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摘要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是中西方文化的特有产物,两者都推崇尚武精神,但在精神内涵方面,许多学者认为从文学中逐渐抽象出来的文化精神——侠义精神和骑士精神很相似,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思想。加强二者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审视中西方文化,加速中西文化的融合。基于此,本文将从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精神以及对现代人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与分析。1.引言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源于文化,并深受文化的影响。但反过来,特定的文学形式也会进一步影响和丰富它所植根的文化土壤,成为影响人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的骑士文学与中国的武侠文学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因而导致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使它们对中西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域的文化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互相融合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能否持久继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文化已无国界,文化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面对当前的世界形势,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大国,中美两国的友好、合作,将是世界和平的最大福音,而文化交流则是增进彼此友谊的最佳途径。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民族的强大,也为了构建和谐世界,开展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势在必行,以此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丰富民族文化。为此,这篇论文将以近代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小说为例,着重通过比较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在发展史、文体结构以及思想观念上的异同进行研究中西这两种不同文学形式。通过确切的比较,以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它们的异同之处,从而更为深刻地体味中西文化精髓的潜在内涵,更者力求能够在以往的相关研究思路上有科学新颖的突破,以及对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深远影响。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简介2.1中国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是最受国人欢迎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通俗文学,从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到唐宋传奇、元明清小说中的侠客,其所展现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忠君报国思想,也有来自民间要求伸张正义的声音,还有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介入,可以说是三种思想的矛盾复合。中国武侠小说当中,生存着一群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侠客,他们讲义气、重感情,有时为了报恩或复仇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与他人利益,赴汤蹈火,甚至以武犯禁,并以不甘受任何制度约束的情绪为民主持正义,凭借内心道德天条维持民间的自然和谐,从而宣扬侠士的侠义精神以及追求自由独立人格的理想,而这种“替天行道”的行为往往为处于黑暗时代的百姓所拥护与广泛推崇。2.2西方骑士文学西方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文学的综合,是伴随着中古欧洲骑士制度而产生的封建贵族文学,反映的是中世纪上流社会的文化精神,这也是骑士文学的本质所在。此类文学小说描写了骑士们为了博得爱情、荣誉或保卫基督教甘愿进行一系列冒险活动,抒发了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描写了骑士理想的爱情,表现了骑士精神。这些骑士曾一度成为人们不断追逐的目标,通过分析可以归因于在面对善良的人,骑士会发自内心地尊敬,而且这种礼貌与生俱来;而面对邪恶的人,他们却会嫉恶如仇,勇敢地同各类邪恶势力作斗争;对待弱者,他们会秉着一颗包容的心,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帮助;对待强者,他们会持有一颗敬畏的心,想起发起决以生死的挑战;对待牺牲,他们会毫无畏惧,为了他人不惜牺牲自我;对待荣誉,他们会不惜一切,努力去争取和奋斗;对待友人,他们会保持一种谦逊态度,善待一切友好之人;对待敌人,他们会怀有一种必死的信念,对抗一切非善之人。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之比较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本论文将从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的发展、结构和现实指导意义等多方面进行对比,以至能剖析和展现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3.1发展史文化与历史的关系,自古以来即使就杂在一起的,错综复杂的,在各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文化与历史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文学形式,也就演化出了不同的文化精神载体,从而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的异同。3.1.1观念由来从现存的相关资料来看,中国武侠文学始于先秦时期,大多是以史传散文的形式体现的。《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都或多或少有中国早期武侠文学的影子。