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_第1页
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_第2页
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摘要作为“中国茶叶第一镇”的感德镇产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丰富,其铁观音以“质优、味美、韵浓”的特点享誉国内外。近年来,感德镇实施茶叶富农发展战略,极力促进茶叶特色经济的发展,茶叶产量和产值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在一片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大的危机:感德镇的茶叶种植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水土流失状况时有发生,抗灾能力差。因此如何让茶产业可持续生态化发展,是感德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茶业发展过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感德镇的实际情况,提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来促进茶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借助对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标准以及茶叶需求进行探析后,阐述了感德镇产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机遇;借助对感德镇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探析感德茶叶的劣势以及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茶业发展的生态化是感德镇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出路所在。本文从土壤管理、施肥方式、茶树留高、灌溉方法及加工环境要求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结合茶文化旅游这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方式,根据感德镇的实际情况,以旅游规划的原理和评价体系为指导,结合茶业内涵对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和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促进感德镇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构建一个融文化、经济、以及生态为一体的立体发展格局。关键词: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StudyontheDevelopmentModeofEcologicalTeaIndustryinGandetownAbstractTheteaproductioninthetownofGandehasalonghistoryandrichtearesources.Teaisrenownedbothathomeandabroadforitscharacteristicsof"highquality,deliciousnessandrichflavor."Inrecentyears,theimplementationofthedevelopmentstrategyoftearichpeasantsinGandevigorouslydevelopsthespecialeconomyoftea,withtheoutputofteaincreasingcontinuouslyandtheoutputvalueofteacontinuouslyincreasing.Butbehindtheprosperityisalsohiddenagreatcrisis:Gandeteaplantingextensiveway,seriouswasteofresources,soilerosionhasoccurredfromtimetotimeandtheabilityofdisasterresistanceispoor.Therefore,HowtomaketheteaindustrysustainableecologicaldevelopmentisaproblemthatthepeopleofGandemustface.Basedonthesummaryofthedevelopmentofteaindustrybothathomeandabroad,andcombiningwiththeactualsituationofthetownofMind,thispaperputsforwardtheprincipleofusingecologyandecologicaleconomicsandthemethodofsystemscienceaccordingtotheprincipleof"overall,coordination,recyclingandregeneration"todevelopeco-teaindustry.Throughtheanalysisofteademandandindustrystandardathomeandabroad,thepaperanalyzesth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inthedevelopmentofteaindustryinSensGermany.Byanalyzingthenaturalgeographicalconditionsandsocio-economicconditionsofthesenseofvirtue,wecanjudg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teaindustry.Onthisbasis,itisputforwardthattheecologicalizationofteaindustryisthebasisandoutlet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eaindustryinGandetown.Thisarticleelaboratesindetailfromtheaspectsofsoilmanagement,fertilizationmode,irrigationmethodsandprocessingenvironmentrequirements.Finally,combiningwiththeneweco-tourismwayofteaculturetourism,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ofGandetown,guidedbytheprincipleandevaluationsystemoftourismplanning,Combiningwiththeconnotationofteaindustry,thispapersystematicallyanalyzestheinternalandexternalconditionsoftheresourcesanddevelopmentofteaculturetourismsoastosystematicallyclarifythemain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andthreatsofteaculturetourisminGandetown.Onthebasisofthis,weshouldmakeuseofadvantages,weakendisadvantages,seizeopportunitiesandeliminatethreatssoastopromotethehealthydevelopmentofeco-teaindustryinGandetown.Buildecological,economicandculturalasoneofthethree-dimensionaldevelopmentpattern.Keywords:Gandetown;teaindustry;ecological;sustainabledevelopment目录第1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的意义 31.3研究的目的 41.4研究框架和方法 41.5研究创新与不足 5第2章文献综述 62.1茶产业的研究现状 62.2茶产业生态化的研究现状 8第3章感德镇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3.1感德镇概况 113.2感德镇茶业发展概况 123.3感德镇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3第4章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的SWOT分析 154.1优势 154.2劣势 164.3机遇 184.4威胁 19第5章感德镇与相关地区茶产业生态化对比分析 205.1安溪县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分析 205.2铜仁市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分析 215.3武夷山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分析 225.4感德镇与相关地区茶产业生态化对比分析 23第6章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途径和具体措施 246.1茶业种植的生态化 246.2茶业加工的生态化 286.3茶业-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30第7章结论及建议 367.1结论 367.2建议 36致谢 38参考文献 39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茶、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而茶以其自然清新的特点以及健康养生的功效更是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见表1。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叶种植面积第一,茶叶产量第二,茶叶出口量第三,茶叶创收第四”,更是我国茶叶在世界上的真实写照。