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主讲教师:彭凯第一章文化简论一、文化是人文化即人化“文化”的古代含义文:文德、文治化:教化文化:以文德教化天下一、文化是人文化即人化“文化”的近现代含义1.文化是以某种符号系统所表示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与所赋予的不断变化的某种特殊意义(价值)包括知识、信仰、法律、艺术、道德、习俗等多学科的知识。
1871年英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的发展研究》2.文化是通过符号和形象(语言和艺术)所获得并加以传播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1952年克罗博.克拉康《文化----有关概念和定义的回顾》3.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现代汉语词典》----“文化”词条一、文化是人文化即人化文化的人文属性:文化是人文化即人化“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的本质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动之中。”
德国哲学家恩西特.卡西尔《人论》
例:石头与石器一、文化是人文化即人化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二、文化的结构与分类文化结构的相互地位与关系主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硬文化和软文化的区别:硬文化具有时效性,仅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软文化则具有继承性,即通过继承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较深刻的影响。1.文化结构有层次之别;2.文化价值有疏密之分;3.文化穿透有难易之异。汤因比文化传播定律:文化辐射中各种成分的穿透力通常与这一成分的文化价值成反比。
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三、文化的基本特征民族性地域性同一性/超地域性阶级性时代性超个人性
鲁迅:“贾府的焦大,大约也是不爱林妹妹的。”“草根文化”与“小资文化”阳春白雪(贵族文化)下里巴人(平民文化)四、文化与文明文化与哲学文化与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与文明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是:1.文化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有了人类的活动,就有了文化;而文明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即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2.文明通常指在特定时空存在的历史文化整体,文化则指此文明中具体而微、可以分别讨论的成分。文明整体可以崩溃、消失,但其中的文化因子会继续存在,成为文化传统。3.文化与自然相对,文明与野蛮相对;文明通常被视为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文化被视为精神文明。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创造了文明,文明又推动并发展了文化。四、文化与文明文化与哲学文化与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与历史文化是人化自然的成果,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过程和记录。文化是历史活动的积淀,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
例:历史与历史学四、文化与文明文化与哲学文化与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与宗教宗教既是社会精神文化,也是社会历史现象。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通过直觉所体悟的超越性的信仰和崇拜
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科学文化是人对人化自然的客体的理性认识,包括科技、发明、创造、机械、建筑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是人对人化自然的主体的理性认识,包括文学、艺术、伦理、宗教、信仰、语言、哲学、思想、史学、政治、法制等。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环境(人文文化环境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科学文化环境)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环境(人文文化环境)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东方文化偏重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强调科学文化。必须用理性精神来协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以“人文文化”统属和带动“科学文化”。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历代所认同而积淀下来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影响作用的文化因子。文化传统的作用:1.是一种民族凝聚剂;2.能成为民族、国家复兴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因素:1.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强调协调和和谐,可为现代科学理论提供启示。科学思维类型特点近代科学思维精确、分析、孤立、静止现代科学思维模糊、整体、关系、变化18、19世纪,欧洲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恩格斯等对“辩证法”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20年代,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理论;20世纪30、40年代出现“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欧美对“关系”研究的路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之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一、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于人类,尤其是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人类的早期社会,地理环境间接作用于人类心理,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地理环境毕竟外在于社会,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地理环境的影响便不居主要地位。换言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来说,地理环境是一种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主导因素。”海洋文明航海、商业开放型文化大陆文明农业封闭型文化中国大陆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自我保护、自成独特系统。缺点优点封闭、保守、稳定文化传统绵延不绝,基本精神未曾断裂,人与自然较为和谐中国人的天下观九州,即中土、中国。四海,即九州之外的四边荒远地区。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四海和九州合为天下。“中国幅员如此广大,居民如此众多,气候各种各样,交通大部分极其便利,足以提供自给自足的食物与用品。……因而中国有着庞大的国内市场,故不必向外开拓市场,这并不令人奇怪。”-------亚当.斯密《国富论》二、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古希腊社会结构要素:社会生产生活基本单位地域因素取代血缘纽带成为维系民众的主要因素例:古希腊“克里斯提尼改革”;古罗马“赛尔维乌斯改革”。中国社会结构要素:宗法家长制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家国同构。长处缺点注重礼仪,注重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主张群体和谐,强调集体性。容易造就封建家长制一言堂,压抑个体个性,是封建专制主义产生的土壤和温床。中国伦理文化的长处和弱点三、小农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培养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展了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和民本主义传统,强化了人们重土、思乡的情感,形成“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培养了封闭、保守、不思向外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小农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年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二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四、历史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厚重的历史感。