《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和《搜神记》等神异志怪小说为中国武侠小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宋时期,唐传奇如《虬髯客》、《霍小玉传》、《昆仑奴》等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侠士形象,标志着武侠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诞生。至明清时期,《水浒传》、《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标志着中国武侠文学进入鼎盛时期。及至现当代,武侠文学由旧武侠文学向新武侠文学。武侠文学作品更是空前繁荣,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Wang,8)骑士文学产生于十一到十二世纪的欧洲,以歌颂骑士为主题,反映了骑士精神,表现了骑士的忠君、护教和游侠。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抒发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勾画骑士为了博得爱情、荣誉或保卫基督教所进行的一系列冒险活动,着重在于宣扬骑士精神和骑士理想的爱情。骑士文学是伴随着中古欧洲骑士制度而产生的封建贵族文学,反映了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和中世纪上流社会的文化。当时社会的封建促使骑士们建立功勋、仗义冒险。这种冒险体现在社会责任上即“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追求爱情”。因此,冒险以及对“贵妇人”的崇拜是初期骑士文学以及韵文骑士文学的主题,这一时期的骑士文学主要描写骑士的行侠仗义和爱情追求。后来散文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则渐渐脱离了宗教甚至封建统治阶级,反而只是单一的追求贵妇的爱情,这反映了骑士制度的变迁。后来的骑士文学是指十六世纪骑士制度消失几百年后出现的骑士文学。(YeJizong,88)3.1.2行为动机小说中的侠客和骑士在行为上都敢于冒险牺牲,有着英勇大无畏、执着顽强的精神,然而他们这种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却存在很大的差异。骑士的行为目的来自于阶级地位、骑士职责和宗教信仰,其抱着建功立业,升官进爵的信念,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中国武侠完全出于侠义精神、个人的血性和良知,以及对社会现实不平的激愤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个人的动机。中国武侠小说里的侠士们行走江湖所恪守的原则之一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水浒传》里,梁山好汉所立的一面大旗就是“替天行道”,所谓的“替天行道”,就是代上天主持“公道”。这种“道”不是由某个人或者群体所制定和规范的,而是由人民大众(包括侠士在内)长久以来所接受并加以遵守的评判“是非曲直”和决定是否“拔刀相助”的原则。因而侠士们的行为更多是出于个人和道德上的而不是法律上的,而且有些时候他们的这种道义行为是不合乎甚至是有悖于当时的“法律”的。《水浒传》里的鲁达为了“打抱不平”摊上了官司,不得不四处逃窜。现代人倡导“见义勇为”行为其实就是武侠文学里侠士们所恪守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行为准则在现今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武侠文学里的侠士们通常不以追求个人的利益和荣誉为行为的出发点,他们考虑更多的不是“小我”,而是“大我”。《天龙八部》里的乔峰为了防止宋辽之间更多的杀戮,在雁门关挟持辽王耶律洪基,逼他答应有生之年不得侵宋。此后,乔峰以箭穿心,以死了结清了与辽的恩怨。(Ge,39)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非常强烈,这种“侠义精神”与现在很多人看到同胞们受灾受难时挺身而出的行为是相符的。西方骑士文学里的骑士们有一套他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原则,这套原则明确规定了他们的权利和职责,而且是以效忠于领主和君王为核心的。因而他们的行为不能违背自己的领主和君王所制定的“法律”,同时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受“法律”的限制。骑士们有时为了个人的利益和荣誉会大动干戈,《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中的兰斯洛特为了王后桂尼维尔和亚瑟王发生了矛盾,导致了王国的衰落和动荡。所以,现今的西方人更多的是从个人权利和义务及法律角度出发为人处世,决定自己的行为。(Matthew,187)3.1.3环境效果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历代帝王来说,只要建立起政权,稳定了国家,就会想办法消弱所谓江湖势力、侠客群体。只有在政府无法控制局面的时候,侠客才真正地展开他们的活动。两宋时期侠客的活动就是如此,尤其是形成了武林和绿林两个阶层,同时由于发达的城市经济和都市社会,极大推动了民间武术团体的出现。作为一个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地方安全的团体,逐渐发展成为习武强身健体的社团,形成了中国社会中所有的武林阶层。同时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异族入侵,朝廷南迁等社会现实,使得民不聊生,许多平民铤而走险,亡命江湖,于是各种山寨林立,湖泊山林就成为了他们活动的据点,这就形成了中国民间社会的绿林阶层。这些无不表现出人间世俗的生活百态,创作手法更趋于现实主义,如《水浒传》中的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个人行侠,抑或是“智取生辰纲”、“众英雄劫法场”等集体行侠。在这个武侠的世界里,人的价值要按武功高下来衡量。书中虽然没有具体描写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通过描写各色人物,真实反映了北宋的社会现实。武侠小说构建了一个广阔的“江湖世界”,这里不受王法束缚,嫉恶如仇、匡扶正义和公道,再远离朝廷教化的江湖上,无不寄托这对公道和正义的希望。而在骑士文学中有许多冒险奇遇,早期骑士的冒险是在神秘的环境内进行的,或者古老不见天日的大森林,或者迷宫般的城堡,或者妖魔出没的山洞,而且他们的对手不是平常人,而是老虎、狮子、吃人的妖怪甚至邪恶的巫婆。面对恐怖的环境和凶恶的对手,骑士们勇敢地与之搏斗,并在有魔力的盔甲或武器的帮助下取得胜利。十字军东征后,骑士传奇的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光的珍宝、妖艳的美女、富丽的宫殿,渗透着东西方两种浓厚的神话观念和宗教狂热。作品中侠客和骑士冒险行侠的共同点是一般都要经历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最后战胜各种困难。