表1茶叶功效简介[1]功效引证科学依据益思明目《神农本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叶中的咖啡碱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而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降低眼睛晶体混浊度,对护眼明目有积极的作用。缓解体乏《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叶中的儿茶素可阻碍破坏软骨的酵素生成,有助于缓解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去脂减肥《本草拾遗》: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茶碱及咖啡因,可活化蛋白质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减少脂肪细胞堆积,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达到去脂减肥功效。护肾利尿《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咖啡碱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排出,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滞留时间。醒脑提神《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起到醒脑提神的效果。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融合。这对我国茶产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纵观世界茶叶市场我们可以发现:一、从茶叶产量来看,2015年我国茶叶产量为227.8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43.1%,产量居世界首位。值得说明的是,在2015年世界十大产茶国中,中国茶产量增幅居第二位,为8.68%,这说明我国的茶叶种植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二、从茶叶出口量来看,2015年茶叶出口四大国分别为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和印度,其出口量分别为全球茶叶出口量的25%、18%、17%和12%。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亚洲茶叶出口量占全球茶叶出口量的60%,而非洲茶叶出口量占全球茶叶出口量的35%,这与亚非国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密切相关;三、从茶叶价格来看,FAO茶叶作为世界茶叶市场的指示标,过去十年一直保持稳定,2014年由于CTC红碎茶价格下降导致全球茶叶综合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传统茶价格浮动不大,这部分抵消了CTC茶价格下降的负面效应;四、从茶叶消费来看,2015年世界茶叶生产大国中国和印度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其消费总量分别为182.2万吨和94.7万吨,占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36.85%和19.15%[2]。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人们对茶的关注点也逐渐从味道、色泽转向健康、绿色,因此生态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其中较为人所熟知的便是“明前茶”。而生态茶既指茶叶的生态化,又指茶业的生态化,而对于后者却鲜为人知。近年来,由于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垦茶园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合理的开垦以及粗放的种植技术加之不时的恶劣气候使得很多地区的土壤质量及植被盖度急剧下降[3]。而农药和化学试剂的过度使用更加剧了土壤污染和茶园小气候的恶化,最终导致茶园生产能力衰退甚至出现滑坡和水土流失现象。这些对于我国茶叶质量的提高以及茶业的长足发展是十分不利的[4]。针对以上问题,茶产业的“生态化”被人们越来越多的提及。茶产业生态化隶属于生态农业,它是继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之后,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原理,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模式。它强调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使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融为一体,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5]。茶产业生态化包括种植方式的生态化、产品开发的生态化和经济多元化三个方面。①种植方式的生态化种植方式生态化是指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茶园小气候修复的基础上以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实现增收的一种种植方法。目前常见的复合种植方式有:1.茶—防护林复合种植: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树种如乐昌含笑、火力楠、红叶石楠、天竺桂、香樟、杉木、山杜英、樱花树等,布置于茶园周边形成防护林带,乔木的种植可以有效地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树抵抗性,从而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农药的使用。2.茶—经果林间作:在茶园中按适宜的密度间作适生条件与茶树一致、无共同病虫害、分枝高、春季展叶迟、生长快、效益高的经济林木,如梨、栗、柿、李、乌桕、山苍子、杜仲、桂花树、柑橘、石榴、杨梅等。经果林不仅具有防护林的生态效益,而且能增加茶园收益。3.茶—草本作物套种:在茶树树冠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中,套种如花生、黄豆、黄花菜、狗牙根及中药等草本作物,从而形成灌—草两层结构,草本植物可以有效的增加地表盖度、保水固土,防治水土流失。同时部分草本植物还具有固氮作用,可以有效改良熟化土壤、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提高茶园的土地利用率,增加茶园收益。②产品开发的生态化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将生态茶叶与产品开发融为一体来研制例如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等新产品是产品开发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其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实现原材料的生态化,即将生态环境受到一定污染,茶叶品质较差或农残超标的产地,进行综合治理,通过运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生防技术等措施建立无公害茶区,确保茶叶农残降至国家标准及欧盟规定的新标准以下,从源头上保证健康、绿色。二是实现产品开发的生态化,即厂区布置要远离城镇及工业园区,挑选生态环境优越,大气、土壤和水质都符合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标准的产地进行产品加工。同时要保证厂区和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条件,保证产品的健康、绿色[6]。③经济多元化这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形成的以茶区经济全面发展、茶农稳定增收为目标的复合结构型生态茶业建设新模式。该模式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开展茶园采摘—加工一体化,开展以茶为主题的活动来刺激旅游业等。总体思路是为了减缓茶业受市场经济冲击而出现的波动,实现茶区经济结构多元化,通过实现多种方式的增收来间接的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茶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立足我国当今茶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选取感德镇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就茶业种植的生态化、立体化,茶业加工的生态化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阐述[4]。1.2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检索现有的文献显示对茶产业生态化关注度不足,可参考文献数量少以及参考文献深度不足两方面。对于生态茶的种植技术,多元立体种植方法,加工方法以及衍生产业发展等方面没有展开具体的阐述,这造成了我国茶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都非常滞后。这种现象就导致了我国很多地区茶农不关心茶业的生态化,而政府也是在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之后才开始补救,这不仅会造成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生态保护的效果也得不到保证。因此急需对茶产业生态化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为茶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参考建议。(2)现实意义感德镇现有茶园总面积5.5万亩,年产量5000吨,茶叶产值10亿元以上,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0%以上[7]。