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可为当今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培养高度自觉的历史意识,形成深厚的人文传统。容易使中华民族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一、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型/德性文化)西方文化(认知型/智性文化)内容以伦理思想、伦理规范为主,偏重于本体论重视对具体知识的探讨,偏重于认识论培养目标重在培养有道德、有修养的理想人格重在培养人的知性或理性能力价值追求求善求真理想人格贤人智者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史学:“寓褒贬、别善恶”文学:“文以载道”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道德良善是政治的终极目的。“春秋笔法”:在记述历史时,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微妙地表达主观看法,可说是:暗含褒贬,微言大义,实与而文不与。例证:“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其率诸侯事天子而已。’”------《孔子家语》战国荀子“文以明道”唐韩愈“文以贯道”北宋周敦颐“文以载道”二、人文传统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即从神权社会进入人文社会,形成浓厚的人文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传统的若干表现:1.敬鬼神而远之2.重人生、讲入世
“人与天地参”、“天地君亲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的区别: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族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后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对中国早早进入人文社会的评价:从神权社会进入人文社会,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巨大进步。但中国过早地从神权社会进入人文社会,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基因缺陷。三、尊君重民尊君中国农业宗法社会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君”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统合各种资源,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重民“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须仰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尊君”和“重民”相反相成,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四、中庸调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出中庸调和的人群心态。中庸之道体现出一种中国式智慧。中庸之道在各方面的体现政治制衡之术,讲求张弛有度,留有余地经济平均主义,裁抑豪强,均平田产文化求同存异,兼容并蓄风俗不偏颇、不怨尤理想人格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一、传统思维方式何谓传统思维方式?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这种思维方式就叫思维传统。或者说,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习惯采用的方法。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东方人似乎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更关注背景和关系,更多地借助经验,而不是抽象的逻辑,更能容忍反驳意见。西方人更具“分析性”,倾向于使事物本身脱离背景,避开矛盾,更多地依赖逻辑。两种思维习惯各有利弊。
------美国密歇根大学实验报告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不同的发展历程中西思维方式初成时期,具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水平,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但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即从神权社会进入人文社会,形成浓厚的人文传统,而西方长期处于神权社会,故中西思维方式在风格上存有差异。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中国墨子“名实论”“三表法”为主要内容的形式逻辑
公孙龙的逻辑学中西思维风格的差异中国西方哲学家的身份哲学家本身往往是思想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本身多为自然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倾向于思考人生、社会政治和历史观问题较多的是对自然和自然观问题的思索思维主体的趋向具有强烈的入世和从政意识,往往将客观自然现象与人事联系起来尝试对客观现象作出各种解释和说明思维的流程注重思考整体事物的功能、发展过程和关系注重思考个体事物的属性2.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根源于具体实践的直接需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不是出于单纯的求知需要和研究爱好,而是出于实践的需要。故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重于实用理性。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在认识方法上具有“意会体悟”的直觉性;在思想方法上强调事物的辩证性;在分析方法上注重“取象比类”的推理性。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直觉悟性思维直觉即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逻辑思考的结果。直觉悟性思维指建立在意识本能反应基础之上的,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悟性思维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贯穿于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之中。直觉悟性思维与逻辑分析思维的差异直觉悟性思维逻辑分析思维1具有非语言表述的特征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语言的精确性和高度概括性2结论是直觉、经验的产物结论是逻辑分析的结果3抽象具象4善整体、全息、系统的方法善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偏于直觉悟性思维,西方文化偏于逻辑分析思维。直觉悟性思维的优点: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了解未知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反映真理之时,直觉悟性思维作为科学的补充,具有极大作用。直觉悟性思维的缺点:过于重视经验,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此外,直觉悟性思维偏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难以准确表达思想和反映事物本质。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整体辩证思维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整体辩证”的特点,是一种整体辩证思维。整体辩证思维的特点:1.侧重于用相对主义的态度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2.侧重考查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3.对事物的分析存在模糊性,缺乏严密而又精确的论证中西对“变”看法的不同:欧美:“变”是目的------改变现状,与众不同中国:“变”是“应变”------适应时事变化,应付事态
