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精选17篇)_第1页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精选17篇)_第2页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精选17篇)_第3页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精选17篇)_第4页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精选1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9页共69页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精选17篇〕篇1: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教学目的:认知目的: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目的: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情感目的: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学内容:导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一门以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构造、用处与制法的根底自然学科。它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科,故在学习时,因注意实验的操作及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是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等;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例如发光、发热,火焰的颜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变化后生成的气体的颜色、状态等;P.S.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雾: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实验1: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点燃前:红色固体,燃烧时: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熔化为液体,有局部蜡油凝固,有少量黑烟生成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白瓷板上有黑色的粉末状固体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白烟”:能被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有水雾产生迅速参加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吹灭火焰后:产生白烟实验2: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橡皮塞蹦出实验解释:经酒精灯加热后温度升高,使火柴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试管内的`气体压强急速增大,将塞子弹出实验3: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实验实验现象:有特殊气味,葡萄糖、砂糖灼烧后变黄,变黑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的变化,如三态变化等;化学变化:通常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如蜡烛燃烧等;〔2〕化学变化的特征,或者说,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分就是有新物质产生举例:石墨在高温高压,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俗称钻石〕,该过程是化学变化石墨、金刚石经点燃,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3〕化学反响的现象:一般会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特别注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4〕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吸收或释放:一般是通过热能进展转化,有些是放出热量,为放热反响;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是需要吸热,为吸热反响一些是化学能与电能转化,充电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在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些与光能转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吸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气味等〔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不稳定性,毒性,腐蚀性等〔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一种物质的属性,一般用“能”、“易”、“可以”等表述;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那么是一个过程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构造1.对物质的组成研究〔宏观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不能点石成金、水变油”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分析^p了很多物质,发表了他排列的“元素周期表”2.对物质的构造研究〔微观方面〕,提醒了“有碳组成的金刚石与石墨为什么在物理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3.在实验3中的现象,提醒了“葡萄糖、砂糖、面粉在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处与制法1.通过对物质的研究,可以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自然资,如:综合利用水资、化石燃料等2.人工合成出更有价值的、更有广泛用处的新的材料、物质,如导电塑料3.一些事例:〔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2〕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篇2: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初中化学教案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理解放热反响和吸热反响;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理解我国及世界能储藏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消费、科学研究及生活的严密联络。才能目的通过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才能,进步自学才能和创新才能。情感目的在人类对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如今,开发利用新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络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络实际,分别从氧化复原反响、离子反响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响类型、不同反响过程及本质加以联络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进步自身的综合才能。教法建议以探究学习为主。老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效劳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表达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老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学生实验验证和讨论理论根据→确定吸热反响和放热反响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课题:教学重点:吸热反响和放热反响。教学难点: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说明人类使用能的历史已非常长远。一、[板书][过渡]化学反响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1〕反响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响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响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响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响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结论]放热反响: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响叫做放热反响。如CH4(g)+2O2(g)CO2(g)+2H2O(l)吸热反响: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响叫做吸热反响。如C(s)+H2O(g)CO(g)+H2(g)[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响?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响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响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响制取或合成新物质。[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结论]〔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空气缺乏:①浪费资;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安康。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局部热量,浪费能。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板书]三、现代能构造和新能展望[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响中释放出的能量?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局部是通过化学反响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篇3:初中化学《离子》教案设计初中化学《离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理解原子构造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二、教学重点、难点:1、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提问:1、你对电子有何认识?2、你对电子还想理解什么?