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讲义_第1页
中国翻译史讲义_第2页
中国翻译史讲义_第3页
中国翻译史讲义_第4页
中国翻译史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国翻译史讲义第一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一、学习翻译史的主要意义1.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2.翻译史是翻译理论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认识翻译性质和规律3.有利于我们理解翻译理论,开阔视野。4.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翻译的功能和各种翻译现象。第二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翻译史的学习主要把握的内容:什么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谁(人物简单的生平)翻译了什么典籍第三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二、中国翻译史划分阶段按照中国历史的分期划分成四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古代翻译史:1.先秦的零星翻译论述——清乾隆初年《番清说》2.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3.古代佛经翻译的四个阶段4.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建国后——至今

第四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三、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原始社会各氏族或部族间,应该有双语人或多语人的翻译活动,无文献可查。夏、商两代,现存的史料记载也很简单。如《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有下列记载: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于夷”、“方夷”与夏、商王族并非同一部族,语言有殊,遣使“来宾”,必然需要翻译,否则无法进行活动。第五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一)翻译官职周代《周礼》、《礼记》翻译活动的最早文字记载。《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因此,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国语•周语》“蛮夷反舌”——“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职也。”称司翻译之职者为“舌人”“象胥”——接待四方民族和国家的使节与宾客,并且负责翻译事宜。2.秦与汉统称为“译”例如:汉武帝时始通西域——译长、议员第六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二)外事机构名称周:大行人下属的象胥秦:典客和典属国西汉:典客——典属国——大行令——大鸿胪——尚书主客曹东汉:大鸿胪——客曹尚书(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客曹代表作品:(1)《匈奴歌》——古代匈奴族留存下来的唯一的文学作品(2)白狼王歌——作者(唐菆(zōu))、译者(犍为郡椽(chuán)

田恭)、汉字记音汉民族的史书中对游牧民族的卑视。《说文》:“羌,西方牧羊人,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游牧民族的族名和国名全都加上了异类的标志,古书中带有反犬傍的族名40多个。“白狼”一名白兰,徐嘉瑞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考证,“白兰为西羌之别种,其地在今四川理藩县”。第七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魏晋南北朝和隋:大鸿胪、鸿胪寺、主客司唐:鸿胪寺、客省和礼部主客郎中宋:鸿胪寺、中书省和礼部主客郎中元:礼部下属的会同馆明:鸿胪寺和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史司清:鸿胪寺、理藩院和礼部下属的会同四译馆以及后来改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民国及现在:外交部,配有译员第八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四、“翻、译”的发轫与演变(一)、关于“译”历史上,翻译之名发轫于《周礼•秋官》。译官所司之职是“通其志,达其欲”。“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译知八狄。”“寄”、“象”、“狄鞮”、“译”只是官职的概念,不是翻译活动。“寄”、“象”、“狄鞮”三个名称渐次销声匿迹,“译”字成了翻译的统称。第九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南方曰象”、“北方曰译”《译经篇》这样解释:“今四方之民,译官显著者何也?疑汉以来多事北方,故译名烂熟矣。”及至唐代,翻译活动的概念终于渐发头角。孔颖达:“译,陈也,陈说内外之言。”贾公彦“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翻译之名仍是一“译”字,以“翻译”明确指称翻译活动的现象始终没有出现。第十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二)、关于“翻”

《译经篇》“彝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复加之为翻也。翻也者,如翻锦绮(qi),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由是‘翻’‘译’二名行焉。”二名并行,指的应是“翻”、“译”二字均可单独用来指称翻译活动,并非一起联合使用之意,不能做“翻译”之名出现。第十一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三)、关于“翻译”

“翻译二字连用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但其义尚不清楚。”自汉代始,“译”不仅指“通其志,达其欲”之事,而且把佛经翻译活动也包括了进去。“翻译”的外延已经开始扩大。

宋代高僧法云对翻译进行了定义。“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对翻译性质的探讨的倾向。但从外延上看,它把翻译活动局限于佛经翻译活动,第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翻译的外延再次扩大为科技翻译又纳入其中。徐光启:“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清末,严复,林纾等人,翻译的外延扩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翻译概念。今天的翻译概念又有新的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代表着我国当代意义最宽泛、最一般的翻译概念。第十三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四)、关于现今“翻译”的内涵

翻译这一概念本身很复杂。作为术语使用的翻译有三层含义:

翻译研究、翻译产品、翻译行为

翻译研究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宏观研究、微观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规约性研究。翻译产品涉及翻译的方式(归化、异化、杂合化)、种类(笔译、口译、通用翻译、专门用途翻译、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语内、语际、符际翻译.中译外、外译中)以及相关评判标准。第十四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六、中国翻译史的重要时期公元5-10世纪,自汉末至宋初、在隋唐达到鼎盛时期的佛经翻译。17世纪末18世纪初,明末清初,西学译介。清末民初至20世纪30年代,对西学的大规模译介。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对外国文化的又一轮大规模译介活动。第十五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七、佛经翻译(一)概况:

持续时间(千年以上)

——始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

——魏晋南北朝时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臻于极盛

——北宋式微

——元以后为尾声第十六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古代翻译史佛经翻译是古代印度文化与中华固有文化之间的互补性的平等交流。虽有抵触但最终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

原因:

1.印度佛教在传入时即依附和迎合本土文化

2.印度佛教本身也具有郁中华文化相近或相通的因素,而且包含可以补充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定内容第十七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二)著名佛经翻译家安世高、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义净、彦琮、赞宁等第十八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古代翻译史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原因: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汉代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老子”并称。第十九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古代翻译史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印度佛经的翻译。因此,这之前是我国历史上的口译阶段。公元148年至今应是口笔译并行的阶段。从东汉末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将近千年,其时间之长,可以视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特色。第二十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三)佛经翻译的影响

1在中国传播并发展了佛教

2中国文明史上的盛举

3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音韵学、语言文体、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产生深远影响

