解。3.“萨伊定律”适用性增强,供给创造需求能力上升将会有效平滑供需内在矛盾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迅速推进的体制改革,将会显著降低市场的各类交易成本和寻租成本,科技创新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从而企业供给能力将进一步释放,产品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会趋于下降,进而创造出更多的需求。“萨伊定律”,即所谓供给创造需求的论断,将更多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验证,将有效平滑供需矛盾带来的经济波动。同时,中国要素供给状况的变化,将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服务业比重将进一步上升。中国对外贸易增速的放缓,将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内储蓄用于国外消费的程度,并将资源更多地用于为国内生产方面。由于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足够供给国内消费,但是服务产品供给则相对不足,从而资源将更多地流向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在国内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将使得国内居民获得更大的消费效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会有所提高。由于服务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具有不可分割性,供需脱节的矛盾也较小,也会削弱供需内在矛盾,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二、中国经济运行形势预测(一)当前主要经济矛盾对经济运行的影响2014年中国经济再度出现明显下行,不仅是因为受到了结构持续深刻调整的负面冲击,而且也因为受到了宏观调控政策缺乏连续性的不利影响。结构调整将有助于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升增长潜力和效率,但在短期却会产生一定的紧缩效应,威胁宏观经济稳定。因此,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将长期对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冲击,这就内在要求“稳增长”政策来抵消其部分不利影响,降低结构调整成本,减少结构调整可能遇到的阻力,为经济的长期发展营造稳定有利的环境。所以,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的紧缩效应仍在;二是“稳增长”的效应递减。1.结构调整紧缩效应仍在,增加了经济下行压力被动性结构调整所具有的紧缩效应,不仅是导致短期经济下行的内生力量,而且也将在长期对经济稳定运行构成威胁。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档期和结构调整期,但是所处的具体阶段却有差别。经济增速的成功转换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需求效应由曾经的超高速增长逐渐恢复到长期潜在增长水平;二是要素成本上升和产能过剩引致的紧缩性效应逐渐削弱或消失;三是新的供给结构形成并自行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需求。就需求角度来看,目前经济增速已经降落到比较合理的区间,基本完成了由高速向中高速的转换。但是,就供给角度来看,结构调整却还远没有完成,它所具有的紧缩效应仍明显大于它所带来的需求效应,可能推动经济增速最终跌出合理区间。而且,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内部需求比重的增加等,分别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更快放缓、外部需求萎靡不振引致的,结构调整具有很强的被动性而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导致在经济结构出现改善的同时却没带来相应的需求增长。当前中国还存在结构升级缓慢的问题,从而经济增长难以摆脱对社会投资的严重依赖,进一步降低了自身运行的稳定性,在外需萎靡和内需乏力的双重冲击下,更容易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被动性结构调整将长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矛盾,直到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主动性结构调整占据主导,那时的结构调整才可能具有更显著的正面需求效应,否则将一直对经济运行产生压力。2.“稳增长”效应减弱,经济增长缺乏政策支撑“稳增长”政策的不连续及效应减弱,将会使经济增长进一步失去底部支撑。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两类:一是经济暂时周期性衰退时,要防止因经济过度失速而造成的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并最终促使经济尽快回复至正常的增长通道;二是经济增速趋势性下滑时,应设法延缓下滑的时期和降低下滑的强度,为结构调整赢取时间,避免因经济下滑过快陷入衰退带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时期,政府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摒弃强刺激而注重微调节,比较成功促使经济实现了软着陆,已实现了第一类宏观调控目标。但是,由于结构调整带来的紧缩效应仍在发酵,经济仍然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第二类宏观调控目标应该成为当前政策操作的首选。然而,由于,中国政府直接调控经济的能力在减弱,以及因过分强调结构调整和担忧金融风险而束缚了“稳增长”的政策操作,“稳增长”政策呈现出一种非连续性,政策效应也呈现递减趋势。前三季度,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增速下滑,表明了“稳增长”的投资政策的力度在减弱;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速也降至12.1%,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居高不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反映出货币政策在实际效果上存在着紧缩的倾向。“稳增长”政策的不连续及效应减弱,也对中国经济下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济增长的特征是总量增长,需要扩大消费和投资等短期宏观政策的支持;发展的主题是结构,需要体制改革等长期制度安排的支撑。当前,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正在顺序推进中,经济的潜在增长力正在逐步得到释放。