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案(上)_第1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案(上)_第2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案(上)_第3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案(上)_第4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案(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UWNANNORMALUNIVERSITY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古代汉语(上)授课导师:冯英职称:教授教学内容第五章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词的本义是根据字形分析和考核文献所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 词的本义原应该是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意义,但是,由于语言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 而文字的产生要比语言晚得多,迄今发现最早的汉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它距今大约 3500年的历史,远古汉语的词已流转若干万年,这样,词的最初意义我们 现在已无从查考。因此,这里所说的词的本义只能是根据字形分析和考核文献后所证明的词的意义。例子见 92页。二、掌握本义的作用和方法掌握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演变的规律,这对于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要了解]掌握本义,可以采用下列方法:1、分析字形诛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尚书)一一诛杀*于予与何诛?(论语) 一一谴责[伐无道,诛暴秦,(史记) 一一讨伐这三个义项到底有没有引申关系?何者在前,何者在后?恐怕难以确定的如果参考自形,“诛”字从言,其本义必然与言语有关,就可以判断它的本义是谴责,而不是诛杀。《说文》就是一本分析字形,解释本义的一本书。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汉字的形体通过甲一一金一一篆一一隶一一揩及大变化后, 有的变得面貌全非,有的甚至发生讹传,如书上的 93页的“臣”,还有“为”。2、考核文献,即看某个词在古代书籍中的用法和一些资料对这个词的解释。如:向小篆写作 ,甲骨文写作 ,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但仅从字形看,还不能完全肯定。查《说文》“向,北出牖也,从…从口”。说明是背面北面墙上开的窗子。古代文献中有没有这样的用法呢?《诗经•七月》 “塞向埋户”,验证了它的本义,说明《说文》的解释可取。如果仅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 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的古文作像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子,如古仅仅根据字形所像,把“高”的本义说成是楼放房,或说成宫室、堂房、台基、亭榭,都未尝不可,但只要结合文献语言,就可以知道“高”表示空间的高上或氏族中辈份的高上。三、词的引中义词的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 派生出来的意义。引申义或近或远,都与本义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出”本义为出去的出,甲骨文、金文 “ ”是“址”的本字,代表脚;表示土坑、门坎之类,止在外,是出去的意思。后引申为和出有关的各义。⑴三子者出,曾晰后。(论语)\本义⑵张良出,要项伯。(史记)/⑶晋公子,姬出也。(即妾生)(左传) 引申义:出生⑷万物出乎震(动)。(易)一一引申义:万物从动中产生。⑸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 (礼记)一一引申义:长出⑹宝鼎出。(史记)一一引申义:出现⑺岩谷互出没。(杜甫)一一引申义:出现⑻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师说)一一引申义:超出⑼遂出武(公)穆(公)之族。 (左传)一一引申义:驱除(10)君可以出矣。(吕览)一一引申义:罢免(II)出妻屏ping35子,终身不养焉。(孟子)一一引申义:离弃妻子,抛弃儿子。(四)怎样掌握引申义要掌握引申义,首先要了解词义引申的途径与类型。1、词义引申的途径从词义发展上看,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意义,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联系。据考察它们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三种:1)相似引申,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可以进行类比。例如:“管”的本义是古代用竹子做成的一种乐器,它和古代用的钥匙形貌相似,都是筒状,故引申为钥匙。《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句中的“管”指的就是钥匙。2)相关引申,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可通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例如:“齿”本指门牙,也泛指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多少、坚牢或松动、齐全或有缺),标志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其后。 ”句中的“齿”指的就是年龄。3)相因引申,即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例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列子・黄帝》:“履危石,临百仞之渊。”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论语・泰伯》:“危邦不入。”2、词义引申的类型r直接引申(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t间接引申(由直接引申再引申)直接引申:月本义月亮一一月(时间)(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一个月为周期)城本义城墙—城市间接引申:啰(早晨)——朝见)朝拜一一朝廷一一朝代直接引申

间接引申连锁引申: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个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防(本义)堤坝一一堵水、防水一一禁阻、防备、防止一一约束、规范、标准辐射引申: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辐射引申与连锁引申交叉进行:辐射引申与连锁引申交叉进行:时(季节)任(本义)抱担担子一一责任、任务一一时(季节)任(本义)抱担担子一一责任、任务一一为委任、任用担当一一担保一一信任例句见教材例句见教材95页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本由具体到抽象本网——网罗L网一一继承由个别到一般「市(由本义城市内的商业区演变为指整个城市)由个别到一般「市(由本义城市内的商业区演变为指整个城市)L特(本义是公牛,引申为男性配偶,又引申为杰出的人才)考察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要注意语音、字体的变化。朝F朝F(chao35)朝见j(zhao55)朝夕骑加35骑马jij51骑兵作业及思考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第7题.