4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学派,总结出翻译观点和理论

5中国翻译事业的奠基石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四)与佛经翻译紧密关联的概念翻译:转梵语而成汉言也。亦作繙译。

翻译名义集一曰:“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译经:指佛经翻译。

在我国古代,是指将梵本等佛典翻译为汉文而言。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为译经。印度各种方言流传的佛典,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语言。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奉诏译:我国古代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 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单译(等):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一译。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译。译者名称不明的经典,称作失译经。旧译及新译:佛教用语。北宋从义《法华三大部补 注》卷五:“刘汉以来,谓之旧译;李唐而下,谓之新译。”唐代玄奘及其以后的翻译,称为新译;玄奘以前所译称为旧译。格义:把佛教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用中 国文化中某些类似的概念与佛教概念比附、连类,以获得两种文化间的沟通。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五)佛经翻译中的六个问题表现出对外语文化的由被动而主动吸取的心态。不只是出于宗教和信仰,而更多的是出于学问;译经工程浩大,合译、大译场,组织分工细密(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总勘七道工序),媲美阿拉伯人的巴格达翻译院和欧洲的托莱多翻译院;翻译论述迭出;翻译发展过程:幼稚的直译——幼稚的意译——较成熟的直译——较成熟的意译——二者兼得。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有裨于汉语的发展:词汇(增加了35000个词汇),音韵(四声的发明和诗歌韵律上的变化),句法和文体(倒装句增多,提反诘句增多等);有裨于中国文学:启以新意境,输以新材料,开辟了唐降格律诗词新体裁,催生六朝志怪小说,激发浪漫主义文学,使古代文学获得解放。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佛经翻译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二、发展时期(东晋—隋,公元317—617)三、极盛时期(唐—北宋,公元618—906)四、衰微时期(南宋—清,954—1111)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阶段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安清:《大安般守意经》、《人本欲生经》《阴持入经》、《道地经》等支娄迦谶:《般若道行经》十卷

《般舟三昧经》二卷等支谦:《出三藏记集·支谦传》二十七部

《高僧传》四十九部

《大明度无极经》二十九部等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阶段:三国—西晋第一个大量翻译佛经的人首次系统地介绍小乘佛教“禅数”语言天分最开始译的是《大安般守意经》二十余年间译出三十多部经“高所出经,辨而不华,质而不野,读者恋恋忘卷”“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高僧传》)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2.支谶月支人,中国佛教史上翻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人。在中国译论史上的意义:首次提出译事不易;反映了早期“文派”的译学观点;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偏于“颇丽其辞,仍迷其旨”“辞质多胡音”支谶的译经,首将“一切皆空”的思想传入中国,此为当时印度大乘佛教兴起的龙树学系的思想。

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3.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1)支谦一名越,原为月支人,故姓支。号恭明代表作:《阿弥陀经》

《月明童子经》《菩萨本原经》《菩萨本业经》《佛医经》

《法句经》

翻译特点:支谦翻译的风格从古译到旧译这一阶段上起了不少作用。他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力求经意使人更易解。受业于支亮,支亮受业于支谶,人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支谦的翻译风格“曲得圣意,辞旨文雅”“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又显,真可谓深入者也。”第三十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2)

东汉桓帝、灵帝(公元147年一189年)时期,高僧支谶翻译了很多佛经。支亮跟从支谶学习,然后支谦又跟从支亮学习,博览众多经籍,莫不深入研究,且遍学世人不常见的书籍,晓通六国语言。支谦身材细高黑瘦,眼白多而眼珠黄,为此当时的人们说:"支朗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汉献帝(公元190年一220年在位)末年,支谦避乱来到吴国。当时孙权已统治江左一带,但这里佛教还未传布。孙权听说支谦很有才智,就召见他,并拜为博士,与韦曜等人共同辅导太子。东吴佛教虽已传布,但佛经多是梵文,没有翻译。支谦精通汉语,收集众多佛经版本译为汉语。从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到建兴(公元252年一253年)年间,三十多年中,他翻译了《维摩》、《法句》、《瑞应本起》等49部经书。译本既忠实于原著,又文辞优关。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严佛调支谶之后,还有一位著名佛经翻译者严佛调,或称“浮调”,临淮人,“绮年颖悟,敏而好学”,《古维摩诘经》。在这个阶段主要翻译的是“流行于安息的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和“流行于月支的大乘空宗的般若学”。

这一时期的经译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原因在于:佛教被认为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道术,

?“浮屠”(佛陀的异音)==“老子”牟子《理惑论》:佛者,谥号也,犹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佛教是否产生巨大社会的影响,决定于译本内容是否能迎合当时社会思潮,即是否能成为当时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黄巾起义——三国鼎立——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被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对于工作一生而贫困的人,宗教教导把他们在人间要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列宁)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朱士行西行求法

朱士行,今河南许昌市人。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建立戒坛,首创戒度僧制度。当时,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汉土第一个出家沙门。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他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阳钻研、讲解《般若道行经》,支谶和竺佛朔译出《道行般若经》,发现译文的文句简略,义理艰涩,前后不能贯通。所以矢志捐身,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的梵文原本。

公元260年,他从从雍州(陕西、甘肃)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经西域南道,横渡流沙,直抵于阗国。于阗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然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朱士行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将该经送回洛阳。于阗国的小乘信徒却横加阻挠,将《大品般若经》诬蔑为外道经典,向国王禀告说:“汉地沙门将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大王如果准许他们出国,大法势必断灭,这将是大王的罪过。”因此国王不许弗如檀出国。朱士行愤慨不已,主张以烧经为证,誓言道:“若火不焚经,则请国王允许送经赴汉土。”

