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伤病防治 第一章 运动性疾病课件_第1页
运动伤病防治 第一章 运动性疾病课件_第2页
运动伤病防治 第一章 运动性疾病课件_第3页
运动伤病防治 第一章 运动性疾病课件_第4页
运动伤病防治 第一章 运动性疾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性疾病指的是由于体育运动的安排不当,造成体内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异常或疾病,它不仅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较为常见,而且在体育教学中亦有发生。研究和了解运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急救方法和预防措施,是运动伤病防治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一章运动性疾病第一节过度训练

过度负荷与机体机能状况过于不相适应,至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然而,过度训练这一术语已广泛采用但其确切的、公认的定义还未取得一致看法。

有人强调过度疲劳是过度训练的前提,在过度疲劳的基础上出现集体形态和机能的明显变化后,才发展为过度训练。过度训练多见于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动作为主的运动项目。2、身体机能状态不佳如:患病时或病后过早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或营养不合理、精神负担过重、生活制度和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等。一般来说,运动员在达到一定的运动成绩时,才发生过度训练,也就是说,优秀运动员易患过度训练。(二)发病机理

目前对过度训练发生的机理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是精神系统过度紧张,造成兴奋和抑制之间失去平衡破坏了原有的动力定型,使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组织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各种系统器官功能失调,因此过度训练可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神经官能症。也有人认为过度训练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兴奋和抑制不平衡或机体内应激系统发生一定“衰竭”所致。二、症状与体征根据本病病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本病的开始阶段,以神经的机能失调为主要症状。(与神经衰弱相似)表现为:睡眠失常(入睡慢、失眠、夜里易醒、多梦等。)、食欲减退、情绪恶化、易激动、有时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中期:病情进一步加重,除原来早期的神经机能的症状更加严重外,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也更加显著。如:出现全身乏力、失眠、头痛和心律失常(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心电图异常等)。呼吸系统:肺活量减少,运动后氧债增加,摄氧量下降。消化系统:肠胃功能紊乱(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运动系统:患者肌肉持续疼痛、压痛、肌肉僵硬和肌肉痉挛,以及疲劳性骨膜炎、跟腱腱围炎、髌腱周围炎等。三、处理

过度训练早期应减少运动负荷,控制训练强度和时间,减少速度和力量性练习减少剧烈比赛的次数,暂时避免做高难度动作和憋气动作。重度过度训练:患者除减少运动负荷外,宜避免大强度的力量性训练,暂停专项训练和比赛,多辅以小强度、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放松性练习。积极从事医疗体育活动,如太极拳、温水浴、按摩等。但无须完全停止活动。

补充营养,保证充分睡眠,也可选用少量雄性激素进行治疗,它对纠正低激素患者有较好疗效(要在医务人员监督下慎重应用)服用中草药对本症也有一定效果。此外,针刺内关、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承山艾灸以上穴位30分钟也可收到良好效果。第二节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是因为运动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而产生的一种病理状态。分为急性胃肠功能紊乱及运动应激性溃疡、昏厥、急性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损伤、脑血管痉挛四种类型。一、病因及发病机理(一)病因:1、因一次训练或剧烈的比赛之后机体过分劳累而引起。多见于平时训练不足,一时又要完成与本人当时身体状况尚不能适应的过大负荷的运动员。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进行剧烈运动时。常见有以下几种人群:(6)平时训练良好的运动员由于慢性病灶的存在或处在病后恢复期参加大运动量活动或比赛时;(7)不遵守生活制度、作息制度和营养制度时,也可促进过度紧张的发生。2、过度紧张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关系比较密切。过度紧张时,由于心肌缺氧和新陈代谢的改变,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心肌肌原纤维有病灶性收缩,电镜下还可看到线粒体膨胀、肌质(浆)水肿等组织学上的变化。这些退行性改变均可降低心肌的功能。2、昏厥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一时性普遍性脑供血不足,有以下几种情况:(1)运动过程中,由于心情过于激动,反射性地引起周围小血管紧张性下降或扩张,从而造成血容量相对不足,血压下降,使脑供血不足;(2)疾跑之后,突然站立不动,下肢静脉和己经大量扩张的肌肉内毛细血管突然失去了肌肉舒缩的节律性挤压作用,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大量积滞于下降,引起回心血量减少,使脑供血不足;(3)强烈的持续憋气用力(特别是深吸气后憋气),可使胸内压显著增高,从而引起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使脑供血不足。;(4)严重贫血、低血糖症、中暑等也可引起脑的供氧、供糖、供血不足,导致昏厥。