然而中西作家们由于所受的影响不同,他们为侠客和骑士营造出了截然不同的行侠环境: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们行侠的环境是赤裸裸的现实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而西方骑士文学受到了宗教以及希腊神话等影响,他们所描绘的骑士活动环境大多是神秘诡异的,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3.2结构不同的地域,产生了多元的语言文字,也造就了多元的文学,从而出现了文体结构的多样化,尤其在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中鲜明突出了这些显著特征。3.2.1人物刻画中国武侠小说的主人公多为男性,女性较少,有的话也大多是配角,或是反面人物。这些人物虽然武功高强,但都是一些平民百姓,他们当中很少有人愿意为朝廷效力。他们更多的事讲究江湖义气,用“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可以精确地概括他们之间的关系。然而在骑士文学里的主角多为骑士、贵族和武士,他们当中很多人本身就是朝廷的人,或者是愿意为朝廷效力的。这是因为骑士和领主及君主之间有附庸关系和上下等级关系,并且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限制,要发誓效忠于领主和君主,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此外很多骑士文学中,女性是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桂尼维尔是《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中的主角之一。《堂吉诃德》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堪称是近代小说的楷模。当代美国文艺评论家哈利·列文甚至指出:“作为一个典型,在纯文学创作中再也没有一个人物能具有比堂吉诃德更稳定的地位了。甚至他那种与众不同的怪念头都被证明几乎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堂吉诃德的确是世界文学中最生动最重要的典型形象之一。如今,堂吉诃德已成为一个普通的名词,人们只要看到生活中的“耽于幻想而不自量力去拼搏”的人,都会说“堂吉诃德来了”。然而,塞万提斯所塑造的远不是这样公式化的呆板形象,而是性格复杂又统一,既普遍又特别、个别与一般相融合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塞万提斯在塑造典型时,十分善于把人物性格的复杂多样性揭示出来,不是静止地抽象描写,而是放在发展变化的情节中逐渐展示,从而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同时作者还把堂吉诃德主仆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加以夸张,反复强调他们的某些特点,并通过他们之间的对比和他们彼此之间推心置腹的谈话,来突出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可以说,以文艺复新为起点的欧洲小说,真正着力刻画塑造人物性格典型是从《堂吉诃德》开始的。塞万提斯在猛烈抨击骑士小说的反现实主义倾向的同时,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两个不朽的典型形象,终于完成了小说艺术上的改革,对欧洲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Cui,45)3.2.2语言无论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方面,中国武侠小说对中国小说的语言用运做出了卓越贡献。像《儿女英雄传》的语言,迥异于《红楼梦》,而是更地道的民间语言、市井语言,即使对中国的语言学史而言,也是一部重要的研究著作。当然,一部小说的成功殊非幸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取决于人物塑造,以及相应的小说语言是否生动传神而定。这就得看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究竟可以达到何等境界,方可以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在武侠名家白羽的《十二金钱镖》中,主人翁俞剑平刚刚登场,携带爱徒观景揽胜的一段平面描写文字,就可以略窥作者的文笔底蕴:…春风微漾,清流如锦。长竹弱柳,在堤边争翠;把倒影映在波面,也随着清风皱起碎碧…如此写意,闲闲落笔,宛然便是一副曼妙诗画,而从侧面将俞老英雄啸傲山林、悠然自得之状表露无遗;但谁又料到“福兮祸所伏”—在这片安详宁静的淡泊明志中竟隐伏着凶险危机呢。更有在才华横溢的易容的《王者之剑》中,整部小说文字简洁漂亮,运用成语、典故颇为精当;信手拈来,如水之就下,庄谐并陈,殊得左右逢源之趣;而其写对白语言,尤生动传神;能巧妙运用小说声口,将不同人物的身份、教养、个性乃至心态皆适切烘托出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种文字修养功力,在今天所谓“新派”或“现代派”武侠作家身上是很难见到的。由此可以说小说作家决定了作品的不同语言风格,引发了中国武侠小说的争芳斗艳。(YeHongsheng,135) 而在经典西方骑士文学《堂吉诃德》中语言的前后矛盾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堂吉诃德曾到蒙特西诺斯洞穴探险,向桑丘讲诉在洞中的奇闻轶事,还见到他的意中人杜尔西尼亚。桑丘觉得堂吉诃德在说疯话。然而,摩尔人作者贝嫩赫里却说堂吉诃德所见的一切都是真的,因为堂吉诃德说过,“即使乱箭射死,他也不会说一句谎话。此外,他讲的时候列举了那么多的细节,怎么可能一眨眼功夫编造出那么一大套胡言乱语呢!”但贝嫩赫里话锋一转,又说“堂吉诃德临死前,弥留之际自己承认撒了谎,说他是按照度过的小说的模子精心编出来的。”那么堂吉诃德关于蒙特西诺斯洞穴的见闻是堂吉诃德的真话还是谎言,就很难做出判断。因而这种语言前后的矛盾就构成了语言的不确定性。3.2.3心理通过小说人物心理矛盾的冲突表现,可以达到活跃和升华小说思想和情节的目的。中国武侠小说擅长从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等外在的表现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将人物心理单独抽出来加以描写。曾有学者总结说:“这种不从人物内心着墨,仅从动作来写,形成中国古典小说最擅长的白描手法。”中国武侠小说多从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德立场出发来描写人物心理,符合所谓的正统观念。至于《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观念,显然符合儒家的忠义思想,为此鲁迅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一部《水浒传》,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不过在中国古典武侠小说的后期,对人物心理进行直接描绘的成分也逐渐增多。然而西方骑士小说则重视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往往将人物心理抽出来单独进行描写,于是作家们往往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世界甚至包括人物的无意识活动为直接对象,对之进行穷形尽相的描写。