总结词义引中的基本途径和类型学生课外学习指导:查阅《汉语大字典》,了解词的本义、引中义、假借义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后小结: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多义词之间,形、音、义之间的有内在关系的本义与引中义,以及音、义之间有内在联系,而形、义之间无必然联系的假借义,以提高他们阅读古书进行词义辨析的能力。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7周 授课时数 3教学章节第六章词类的活用(上)授课方式重点讲授+训练+作业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的各种类型,能够结合语境予以准确辨认,并能说明其语法特点及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难点:使动用法匕意动用法的区别参考资料:1、《古代汉语语法学》刘诚、王大年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一、课堂讲授(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二)使动用法(三)意动用法(四)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二、课堂训练(一)使动用法匕意动用法的识别20分钟25分钟25分钟20分钟45分钟教学内容第六章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上)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1、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带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2、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如:“洞”,(一狼洞其中)。3、应区别活用同兼类的不同之处: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如:权本义是一种树,后假借为秤泥,后也指秤,引申为称量,衡量一一权利、权势一一权宜、权变一一权谋等,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这些词义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使用。故属于词的兼类。4、某个词经常活用就变成兼类。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是意思。例如: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齐使田忌将而往。(使令兼语式,也称为递系结构)所谓的使动用法,就是已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令兼语式(递系结构)的内容。古代汉语里动词、形容词、名词都有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行这个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以及物动词为主,及物动词也可用做使动,只是较少。例句见教材279页。注意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太守归而宾客从。《醉翁亭记》(一般用法)L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项羽本纪》(使动用法){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上》(一般用法)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使动用法)夏日则饮水,冬日则饮汤。 (一般用法)饮马长城窟。(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带上宾语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O例句见教材281页。3、名词的使动名词活用为动词带上宾语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句见教材281页。三、意动用法所谓义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句见教材282页。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把它后面的宾语做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句见教材283页。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都是在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前提下进一步识别的。从语法意义来看,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 ,强调的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吾妻之差我这,私我也。(意动用法)1君子之学,以美其身。(使动用法),孔子登东山而小萱,等泰山而小犬下。 (意动用法)《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一则王怒。 (使动用法)左右以君心也,食以草具。 (意动用法)以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使动用法,使他变得低贱)上述例子说明,一个词作使动用还是作意动用,并不是这个词本身所决定,而是由句子的内容决定的。四、名词用如动词1、普通名词用如动词(284页)2、方位名词用如动词(284页)作业及思考题:.完成教材练习二第8题.阅读文选《韩信破赵之战》,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学生课外学习指导: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教师课后小结: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学生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训练及课后作业,基本能根据语境区别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8周 授课时数 3教学章节第六章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下)授课方式重点讲授+训练+作业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名词做状语的语法意义,能够根据词类活用的条件,说明特殊语境卜词类活用的类别。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名词做状语的语法意义难点:词类活用的辨析

参考资料:1、《古代汉语语法学》刘诚、王大年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一、课堂讲授(五)名词作状语(六)怎样识别名词作状语:(七)词类活用的条件二、课堂训练(一)让学生讲解《韩信破赵之战》一文中词类活用的类型25分钟20分钟45分钟45分钟教学内容第六章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下)五、名词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相当于“在……” 、“从……”、"向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相当于“用……” 、“依据•••・3、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一样”。4、表示比喻,“像……一样”。六、怎样识别名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就局部表面形式来看,与主谓结构很相似,稍不留心,就会把它当成主语。有些人把“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这句话翻译为“你把他叫进来,我当哥哥的该招待他”,就把“兄事之”这种状谓结构误认为主谓结构了。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名词充当主语。例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有时候,主语承前省略了,不容易看出来,那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及逻辑事例关系来细心判断。