有人在运动后仅有恶心,不适感,仍可少量进食,或吃水果等,有人在运动后8一10小时发生呕吐。体检时,腹部可有轻压痛,脉搏可稍快,血压多数正常。若在运动后呕吐咖啡样物,化验潜血阳性,则表示上部胃肠道有出血,则为应激性溃疡,也有称之为急性胃粘膜出血,急性出血性胃炎,急性糜烂性溃疡或胃炎等。(二)昏厥

表现为运动中或运动后突然出现一过性知觉丧失。昏倒前,常有头晕、耳鸣、眼前发黑,全身虚软、面色苍白等前躯症状;昏倒后,意识丧失或模糊、手足发凉、出冷汗、心率增快或正常,血压降低或正常,呼吸减慢或加快;清醒后头疼、头晕、全身无力,也可有恶心、呕吐。检查时可见患者意识丧失或模糊不清,心率增快或正常,血压降低或正常,呼吸增快或缓慢。一般经短时间休息,神态迅速恢复,但也有经3一4小时才恢复的。(四)脑血管痉挛

运动后突然发生一侧肢体麻木、动作不灵活或麻痹,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及呕吐。三、处理

发现轻度过度紧张的病人,应让其安静平卧,服用热糖水或镇静剂。一般经过较短时间的休息后即可恢复。1、发生急性胃肠功能紊乱后,应使运动员安静休息,注意保暖,可给VB1服用。吃容易消化的食物。过1一2天体力可好转,到3一4天消化机能恢复后才能开始训练。发生应激性溃疡后,应暂停训练,注意休息,还应到医院就诊。2、发生昏厥后,应使运动员平卧休息,头可稍低,若不能迅速苏醒时,可针刺或指陷人中等穴,并在四肢做向心重推摩,并及时送医院处理。3、发生急性心肌损害时,应取半卧位,保持安静,并针刺或指掐内关、足三里等穴(昏迷时可增加人中、合谷等穴),有条件叶可输氧,同时请医生处理。4、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病人在症状未得到缓解时,应迅速送到医院抢救、诊治。四、预防

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参加者的年龄和水平应该相当,在有病的情况下,不应参加训练和比赛,训练不足锻炼基础差的人,不应免强。参加大强度训练和比赛前,应作详细的体格检查,消除潜在的慢性病灶,伤病初愈或因其它原因中断训练一个时期后重新开始训练时,应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要严格遵守作息制度,个人卫生和营养制度。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承受能力。第十节运动与晕厥晕厥:指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丧失。一、原因与发病机理(一)

血管减压性晕厥占各种晕厥的首位。是由于广泛性周围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脑缺血。如:年轻女运动员和运动员新手参加重大比赛,赛前过度紧张,或极度激动发生晕厥。(二)

直立位低血压体位突然变化致使回心血量骤减,血压下降,引起脑部缺血。如:游泳运动员比赛后突然上岸站立。(三)

胸内压和肺内压高憋气使胸、肺内压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脑部出现暂时性缺血。(四)

心源性晕厥常见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五)

重力性休克下肢大强度运动,造成下肢毛细血管大量扩张,突然站立不动,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失去肌肉收缩节律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作用,使大量血液淤积在下肢血管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造成脑缺血。(六)

低血糖症长时间运动,血糖大量消耗等造成。二、症状与体征

晕厥前有些人会感到全身无力、头晕眼花、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冷汗,继而突然昏倒,意识丧失,手足发凉,或恶心、呕吐,脉率快而细弱。一般经休息和处理后很快恢复。三、

处理

1、平卧休息,注意保暖。2、按摩下肢,嗅氨水或点压人中、百会穴。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休克和心跳呼吸停止。4、有必要的话转送医院。四、预防

1、坚持科学训练,提高心血管机能,提高心理素质。2、大型比赛前应进行全面体检。3、下肢大强度运动后不应立即停下。4、长时间运动应注意补糖。第四节运动员高血压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主要见于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是:1)正常成人血压:收缩压≤18.7kpa(140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2)高血压:收缩压≥21.3kpa(160mmHg)和/或舒张压≥12.7kpa(95mmHg)3)临界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一、运动员高血压的原因(一)运动性高血压1)过度训练或过度紧张所致的高血压2)专项训练所致的高血压(二)青年性高血压(又称青春期高血压)(三)反应性血压增高(四)原发性高血压病二、诊断和鉴别