问题: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运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点?你猜测下电子会怎样运动?猜测:1、电子绕核运动2、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3、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4、电子是分层运动的验证:从课本上寻找资料,从网上查找资料出示:从网上下载的电子形成模型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核间隔:由近远能量上下:由低高出示:原子构造示意图提问:你从原子构造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即原子构造示意图表示了什么知识?〕说明:用原子构造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构造,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构造是否有关系?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构造哪一局部有关?二、离子的形成〔板书〕出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构造简图,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的构造特征讲解分析^p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涵义、离子和原子的比拟。小结: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阳离子:H+Na+Mg2+Al3+NH4+阴离子:Cl-、O2-、S2-、OH-、SO42-、CO32-、NO3-3、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2Mg2+表示两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4、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互相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5、离子跟原子的比拟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构造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篇4: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设计《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展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工具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根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二、新课教学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生:喜欢。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生:盐份多,浓度大。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详细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活动与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生:通过品味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味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参加10mL水,然后分别参加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拟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p: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一样,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以下实验判断。【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取一个烧杯,参加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展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p]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一样,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一样)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刚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讨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到达饱和状态。(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潮湿。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板书讲解解答过程)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老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假如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纯熟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搜集到如下标签: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修改。(学生进展设计并交换完成)课后小结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刚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修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如今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生考虑、回忆)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篇5: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设计《金属材料》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详细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开展的亲密关系;(2)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处,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回收等;(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处。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学习运用比拟、分析^p、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展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络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处的关系。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教学工具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教学过程学习情景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表感想]如: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消费关系亲密。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处。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刚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篇6: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设计1教学目的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②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展分析^p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2.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探究式5教学用具1、媒体资: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枯燥的棉花分别点燃。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6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承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历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考虑答复: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场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演示]探究实验[讨论]: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归纳小结]1、燃烧的定义2、燃烧的条件[考虑]1、假如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3、假如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考虑、讨论:说明燃烧需要到达一定的温度观察实验需要到达着火点需要氧气需要氧气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到达着火点考虑、答复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进一步稳固燃烧的条件[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假如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展考虑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演示]实验7-1[小结]灭火的原理[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p灭火的原理。[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讨论]1、隔绝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才能[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作业]习题7板书设计课题1燃烧和灭火①是可燃物;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③温度到达着火点。①可燃物与助燃物;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③本质:剧烈的氧化反响。