变化“应时而变,应事而变”;“以不变应万变”“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而生万物。”------《周易》阴阳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万事万物。换言之,万事万物再怎么不同,都只不过是阴阳不同组合、不同关系的演变而已。这代表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特征,即思考问题时,总是基于一点,然后层层向外发散。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涟漪式发散特点: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元素与元素的组合、分配、拆移和变化。近代欧洲人的思维方式------链式垂直特点:严密逻辑,环环紧扣。中欧数学体系的区别中国----算法体系(计算的“技术”)欧洲----公理体系(科学“推理”)将“数”(元素/条件)拆开、搬运、组合……概括、推理越来越深入代数的摇篮几何学的故乡中国古代著名的零和博弈----田忌赛马策略:统筹全局,即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你的“元素/条件”博弈变运筹设置条件搬运条件赢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取象比类合理外推取象比类,即将杂乱无章的事物加以综合归纳,分门别类,以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是在事物之间建立某种有规律的联系和秩序。通过取象比类,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某种关系,从而对未知事物进行符合规律的推理。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式还往往用于在人群中建立管理秩序。“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道德经》“治众如治寡。”-------《孙子兵法》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一、中国古代对天和宇宙的认识中国古代对天的认识中国人对天的认识颇为复杂。民间信仰中的天具有浓厚的神格化、人格化色彩,而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天,则逐渐从人格化走向非人格化,成为一个具有政治、道德内涵的词语,带有权威、秩序的含义。“天”的变迁夏商时天被视为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西周时周公提出“以德配天”,赋予天最高的道德含义,开始了天的非人格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已经开始将天分为具体的“自然”之天和抽象的“道德、权威、规律”之天两个范畴;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对天的认识出现了倒退;东汉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角度来认识天,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明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上述过程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以德配天”是西周时期的神权政治学说,是指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独有的神,而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上天”只会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佑,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二字连用,始见于《庄子·齐物论》曰:“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观念:盖天说浑天说盖天说: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宇宙结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飞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也是球穹状的。浑天说: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着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东汉张衡《浑仪注》中国古代关于宇宙演化的观念:无极有极太极天地万物即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淮南子.俶真训》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二、中国古代天命观
商代的天命观念商代是鬼神观念盛行的社会,文化风尚上尊神重鬼,天帝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商人还频繁祭祀祖先神,并保留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权神授的观念,并认为商王朝的统治是永远受天帝保佑的。“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尚书.盘庚中》周代的天命观念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较商代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主要表现为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
1.天命不常,即上天所授予的天命是不固定的,并非永远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袛袛、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尚书.康诰》“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文王,兴我小邦周。”-------《尚书.大诰》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它没有停留在商人“受命于上帝”的认识水平上,而是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天命,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也起了很大作用。2.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周公的天命观在本质上是人文的而非神学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发展路向,其从民情中知天命的观点,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尚书.康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消极面与积极面1.消极面:容易让人陷入命定论,阻碍改革和发展“天不变,道亦不变”;“听天由命”;“奉天承运”;“替天行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待天命”。2.积极面:①“制天命而用之”意为要驾驭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加以利用。“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指出了人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消极无为的,肯定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重要意义。荀子认为,人不应该只是仰慕、颂扬自然的伟大和等待自然界的赐予,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自然界的变化,利用自然界来为自己服务。他说:推崇天的伟大而思慕它,何如蓄养万物而控制它;顺从天而颂扬它,何如驾驭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盼望好的天时而坐待自然界的恩赐,何如顺应天时而使自然界为人服务;听任万物自然增长,何如发挥人的能力去促使万物增长?总之,荀子认为不能离开人的努力去思考天的问题,“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离开人的努力去思考自然界的问题,就失去了万物的真情。荀子还把天、地、人三者作为三种平行的力量并提,提出人要以自己的努力与天、地相配合,参与整个宇宙的变化。荀子这些思想,表现了人对自身力量的觉醒和新兴力量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高度信心。“制天命而用之”的前提是认识“天行有常”,即自然规律。“制天命而用之”与“人定胜天”有一定区别。“制”意为顺应,而非战胜征服之义。事实上荀子从未说过“人定胜天”,强调人应“不与天争职”,反对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做法。②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发展路向,其从民情中知天命的观点,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认识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认识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性即人之普遍本性。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先天具有动物世界所没有的道德内容即“良知良能”。性善是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良知良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先天具有良知良能并不意味着人一生下来就完整地具备了美德,而只是指人本性中先天具有趋向于它们的潜质,孟子称其为“端”。人与人之间在良知良能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性善论的缺陷:1.忽视后天的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2.