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约视野下的我国刑事诉讼_第1页
国际公约视野下的我国刑事诉讼_第2页
国际公约视野下的我国刑事诉讼_第3页
国际公约视野下的我国刑事诉讼_第4页
国际公约视野下的我国刑事诉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诉讼法国际公约视野下的我国刑事诉讼姓名:崔虹学号:0131114377班级:法学一班指导老师:邢娜时间:2015年5月12日国际公约视野下的我国刑事诉讼摘要: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日益要求人权保障的国际化与法制化,其最直接的就是试图通过制定一系列国际性文件来逐确立涉及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希冀世界各国在刑事诉讼制度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等的权利保障,统一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关键词国际公约权力保障未成年人罪犯犯罪嫌疑人精神病人国际公约与刑事诉讼国际公约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类社会出现了国家,并且国家之间发生了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和文化等关系,就会在实践中发生一些调整这些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在奴隶社会期间,国际法处于萌芽阶段;封建社会时期,国际法处于雏形期,此时国家之间的条约主要涉及战争或边界内容。国际条约的重大发展时期是在二战之后。其中产生了一个较新的国际法分支——国际人权法。之后中苏美英等国倡导成立联合国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规定在一个国际组织文件中。之后的《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不断加强对人权等的保障。国际公约涉及的内容形形色色,极为广泛,其中便有与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相关的问题研究。针对刑事诉讼领域,国际公约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人权保障人权保障是日趋重要的问题。国际公约人权体系涵盖了众多条约,《世界人权宣言》就位列其中。此外还涉及《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歧视公约》、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防止及惩办灭绝中种族罪公约》和《禁止并惩办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和《罗马规约》和《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有害的童工形式公约》、《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专门性法律《北京规则》、《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以及《利雅得准则》与《防止、禁止和惩治人口贩运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行为议定书》、《残疾人权利公约》、《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和《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保护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监禁的人的原则》、《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关于检察官作用的准则》、《关于保护死刑犯的权利的保障措施》,以及一些洲际人权公约,如《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非洲人类及人民宪章》等。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属于预防和控制犯罪涉及《加拉加斯宣言》、《米兰行动计划》、《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环境中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的指导原则》、《关于发展角度进行预防犯罪和形事司法国际合作的建议》、《反腐败的实施措施》、《综合性预防犯罪的措施汇编》、《预防和控制有组织犯罪标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措施》、《防止侵犯各民族动产形式文化遗产罪行示范条例》、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反腐败公约》等。这些法律文书指出,对预防犯罪和刑事审判问题的探讨,必须联系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把预防犯罪和改革刑法、程序法结合,包括实行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和移送观护等。刑事国际协助涉及《引渡示范条例》、《刑事事件互助示范条约的任择议定书》、《关于犯罪收益的刑事事件互助示范条约的任择议定书》、《刑事事件转移诉讼示范条例》等。这些文书确认,各国为预防、打击犯罪而需要提供最广泛的合作,包括引渡、收集证据、递传司法文件等。总的来看,国际公约中的刑事诉讼司法体系所追求的准则和目标有两个:亦是实现司法公正,保障基本人权;二是控制犯罪增长,维护法治秩序。并且第一个目标是其核心要求和侧重点。中国签署、批准的国际公约及其适用我国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在人权保障方面逐渐与世界接轨,不断加强人权保障,这也是与国际刑事诉讼接轨的体现。在人权保障方面,我国先后签署了《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即《北京规则》、《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即《利雅得规则》)、《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有害的童工形式公约》并批准了《残疾人权利公约》、《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反腐败公约》等,且这些公约已经在我国生效。