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秋月自饶凉气_第1页
梧桐秋月自饶凉气_第2页
梧桐秋月自饶凉气_第3页
梧桐秋月自饶凉气_第4页
梧桐秋月自饶凉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梧桐秋月自饶凉气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江总幼年而孤,聪敏好学,曾得到梁武帝萧衍赞许,“梁武帝撰《正言》始毕,制《述怀诗》,总预同此作,帝览总诗,深降嗟赏”。梁末战争改变了江总的生活状态,侯景之乱,江总避难于龙华寺,江陵失守,江总流寓岭南,在此其间经历过许多苦难挫折,这些经历在江总的诗歌中有着明显的反映,也形成了其诗歌充满悲伤哀愁情绪的最主要因子。进入陈代,江总与陈后主的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也到达权利的顶峰。“后主之世,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共陈暄、孔范、王等十馀人,当时谓之狎客。”人们通常认为江总身为权宰,而不履行宰相职责,没有对陈代政局加以正确指导,而导致国家的灭亡,“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有言之者,辄以罪斥之,君臣昏乱,以至于灭”。但是似乎我们又不应该把这么大的过失全部推卸到江总身上,从其自身性格来看,他“笃行义,宽和温裕”,称自己“本无奇志……心迹退黜,平生毕矣。但性疏懒,不屑死增”。可以推知,江总其人性格温和收敛,不喜官场权利斗争,向往清静超脱的生活方式。再从陈代时局环境来看,“太建之世,权移群小,谄嫉作威,屡被摧黜,奈何命也”,“后主因循,未遑改革……奸黠左道,以裒刻为功,自取身荣,不存国计”。此时的陈代政局小人奸佞当道,权利倾轧激烈,于是江总在自身和政局两方面原因的促使下,选择明哲保身,避害遁迹的处世原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江总诗歌中以悲为主的总体创作倾向,在江总的诗歌中随处可见“悲”“愁”“啼”“怨”“惆怅”“无奈”等词语,充满了浓郁的深沉和伤感。无论是丽浮靡艳情诗中的无限怨恨,或是幽静凄冷景物诗中的萧索感怀,还是悲切苍凉离乱诗中的思绪触动,都形成了诗人发自心灵深处的感叹。人生的跌宕起伏、宠辱得失,都会在诗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由此而幻化成诗歌中种种“悲”的感触,形成江总诗歌创作中最为主要的情感基调。一丽浮靡中的悲怨在江总106首诗歌中,有27首是以描写女性为主要题材的诗歌,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而其中大部分所描写的是女性的相思悲怨。诗人以丽浮靡的情调渲染女性的优美,但这些女性的遭遇又是悲凉凄惨、值得同情的,女性命运中的悲怨无疑是江总借助诗歌表达的一种转化形式,以女性的遭遇暗喻个人乃至整个时代的悲哀,意在宣泄自己内心的悲伤。江总笔下的女性有着不同的遭遇,内心世界是复杂矛盾的,她们或感叹于丈夫离家远征;或怨恨于夫君移情别恋;或感慨于青春易逝,形成真挚丰富的内心世界。如《乌栖曲》和《杂曲三首》(其一)。这两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丈夫离家远征的情形, 第一首在桃花流水的春季,妻子却要送别丈夫出征远行,心中的不舍依恋之情无以言说,只能化作伤心悲痛的泪水默默流下。第二首则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妇怀人之情,春光艳丽下没有希望和愉悦,只有更加思念丈夫的热切期盼,心中的忧虑化作哀怨的啼哭,表达对丈夫浓浓的思念之情。这一类诗歌主要感慨于丈夫的离别而表现女性内心所承受的孤寂煎熬。又如,《怨诗二首》(其二):“新梅嫩柳未障羞,情去恩移那可留。