在这里,西方骑士文学更多的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的角度来写人物的心理,小说中塑造的这些骑士们往往与社会正统观念(包括政治、爱情、宗教、道德等)背道而驰,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甚至不惜与整个社会相对抗。(Liu,78)3.2.4武器中国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描写的细腻生动,精彩纷呈,同时配备上独特的武器,通过这样完美的融合,不仅将可以将武功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人物的性格也一览无余,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力,是武侠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至于究竟是哪十八种,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在这十八种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经演变,像钺,原是古代的一种大斧,现在却变成一种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钺。而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刀是兵器之王,适合力气大,身体强壮的人使用,招式生猛,简单实用,易于上手,故在冷兵器时代流行最普遍,是一个草根而又不失王者之气的兵器,刀一面开刃一面不开刃,象征着一阴一阳,同时象征着仁者之心,给人以选择与改过的机会。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同时也是兵器之祖,是身份的象征,冰冷之中透着高贵和儒雅,两面开刃,象征着公平与中正,以剑鞘藏之,象征着以和为贵,勇武而不野蛮。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龙泉剑,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龙泉剑象征着抱负与责任。棍,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在武林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扎一条线”,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谓“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防”。棍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兵器,但又是招式最多、最复杂的兵器,体现了深刻的哲理,多为少林僧人使用,主要是我佛慈悲为怀,尽量避免杀生,给对手留下全尸。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中国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极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西方骑士文学中的骑士们受雇于封建主,是封建统治秩序的卫道士,对于封建统治者自然会忠心不二,并引以为荣。而在教会统治下的中世纪欧洲,骑士对于基督教更是虔诚效忠。骑士们的每一件武器都带有象征意义:盾牌象征着他必须保护教会免受恶人侵犯;骑士们剑的双刃意义为一边打击异教徒和上帝的敌人,另一边保护人民和弱者;而全身武装的骑士则象征保护教会的铜墙铁壁。3.2.5情节纵观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人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学都带有传奇色彩,两种文学都以冒险和行侠仗义为其主体特征。但是,真正能吸引读者的不光是这种冒险的故事情节,而是两种文学中作者对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这也恰恰就是诱使读者津津有味品味作品的关键。对于两种文学巧妙的安排,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制造矛盾法的运用。在中国武侠小说中,作者们非常注重制造矛盾,他们往往通过制造矛盾来推动故事情节和吸引读者的关注。中国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水浒传》从108名好汉入手,讲诉了他们如何被逼上梁山的经过。在每位英雄的背后,人们都可以看到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雪夜烧林场等。这些精彩的故事之所以能促使108好汉勇上梁山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矛盾:这些英雄的遭遇无不体现出朝廷和英雄的矛盾、腐败的政府和无辜的百姓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大小矛盾,人们所看到的故事才能按照栩栩如生的程度展现出来,原本干瘪无味的故事就显得那么生动和饱含说服力。与中国武侠小说相似的是,在西方骑士文学中,尤其是《堂吉诃德》的情节上就存在矛盾。桑丘梦寐以求要做官,最后终于得到一个海岛总督的官职,但世事难料,摩尔人作者贝嫩赫里看到桑丘为官艰难,不如让他辞官,继续追随堂吉诃德,免得受苦。桑丘的官运如同过眼烟云,早早收场结束。遥想官运亨通,永世不变,这只是“想叫世间万物固守原位纯粹是妄想”。因为“一切都在兜圈子,就是周而复始”,都在变动不居中,世界上不确定的,他桑丘的官也不是确定的,他不可能永远当官,尽管他当了一个好官、一个清廉的、干干净净的官。《带狮子的骑士》讲诉了骑士伊万为了赢得自己的爱情去丛林冒险的故事。他救获一头与龙搏斗的狮子,龙与狮子的搏斗便成了矛盾积聚的焦点,狮子为什么和龙搏斗?伊万为何会获救狮子而不是神圣的龙?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成了读者心中的谜团,这些问题彰显了该部作品中的矛盾的存在,它指引着读者一步一步地往下读一步一步如剥笋般寻找到真正的答案。有人说过,“矛盾斗争推动故事发展,但不能把斗争本身等同于发展”,骑士文学故事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的动力。3.3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同文明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极分化,进而演化成了不同的价值思想观念。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在思想内容都表现了正义与邪恶的冲突,展示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定律,但在对于正义与邪恶的判断上,两者所彰显出了很大差异的思想观念。为了清晰全面地了解中西方人们观念的巨大差异,在这里就有必要对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对比。