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_第1页
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_第2页
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_第3页
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_第4页
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考纲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素养解读时空观念理清从明朝至清朝(1840年前)君主专制强化下中央机构的演变,总结归纳秦汉至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的历程及特点。历史解释明初废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君权与相权矛盾基本解决;明成祖时设内阁。清初延续明代制度,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史料实证运用古代史料、后世研究评论材料,史料实证明清政治统治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客观辩证地看待明清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家国情怀明清时期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从中体会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课前自主学习 通史整合圈定主干I教材主干梳理I考点一明朝强化专制皇权.废丞相(1)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⑵措施:明太祖裁撤史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3)影响: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设内阁(1)前身: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⑵设立:皿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⑶演变: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拥有“票拟”权。〃①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⑷特点,②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③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⑸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考点二清代设立军机处.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特点: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1)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2)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改土归流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I教材拓展补遗I[教材补充]明代宦官专权洪武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宦官专权是明朝国家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是皇帝极端专制主义的强化带来的皇权本身的异化。[史料论点]军机处的运行机制及特点本朝谕旨诰命……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且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王昶《军机处题名记》核心论点:(1)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承旨书谕”,成为中枢核心。⑵清代内阁受控于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课堂互动探究 技法点拨突破重难探究1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2017•课标全国H,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土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方法突破》点评本题借用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现象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特点,主要考查对君主专制统治下历史现象的理解认识。审题解答此题关键是从明代朱元璋时期不许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代中后期宦官读书制度的变化,表明明代中后期宦官参与中枢决策的事实。解题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从而达到宦官参政,牵制内阁的目的,说明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A项。明朝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史论链接』角度1明清政治制度继承与创新的表现及影响(1)明清对先前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沿袭元代行省制度,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选官制度继续沿用科举制,但发展为八股取士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⑵明代内阁确立、加强特务统治;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推行严酷的文字狱等方面,则是一种创新发展,也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强化了君主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过于集权,导致了制度的僵化和压制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延缓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角度2明代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1)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⑵不同:三司制受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由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即时体验』1.(2018•辽宁大连模拟)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A.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口.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解析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明朝的司法审判制度,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选B项。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而不是提高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不合题意,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分工明确,没有权力交叉,故D项错误。答案B2.(2018■山东潍坊模拟)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解析据题干可知这一改变加强了皇帝对总督、巡抚的监督控制,从而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这一改变与遏制地方官僚腐败关系不大,A项错误;总督、巡抚的设立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这一改变无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会扩大地方行政权限,C项错误。答案C探究2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史论链接』角度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⑵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⑶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⑷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角度2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分割相权;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⑵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⑶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⑷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⑸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角度3全面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史料实证』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白寿彝《中国通史》史料三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教你读史耳(1)解读史料一,理解“私人办公厅”体现了内阁的性质;“真正领袖”说明内阁制强化了皇权,强调了内阁制的作用。⑵解读史料二据“谕旨诏令”“由军机处密封”等关键信息,可知军机处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诏令,这反映出皇权得到空前加强。⑶史料三的解读紧扣最后一句话,说明了中国君主专制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决策失误。学会用史基.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性质及作用。提示: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作用:加强了皇权。.根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提示: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提示: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恐怖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时体验』1.(2018•江西南昌模拟)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解析根据材料,内阁的机构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故选A项。材料没有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丞相制度,C项错误;D项应该出现在内阁权力达到鼎盛时期,材料缺乏依据,排除。答案A2.(2019■山东潍坊模拟)“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A.传达皇帝旨意 B.参与行政决策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解析根据“廷寄”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A正确。答案A提升核心素养 命题研究素养提升[命题素材]从“唯物史观”角度解读明清政治制度的利弊在明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清朝的专制主义君权强化到了极点。清朝的各位皇帝,个人素质都比较高,而且勤于政事,一直都大权独揽。康熙皇帝认为,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全国大小政务主要由他一人批办,自称“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批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传说雍正最后是累死在批阅章奏的书案前的。