三、预防和治疗(一)对于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所致的高血压,主要是预防上述两种运动性疾病的发生。(二)因为力量训练过多而出现的运动性高血压,应适当减少力量性练习,增加其他素质训练,尤其是增加放松性练习。(三)青年性高血压,一般不要禁止参加运动训练,但要适当控制运动强度、密度和比赛的次数,并要限制力量性练习。(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但要避免激烈运动和比赛,作息制度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膳食中限制盐的摄入。第五节运动性腹痛

运动中的腹痛是指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或诱发的腹部疼痛,常发生在耐力性运动的过程中以及运动开始不久或运动结束不久时,在中长跑、马拉松、竞走和自行车运动中发生率较高。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般引起运动性腹痛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两类:(1)由于腹内脏器病变所致。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器质性包括脏器的发炎、穿孔、梗阻、套迭、扭转、绞窄等,临床上习惯称之为“急腹症”。(2)由于腹腔以外脏器或全身性病变所致。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引起的急性腹痛,既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常见原因如下: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引起的急性腹痛,既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常见原因如下:1、胃肠痉挛: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轻者钝痛、胀痛,重则有阵发性绞痛。饭后过早参加运动,运动前吃得过饱,喝得过多(特别是冷饮过多),空腹锻炼(胃酸或冷空气对胃的刺激)等,都可能引起胃痉挛。

运动前吃了产气或难消化的食物(如:豆类、薯类、牛肉),腹部着凉或蛔虫刺激等,可引起肠痉挛,其疼痛部位多在脐周围。宿便刺激也可以引起肠痉挛,其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部。2、肝脾郁血:肝脾郁血肿胀,增加肝脾被膜张力,产生牵扯性疼痛。肝痛在右季肋部,脾痛在左季部。一般肝脾郁血的原因如下:(1)

准备活动不够,开始时速度过快一-由于内脏器官功能还没有提到应有的活动水平,就加大了运动强度,特别是心肌力量较差时,挥动无力,影响静脉血回心,下脑静脉压力上升,肝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肝脾郁血肿胀。(2)呼吸节律紊乱剧烈运动时,破坏了均匀的,有节奏的呼吸,造成呼吸肌疲劳,膈肌疲劳后,减弱了它对肝脏的“按摩”作用,同时由于呼吸短浅,胸内压上升,下腔静脉血流受阻等,这些因素都可使肝脾发生郁血肿胀。3、腹直肌痉挛:夏季进行剧烈运动,由于大量排汗,丧失盐份,水盐代谢失调,加上疲劳,可引起腹直肌痉挛。这种腹痛多发生在运动后期,疼痛部位比较表浅。。4、腰肌血肿:在剧烈运动时,由于腰肌拉伤,产生血肿而引起腰痛。5、腹部慢性疾病慢性肝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患者参加剧烈运动,由于病变部位受牵扯,振动等刺激,即可产生疼痛,这种疼痛的部位同病变的部位一致。此外,过度紧张也可引起腹痛或季肋部痛。二、症状及体征

运动中腹痛的部位与有关脏器的病变有关。一般人们将腹部分上、中、下三部分和左、中、右三部分,共九个区。右上腹痛者多为肝脏郁血,胆囊炎,胆石症等;中上部痛者,多为胃痉挛,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也有急性胰腺炎等症。

左上腹痛者,多为脾脏郁血。腹中部痛者,多为肠痉挛,肠套迭,或蛔虫病等,右下腹痛者,多为阑尾炎,右腰肌血肿。左下腹痛者多困宿便刺激引起的肠痉挛或左腰肌血肿,腹直肌痉挛多在相应的部位疼痛,且比较表浅。这当中要注意的是:1、有些患者在发病初期,疼痛部位并不一次定与病变部位完全一致。如:有人患急性阑尾炎而发病初期的疼痛部位确在中上腹部或脐周围。2、有些疾病虽然表现为急性腹痛,但病变确在腹外器官。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运动中腹痛的部位一般与有关脏器的解剖位置相对应。腹痛的性质和特点一般与病变的性质或病因有关系。

