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新冀人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整册教案_第1页
2021秋新冀人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整册教案_第2页
2021秋新冀人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整册教案_第3页
2021秋新冀人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整册教案_第4页
2021秋新冀人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整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者无疆思者无域窃者无德行者无疆思者无域窃者无德行者无疆思者无域窃者无德2021年秋新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备课人:

备课人:目录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1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51空气的成分 52燃烧的秘密 93变色游戏 164生锈与防锈 22第二单元健康与生活 275刺激与反应 276人体的司令部 337习惯与健康 398环境与健康 46第三单元地球剧烈变化 559地表探秘 5510地球的内部 6011地震 6412火山 7413地壳的构成 79第四单元光 8614光从哪里来 8615光的传播 9116光的反射 9617彩虹的形成 103第五单元热传递 10918勺柄是怎样变热的 10919传热比赛 11520热在水中的传递 12121太阳能热水器 12622保温和散热 133第六单元保温物品 14123科学擂台——保温物品大比拼(一) 14124科学擂台——保温物品大比拼(二) 14825科学擂台——保温物品大比拼(三) 1542021年秋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教五年级的科学课。通过四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由于科学专职教师不够和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物质的变化》、《健康与生活》、《地表剧烈变化》、《光》、《热传递》、《保温物品》六个单元。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地球内外的不断运动变化、声音的秘密、神秘的秋冬星空、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材料、热传递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二)知识目标1.了解空气的成分及比例。2.了解人体复杂而精密的器官,习惯、环境与健康的关系。3.认识地震、火山和岩石。4.知道光从哪里来,光的传播与反射原理以及彩虹的形成。5.知道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了解保温瓶的原理。(三)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五、基本教学措施: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六、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单元是本册的起始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本单元是在中年级学生认识了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之后,进一步认识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本单元以“变化”为主线,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观察蜡烛燃烧、苹果切面变色、铁钉生锈等实验现象,再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物体发生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金属防锈等。1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2.能说出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科学探究1.能从空气的组成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空气成分的信息。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4.能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科学态度1.能对研究空气的成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空气成分的实验,并愿意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说出人类与空气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依存关系。教学重点能说出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能说出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教学难点能从空气的组成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空气成分的信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蜡烛2支、木条、玻璃片、集气瓶、水槽等。课前搜集有关氧气、氮气用途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集气瓶将其中一支蜡烛罩起来。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2.提问: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空气用完了吗?(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实验(一)。(1)掌握方法。播放有关实验材料和方法的视频,要求学生理解记忆。讲解:A.把一支蜡烛粘在玻璃片上放在水槽中;向水槽中加入大约5厘米深的水,水不宜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芯。B.不点燃蜡烛,用集气瓶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研究空气的成分进入杯子吗?把现察到的实除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记染在下面,c.点燃蜡烛,用集气瓶罩在蜡烛上,观察实验现象。(2)实验观察。实验结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3)分析现象。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蜡烛熄灭,集气瓶内水面升,并高出水槽中的水面。)讨论:A.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瓶子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B.为什么集气瓶中的空气会减少?是空气跑了吗?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为什么?(因为蜡烛燃烧会消耗一部分空气。)C.集气瓶中还有没有空气?是不是都用光了?为什么?(集气瓶中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占据瓶内的全部空间。)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蜡烛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2.实验(二)。(1)引导: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气体还能不能支持燃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进行实验。(2)方法:A.用一块玻璃片在水下把集气瓶盖好,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集气瓶,倒扣过来放在桌面上。B.把瓶口的玻璃片推开一条小缝儿,将燃着的木条伸进集气瓶里,观察有什么现象?(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5)讨论:实验中的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3.得出结论。(1)思考: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单一成分的气体吗?如果不是,至少有几种气体?(2)小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只有这种气体存在燃烧才能进行;另一种气体是不能支持燃烧的。(3)引导:空气中支持燃烧的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呢?请你阅读“科学在线”。(4)阅读:学生阅读,了解空气的组成。(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引导: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也就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生机勃勃的地球。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都有哪些用途呢?请阅读有关资料。2.阅读:学生阅读、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者教师提供的资料,将整里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第1页中。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4.播放:有关氧气和氮气用途的视频。5.评价:教师对小组或个人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课程资源空气含量测定实验拉瓦锡(1743-1794),法国著名化学家。