3.3.1爱情观中国的男人一般而言都或多或少有点大男子主义倾向,在爱情中也不是很浪漫,如果有,也是受西方人的影响。这其实也受到了武侠文学的某些影响。在大多数的武侠文学作品里,侠士们武功盖世,行侠仗义,女性对他们而言并不是特别重要,可有可无。而且在很多文学作品里,女星都会为她们深爱的男人当刀剑和“独门暗器”,甚至为心爱的男人牺牲。既然“大丈夫何患无妻”,那么男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在恋爱和婚后生活中给与女性无微不至的关怀,事事关心了。不少人认为武侠小说应该是描写男性英雄的阳刚之美的文学,女性是不应该有一席之地的。在中国武侠中这种对妇女的歧视可能要数《水浒传》表现得很深切。中国武侠中的“侠不近女色”的性的禁区,到《儿女英雄传》中被突破,在英雄表现至性的同时,又写出了儿女心肠,在小说史上出现了英雄气盛、儿女情长的侠的形象,但这种描写仍未超越封建礼教的基本范围,而是写侠男烈女的循礼言行,道德贞操,维护名教纲常。绅士和浪漫是西方男人的两个重要特点,这一点可以在西方男人对女性的言谈举止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实际上,“绅士”这个词源于17世纪中叶的西欧,由充满英雄气概的骑士发展而来,后来在英国盛行并发展到极致。后来,随着英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阶层男性也逐渐开始学习和接受这种来自于骑士精神的行为准则,及对女性彬彬有礼、体贴和尊重。这种新的社会思潮以贵族精神为基础,并融合了各阶级和各阶层的价值观念,追求高品位的社会生活,倡导自我存在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上层男士不断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着装得体、举止文雅、崇尚人格和尊重女性等,都是绅士风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区分绅士与普通人的重要标准。但是说英国男人浪漫有些人会持不同的观点,因为大多数人认为世界上最浪漫的男人是法国男人。根据Romance这个词在英语中的释义:n.浪漫故事;浪漫气氛;爱情故事;冒险故事;传奇文学。从这个解释中,人们可以发现在英语中浪漫故事和冒险及传奇文学在英语中是用同一个词表达的。在之前就已经提到,骑士文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描写关于骑士们和女性之间的典雅而浪漫的爱情故事。所以,西方男人在爱情和婚后生活中的浪漫表现和绅士风度一样受到了骑士文学的影响,而这恰恰是中西爱情观的显著差异表现。3.3.2人生观义薄云天,豪气干云是侠士的风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侠的精髓。在武侠小说中的侠士们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评判原则与标准,它不需要统治阶级的接受和认可,是一种融合儒家与墨家精神的利他主义。他们提倡真善美,而真正的美是仁,所以侠中仁者无敌。古代士人的最高生命境界是不朽,行侠仗义也是为了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他们开创了中国传统中以复古做旗帜来行革新之先河。他们所向往的也就是往日这种天下为公的体制,这也就构成了他们的精神圣地,使其身体力行地向当时的家天下制度作出拼死抗争。而西方骑士有他们的宗教信仰—基督教,他们不仅要忠诚于君主,还要忠诚于教皇。他们坚信骑士的使命是神圣的,是上帝赋予的,在斗争的关键时刻能显出上帝的无上权威与骑士使命的无上光荣。忠君、护教、行侠义是骑士的毕生使命,支撑他们无往不胜的是对骑士荣耀的向往和追求。“人生一世,草生一秋;绝利易,绝名心难”,对荣誉的不懈追求也使骑士们舍生忘死地进行不屈抗争。骑士精神自始至终都与宫廷密切联系,他们为皇室、为贵妇人而战,他们的荣誉、勋章和功绩需要宫廷成员的接受和认可才能被赋予神圣的称号。他们的生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服从于国王的指示,是国家最精锐的军事力量,是城池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是恩德的施与者与接受者。永不放弃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斗争到底,取得胜利是他们的唯一目标。骑士是封建贵族,其首要美德是对领主绝对忠诚,其次是勇敢、慷慨、荣誉感、高强的武艺、举止优雅。基督教的教会精神被融合进骑士精神中,于是加入了信仰慈善和谦卑,尊重妇女,保护弱者和穷人。守护爱情,为爱而战也他们的行为准则。对骑士而言,宫廷爱情也是一种宗教,情人就是他们的上帝。从而与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人生观念明显区分开来,各据一方(Ni,135)。3.3.3世界观武侠世界中还珠楼主的出现以及《蜀山剑侠传》系列作品的问世,决非偶然!洵有其一定的前因后果,亦可说是“应运而生”。就还珠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来说,民国二十年日寇侵华,国府却因“内忧外患”而首鼠两端,战守未定。于焉人心思变;或进而鼓吹抗日救国,或退而渴望能得到侠客“神奇之救济”。如《蜀山》开宗明义的第一回大侠李宁父女亡命江湖时,即借书中人之口浩叹道:“那堪故国回首月明中!如此江山竟落入了满人之手,何时才能重返吾家故园啊!”这是在东三省沦陷而成立伪满政府之后,还珠楼主对时局的某种影响与感慨,亦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社会大众的心理,殆无可置疑。《蜀山》前几集,除了遁世避乱思想颇浓之外,并不甚奇;与一般武侠小说大同小异,也写俗世侠客,也写江湖恩怨。可是紧随其后越写越神怪而进入“另一度空间”。这毫无疑义是在世界观的影响下,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当时技击武侠小说的时空限制多,不能完全发挥其自由无碍、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其次是他竭力要摆脱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那种忽而武侠,忽而剑仙的格局与影响,因此只有转形易胎、自我作古,方能如神龙通灵,破壁飞去。随著时局越变越坏,全中国人民皆饱受战乱苦楚,你争我夺,虽生却不乐;而日寇则步步进逼,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至全面抗战爆发,竟造成“南京大屠杀”的世纪大惨案;死难的军民同胞恒在三十万人以上,而日军更有以比赛杀人为乐者。如是种种使他一则深感“世界浮沤、人生朝露”,只有托庇于仙道神佛之力,济世救人;一则更深恨日军凶残无比,违反人道。正是“魔运方隆”,吾道当兴。虽然在现实世界里无法予以制止,对身处于乱世的社会大众来说,看此书不但可以“逃避”现实,而且还能得到心理上的“补偿”与“移情”作用,当然乐此不疲,神魂颠倒了。同时小说可以倡导“除魔卫道”,表彰人间的正义与公平,讴歌光明、颂扬侠义与强化人的价值尊严。综合释、道两家谈玄说理要旨,皆肯定整个宇宙为一有机体。天、地、人互为影响,循环往复,感应不已。而在大自然中又存在著正、反两种力量;阴阳相生,盈虚消长,以保持其均势状态——如有正必有邪、有善必有恶等等。以佛教世界观而言,皈依佛门者始得正法正觉;因其发慈悲愿力,普渡众生,故为世间善行之极致。推据《大智度论》称,在欲界六天中的“他化自在天”之主波旬,乃系天魔,不信因果拥有无量之眷属;其所行所为专门障害修道人,破坏正法、善事。其来不知其所自来,去不知其所自去,或为有相,或为无相,备俱万恶,现诸恐怖。即以佛陀之法力无边,亦不能将其消灭,只能暂时驱逐了事而“无令天魔得其方便”而已。