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多为钝痛、胀痛,严重时可为阵发性绞痛。胃痉挛时,腹痛多在左上腹。肠痉挛时,腹痛多在脐部。肝脾瘀血所致的腹痛多为胀痛或牵扯痛,分别位于右季肋部和左季肋部。腹直肌痉挛引起的腹痛为挛痛,部位表浅。慢性肝炎所致的腹痛多为右季肋部或右上腹部隐痛或胀痛;慢性阑尾炎所致的腹痛多为右下腹隐痛。溃疡病所致的腹痛多为刺痛或钝痛,位于左上腹或中上腹部。三、处理

运动中发生腹痛时,首先要进行初步的鉴别。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迹象,则可采用减低速度,加深呼吸,按压疼痛部位(或弯着腰跑一段)等方法处理。若疼痛减轻,或消失,即无问题,如疼痛不减轻,甚至反而加重,就应停止运动,并针对病因作进一步处理。

胃肠痉挛所致的腹痛,可针刺或指掐内关、足三里等穴,亦可口服十滴水或普鲁苯辛片剂。肝脾瘀血所致的腹痛,让病人取坐位或半卧位,针刺或指掐内关、足三里等穴。腹直肌痉挛疼痛时,可进行局部按摩或背伸躯干,以牵拉腹直肌,并饮用含盐饮料。对病因不明且经处理估仍不见好转的腹痛,应请医生处理。四、预防

重视体检,患有腹腔脏器慢性疾病时,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合理安排膳食,运动前不宜进食过饱、饮水过多,不宜食用产气或不易消化的食物。进餐后1.5小时内,不宜进行剧烈的活动。第六节

运动性贫血

贫血是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的状态。运动性贫血是由于运动引起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从而导致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和病理性损伤。血红蛋白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我国一般人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男性为12g一16g/100mL,女性为11一15g/100mL。

我国普通人群安静时血红蛋白正常范围和贫血诊断数值适用运动员,即男性低于12g,女性低于11g,14岁以下男女均低于12g/100m,作为贫血的参考值。但联合国卫生组织判断贫血的标准是:6个月~6岁低于11g,6一14岁低于12g,成午男女分别低于13g、12g。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运动负荷过大,影响了红细胞的代谢而引起的贫血,称为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贫血是运动员的一种常见病。成年运动员的发病率约为5%,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少年运动员的发病率为15%。

运动性贫血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病人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伴有全身缺氧症状,皮肤苍白,而在调整运动量后即可逐渐好转或痊愈。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运动性贫血的原因及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红细胞破坏增加:正常人成熟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在正常情况下,周身成熟红细胞总数中每天约有1/120消亡,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成熟红细胞生成,体内成熟红细胞总数保持恒定。

若某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过早过多的破坏消亡,即称“溶血”。此时骨髓加速红细胞的生成和释放,以资代偿如果红细胞破坏的速度超过骨髓生成红细胞的代偿能力,则血循环中红细胞数减少,出现贫血,成为溶血性贫血。

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从事竞走、长跑等多种耐力性项目的女青少年运动员,发生溶血或血红蛋白尿的机率更高。这不仅严重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对身体也十分有害。剧烈的体育运动可使红细胞的脆性增性,也使红细胞膜的抵抗力减弱。

在剧烈运动时,血液流动速度加快,致使红细胞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以及血液细胞之间的碰撞加剧,因而使红细胞的破坏率增加。如果新生的红细胞没有相应增加,就会导致红细胞在生存一衰亡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引起运动性贫血。2、蛋白质和铁的摄入量不足:血红蛋白分子是由1分子珠蛋白和4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在连续大负荷训练中,当糖代谢释放的能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蛋白质分解代谢随之增强。

如在长时间剧烈运动中,肝脏尿素的生成量可增加4一5倍,提示蛋白质消耗量增加。因此有学者认为,运动性贫血是由于运动训练时蛋白质需要量增加,若摄入蛋白质不足时,一段时间后便会引起贫血。

二、

症状及体征

运动性贫血发病缓慢,早期常不易察觉。主要症状有头晕、目眩、乏力、易倦、心悸、呼吸快和运动能力下降。主要体征是面色、睑结膜及指甲床苍白,心率增快,心尖区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液检查时,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三、处理