说完就将《大品般若经》投入火中,火焰即刻熄灭,整部经典却丝毫未损。弟子弗如檀终于在晋太康三年(282)将该经送回洛阳,前后达二十余年。

公元282年,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享年80岁。

公元291年,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校订朱士行抄写的《大品般若》经本。历时12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共20卷。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后世评价著名的佛教学者汤用彤等人,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艰险,又乏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竟然达到了目的,这种热忱足以和后来的法显、玄奘媲美。他求法的经典虽然只限于《大品般若经》一种,译出也不够完全,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所以翻译佛典的风气随即风行于京华一带,凡是有心讲习者都奉为圭臬。朱士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大品般若经》,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康僧会(?-280年)(1)祖籍康居,世居天堂师,随其父经商移居交趾。10余岁出家。吴天纪四年(280年)四月于建初寺无疾而终。吴赤乌十年(247年)到建业(今江苏南京)设像行道,孙权为其建建初寺,史称此为江南有佛寺之始。边传教边翻译《六度集经》和《吴品》两部佛经,注释佛经。(1)译编有《吴品》(亦谓《小品般若》)、《六度集经》等。(2)他的佛学撰著比译经影响更大传泥洹呗声,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并为作序。佛教史中评价他的经注和经序:

“辞趣雅赡,义旨微密,并见重后世”“深悉华文,其地位重要在撰述,而不在翻译”康僧会还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有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僧人。这一点可以在他所注释的佛经上见到。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康僧会建业传法图”