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我国于1997年签署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并于2001年正式批准该条约;以及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但公约尚未对我国正式生效。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重要渊源,当事国应当善意履行其参加或缔结的条约。当国际条约生效,便对当事国产生国际法与国内法适用的问题。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参加的国际条约通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申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其他相关法律也有类似规定。可见,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在国内有直接的效力;同时,当其与国内法冲突时有优先适用的条件。但这之中不包括我国在批准、加入时的保留条款。同样,在刑诉中也应该确立国际法优先的原则。但在我国,刑事司法浩如烟海,没有直接引用国际法作为法院判决依据的实际判例。但在律师辩护中,可以引用公约作为辩护理由。对于此提出的辩护意见,法官应该认真听取并在形成判决时予以认真考虑,使判决不违反在我国有效的国际法规范。对公约的具体分析基本共有的权利在我国签署批准的公约中,所规定的许多权利中,涉及对普通人权的保障,无论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或是罪犯、未成年人等,都普遍使用的基本权利。人身自由和安全的权利《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第l款规定:“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人的生命”。第2款虽然承认死刑的存在,但死刑作为对生命权的限制必须是合法的和严格的。“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这种刑罚,非经合格法庭最后判决,不得执行”。第6条4一6款还要求,为了向彻底废除死刑过渡,应该把对生命权的限制压缩到最低程度。在有关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方面,公约第9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或者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确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公约不但确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项基本人权,而且对如何实施所有人的法律平等权提出了规定。第2条规定:“本公约每一缔约国承担尊重和保证在其领土内和受其管辖的一切个人享有本公约所承认的权利,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公约第14条第1款规定:“所有人在法庭和裁判所前一律平等”。这是指所有的人对法律的适用都是平等的。第1款接着规定:“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这是指人人应该有权接受公正的和公开的司法审讯。《世界人权宣言》第7条也规定了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有法律的平等保护。司法补救权公约第2条第3款要求第一缔约国承担下列义务:(1)保证任何一个被侵犯了本公约所承认的权利或自由的人,能得到有效的补救;(2)保证任何要求此种补救的人能由合格的司法、行政或立法当局或由国家法律制度规定的任何其他合格当局断定其在这方面的权利;并发展司法补救的可能性;(3)保证合格当局在准予此等补救时,确能付诸实施。禁止歧视和保证所有的人得到平等和有效的待遇在人人享有上述法律面前平等权的同时,公约要求禁止歧视和保证所有的人得到平等和有效的待遇。公约第26条规定:“所有的人在法律前平等,并有权受法律的平等保护,无所歧视”。人格和尊严公约还延续了《世界人权宣言》第6条有关保障个人在“法律前的人格”的规定,在第16条中提出:“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这是为了保障每个人即使在面对法律或受法律制裁时,也应该保留其基本的。这项人权在法理上的重要性与维护个人肉体完整的权利是一致的,是一项重要原则。禁止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公约第7条规定,任何人均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特别是对任何人均不得未经其自由同意而施以医药或科学试验。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中也有对禁止酷刑的相关规定。这亦是对遏制酷刑刑讯的规定。酷刑行为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大多数国家都在国内刑法中规定了禁止酷刑行为的规范。我国的法律、政策与司法实践一贯反对酷刑(包括肉刑、刑讯逼供与体罚虐待)。我国在加快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中,也采取了切实的步骤与国际社会以步调一致的行动,共同为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的行为和现象而斗争。我国政府于1986年12月12日签署、1988年10月4日正式批准了《禁止酷刑公约》。酷刑行为在中国是犯罪行为,因此中国政府对酷刑现象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确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我国《刑法》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3条的规定,“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以及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刑法》第248条对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情节严重的,给予刑事处罚。通过司法程序处理酷刑事件,追究酷刑罪的刑事责任,是我国打击酷刑行为的主要方式。近年,国家司法机关一直把酷刑等案件作为重点加以查处。由国家司法机关依法查处酷刑等案件,这是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的行为和现象的最重要的措施,对于禁止这类犯罪产生了显著作用。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第14条第3款(庚)项目于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拒绝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是来源于罗马法的一项历史悠久的权利。