因此,人们以社会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角度来看还珠小说,则《蜀山》并不比“人妖颠倒”的乱世中国更神怪;它只是以其绝代才情、慧思妙悟将中国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入武侠小说之后,乃把江湖或武林所描写的有限时空,扩展为宇宙或世界之无限时空,反映抗战前大陆社会百态与群众心理的一面“照妖镜”而已。此镜为还珠戛戛独造,奥妙非常:“说真便真,说假便假;随心生灭,瞬息万变”。(YeHongsheng,147)在《堂吉诃德》中人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的行为荒唐可笑,完全是因为受骑士小说的毒害,他所干的事也多是骑士的作为。但堂吉诃德奉行的原则又并不全是骑士制度那套虚伪的东西,他外出游侠,既建立骑士的荣誉,也除暴安良,救世济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堂吉诃德的同情心是在那些受压迫、受欺负者的一边的。他的骑士道精神的外衣下,包含着许多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这就是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而堂吉诃德的矛盾就是作者塞万提斯本人世界观的矛盾的反映,也是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反映。
塞万提斯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数的复杂的时代,这也决定了塞万提斯的矛盾与复杂。塞万提斯以歌颂女王的十四行诗步入文坛,虽竭尽全力,仍不能跻身于宫廷诗人行列,于是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藉小说聊以自慰。但由于当时小说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裁尚未得到上流社会的承认,处在巴洛克鼎盛时期的诗歌界和戏剧界大都视小说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劣等艺术时期,却最终以贫病交加了却一生。这些坎坷的经历形成了塞万提斯矛盾复杂的世界观,再加上塞万提斯本身博览群书后那理想化的书生气质,以及16世纪由盛转衰的西班牙现状,这必然地催生出了这样一个堂吉诃德。
所以后人读《唐吉诃德》,总是自然地以为唐吉诃德说的正是塞万提斯自己,这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这样说,堂吉诃德既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同时又是作者理想的化身。3.3.4宗教思想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和儒、道、佛思想相辅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国古代文化主要由儒、道、佛三家组成,其中儒家占据正统地位。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主要代表作有《易经》、《老子》、《庄子》等。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几千年风雨历程的中华武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逐渐形成了以儒、道、佛,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兵法学等文化内容为内核的武侠文化。武术中的宗教文化内涵,在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量,而武术与众多宗教文化的融汇,也是武术的一大特点。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武侠小说是在儒、道、佛文化繁荣之后产生的,中国武功与佛道文化是不可分开的,佛道文化是给中国武功供应血液的母体。武侠文化就深深植根于这个母体之中。随着儒、道、佛哲学的强力渗透,使人们对人的本质力量、人生价值有了新的思考,使人深入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们从很多武侠小说中可以看出,在中国思想上,最为重要的三大家儒、道、佛的思想,武侠作者都有深刻的认识,采撷了其中的精华,也有其中某点上的深化和夸张。其中将武侠与儒、道、佛融和得最好的要数金庸,其武侠小说把武功变成了体现文化理想的符号,把儒、道、佛,乃至诸子百家学说中的合理成分相互融通并形象地显示出来,从文化、哲学和人的生命的高度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道德文化体系,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堂吉诃德》被圣伯夫称为“人性的《圣经》”一点也不为过。堂吉诃德的滑稽与高尚,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与桑丘的现实主义,堂吉诃德的虚幻与好人吉哈诺的真实,身为基督教徒的作者与身为异教徒的伪托作者之间的真与假,堂吉诃德的基督教信仰与骑士精神,基督教的禁欲与骑士的爱情,这一对对矛盾使作品充满张力,使塞万提斯的思想更为深邃而富有魅力。纵观塞万提斯的一生,因其出生在天主教家庭并成长于教会学校,可谓是笃信上帝的信徒典范。《堂吉诃德》犹如一本倒置的《圣经》,塞万提斯创造的是一个变了形的耶稣基督的形象。堂吉诃德的第一次诞生是无关紧要的世俗身份,第二次诞生是光彩夺目地被店主受封骑士,也是他的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堂吉诃德通宵守夜,看护自己的盔甲,如同耶稣接受魔鬼的试探,准备担当起自己的使命;堂吉诃德坐在笼子里,被困住双手,默默忍受一切,像极了背负十字架的基督,比耶稣基督更悲惨的是他的牺牲是不被理解的,就连怜悯的哭泣都并非真心实意而是假装的;在性命交关的时候,基督徒把自己交托给上帝保护,而堂吉诃德不是把自己交托在天父手中,反而是完完全全交托给心上人杜尔西内娅。可见向意中人祈祷是首要的,是堂吉诃德信仰的主体,而向上帝的祷告则是次要的,或许可以说,堂吉诃德的意中人是一个抽象的象征,取代了上帝,代表这绝对真理和至高理想;类似于耶稣受难的堂吉诃德绝非真正意义的悲剧,而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是心甘情愿的舍生取义。3.3.5民族思想在中国,金庸的武侠小说共有15部,塑造了数以千计的人物形象,其中至少有12部作品涉及到两个以上民族的人物和关系。众多的民族及其复杂的关系,在金庸笔下,用战争与融合进行创作与梳理,从而在其中深刻体现了其民族观。五六十年的香港正处于民族矛盾冲突最为尖锐的时代,这恰好为金庸以民族为暗线的小说定了一个多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基调在民族融合与民族冲突频繁发生的过程中,金庸以一种大同的思想,将民族融合始终作为作品的主线,以“民族平等、以人为本、和平共处”为原则,始终支持着民族的解放斗争。