这表明,茶产业已成为感德镇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茶产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升感德镇茶产业的竞争力已成为当地政府和茶农的关注热点。通过论文的研究提出标准化茶叶种植技术,推广多元立体种植方式,在茶叶种植期间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改善生态效应;结合广告以及当今互联网的推广,形成新的卖点,提升经济效益;把茶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提高感德镇的知名度,提高社会效益。1.3研究的目的感德镇是中国的茶叶重镇,有着“中国茶叶第一镇”之称。改革开放以来,感德镇茶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已成为感德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感德镇茶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拟通过对我国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剖析研究,结合当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感德镇茶叶产业生态化发展对策,目的是运用茶叶产业化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决策部门和管理者发展茶产业提供参考,促进茶业发展和茶农致富。1.4研究框架和方法1.4.1研究框架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和方法,以及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了国内外茶产业和茶产业生态化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感德镇茶产业现状分析,内容包括感德镇概况,感德镇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感德镇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三方面。第四章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的SWOT分析,即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分析。第五章不同地区茶产业生态化发展对比分析。对安溪县、铜仁市、武夷山的茶产业发展从生态化种植、生态化加工和生态化营销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最后结合感德镇实际情况提出茶产业生态化的主要问题。第六章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途径和措施。主要针对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茶叶种植的生态化、茶业加工的生态化和茶业-旅游业有机结合三方面进行建议。第七章结论及建议。1.4.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发展进行研究。调查研究法:在对感德镇茶叶种植基地展开实地调研后,能够掌握茶叶质量、价格、种类、以及产量等多种信息。在对农业部门、镇村干部、茶叶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进行详细询问访谈后,能够掌握他们对感德镇茶叶销售、生产、发展规划、以及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从而能够给此篇论文的茶产业生态化发展方法带来较大的借鉴。文献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对象茶产业生态化,归纳和分析文献。借鉴学者以及专家的重要成果,就研究对象的构建因素、相互关系和影响要素等内容展开分析,总结概括现象的本质和其发展规律,最终构建了此篇论文研究对象的科学认知。1.5研究创新与不足1.5.1研究创新一是本文以感德镇茶叶种植地为基础,将茶叶种植、茶业加工和茶文化旅游进行结合研究和论证,提出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新思路,期许能为感德镇茶产业发展的研究提供新的借鉴。二是结合实地调研及相关的资料调查,提出发展茶产业生态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为感德镇乃至福建省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新的渠道。1.5.2不足一是掌握的资料有限,无法全面了解国内其他地区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有关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案例或研究理论相对有限,导致本文部分观点相对不够成熟。二是没有对项目经济效益进行具体分析,导致本文的实践指导意义有限。第2章国内外茶产业的研究与发展综述2.1茶产业的发展动态2.1.1国外发展动态1.日本日本茶道始于中国却又自成一支。公元805年,遣唐留学僧最澄在京都比睿山延历寺北侧种下了茶种,之后这里便成为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南宋时期,荣西入宋传播禅宗的同时将南宋的茶种带回日本,并撰写出《吃茶养生记》。自此,中国的饮茶习惯随禅宗传入日本。日本的茶道在经历了奈良、平安时代,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之后逐渐兴盛[8]。而在现代,日本的茶产业主要集中在静冈。静冈为日本的第一产茶地。2012年,静冈县茶园面积达19000公顷,为日本种茶总面积的40%,茶产量33400吨,为日本总茶叶产量的39%,茶叶销量为全国的70%以上,总产值为本地农业总产值的20%。静冈县茶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9]:①良种率高但树种单一,树龄长:静冈县茶树的良种率达到了99%。但存在树种单一,树龄长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茶叶采摘、加工时间相对集中,忙时过忙,闲时过闲,厂房和机器闲置时间长,总体效率不高。②机械化程度高[10]:静冈县茶园道路均为沥青路面,这为茶业生产的机械化打下了基础。目前,茶叶的施肥、采摘、修剪等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茶叶生产过程的效率和专业化。③加工自动化程度高[11]:日本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程度很高,因此茶叶加工标准、效率高、品质好。同时日本也会根据调研和市场的需求进行机械改良,通过样机制造-实验-优化改进最终投入市场,保证茶叶加工的专业化和市场化。④实行新技术防治病虫害:近年来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实施IPM技术并使用扰乱通信性激素、颗粒病毒剂合成生物药剂,尽可能的减少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⑤深加工产品种类繁多[12,13]。茶饮料是茶叶衍生产业最初级的产品。它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传到日本和欧洲等地。如今,日本成为茶饮料的最大生产国。除此之外,日本的茶产品涉及日常生活、工业、医疗等各个领域,衍生出了茶饼干、茶面;儿茶素、化妆品;家具、饲料等多种产品。2.印度印度茶叶种植也是源于中国。18世纪,少量茶籽由中国传入印度并种植于加尔各答的皇家植物园中。19世纪,英国驻印度总督派遣人员到中国学习茶树的栽培和茶叶加工方法并购买了第一批茶籽—武夷山茶籽[14]。印度22个邦都在种茶,其茶产量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位,茶叶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而在这22个邦中,阿萨姆是印度最大的茶叶产区,其茶叶产量约占印度茶叶总产量的一半[15]。印度茶虽然源于中国,但却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印度,许多茶园都在培育或改良新品种。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往往会种植一些树木以达到遮阳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在茶园的周围或行间种植草类和柠檬[16]。草类一方面可以保水固土,改善样地小气候,另一方面作为天然的绿肥可以为茶叶的生长提供养分。而柠檬的种植则是为了将柠檬汁和其他草汁进行混合,经过发酵,喷洒到树上,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印度由于没有大型的集贸市场或批发市场,因此其茶叶贸易方式为拍卖,目前,印度主要有古瓦哈蒂、柯钦、加尔各答、科因巴托尔、斯里古里、古诺尔和姆利则7个拍卖中心。虽然印度茶叶法通过重新修订允许部分茶叶可以不通过拍卖交易,但拍卖仍然是茶叶交易的主要方式,约占茶叶交易总量的85%[17]。印度茶叶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的扶持密切相关。印度政府将茶业视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对茶叶质量的管控十分严苛。他们采用红外遥感技术来区分茶叶的品质和等级,相关企业必须通过茶叶品质认证机构的认证才能形成品牌,这极大的保证了印度出口茶叶的质量,使其茶叶在国际上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18,19]。同时印度政府还拨款成立了相关研究所来进行茶叶品种的改良以及精加工技术的研究,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3.英国英国并不擅长茶树的种植,不过在茶叶销售以及贸易方面却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国内消费以及通过转口贸易销售的茶叶总量超过了二十万吨,大概占据了全球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二十。