三、易燃物和易爆物①去除或隔离可燃物;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③隔绝空气(或氧气)篇7:初中化学《空气》教案设计初中化学《空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2、理解混合物及纯洁物的概念3、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处二、重点、难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与纯洁物2、空气的主要成分确定三、教学准备: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引言]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亲密,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板书]2.1、空气的成分[提问]1.空气实实在在的存在,你能否举出空气存在的例子呢?2.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绘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3、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理解实验原理原理:利用化学变化特点,用一种物质同空气反响,假设空气无剩余,那么空气的成分单一,反之,成分不唯一。详细装置:连通器原理,利用气体消耗后的气压缩小,水面上升,测定空气的成分。考前须知:生成物应该为固体、液体,不能为气体〔为什么〕,测量水面高度时,应等到恢复倒室温时。[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26图2-1〕。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分析^p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p讨论:课本中的问题:1、空集气瓶中装得是什么?2、瓶内出现了什么现象?3、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什么物质?4、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观察现象产生的问题1.水面为什么会升高?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解答]1、瓶中装的是空气2、红磷在瓶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一段时间后熄灭。3、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氧气消耗完毕,红磷停顿燃烧。4、松开止水夹后,水倒流至集气瓶中,大约占集气瓶的'1/5。[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阅读、讨论]〔课本28页〕1、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2、空气的组成是怎样发现的?3、氮气和稀有气体有什么特征和用处?4、空气的各组分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小结]1、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2、利用实验,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科学探究的精神。〔拉瓦锡、瑞利〕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用处: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响。用处: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响,曾称之为‘惰性气体’。用处:焊接保护气,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处:霓虹灯,激光技术氦气:密度很小,用处:探空气球〔为什么不用氢气〕六、板书设计:空气的成分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2、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用处: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响。用处: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4、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响,曾称之为‘惰性气体’。用处:七、教后反思:上面对空气课时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参加考试工作哦。篇8: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造的认识统一起来;2、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二、重点、难点: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情景导入:讲授新课:一、元素〔板书〕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小结: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管个数。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小结: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2、元素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板书〕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假设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一样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一大二小国际统一〕的读法、写法。阅读:课本第73页表4-3的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要求学生掌握26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的读法、写法。4、元素符号的意义: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提问: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讨论:元素与原子的比拟小结:元素与原子的比拟表元素原子概念具有一样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篇9:初中化学溶解度的教案设计初中化学溶解度的教案设计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的方法,理解结晶现象。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p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对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详细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才能,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安康心态。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假设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4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CAI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历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方案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上台展示,投影结论。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根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误导结论,延伸探究。“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老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测。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通过追究老师“忽略”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老师“引”的作用。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生疏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全班展示,投影结论。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将熟悉物质转向生疏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才能,进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再设疑问,兴趣探究,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回归原温,静观其变。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阅读理解,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参加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增补结论,领悟涵义室温,5gNaCl在20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室温,10gNaCl在20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室温,10gNaCl在25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室温,5gKNO3在20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室温,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升高温度下,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分析^p归纳,课件演示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深化探究,激活思维室温下,10gKNO3在20mL水中溶液到达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gKNO3;冷却到室温,20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探究发现,联想顿悟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学以致用,兴趣延伸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才能。练习:教材P40,习题1、5、6。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的,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展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老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时机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老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消费生顿悟,设计巧妙。