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_第1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_第2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_第3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_第4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内容摘要:在以改革开放为特征和基本方式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横空出世的“异质文化”,而是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近代中国以来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是具有独特构成和内涵的、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中国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文化类型。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体系作者简介:赵剑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以改革开放为特征和基本方式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其中,如何看待文化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认识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的关系,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之路等等,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和回答,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横空出世的“异质文化”,而是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近代中国以来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是具有独特构成和内涵的、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中国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文化类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伴随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社会变革和社会思潮更迭历史而形成的,是以拯救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和意义世界与实现文化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提出中华民族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进程中,将这一进步文化在中国大地逐步普及,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重新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上是回答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境遇,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过程划分为酝酿、提出、形成三个发展阶段:酝酿阶段,在开启民智、重建民族文化认同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本土文化思想相结合为建构原则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形态和未来走向;提出阶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革总纲,在改革由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展的探索过程中,由“精神文明”的粗线条加以勾勒,正式提出了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形成阶段,文化建设进程加快,针对文化领域中的问题不断提出具体的文化观点和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1.酝酿: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逻辑参照,对新的历史境遇下的思想文化予以重新建构,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第一次将我们党的文化主张理论化、系统化。首先,毛泽东指出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页)这一论述肯定了文化在革命和新国家建设中具有与政治、经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中国民族复兴不仅要实现政治上的自主和经济上的富裕,而且还要消解旧的封建文化,建构新的文化并最终实现文化复兴。其次,毛泽东根据唯物史观科学清晰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提出了构建新文化的基本原则。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同上)正确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建构新的中国文化的前提。另一方面,毛泽东还指明了建设新文化的路径,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相结合而形成“民族形式”。“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同上,第707页)这表明,中国新文化的建构要以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现实为基础。“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同上,第708页)而中国新文化的建构又是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构建的,“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同上,第706页)最后,根据以上两点,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理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同上,第706-708页)实践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解决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它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基本的立场、原则和框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主要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提出:从“精神文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三十年,由于现代化进程遭受重大挫折,文化发展被裹挟在政治斗争中,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没有得到很好执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得到了确立,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合理地继承,西方先进文化也被一概否定和排斥。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在重新界定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机整体一部分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蓝图也被描绘出来。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拨正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航向,也使文化建设开始转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抓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由于文化转型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重点是科学文化。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空前重视。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知识分子越来越被尊重和重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不断成熟,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537页)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概念,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上更加自觉的责任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与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主题思想和基本脉络已经清晰,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发展领域被正式提出。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容、发展路径、发展目标等一系列观点和理论还没有得到丰富和整合。3.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系统整合党的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文化发展的滞后和不足越来越凸显,这催生了一系列关于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新观点,最后整合为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基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性质的认识的细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产业”,第一次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强调,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基于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比较低、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的情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更多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并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出现利益的多元化和思想的多元化,在思想道德领域开始出现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的现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召开一次全会专门讨论文化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决定》总结和梳理了我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的文化发展实践和理论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新的、完整的、系统的文化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制定了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奋斗目标,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作了系统部署,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形成。此后,在文化建设的热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进一步提炼;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涵从上述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1.文化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一极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整体视野来认识文化的地位与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内涵首先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来把握。经过长期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明确将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明确了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一极。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33页)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481页)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明:“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5页)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文化建设成为“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一极。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中进一步提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生活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跟其他方面的“建设”的关系有了清楚的定位:一方面,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将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理解文化发展,科学发展观即整体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遵循了唯物史观所阐释的社会发展规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力、凝聚力、创新力,既是一种软实力,又是一种硬实力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和各种问题的凸显,党认识到精神文化的力量在当今时代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341页)胡锦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同上,下册,第752页)十七大报告又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26页)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更加完整系统地表达了文化的地位和功能:一方面,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力量就像血液一样熔铸和浸透在民族的生命中,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撑维系着民族的生产和发展。一个思想贫瘠和文化落后的民族,迟早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另一方面,它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精炼地概括为四个“越来越重要”:第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第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第三,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第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一表述表明我们党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从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领域上升到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一极;从精神领域的思想认知和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上升到文化产业的经济话语。党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两个维度,挖掘了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在当代,文化已由一种隐性的力量凸显为一种显性的新的实践力量。首先,文化是一种“硬实力”,是生产力;其次,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文化是一种创新力,是民族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对当代文化新的特质的认识和功能的重新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基本内涵的重要内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新”人,丰富人的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根本是人本身,即关于人的价值观念、活动方式、制度规范、风俗习惯等的总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创造更多反映人民生活的文化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创造鲜活的文化的过程中关注人、培养人,坚定信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邓小平提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8页)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537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方法论指导、重要思想保障和本质特征。邓小平指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胡锦涛在《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树立理想信念这个根本,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第34页)党的十八大报告也谈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规定性,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应当具有的精神特质和灵魂。只有坚持这一理想信念,凝聚力量和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取得伟大成功。其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提高人的道德素质。道德是价值取向的基点,是社会和谐的基石,道德水平是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童叟无欺、扶老携幼、抑恶扬善是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自动履行的行为。没有道德力量的支撑,一个民族不可能强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第32页)4.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表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同上,第251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统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提炼和概括,这种提炼和概括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又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特征。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上,第32页)这三组核心价值观分别反映了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内在统一。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与根本原则,通过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制度精神和引领社会规范来凝聚民族力量,具体回答了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念是什么。5.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强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关系到中国文化安全,是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和效仿力的体现。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明确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把中华文化的导向力、吸引力、辐射力彰显出来。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胡锦涛,第24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文化发展问题,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主要应是主流核心价值观走出去,向世人展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绩,引导世界正确理解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基本内涵,具体翔实地展现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真实地介绍给世界人民,增进他们对我们和平崛起的发展方向的理解。6.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最终标志和根本象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描述和阐释了文化复兴的内涵和过程,深刻揭示了文化复兴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首先,要实现文化自主。自主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忠实的继承者,也是中国自主文化的构建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魂,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在精神文化领域里的重要支撑。这种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条件,是中华民族精神自主的标准和象征,无此,我们就可能成为别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附庸。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人民对民族生存危机原因的追问,经历了“器”不如人到制度腐朽,最后归结于文化落后的基本逻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