该权利与刑事诉讼中的对抗精神一致,体现了诉讼的文明性。出庭受审、辩护和获得指定辩护的权利辩护制度是现代刑事司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在我国,被告人的辩护权不仅被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上,而且宪法也明确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款(乙)项规定:“有相当时间和便利准备他的辩护并与他自己选择的律师联络。”《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款(丁)项规定:“出席受审并亲自替自己辩护或经由他自己所选择的法律援助进行辩护;如果他没有法律援助,要通知他享有这种权利;在司法利益有此需要的案件中,为他指定法律援助,而在他没有足够能力偿付法律援助的案件中,不要他自己付费。”第14条第3款第4项是第14条第3款中包含的权利最多的一项规定。我国学者将该项中规定的权利分别称为出庭受审的权利、辩护的权利和获得指定辩护的权利。同样,在《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1条和《保护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监禁的人的原则》第11条明确规定了被告人的上诉权利和执行机关的告知义务。在刑事诉讼中,嫌疑人、被告人以及他们的委托辩护人依据刑诉法及有关法律关于辩护制度的规定,针对控诉,提出能够证明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依法应当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材料和意见,以防止和避免罚及无辜或者罚不当罪,维护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获得公正、公开审判的权利《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1款规定:“在判定对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或确定他在一件诉讼案中的权利和义务时,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世界人权宣言》10规定“人人完全平等的有权由一个独立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和公开的审判。”根据《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联合国大会于1985年H月29日批准的《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等国际法律文书的规定,审判独立是指法官依法独立作出裁决,不受任何方面的影响、压力或干涉。沉默权在沉默权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1966年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立了著名的“米兰达规则”,其后,沉默权在美国得到了完全的展现。(1)1984年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第15条规定:“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任何诉讼程序中,不得援引任何业经确定系以酷刑取得的口供为证据,但这类口供可用作被控施用酷刑者刑讯逼供的证据”。(2)1985年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即((北京规则》)第7节第1条规定:“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应保证基本程序方面的保障措施,诸如无罪推定、指控罪状通知本人的权利、保持沉默的权利、请律师的权利……”。该《规则》还在第14节之后的说明中特别指出:处理少年罪犯的程序应当遵守“正当程序”之下几乎普遍适用于任何刑事被告的最低限度标准,其中包括“保持沉默的权利”。(3)1989年的《儿童权利公约》第40条规定:“所有被指称或指控触犯刑法的儿童至少应得到下列保障:(一)在依法被判定有罪之前,应被假定为无罪;……(四)不得被迫作口供或认罪;……”。(4)1966年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项规定,任何受到刑事指控的人有权“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或供认罪行”。设定沉默权的立法本意在于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面临被强迫自证其罪或被强迫自我归罪的强大外力时提供一道天然的、法定的自我保护屏障,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依法享有的沉默权来抗衡、抑制、杜绝可能出现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强迫行为”的发生,其实质即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或不被强迫自我归罪,它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格尊严和自由意志的尊重和保护,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应有之义。对沉默权的内容,一般认为应包括三种含义:一是被告人没有义务向追诉一方或法庭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陈述或其他证据,追诉一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损被告人人格尊严的方法强迫其就某一案件事实作出供述或提供证据。二是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追诉官员的讯问,有权在讯问中始终保持沉默,司法警官、检察官、法院应及时告知被告人享有这一权利,并不得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这一权利作出不利的推论。三是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作出有利或不利的陈述,但这种陈述必须是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作出的出于其真实意愿的陈述,法庭不得将被告人非出于自愿而迫于外部强制或压力所作的陈述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我国目前没有明文规定沉默权制度。