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测定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十二天,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而剩余的4/5的气体既不能供人类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认为这些气体是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拉瓦锡把汞表面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一个容器内曲颈瓶再加热,又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体积。他玻璃钟革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余的气汞槽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这样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板书设计1.空气的成分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氧气另一种气体是不能支持燃烧的:氮气2燃烧的秘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教学用具: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教学思路:1.选几种不同材料燃烧,观察它们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对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提出假设,再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3.了解燃烧过程是否可逆。4.结合课本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危害。5.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课前准备:1.上网查找有关燃烧对人类的意义及危害。2.利用假日各学习小组,请到消防大队及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有关火灾案例、张贴的安全图标等内容。3.分组材料:纸张、布、木条、干树叶、蜡烛、酒精灯、镊子。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作业。引入新课: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燃烧,让愚昧化作文明;火在宇宙燃烧,使黑暗趋向光明,为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那么人们如何保留火种,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解释。二、讲授新课:物体燃烧的变化[教师提问]: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们能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来了解燃烧的秘密吗?(板书课题)[学生活动]:先猜想燃烧时发生的变化,然后填表。[实验验证]:1.实验前教师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用火,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燃烧。2.学生分小组实验,验证猜想。并把观察结果填在表中:物体猜想实验 火焰颜色 气味 火焰颜色 气味纸片布片木片干树叶实验结论:[学生讨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教学用具: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教学思路:一、蜡烛的燃烧[教师提问]:蜡烛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么它燃烧后生成什么?[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把猜想填入表中。[教师提问]:1.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存在?2.大家都知道,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老师这里有一杯澄清的石灰水,你往里面吹气,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3.用这个办法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你们也能用实验验证蜡烛燃烧后的产物吗?[实验验证]:1.学生做实验。2.把观察现象填入表中:蜡烛燃烧猜测: 实验:杯壁上的现象生成了________ 干燥的杯子 说明有_________生成 有石灰水的杯子 说明有_________生成实验结论:[学生讨论]:1.物体燃烧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燃烧过程是可逆还是不可逆的?二、小结物体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此过程是不可逆的。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教学用具: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教学思路:一、燃烧的应用[提问]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如此重要,那么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它又会带来哪些危害?[学生讨论]: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把自己查找的资料与小组同学交流,达成共同结论。[学生交流]: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屏幕显示]:人类如何利用燃烧及燃烧带来的危害的资料和图片。二、安全知识教育[讲述]: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个猜猜看的游戏好不好吗?[屏幕显示]:出示一些安全标识的图片及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猜它表示的意思,并要求学生牢记。[问题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场,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油库、面粉加工厂、锯木厂、纺织厂、矿井、煤气站、加油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学生交流]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情况将上述讨论结果进行交流。[讲解归纳]教师讲解可燃物爆炸的原因及易燃物和易爆物在生产、使用、运输、贮存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三、课堂小结: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板书设计:燃烧的秘密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3变色游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出变色游戏原理,体会到有些物质的变化会生成新物质。过程与方法:能按照要求,结合科学在线,探究苹果变色的原因。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变色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实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能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愿意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教学重点: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知道物体变色的原因。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索变色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苹果小刀淀粉碘酒消毒液彩色纸等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大家看,这是什么?不错,看到它你会想到什么呢?很普通的一种水果,但又很神奇。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使乔布斯成为伟大的电子产品发明人,使筷子兄弟红遍了大江南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利用苹果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来探究科学的奥秘好不好?我们这节课探究的内容是变色游戏,一起读课题。二、交流合作,实验探究①.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领取一个苹果,注意听老师说活动要求:每组桌子上放着两个小碟子,一个碟子是空的,另一个碟子里盛有柠檬汁,同学们用水果刀给每一小组切两片苹果,请组长把苹果片分别放在两个小碟子中。猜想:猜测是我们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放置一段时间后,两片苹果片会有变化吗?如果有,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尝试回答两人)你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大家猜想的这样呢?让我们先放置几分钟,一会儿再来观察,看看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②.接下来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1.学生观察、介绍实验材料师:在每组的实验桌上,老师都为大家准备了游戏材料。