东吴时期,西域康居国高僧康僧会来到建康(南京)传播佛教的画面。4个画面:康僧会泛舟到建业;康僧会向孙权献舍利;孙权在建业修造建初寺;孙皓郊迎康僧会。画面自由穿插,没有顺序,都安排在山川纵横的自然景色中,说明佛教除了陆路传播外,还有海上传播之路。当时吴人初见佛门僧人,看他们穿戴奇怪,怀疑有诈。孙权得到禀报,召见了康僧会。在见证了康僧会感应舍利之后,孙权大为叹服,于是为康僧会造建初寺,这是南京乃至江南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寺庙。同时,孙权还兴建阿育王塔,以迎接供奉佛骨舍利。这段历史被敦煌壁画记载了下来。因为这个原因,江东吴地佛法大兴。到了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均以南京为首都,佛教进入了一个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阶段,隆盛整个江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佛教当时在南京是多么繁荣鼎盛,难怪赵朴初先生要赞叹:“在中国佛教史上,南京做佛教学术的中心是当之无愧的。”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康僧会东吴翻译佛经之初(2)吴国已开始流传佛法,但风化不全,康僧会欲使江左地区振兴佛教,兴立图寺,便杖锡东游,来到建业,营造茅屋,设立佛像,推行佛教。当时,吴国人刚刚见识僧人,只是看到僧人的形象,还不了解佛教的教义,持怀疑的态度。有司上奏朝廷说:“有胡人入境,自称是沙门,容貌、服饰怪异,此事应调查清楚。”孙权说:“从前,汉明帝夜梦神人,自称为‘佛’。这些胡人沙门所事奉的,不就是佛的遗风吗?”立即召见康僧会,询问佛有何灵验。康僧会回答说:"如来去世,倏忽已逾千年,遗骨舍利,神光照耀。从前,阿育王起造佛塔84000座。佛塔、佛寺的兴起,以表佛的遗化。"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孙权认为这都是夸诞之辞,对康僧会说:"若能够得到舍利,当为舍利造塔;若是以虚妄之辞欺骗我,你会受到国法的制裁。"康僧会请求给予7天的时间。又对徒弟们说:"佛法的兴废,在此一举,这次若不至诚,以后就更不可能有机会了。"于是洁斋于清静之室,将一个铜瓶放在几上,烧香礼请舍利,7日的期限到了,却寂然无应,康僧会请求再延长7天,孙权又答应了,可是第二7天又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反应。孙权说:"你这全是欺骗人的东西。"要治康僧会的欺君之罪,康僧会又请求第三个7天,孙权也准许了。第四十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康僧会对徒弟说:"佛法灵验,应该降临,只是我们这些人没有感应,当以誓死为期!"三七的这天傍晚,还是没有任何反映,众人都非常害怕。到夜里五更,忽然听到铜瓶中铿然有声响,康僧会前去看视,果然是得到了一颗舍利。第二天早上呈给孙权,满朝的官员都来围观,舍利的五色光芒,照曜船上。孙权拿着瓶子,把舍利倒在一个铜盘上,舍利落下,将铜盘撞碎了。孙权大惊,肃然而起,说:"真是世上稀有之瑞啊!"康僧会进言道:"舍利的神威,岂是仅仅只有光相,劫火烧它不能焚,金刚杵砸它不能碎。"孙权令人来试试。康僧会发出誓言道:"佛法广大无边,遍及万众,苍生仰望泽被,愿佛法再次降下神迹,以显示威灵。"把舍利放在铁钻锤上,让大力士用力敲击,钻锤都打坏了,舍利却丝毫没有损伤。孙权大为叹服,立即下令修建佛塔、佛寺。这是吴国最早建立的佛寺,所以名为建初寺,建佛寺的地方也被叫做佛陀里。从此,江左一带佛法兴起。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到吴末帝孙皓执政时,法令繁琐、残暴。朝廷废止不合礼制的祭祀,波及到佛寺,并打算毁掉佛寺。孙皓说:"佛教由何而兴?佛若是真神,与圣典相应,应事奉其道。若是有名无实,就要毁佛焚寺。"众大臣劝谏说:"佛的威力不同于其它的神,因康僧会的感应,大皇创立了这座寺院,现在若是轻率的把它毁掉,恐怕以后会后悔的。"孙皓派遣张昱到寺院去诘问康僧会。张昱文雅而有才辩,到寺院见到康僧会后,他多方发难,康僧会随机应变,言辞锐利,文理锋出,从早上一直辩论到傍晚,张昱说不过康僧会,只好告辞了。在康僧会送张昱出门时,正巧看到在寺院的旁边,有人在进行不合礼制的祭祀,张且说:“佛教的教化既然已经传布,这些人就在你们寺院附近,他们为什么不改信佛教?”康僧会说:"雷霆击破山顶,聋子却听不见,这并不是因为声音太小。如果理义通达,则万众响应,如果阻塞,就会造成对立。"张昱回去后,感叹康僧会的才智,不是自己所能企及的,希望由孙皓来明察。孙皓便招集朝中贤士,并请来了康僧会。孙皓问:"佛教所说的善恶报应,指的是什么?康僧会回答说:"圣明的君主以孝慈来治理国家,吉祥的神鸟就会在天空飞翔,南极星也会出现在天空;用仁德来育化万物,甘美的泉水就会涌出,长出茁壮的禾苗,这就是吉祥的象征。善有瑞兆,恶有恶兆。所以在隐蔽的地方做了坏事,将会被鬼神惩罚,在明显的地方做了坏事,将会被正义的人讨伐。《易经》中说:'积善余庆'。《诗经》中说:‘求福不回’。这虽然是儒家经典的格言,也是佛教之明训。"孙皓说:"既然是这样,周公和孔子已经把道理讲明白了,还要你佛教有什么用?"康僧会说:"周公和孔子所说,只是浅近的道理,至于佛教,则讲的更透彻、更细致。所以,做坏事就有地狱长苦在等待着你,若是做好事,则有天宫永乐。我举出以上例子,无非是为了明理劝戒。”孙皓无法反驳康僧会。孙皓虽然已经闻所佛法,但还是不改昏暴、残酷的性情。后来卫兵在后宫的治园挖到一尊金佛像,有几尺高,呈献给孙皓,孙皓将佛像放在厕所前,用粪汁浇灌佛像,并和大臣们以此取笑为乐。随即孙皓浑身肿痛,尤其是阴处疼痛难忍,呼叫连天。太史占言,是因为冲犯了大神,孙皓马上到各个神庙里去祈祷,还是不能消除疼痛。有一个敬奉佛法的宫女对孙皓说:"陛下到佛寺里去求福了吗?”孙皓抬起头来问道:"佛神是大神吗?”宫女说,"佛是大神。"这时孙皓才有所感梧。宫女将金佛像迎到大殿上,用香汤洗了好几十遍,又烧香忏悔,孙皓在枕头上叩头,述说自己的罪状,一会儿痛肿减轻了,又派使者到佛寺去问讯和尚,请康僧会来讲经说法,康僧会立刻就来了。孙皓详细询问了罪与福的各种由来,康僧会为他一一剖析,言辞精辟、扼要。孙皓也是有才气的人,听后欣然,非常高兴,又要求看佛门的戒律。因为戒文是禁秘,不能轻易给人看,康僧会便取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都是信徒们日常所用的,给孙皓看。孙皓见佛法慈悲,广及众生,便心生善意,随即请受五戒,10天后肿痛全好了。于是孙皓就将康僧会住的寺院,加以修饰,并宣示皇族全体成员,必须信奉佛法。康僧会在吴国,讲经说法,但因孙皓性情暴虐,听不懂更深刻的佛理,只是讲一些身边的因果报应的事情,来开导孙皓。康僧会住在建初寺,翻译了许多佛教经书,如《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以及《小品》、《六度集》《杂譬喻》等等。这些译本译文准确,妙得经体。他还传授了涅磐梵音歌咏声,音调清靡哀亮,成为一代佛教徒学习的模式。他还为经书做序言,行文既文雅又通俗,说理细致入微,都流传于世,到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四月,孙皓投降西晋,这年九月,康僧会因病而终,这一年也就是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到东晋成帝威和(公元326年一334年)年间,苏峻作乱,焚烧了康僧会修建的佛塔,后来,司空何充又重新修造。平西将军赵诱,从来就不信奉佛法,傲慢三宝(括佛宝、僧宝、法宝)他来到建初寺,对众和尚们说:"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这简直是荒诞不经,所以我从来不信。除非找亲眼看见,才能相信,话刚说完,佛塔上立即放射出五彩光芒,照耀佛寺,赵诱惊得毛发倒竖,肃然起敬,从此信奉佛法,并在寺院的东边,又立一座小塔。此事从远处说,是圣佛的神感,从近处说是康僧会的佛力所致。所以僧人们给出康僧会的画像,一直流传至今。有记载说:"是孙皓打试舍利,而不是在孙权时期。"我认为:在孙皓将要毁坏寺院时,众多大臣们都说:"因康僧会的感瑞,大皇创立了这座寺院。"由此可知,当初打试舍利的必定是在孙权时期。所以数家传记都说孙权感舍利于吴宫。后来试验神灵的事,或许是孙皓所为。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康僧会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三国时代,以吴国首都建业为中心,最为活跃的佛教代表人物当推康僧会与支谦。支谦之先祖为月支人,出生于洛阳。他积极地向知识界宣扬佛法,并翻译了很多佛经。康僧会之先祖为康居人,出生于交趾。出家后,一边在普通民众中传播佛法,一边从事翻译事业。本文拟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康僧会的布教、翻译活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作些探讨。康僧会传记方面的第一手史料为《出三藏记集》卷十三的《康僧会传》及《高僧传》卷一的《康僧会传》。下面看看他的传记中的有关记述: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这说明,康僧会的祖先是康居人,到他父亲的时候,因经商而迁居到当时交州的经济贸易中心——交阯。交州是后汉末动荡不安的中原地区的边界地带,是块安泰之地。因此,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多移居于此。当时,儒学、道学、神仙信仰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咒术信仰等非常盛行。康僧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生与出家的。作为立志弘法的僧人,他于赤乌十年(247)进入建业。砺行甚峻,为人弘雅而有识量,笃志好学,明练三藏,博览六典。天文图纬多所贯涉,辨于枢机,颇属文翰。无疑,康僧会是位学修并重的僧人,并且具备着预言家、咒术师的素质。这就为他的传教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到建业后,他非常热心于学习汉译佛经。会见南阳韩林、颖川皮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执德弘正,烝烝进进,志道不倦。康僧会得以师事当时的南阳(河南)韩林、颖川(河南)皮业、会稽(浙江)陈慧这三位贤者。这三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大清楚,不过,可以肯定,他们即使不是出家的僧侣,也应是虔诚的佛教徒。康僧会向这三位贤者学习佛学,并根据会稽陈慧的思想注解了《安般守意经》(安世高译)。这说明,康僧会确是汉人社会中最适于弘法的人。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如果要评价康僧会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首先就要论及他是在建业建造佛寺的第一人的历史事实。以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业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国以初见沙门,睹形未及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应检察。赤乌十年(247),康僧会到达建业,营建寺庙,供奉佛像,剃除须发,身披袈裟,过着独特的宗教生活。这就引起了官方的注目和一般市民的好奇。因康僧会是守持戒律的出家修道者,他的道场自然就是有别于俗人的场所。就是说,无论大小,总之,当时已有了佛寺。据很多史书记载,由于吴主孙权的允许,这座佛寺发展成为建业最早的寺院——建初寺。不过,建初寺的扩展并非依靠吴王朝的庇护,而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一般民众皆感生命财产无法保证,希望能得到神力的护佑。这样,在一般民众的拥护下,建初寺才得以发展与扩大,成为建业的佛教中心。当时,康僧会传教也不是大规模的活动,只是相当于民间的祠堂性的活动而已。因为仅是一般民众的信仰,故建初寺后来被孙琳、孙皓的暴乱所破坏之后,没有得到恢复和发展。康僧会创建了建业地区最早的佛寺——建初寺,并以此为中心,向广大民众弘扬佛法,“江左佛法遂大兴”。这就确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康僧会的另一功绩无疑地是他的翻译事业。《出三藏记集》卷二有这样的记载:

