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围棋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围棋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围棋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围棋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围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围棋中国传统文化——围棋共11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页!围棋的起源、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围棋哲学与中国主流传统思想的联系。围棋思想体系与现代生活间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围棋共11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页!围棋与中国的道教关系一.围棋的棋理与道家相通

庄子曾说,“道不可闻,闻非闻也;道不可见,见非见也;道不可言,言非言也。”不闻之闻,不见之见,不言之言,这就是道家哲学的表现方式.而在围棋之中讲究:”意通”.围棋之道尽在体悟,尽在不言.

中国传统文化——围棋共11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页!二.围棋的境意与道意相容

围棋被称之为坐隐,正是道家所崇尚隐者风范。道家的代表人物杨朱,逃离人世,遁迹山林,正是一位隐者,老庄的行为,也和隐者相去不远。

围棋竞技讲究<静思>和<静笃>,只有能够超然物外,俯瞰全局方能胜其棋.这就要求下棋者能够静心,能够淡然.布出<无为而无不为>的阵势,淡定从容间完成对弈.

道教要讲修道成仙,围棋也成为仙家之物,棋枰之上充满仙机,围棋和神仙的关系密切。八仙之中的何仙姑、吕洞宾就擅棋,不仅仅神仙擅棋,道士们修道,也要借助围棋,传说全真教的马钰就是从棋枰对局中悟出了抱守持一的仙道修真要旨。

中国传统文化——围棋共11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页!二.名人雅士的爱赏王安石,“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觉其势将败,便敛之,谓人曰: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

范仲淹有诗“一子贵千金,一路重千里。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

苏轼,“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杜甫、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黄庭坚、陆九渊、陆游、戴名世等文人儒者对围棋也是喜爱有加,在他们的诗作中,常常能看到对围棋称颂的辞章。中国传统文化——围棋共11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页!围棋与释家的关系道义相通,逸品相融佛家讲顿悟,围棋讲感觉,棋理佛理相通,围棋也是佛门弟子的爱好。手谈二字,就是高僧支道林命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也是此道高手,下棋讲究美感,是个求道派,如同今日之日本唯美的大竹英雄,与人下棋,“拾敌死子,空处如龙凤形”。唐朝的高僧一行本不会下棋,有一次看当时高手王积薪与人对弈,看罢一局后,竟然能和王积薪匹敌,并说,“此但争先耳,若年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明朝的中峰和尚有谒,“俗谛事黑子,真谛是白子,十八界内,夺用争先。平地起是非,终难逃生死,纵教看得眼睛穿,翻转棋盘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围棋共11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页!“即便是每一步都符合现有的规律,就真得能够胜利吗?”

中国传统文化——围棋共11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页!围棋与中国儒教之间的联系一.儒教圣贤的不认可

《论语.阳货》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宋儒们的解释就是“圣人非教人博弈也,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孟子“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为不孝。

中国传统文化——围棋共11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8页!

围棋是文人雅士的玩物,虽然包含了天地机理,但是儒者依然以闲情待之。虽说是闲情,但是由于围棋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风范,故而儒者也喜欢。围棋,只能和云雨、疏帘、烂柯、青山、绿水、红袖、鸟语、书画、琴箫等等连成一体,构成中国古代文人的水墨图,文人们借此来表现超凡脱俗。这,也是儒者为什么喜欢围棋的原因之一了。

中国传统文化——围棋共11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9页!围棋和现代的接轨围棋与博弈论美国的博弈论奠基人纳什一生有许多传奇经历,好莱钨以他的故事排了一部很精美的电影。里面的一段是纳什在大学中学习,那时博弈论尚在萌芽之中,有一个人向他挑战下棋,纳什很有自信的应战,结果却输了,这好象给了他极大的刺激。他们下的就是围棋.自启蒙时代以来,人们一直坚信人类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规律的总结去究极这个世界的所有奥秘,纳什也是以这样的自信拿起棋子,“只要每一步都符合规律,应该就能胜利”。记得日本的古今人秀策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黑白应对无误,黑棋胜三目半。”中国传统文化——围棋共11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0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围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文化价值闪耀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