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孟子用抽象的人性代替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恶。恶的本性表现在人有感官欲望和权势欲望。现实社会的一切动乱,无不根源于人的恶的本性。社会政治生活的任务就是抑制人恶的本性。由于人性本恶,故人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改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此之为“化性起伪”。化性起伪不仅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分野,也决定了人群的分野。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是想通过对人性本恶的矫正,最后同样达到善的境界。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后者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约束。法家关于人性的认识法家可分为重法派(代表人物:商鞅)、重术派(代表人物:申不害)、重势派(代表人物:慎到)。韩非则是法家的集大成者。1.商鞅对人性的认识:商鞅人为人性好利。人性好利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需求。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礼义道德对于人的行为不起任何约束作用,因而不能用礼义道德去限制人好利的本性。商鞅认为人性好利并非坏事,君主正可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人好利的本性,以使国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韩非对人性的认识韩非认为人性好利主要是根源于人们的生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经济关系,人们行为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利益,而非道德。3.荀子性恶论和法家人性恶的不同:荀子主张依靠礼和法的约束,节制和矫正人性,化性起伪;法家则认为人性好利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人性不仅不应该矫正,而且应受到尊重,国家应充分利用和引导民众好利的本性,使之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告子“性不善不恶论”告子认为性不善不恶。告子认为,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无所谓善和恶,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人性也是如此,可东可西可善可恶,完全受后天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所决定。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认识大体上持上述三种观点。上述三种观点分别从天性(道德性)、生物性、习性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人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而唐以后孟子学说在儒家学派中占统治地位,故孟子“性善论”成为主流。中国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南宋王应麟著)开篇:“人之初,性本善”。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的概念“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儒家的最高道德规范,被认为是人的最重要的德性。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仁的内涵1.“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建立起各等级间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①仁首先表现为一种以血缘关系为轴心的“等差之爱”,因血缘的亲疏而倾注不同强度的情感,对不同的对象施爱的形式不同,即所谓“爱之有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在儒家的观念中,国家就是家庭的扩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在家庭内部,优良的道德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中,就体现为忠恕。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相同与不同之处:墨家兼爱主张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限制。二者的相同之处是,都试图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来解决全部社会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儒家的仁爱主张爱有差等,要依血缘关系的远近、政治地位的高低确定爱的程度,爱人要从忠孝做起,忠孝为仁爱之本。墨家的兼爱则主张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从理论上说,墨家的兼爱较儒家的仁爱高尚,但墨家的兼爱却缺乏真实的社会基础,是抽象的爱。②仁指一个人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它主要决定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决定于他人的影响。“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③仁作为优良的道德品质,其特征之一是厚重敦朴。在善良的道德品质与智慧二者之间,前者更为重要。④仁作为优良的道德品质,对个人而言,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是人最高的信念,应置于生命之上。对社会而言,仁则是至高无上的伦理和政治原则,一般的伦常规范可以为仁的目的而暂时放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嫂溺叔可援之以手。”----《孟子.离娄上》2.“克己复礼为仁”即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它规范人的全部社会关系,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是知与行的关系。孔子分别从知与行两方面论述仁的内涵。“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仁政思想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仁政思想包括以下内容:1.德治
儒家在政治上主张德治,认为道德良善才是政治的目的。因此,统治者以德治国,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的途径。刑与法只能使民众免于犯罪,但并不能使社会大众的道德良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儒家德治主张的具体内容:①礼治与正名孔子主张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儒家礼治主张所追求的是以等级结构为基础的专制主义政治秩序,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别,政治等级的划分是人类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A.“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论语.季氏》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设计细节解读》课件
- 外国业务开发外包协议
- 2025年广西南宁市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含解析)
-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铁路旅客服务心理概述课件
- 《财务分析决策实例》课件
- 铁道机车专业教学湖南铁道左继红88课件
- 条码技术物流工程38课件
- 铁路货物运杂费货车延期使用费费率标准课件
- 铁路运输法规旅客在站台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第页课件
- 中国人的航天梦课件
- 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实战 课件 任务5 E-mail人机交互自动化-2
- 2024年个人廉洁自律述职报告(三篇)
- 【华为】通信行业:华为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白皮书2023
- 小学家长会-做好孩子手机管理主题班会课件
- 山东省技能大赛青岛选拔赛-世赛选拔项目55样题(3D数字游戏技术)
- 2023年桂林市临桂区增设特岗教师招聘笔试环节的考试真题
- 耳穴压豆治疗失眠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 【学考试卷】2023年6月 福建省学考英语真题及答案
- 建筑施工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及预防
- 《民宿管家》课件-项目四 创意策划与活动组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