例如:(1)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主语),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迭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挎(ku51)下!"(史记•淮阴侯列传)(众:当众)(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七、词类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3、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一般只修饰动词)。4、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前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修饰)。5、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6、名词用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作业及思考题:1.有的教材除了“使动”、“意动”之外,还分出了“处动”和“为动”,根据你所了解的语法知识,觉得有必要吗?学生课外学习指导:参阅朱振家的〈古代汉语〉,思考上述问题。教师课后小结: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学生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训练及课后作业,基本能根据语境区别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9周 授课时数 3教学章节第七章古代汉语的词序(上)授课方式重点讲授+重点提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条件。在阅读古文时能利用语境的提示作用,辨认前置宾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宾语前置的条件难点:用代词“之”或“是”来复指前置宾语

参考资料:1、《古代汉语语法学》刘诚、王大年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一、课堂讲授(一)宾语的位置1、疑问代词作宾语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3、“是”、“之”复指trn宾语45分钟45分钟45分钟教学内容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词序所谓词序,就是句法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 另外,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一、宾语的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语言现象称之为宾语前置。(一)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安等)作宾语(包括动词和介词的宾语)一定要前置。(二)否定句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这种否定句一般限于用“不、毋、未”等否定副词或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表示否定。(三)名词、代词作宾语,在用指示代词“是” 、“之”来复指的情况下,可以前置于动词。常见的格式有:(1)宾语(何+名词)+之+动词 “姜氏何厌之有”(2)惟+宾语班(或“之”)+动词(3)宾语+之+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强调。(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前。 在介词结构“是以”、“是用”中,代词“是”也是前置宾语。作业及思考题:1.完成教材练习二第6、7题。学生课外学习指导:要求学生预习文选《齐桓公伐楚》教师课后小结: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它和古代汉语修饰手法”倒置”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对两者的区别。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10周 授课时数 3教学章节第七章古代汉语的词序(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训练教学目的与要求:在全面掌握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条件的基础上,能够辨析文选中的宾语前置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宾语前置条件),辨析《齐桓公伐楚》一文中的兵语前置句。难点:“是”、“之”复指前置宾语的语法意义参考资料:1、《古代汉语语法学》,刘诚、王大年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汉语语序变异及其原因》,冯英,人大复印资料,1994年2期。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一、课堂讲授(二)动量成分的位置二、课题训练指导学生阅读《齐桓公伐楚》找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并说明前置的条件。三、教师总结25分钟90分钟20分钟教学内容二、动量成分的位置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中古以后虽已产生动量词,但文言作品中一般不用动量词。 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一是在动词前作状语,如“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例句见教材)三、指导学生分析文选《齐桓公伐楚》1、重要的字词2、特殊的语法现象3、宾语前置句作业及思考题:.在先秦文选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到了魏晋以后可以后置,这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语言发展演变情况。.动量词的产生对汉语语序的演变起到怎样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指导:1、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找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并说明前置的条件。教师课后小结:汉语语序的历史演变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不同阶段汉语语序的比较,可以发现这一变化的历史脉络,引导学生从古文献中了解这一语言现象,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观察能力和辨析能力。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11周 授课时数 3教学章节第八章 古代汉语判断句授课方式一般讲授+一般提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判断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在古文阅读中能准确辨认各种形式的判断句,尤其是省略了主语的判断句,“是”充当主语的判断句等。掌握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能正确理解和翻译后关义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难点:古代汉语”是”的词性和用法参考资料:1、《古代汉语语法学》刘诚、王大年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一、课堂讲授(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二、课题训练(一)寸斤代词“是”与判断词“是”的区别(二)省略主语判断句的识别25分钟30分钟25分钟30分钟25分钟教学内容第八章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从意义上看,判断句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 的句子,即断定主语所表达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句型上看,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性成分做谓语的句子。