《天龙八部》中的乔峰这一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这一形象足以改变一般人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偏见,使人超越民族界限,对一切民族的英雄豪杰给与崇高的敬仰。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通过刻画为救行刺被擒的武氏兄弟,勇闯忽必烈蒙古大营的大侠郭靖和杨过,高度热情地歌颂了为保卫自己民族的生存和幸福而奋起的正义的反侵略战。金庸这种凭借小说来确立中国多民族的国家形象,同时大力批判民族独裁主义的观点在当时无意识具有进步性的,在当今世界也存在极大的借鉴意义。一部《堂吉诃德》以最好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什么是自由,怎么追求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是每个人作为人的权力,也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对自由的尊重,也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堂吉诃德说:“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不受药草和符咒的强制。……意志是没法强制的”;“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做奴隶未免残酷”;“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地下和海底所埋藏的一切财富都比不上。自由和体面一样,值得拿性命去拼。不得自由而受奴役是人生最苦的事。要反封建,除了要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还要大力提倡人爱,博爱;歌颂友谊和个人品德。《堂吉诃德》在对以公爵夫妇为代表的穷奢极欲的封建恶势力、卡麻丘这样的大财主以及闲极无聊的贵族牧羊男女的辛辣讽刺和批判中,使反封建的笔力达到最大。堂吉诃德理想社会的政治生活是国家民族统一,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君明臣贤,百姓如水之归下。在堂吉诃德看来“一个新领主必须有识见,能治国安民;也必须有胆量,无论在什么境地都能够抗敌自卫”;另外,要实行法治,因为“自称‘有罪’或‘无罪’一样都是两个字,一个人犯了罪如果人证、物证都没有,死活全靠自己的舌头做主,那就算运气够好的了。”尤其是他对桑丘前往海岛做总督时的金玉良言,告诫桑丘要勤于政事,体恤民情,仁爱公正,把作者本人对于普通大众的同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堂吉诃德所表现的这些思想观念在当时动荡社会局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3.4对比之意旨和指导意义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的文化精神的不同,以及现代中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已经开始逐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无不对孕育着新的文化精神,并且对现代代人的社会生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3.4.1艺术哲学还珠楼主李寿民的小说《蜀山剑侠传》在想象力上的鸢飞鱼跃、海阔天空,有绝大部份是根源于其生命哲学中“形而上”的思想的领悟,并受其无形引导与制约;决不是完全“无中生有”而孤立存在的。正如本世纪研究语言源起、古代祭礼及神话发展最著名的哲学家凯西若(EernstCassirer)所说:“在真正的神话想象力中,总是隐藏着某种信仰”。大抵而言,还珠楼主运用艺术的手腕,在人道主义“一以贯之”的控纵下,将其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小说中的生命哲学体现于创作中:道德方面,无论仙凡均不脱儒家的伦理规范,且极力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淑世精神;修养方面,崇尚佛法无边而臻“一尘不染”空明之境;惟菩萨心肠,易发慈悲,在宿命论与因果律的拨弄下,终不免为一“情”字所累;生活方面,渲染道家的散淡逍遥,游戏人间;虽则“富贵神仙”讲究洞天福地、珠宫贝阙居室之美,亦致力于清心寡欲、服气辟谷,而向往“博大真人”超劫长生之道;爱情方面,则抱持“灵、肉两分”的态度,特重至情至性,从一而终;认为肉欲必使人灵魂堕落,而爱情(尤指精神恋爱)则可脱离肉体而获得永生。此外还珠对于“一切有情众生”这一与佛家所说略有出入的生死观以及对于修道成仙之过程衍创出一个奇妙有趣而又不落俗套的“修仙进化论”都有助于其生命哲学在小说中艺术性发挥,事虽荒诞无稽,却暗蕴释、道两家思想之基本原理,想象力展现无穷。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哲学对生命存在与不朽等问题的思索达到了新的高度,不少哲学家、文学艺术家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思考。在《小说的艺术》中,米兰·昆德拉称小说家为“存在的勘探者”,小说的使命是“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方面”(Fang,212)。《堂吉诃德》的意义在于作者以喜剧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自身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和桑丘是一组既互相关联又相互衬托的人物,前者体现了人对理想的追求,后者体现了人对实际生活的关注。二者相互影响,到后来,堂吉诃德渐渐看到理想的梦幻性质,桑丘则看到他的主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好。二人一路上风趣幽默的对话,以及小说对西班牙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使得读者从他们身上看见自身存在的对立矛盾,从堂吉诃德的喜剧性形象中看到悲剧的色彩。《堂吉诃德》在表现人性及社会现实的同时,还表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小说第二部还描写了人们对小说第一部的反映和批评,从人们对堂吉诃德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人物的形象。因此,小说揭示了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揭示了作家、作品和人物的相互关系,表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强烈的自我意识。