免费获得翻译人员帮助的权利《公约》第14条第3款第6项规定:“如他不懂或不会说法庭上所用的语言,能免费获得翻译人员的援助”。该项规定了免费获得翻译人员帮助的权利。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无罪推定《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2款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无罪推定原则是西方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纠问式诉讼中的“有罪推定”而提出的一项刑事诉讼原则。《世界人权宣言》11条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依法公开审判证实有罪前应视为无罪。”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无罪推定原则是为保障被告人权利而设定的。它不是对被告人作出的无罪判定或终结性结论,而是对他在刑事诉讼中所处地位的保护性规定;它要求控诉方以对被告人无罪这一推定作出反证的方式承担证明其有罪的责任,并要求这种证明达到最高的证明程度;它要求被追诉者在诉讼过程中拥有一系列与指控方对抗所必须的程序保障。无罪推定原则为被追诉者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并成为任何人受到无根据或不公正的定罪的重要障碍。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公民权利》第14条与《关于律师作用》第1、2、6、7条明确被告人的及时获得律师帮助权、会见权等。基于任何人都享有的获得辩护的权利,我国刑事诉讼还规定了对特殊被告人的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被告人是盲、聋、哑或未成年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其他需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况。知悉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关于告知规则的规定,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被指控的事实和理由的告知,二是对诉讼权利的告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第2项规定:“任何被逮捕的人,在被逮捕时应被告知逮捕他的理由,并应迅速告知他提出的任何指控。”由此可见,公约中对被逮捕人的告知内容由告知的时间、逮捕理由以及指控内容三个方面组成。对于告知的方式以及告知的语言。《公约》第14条第3款第1项规定:“迅速以一种他懂得的语言详细地告知对他提出的指控的性质和原因”。该项规定的权利被称为被告知指控的权利。在对待该权利的态度上存在两种观点:相对主义的观点和绝对主义的观点。相对主义的观点关注告知被指控者的信息在准备辩护中的作用。根据该观点,只应当告知那些对被告人准备辩护有用的信息,对于那些对被告人准备辩护没有作用的信息可以不告知被告人。绝对主义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对被指控者准备辩护有用的信息,还是对被指控者准备辩护没有作用的信息,都应当告知被指控者。这种观点充分考虑到了被指控者急于了解与被指控相关的信息的心态。通过下文人权事务委员会的判例可以看出,人权事务委员会认为该条的目的是功利性的,即是为了保障辩护权。受审判时间不得无故拖延的权利《公约》第14条第3款第3项规定:“受审时间不被无故拖延”。该项规定了受审时间不被无故拖延的权利。该条规定受审时间不被无故拖延的权利的目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避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对命运不确定的状态中生活太久;二是,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羁押状态中,该权利是为了确保对其自由剥夺的时间不超出案件具体情况的需要。传唤和询问证人的权利《公约》第14条第3款第5项规定:“讯问或业已讯问对他不利的证人,并使对他有利的证人在与对他不利的证人相同的条件下出庭和受讯问”。该项规定了传唤和询问证人的权利,其中包括了包括询问控方证人的权利和传唤己方证人出庭的权利。不受不必要羁押权和要求法官审查并予以变更、取消强制措施权与保释权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公民的人身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权,因而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持以谨慎态度。《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第3款规定:“任何因刑事指控被逮捕或拘禁的人,应被迅速带见审判官或其他经法律授权行使司法权力的官员,并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受审判或被释放。等候审判的人受监禁不应作为一般规则,但可规定释放时应保证在司法程序的任何其他阶段出席审判,并在必要时报到听候执行判决。”以及4款“任何因逮捕或拘禁被剥夺自由的人,有资格向法庭提起诉讼,以便法庭能不拖延地决定拘禁他是否合法以及如果拘禁不合法时命令予以释放。”对罪犯的权利保障刑事赔偿《公民权利公约》第14条第六项规定:“根据新的或新发现的事实确实表明发生误判,已有的定罪被推翻或赦免的情况下,因这种定罪而受刑罚的人应依法得到赔偿”。从《公约》第14条第6款的规定来看,因为误判而获得赔偿的权利建立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先决条件之上:第一,对被告人已经作出了最终的定罪判决;第二,其后定罪被推翻,或被定罪的人被赦免,其根据是新的或新发现的事实确实表明发生误判;第三,被定罪者对误判没有过错;第四,刑罚已经实际执行。复审权(上诉权)《两权公约》中第14第5款规定:“反被判定有罪,应有权由一个较高级法院对其定罪及刑罚依法进行复审。”这一条款对请求复审权的主题、对象以及内容都做了明确规定。复审制度是保证裁决的正确性,即使纠正错误判决的诉讼制度。复审权是被判定有罪者获得这一纠错机制保障的权利。被判定有罪者对已作出判决中的定罪或量刑不服,表明该判决可能存在不公正或者对做出该裁决的司法机关失去信任。因此,建立审级制度,赋予被判决有罪人复审权,有利于通过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做出判决的审查,切实纠正错误判决,维护合法权益并增强司法裁判的说服力。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关于被判定有罪者请求复审权的保障是充分的,包括对未生效判决、生效判决的复审权。