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主要有二: 一是在通常情况下判断句的谓语是由名词、 代词或名词词组来充当,不用系词“是”。二是在句尾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做主语 “是社稷之臣也”做前置宾语 “寡人是问”复指前置宾语 “唯命是听”是I判断词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熟。”\ 上匕必是豫让形容词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I t"魏其言是也”古代汉语里的判断词“是”是从代词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见教材299页的例句。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六种基本形式:(1)主语+谓语+也(2)主语+者+谓语+也(3)主语+者+谓语(4)主语+谓语(5)主语+副词+谓语(+til)(6)主语+为+宾语主语(名词)后面的“者”是个指示代词,表示复指,意思是这个人、这件事,又起提示强调作用。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类属关系。即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就是谓语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类。等同关系。即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就是谓语所表示的事物。比喻关系。即主语所表示的事物与谓语所表示的事物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关系。在修辞格的运用上属于比喻中的隐喻。某种紧密的逻辑关系,这种判断句通常是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表示的事物对于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关键作用的。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 。这种判断句主语部分是表示结果的,谓语部分是表示原因的,这种谓语可以由动词或形容词来充当。四、省略主语的判断句阅读《子路从而后》,了解主语省略的判断句作业及思考题:.古代汉语指示代词“是”与判断词“是”的联系与区别.找出《陈涉起义》一文中的判断句,并归纳它们的形式及表达功能学生课外学习指导:1、查找相关文献,了解“是”由指示代词发展成为判断词的发展演变线索。教师课后小结: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判断句,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通过“是”词性演变的了解,可以对汉语判断句的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让学生树立起古今语法变异观。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11周授课时数3教学章节第九章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授课方式重点讲授+作业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能够指出被动句的几种类型。能够分析说明各种被动句式的构成特点,在古文阅读中能准确辨认和翻译被动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现形式难点:古代汉语意念被动句的识别参考资料:1、《古代汉语语法学》刘诚、王大年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4、《汉语被动语态表达方式的历史演变》冯英,云南师大学报 1998年5期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一、课堂讲授(一)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二)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二、课题训练(一)古代汉语“见”词性和用法(二)语义被动句和主动句的区别35分种40分种30分种30分种教学内容第九章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被动句是叙事句中的一种。根据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者可以把叙述句分为两种: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事者, 即为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受事者, 即为表被动意义的句子。

(一■)语义上表小被动的句子这种句子无被动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动句完全一样,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看主语是否是位于动词的受事,而不是施事。例如: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在古代文献中大量存在,它与主动句在形式上相同。大致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还是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2)谓语是及物动词,主语从表面看也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但是谓语动词后没有宾语,也补补不出宾语, 在这种情况下,是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例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3)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事物自身的一部分,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又是对主语不利的,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的。例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二)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古代汉语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式的五种类型:“于(乎)”字句受事主语+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为”字句受事主语+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见”字句 "见……于”句受事主语+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为……所……”句受事主语+为+名词(施事者)+所+及物动词“被”字句受事主语+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介绍施事的“被”字句产生于东汉以后。在先秦汉语里, “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三)“见”的词性和用法看见(一般用法)1、动词"1L看见(一般用法)1、动词"1L使见(使动用法)“我见相如,必辱之。“杀鸡为黍而食之,见xian51)其二子。”2-2-名词(见识、见解)“汝真女子之见。3-助词(表被动)一一“徒见欺。”“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4、辅助性代词j"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谅。”作业及思考题:1.