老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打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篇10: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养抽象思维才能、想象才能以及分析^p、推理的才能。二、教学重点、难点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演示]品红扩散实验〔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活动探究、探求新知:一、粒子的特征[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引入〕从课堂开场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测分子是运动的。[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提问]假设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方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多媒体展示]播放氨分子运动[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追问]假设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2)50ml酒精与50ml酒精(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边演示边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再次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2、氧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小结]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2、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六、板书设计:课题2分子的原子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在不断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三、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2、混合物和纯洁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洁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七、教后反思:八、效果检测:1.1994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A.分子可再分B.分子在不停运动C.分子很小D.分子间有间隔2.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了〔〕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B.分子很小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氧分子B.氧原子C.氧离子D.氧气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A.水分子B.水原子C.氢、氧两种原子D.以上都不是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一样,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篇11: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备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备课教案设计一、本章知识体系构建二、重难点打破1、技术的涵义: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例1】以下内容属于技术的社会属性的是()。A.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B.技术与工具、机器及使用方法关系严密C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D.技术是以科学为根底的【解析】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技术在产生和开展、应用的过程中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社会属性是指技术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局部,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答案】C【例2】技术的开展,尤其是能技术应以〔〕为起点。A、可持续开展;B、快速开展;C、稳步开展;D、缓慢开展【解析】此题考察的是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主题,任何技术的开展都应以可持续开展为起点,这是我们学习技术必须形成的根本理念。【答案】A【例3】以下技术怎样解放人?取火技术。工具制造。医疗技术。车船制造技术。电子技术。【解析与答案】取火技术熟食,人类脱离野性,营养改善,大脑发育健全,智慧进步工具制造解放了人的双手,扩大了人的才能医疗技术战胜了疾病,延长了寿命车船制造技术解放了双脚,缩短了旅途时间,方便出行电子技术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2、技术与科学的'联络与区别解析科学技术区别含义不同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历、技巧和物化成果。成果形式不同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那么、论文等,此类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一般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品化。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任务不同认识世界,力求有所发现。利用和改造世界,力求有所创造。答复的问题不同“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与消费的关系不同与消费不发生直接的联络,技术直接效劳于消费举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创造蒸汽机联络科学是技术的根底,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技术开展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互相联络,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篇12:初中化学《酸和碱反响》教案设计初中化学《酸和碱反响》教案设计教学目的:学会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测试一些物质的pH。通过对各种操作的比拟及对测试数据的分析^p,建立正确的测试和读数方法。让学生自主测试,拓展活动的空间,培养尊重事实的观念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教学疑点:不同生长时期的水果和蔬菜pH是否一样,建议测不同生长时期番茄pH进展理解。观察头发光泽需要哪些条件,建议增强光线和利用放大镜观察。头发耐拉力,用手拉能否准确感知?建议用测力计去测更科学。为使测出的数据具有科学性,可引导学生取几次的平均值。重点和难点:测试方法。活动方式:学生主持;分组实验。实验准备:①分组准备:每组有5个烧杯分别装20mLpH为1、4、7、10、13的溶液,头发五束〔同一个人的头发〕。②稀硫酸、稀盐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③洁厕精、醋、洗洁精、石灰水、牙膏、西红柿、牛奶、鸡蛋、萝卜、纯碱溶液、草木灰水、泡菜水、橘子、苹果、造纸厂排放的废水、点滴板、pH试纸、玻璃棒、镊子、小刀、纱布、放大镜、弹簧秤等。教学过程:师:先请同学们将5束头发分别放进盛有不同pH〔1、4、7、10、13〕溶液的小烧杯中,等会观察。师:再请同学们看61页内容,答复,我们从书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1:溶液的pH7显碱性,pH=7显中性。生2:测定pH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反思:让每位学生都有时机做主持,本身就是对才能的训练,把讲台让给学生,同学们互相理解与支持,合作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行为和表达更具有学生自身的特点。但主持人和同学们是处于同一知识平台,随时需要老师的指点,老师在课前要帮助主持人理好提纲。师:本节课我们学惯用pH试纸来测一些物质的pH。今天的主持人为A〔男〕同学和B〔女〕同学。〔主持人上台〕A:说是主持,我们会和同学们一样,也要做实验,我们一起做,一起讨论。B:各组还要把结果写在黑板上,看哪组做得最好。〔两位主持人在讲台上做〕学生分组实验:测稀硫酸、稀盐酸、水、氢氧化钠溶液的pH。〔老师在黑板上画表〕〔学生自由上台在黑板上板书实验结果〕A:有11个组的数据都一样,请问第八组的数据为什么有差异呢?第八组同学:我们是按照要求做的,所得出的就是这个数据。B:你们坚持这个结论吗?第八组同学:坚持,我们同组同学刚刚讨论过,可能是我们所测的液体和大家的不同。A:是不是这回事,这可要问老师了。师:我要向第八组同学表示钦佩,这组的液体和大家确实实不同,我向其中多加了水。他们做学问能置疑,能尊重事实。我们要向他们表示祝贺〔鼓掌〕。反思:测pH的实验操作并不难,假如用灌输的方法,几分钟就可以解决,可是以上对方法的体验和对问题的探究,学生乐学,印象深化。学生容易做的就更要让学生自己做,更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就是抓住时机,让学生易快乐的地方更快乐,把学习这种劳动变成乐事。B:这个不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生:同是某一种液体,浓度不同,pH不同。即同一物质的溶液因浓度变化pH也会发生变化,酸变稀了那么pH上升,酸性减弱。碱变稀了,那么pH下降,碱性减弱。A:这个解释让我们明确了更多的知识。再请第十组同学说一下,你们得出稀盐酸的pH为1。5是怎么回事?第十组代表:在测的时候,我们发现pH试纸的颜色和标准比色卡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就取了中间值。B:那就是说是想像出的一种颜色了,颜色是能想像出来的吗?第十组代表:好似又不能。生1:既然不能,那么用最接近的颜色反而更准确了。生2:说明用pH试纸只能粗略地测量。生3:书上说,用pH试纸测是最简单的方法,我知道医生给人看病时也常用pH试纸,而给人治病,应该是要求很高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冷场〕A:老师,请您答复。师:这就如托盘天平也是粗略地称量,大多数情况,所得到的值已足够到达要求。如今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把已用过的pH试纸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一下有没有变化。生1:和先测的值比拟,有变化。生2:说明时间长了pH试纸的颜色会发生变化。生3:要求我们在测pH时,把液体滴在pH试纸上后,要立即与比色卡比拟,才能反映出液体的pH。师:请同学们任取一种刚测过pH的液体,放在小烧杯中,用pH试纸放在里面看看。生1:液体变颜色了。生2:取出试纸读数,液体的pH与我们刚刚的数据有区别。A:我和小B同学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那这说明了什么?生1:这个纸不是普通的纸,是pH试纸〔笑声,谁不知道〕,我是说上面有药。生2:对,就跟我们的衣服上沾上污物,放入水中,污物会扩散到水中一样。生3:假如把pH试纸直接放入药品里,药品可就被污染了,并且也测不准。