乾隆皇帝直到86岁做了太上皇,还是励精图治,大权在握。他总结清朝皇帝乾纲独断的政治体制时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解读观点立(1)说明了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主要体现:南书房,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这些机构都唯皇命是从,但其依靠的还是皇帝的勤政和个人的素质。⑵清朝康乾盛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主要保证是:对皇储的严格教育;皇帝的个人素质;皇帝的勤政;皇帝大权独揽等。命题预测]^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君权强化到了极点”的表现及原因,并指出其影响。解析表现可结合清代君权强化到极点相关史实总结概括;原因要从皇帝个人素质、皇储教育、皇帝大权独揽等角度考虑;影响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回答。答案表现:先后设立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加强皇权。原因:对皇储严格的教育;皇帝的个人素质及勤政;皇帝大权独揽等。影响:使专制政治走向顶峰并日益反动;压制了新经济因素的增长;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等。随篁演练落实 「经典选题分类体验『真题体验』.(2016•课标全国I,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选B项。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故C项错误;派遣巡抚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D项错误。答案B.(2014•课标全国H,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据题干及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演变信息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虽然内阁首辅有时操纵朝政,但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皇权的信任,故进一步表明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故选B项。答案B.(2018•北京文综,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解析从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A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且清朝中央集权强化,故B项错误;当时不存在宰相一职,排除C项;军机处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且为皇帝所直接控制,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答案D『经典模拟』1.(2019・广东肇庆模拟)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纳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由此可以推知明朝()A.皇权高度集中B.内阁首辅大权独揽C.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D.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万历年间首辅权力的膨胀,反映了皇权的高度集中,故选A项。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不能独掌大权,B项错误;首辅听命于皇帝,C项错误;首辅具备一定的参政权,而不掌决策权,D项错误。答案A.(2018■山东泰安期中)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故而敢于批评时政。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对读书人采取八股取士等政策,使得知识分子失去了以往儒家的进取精神,不得不采取独善其身的办法,故选D项。答案D.(2019・山东济宁模拟)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解析根据材料“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可知,“奏折”制度使皇帝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A。答案A.(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解析据题干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表明军机大臣需要慎密通敏,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大臣应具备的素质要求,A项错误;与经世致用无关,B项错误;清代军机处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C项错误。答案D课时作业一、选择题.(2018■山东德州期末)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信息,可知题干反映的现象导致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故选A项。答案A.(2018■黑龙江哈九中四模)朱元璋吸取元朝覆亡的教训,认为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员()A.享有行政决策权 B.有举荐人才之权C.对朝政有谏议权 D.对政事有终审权解析据题干中“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提及了监察官员的胆识和职权范围,故选C项。从材料可知台宪之官是言官,非行政官员,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监察官员有举荐权,B项错误;政事的终审权是皇帝,故D项错误。答案C.(2019■山西太原模拟)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这一事件凸显出()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 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解析据题干材料中“空印案”的缘起是“欺君罔上”,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强调是贪污,A项错误;没有体现地方独立倾向,B项错误;财经程序上的问题,不是制度上的问题,C项错误。答案D.(2018■山东青岛调研)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务的机构。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材料表明()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内务府是管理皇室事务的自成体系机构,但是它的收入与支出却是既有皇帝也涉及国家,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中央机构,C项错误;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答案A.(2019・广东茂名模拟)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解析据题干“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可见政治与当时的人伦结合,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官吏的考核严格,B项错误;从材料可得出孝是当时宣扬的思想,但得服从政治的需求,C项错误;“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无法看出皇权与政府权力的关系,D项错误。答案A.(2018・山师附中考前押题卷)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 D.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解析从材料中的“大臣行政”和“君臣联合行政”可以看出,军机处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答案B.(2019•山东枣庄模拟)康熙四H^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C.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D.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解析根据材料“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凭照入台,体现了清中央对台管控的一面,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携眷入台问题,不体现台湾的海防作用,B项错误;”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与历史事实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入台人员的原居留地,D项错误。答案A.(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解析据题干可知,皇帝对官员处理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摇摆性,即反复无常会使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选C项。题干并没有反映雍正帝对法律的弱化,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吏治腐败,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D项错误。答案C.(2019・山东日照模拟)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文。此举旨在()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 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解析根据材料“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文”可知,清政府的行政文书之所以包括各种文字,这就是在利用政治大一统维持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答案A.(2018•四川泸州二诊)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A.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B.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C.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D.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政府要求少数民族首领的继承人必须接受儒学等官方思想才能继承土司,通过学习中央王朝主流思想强化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故A项正确。答案A.(2018・山东济宁模拟)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解析根据题干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A项。决策失误的减少体现在多人参与,B项错误;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决策,题目中并未牵涉,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干中材料不相符,D项错误。答案A.(2018・山东临沂期中)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本质上反映了()A.皇权至高无上 B.君主权力受到挑战C.中央集权体制破坏 D.君主专制被推翻解析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故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2018•湖北襄樊期中)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人直,备顾问而已。——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0九《宰辅年表一》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