《六度集经》九卷、《吴品》五卷,右二部凡十四卷,魏明帝时,天竺沙门康僧会,以吴主孙权、孙亮世所译出。

《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三的《康僧会传》记载:会于建初寺译出经法《阿难念弥经》、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王经、《道品及《六度集》,并妙得经体,文义允正。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并制经序。辞趣雅赡,义旨微密,并见重后世。康僧会翻译的佛经有《阿难念弥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梵皇王经》《道品》、《六度集经》等。注释的经典有《安般守意经》、《法镜经》、《道树经》,还为这些经典撰写了经序。现在,《六度集经》仅剩八卷。《阿难念弥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收录在《六度集经》卷第八中,也有作为《六度集经》的小经而别行的。关于《吴品》,是相当于《高僧传》记载的《小品》,还是相当于《历代三宝记》记载的《小品般若经》,抑或是支谦翻译的《大明度经》中的一部分,现已不得而知。康僧会翻译事业的主要成就是《六度集经》。这部经作为一部佛教故事而广泛流行。其中,卷第一《普施商主本生》相当于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大意经》;卷二《须大拏经》相当于西秦圣坚译的《太子须大拏经》;卷四《太子墓魄经》相当于安世高译的《太子墓魄经》、西晋竺法护译的《太子墓魄经》,同卷的《顶生圣王经》相当于宋施护等译的《顶生王因缘经》;卷五的《睒道士本生》相当于西晋失译的《菩萨睒子经》与西晋圣坚译的《睒子经》;卷六的《修凡鹿王本生》相当于吴支谦译的《九色鹿经》。由此可见,释尊的本生故事在当时已相当流行了,并为一般人所接受。这一功绩主要得力于康僧会。康僧会在翻译中,明显地以老庄思想来解释佛教。比如,他把Pāramitā(到彼岸)译成“度无极”。可以说,后汉、三国时代的佛经翻译,很多都是以道家思想为媒介来宣扬佛教的。

《安般守意经序》为我们提供了佛教被中国文化所接受,并和中国固有思想相交融的事实根据。比如,“阴”是中国原有的“蕴”。康僧会是根据中国汉代以后非常盛行的精气说来解释这个词的。关于“阴”的意思,陈慧解释为《阴持入经》(安世高译)中的“五阴”:谓识神微妙,往来无诊,阴住默然,出入无间,莫睹其形,故曰阴。康僧会是借助陈慧的《安般守意经》的注解而理解的。综上所述,我们从康僧会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翻译、传教活动情况;佛教和中国固有文化,特别是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如何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安般守意经》所记述的四禅、六行等这些中国佛教史上初期的禅观的实况以及他对后世佛教的影响等等。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文质之争根据译文是否文饰而划分的文质两派的标准来看。支谦之前,早期佛经译者大多属于质派。安世高,传译小乘佛教,道安评价其译本:“然世高出经,贵本不饰。天竺古文,文通尚质。仓卒寻之,时有不达”现在我们看安世高的译本,有点过于拘泥原文结构,译文经常重复、颠倒。支谶,《合首楞严经记》评价:“其博学渊妙,才思测微,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音译较多,译文朴拙,不加润饰,不合汉语习惯。究其原因,初期译者大多来自西域诸国,谙熟梵文,不通汉语,导致他们依赖原文、过分求质、不加文饰。佛经翻译质派有所不足的局面,为文派的产生提供了契机。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支谦是月支国来华第三代移民,深受汉文化熏陶,主张对译文加工润饰,让接受佛经的大众看懂,所译佛经简略文丽,适合汉人接受能力。《合首楞严经记》记载,支谦改译支谶翻译的《首楞严三昧经》,凡是支谶译文中“辞质多胡音”的地方,尽量删去,重新用汉语表达。如“须菩提”“舍利佛”等,支谦也用相应的汉语释义,翻译为“善业”和“秋露子”。支谦的翻译受到当时社会习俗和我国传统文章学的影响。三国时我国文章学正处于“汉赋”向“骈文”的过渡期,人们追求美妙的文辞和非凡的想象力,认为文章应该由质朴趋向藻饰。这一崇尚文采、喜好简约的时俗对刚刚兴起的佛经翻译影响很大,直接催发了文派的产生。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文”与“质”孰重孰轻?

