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1.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可以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像人们的思想,增进人们的体质的活动。这种教育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就产生了,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中。如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对人的影响(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谢弗勒提出的教育定义方式教育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种不同含义的词,它既可以用来表达一种独特的教育理解,也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教育事实,还可以用来表达一种教育理想,这三种不同的语义就意味着存在不同的教育定义。美国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这三种不同的定义方式称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他认为正是这些不同的定义方式使人们对教育作出了不同的表述。3.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狭义的学校教育则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社会生活的更广泛的需要应运而生的。首先,原始社会末期,青铜器代替了石器,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生产的发展,使社会逐渐积累了剩余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使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和受教育成为可能,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开始分工。其次,此时,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有所提高,交往和交流更加密切和深入。知识和经验有了相当的积累,产生了传递的必要性。再次,文字的产生使知识与经验的传递产生了质的飞跃,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架起了桥梁。4.原始教育的主要特征原始教育主要指以石器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以原始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劳动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没有剩余产品,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没有阶级。这种社会状况就决定了当时教育具有如下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原始性。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表现为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的简单,粗糙和低水平。(3)教育的平等性。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私有制,阶级和剥削,决定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所有的儿童青少年都有同样的享受教育的权利。5.古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类型,“六艺”,“七艺”)(1)在古代社会阶段,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到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官学,私学,书院(相当于现在的国办,民办,科研机构)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的产生,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也使教育逐步走上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道路。
(3)教育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统治阶级垄断了学校,“以吏为师”“政教合一”,只有他们的子弟才能受到学校教育,被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和士大夫。
(4)教育的内容,方法有所发展,但比较缓慢。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6.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大机器生产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有一定的体力,而且要懂得科学技术,通晓生产过程,掌握现代生活知识和技能。
(2)教育对象迅速扩大。现代大机器生产需要劳动者具有相当水平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而且这种要求越来越高。
(3)教育水平日益提高。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增添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运筹学,信息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日趋多样,教学手段愈加先进,教育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教育网格。
(4)教育的终身化。到了当代社会,由于科学创新速度加快,社会急剧变革,要求人们不断地接受教育训练,因而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普遍的观点。。7.儒家思孟学派所撰写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的教育文献。8.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方法问题上,提出了“助产术”,主张以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知识。9.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10.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32年发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在对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学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提出来,并理解为“讲述与传授的艺术”,但并没有对这门艺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11.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对促进教育学的独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12.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书中指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必须在相关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基本概念,进而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13.1916年,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著作提倡的理论则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教育派”。杜威主张教育应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提出了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应以儿童为中心。杜威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的影响,他本人被看作是现代教育学代表。14.实验教育的代表人物为把教育学从哲学桎楛中解放出来,提高到独立科学的高度,梅一曼和拉依吸收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将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创立了实验教育学。第二章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用劳动者单位劳动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表示。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现代社会,同时也将继续深刻的影响着未来社会。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促进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用力的促进现代社会各种领域和各种层面的变化。
(3)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经济收入。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的增长会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减少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平等。2.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队教育发展的影响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霞进行的,因此,文化水平必然影响着教育发展水平。(2)文化传统影响教育活动过程。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内容。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文化传统影响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
(3)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文化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展,形成文化变迁。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人类文化是后天学习的,因此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延续,只能通过传递方式发展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是传递和保存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的文化传播,交流功能。教育既然具有传递社会文化的功能,也就具有传播,交流社会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指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4)教育的文化创造,更新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递,保存,传播,交流的功能,基本上是在原有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要使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必须对社会文化进行创造和更新3.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人口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和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人口数量决定了教育需求的大小,因而也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的稳定。人口增长还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3)人口影响教育结构。教育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主要包括教育纵向结构,教育横向结构和教育地区布局结构等。人口年龄结构对教育纵向结构的影响。人口职业结构对教育横向结构的影响。人口地区分布对教育地区布局结构的影响。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人口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欲望成反比,即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欲望越低,社会的人口出生率就低。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既包括来自上一代的遗传因素,也包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