团扇箧中言不分,纤腰掌上讵胜愁。”描写春意生机中却听来丈夫移情新宠的消息,心中烦扰,徒增许多愁怨。《秋日新宠美人应令诗》:“闻道艳歌时易调,忖许新恩那久要。翠眉未画自生愁,玉脸含啼带似笑。”描写新宠美人的光鲜亮丽和遭弃旧人的悲愁哀怨,旧人面对新宠的美人心中感慨万千,强颜欢笑。《东飞伯劳歌》:“年时二八新红脸,宜笑宜歌羞更敛。风花一去杳不归, 为无双惜舞衣。”认为青春年华也会如花一般被摧残,凋零飘落,空留下阵阵回忆和昔时漂亮的舞衣作为见证。这一类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光阴, 青春岁月的无限留恋之情,感慨于时光的短暂和生命的易逝。诗人笔下的女性是那样的光艳夺目,但是她们的遭遇却又令人惋惜,这是女性内心最为真挚的独白写照,她们默默承受着离别、抛弃、衰老等各种苦难,而江总正是借用对女性生命的感叹来表达自身悲哀,使这类诗充满着悲哀的基调。江总将女性的悲怨遭际与切身感受相联系,在感叹女性命运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经历的思考,美好的事物终究短暂易逝,借助一个个鲜明的女性形象,表达人生的凄凉无奈,悲愁哀怨。二幽静凄冷中的悲思江总的景物诗描写中充满着幽静凄冷的笔调,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致的刻画表达出对人生的品味和理解, 其中或包含淡雅的忧思,或展现失意的悲切,或抒发凄清的感触,借景喻情,情景交融,表达心中无以言说的深沉悲思。江总诗歌中对自然景致的描写常常表现在两类环境中:一类是自建的宅院;一类是幽静的佛寺。但无论是哪一种诗歌,其中都会含有伤感悲思之情。这些自然景致是江总心灵的寄托方式,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远离凡世的庸扰,获得心理的慰藉。江总喜爱生活在自己清静幽美的宅院中,他的宅院构造精心,景色优美,影响也颇为深远。宋代祝穆《方舆胜览》中说:“南朝鼎族多夹青溪,江令宅尤占胜地,后主尝幸其宅。”江总这类描写自家宅院景致的诗歌淡雅清幽,又充满些许的伤感忧心,如《山庭春日诗》:洗沐惟五日,栖迟在一丘。古楂横近涧,危石耸前洲。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野花宁待晦,山虫讵识秋。人生复能几,夜烛非长游。春日的山庭又焕发出新的气息,河面的冰层渐渐融化,新的柳枝抽出嫩芽,朝霞映照下池水泛红,野花悄然绽放着花蕾,山虫也争相鸣叫,古楂横七竖八的排列,危石耸立临近洲前,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有的只是大地伊始、万物复苏的新奇美妙,但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所感慨的是生命的长短与人生的意义,即使再美丽的事物也总有它的尽头, 人生又能经历多少这美景陶冶?只是岁月无情,任凭消逝罢了。又如,《岁暮还宅诗》:“长绳岂系日,浊酒倾一杯。”中把酒消愁,暂时消解心中的无奈。《夏日还山庭诗》:“野花朝暝落,盘根岁月多。”中逐渐凋落的野花,盘根错节的古树,给人荒凉之感。诗人在以宅院为背景的诗歌中,由情景联想到的人生遭遇,表现出的淡淡悲伤哀愁。诗人一方面满足沉醉于小院的风景怡人,清幽僻静,另一方面又借景以回味复杂多变的人生命运,其中有无奈忧怨、烦愁悲伤,也有希望思考、感悟沉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只能将内心寄托于山间田野,以暂且逃避生活的处境。 江总也喜爱沉浸在宁静庄严的寺庙中,诗人虔诚的信仰着佛教,为佛教义理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于是将心中烦扰寄托于佛教,求得内心的释怀,而佛寺中的景致也为诗人带来了一份幽静和玄思, 如《入摄山栖霞寺诗》:净心抱冰雪,暮齿逼桑榆。