大家观察一下都有什么!(生回答)教师逐个介绍,大小烧杯,滴管,玻璃棒,淀粉,碘酒,碘酒是什么颜色?淀粉是什么颜色?你知道滴管怎么使用吗?(生答,找一名同学上来示范)2.课件出示实验方法师:了解了游戏材料,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游戏方法。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谁的声音最洪亮?(1)把2勺淀粉放入烧杯,倒入10ml水,用小勺搅拌均匀。(2)用滴管吸入碘酒,滴到装有淀粉的杯子里3-5滴,边滴边搅拌。(3)仔细观察淀粉溶液的颜色变化,并做好记录。注意事项:游戏时不要把碘酒滴到自己和同学身上,搅拌时不要碰到烧杯壁并且沿同一方向搅拌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师:好,下面就来进行我们的变色游戏吧!开始。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先来把你们小组得实验结果与大家分享?(找两个小组)师:其它小组的同学有补充或质疑吗?对于这样的结果你们同意吗?5.师生小结师:看来大家都认为淀粉溶液加入碘酒之后,产生了新的物质。那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生答:因为淀粉溶液和碘酒混合后的颜色发生了变化,里面就一定多了某种物质。)师: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③在刚才的小游戏中,我们使白色的物体增添了颜色,那么有没有使彩色的物体褪去颜色的物质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变色游戏。1.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师:老师这里有一种液体,大家熟悉吗?(出示84消毒液)谁能说说它有什么作用?(生答:消毒、褪色)那么,什么物质遇到消毒液会褪色呢?(拿起材料展示)塑料、纸都会吗?由于84消毒液是一种腐蚀性的化学试剂,所以老师进行操作同学们认真观察好不好?请把你们美丽的大眼睛聚焦到这个地方。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我发现红纸上涂了消毒液的地方变浅了,说明产生了新物质,而塑料则没有变色,说明没有产生新物质。2.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发现,不管是增添了颜色,还是褪去了颜色,都是颜色发生了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出变色游戏原理,体会到有些物质的变化会生成新物质。过程与方法:能按照要求,结合科学在线,探究苹果变色的原因。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变色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实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能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愿意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教学重点: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知道物体变色的原因。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索变色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苹果小刀淀粉碘酒消毒液彩色纸等教学过程:一、观察“切开的苹果”做完这个有趣的小实验后,我们接着观察“切开的苹果”1.观察“切开的苹果”你发现了什么?两片苹果的变化一样吗?(两个人一组)预设:发现放在空碟子里的苹果片变色了。有柠檬汁得苹果没有变色。教师引导:只有这个变化吗?从我原先的一整个苹果,到你桌子上的苹果片,还有什么也变了?什么变了(形状也变了)得到结果:一片只是形状变了,另一片不止形状变了,颜色也变了。形状变了也可以叫形态变了。师:看到这一现象,可能同学们和老师一样产生了一个疑问,苹果片为什么会变色?2.小组合作思考到底苹果片为什么会变色?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解释的吧。(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变色的原因。(一方面,苹果中的鞣酸和铁质小刀接触,生成黑色鞣酸铁的物质,另一方面,苹果中的氧化酶和空气接触,生成新的物质。这两片苹果的变化不一样,变褐色的苹果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因为生成了新的物质。)教师做强调。(2)变色后的苹果能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吗?(不能,因为是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是不可逆的变化,预设生成变化联系上面实验,因为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3)将苹果切成片,这是一种变化,苹果片变色也是一种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不相同,苹果切成片只是形态的改变,而苹果变色不只是形态的改变,还会产生新的物质。)二、总结分析:学以致用物质的变化主要有两种形式,有些只是形态的改变,不产生新的物质;而有些变化不仅仅是形态的改变,还会产生新的物质。生活中还有许多蔬菜或水果都会有变色现象,你注意过吗?你知道哪些?(土豆、茄子、桃等)看来大家都是生活得有心人。看到变了色的蔬菜水果这么难看,想想都难吃,怎样防止苹果变色呢?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所学或想想妈妈是怎样做到。(有一个方法特别好把它吃了涂层柠檬汁;在温盐水中泡一小会儿,取出;贴层保鲜膜)三、拓展实验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变色现象还可以用来制作密信呢。很多水果和蔬菜的汁液都可以用作隐形墨水,如柠檬汁、蒜汁、洋葱汁、大葱汁、冬瓜汁、白菜汁等,它们只有在加热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同学们试一下,用灯泡或蜡烛烤,看看能不能让字显现出来。课下自己选其他一种水果或蔬菜的汁液,再制作一封密信,通过用灯泡或蜡烛烤,能让字显现出来。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同学们跟你们一起上课真是非常愉快希望下次我们还有机会一起玩中学,学中玩。板书设计:变色游戏淀粉+碘变蓝色。4生锈与防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金属生锈后有新的物质生成。2.能归纳出铁生锈的条件。3.能说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科学探究1.能从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生锈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铁生锈的条件作出假设。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铁生锈及防锈的信息。4.能用图表记录整理信息,表述结果。5.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科学态度1.能对探究金属生锈的条件和防锈的方法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坚持不懈地完成铁生锈的实验。3.能采用所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设计防止小刀生锈的方案。4.能与他入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能认识到金属生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2.能意识到社会需求是防锈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重点能说出金属生锈后有新的物质生成。能归纳出铁生锈的条件。教学难点能说出金属生锈后有新的物质生成。能归纳出铁生锈的条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铁锈、铁片、导线、小灯泡、灯座、电池盒、磁铁、铁钉、试管、试管架、食用油、盐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和“应用与拓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生活中金属生锈的图片)金属生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想一想,你在哪儿见过生锈的物品?2提问:金属生锈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比较铁和铁锈。(1)提问:铁锈和铁有什么不同呢?(2)讲解实验方法:A.用铁钉分别划一划铁制品和铁锈,观察有什么现象。B.将铁制品和铁锈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能否发光。C.用磁铁的磁极分别接近铁制品和铁锈,观察有什么现象。(3)温馨提示:使用铁钉要注意安全,连接电路时注意不要短路。(4)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说一说你们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6)讨论: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铁生锈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7)小结:铁制品生锈后硬度降低、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说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2.探究铁生锈的条件。(1)引导:在我们周围的铁制品中,有的生锈了,有的没有生锈,这是怎么回事呢?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铁制品更容易生锈?(2)假设:你认为铁生锈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铁制品生锈可能与水、空气、盐等有关。)(3)出示实验方法:把5枚干净无油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中,给试管编上号码。