针对上诉权,涉及该权利的绝对性,且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上诉权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犯罪,即不仅仅适用于严重犯罪。第二方面,上诉权不仅适用于在第一审中定罪的案件,还同样适用于上诉法院推翻一审无罪判决的案件。第三方面,最高法院不能享有初审管辖权。禁止双重危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7款,即“任何已依一国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最后定罪或宣告无罪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惩罚”。该规定虽然是针对任何有罪或无罪的人,但这一原则的根本意义在于有利于保障被刑事追诉的人的权利,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判决的严肃性和法律的权威性,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关于不受重复追究的权利的例外,只有《欧洲人权公约》第7议定书有明确的规定,即在如下两种情况下可以进行再审:第一是有新证据或新发现的事实,可能影响案件结果;第二是先前的程序中有根本缺陷,可能影响案件结果”。《公约》中没有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儿童)的权利保障对儿童权利的保障,即我国所言未成年人权利保障,文章上述所谈及的所有权利,都是儿童所必然享有的权利。除《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世界人权宣言》,此外《儿童权利公约》《北京规则》、《利雅得规则》等对儿童的权利作了广泛而具体的规定,包括生存权、健康权、姓名权、国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智力成果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医疗保健权、遗产继承权、发展权、娱乐权、闲暇权、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权、危机援救权、司法保护权等。不同阶段的权利审前阶段的儿童权利:①最低年龄以下的儿童免受刑事处罚。“缔约国应规定最低年龄,在此年铃以下的儿童应视为无触犯《刑法》之行为能力。”当少年年龄记录出现矛盾或无法查明的情况时,由被控少年一方作出或申请主管当局作出或由被控少年主管当局主动作出年龄鉴定是国际上普遍的做法。②被控少年的自由不受非法或任意剥夺。非依法定程序“不得非法或任意剥夺任何儿童的自由”、“对儿童的逮捕、拘留或监禁应符合法律规定并仅应作为最后手段,期限应为最短的适当时间”。被剥夺自由少年“有权向法院或其他独立公正的主管当局就其被剥夺自由一事之合法性提出异议,并有权迅速就任何此类行动得到裁定。③知情权④获得援助权⑤适用非诉程序的权利进入审判程序的儿童权利。包括十个方面:①接受公正、及时审判权②要求不公开审判或不公布判决权。为避免由于不适当的宣传对被控儿童造成伤害。在被控少年要求下,主管当局应当不公开审判。出于对少年的利益的保护,判决可以不公开宣布③父母到场权。在被控少年接受审判过程中,应当由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到场陪同,提供心理支持,除非认为这样做不符合儿童的最大利益。④诉讼参与权与表达权。儿童应有机会在影响到儿童的任何司法诉讼中出席受审并亲自辩护,或经由他自己所选择的律师或法律援助进行辩护,并以符合诉讼规则的方式,直接或通过代表或适当机构陈述意见”并要求“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看待”。⑤获得法律援助权⑥沉默权⑦质证权。被控少年应可盘问或要求盘问不利的证人,并在平等条件下要求证人为其出庭和接受盘问或就案件其他争议事实和证据材料提出意见。⑧上诉权⑨获得免费翻译权⑩获得赔偿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第5款规定:“一律不得对犯罪年龄未满18岁的人判处死刑”。《儿童权利公约》第40条规定缔约国应致力于促进规定或建立专门适用于被指称、指控或确认为触犯刑法的儿童的法律、程序、当局和机构,尤应:规定最低年龄,在此年铃以下的儿童应视为无触犯刑法之行为能力;在适当和必要时,制订不对此类儿童诉诸司法程序的措施,但须充分尊重人权和法律保障。应采用多种处理办法,诸如照管、指导和监督令、辅导、察看、寄养、教育和职业培训方案及不交由机构照管的其他办法,以确保处理儿童的方式符合其福祉并与其情况和违法行为相称。被剥夺自由少年的特别权利①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以下儿童不受羁押②分离保护:分离原则是指在司法组织上,应当设置专门的机构或者专门人员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并与成年人案件在诉讼、审理、关押和执行上进行分离,目的是避免交叉感染,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教育、感化、改造环境。《北京规则》第13.1条和第13.5条规定:“审前拘留的未成年人应与成年人分开看管,应拘留在一个单独的监狱所或一个也拘留成年人的监狱所的单独部分”,“管其间,未成年人应接受按照他们的年龄,性别和个性所需要的照顾,保护和切必要的社会、教育、职业、心理、医疗和物质方面的个别协助”。分离原则在诉讼程序上具体体现为:采取刑拘或逮捕时,应要求关押、看守部门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管分押,以防止这些本身是非辨别能力差的未成年人在特殊环境中进一步交叉感染。起诉、审判必须与普通诉讼程序分开进行;在强制措施上,被羁押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必须分开看管;在执行阶段,执行徒刑、拘役的场所应当与成年人执行徒刑、拘役的场所分离。35应根据具体案情,结合该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环境等情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恰当的处置方式,在节约法律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负担的同时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建立一个健康安全的教育、感化和改造环境。儿童最大利益这是《公约》中具有纲领性的原则。凡涉及儿童的一切行为,必须首先考儿童的最大利益,以最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第3条第1款)。这是有关儿童最大利益的原则性条款。尊重儿童观点公约第12条规定:“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为此目的,儿童特别应有机会在影响到儿童的任何司法和行政诉讼中,以符合国家法律的诉讼规则的方式,直接或通过代表或适当机构陈述意见”。