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英国所具备的商品茶加工设施也是最有科技含量的,特别是它生产的袋泡茶产品占据了全部茶叶销售量的2/3。在英国,大多数茶叶生产工厂规模都比较大,而且设施的科技含量高。在1940年,英国就率先推出了速溶茶。因为英国本地并没有茶树种植,因此它们经常从中国、印度、以及马拉维等国家进口茶叶的生产原材料。茶叶生产企业具备较大的规模,并且会对生产条件以及环境都有较为严苛的规定,这是中国国内的茶叶生产企业很难达到的。一般而言,英国的茶厂具备很强的生产能力,当它们将从各地采买的原材料收集完毕后,只需要3家或者4家工厂就能迅速开展生产、拼配、以及包装等深加工工作,并且每年的产量都能达到10000吨。同时,英国区域内还存在较多具有知名度的茶叶品牌以及制造企业,其中,立顿企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一般从越南等国家来完成茶叶原料的进口工作,每年都能够达到三十万吨的拼配量,占据了世界茶叶总产量的1/10。而如此大的产量,却是依靠新加坡、伦敦、以及墨西哥3个拼配厂就完全实现了,这使得立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很好的销量[20]。2.1.2国内发展动态我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产品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我国的茶产业经过5000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可以说当今世界各国的茶种,栽管方法,加工工艺等都来源于我国。我国的土壤与气候条件,历经千年所形成的茶类品种与栽管、加工技术等都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抛去优势不谈,我们着重来谈谈我国茶产业在当今时代发展的不足[21,22]。①企业整体水平较低。我国茶产业企业与国际企业相比,在加工条件、管理水平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表现在企业规模过小,现代化企业比例低、品牌效应差和卫生安全体系滞后。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差,安全卫生问题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最终导致茶产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②茶园现代化程度低。目前我国茶园规模零星分散,大规模的茶园数量少。这种情况限制了我国茶产业的机械化发展,茶叶的生产过程仍然靠人工来完成,距离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的清耕、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还会对生态造成破坏,不利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③设备陈旧,茶叶综合水平低。自从我国1984年茶叶开放经营之后,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小作坊底子薄,理论及实践水平差,加工工艺不规范,大多数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生产效率极低,伴随而来的还有产品安全卫生条件不达标以及原材料的浪费,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差。④销售渠道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国的茶叶市场目前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能力以及调节能力差等问题。就销售网络来看,除了一级市场发展喜人之外,二、三级销售市场存在规模小,吞吐能力差,销售能力低,影响力有限等问题,这在侧面也影响着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出口方面,由于出口企业多,规模小,尚未形成一个协作发展的意识,市场比价、恶性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无疑会削弱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带动我国茶产业的长足发展。2.2茶产业生态化的研究现状2.2.1国外研究动态国外对于茶叶经营生产的研究少之甚少,而有关生态方面的探索更是屈指可数。不同于我国对于生态种植的研究,国外更加专注于对茶叶农药残留的研究。农药残留分析是一项对复杂混合物中痕量组分的分析技术,它对操作手段有较高的要求,具有灵敏度大,特异性高等特点。由于茶叶拥有特别复杂的样品组成,并且各种农药品种都存在很大的理化差异,所以目前还未能研制出一种可以将全部农药品种都进行涵盖的多组分残留分析措施。Lehotay建立了食品中农药多残留分析的SFE方法;Snyzder在有机氯农药(OCs)和有机磷(OPs)农药测定中,比较了用3%甲醇为改性剂的CO2的SFE净化与经典的超声波和索氏提取法的效率,认为SFE精密度最好,比其他两种方法省时省力,SFE还可以通过调节温度、压力和添加极性调节剂来选择提取目标分析物。Furton研究了影响SFE效率的各种因素,认为不仅温度、压力(密度),而且不同样品种类、萃取容器以及接收体积的变化都会明显影响萃取效率。毛细管区带(CE)电泳非常适用于分离与分析那些难以用传统的液相色谱法分离的离子化样品,其分离效率可达数百万理论塔板数,而且操作简便,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许多分离参数,如缓冲液组成、值、毛细管类型以及所使用的电场波形等,都可以调节CZE或MECC对农药的残留分析,在分离和检测两个方面都是最好的选择。2.2.2国内研究动态裘孟荣[5](2002)、黄福平[6](2002)等认为生产无公害茶非常必要,降低茶叶农药残留不但具有生态效益,也是茶产业迎合大众消费需求的必然趋势和提高茶叶出口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何乐芝(2002)[7]趋于茶叶绿色壁垒形势所迫,无公害茶叶生产已成为进一步促进茶叶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推动茶叶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郭玉琼,詹梓金,赖钟雄(2000)[8]认为发展绿色茶叶、有机茶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增加茶叶出口竞争力。傅冬和[9](2002)、郭勤[10](2002)等认为我国生产无公害茶是可行的,我国很大部分茶园本身地理环境条件就好,具有无公害生态茶园的潜力,而且我国很多传统农业技术可直接运用到无公害茶生产中去。关于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方面,汉玲平[11](2003),杨如兴,叶乃兴(2003)[12]刘恒旭,吴昌旺,施巨盛[13](2005)等学者认为创建良好的生态茶园环境是发展绿色茶叶和有机茶的关键。吴洵[14](2005)认为有机茶的生产首先从提高有机农业的认识开始,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增强科技投入,关于管理及加工技术方面的资料如俞永明[15](2002)主编的《无公害茶的栽培与加工》、陈宗懋、陈雪芬[16](2002)主编的《无公害茶园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和许允文[17](2001)等主编的《有机茶开发技术指南》、刘新[18](2003)主编的《有机茶生产与管理技术问答》。谢振伦[20](1995)、饶军[21](2001)等研究认为复合生态茶园,由于引进了乔木,创造了优良的环境,给鸟、益虫等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增加了鸟、益虫的多样性,特别是蜘蛛,使害虫数量得到减少,最后益、害虫可能维持于一个低水平的平衡态。王正周[22](1995)研究表明在茶园内种植林木可以减少茶园水土流失,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杨清平(2003)[23]研究表明茶林复合种植能够提全年茶叶产量;唐茜等[24](2004)的实验表明间作茶园树木能改变光、温、湿等生态条件,促进氮代谢,使含氮化合物增加,抑制茶树呼吸代谢和酶系统活性,茶多酚合成受阻,茶多酚含量有所下降,减少绿茶苦涩味,从而能够提高茶叶品质。廖金成(2005)[26]试验结果表明:茶园长期使用沼液、沼渣,可以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力,加快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茶树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幸育毅(2007)[27]研究发现沼肥具有有机速效性和迟效性肥料特性,营养成分齐全,肥效稳定,成本低的特点。施用沼肥不仅能显著改良和培肥土壤,确保植物生长所需的良好生态环境,还有利于增强其抗冻、抗旱能力,减少病虫害。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研究主要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具体特征来决定所研究的主题和领域。由于茶叶起源于我国,因此我国对于茶叶的种植及加工技术研究较多,系统性相对较强,但处于茶叶流通的初级阶段。而国外对食品安全更加重视,因此将其研究重点放在了如何鉴别茶叶品质,而对于茶叶的种植、加工的研究相对较少。第3章感德镇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1感德镇概况寓“以德感化”之意称感德,位于安溪县西北部,戴云山山脉东南坡,北纬25°18′,东经117°51′,距县城68公里,东连剑斗镇,南接长坑、祥华、福田三乡,北邻永春县一都、横口两乡,西毗漳平市,西北与桃舟乡交界。行政辖域面积221.78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人。感德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最高山峰太华尖,海拔1600米,为安溪第一高峰。全镇平均海拔807米,属高丘陵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植茶环境,为安溪名茶铁观音主产区,感德是医神“保生大帝”的故里,亦是茶王公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中国茶叶第一镇”、“中国绿色名镇”、“福建省产茶明星乡镇”、“福建最最最美茶山”等荣誉称号[23]。