1号试管保持干燥,用橡皮塞密封;向2号试管中加满食用油,用橡皮塞密封;向3号试管中注满水,用橡皮塞密封;向4号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水,敞口放置;向5号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水,并放入少许盐,敞口放置。连续观察十天左右。温馨提示:铁钉表面要干净、无锈、无油;实验要用纯净水。(4)实验:课前两周布置学生进行实验,要连续观察十天左右,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5)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6)讨论:比较5枚铁钉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推想铁生锈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5枚铁钉生锈的程度不同,1号、2号没有生锈,5号铁钉生锈最严重。)(7)总结:铁生锈与空气、水、盐等因素有关。(三)运用知识,解释现象提问:菜刀切过西红柿后很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呢?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1.讲述:每年由于生锈而报废的金属制品占全世界金属制品年产量的20%-40%,金属生锈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机器设备爆炸或损坏,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影响。2.提问:怎样防止金属生锈?(二)观察交流,掌握方法1.引导:我们知道金属生锈与空气、水、盐等因素有关,如果我们能够队绝或减少金属与空气、水、盐(或酸)的接触,就可以达到防锈的目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是怎样限绝成成缓金属与空气、水、盐(或酸)的接触的呢?2.播放: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防锈方法的视频。3.讨论:涂油、搪瓷、喷漆、电镀、擦干水这些方法,为什么能防止金属生锈?(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引导:折叠小刀由刀片和刀柄组成。刀片是用来削、切东西的,刀柄是存放刀片和使用时手握的把儿,根据折叠小刀的各部分的功能,请设计防锈的方法。2.设计:分组设计小刀防锈的方案,并将设计的防锈方法和理由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设计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修正与评价。4.评价:本课学习中小组或学生的表现。5.提问:不锈钢为什么不生锈呢?6.作业: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成资料卡。课程资源不锈钢为什么不生锈不锈钢不容易生锈与不锈钢的成分有很大的关系。不锈钢的成分中,除了铁外,还有铬、镍、铝、硅等。不锈钢含铬量一般不低于12%,高的甚至达到18%。钢中加入铬等元素后,就能改变钢的性能,使钢的分子结构更均匀,在钢的表面更容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从而大大提高不锈钢耐腐蚀的能力,所以不锈钢能抵抗火、水和酸、碱等溶液对它的腐蚀。科学家发现,钢的内部结构越均匀,各种组成成分就联系得越紧密,腐蚀物入侵就越困难,再加上表面又附着了一层氧化物保护膜,就像给钢铁穿上盔甲一样,自然就不容易生锈了。板书设计生锈与防锈铁生锈与空气、水、盐等因素有关。第二单元健康与生活“健康与生活”单元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人体有感觉器官、呼吸器官、消化器官之后,进一步认识人体器官的特点与功能,知道保护人体器官的方法。本单元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设计等活动,先引导学生认识人体感官受到某些环境刺激时的反应和“刺激与反应”的作用以及学习保护感官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认识脑的功能及学习脑的保护方法;最后引领学生了解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5刺激与反应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2.能说出人体对某些刺激的反应方式具有趋利避害的作用。3.能说出保护眼睛和鼻子的方法。科学探究1.能从人体与环境刺激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实验、讨论、阅读等方式获取人体受到环境刺激后会做出反应的信息。3.能用科学语言、统计图表记录整理实验信息。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得出结论。5.能用调查报告、幻灯片等方式表述保护感官的方法。科学态度1.能对人体的刺激与反应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以实验现象为依据记录数据。3.能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认识到护目镜、安全帽等科技产品会对人体感官起到保护作用。教学重点1.能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2.能说出人体对某些刺激的反应方式具有趋利避害的作用。教学难点1.能从人体与环境刺激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实验、讨论、阅读等方式获取人体受到环境刺激后会做出反应的信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大头针、棉花(或耳塞)等。学生准备搜集感官防护用具和保护感官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眼罩、耳套、纸巾、钥匙、视力测试表、笔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活动3和“应用与拓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行人过马路时,有汽车、电动车经过时鸣笛的图片或者视频。2.引导:当我们过马路听到车辆鸣笛声时,会怎么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反应呢?3.提问:感官感知环境的刺激需要哪些条件?受到刺激后,又会做出什么反应?(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研究人体对环境刺激产生反应需要的条件。(1)掌握方法。讲解:三个人为一组,一人为测试者,两人为被测试者。活动前被测试者都戴上眼罩,其中一人还要戴上耳套。活动开始,测试者从距桌面20厘米高处分别扔下一张纸巾、一把钥匙。要求被测试者听到声音后举手示意。注意事项:三人可轮流测试;活动要安静、有序。(2)学生活动。学生按要求分组测试,教师巡视指导。(3)得出结论。汇报:指定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讨论:被测试者能听到两种物体落下的声音吗?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耳朵要听到声音需要哪些条件。小结:我们要听到声音,需要有接收声音的耳朵及物体发出声音,当声音刺激耳朵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2.研究刺激条件或感官发生变化后人体的感觉有什么变化。(1)掌握方法。实验方法(一)A.一人为被测试者,背对桌子,坐在相距两米远的椅子上。B.另一人为测试者,分别从距离地面5厘米、10厘米、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的地方扔下大头针。C.被测试者听见声音后,举手示意。D.被测试者用棉花堵住一只耳朵,重复上面的实验。实验方法(二)先喝一口橙汁,然后再捏住鼻子喝一口,体会橙汁的味道是否一样。(2)实验记录。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3)得出结论。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讨论: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相同的环境刺激,人体利用不同感官产生的感觉也不同。(三)课后查阅,拓展延伸1.引导:人体能接收某此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在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过哪些实例呢?这种反应对人体有什么作用?课后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人体能接收某些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以及这种反应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的信息。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与评价。2.作业:学生课后搜集相关信息,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播放手碰到烫的水杯缩回来、闻到特别刺激的气味会捂住鼻子、尝到特别好吃的食物会开心等视频。2.引导: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实例?3.提问:人体能接收某些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刺激与反应”的作用。(1)讲述: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刺激与反应”及对人体作用的实例,下面我们分组交流、整理信息。(2)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整理完善自己搜集的信息。(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4)讨论:“刺激与反应”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5)小结: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环境变化,趋向有利的刺激,避开有害的刺激,保护人体。2.倾听感官的“诉说”(1)认识不良习惯引发的感官疾病。