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知识点_第1页
必修二知识点_第2页
必修二知识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必修=2\*ROMANII《经济成长历程》知识点整理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课)一、简述古代主要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分析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土地制度演变井田制(国有),土地私有制。2、我国古代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耕作方式和评价战国以后,我国的土地逐渐变为私有土地,主要有三种私有方式:(1)君主私有。(2)自耕农私有。出现于春秋时期,拥有部分土地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耕种,男耕女织,这种小农经济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评价: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小农经济和简单的性别分工,近代后阻碍生产的发展;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负担者。(3)地主私有。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由于政府的“均田”、“限田”措施,明清之前一直不占主导地位。实行租佃制进行经营,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评价:佃农遭受地主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古代的主要农具耕作工具: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二、评述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2)官营手工业:官府出资设立作坊,由官府集中工匠直接经营;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征役制;唐宋以后实行雇募制。评价: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水平。(3)私营手工业:①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士、农、工、商并称为“四民”。②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部门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三、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的史实,分析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1)前代(略),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2、宋代以后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1)从地域来看,城市中坊市不分,乡村中出现草市。(2)从时间上看,不再规定市的启闭时间,出现晓市、夜市。(3)从城市功能上看,经济功能加强。四、简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背景、表现,分析其发展缓慢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背景:(1)农业发展,双季稻、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棉花)。(2)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部门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城市繁荣。2、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明中叶的江南一带,作坊主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手工作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占主导地位。(2)官府剥削重,农民贫困,购买力低。(3)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4)“海禁”政策五、简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1、重农抑商的原因:中原地区平原多,农耕经济发达;不稳定的商业和流动性强的商人,不利于农耕和中央集权。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的甩在世界工业文明的后面。3、海禁的原因:(1)认为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2)防范国外侵犯和沿海聚集力量反清。4、海禁的内容:限制中外往来,清朝时期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经商。5、海禁的影响:(1)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失去了占优势的海外市场。(2)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3)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传入。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7、8、9课)一、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列举新航路开辟后荷、英殖民掠夺的史实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社会因素:《马可波罗游记》让人们认为东方“黄金遍地,香料盈野”。(2)经济因素: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手贸易,印度、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大获其利,西欧国家希望另开一条商路,直达东方。(3)政治因素:西欧各国王权加强,积极扩张。(4)宗教因素:传播基督教。(5)具备的条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1)葡萄牙支持开辟向东的航线: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海岸到达印度。(2)西班牙资助开辟向西的航线:1492年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欧洲开始崛起。欧洲市场逐渐形成,欧洲和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的输入欧洲;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殖民扩张和掠夺,促进了为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2)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3)非洲国家开始成为西欧国家猎获黑人努力的场所。(4)亚洲。欧洲殖民者用美洲的白银购买亚洲的产品,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5)国际关系。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4、英荷殖民掠夺的史实(1)16世纪,葡、西率先对各地殖民掠夺,西班牙以美洲为主,葡萄牙以亚洲为主。(2)荷兰。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称为“海上马车夫”,组建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国内银行信贷发达,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3)英国。早期的海盗活动;通过对外战争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黑奴贸易和“三角贸易”。二、简述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和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发展。(3)市场需求日益扩大。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棉纺织业:凯伊的飞梭、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阿克莱特的水利纺纱机、水利织布机。(2)动力:1785年瓦特改进“万能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3)交通业:1814年英国人史提芬逊发明火车机车。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的汽轮,加强了州际之间的联系。3、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内燃机的发明:德国戴姆勒汽油内燃机;德国狄塞尔柴油内燃机。(2)交通业: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汽车;1904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3)电的发明: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1866年德国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4)电的应用:电灯、电报、电话、电影出现;电车、地铁等交通工具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4、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的迅猛发展。(2)工厂制的出现,使用机器进行批量生产。(3)企业制度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企业时代到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4)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①国际贸易的发展。工业革命后产品丰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进,各国的自由贸易政策,殖民扩张活动所有这一切都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②人口和资本的流动加强。③武力扩张。西方国家经常动用武力,逼迫落后国家满足其通商投资的要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专题三:中国的近代进程(10-13课)一、世界市场下的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简述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主要类型、产生发展的原因概况,分析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的条约。