3.1.1地质地貌条件感德镇地质构造属南岭东西向构造及新华夏构造体系。境内新老地层的发育较完整,出露面积约占全镇总面积的85%,岩浆岩占全镇总面积的15%。境内山峦起伏,山峰林立,坡度大,河谷狭窄。地势中部凸起,以石门尖山为分水岭,东面溪涧流入双溪,西面在风南格分流;西北之水流经桃舟,注入湖头溪;西南之水流经福田注入九龙江。天然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符合茶叶种植的要求,这使得感徳镇的茶叶种植条件得天独厚[23]。3.1.2土壤及植被条件感德镇土壤母质系沉积岩类和岩浆岩类组成。沉积岩类沉积岩约占全镇面积的85%,岩浆岩约占15%。本镇地貌结构复杂,土壤分布呈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分布的特点。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海拔700米以下以红壤为主;700-880米为黄红壤;880米以上则以黄壤为主。水平地带性分布:自东南向西北有红壤—黄红壤—黄壤分布。红壤表土与心土的PH为5.0~5.5,底土的PH为4.0,满足茶叶种植的土壤条件[23]。感德镇多属中山地貌,地势较峻陡,坡度大,原生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满足茶叶种植的植被条件。历史上,在明清之后,由于大范围的垦田毁林和频繁的火灾导致天然植被群落逐渐减少。在1960年倡导植树造林至今植被情况有所好转。现感德境内主要分布四种植被类型即: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及灌丛。3.1.3气候条件感德镇处于亚洲大陆东部,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西北方气流影响较大,由于季风和夏秋台风及复杂的地形条件影响,夏秋局部多雷阵雨,故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说。年平均温度17-19℃,年降雨量1700-1900㎜,全年四季分明,春末夏初,雨热同步,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82%。年平均日照时数1915小时,其中以7、8、9三个月最多,境内霜期短,年平均霜日21天。日均5.25小时的日照和1700-1900㎜的年降雨量形成了适宜茶叶种植的气候条件[23]。总的来说,感德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土壤和气候特征,有利于铁观音茶树的生长,促进叶绿素,芳香物质的合成和氨基酸、维生素含量的积累。感德镇由此成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的主产区。3.2感德镇茶业发展概况多年发展,感德茶业已呈“涉茶人口多、涉茶收入比重大,茶园种植面积大,茶叶产量多,茶叶产值高,茶叶交易市场全国镇级最大,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农精耕细作,茶叶贸易活跃”八大优势。1、涉茶人口多、涉茶收入比重大。茶叶是感德镇的民生产业,全镇90%的人口约61200多人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农民人均纯收入70%来自茶叶的收入。2、茶园面积大。目前感德镇拥有茶园面积5.5万亩,人均近1亩,占全国茶园面积四百分之一。3、茶叶产量多。感德镇年产茶叶45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三百分之一。4、茶叶产值高。感德镇年产茶叶产值超10亿元。每斤均价120多元,占全国茶叶总产值的四十一分之一;亩产值1.72万元,位居全国前列[23]。5、茶叶交易市场全国镇级最大。感德镇投入1亿元建设感德一品茶都专业市场,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共有店面173间,商品房168套,设有铁观音茶叶交易中心、茶文化展览博物馆、酒店公寓、茶叶品牌企业等相关配套,是目前全国镇级最大的茶叶专业交易市场。除茶季茶叶交易繁忙外,农历逢一逢六的圩日茶叶市场也是很繁忙。6、茶文化底蕴深厚。感德镇是铁观音的主产区之一,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祈茶福”、茶王公文化等与宗教结缘的仪式代代相传。现在感德镇的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成为茶乡人生活的基本内容,以茶为生,其乐融融。7、茶农精耕细作。近年来,很多茶农都提高了对制茶工艺的重视程度,按照不同客户的具体需求,持续创新、开发了适合不同销路的产品,包括消青做法等。尤其还加大了对空调制茶技术的研发力度,以期能够给茶叶产业的发展制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就夏暑茶的制作而言,通过空调温度以及湿度较小的特点,对“做青环境”进行有效的把控,打破了以前传统铁观音里存在的“看天做青”的困境,提高了茶叶制作技术的适用性。8、茶叶贸易活跃。一直以来,感德茶叶市场交易活跃,商家云集,素有铁观音茶市“风向标”之称。只要到了产茶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的茶农以及茶商出现在感德茶市来开展相关交易,安溪铁观音十佳品牌企业也都在感德设置采购点。据不完全统计,每至茶叶采摘制作季节,从全国各地涌入感德的外来人口数量大于了六万人,每天驶入感德的汽车超过了五千多辆,在这个大山里的小乡镇,发展成为了“茶商必争地”。3.3感德镇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感德镇在对生态进行打造和对土地进行利用的时候存在很大的不科学性。梯壁杂草依旧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刮锄,导致梯壁出现裸露的情况,不能固土护梯,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由于不具备系统的基础设施,导致茶园种植效率低下。由于茶农没有充足资金投入,未能开展有效的维护以及管理工作,导致整个土地利用效率很低。某些地区还存在蓄水以及排水设备未能第一时间得到维修,甚至没有人进行看守,造成设备资源没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茶产业土地生态建设的质量。对感德镇来说,当其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的时候,会很大程度上受到茶园建设的影响。某些乡镇领导在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时候未能认真开展,相关机构也没有对茶园建设的生态延续性以及土地有效性进行足够的宣传,导致茶产业生产效率不高。最近几年,很多农村的劳动力都外出工作,不再种地,出现了更多的抛荒土地,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土地资源,有些茶农还在农用地上搭建了未经批准的房屋,这也对耕地资源产生了很严重的破坏[22-26]。2.对土壤的保护意识不强部分茶农对茶叶产业生态平衡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科学用药的重要性。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对农药的使用种类、喷洒时间、喷洒对象、喷洒范围、用药浓度等方面缺乏科学化指导,大量有害物的残留对茶叶造成严重的污染。无法使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无法保持土壤环境健康[27-30]。最近几年,感德镇在推动其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味地关注经济发展却未能切实做好环境保障的相关工作,而且在意识方面也忽略了对土壤的保护。在对有害物质展开处理的时候,大多采取掩埋的方式,这使得土地资源受到了较大的损坏,土壤里含有大量的有害金属,从而导致茶叶也被污染,降低了品质。一部分茶农为了抢先占领茶叶市场,使用生长激素以及叶面肥来缩短茶叶的生长周期,让土地因重金属含量过高而污染。还有少数茶农为了省时省力,对茶园的杂草不进行切割和摘除,而是喷洒除草剂,导致土壤硬结、肥力下降。3.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在感德镇,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因为一直以来山地的资源都没有被很好的利用,许多农民随意开发陡坡,砍伐林木,扫荡式采矿。而且山地和平原有很大差别,它们的坡度变化以及三维空间都不同,因此山地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情况。近年来,一些缺少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茶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随意启用山地和耕地来栽种茶叶。他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使得森林被毁坏殆尽,土壤保持水分和肥力的机能也减弱了,水土流失现象在茶园更加频繁的出现。这使得当地对抗自然灾害和进行自我修复的水平降低,茶园的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导致了土地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4.加工厂规模小,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弱茶叶的初制很难实现大规模生产,一般由小作坊独立制作。到现在为止,只出现了少数规模中等的加工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感德镇的茶产品虽有很多品牌,但是享誉国内国外的名牌和大品牌却不多。从这里可以看出传统小规模生产经营和现代大规模生产营销有极大的冲突。很多生产者无法及时把产品投放到市场中,有些有市场却卖不出满意的价钱。感德镇出口的茶叶以铁观音为主,但由于其开发新产品的周期长难度大,创新水平低,诸如速溶茶和冰茶等新型产品生产较少,使得感德镇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没有多大的竞争力。5.加工方式仍以人工为主,设备落后感德镇茶叶加工至今仍是传统的小作坊加工,设备简易,卫生状况差,和当代食品卫生的要求相差甚远。在二零零五年的时候,国家要求在七月一号之前完成对十类食品的"QS"认证,其中就包括了茶叶。