谈话:我们感受环境的刺激离不开感官,但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会危害到感官的健康,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感官的“诉说”吧。表演:4个学生分别代表眼、耳、手、鼻,进行表演交流:听了这些感官的“诉说”,你有什么感受呢?(2)分析造成感官疾病多发的原因。引导:近年来我们身边有很多“近视”“鼠标手”等疾病发生,请你结合上面的感官的“诉说”和生活实际解释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结论: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诱发感官疾病的主要原因。3.保护我们的感官。引导:四年级我们认识了保护耳朵的方法,那么我们怎样保护我们们和鼻子呢?下面我们先认识保护想睛、预防近视的的方法。(1)认识预防近视的方法。播放:预防近视和眼部放松、检测视力的视频。讲解:眼部放松的方法。练习:学生独立练习眼部放松的方法。讲解:检测视力的方法。检测:学生三人一组,一人测试、一人被测、一人记录,轮流测试每个人的视力。(2)学习清洗鼻腔和擤鼻子的方法。播放:清洗鼻腔和擤鼻子的视频。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清洗鼻腔和擤鼻子。(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讲述:(出示安全帽、护目镜、隔音耳塞的图片)同学们认识这几种物品吗?它们对保护我们的感官有什么作用呢?你还知道哪些保护感官的物品呢?让我们课后进行调查,并制作成图册!2.交流:择时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结果,并相互评价。板书设计刺激与反应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相同的环境刺激,人体利用不同感官产生的感觉也不同。6人体的司令部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脑的主要特点。2.能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3.能从睡眠、精神压力、外界冲撞等方面说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科学探究1.能从脑的特点和主要功能等方面提出探究性问题。2.能通过观察模型、游戏体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3.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4.能采用幻灯片、手抄报、概念图等方式呈现探究过程与结论。科学态度1.能对探究脑的特点和功能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3.能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并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能举例说出科学技术对脑科学研究的重要影响。2.能举例说出保护脑的方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脑的模型、课件(脑的特点、脑的功能、智能机器人)等。学生准备手抄报、幻灯片、设计图、《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应用与拓展”。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部队司令部图片)司令部是部队的发令机关,负责指挥各部门协同作战。人体也有一个“司令部”,它指挥着人体复杂而精细的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它是谁呢?2.提问:脑有什么特点和功能?(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认识脑。引导:(出示脑的模型)认识脑的特点可以从"脑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脑有多大?表面有什么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再通过上网搜集、观看视频、访谈医生等来进一步探究脑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观察:学生先观察脑模型,然后再通过其他途径搜集有关脑的结构的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小结:脑是我们人体的“司令部”,它被头骨包围着,外形酷似一个已剥壳的核桃仁,分为左右两个半球,重约1400克,脑表面有很多皮层褶皱在一起,这也增加了脑皮层的而积,使得我们人类更加聪明。2.探究脑的功能。讲述:脑有什么功能呢?让我们通过活动来探究。教材展示了4个活动.每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来探究,还可以设计其他的活动。活动时先要明确活动规则,如:玩记忆游戏时,一个同学负责摆放物体的位置,另一个同学进行记忆。游戏开始后,记忆的同学在10秒钟内尽可能记住桌上各物体位置。转过身,摆放物体的同学马上改变物体位置,再让记忆的同学转过来,看看哪些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体验,还要注意安全等。游戏:学生分组进行游戏。讨论:活动时都有哪些器官参与?它们共同完成了什么任务?说明脑有什么功能?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汇报: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小结: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引导:概念图能帮助我们梳理学过的知识,引导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你能根据概念图写出脑的功能和实例吗?2.列举:学生根据概念图列举出脑的功能和实例,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3.作业:调查自己或家人是如何用脑的,是否健康?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提问: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怎样才能让脑更健康?(二)获取信息1.引导:我们怎样去获取让脑更健能的信息呢?你可以继续采用活动1的研究方法,也可以通过咨询专家、请教老师、网络查询等方法来获取信息。2.学生活动,获取信息。(三)交流评价1.谈话:让我们以“让脑更健康”为主题召开一个信息发布会,将研究结果与大家分享。2.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研究结果。3.评价:学生对本组和其他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你认为哪个组的研究更扎实有效,说明理由。4.小结: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我们可以通过“充足的睡眠,补充全面、合理的营养,防止外界的激烈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等措施来保护我们的脑。(四)应用拓展1.讲述:近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人脑的特点,模仿大脑,模拟人类的思维,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使得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突飞猛进。2.交流:你知道哪些智能机器人,有什么功能,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利用小视频等方式与大家交流,教师可提前准备这样的小视频,上课时播放。)3.讨论:你希望未来机器人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功能?4.设计:学生设计自己想象中的未来的机器人,并将设计方案记录下来。5.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并相互评价。课程资源脑脑由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也是调节全身各部分生理活动的“司令部”。人体各部分的运动和感觉等功能,分别由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进行“管理”,称为中枢,如运动中枢、语言中枢、感觉中枢等。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中间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相连。大脑表皮称为大脑皮质,大丝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具有协调和控制各种器官、系统发挥作用的功能。大脑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分管不同的工作。左脑像雄辩家,善于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科学家,善于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右脑像艺术家,善于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象力极强。机器人机器人主要有三种类型:家庭机器人、专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除能完成体力劳动外,还具有类似人脑的功能,可完成部分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智能机器人与计算机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智能机器人具备四种功能:运动功能、感知功能、思维功能和人机信息交换功能。7习惯与健康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睡眠、饮食、运动、卫生等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2.能说出不良习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具体影响。3.能说出规律作息等良好习惯有益于健康。4.能说出免疫规划(打预防针)的作用。5.能说出安全用药的方法。科学探究1.