对运动性贫血的处理,基本原则是调整运动量,增加营养。症状较轻时,即成年男性和14岁以下的儿童少年100ml血的血红蛋白含量在10一12g之间、成年女性在9一10.5g之间时,可边训练边治疗。运动量应适当调整,避免长时间的耐力训练和大强度训练。应增加营养,特别是增加膳食中蛋白质和铁的含量。另外,还可辅以药物治疗。

症状较重时,即成年男性和14岁以下的儿童少年血红蛋白少于10g或成年女子低于9g时,应停止大、中运动量训练,增加营养,并进行积极治疗。在治疗运动性贫血时,应注意引起贫血的其他病因或疾病(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肠道蛔虫、钩虫病、慢性腹泻、肠道功能紊乱等)是否同时存在,若存在则应进行针对性治疗。

四、预防

坚持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吃零食,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保证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充分供给,特别应保证注重身材体型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蛋白质和铁的需要量。

第七节运动性血尿一、定义

由于激烈运动引起肉眼或显微镜下的血尿,检查时无原发病发现者,称为运动性血尿。二、原因1)肾静脉高压2)肾缺氧、缺血3)肾脏损伤4)膀胱损伤三、症状和体征

1.血尿在运动后即刻出现,血尿的严重程度常常与运动量或运动强度大小有关。2.除血尿外,一般均无其他症状和异常体征。3.各项肾功能检查均正常。4.出现血尿后即停止运动,绝大多数病例血尿在三天内消失,最多不超过七天。5.血尿可在多年内反复出现。四、处理

对运动员出现血尿应十分重视。

1)出现肉眼血尿时,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停止运动。对显微镜下出现少量红细胞而无自觉症状者,应减少运动量,尤其是要减少跑跳动作。采取边训练边检查的方法,尽力作出明确诊断。2)确诊为运动性血尿后,要加强医务监督,并由医生根据病情给以治疗。第八节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即是指肌肉不由自主的强直性收缩。在运动中经常可见,它多发生在耐力性运动后期或运动结束后不久。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坶肌和屈趾肌。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1、钠和氯的丢失:在运动时,由于大量的排汗或利尿减体重,体内的钠和氯随汗液或尿液大量丢失,引起细胞外液中的钠和氯的浓度下降、过低,从而导致肌肉痉挛。特别是大量排汗后补水不补盐,更易引起钠和氯的浓度过低,导致肌肉痉挛。2、寒冷刺激:在寒冷的环境中运动时若未作准备活动,或作得不够,肌肉受到寒冷刺激后,兴奋性增高,即可发生痉挛。例如,游泳时受到冷水刺激,冬季户外锻炼时受到寒冷空气刺激,都可以引起肌肉痉挛。3、肌肉舒缩失调:在运动中,由于肌肉连续地快速舒缩,且放松的时间太短,或过于强烈的、突发的自主性强直收缩,均可使肌肉舒缩紊乱,从而引起肌肉痉挛。4、疲劳:运动时身体疲劳可以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特别是在局部肌肉疲劳的情况下做一些突然紧张用力的动作,有时可引起肌肉痉挛。二、症状及体征

肌肉痉挛时,肌腹坚硬、隆起,局部挛痛,相应关节活动受限。运动中出现的肌肉痉挛一时不易缓解,有时缓解后,仍有不适感并易再次痉挛。三、处理

牵引痉挛的肌肉,一般即可使之缓解。例如:腓肠肌痉挛,可伸直膝关节,用力将足背伸;屈拇肌和屈趾肌痉挛,用力将足和足趾背伸。牵引时用力宜缓,不可用暴力。此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采用重力按压、揉捏、点穴(如委中、承山、涌泉、合谷)等手法,促使缓解

游泳中发生腓肠肌痉挛时,不要惊慌,先吸一口气,仰浮水面,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足趾,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邦助将膝伸直,即可缓解。此法如事先未能掌握,就应立即呼救。发生痉挛后-般不要再继续游泳,应上岸休息,按摩抽筋处,注意保暖。第九节中暑