太息波川迅,悲哉人世拘。岁华皆采获,冬晚共严枯。濯流济八水,开襟入四衢。兹山灵妙合,当与天地俱。石濑乍深浅,崖烟递有无。缺碑横古隧,盘木卧荒涂。行行备履历,步步辚威纟于。高僧迹共远,胜地心相符。樵隐各有得,丹青独不渝。遗风伫芳桂,比德喻生刍。寄言长往客,凄然伤鄙夫。诗中佛寺景致、佛教义理与内心感受相互融合,主要表达遁迹山林,归隐自适的追求。在诗人看来栖霞寺的景色深远古遂又肃然清静,这山寺是集天地之精华,石濑乍深乍浅,烟雾似有似无,年代久远的石碑随处可见,苍劲高大的古树盘卧荒涂,不见高僧的踪迹,只见胜地的威严,最后诗人在末尾表达了自己的心志,却又带有不得的失望和无奈,透露出幽幽的悲思。再如,《营涅忏还作诗》:“勿言无大隐,归来即市朝。”表现出对人世悲伤的无奈。《庾寅年二月十二日游虎丘山精舍诗》:“何由狎鱼鸟,不愿屈玄。”表现向往自由无束的生活。诗人在以佛寺景致为背景的诗歌中,依旧以清淡的忧愁化入景色的描写中, 同时借助佛教的思想,表达淡泊宁静的志向。江总无论是对自建宅院的描写还是对佛宇寺庙的描写都充满幽静凄冷的笔调,将人生遭际的不平忧患与自然景致相互融合,表达出浓郁的悲思之情。三萧瑟苍凉中的悲忧江总还有一些诗歌表达离乱伤别的悲忧之感, 诗人经历了梁末战乱和隋灭陈代两次大的战争,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和朝代更替。于是在江总的诗歌中有对战乱带来今昔对比的变化, 也有朋友离别的伤痛感触,表现飘零无助,流落动荡的悲忧。江总会在诗歌中真实地再现离乱的场景,表达内心最为真挚的感受,抒发颠沛流离,孤苦异乡的萧瑟与苍凉,如《秋日登广州城南楼诗》:秋城韵晚笛,危榭引清风。远气疑埋剑,惊禽似避弓。海树一边出,山云四面通。野火初烟细,新月半轮空。塞外离群客,颜鬓早如蓬。徒怀建邺水,复想洛阳宫。不及孤飞雁,独在上林中。这首诗是诗人在梁末避免在广州,依靠萧勃时所作,诗歌中营造的整体氛围充满感伤,草木摇落的秋气中传来悠扬的笛声,但城中仍然充斥着肃杀惊恐的气息,诗人自喻为塞外的离群客,颜鬓双白,首如飞蓬,身在异地,遥想故都,无家可归,一种人不如物的孤寂漂泊之感油然而生。又如,《南还寻草市宅诗》:“无人访语默,何处叙寒温。百年独如此,伤心岂复论。”在战乱的破坏下故乡也已然变得破落荒芜,诗人紧扣题目中“寻”字来表达,衬托出家乡遭受战乱后的面目全非,心中的愁怅之情无处诉说。正如陈祚明所评价:“情境悲切,大佳。”伤离送别之情也会流露出诗人悲忧的情思, 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飘摇多变的时局,每一次离开似乎就是永别,更加增添了悲伤的氛围。如《遇长安使寄裴尚书诗》: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这是诗人委托使者带给被迫羁留在北方裴忌尚书的书信, 裴忌因随吴明彻军北伐,遇吕梁覆车而陷落于北周,诗中表达了对裴尚书的真切思念和对其不能南归的无奈,展现出对裴尚书真挚的思念之情,希望他能早日归来。陈祚明评为:“翻以极清极淡见真情。”在乱世中,南北文人的流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变幻莫测的人生遥不可知,每每想到这些,诗人便借以表达无限的伤悲。又如《别袁昌州诗二首》(其一):“徂年惊若电,别日欲成秋。黄鹄飞飞远,青山去去愁。”分别的路上怅望,感叹时光飞逝,秋日萧瑟的情景更增加离别中的伤感之情, 留下韵味无穷的相思之情。《别南海宾化侯诗》:“是日送归客,为情自可求。终谢能鸣雁,还同不系舟。其如江海泣,惆怅徒离忧。”描写诗人作别南海宾化侯的伤别之情,借助环境的衬托,描写分别时的不舍与悲伤,断山结雾,海波平静,野鸟飞起,哀猿鸣啼,使送别的情景更加惆怅。时局的混乱导致离乱伤别成为被迫而又无奈的事件,往日今昔不堪回首的痛苦转变,朋友离去不知何日再见的想念期盼,江总在这些诗歌中表达出种种的无奈与愁苦,悲伤与忧思,充满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