何谓“文”“文”通俗地说即注重译文在译入语言中的地道,贴切。何谓“质”“质”即注重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尊重被译语言原型,不随意修饰点缀译文。文质之争在佛经词汇翻译的体现

重“质”重“文”舍利弗秋露子般若明涅槃无为浮屠佛轮回生死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文质之争”的外延“文质之争”的外延一:形式与内容

文质之争外延二:信、达、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是传统翻译理论的代表之一。文质之争,信、达、雅之争,并非是不相容的独立面,而是互补的。“文质之争”的外延三:

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问题:“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处理方式:“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意出。”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美国学者L.

Venuti(文努迪)在1995年由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康僧会:《六度集经》;

朱士行:中国佛教史上汉地第一个受戒出家成为比丘的人,也是汉地最早西行求法之人(《放光般若经》);

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西晋:竺法护(梵名达磨罗刹)竺法护:译经成就空前,所译佛经种类非常齐全(《光赞般若经》、《正法华经》、《渐备一切智德经》)。佛经翻译以外籍来华僧人为主,汉人仅为助手,而且没有政府支持,私人分散进行。翻译全凭口录往往由于传言者梵语或汉语水平有限而使译文质量不高。在翻译方法上由于僧侣对佛经抱有虔诚态度,唯恐违背经旨,不懂得忠实于原文的正确途径,因此都采用直译法。“古译时期”。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第一阶段佛经翻译的特点1.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无政府支持,分散进行;多为短篇;2.全凭口授(“传言”或“度语”,“笔受”);不能有选择有计划地介绍;无原本可校对;3.翻译方法多用直译(“质”);4.思想与统治阶级吻合第五十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古代翻译史第二阶段东晋到隋末(公元317-617年)1.时代背景:西晋末期303年巴氐族李特兄弟,兵占成都,建立成汉帝国。439年北魏帝国攻灭北凉王国,统一北方。这一期间,中国北部境内曾有过“五胡十六国”。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2.佛教盛行原因:1.迎合统治阶级思想;

2.战乱频繁,民众生活痛苦,寻求精神慰藉与解脱。

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3.翻译特点:1由私译转为官译;

2隋朝时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3东晋前秦时朝廷设置了译场。(由高僧释道安(313-385)为译场主持。在他的监译下翻译了《四阿含》、《阿毗昙》等。后秦时则请印度高僧鸠摩罗什来中国译经。)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佛图澄西域人,本姓帛氏,龟兹人。九岁出家。西域人称他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时年七十九。348年12月8日卒于邺宫寺,年117岁。无翻译著书流传。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热忱讲导,释道安、竺法雅等,跋涉山川听他讲说。《高僧传》,他门下受业追随的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及一万。重视戒学,“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对古来相传的戒律,亦复多所考校。《僧传》,神通事迹颇多,显密兼修,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彻见千里外事,预知吉凶,兼善医术。因此,义学和戒行为神异事迹所掩。

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以全景式连环画描绘了佛图澄的神异事迹,根据《高僧传》、《晋书》记载,主要神异事迹如下:1.幽州灭火——《高僧传》

佛图澄曾与后赵君主石虎(334-349年在位)同坐在襄国(邢台)中堂上,谈论经法。佛图澄忽然吃惊地说:“变!变!幽州发生了火灾。”随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喷洒。过了很久,佛图澄笑着对石虎说:“现在幽州的火灾已经救灭。”石虎觉得奇异不太相信,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验证。使者回来对石虎说:“那一日火从四大城门烧起,火势猛烈。忽然从南方飘来一层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雨中还能闻到酒气。”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闻铃断事——《高僧传》

328年前赵的刘曜率兵攻打洛阳。石勒欲亲自率兵抵抗,朝廷内外无不劝谏石勒不要亲率出兵。石勒去拜访佛图澄以决行动。佛图澄说:“佛塔相轮上的铃声,告知说:‘秀支替戾罔,仆谷劬qu秃当。’这是羯语。秀支是军队,替戾罔是出征,仆谷是刘曜胡位,劬秃当是擒捉。此言是说:军队出征,刘曜必擒。”于是石勒留下长子石弘,和佛图澄共同率步兵骑兵,直指洛阳。两军交战,刘曜果然大败而逃,乘马落入水中。石勒之子石堪乘机活捉刘曜,押送至石勒帐前。此时,佛图澄用麻油胭脂掺合,涂在掌心,看到手掌中有许多人,其中一人被绑缚,朱红丝线束在脖子上。佛图澄因此告诉石弘:“刘曜已擒。”佛图澄相告之时,正是刘曜被擒之时。330年,刘曜平定之后,石勒就自称赵天王,改纪元为建平。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以水洗肠”——《高僧传》

佛图澄左胸的旁边起先有一个小洞,直通腹内。有时佛图澄把肠子从小洞中取出来,有时佛图澄用棉絮把小洞塞住。如果想读书时,就把棉絮拔掉,洞中发出的光亮,使一室通明。逢到斋戒之日时,佛图澄来到河边,把肠子从洞口掏出来,用水洗净,然后再装进腹中。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故事画下层左侧,描绘的就是佛图澄在河边以水洗肠的情景。“龙岗咒水”——《晋书·佛图澄传》

当时襄国城堑干涸,石勒问佛图澄解除缺水良方。佛图澄说:“今当敕龙。”虽然石勒以为佛图澄是在开玩笑,佛图澄说出理由,“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今往敕语,水必可得。”当时,水源虽有数处,但都“久已干燥,坼che如车辙”。佛图澄带领弟子数人来到泉源旁,自己坐于绳床之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此时,一条小龙“长五六寸许,随水出来”。不久,“水大至”。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道安释道安,俗姓卫,常山人。74岁。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释道安博学多才,通经明理,佛图澄的弟子中最为杰出。其所注经理渊富,妙尽深旨。经义克明,自安而始。《高僧传》,道安初到邺地,入中寺遇佛图澄,澄一见安便加以赏识,相语终日。众人见安形貌不称,全都轻怪。澄告众说∶“此人远识,非尔等可比。”