中暑是因高温环境或烈日暴晒而引起的急性的急性疾病。一、病因及发病机理1、在高温环境中运动时,排汗量急增,致使血液中钠和氯的浓度大大降低,若得不到及时补充,则可引起肌肉痉挛,称为中暑痉挛或热痉挛。2、高温时大量出汗可引起失水,使血容量减少,同时由于皮肤散热需要,皮肤的血液循环大量增加。如心脏功能和血管舒张调节不能适应,可导致周围循环衰竭,称为循环衰竭型中暑。3、由于烈日暴晒,可见光线及红外线长时间直接作用于头部,可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和损伤,使大脑温度高达40一42度而发生的中暑,称为日射病。4、运动时身体产热量增加,要求更多地散热以保持体热平衡,当高温环境恶劣到一定程度时,身体通过一系列调节(如出汗)还不能维持体热平衡,就会蓄积余热,余热蓄积过多,体温升高,出现中暑先兆。若余热继续蓄积,便会使体温进一步升高,严重者可达42度以上,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机能障碍,甚至发生昏迷,称为热射病型中暑。二、症状及体征

1、中暑衰竭: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出现昏厥意识模糊。体温一般变化不大。2、中暑痉挛:肌肉出现短暂、间歇的对称性的痉挛,特别是负荷较重的肢体肌肉最易发生痉挛,但常能自行缓解。体温大多正常。3、日射病: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并伴有剧烈的呕吐,严重时可出现昏迷。体温正常或稍有升高。4、中暑高热:典型表现为身体高热,体温升高可超过40度,甚至可达42度。颜面灼热、潮红,皮肤干燥无汗,呕吐,有时流鼻血,步态蹒跚,神志模糊,甚至昏迷。严重者出现心、肺、脑、肝、肾的并发症而死亡。三、处理

当有中暑先兆时,病人应迅速离开热环境,到荫凉处休息,喝些清凉饮料,服十滴水或霍香正气水,很快就会恢复。中暑痉挛时,可牵引痉挛肌肉使之缓解,并服用含盐清凉饮料。反复发作时,应给予糖盐水静脉滴注。

中暑衰竭时,应让病人安静平卧休息,服用含盐清凉饮料,并在四肢做向心重推摩。若病情仍无好转或伴有意识模糊时,可静脉滴注糖盐水或请医生处理。发生日射病时,应取头高足低侧卧位,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

中暑高热时,应采取各种降温措施,如用电风扇吹,用冰块或白酒擦身,用冷水淋浴或将冰袋置于头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同时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请医生处理。

第十节冻伤

冻伤是人体受低温、寒冷侵袭,引起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水肿、水泡、坏死等损害的症侯群。冻伤多见于长时间在寒冷地区滑冰、滑雪、长跑、登山、巡逻和执勤者。一、原因与发病原理

冻伤主要是有与外界温度过低所致,其次还与气候因素(如潮湿、风大)、局部保暖不良、或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站立、潮湿或紧窄鞋袜无法更换、机体状况不良(如疲劳、虚弱、精神不振、睡眠不足、贫血、饥饿、营养不良)、年老以及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因素有关。上述因素都会降低全身和局部抵抗力,促使冻伤的发生。冻疮是最常见的一种冻伤。

当组织冻伤后,局部血管收缩、痉挛、血液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皮肤苍白,继而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局部出现水肿和水泡。同时又因血流淤滞,红细胞凝集在血管腔内,最后形成血栓,使组织坏死,皮肤呈紫褐色。二、症状与分类

(一)第一度为红斑级为皮肤的浅层冻伤,局部皮肤苍白、微肿、瘙痒、疼痛,若处理及时,一般几小时或24小时内可消失。经未处理的,数日后可自行恢复。(二)第二度分水泡级

为皮肤全层冻伤,皮肤明显红肿,还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液为草黄色;泡内液体干后结成黑色痂皮并脱落,其下有新的上皮再生。局部发热、疼痛。如无感染,一般2~3周后痂皮脱落痊愈。(三)第三度为坏死级

为全层皮肤冻死或有部分皮下组织的损害。皮肤局部或肢体发生坏死,皮肤呈紫褐色,结成坏死的痂皮。痂皮脱落后,其下是溃疡的肉芽面。

运动员冻伤部位多见于手足末端、鼻尖、两耳及男性外生殖器。第一度冻伤较多见,第三度冻伤较少见。三、处理

冻伤的处理原则是对患处复温、保暖、改善血液循环;预防感染;改善和提高全身状况。首先将患者送到温暖的室内,立即进行复温,复温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逐渐加温法,开始时水温为20摄氏度左右,在20~30分钟内逐渐加温至37摄氏度左右;

另一种是快速加温法,将受冻的肢体置入42摄氏度的水中约数分钟(时间不宜过久)。这种方法对组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