茶叶企业要完全符合市场准入资格仍然有很大的困难,为了达到要求,企业必须付出很大的投入,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35-37]。如果达不到要求,将会阻碍许多企业的茶叶进入市场。感德镇虽然成立了不少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对茶园进行统一的管理,比如统一施肥统一喷洒农药,起到一定的好处,但是对生产加工的规范管理还是相对薄弱,起不到根本性的改变。茶叶的种植面积虽然扩大了,但是由于没有尽快找到合适的产品市场,也没有利用本地产品的特质来提升它的竞争力,这使产品出口负担加大,经营效益低下。同时,茶叶资源的充分开发需要大量财力保障,但是由于资金不足,不能购买大量先进设备,也就不能最大程度地对茶叶进行深加工,也不能研发附加值更好的茶产品。资金缺乏,技术含量低导致了感德镇的茶叶经济不能深深扎根当地。6.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加强茶叶行业发展至今,无论是感德镇或者是国内其他地区的茶叶经营,其管理体制都不完善,都陷入了条块分割的局面。长期以来,农业部掌管茶叶的种植阶段,内贸和供销部负责茶叶的流通阶段,经贸部负责茶叶的出口阶段,这种制度导致了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严重分离。而且整个行业几乎都是无人管束的状况,行业自律就更是难得。虽然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存在,但说到底它只是民间团体,没有太大的权威来整顿行业作风。和其他发展成熟行业存在着不同,这个行业还没有龙头企业,使得小型企业数量多,情形更加复杂。不具备统一领导的情形。因此,一个系统而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于茶叶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十分重要。第4章感德镇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的SWOT分析4.1优势1、历史悠久感德人在唐末就开始了茶叶栽培,到了宋代有了较大发展。相传宋淳熙年检,感德槐植黄氏神通胄中童子试后,神的府台青睐而调在身边课读。其间曾带家中蜜制茶叶送给府台为其母治病,效果甚佳,府台大加赞赏。宋末元初,江西弋阳谢枋得为避做官,隐姓埋名潜入感德教书塾,倡导开荒种茶。史实虽远无可稽,然部分茶园荒芜痕迹至今依稀可辨,其境内霞春南华岩,建于宋代,历代僧人都在此栽种茶树,只做茶叶,古茶树在20世纪70年代仍存。明代,茶叶在感德境内已大面积发展,人民对茶叶在生活中的作用产生了追求和寄托,民间涉茶的信仰活动油然而生。明成化五年,槐植建茶王公祠,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二日,由黄、陈、苏三姓集众轮值,举行庙会迎茶王公,形成民俗,延续至今。清代,感德植茶、饮茶已普及到境内各个角落,茶叶生产制作技术日臻完善,是茶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感德镇为安溪主要毛茶的原料供应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是感德人都懂得一点制茶技术,只要是感德人都懂得点品茶知识。正是如此悠久的历史为感德茶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资源优势旅游景观是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要的一环,而茶文化旅游又是茶产业生态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感德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坐落在尾厝村的云中山生态旅游区山势突兀,峰峦叠嶂,沟谷纵深,流瀑飞剑、云雾缭绕,植被保护完整,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著名景观有大峡谷、太华岩遗址、百丈大瀑布、五湖十窟、太华双乳峰、太华峰尖等。位于感德镇岭西村的岭西生态旅游区山势陡峭,奇峰耸秀,谷幽水媚,三象并列栩栩如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著名景观有峡谷风光、漂流、东日西雾、白水漈瀑布、古树群、官献瑶墓等。位于感德镇石门村的玉湖殿保生大帝生态旅游区群山竞秀,层峦叠嶂,林深谷悠,人文底蕴深厚。主要景观有玉湖殿、保生大帝纪念馆、原始森林群系、石门尖山、莲花山、龙通土楼等。其中,玉湖殿始建于宋朝,在2009年12月4日被列入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龙通土楼于2005年被编入《安溪志苑集萃》一书。感德镇的人文景观还包括前文介绍的茶王公祠,还有碧湖岩和被称之为“仙女剪茶枞”的善积坛等。3、文化优势作为“中国茶叶第一镇”,感德镇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征,进入新时代之后,感德镇更是将茶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举办了一次又一次茶文化的“饕餮盛宴”。例如,感德镇在进入21世纪之后组织实施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的“三步走”战略。2000年、2001年分别在泉州、福州等地举办高规格的“感德杯”铁观音茶王赛,较好的宣传了感德铁观音,弘扬茶文化,提高感德茶叶的知名度。2010年5月举办“感恩感德·茶韵绵长”茶文化之旅系列活动和媒体采风、词曲作家采风、文学作家采风活动,编制《茶香感德润千年》、《感德观音韵》等书刊,还制作了“中国茶叶第一镇”的宣传片,推广“祈茶福”民俗文化,建设茶王公祠,每年举办的春秋茶茶王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感德的茶人茶事、感德的茶文化、感德茶乡的兴茶新理念逐渐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使得更多人认识了感德,也在无形中促进了感德茶产业生态化的发展。4.2劣势1、感德茶叶产业化程度低感德铁观音一直是感德人的骄傲,但其在国内茶叶大市场里所占份额较小,这与感德镇茶叶产业的组织形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是茶叶小作坊是感德镇茶叶产业经营的典型。小型的茶厂一般布置为:一楼为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焙火场所,二楼为茶叶仓库及及住宿场所;根据调查,一般作坊加工设备有12个杀青机,2个揉捻机,1个烘焙机,1个杀青锅,在狭小的一楼空间无序排放。二是在茶叶企业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龙头企业数量不多,不具备很强的带动力,因此其产业化水平长期不能得到提升,它的产业链仅仅包括了一种,即种植-采摘-粗加工,随后进行统一销售。在这个阶段里,它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增加。因此能够看出,感德镇茶叶产业组织程度低,而且对茶产业生态化发展造成了特别大的束缚。2、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发展生态旅游业,需要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的基础条件。而交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便利程度直接关系到当地旅游业的繁荣程度。当代人的旅游习惯已经逐渐由跟团游转变成了自由行,自驾游。因此便利的交通条件不但关系到茶叶产品的输入和输出,还直接关系到了旅游者的旅游意愿。感德镇2013年年底通车的莆永高速公路,极大的方便了本地群众和南来北方的茶商茶客。但是现在道路主要还是由县道(湖植公路、剑潘公路、潘南公路和潘洛公路)和乡道构成,生态旅游区特别是一些旅游景点交通可达性较低,农村道路提级改造任重道远,要长远规划,建设的道路能够让旅游大巴车通过,还得建设有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交通不便影响感德镇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群体主要来自周围县、乡,一日游或者短时游,游客消费能力差,对感德镇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力度不高。3、茶文化专业人才短缺跟传统的观光旅游进行对比后可知,茶文化旅游更为重视的是人们的精神体验。假如导游人员无法对游客进行良好的引导,并且向他们深入的阐述茶文化,游客仅仅凭借自身的感官来体会,是无法获得更有效的精神体验的。在对茶文化旅游进行打造和开发的阶段里,需要服务工作人员具备更强的专业技能。不过现在,在开发该旅游的过程中,仅仅有部分的旅游工作者得到了专门的指导,并且一些景点的工作人员仅仅是茶农,他们的专业素养较差,不能给游客带来很丰富的知识讲解,如此可知感德茶文化旅游行业的工作人员的素养需要整体培育。4.3机遇1、全球茶叶经济一体化趋势全球茶叶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存在的现实基础上呈持续推进态势,同时实现各种权利和目标的过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全球化、资源共享、技术壁垒突显、分工与合作、文化交融、科技色彩浓厚等方面。例如在整体上,在茶叶产品种类生产及产业链分布上,在国家或区位上分工明显,同时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某种合作关系和部分利益群体。这些给中国区域经济的进步发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信号,应借助不同的形式对本地资源进行更有效的整合,包括: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以及引导,企业相互合作,茶农提高参与热情等。并且,在茶产业里有效地添加绿色环保以及信息等元素,这些都能够推动茶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感德镇的突出亮点是“纯文化、真山水”,并且具备很多全球范围内知名的无形资产。可以看出,感德镇具备非常丰富的资源,不过不具备资源整合的促进力。由于茶叶经济愈发地趋于全球化,我们应该提高区域间的互相协作。对于感德镇茶叶产业来说,它们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并且随时观察全球的发展机会,尽可能地推动茶叶产业生态化,提高茶叶的具备的产业竞争水平。