(3)教育有助于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人口有计划的合理迁移,对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资源开发,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第三章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它的发展无疑要受到生理解剖的规律所制约。遗传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泛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是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因此,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的主体本身,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主要观点,代表人物)(1)遗传决定论观点: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人的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因此,人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遗传素质成熟,,自我发展,自我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理论创始人高尔登说:“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把人的发展过程完全归结为生物学上的成熟。董仲舒从神学化思想体系出发,提出了“性三品”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2)环境决定论观点:环境决定论确信,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着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养育论。它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就这一点而言,与遗传决定论相比,它发现了对儿童发展影响更大的一项变量。因而,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影响也远远大于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华生的“环境决定论”3.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个体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广义上讲,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作用,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定向。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区别于自然影响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目的性,即教育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对人施加影响的。这种影响有着较为明确的方向性。
(二)强化。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强化作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这些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段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教育能对人的发展起到其他因素所无法起到的推动最用。
(三)加速。教育能够加速人的一般发展的进程。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追求效率为主要指向的,也就是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人才为着眼点,它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的努力,引导学生向着一定方向发展。第四章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有关教学目的的理论的主要观点:教学目标要有效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他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发展个人。根据这一看法,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去发展学生身上那些将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中有效地生活下去的特性。同时,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青年与儿童最充分的发展,学校的任务是去寻求能使每个学生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2)布鲁姆把教学促进发展目的的着眼点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按习惯的观念,学生的学习要保持常态分配曲线;另一方面,实践中存在着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来保证少数“尖子”学生,有意无意地忽视“差生”的情况。
(3)此外,布鲁姆还建立了层级化的教学目标体系。他指出,在考虑确切目标的依据是时,应考虑“可能的目标”和“希望的目标”。接着,他论述了目标的重要性,指出目标对教师引导学生发生预期的变化,确定学生的地位,选择实现目标的内容和方法,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确保增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4)他所建立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涉及三大领域,包括多级类别。它们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5)布鲁姆关于教学目的的理论,构成了相对系统完整体系,把教学目标按一定的标准有序地组成系统,使之明确化,系统化。其理论的实践性也较强,便于操作,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参考价值,开创了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2.教育方针《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教育性质,培养。。。。。接班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要求,即不论处等你,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教育,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其次,培养教育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唯一,而培养目的却是多种多样。再次,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育目的是总目标。它指导着培养目标的制定,而教学目标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现在,人们也从广义上来理解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4.个人本位论观点: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观应从个人自身发展,根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应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它反对不顾儿童特点,强制儿童接受违背天性的教育,把促进人的完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倡导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价值。持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的学者均认为人性本善。因此,它就为教育价值的展现留下了空间,使人接受后天的教育有了可能。(2)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作为对中世纪哲学及其文化思想的反叛,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以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为主要志趣,认为教育目的不能是指向于个人之外的某个因素。
(3)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作为个人主义者,持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论者普遍重视个人的价值地位,个人本位论突出了个人独立性和能动性,强调了个体的自然属性价值。5.社会本位论观点: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志趣。这种观点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人是社会的产物,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为此,要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规范和已有的人类文化遗产。除此以外,教育不再有别的目的。代表人物:那笃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社会本位论的观点:(1)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站在社会的立场,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价值与利益的至高无上性,重视每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义务。
(2)重视培养公民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持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者多是国家主义者,重视公民教育。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要指向于国家利益和公民培养,并以此来满足社会需要,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6.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教育目的。罗马时期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罗马公民,忠诚于国家,善于履行公民的职责,为今后的实际生活做准备。中世纪时期教育目的是培养苦行主义和追求天堂生活的人。由于中世纪的教育由宗教教育和骑士教育。就其宗教目的来说,目的是培养牧师,而骑士教育则是将宗教教育与尚武精神融为一体的世俗教育。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具备的客观经济条件)(1)首先,马克思分析了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原因及其进程。马克思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认为:“就个人自身考察个人;个人就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变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2)其次,马克思指出,现代大工业生产要求工人必须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马克思指出,现代大工业生产社会化以及与科学技术的日益结合,出现了现代工艺学,这为工人全面掌握生产技术和通晓整个生产系统创造了可能。(3)第三,马克思分析了现代大工业生产要求工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后,站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的任务是一致的。首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作为保证,而这又有赖于人的全面发展。8.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其立论基础。
(2)教育的服务方向是教育方针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
(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概括了实施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根本途径。