(2)开埠通商,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经商,《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消弱了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这一切都有利于外国商品的销售。(3)洋货大量涌进中国,同时掠夺中国的原料,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什么是近代工业?中国近代工业的三种类型使用大机器进行生产的工业叫近代工业,中国近代工业分为三类:外商企业,官办企业和私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3、近代官办企业出现的原因、主要企业和评价(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兴办一批近代工业。(2)主要企业有: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开平煤矿。(3)评价:官办近代企业在兴办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原因和主要企业(1)19世纪70年代产生(2)原因: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原因和著名人物(1)甲午战后初步发展。(2)原因: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清政府奖励工商,1903年设立商部③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④中国人民收回利权运动。(3)著名人物:张謇、荣宗敬、荣德生。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出现的的时间、原因和行业(1)1914—1937年的黄金时期。(2)原因:①民国的建立以及民国政府的发展经济的政策。②一战期间,欧美各国减少了对华商品的输出。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3)纺织、面粉和卷烟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范旭东是化工业的代表人物。7、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①列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和取得的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②封建主义压迫。③官僚资本的排挤。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1、变化的原因:(1)中外人员往来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2)清政府、民国政府的推动。(3)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1)衣:(2)食:(3)住:(4)行(交通、通讯):3、社会习俗的变化(1)男子“断发”。(2)女子不缠足。(3)礼仪的变化(4)婚丧礼的变化4、大众传播媒体专题四: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第14、17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怎样确立的?评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史进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和影响为了应对外国武装干涉、内战带来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1918年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64页)影响:①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结果出现了农民的不满和暴动,国家无力管理企业。2、新经济政策及其影响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65页)影响:①使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②恢复发展了生产。③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从1925年开始,苏联进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到30年代中期,斯大林体制完全确立,新经济政策废除。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影响: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导致一些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农业全盘集体化,农民被拿走的东西太多,影响生产积极性;指令性计划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4、赫鲁晓夫改革5、勃列日涅夫改革6、戈尔巴乔夫改革专题五: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5、16课)一、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1、原因:主要是供需矛盾尖锐。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劳动人民相对日益贫困,消费能力严重不足。②美国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供需矛盾得不到解决③股票投机活动,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2、表现:①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②银行倒闭。③企业破产,生产下降。④失业剧增。3、特点:范围广,波及资本主义的所有生产部门;时间长;后果严重。4、影响:①国际关系紧张,各国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政策。②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产生了怀疑;法西斯势力在德日开始泛滥。二、简述罗斯福新政的原因、内容和影响1、原因:(1)经济危机的冲击。(2)“自由放任”政策失败。面对危机,美国胡佛政府固守传统政策,使危机不断地蔓延。(3)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入主白宫,实行新政。2、内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金融业:整顿银行,逐步恢复银行信用。工业上:通过《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则,防止盲目竞争;调整劳资关系,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以缓和矛盾,提高社会购买力。农业上:让农民减耕减产,控制农产品价格,稳定社会秩序。社会福利上:实行社会救济;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3、结果:(1)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恢复了经济,中下层民众从中受益。(2)开辟了一条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缓和社会矛盾。(3)二战后各国借鉴美国的经验,普遍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经济的时代,。三、列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1、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战后,发达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入“黄金时期”。2、福利国家的出现(1)战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2)评价:使低收入家庭生活得到保障,扩大了消费,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政府财政支出,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3、70年代的调整1973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出现“滞涨”。各国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专题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8、19、20、21课)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1)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方针。(2)1953年起实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功的经验和教训(1)成功的探索:①1956年中共八大确立了正确的建设方针。②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失误和教训:①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1966——1976年十年文革,使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二、简述1978年后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结合史实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1、确定方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对内改革的内容:(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2)经济体制。1992年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所有制。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同时并存体制。(4)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对外开放的进程: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专题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第23、24、25、26课)一、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1)二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为了防止战争悲剧的重演,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