能围绕“习惯与健康”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头脑风暴、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探究结论。5.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制作健康海报。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生活习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能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3.能从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方法设计、制作健康海报。4.能与别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教学重点能说出睡眠、饮食、运动、卫生等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能说出不良习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具体影响。教学难点能围绕“习惯与健康”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A4纸、统计表、计时表、课件等。学生准备课前调查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搜集打“预防针”安全用药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自我评价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打“预防针”和安全用药的内容、活动3及“应用与拓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播放视频:东东喜欢躺在床上长时间看书,并且书本离眼睛很近,到了五年级,东东的视力急剧下降。)东东眼睛出现疾病的原因与什么有关?2.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不良习惯会影响健康呢?(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研究影响健康的习惯。(1)提出任务,明确目标。讲述:饮食、运动、睡眠、卫生等不良习惯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现在让我们做个头脑风暴的游戏,每组同学可从中任选一个主题,把自己知道的在这方面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一一列举出来。在相同时间内,比一比哪组列举得最多。(2)开展游戏,收集信息。要求:每组桌上有一张纸,请大家在纸上进行记录,计时5分钟。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写得全面、有特色的小组。(3)交流信息,获取事实。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按照“我选择的是什么项目,我共找到几个,分别是什么”与大家交流,其他学生进行补充。(4)讨论研讨,深化认识。引等:刚才间学们说了这么多的不良习惯,那么不良习惯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各组可从“饮食、运动、眠、卫生”中选择一个方而,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讨论。讨论: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播放:有关图片或小视频等。小结:睡眠可以让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时间长了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还会影响生长发育。饮食不均衡会导致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酒精不仅直接影响肝、胃、还会损害大脑,使记忆力减退,影响学习。长期不运动会造成抵抗力下降,易生病,不利于儿童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2.探究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自我评价。讲述: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家对照健康评价表先对自己的习惯进行评价。评价表中每项都有三个标准,如“营养均衡”项目下面有三个选项,你属于“能做到”,便在横排对应的方框内打“√”。如果还能想到其他健康标准,请填到“其他”一栏。在评价时要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评价:学生对照健康标准对自己的习惯进行评价。(2)统计信息。讲述:同学们,我们都已经完成了个人生活习惯评价表,那么接下来我们利用条形统计图对全班情况进行统计。统计:根据统计结果,采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对全班同学的生活习惯进行统计,并绘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3)得出结论。思考:自己的生活习惯哪些是有利于健康的,哪些是不利于健康的?讨论: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怎样做?小结:讲究卫生、合理饮食、积极锻炼、规律作息。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评价:对照健康标准表,对家人(如爸爸、妈妈)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统计结果向家人提出合理化建议。2.制订:制订一个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并坚持落实在学习和生活中。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从“饮食、运动、睡眠、卫生”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健康。想一想,为了身体健康我们还应该怎样做呢?2.提问:打“预防针”有什么作用?怎样做到安全用药呢?(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认识打“预防针”和安全用药。(1)认识打“预防针”的作用。提问:你小时候打过什么“预防针”呢?阅读:学生阅读自己搜集的或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小结:我们小时候在不同时期分别打过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5种免费疫苗,有效地预防了乙型肝炎、结核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7种传染病。现在我们遇到特殊情况,根据需要还要及时地打“预防针”,如注射新冠疫苗来预防新冠肺炎。(2)了解安全用药的方法。提问:我们平时用药时,应该注意什么呢?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播放:安全用药常识及安全用药的方法的课件。2.认识什么是健康(1)提出任务。讲述: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并不是真正的健康,还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尊重他人,并能时常给予他人帮助或得到帮助等。你的心理健康吗?让我们进行一下测试吧!(2)获取信息。讲述:桌子上有一份关于心理健康的问卷,每人都要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已,在符合的选项后面画“√”,画得越多,说明越健康。学生完成问卷。播放: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视频。(3)得出结论。思考:怎样让我们更健康?结论:既要身体健康,也要心理健康。(4)评价记录。讲解:我们要定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记录,只有养成好的习惯,才能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仲1.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习惯与健康”的相关知识,让我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制作一份健康海报,张贴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宣传栏,向人们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健康生活!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并将设计的方案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设计指导:先思考海报的主题、内容、板块和图片;再思考是以电子海报、还是以纸质海报的形式呈现;最后思考小组成员如何合理分工。)3.制作:学生制作健康海报。4.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将制作的海报张贴在班级板报专栏或者校园的展板上。课程资源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主要对身体具有以下益处:1.促进骨骼生长。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骨的营养吸收,使骨密质更厚更密,骨松质排列更加整齐而有规律,使骨长得更加粗壮坚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使长骨的软骨层加速产生骨组织,使骨更快地长长,身体长高。据统计,在相同条件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比很少锻炼的青少年,身高高出4-8厘米。2.增强骨骼灵活度。体育锻炼可使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坚韧而富有弹性,从而增强关节的牢固性、灵活性和柔韧性。3.促进肌肉增长。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供给骨骼肌充足的营养,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肌细胞(肌纤维)会变粗,从而使肌肉粗壮,收缩有力。一般人的肌肉占体重的35%-40%,而经常锻炼的人,肌肉可占体重的50%左右。