教材练习二第五题学生课外学习指导: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汉语被动语态的发展演变线索。教师课后小结: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多种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今被动表示法的差异,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的了解,还可以了解汉语被动语态的历史演变线索。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12周授课时数3教学章节第十章副词(上)授课方式一般讲解+课堂讨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副词的用法和特点,能够说明其词性及意义(或语法作用),并能在阅读中根据语境予以辨认。对于兼表其他实词意义的,能够加以分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副词的语法意义难点:副词中的兼类现象参考资料:1、《古代汉语语法学》刘诚、王大年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一、课堂讲授(一)时间副词(二)范围副词(二)程度副词(四)情态副词二、课堂讨论怎样识别副词中的兼类现象30分钟30分钟30分钟30分钟15分钟教学内容第十章副词副词主要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语气。这是古今相同之处。不过,在古代汉语中,副词还能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少见。(一)时间副词 ——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表现情况出现和动作进行的时间。(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向(狐饕):相当于“先前”、“从前”,或“刚才”。TOC\o"1-5"\h\z既、已、业:相当于“已经” 。尝、曾:相当于“曾经” 。( 2)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方、正:相当于“正在” 。适、会:相当于“适巧” 、 “正巧” 。( 3)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行、将、且、垂:相当于“将要” 、“快要”。( 4)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的久暂俄、暂;相当于“一会儿” 、“不久”。常、雅、素:‘经常”、“平常”、“平素”、“一向”。(二)范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施加者的范围、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或事物的数量范围。(1)表示总括、包括无遗、很少例外。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相当于“都” 、“全部”,或相当于“总共”、“大致”。( 2)表示范围小有限制或有例外的。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相当于“只” 、“仅仅”。“仅”在唐代可表“几乎” 、“将近”的意思。(三)程度副词 ——表示行为、性状、数量多少的程度。(1)表示程度高最、至、极、绝:表示最高程度太: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殊、特、尤:相当于“特别” 、“非常”。良、甚:“非常”。( 2)表示程度不深,轻微。少、略、微、颇:相当于“稍微” 、“略微”。稍:在先秦表示“逐渐” ,唐宋以后,“稍”才表“稍微”的意义。( 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重加深。加、更、愈、益、盖、弥、兹:相当于“更” 、“越” 、“更加”。(四)情态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速度和频率。(1)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间、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故:相当“故意” 、“特意”。固: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暂、遽、猝(卒) :表示动作突然、匆忙、急迫。立、即、旋:表示事情或行为紧接前一事或行为发生。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益,汉代后也表示逐渐。( 3)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 。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 “往往”、“总是”。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复:重复进行同一动作。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13周授课时数3教学章节第十章副词(下)授课方式一般讲解+课堂讨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副词的用法和特点,能够说明其词性及意义(或语法作用),并能在阅读中根据语境予以辨认。对于兼表其他实词意义的,能够加以分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副词的语法意义难点:副词中的兼类现象参考资料:1、《古代汉语语法学》刘诚、王大年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一、课堂讲授(五)语气副词(六)否定副词(七)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八)谦敬副词二、课堂讨论语气副词“其”的语法意义30分钟30分钟30分钟30分钟15分钟教学内容第十章副词(五)语气副词一一用在谓语(包括名词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前面,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确认的语气乃、即:相当于“就是”。必、定:相当于“一定”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果;相当于“果真”(2)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议论语气其、殆:委婉的测度语气,相当于“大概是” 、“恐怕是”。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 “大概是”、“恐怕是”),又带有提示的语气。(3)表示出自意外是惊异语气曾:相当于“竟然”,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4)表示祈使语气,带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其:有“希望”、“还是”的语气(5)表示反诘的语气岂、其、庸、巨(诅)、宁: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表示委婉的测度语气,相当于“大概是” 、“恐怕是”。“其是之谓?”其《表示祈使语气,带有“希望”、“还是”的意思,“昭王南征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表示反诘的语气,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其谁曰不然?”(六)否定副词——表示对情况、行为或性状的否定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毋、勿、无: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不要” 。未: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动作还没进行, “没有”。非、微:相当于“不是”,亦可用于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 。否: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和否定迭用的句子,表否定的一面,亦可用于独词句,对事实进行否定。