《堂吉诃德》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3.4.2信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儒家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有着不容否认的历史地位;道家在塑造人的世界、人生观的文化心理结构上也广泛地被民众所认可与接受;佛家自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对整个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金庸的小说中,作者汲取三家思想之精华,立于一个新的更高的角度,以其充沛的激情,通过营造爱情的乌托邦景观而隆重推出了一种自由生命的理想。在这个天地里,生命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生命的神圣性被充分地凸现和赞颂。虽然这些因素由于同基督教精神有一种亲和性,而使人们感到作品同西方文化也同样有一种接近;但就根本上讲,这其实是金庸世界的现代性在一种阔大辽远的自然、社会的范围之内的体现,属于一种入世与超世、乐观与达观的深远的信仰艺术境界。《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产生在“文艺复兴”这一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里,它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塞万提斯认为文学应是“人生的镜鉴”,“只是摹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反对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实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反对贵族特权,反对专横残暴,反对那些倒行逆施、不合时代潮流的行为。塞万提斯通过塑造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无情地嘲弄和抨击了这些行径,扫荡了这些毒害人们的思想,加速了骑士小说的消灭,揭示了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丰富了人间生活,颂扬了人们对追求自由平等的渴望。正是堂吉诃德形象的巨大成功,才取得甚至超出作者预想的效果,而这无疑是塞万提斯人生信仰完美融合升华的绚烂光彩。3.4.3实践指导高度随着带有西方特色的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不但大众的文化观念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传承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的成长空间也正在被逐渐压缩。金庸很善于将传统文化魅力的表现融入精彩的故事描绘中,以至于读者产生一个明显体验就是可以感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强烈的审美兴奋,同时不由自主地对丰厚博大的传统文化产生由衷的赞叹和敬意,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承续传统文化的渴求。金庸武侠小说对传统文化的展现不仅限于其物质层面,更运用小说优美的意境、奇幻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深入到了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形象地阐释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基线,涵括了道、释、墨、法等诸家思想的有机体系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在面向大众时,不仅满足大众娱乐需求,更对大众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大众树立当下国人应当具有的文化眼光、文化心胸,为大众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启示。在现今时代,将金庸武侠小说作为课外阅读书籍,只要对广大学子加以正确引导,不仅能够增强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将社会责任与个性自由两者兼顾的健全社会意识,还可以通过弘扬中华民族凛然正气和呼吁“爱的教育”对他们形成健全人格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给与他们学艺成才的深刻启示。与中国武侠小说一样,西方骑士文学把传统的形而下的爱情变成了形而上的美学追求,骑士们的爱情观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在追求骑士风度中,人们开始享受世俗生活,注重生活质量与社交礼仪,注意个人卫生及用餐环境,向往高贵的仪态和谈吐,追求风雅的艺术,间接地促进了贵族礼仪制度的发展,增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日益明显,审美活动已经成为人类追求崇高生活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直接的生活方式。(Marcuse87)`结论乐黛云说:“生活在地球上的全人类是一个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广告笔记本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雾化(负离子)装饰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谷氨酰胺胶囊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土壤固化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版附期限个人购房按揭贷款合同书(2025年度)3篇
- 模板工程试题及答案
- 保暖手套捐赠合同
- 河南省住宅公房出租合同
- 船员培训专项协议范本
- 歌手艺人经纪合同
- 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人教版初中语文2022-2024年三年中考真题汇编-学生版-专题08 古诗词名篇名句默写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数学寒假作业(十二)
- 山西粤电能源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ESG表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 医疗行业软件系统应急预案
- 使用错误评估报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精密板料矫平机 第2部分:技术规范》
- 2023-2024年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真题及参考答案
-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
-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英语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