4.提高人体反应能力。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行体育锻炼时要循序渐进,运动量要适度;要持之以恒地参加各种形式的运动,使身体各部分均衡发展;还要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注意安全,防止骨折、脱曰,以及肌肉、韧带拉伤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十大标准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情。3.善于休息,睡眠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等部位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或较少。9.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感,无出血症状,牙龈颜色正常。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板书设计习惯与健康不良习惯危害良好习惯8环境与健康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列举噪声、雾霾、污水等常见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2.能举例说出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3.能举例说出应对环境污染,保护身体器官的方法。4.能说出生活中的危险源,能识别常见危险标识。科学探究1.能从“伦敦烟雾事件”中提出关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问题。2.能通过上网、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3.能对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现象、危险源进行分类。4.能用概念图、宣传画等方式呈现本组的探究过程与结论。科学态度1.能对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做到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3.能大胆质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研究。4.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他人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5.能劝阻其他人远离各种危险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能说出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2.能举例说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教学重点能列举噪声、雾霾、污水等常见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能举例说出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教学难点能大胆质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研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胶枪、课件等。学生准备塑料瓶、剪刀、橡皮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应用与拓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雾霾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在1952年的英国就发生过一起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播放伦敦烟雾事件视频)看到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感想?2.提问:这些环境污染现象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呢?(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探究生活中有哪此环境污染现象。引导:环境污染会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很多危害,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环境污染现象。观察:学生分组观察教材中环境污染的图片。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讨论:比较这些环境污染有什么不同,试着给它们进行分类小结:生活中主要有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家庭污染、水体污染等。2.探究环境污染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1)提出问题,掌握方法。提问:环境污染究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影响呢?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搜集资料呢?讲述:我们可以通过访谈专业人士、上网搜集资料等方法获取环境污染对健康造成影响的信息。(2)获取资料,分析整理。获取资料: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资料:学生分组整理资料,采用“环境与健康大讲堂”等方式呈现出来,并将整理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中。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小结:环境污染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要远离或者杜绝环境污染。3.远离环境污染。(1)提出问题,选择主题。提问:环境污染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想样才能远离环境污染呢?出示研究主题:通过什么方法来应对身边的环境污染?通过什么方法来减少环境污染?交流:学生分组交流想要研究的主题;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互相借鉴,最终确定要研究的主题,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中。(2)掌握方法,搜集资料。引导:同学们都选择了想要研究的主题,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浏览网页、观看电视、到环保部门采访等方式搜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某种方式将资料呈现出来。学生分组搜集。学生利用概念图或者宣传画的方式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呈现,并将整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结果,交流评价。展示:指定小组代表展示整理后的资料,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讨论:我们采取什么防护措施来应对身边的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远离污染?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得出活动结论。(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播放:光污染、土壤污染的视频,开拓学生的视野2.作业:布置学生制作“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图册,给周围的人进行展示讲解。搜集有关危险源的资料。板书设计环境与健康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家庭污染、水体污染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环境污染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除了环境污染,生活中的危险源也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危险源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认识危险源。(1)引导:课前我们搜集了一些关于危险源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科书中的案例对资料进行阅读和整理。(2)阅读:学生分组阅读整理资料。(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阅读的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4)分类:比较这些危险源有什么不同,试着给它们进行分类。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5)小结:生活中主要有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危害等危险源。2.认识危险标识。(1)引导:在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危险标识来辨识危险源。那么生活中都有哪些常见的危险标识,这些危险标识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书上的资料。(2)阅读:学生在小组内阅读资料。(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4)小结: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危险标识后应及时离开,并劝阻他人远离,以避免危险源造成伤害。(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引导: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防护器材来保护我们的健康,你都知道哪些防护器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个防毒口罩。