该原则体现了对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尊重,对任何涉及到儿童本人的事情,必须认真听取儿童的意见,成年人不能自作主张,更不能压制儿童的观点,这是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无歧视公约第2条规定每个儿童都平等地享有公约所规定的全部权利,都应得到平等对待,而不应因其本人或其父母的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财产状况和身体状况等受到任何歧视、忽视、或惩罚。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办理未成年人涉嫌的案件中,应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态度,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北京规则》第13条规定:“应充分注意采取积极措施,这些措施涉及充分调动所有可能的资源,包括家庭、志愿人员及其它社区团体以及学校和其他社区机构。以便促进未成年人的幸福,减少根据法律进行干预的必要,并在他们触犯法律时对他们加以有效、公平及合乎人道的对待。”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对未成年被告人采取预防、教育、感化等非刑罚措施,尽量避免适用刑事司法程序。同时,对已经启动的诉讼程序,主管当局有权随时撤销诉讼,采取不干预政策,对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教育、挽救,帮助他们认清自己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危害性,唤醒他们的悔罪意识,接受改造,重新做人。一般不羁押,少用监禁一般不羁押原则又称非关押化原则。这一原则的含义是,对于未成年人尽可能适用比较轻微的强制措施,能不羁押的尽量不羁押。《北京规则》第10.2条规定,未成年人在被逮捕后,法官或其他主管人员和主管机关应不加拖延的考虑释放问题。第13.1条和第13.2条规定:“审前拘留应仅作为万不得已的手段使用,而且时间尽可能短。如有可能应采取其他替代办法,诸如密切监视,加强看管或安置在一个家庭或一个教育机关的环境内。《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未成年人规则》第1、2、17条都对这一原则给予了相应的规定。《北京规则》第17.1条规定:“只有经过认真考虑后,才能对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并应尽可能把限制保持在最低限度”;“除非判决未成年人犯又涉及对他人行使暴力的严重行为或屡犯其他严重罪行,并且不能对其采取其他合适的对策,否则不得剥夺其人身自由”。第18.1条规定:“应使主管当局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处理措施,使其具有灵活性,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监禁。”第19.1条规定:“把未成年人投入监禁机关始终是万不得已的处理办法,其期限应是尽可能最短的必要时间。”对未成年人犯实行一般不羁押原则,尽量在其所适应的环境对其进行调查询问,使他们更好地进行配合和交代案情,抵消未成年人此时的抵触和惊恐心理,以减少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对其更好的进行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询问,使他们更好地进行配合和交代案情,抵消未成年人此时的抵触和惊恐心理,以减少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对其更好的进行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迅速简约《北京规则》第20.1条规定的:“每一个案件从一开始就应迅速处理,不应有任何不必要的拖延”。此即迅速简约原则,又称迅速及时原则,在未成年人案件中迅速依法推进诉讼程序是首要的问题,否则法律程序和处理可能会达到的任何好效果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专业化《北京规则》第1.6条、2.3、12.1、22条等有相关规定。如:“应逐步地建立和协调未成年人司法机关,以便提高和保持这些机关工作人员的能力,包括他们的方法,着手办法和态度”,“应努力在每个国家司法管辖权限范围内制定一套专门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的法律、规则和规定,并建立授权实施未成年人司法的机构和机关,其目的是满足未成年人犯的不同需要,彻底和公平地执行下述规则”等。此即专业化原则,即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的专业化。特别保护权利《北京规则》强调少年司法的目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应强调未成年人的幸福,并应确保对未成年人犯做出的任何反应均与罪犯和违法行为情况相称”。特别保护又称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我们既要保护受害人被侵犯了的合法权益,又要保护未成年犯罪人,即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进行双重保护。对精神病人的权利保障不得执行死刑的权利《关于保护死刑犯权利的保障措施》的决议第3条规定:“...已患精神病者不得执行死刑。”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89年通过的《关于保护死刑犯权的保障措施的执行情况》的决议第4条规定:“撤销对智力迟钝或智力极其有限的人的死刑,无论是在审判或执行阶段。”这两项决议都明确表示出对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者不应当执行死刑。鉴于我国一贯坚持“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并已经通过死刑复核权的回收进一步限制死刑的适用。因此,根据联合国相关精神,适当扩大不适用死刑的范围,明确规定精神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不能执行死刑是符合我国的死刑政策的,也符合对残疾人权利的保障。被强制收治的精神病人享有以下权利听证的权利;有获得法律帮助的权利;有获得司法援助的权利,即有权要求州为其提供公共辩护人;无罪推定;及时审判等基本人权。程序救济权。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不仅应赋予当事人充分的程序参与权,也应当赋予其程序救济权。如果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认为强制医疗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