《魏书·释老志》,佛图澄讲学时,安每复讲。众人纷纷提出疑难,道安挫锐解纷,行有馀力,四座都震惊。澄对道安授以心传和教学的善巧。致使道安所证的经义和后来罗什译出的经旨符合,因而使佛法大显于中土。《高僧传》卷八《义解论》说:“释道安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三叶,世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使夫慧日馀辉,重光千载之下,香吐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实赖伊人。”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贡献:总结禅法与般若确立成规(佛教唯依国主才能成立的原则,主动承担对社会施行“教化”的使命)

统一僧人姓氏整理并撰写佛学经典

注释经文开设“译场”“本无宗”思想第六十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制定戒规,良好效果《高僧传》(卷五):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这是习凿齿亲自所见的事实。道安的风范对当时佛教界的影响很大,所以“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东晋的封疆大吏如桓朗子、朱序、杨弘忠、郄超等都非常敬重他,有的请他去开示,有的供养食米千斛,有的送铜万斤。他创立檀溪寺,“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可见工程之大。前秦的苻坚是东晋的敌人,也遣使送来外国的金箔倚像、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箔绣像、织成像各一尊,可能也是为了庄严檀溪寺。东晋孝武帝曾经下诏书表扬道安,并且要当地政府给他像王公一样的俸禄。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皆被延致。苻坚并认为襄阳之役只得到一个半人,一人指道安,半人为习凿齿。苻坚既得道安,就请他住在长安五重寺,时年六十七。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翻译事业道安在长安的七、八年当中,除了领导几千人的大道场,经常讲说之外,最主要的是组织翻译事业。昙摩难提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僧伽提婆译《阿毗昙八犍度论》;鸠摩罗跋提译《毗昙心论》;昙摩鞞译《摩诃钵罗蜜经抄》;耶舍译《鼻奈耶》。道安都亲自和竺佛念、道整、法和等参加了上述翻译工作,有时对于不正确的译文还加以考正或劝令重译。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上所说的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都是经验之谈,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正。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统一僧人姓氏《高僧传》卷五,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姓各不同;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才改姓释氏。他广博的学问和文学的素养,成为长安一般衣冠子弟请教的目标,当时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的谚语,为社会所推重。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代表著作,现存如下:收于各大藏内的《人本欲生经注》一卷《出三藏记集》所收录的经论序十四篇同《集》中无具体作者姓名、已被确认为道安所著的经论序七篇,和《综理众经目录》原文两段《鼻那耶经》卷首的《序》一篇。遗失的著作很多。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道安的翻译文质观

※对“格义”的反对

在道安之前,人们创造了“格义”方法。“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

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概念和术语,去拟配佛学中的概念和术语。

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儒家佛家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皈依佛、法、僧仁、义、礼、智、信杀、盗、淫、妄言、饮酒守一禅定本无真如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道安表达了对格义的不满:

“然凡谕之者,考文以征其理者,昏其趋者也;察句以验其义者,迷其旨者也。”“为辞则丧其卒成之致,为旨则忽其始拟之意矣。”(道安:《道行经序》)

由于文句经常不同,因人而异,如果执着它,就会造成迷乱。经文的翻译和理解,必须放在它的旨趣上。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主张直译态度之强硬“葡萄之被水”一喻(《比丘大戒序》)译家之大患,莫过于掺杂主观的理想,潜易原著的精神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道安的翻译文体观

“翻译文体之讨论,自道安始。”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

两个原因“错误地认为梵文经典都是比较古朴的。”(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当时“格义”风气的影响 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五失本三不易”

《摩诃钵罗弱波罗蜜经钞序》(一)谓句法倒装(二)谓好用文言(三)谓删削反复咏叹之语(四)谓删削一段中解释之语(五)谓删削后段复喋(一)既须求真,又须媚俗,使古今契合无间(二)佛与凡愚智力本来悬隔,东西文化异质,又间隔千年,空间和时间都发生了变化(三)当时编经的人智力神通,而今传译者智力平平,且去古久远,无从询证第七十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言-文意-质偏于质:文意就有所不尽偏于文:是为了力求简洁,但却不能完全表达原文的结构把“意”的传达放在第一位,把“言”的修饰放在第二位反对翻译中以言代意的做法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对“五失本”的认识分歧人们对“三不易”思想认识比较一致,而对“五失本”思想,特别是释道安对于“失本”所持的态度问题,在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道安不允许译者在五种情况下失本;二是认为道安允许译者只有在五种情况下可以“失本”。通过对释道安的佛经翻译思想进行综合分析,从原则上讲,释道安是不主张译文“失本”的,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如果译者精通梵(胡)、汉两语,翻译水平高超,文字驾驭娴熟,译文能做到既不“失实”,又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适当做些删削文饰工作也并非不可。所以,“五失本”是释道安对译场佛经翻译所提出的一般性原则,但他并不拘泥于这个原则,而是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东晋至南北朝: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福泉欢乐谷)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出三藏记集》记载,罗什一生翻译三藏经论74部,凡384卷,有《坐禅三昧经》3巻、《阿弥陀经》1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4巻、《法华经》7巻、《维摩经》3巻、《大智度论》100巻、《中论》4巻等。对东亚佛教经典的贡献巨大。罗什于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译经。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由于其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有鸠摩罗什而有良好之译本,系统之教义,佛典汉译之泰斗。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据传当时为了把鸠摩罗什请来宣扬佛教,还发生过几次战争,征灭了几个国家。当时,鸠摩罗什在西域龟兹国宣扬佛教。十六国时前秦皇帝苻坚听说佛教是好仙法,罗什又是一位佛法大师,于是就派遣将军吕光率领大军,西征龟兹去抢罗什。吕光征服了龟兹国,请到罗什准备返回前秦,不料这时前秦发生内乱,姚苌杀了苻坚自己做了皇帝。于是吕光就乘机占据姑臧地方,自称凉国,鸠摩罗什也就留在了凉国。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圆寂前曾发愿说,如所译经典无误,那么在火化时,舌头不烂。果然,罗什法师圆寂后,舌头完好如初。他是中国三论宗的始祖。此所谓八备,与其说是翻译的方法,毋宁说是翻译者的条件。本来自道安提出直译法,罗什公提出意译法,慧远又提出折中法,使译界有长足的进步;然犹未能进到理想的翻译,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所以彦琮又提出解释者的条件。其《辨正论》为今存我国史上首篇正式翻译专论。他译经时紧跟原文的意旨,对原作或增或减,务在达旨。僧肇评他译的《维摩诘经》。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罗什的意译原则,最早实践了“信”、“达”、“雅”三项翻译标准。“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即是“信”;“其文约而诣,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即是“达”;在“信”、“达”之外,罗什还要求译文雅正,以便阅读。

