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六章_第1页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六章_第2页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六章_第3页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六章_第4页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六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目录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

第二节人的社会化

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四节人的个体化

“人的社会化”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于早期现代社会的一个经典研究内容,也是有关现代人研究的较为成熟的理论。相对而言,“人的个体化”则是近数十年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关注。有关个体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新的生长点。通过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内容,我们能够把握古典社会学理论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标志性的界分,同时也能够了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创新性探索。一、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一)“集体化社会”的发展西方现代性约自17世纪开始,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19世纪进入了高峰期,这也是建构现代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集合性趋向是着重以大型集体和组织方式来展现的。这是一个建构集体性的社会时代。这一过程确定了“集体化社会”的重要特征,并对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预设形成了深刻的影响。第一节

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人的社会化”理论反映了社会学对早期现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和独特回应。社会化理论中有关个性发展、文化传递、角色承担以及“生命历程”的视角和范式,从不同侧面刻画出当时个体的集体化和组织化趋势。(二)人的社会化的经典研究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翻开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这样的趋势,那就是个体逐渐的从群体的母体中解放出来,这在西方历史上尤为明显,中世纪的黑暗代表着那个年代的个体对宗教的虔诚。而之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生产革命显示了个体对社会的不断反抗,显示了个体中无数个自我在挣脱超我之后的强大生命力。目前中国流行的性解放、个性化无不都是这一趋势的最好注解。/s/blog_3e70b3ea010097kl.html第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第二,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第三,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第四,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第五,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第六,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二)人的个体化的当代关注1、现代主义取向的个体化研究在现代主义立场的社会学家看来,当代社会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或称晚期现代性、风险化社会。他们的个体化研究难以避免低沉、彷徨的倾向。2、后现代主义的个体化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家对当代社会的弊端采取了强烈的批判姿态。在他们看来,当代社会呈现出过分发育、不断复制、克隆、增生的畸形状态,社会处于解体、解构、断裂、碎化、崩溃的过程。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中有一些不乏真知灼见,但总体上则表达了思想的迷失和理论的绝望。(二)人的个体化的当代关注三、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体化是同一现代性过程的两个侧面、两个维度,也可以说,它们从两个基本的维度体现了巨大的“现代之谜”,集中了现代社会诸多现象中的问题、矛盾和冲突。(二)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的含义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基础性发展过程;个体化意味着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现代社会所未有的特征,从而提升了个人的发展指向,同时也更新了个人的现代性内涵。二者含义不同,不能彼此取代。(三)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个体化不仅内含了自然的生物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一个社会人向更新的现代人的持续迈进。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特性: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案例一狼孩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

案例二齐全哥“14包行李要10名志愿者帮他扛上去。更雷的是,他连毛巾都带了7条,卫生纸带够了四年用的。”谈起接送“齐全哥”的经历,志愿者李虎无奈地说。昨日,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新生郑宇在5名家人的陪同下一进校园就引起轰动,连83岁高龄奶奶都坐着轮椅前来为他“助阵”。(二)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primarysocialization)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socialization)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socialization)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4、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5、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二、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的一般历程: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青年期0-3岁→3-6岁→7-11岁→12-14岁→15-20岁(三)社会化的理论视角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镜中我理论库利,CharlesHortonCooley,(1864~1929)是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鼻祖。188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89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库利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并贯穿于他的三部极具分量的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和《社会过程》(1918)之中。

“镜中我”理论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角色扮演”理论米德:美国心理学家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于1863年2月27日生于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南哈德利,就读于哈佛大学,在W.詹姆斯指导下从事研究,并于1894年和J.杜威同时进入芝加哥大学期间,米德受到机能主义运动和早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从而涉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自我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自我理论家之一。什么是角色扮演?

举个例子: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作为婴儿的我们并不具备自我意识,我们的所作所为完全就如同“低等生物”那样是根据他人的姿态做出的条件反射,我们会哭泣,但这样的哭泣并不能准确的指明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是食物、水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同时,由于不能准确解读其他人在特定环境中发出的声音或姿态,我们经常会产生适应上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一直要持续到我们开始本能地尝试扮演他人的角色才有所改善,例如一个初步获得解读符号意义能力的婴儿能通过母亲的语调、表情和话语来想象她的感觉和可能的下一步行动,也就是扮演母亲的角色。角色扮演对于个人心智的产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除非他人的姿态以及这些姿态所显示的行为的倾向能够作为有用的信息被你加以利用,来暗中预演可供选择的行动路线,否则公开的行为将经常会导致对环境的不适应。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对必须接触的人的观点进行设想的能力,那么要想适应这些人并与之和谐共存,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角色扮演理论初创

米德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是他人对自己看法的总和,是各种角色的总和,代表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在不同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人际互动中实现的。这就是米德最初的角色扮演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人格发展五个时期。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2.犹太人。3.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自我和伊底》《文明及其缺陷》等。基本理论(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驱力理论

(四)性欲学说

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观点以及人格在四五岁时即已基本完成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生命历程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研究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该理论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它从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来解释个体的生命历程。这一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二、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媒(二)社会化的主体

家庭的社会化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关于家庭影响的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的自然结构出生顺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

西蒙兹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这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支配残忍溺爱拒绝接受O无视放任服从学校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教学内容、校风等因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瑞典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作用:“期望效应”

结论: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大众传播媒介积极作用: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1)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犯行为。2)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三、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一)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进行的主要是初级社会化。青年期大量进行的是预期社会化。青年人“自我认同危机”(二)成人继续社会化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在现代社会,社会变迁速度快,而且程度剧烈,个人要适应时代的快速变化,就必须不断接受新的信息、技术、规范和价值等。(三)代沟问题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由于成长时代不同,人生阅历不同,所接受的文化不同,两道人之间的精神距离扩大,不可避免产生代沟问题。/jzwx/rmht/200712/114.html(四)社会化的内容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增强生存能力培养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学习社会规范,确定社会角色第三节

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先赋角色与自获角色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二、社会角色扮演过程角色认同或确定角色表现角色建构三、角色冲突与协调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中断,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第四节

人的个体化个体化,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贝克《风险社会》《个体化:制度化的个人主义及其社会政治后果》定义:个体化不等于个性化(individuation)也不等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性化是从人格以及个体的独特性方面来谈,侧重的是个体的主观特质;18和19世纪兴起的个人主义与所有权以及资本积累有关晚期现代性中的个体化是劳动力市场的产物,它侧重的是客观方面的东西,是和教育、劳动力市场、社会流动相关的个人生涯。内涵:贝克认为,个体化是一种制度(institutionalized),是个体从传统的阶级、性别、价值观中解放出来融入到新的社会制度(institution)中去。1吉登斯“去传统化”或贝克”脱嵌”个体日益从外在的社会约束中脱离出来(文化传统和其他一些特殊范畴家庭、血缘关系、阶级地位)。主要在于个体不再相信他们应该为保持传统例如维系家庭血脉而奋斗,相反个体选择一些传统来为他们自己的生活服务.2“强迫的和义务的自主”。现代社会制度如教育体系、劳动力市场和国家监管对个体的影响事实上在不断增加。3“通过从众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倡导选择、自由和个性并未使个体变得与众不同。而在闫云翔《结论》部分中,他认为在21世纪中国现代化呈现出双重特征,即个人的崛起和社会结构的个体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和个体化理论的三个维度相关二、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人的个体化过程是以人的主体性发展到一定水平为其标志的。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人以自我为主体进行的一项宏伟工程,所以,个人具有自我的主体性是现代人与前现代人的一个实质性区别。人的主体性是不断发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