(七)指代性的副词:“相”、“见”相:意为“互相”,原表示互指,后来转变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的偏指关系,“相”指代动作受事者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主语) 。见:原是表被动的助动词,魏晋以后演变为副词, 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我”或“自己”。(八)、谦敬副词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表谦副词:敢,窃,忝,伏。作业及思考题:.练习二第9题.指代性的副词:“相”、“见”的特殊语法意义学生课外学习指导:查阅《虚词手册》了解古代汉语虚词的用法教师课后小结:古代汉语副词种类多,用法灵活,因此在解释古汉语虚词时,一定要根据语境来确定它们的具体语法意义。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14周授课时数3教学章节第—章代词(上)授课方式重点讲授+重点提示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人称代词所指代的人称及其语法功能,能在具体语境中予以辨认并准确释义。了解尊称、谦称的用法及其与人称代词的关系,能在古文阅读是准确理解和今译。掌握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称代词的用法难点:疑问代词的语法功能参考资料:1、《古代汉语语法学》刘诚、王大年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一、课堂讲授(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2、第二人称3、第三人称4、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5、谦称和尊称(二)疑问代词1、问人2、问事物3、问处所90分钟45分钟教学内容第十一章代词(上)(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在先秦也可以用作一般人的自称。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兼职,“彼”用于第三人称代词仍带有指示性,并有轻蔑的意味。 “之”只作宾语,“其”在谓词性成分前仍是作定语。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同一个词既可用于单数,又可用于复数。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可加“侪、属、曹、辈”等名词,意思是“这辈人” 、“这类人”,并不是表示复数的词尾。(二)疑问代词1-指人的疑问代词一一“谁”、“孰”“谁”主演用于一般问句,“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一一“何”、“胡”、“曷”、“奚”。-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一一“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作业及思考题:.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之”和“其”语法作用.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学生课外学习指导:分析文选《鸿门宴》中“之”和“其”的词性和用法教师课后小结: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和疑问代词,在数量上比现代汉语多,在用法上比现代汉语复杂,通过讲解、练习,学生能基本掌握。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15周授课时数3教学章节第一章代词(下)

授课方式 重点讲授+重点提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指示代词、无定代词以及辅助代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能在占文阅读中准确辨认并说明具意义和用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寸斤代词的用法难点:特殊代词的用法参考资料:1、《古代汉语语法学》刘诚、王大年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一、课堂讲授(一)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2、远指代词(二)特殊代词、无定代词“或”与“莫”、辅助代词“者”和“所”二、课堂讨论古代汉语“焉”的词性和用法45分钟45分钟45分钟教学内容第十一章代词(下)(三)指示代词特指或泛指代词1a»”a〕人“a-up”、N、兹、其

特指或泛指代词“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 “其”只能作定语。“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兹”,表泛指,多作宾语。2、“此”、“是”、“斯”一一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 ,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此”、“是”还可作判断句的谓语。3、“彼”、“夫”一一远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 。“彼”,指代性强,可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夫”,指示性较弱,以作定语为多。位于句首的“夫”后来虚化为句首语气词,主要起提起话题的作用,表示要发议论。4、“尔”、“若”、“然”一一相当于“如此”、“像这(那)样”。“尔”主要作宾语和定语,“若”只作定语,“然”多坐谓语。5、“焉”、“诸”“焉”,意思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此”,主要用在谓语性成分后面作补语。 一部分位于句末的“焉”虚化成了语气词,表示提顿语气。“诸”,是代词“之”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相当于“之于”的“诸”用于叙述句,相当于“之乎”的“诸”用于疑问句末尾,其中的“乎”表达出疑问语气。(四)特殊代词1、无定代词“或”一一肯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有的人” 、“某人”、“有的(东西)“莫"一一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 、“没有什么(事情、东西)。“莫”在先秦古文中一般都是无定代词,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2、辅助性代词“所”,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所”字结构可以分成三类:(1)“所”+动词一一意义相当于动词的宾语。“所”+介词+谓词性成分一一意义相当于介词的宾语,表示工具、处所、原因等。“所”+(介词)+谓词性成分一一这类“所”字结构可视为介词省略,表达的语义相当于被省略的介词的宾语。修义比较具体,大致和现代汉语的“用来……的方法” 、“凭它来……的”等所以|相当,说明“怎样”一一“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意义比较抽象,用来表示原因,大旨和现代汉语的“导致……的原因”相当。说明“为什么”一一“此之所以无敌于天下也。 ”“者”,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者”字结构可有两类:(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者”,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者”字结构可有两类:(1)谓词性成分(动词、形容词、数词)(2)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加强。字结构,表示+“者”+“者”——的人”——“者”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作业及思考题:1.无定代词“或”与“莫”的语法功能2、古代汉语“所以”的两种用法学生课外学习指导:阅读《谏逐客书》一文,分析文中“所以”的词性和用法教师课后小结:古代汉语里的特殊指示代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了它们的用法,才能在阅读古文时,准确理解文意。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16周授课时数3教学章节第十二章介词