但是,由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在短期具有很强的紧缩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已造成较严重的冲击,所以也需要短期内行之有效的以需求管理为特征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冲经济下行的压力。(二)近期需求因素变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尽管中国经济未来将呈现出新的运行态势和特征,经济运行将更加稳定和健康,但就短期而言,由于结构调整存在的紧缩效应,以及“稳增长”政策的效应减弱,中国经济仍然将面临一定的向下运行的压力。因此,2014年第4季度和2015年将基本保持稳定运行,并且经济增速会略有走低。投资需求方面:2014年前三季度,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9.3%,土地购置面积下降4.6%,商品房待售面积增长28.0%,同时,鉴于房地产价格相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偏高,市场成交量难以有效放大,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预期风险增加而预期收益下降,这将会对房地产开发投资产生不利影响。从宏观层面来说,由于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产能过剩严重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社会总需求总体不足,这也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不利冲击。不过,由于居民收入增长仍然较快,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过快下滑已经威胁到宏观经济稳定,从而中央政府有可能矫正过去较为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进一步回落,但是回落幅度仍然将会有限。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地产成交量增速持续放缓的影响,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依然存在的影响,制造业投资也将呈现出稳中趋降的特征。政府为“稳增长”将会适当扩大投资规模,但受地方投资能力和政策效应递减的约束,政府主导投资增速也难以有效提升。综合这些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第4季度和2015年将呈现稳中趋降的特征。消费需求方面:2014年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6%,较8月份略低0.3个百分点。其中,粮油食品和饮料烟酒、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石油及制品、建筑及装潢材料等项目消费增速都有较大幅度的降幅。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再度放缓,既有部分消费品价格增速向下运行的原因,也受到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导致的家居用品消费增速回落的冲击。而且,由于未来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成交量仍然难以有效出现较快增长,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仍然会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尽管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成本将趋于降低,垄断过度加价有望得到破除,从而对消费将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不过总体来看,在深化体制改革、需求依旧疲弱、物价涨幅回落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消费增长将呈现稳中有降趋势,未来增速仍然难以有较大幅度的回升。同时,政府控制公款消费的决策对消费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在发酵,短期内仍会对消费增速的恢复和提升产生抑制作用。不仅如此,尽管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82万人,但是增长率却下降到只有1.5%,而且前三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呈现出逐季回落的趋势。综合这些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第4季度和2015年也将呈稳中略降的趋势。进出口方面:2014~2015年的全球经济将会小幅复苏,并且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化。在发达经济体中,欧洲之外的经济体会有较明显的经济增速,欧洲经济体则将持续低迷。在新兴经济体中,东亚与东南亚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将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非洲与中亚的新兴经济体将出现较高的增速,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可能再度陷入停滞。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仍然决定全球经济的基本走势。2013~2014年的经济数据显示出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分化加快。尽管欧债危机、乌克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施工合同台账模板
- 烟酒店合伙协议合同范本图片
- 挖掘机买卖合同
- 濒危动物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课件
- 简易劳动合同书范本
- 基于2024年度市场推广协议的广告投放3篇
- 危险品运输合同模板
- 名义夫妻协议书范本
- 合伙经营合同协议书范本
-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原料药主要工艺设备(釜、固液分离、真空泵、干燥)
- 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9《我爱我的同学》 北师大版
- 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培训会
- 《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12-0202)
- 《美丽的小兴安岭》学情分析方案
- 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课件讲义
- 低压电工作业(复审)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通信工程投标专家继续教育题库(附答案)
- 直播带货-直播控场-带货直播间如何控场
- 【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30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