2.掌握方法:(1)用剪刀将塑料瓶的底部剪下来。为了避免尺寸不适合脸型的大小,建议不要一次性剪得过多,可以分四到五次修剪,直到剩下半圆弧形的瓶口刚好盖住自己的口鼻。(2)用胶枪在半圆弧瓶口粘上一层棉布,佩戴时不仅可以使脸部更加舒适,还能增加气密性。(3)将纱布叠3-5层(或者用纱布包上椰壳活性炭)堵在塑料瓶口处。(4)将塑料瓶罩在自己脸上,在与嘴部平齐的塑料瓶位置打两个小孔然后把橡皮筋两头穿入孔中,打结系好。3.制作:学生分小组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4.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与评价。5.小结: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把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尽量降低环境污染对我们身体造成的危害。课程资源为什么要对生活中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在日常生活中会排放出很多的废水,叫作城市生活污水。这种污水主要被生活废料和人的排泄物所污染,比如洗衣洗菜的污水、冲马桶的污水等。生活中废水的数量、成分和浓度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用水量有关。虽然生活污水一般并不含有毒物质,但是它具有适于微生物繁殖的条件,里面含有大量细菌和病原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城市生活污水不同于工业废水,工业废水可以通过工业企业的搬迁解决问题。而城市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家庭以及学校、商业等一系列城市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水体后很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藻类大量生长繁殖,当藻类代谢死亡后,就会使得水体腐败发臭,水质恶化。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生活废水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又因为技术落后、资金短缺、治理难度较大,一直影响着城市环境的治理。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那么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污染将会更加严重。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废水处理可以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最终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拯救城市生活用水就像拯救我们的生命一样,时不我待。防毒面具的由来防毒面具是怎么发明的呢?防毒面具又称“猪鼻子”,是战争的产物,是用来防让化学中能的。之所以称防毒面具为“猪鼻子”,主要是因为防毒面具的外观设计。将防毒而具军在鼻子的部位设计得相对较天。这样人的呼吸空间利对较大,并且滤毒盒卡在防毒面具上,看起来面具凸出的比较厉害,好像猪鼻子一样。1915年,德军对英法联军发起大规模进攻,他们凭借毒气占了上风。战场上很多军人都中毒身亡,周围很多其他动物和植物也因为毒气而死亡。幸存的士兵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在这场毒气战中,周围的野猪都活得好好的,经过专家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毒气时,就本能地用嘴拱地,将泥土拱出足以容纳嘴巴大小的空间,让自己的嘴巴掩埋在泥土下面,奇怪的是,当毒气经过泥土的过滤和吸附后,毒气就伤害不到野猪,经研究后证实,松软土壤的小粒子具有吸附有毒物质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木炭具有吸附有毒物质并同时使空气畅通的作用,于是人们就发明了能有效过滤毒气的活性炭防毒面具。板书设计8.环境与健康危险源: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危害等第三单元地球剧烈变化“地球剧烈变化”单元属于地球和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本单元是在中年级学生认识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构造、地壳运动及其产生的灾害现象。本单元以“变化”为主线,通过观察、实验、制作、阅读等活动,指导学生先了解地球表面山脉的形成,再认识地球内部由三个圈层构成;然后认识地震、火山喷发的成因及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最后认识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9地表探秘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地壳运动是形成不同地表的原因。2.能说出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探究1.能从观察到的现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中提出与地表变化有关的探究性问题。2.能从力与物体形变的角度对高山的形成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3.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模拟实验,获取科学事实。4.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并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5.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探究结果,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科学态度1.能表现出对不同地表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接受别人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是推动科学探索地表变化规律的动力。教学重点能说出地壳运动是形成不同地表的原因。能说出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教学难点能从观察到的现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中提出与地表变化有关的探究性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色橡皮泥、橡皮泥切割刀、托盘、相关图片或视频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2.讲述: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最高大的山脉之一,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意外地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3.提问:为什么这座高山上会有海洋生物化石呢?(二)联系实际,作出假设1.思考: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据此我们就可以推想到,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那么在什么作用下海洋会变成高山呢?2.假设:我认为,海洋之所以变成高山,可能是地球内部的力的作用的结果。(三)实验操作,观察现象1.掌握方法。地表探秘(1)出示:实验方法课件。(2)讲解:A.将四块条状橡皮泥叠加放到托盘中。B.用手捏住橡皮泥两端,向中间挤压。C.再取一条橡皮泥,用橡皮泥切割刀切两刀,让橡皮泥块之间能够滑动,就好像是被向上或向下挤压的岩层。D.将实验现象和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理解记忆实验方法。(3)提示: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使用橡皮泥切割刀要注意安全。2.实验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汇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讨论:多色橡皮泥模拟的是什么?来自手的挤压力模拟的是什么?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示意图推测海洋是怎样变成高山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中。3.小结:海洋变为高山的原因是由于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各种挤压力导致地壳运动,地壳中的岩石不断被挤压、抬升,从而形成了高山。4.解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的秘密,并记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中。(五)阅读资料,感悟精种1.讲述:魏格纳的故事。2.撰写:学生分析魏格纳的探究历程,撰写心得体会。3.交流:指定学生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参考标准:内容翔实、表述清楚、感悟深刻等。)课程资源拓展活动拼图游戏游戏材料:厚硬纸板、胶水、剪刀、世界地图等。游戏方法:1.复制一张世界地图。2.把复制的地图贴在硬纸板上。沿大陆边缘剪开,得到若干小纸板。3.试着将小纸板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拓展知识魏格纳的故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受到世界地图的启发,萌发大陆漂移的想法,这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史上的佳话。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由于身体不适,半躺在床上休息。突然,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上,他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