B:同学们观察和分析^p得很好,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你们真棒。反思:及时归纳与总结。A:如今我们归纳一下用pH试纸测pH的方法。B:还有,在测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老师边听边板书〕方法考前须知〔主要原因〕1。用玻璃棒取液滴在pH试纸上不能把纸放在试剂瓶里〔防止污染药品〕2。立即读数准确读数〔时间一长,pH试纸会变色〕3。取整数值更符合实际4。酸的pH7,中性的pH=7对书本知识进展了验证篇13:初中化学:食物的营养教案设计初中化学:食物的营养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p课文分三局部:第一局部介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第二局部用实验方法检验成分。第三局部向学生进展营养卫生教育。二、学情分析^p本课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展教学,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知道营养卫生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才能。三、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2、培养学生的实验才能: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3、向学生进展营养卫生教育,使学生知道营养卫生的根本要求。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三种营养成分。难点: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五、教学准备老师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支架,铁丝,试管,滴管,淀粉液,碘酒,淀粉,肥肉。瘦肉,熟蛋白,花生、向日葵、芝麻的种子。2、挂图或投影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学生准备:白纸,馒头、米饭、土豆、黄瓜、白菜、萝卜、苹果等食物〔以上食物仅供参考,只要包括含淀粉类食物与不含淀粉类食物即可,品种不限,均为少量〕。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你最喜欢吃的食物有哪些?2、谈话:为什么人每天要吃各种食物?3、讲述:人所以每天要吃食物,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那么人体需要哪些营养?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它们主要含在哪些食物中?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二〕新授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需要的营养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呢?〔出示课件〕2、指导学生检验成分〔1〕讲解:怎么知道某种食物含有什么营养?有的营养成分可以看出来或尝出来,例如食盐,水。而蛋白质、淀粉、脂肪和维生素,我们既看不出来,又尝不出来,那我们怎么知道呢?你觉得应该怎么办?〔2〕学习检验蛋白质的方法1讲述:瘦肉、蛋白〔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支架上挂一根铁丝,将瘦肉、煮熟的蛋白钩在铁丝上,用火烧〔先烧瘦肉,再烧蛋白〕,闻一闻有什么气味。2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4老师小结:在烧瘦肉和蛋白时,有一股特别难闻的、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味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蛋白质。〔3〕学习检验脂肪的方法1讲解:肥肉、花生米和向日葵的种子,含有很多脂肪。把肥肉用力在白纸上抹,把芝麻、花生、向日葵的种子放在白纸上划或用铅笔压,观察白纸上有什么?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然后把白纸拿起来对着亮光照,观察纸有什么变化。2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4老师小结:把含有脂肪较多的食物在纸上划、压,纸上会留下油迹。油迹和水迹不同,颜色发淡黄,不容易干,摸着油乎乎的,容易透光。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脂肪。〔4〕学习检验淀粉的方法1讲解:下面我们来学习检验淀粉的方法。家里做菜时常用到淀粉,这是从含淀粉多的食物中提炼出来的。我们用这种淀粉加水,制成淀粉液,装在试管中;用滴管往淀粉液中参加2-3滴碘酒,将试管摇摆几下,观察有什么现象?2演示实验3老师小结:实验说明,淀粉遇碘酒可以变成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性质,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5〕检验常见的食物中哪些含有淀粉1讲述: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自己带来的这些食物,哪些含有淀粉?〔检验萝卜、苹果、土豆等食物时,需要把它们切开再滴碘酒。〕2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6〕老师小结:对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是一门科学,只有通过实际检验,才能确定各种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含量多少,以便更好地搭配食物。3、向学生进展营养卫生教育〔1〕谈话:对照课本第63页的图说一说,各种营养成分多含在哪些食物中?〔2〕讨论:1有没有哪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没有〕2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多方面的营养,而没有哪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那么我们吃饭时应该注意什么?〔吃多种食物,不偏食。〕3一开场同学们说了很多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假如喜欢吃的食物就多吃,不喜欢吃的食物就不吃,这好不好?为什么?4有人认为吃的营养越多身体越安康,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补充一些讨论题。〕〔3〕老师小结:为了保证身体安康,必须注意营养卫生。第一,吃的食物要多样化,合理搭配营养,不偏食,不挑食,不然就会因为缺少某种营养而得病。第二,进食要适量,吃的太少会得营养不良症,吃的太多也会得病,例如肥胖症。〔三〕稳固应用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的知识2、提问:〔1〕人体需要哪些营养?〔2〕怎样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四〕板书设计19蛋白质、水、盐类――构成人体的材料淀粉、脂肪――人体的能维生素――增强抵抗力检验方法:蛋白质――用火烧脂肪――划或压淀粉――滴碘酒七、课后小记篇14:初中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设计初中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理解实验的考前须知。3、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4、能进展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根本实验操作,理解操作要求。二、重点、难点1、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2、滴管的使用。三、课前准备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习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老师活动: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获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学生活动:观看、考虑。你已经知道什么?演示实验:课题1固体药品的取用:〔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提出问题〕:1、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实验探究〕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课题2液体药品的取用展示药品:稀盐酸〔提出问题〕: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练习与理论〕: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2、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课题3量筒的使用篇15: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设计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平安知识.才能目的: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展分析^p得出结论的科方法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情感目的:使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观点。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教学难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示实验法.教学用具: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教学思路:1、结合课本图7-1、7-2、7-3、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和工农业消费的意义.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通常情况下燃烧的三个条件.3、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化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及常用的灭火方法等材料,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根底上老师演示课本P126活动与探究实验及[实验7-1],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4、对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平安知识,老师演示[实验7-2],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展示燃烧和爆炸的有关图片,让学生识记,培养学生的平安防范意识。5、课本p131页习题1、2、3、及课本讨论内容通过课堂讨论随堂解决。课前准备:1、预习课本p124-130页,并完成以下预习题:(1)什么叫燃烧?(2)燃烧应具备什么条件?(3)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法有哪些?(4)引起可燃物爆炸的原因是什么?2、利用星期日各学习小组,请到消防大队及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进展实地调查,调查有关火灾案例、常用的灭火方法、张贴的平安图标等内容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作业:二、引入新课:天上的火,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