2、“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是茶叶的故乡,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的提出将茶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的战略水平。“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4个国家,覆盖面积达到5539km2,囊括了全球41.3%的面积和66.9%(46.7亿)的人口[38]。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汇聚了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及各个国家开展茶博会,展销会,文化节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可以把我国茶文化的“清净雅和”传播到更加广泛的区域,也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优秀茶文化进行融合、互通。从而提升我国茶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我国茶业的知名度以及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同时通过合理选择合作伙伴,可以互通有无,参观并交流茶叶制作的工艺技术,对于我国制茶工艺的提升、市场份额的扩大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意义重大。3、政府扶持力度增强由于政府机构对茶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使得该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拥有了更多的动力。本地的政府机构应该加大对于弘扬茶文化场所的建设力度。例如福建省农业厅曾经发布过权威规划,其中指出,要不断地围绕科学发展观,提高发展速度,增加转型力度,围绕重点发展农业,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力度,自发地转换工业化思维,注重在农业产业的拓展里融入商业因素,极大地推动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以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就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而言,茶叶企业是其中关键的组成内容,能够将茶叶种植者跟市场进行有效的连接,上述茶叶企业在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的时候,一般都是为了盈利,因此怎样能够提高收益为他们最为重视的事情。所以,当地政府是否能颁发一些具备科学性和执行力的政策来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尤为关键。4、茶叶绿色消费的不断兴起21世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将会促进世界安定及经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健康、绿色、生命”为主题的消费潮流随之兴起。人们对于饮用的茶饮料也有了更多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提神以及解渴等基本需求,而发展成为了保健、延年益寿等需求。中国盛产的乌龙茶和绿茶都能很好地促进人体生理功能的健康发展,很多的实践以及医学探索都证实了上述理论,并得到了全球的重视。就如《世界报》阐述的一样,当下绿茶成为了本世纪普及率最高的饮料。越来越多的科学都证明了这一点:绿茶比乌龙茶具备更多的保健功能。这种绿色健康消费的特征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能够给感德镇铁观音的出口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阮逸明在2004首届中国(福建)茶叶经济论坛上阐述到,在21世纪,乌龙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一定会跟绿茶、红茶保持三足鼎立的态势。中国的乌龙茶也一定会突破区域性消费的障碍。4.4威胁1、区域间同质旅游产品的竞争福建省茶叶生产量大,其中白茶、茉莉花茶、以及红茶等都具备很大的区域品牌影响力,特别是武夷岩茶产地以及闽北红茶产地都是首次尝试了茶旅互动这一个旅游模式,成为了很多游客开展茶文化旅游的第一选择,这些都对感德镇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以及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面对武夷山等省内众多茶文化旅游地的竞争威胁,作为“中国茶叶第一镇”的感德镇,特别需要整体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水平以及意识[29]。2、新工艺乌龙茶市场冲击对于感德镇茶叶产业来说,它的发展会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人为影响、行业市场竞争、以及其他饮料品的排挤等。在中国,乌龙茶的产地主要包括台湾、闽北、以及闽南等区域。由于中国生产的绿茶占据了产茶量的百分之八十,原来的乌龙茶工艺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台式乌龙茶由于发酵愈发地轻,口味愈发地淡,色泽愈发地率,造型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感德乌龙茶虽为历史名茶,却没有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它在广东以及当地的销量还较为客观,不过在北方市场还不具备较大的知名度,跟其历史名茶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出入。根据供求关系能够知道,它的平均售价较低。3、行业标准的提高国内行业标准提高:以前中国主要就数量层面来对农产品进行要求,不过却未能对其质量引起高度的重视。由于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农产品事故出现的频率日益提高,民众开始更多地关注农产品的安全以及质量。2001年,农业部办法了一个行业标准,这个标准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感德镇茶产业的发展,很多茶企因为这个的阻碍而不能上市。国外行业标准:相对国内行业标准而言,国外标准更为严格。欧盟主要采取了“零风险”计划,2005年,茶叶中的农残标准己从1999年的7种增加到189种,而且都是按仪器的最小检出量(LOD)执行,不准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名单多达500种。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和其他有害微生物污染等都有限量指标要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茶企也必须满足标签以及包装等的规定以及标准。如此严苛的行业标准使得感德茶茶叶每年的出口额都在减少,茶的单价也在持续降低。面对日益严格的行业标准,如何提高感德茶叶的品质是摆在感德人面前的一大课题。4.5小结O(机遇)O(机遇)SO战略WO战略SO战略WO战略W(劣势)S(优势)W(劣势)S(优势)ST战略WT战略ST战略WT战略T(威胁)T(威胁)图4-1SWOT战略选择图通过上文的论述可知,就整体而言感德镇产业生态化发展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可以认定感德镇分析落在图4-1中第一象限SO战略区,就是优势、机遇大于劣势、威胁,因此,可以大力发展生态化茶产业。第5章感德镇与相关地区茶产业生态化发展对比分析5.1安溪县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分析安溪茶叶起源于唐末,兴于明清,种植历史十分悠久。但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由于茶园经营方式粗放,极易造成茶园的生态退化。主要表现在:①单一的茶树种植会造成,害虫天敌数量的减少。②茶园没有套种绿肥,造成土壤大面积裸露,同时部分梯壁植被除光,植物保水能力下降,遇到雨水冲刷极易造成养分流失,水土流失现象普遍。③基础设施不健全,影响茶树正常生长。茶园缺少蓄水坑、排水沟,茶树易发生旱、涝灾害[22]。有些茶园即使有水利和道路设施,但由于年久失修,无法发挥作用。缺少机耕道、作业便道等,不利于茶园耕作管理。针对这种情况,安溪县政府提出了“生态、健康、文化、品牌、素质”这一工程来促进安溪茶产业的生态化发展。这其中比较有效果的举措有:①建立生态茶园。一是茶园铺草。经过茶园铺草,夏季伏旱期间地温一般可下降1-2℃,冬季严寒时地温能提高2-3℃,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0.2-0.3%,效果较明显。二是茶园绿化。在主干道或旁道种植桂花树、松树等与茶树无共生病虫的树木树种。在茶园内间作常绿树等。在茶园梯壁、梯埂、台面、边角地种植适宜茶园种植的草种有百喜草、爬地兰、狗牙根等,以此达到改良土壤,减轻水土流失的目的。三是茶树根部周围采用地膜或稻草覆盖,以抑制杂草生长[27]。改进耕作与施肥方法,重施有机肥,以改变土壤结构,增加蓄水保水能力,施肥位置在梯面内侧,及时覆土。②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髙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大力支持在茶业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发展茶行业,推动茶产业增加效益、茶农增加收入的目的。同时政府应当对创办品牌茶叶的相关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和补助措施,这些企业在缴纳税费、土地的使用权、市场准入机制以及财政贴息等方面也应受到政府的优惠待遇,通过这些优惠以便政策来大力发展品牌企业。二是提高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度,大力推广新型经济模式比如“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解决了茶叶生产、经营分散的问题[35]。