授课方式 一般讲授+课堂讨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古代汉语中常见介词的用法和特点,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认,并准确释义或说明语法关系。掌握个别介词的古今差异。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介词的语法意义难点:“以”做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参考资料:1、《古代汉语语法学》刘诚、王大年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一、课堂讲解(一)古代汉语介宾结构的特点(二)于(乎)(三)以(四)因(五)为(六)与20分钟20分钟20分钟20分钟20分钟20分钟教学内容第十二章介词(一)古代汉语介宾结构的特点1-语序上的特点一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 )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如:楚国汉水以为池,方城以为城。2、省略问题——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3、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外“对于” 、“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现代汉语一般都用状语来表述。此外,现代汉语的介宾结构还可做宾语,古代汉语则不能。(二)于(乎)用法主要有四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为补语或状语。意思可随文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TOC\o"1-5"\h\z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组成介宾结构, 作补语或状语, 随文可译为“向” 、“跟” 、“给” 、“对” 、“对于”。引进比较的对象, 组成介宾结构, 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做补语,译作“比”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做动词的补语,译做“被” 。“于是”在句中做状语,译为“从此” 、“在这里” 、“在这时” 、“在这种情况下” 。“乎”做介词,作用与“于”基本相同。(三)以(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 、“拿” 。(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可译为“率领” 。(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可译为“凭借” 、“依靠”、“按照”等。(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 5)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 、“由于”。( 6)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在” 。“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相当于“由于这个原因” 、“根据这种情况” 、“用这个东西” 。,相当于“因此” 、“所以”。(四)因(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借……” 、"乘着……"、’通过“之类的意思。(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 、"由于……”之类意思。(五)为)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 、“给”等。TOC\o"1-5"\h\z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原因,可译为“跟” 、“对” 、“向”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六)与) 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 、“替” 、“给”等。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 、“同” 。)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作业及思考题:.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介词的语法化过程学生课外学习指导:分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以”的用法,并以小论文的方式提交作业。教师课后小结:古代汉语的介词大都是从动词语法化而来,在阅读古文选时,要注意介词和动词的区别。备课教案授课周次第17周授课时数3教学章节第十三章连词

授课方式 一般讲授+一般提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古代汉语中常见连词的用法和特点,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认,并准确释义或说明语法关系。掌握个别连词的古今差异。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连词的语法意义难点:“之”的词性和用法参考资料:1、《古代汉语语法学》刘诚、王大年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2、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教学程序设计计划时间一、课堂讲授(一)与(二)且(三)以(四)而(五)则(六)虽、虽然、然、然而、然则(七)之20分钟20分钟20分钟10分钟20分钟20分钟30分钟教学内容第十三章连词(一)与一般连接名词、代词或体词(名词、代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有时也表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或者”。当于“和”;有时也表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或者”。还可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这情况下,通常需同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宁可(不如)应注意区别“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首先,介词“与”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通常在动词前作状语;连词“与”用在联合关系的成分中,构成名词性词组,或动词性词组,“与”字本身不充当语法成分。其次,介词前面可以用副词修饰,连词则不能。(二)且(1)在并列关系的谓语成分里,俩你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形状,TOC\o"1-5"\h\z译作“又……又……”;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同时进行两个动作,译作“一边……一边” 。用在一句的开头, 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落与段落, 表示一是更上一层, 可译为“并且”、“而且”、“况且”。( 3)用在偏句主语之后,以作陪衬,说明另一事情程度更严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进层推论,这种推论又多用反问来表达。“且”可译作“尚且” 。( 4)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以与前一分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用疑问句提示,而倾向又多在后一句。“且”可译作“还是” 。(三)以(1)连接助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