(4)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概括了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育人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根本性问题。
(5)坚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全面素质为根本。第五章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普及时间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小学教育普遍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初中教育普及20世纪中叶,高中教育普及20世纪中期,普及大学教育3.学制类型与代表国家(1)双轨学制。代表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一些国家(2)单轨学制。国家美国等北美多数地区(3)分支型学制。国家苏联。4.终身教育原因:(1现代科学技术的创造周期和陈旧周期越来越短。(2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劳动者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个性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成人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3因此,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正在向终身教育制度发展,并将成为完善的终身教育制度。5.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6.我国现行学制需要进行的改革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切实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六章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人。学生是能动的个体;学生是具有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2.《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青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体现的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3.少年期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有:发展有意记忆的能力;发展借助于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发展创造性能力及探索精神;建立一定的兴趣和爱好;获得情绪的独立性;学习处理与同辈的关系,建立与同辈的友谊;形成一定的理想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为的指导;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适应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压力。4.我国教师法对教师的界定《教师法》对教师的界定: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5.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结构教师素质是指教师所依据教育目标顺利完成教育任务,所应具有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知识,身心等一系列基本品质。教师素质结构包括: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育技术和专业情谊(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个性,专业自我)。6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第七章1.影响,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社会。一定的课程存在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社会的需要和条件是制约课程的决定性因素。2)知识。一般认为,所谓知识是指通过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人际沟通,明确的意识到自然与社会的现象和事物,人及其集体的结构和活动。3)儿童。儿童的发展既是课程编之的依据,也是它的归宿。学校的课程既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2.课程的类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经验课程的特点,地方课程的意义)1)从管理方式角度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2)以课程内容或范围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3)从课程的组织方式可分分科课程和整合课程4)根据课程存在与起作用方面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角度可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经验课程的特点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中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在经验课程中,学习着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隐性课程特性:第一,从存在方式看,具有隐蔽性。第二,从作用的特性来看,隐性课程具有普遍性和渗透性从影响的方式来看,具有无意识性从影响的效果来看,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从存在的形式来看,具有动态性。地方课程的意义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而进行的。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确保大多数学生甚至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强调普适性,而且国家课程只规定一些主要的学科。加强教育与地方的联系。基础教育是地方负责的,办学经费主要有地方负担,因此,地方政府希望教育能够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人文传统相结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无论是地方课程的管理还是地方课程开发,都对地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显性课程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可控性。3.我国中小学新课程结构的调整与特点我国中小学新课程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我国中小学新课程结构的特点充分重视课程的均衡性。所谓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就是要把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保持一种合理的比例特别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在一定意义上,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别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即分析与综合。加强课程的选择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课程过分追求统一性,缺少弹性和灵活性的弊端,为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差异,满足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特定需要提出的。主要包括三种方式选择;在综合课程和学科课程之间进行选择;通过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来选择;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上进行选择。第八章1,教学的地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全面安排其他工作。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以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其次,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活动最经常,只有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全面安排学校各项工作,才能保证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这是建国50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和教训证明的。2.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应统一。二,学习知识和提高思想认识相统一的规律。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以系统的知识为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态度,以促进从认识到思想的转化;学生思想的提高可推动他们积极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依赖于智力的发展;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协调统一。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3.理解教学的各项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材料分析题)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二,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大纲的要求和教科书的系统性组织教学;把握教材,还要向学生传授系统学习方法;要按照学生认识的顺序性进行教学;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种类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4)以探索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发现法。5.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1)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归因2)让学生学会听课3)让学生掌握学习过程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6.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第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班级上课中,教师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它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自始自终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课业。第二,有利于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班内学生的年龄相近,学习的内容相同,追求的目标大体一致。第三,有利于多快好省的培养人才。由于班级是按学生年龄和程度编排的,由教师根据统一的教材对全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协议
- 戏剧表演企业招聘合同协议
- 教育基地租赁托管协议
- 2024年二手房交易中介合作协议
- 2024年场地使用权出租协议
- 市政设施设备租赁协议样本
- 商业展览微站租赁协议
- 亲子餐厅租赁合同协议书
- 住宅区停车位建设协议
- 2024商业综合体物业管理责任追究协议
- 体育过程性评价实施方案
- 【客舱服务质量与空中乘务员综合素质浅论4800字(论文)】
- 血管活性药物
- 港口现场装卸指导员工作职责
- 牧业设备-TMR标准化操作流程-培训课件
- 2024新人教版初中英语单词表汇总(七-九年级)中考复习必背
-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样本
- 2024软件代码自主率测评方法
- 小学一年级简单的语文阅读理解(八篇)
- 2024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导游服务》赛项备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