③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通过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有利于明确产—供—销各方的责任。因而从制度上规范各方的行为,能有效地解决农药残留问题,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通过以上举措,安溪县茶叶的合格率从2004年的87.6%增加到现在的98%,茶产业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35]。5.2铜仁市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分析铜仁市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虽然说铜仁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优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进行茶产业生态化建设,但其茶产业现状仍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高标准茶园比例少,茶农的管理方式粗放,加工品种多,生产数量少,品牌效应差[24]。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铜仁市政府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进:①大力发展生态茶园。一是推广茶树良种,加快老茶园更新换代。二是把茶产业建设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结合起来,走“畜、沼、茶”发展模式,达到双促进、共发展的目的。三是建立病虫预测预报机制,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中心,严格控制高残留、剧毒有机磷农药的使用,严格控制农药污染和残留。②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铜仁市在茶产业生态化加工方面重点解决茶叶商品化和加工增值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引进并利用大量的外资,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市场运营、市场管理的优秀经验,帮助国内茶业走向产业化,建立茶业集团,打造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落实集团+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茶业发展模式,加速茶叶产业转型改革之路的进程,糅合农、工、贸这三大体制;另一方面,如果要想在目前的基础上扩大现有企业的规模,可以通过买断其他企业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购买和控股其他企业的方式,让以数量为向导的企业转化为以经济效益为向导,让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靠拢,以便塑造国内茶产业的龙头企业,并以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抵抗由于市场波动造成的各种风险。③完备市场营销的网络建设。首先,鼓励各个地区内的茶业经营大户和相关企业“走出去”,这不仅可以与其他地区的相关企业在茶叶专业批发上交流沟通并建立联系,还可以帮助在其他的地区建立各个地区的经营网点和茶叶专卖店。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在茶农和企业二者中间扮演桥梁、纽带角色的茶业协会,以维护茶叶企业、茶叶协会、种植农户的共同利益。其中企业通过代理商代理、连锁经营等营销渠道,加速了铜仁名茶走向市场化的进程,推动了铜仁名茶跨越性的发展。铜仁市在茶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为注重人才建设[39]。其具体措施为:①招聘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本科生;②与学院合作,落实茶农“手把手”工程;③培养茶技人才;④造就乡土人才;⑤引进紧缺人才。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再就业培训工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了提升茶叶在全区生产和加工方面的水准,栽培一批拥有良好素质的专业茶农和培育一批技术娴熟的制茶技师这一任务刻不容缓。“五个结合”的要求是茶产业培养人才的准则。第一,培养茶业人才必须结合相关院校;第二,培养高素质的茶业人才必须结合相关科研院所;第三,培养乡土人才的需求必须结合该地区经过调整的农业产业结构;第四,进入市场竞争的茶产品必须结合市场需求;第五,必须要和茶产业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对乡土人才的要求相结合,这就包括了对乡土人才在知识和理论方面的需求结合。开展相应的培训,以此来提升种茶人在茶叶方面的素养,同时通过强化茶农们在科技方面的创新性和提升他们发展自我的能力,来顺应当今茶产业愈演愈烈的竞争。5.3武夷山茶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分析武夷的岩茶,北苑贡茶等都是非常优质的茶叶品种,但在总体市场中所占份额却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武夷山市龙头企业过少,缺乏带动力,茶叶加工多以小作坊为主,集约化程度低,缺少附加值。为解决这些问题,武夷山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强化武夷山作为生态茶绿色原料基地的认证。之所以称之为生态绿色是因为产自武夷山的茶叶原料生长在全天然、没有污染、健康无公害且安全的自然环境里。因此通过茶叶基地的认证是对武夷山优良生态环境的肯定,这种肯定在帮助宣传武夷山生态茶的同时,也打开了其绿色的消费市场。其认证包括:HACCP认证;“QS”认证、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近年来的原产地保护的一些地方性标志等。②加快武夷生态茶绿色原料地的生态茶园建设。一是发展“猪—沼—茶”模式,杉茶间作模式、人工有序的犁茶间作模式、树篱式、林窗式茶园等具体生态耕作模式。以茶树为优势群落,其他林木、作物、杂草、土壤微生物、茶园病虫及其天敌等生物群落并存的生态系统。以此来达到维护茶园生物栖息地、丰富茶园生物群落、稳固茶园生态系统的目的。二是在农业技术措施上要尽量的清洁环保。如适度中耕、茶园除草和养草相结合、施用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等,从而将茶园的生态系统从整体上进行改善,并且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三是设置全面完善的监测系统,给茶园配置生产发展所需要的电力设备、灌溉设施,将以前的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整个茶区的生态环境。这将从源头上提升茶叶的质量,为消费大众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态茶叶。③武夷生态茶绿色加工体系。一是武夷做茶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在生态茶初加工过程中,以清洁、卫生为准则,避免绿色原料被二次污染。二是当对武夷山生态茶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加工时,必须避免重金属带来的污染风险和加工人员个人卫生带来的污染风险。而在产品深加工方面,武夷山政府积极引进外资,培养加工技术人员,利用茶叶产业集群增强各个环节分工合作以及交流信息的机会,以便进一步提升茶产品的质量。④构建武夷生态茶绿色运输体系。武夷生态茶绿色运输体系主要有两个重点:其一在运输过程中的市场运输主体一定是有着较大规模的运输主体。这是因为如果采用小规模的零散式运输将对道路运输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另外,小规模的零散式运输会导致市场上运输经营主体太多、太小、太零散,这将对市场的有序竞争造成威胁,道路运输的规模化也就因为缺少有效的市场竞争而不复存在,大量的市场资源和交易费用也将由此浪费。其二做好茶叶及其产品的专业化运输。对于武夷山生态茶的包装要求是:安全牢固、干净整洁、防水防潮、大方美观,来自同一批次的茶叶必须在所用包装、箱种、箱子尺寸、包装的材料、茶叶的净重上做到样式统一。另外为了保证产品的食用安全与健康,对产品包装的印刷油墨、标签中的粘着剂、印油、墨水等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它们必须是无毒无害的。当然这些都做好以后,运输环节对产品的保护更是不能松懈,其运输工具需要时时刻刻保证干燥、无异味、干净卫生。⑤加大武夷山茶文化的旅游胜地宣传。武夷山政府为了将武夷山打造成一个茶文化旅游胜地,积极利用武夷山在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美誉,通过与当地软文化的建设、实地景观的改造和当地茶业配套的升级相结合,来显示当地茶业在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价值,以此吸引游客。除此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到了茶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结合,让二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效果,这不仅仅延伸了茶文化,更是将武夷山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当然发达的旅游产业也推动者武夷山茶业的进步,二者通过文焕创意的结合,造就了武夷山茶业、旅游业互动的模式,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经历了以上措施的促进和发展,武夷山市的茶叶产值在2016年达到了20亿元,在五年时间内实现了产值“翻番”,成果喜人[40]。武夷山在茶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原则,设立直销店、专销区、专销柜,建立代理商制度并充分利用互联网途径进行产品营销。5.4感德镇与相关地区茶产业生态化发展对比分析安溪、铜仁、武夷山三地的茶产业生态化发展对比可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