我国翻译史上有名的译例就是罗什推敲《正法华经》的译句:古译原为“天见人,人见天”,罗什译经至此,觉得太过质直,就与僧睿商量,改译作“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此译顺应当时趋向绮丽的文风,讲究译文的文采。罗什对译经文体的改革还表现在他对音译的处理上。僧睿《大品经序》说到罗什翻译时,“……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缪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胡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罗什对于那些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梵语是坚持音译的。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罗什的意译并非毫无原则的乱译。他运用意译法,目的是使中土诵习佛经者易于接受理解。可以说,罗什是我国较早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译者,与后来西方奈达的“读者反映论”不谋而合。罗什译经庄重严谨。他先将梵文译成口语,讲出义旨,并拿旧译来对照,经过详细讨论,写成初稿,还要以“论”证“经”,再做修改。他的译场也是论场,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互相辩论,互相斟酌,所以“一言三复”,“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罗什对翻译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其以前译者多不署名,道安编撰《综理众经目录》时,在确定译者方面花了不少工夫。因此,罗什首倡译者署名,以负文责。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隋代著名高僧,俗姓李。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辨正论》--我国首篇正式翻译专论。

“梵语虽讹,比胡有别”佛经翻译要例“十条”佛经译者“八备”说彦琮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一、“八备”说·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博览经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辨正论》第八十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兼通中国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二、佛经翻译要例“十条”

“安之所述,大启玄门;其间曲细,犹或未尽。更凭正文,助光遗迹,粗开要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疏其相,广文如论”。

三、《辩证论》中的其他翻译理论批评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

=》直译论者“人人共解,省翻译之劳,代代咸明,除疑罔之失”;

=》提出了翻译在逻辑上终归会消亡的理论预见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古代翻译史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苻坚和姚兴开始组织译场,选拔大批人才参加翻译活动,由前一阶段的私译转入官译,由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第二,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第三,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这阶段也有所发现,有所进步。第四,这一阶段南北朝两方统治者都把佛教作为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工具来加以利用,因此佛教在南北两方都得到发展。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三、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全盛时期

(唐代,即618-906)

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一、玄武门之变(626年)唐朝取代隋朝唐高祖李渊画像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二、唐朝佛教空前发展的原因1)唐统治阶级吸取隋朝教训,利用儒、佛、道,加强对劳动人民思想意识的统治。2)统治者迎合佛教核心人物。3)佛教内部形成了各个宗派,彼此竞争,推动了佛教的进一步发展。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三、唐朝佛经翻译的特点1)主译者以中国僧人为多。他们精通梵语和汉语,对佛教的义理有很深的研究;2)译经比以前更有计划性,往往翻译全集,而不是节译或选译;《大波若经》一部六百卷。3)译场制度更为完备;比苻姚时期更为完备。4)译经高手如云,名家辈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5)所译佛经,更加忠实于原著,超过前代。

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四、唐朝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唐朝的佛经翻译主要集中时期:贞观-贞元(即627-805)玄奘法师645年取经返回长安译经,664年去世。这个时期的佛经翻译分为三个阶段:玄奘前译经玄奘译经玄奘后译经(18年)(19年)(41年)

627年—645年645—664年664—805年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1.玄奘译经前的译经

(公元627-645年)

波颇:波颇蜜多罗,天竺人,十岁出家。

626年,突厥长安;

629年译经,《大庄严论》,3部,35卷。慧颐:李,荆州江陵人。“以文笔知名”“文章词体,颇预能流”《续高僧传》

慧净:房,常山人。“笔受《大庄严论》,词法深妙,曲尽梵言宗本”。“东方菩萨”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2.玄奘译经阶段(公元645-664年)玄奘(600-664),原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长安大慈恩寺和尚。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第九十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大慈恩寺前玄奘青铜像:手持佛杖,袈裟飘飘,颇有气势。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 《会宗论》、《破恶声论》西行往返17年,5万里,110国。“见不见迹,闻不闻经,穷宇宙之灵奇,尽阴阳之化育”。《慈恩三藏传》17年经历:辩机,《大唐西域记》

玄奘译经三阶段:

645—650《瑜伽师地论》;

651—660《俱舍论》;

660—664《大般若经》。玄奘“译场三迁”: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宫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唐代译场制度,翻译职司多达11种:1译主:全场主脑,精通华梵,深喑佛理,判断解决。2证义:译主的助手,与译主商讨译文和梵文的差别。3证文:“证梵本”,译主朗诵梵文时,辨别有否讹误。4度语:“书字”,把梵文根据字音改记成汉字。5笔受:把梵文字音音译成汉字。

6缀文:整理译文,符合汉语习惯。7参译: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误歧义。

8刊定:根据文体,每句章节去冗繁。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

10梵呗:译文完成之后,用读梵音的法子来唱念,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僧侣读诵。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检阅译经。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五种不翻”唐·奘法师论五种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在,炽盛,端庄,名称,吉祥,尊贵)。三、此无故。如,“阎浮树”(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正偏知),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长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释迦牟尼”,此名“能仁”,“能仁”之义位卑周孔;“菩提萨陲”,名“(周敦义《翻译名义序》1157)大道心众生”,其明下劣。皆掩而不翻。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2年,8月28日玄奘的翻译技巧1)补充法;2)省略法;3)变位法;4)分合法;5)译名假借法;6)代词还原法。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七十一页,2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