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10 Ⅱ 真题研练 (含详解)_第1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10 Ⅱ 真题研练 (含详解)_第2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10 Ⅱ 真题研练 (含详解)_第3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10 Ⅱ 真题研练 (含详解)_第4页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10 Ⅱ 真题研练 (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语]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高考真题是最具核心价值的部分,不仅仅因为它命题严谨、质量极高,更在于它上关乎学科素养,下关乎复习方向。所以,任何师生在高三复习的任何时段都必须时刻装着高考真题。我们并没有像其他教辅那样把高考题分散在各个考点考题部分,或者轻描淡写地处理,而是将其集中起来,集中研练,反复研练,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考情考势,研究命题特点,校准复习方向。全国卷Ⅰ一、(2020·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第一步:快速阅读,划分层次(可用“//”在原文中标出)答案提示:第一层:从开头至“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介绍苏轼早年聪颖异常,才华出众。第二层:从“洵卒”至“卒于常州”,叙述苏轼从政以来的主要作为。第三层:从“轼师父洵为文”至末尾,介绍苏轼的文风特点。第二步:勾画事迹,概括品性(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职+何事+何种品性”模式梳理主体部分)(注意参照“研练真题”第3题)何时何地何职何事何种品性嘉祐年间密州知府①②元祐三年礼部贡举③④元祐四年杭州知府⑤⑥答案①让提举官暂缓新法②灵活应变,善为政事③放宽士子禁约,驱逐侮辱士子的内侍④忠于职守,宽严相济⑤赈济灾民,疗治病民⑥心存仁爱,善待百姓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答案A解析本处断句为记叙性质,宜首先考虑句子主语的一致性或变化。B项“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错。“士”是“坐庭中”“噤未能言”这两个行为的主语,而“(苏)轼”是“宽其禁约”的主语。D项“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错。“使得尽技”的主语是“(苏)轼”,“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是“巡铺内侍”。C项是B、D两项错误的叠加。故选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答案B解析B项“由丞相主持”错。殿试又称御试、廷试,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故由皇帝主持。由武则天(一说是唐高宗)首创,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答案C解析C项“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错。原文是“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可见“减免”这一政策的施行者是“朝廷”。有些考生可能认为“同时”二字错误,虽然原文提到“明年春”,却仍属于“在任职杭州时”,可见错不在此。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5分)①审出得分点:粜、挟、坊、活者②规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解析“粜”,出售;“挟”,带着;“坊”,街道;“活者”,救活的人。(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5分)①审出得分点:浑涵、雄视、鲜②规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解析“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辄能语其要 语:说出B.轼恐不见容 见:显现C.乃裒羡缗得二千 裒:聚集D.未尝以岁课乞迁 课:考核答案B解析见: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是皇帝年号纪年法。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唐高宗首创,宋代始为常制。C.“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与“烽火扬州路”中的“路”意思是不同的。D.文中提到的苏洵、欧阳修以及苏轼,都位列“唐宋八大家”。答案C解析本句中的“路”与“烽火扬州路”中的“路”意思相同,都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划。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3.翻译下面的句子。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新法日益向下推行,苏轼在这期间,常因势利导以让新法方便百姓,百姓得以安宁。(得分点:“下”,向下推行;“每”,常常;“便”,使……方便)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立即能说出其中的要点。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对苏轼的表现)很惊喜,殿试时苏轼中乙科。后来用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苏轼的父亲)苏洵去世后,被追赠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被任命做判官告院。当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的不适宜。新法日益向下推行,苏轼在这期间,常因势利导以让新法方便百姓,百姓得以安宁。后调任掌管密州。司农推行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自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暂且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延和殿,皇帝接着赐他银绯,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代理掌管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说不出话来。苏轼放宽那些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才能。巡视考场的宦官常折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议论朝政多了,被当权的人忌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纳,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掌管杭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朝廷赐予的度僧牒,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的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逐渐集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过三次大赦,就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跟从父亲苏洵学写文章,天赋异禀。曾经自称:“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原本没有规定的目标,只是常常在该说的地方就说,在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书写、陈述出来。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二、(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一步:快速阅读,划分层次(可用“//”在原文中标出)答案提示:第一层:从开头至“甚幸爱”,介绍贾谊年轻时才华出众。第二层:从“孝文皇帝初立”至“文帝不听”,叙述贾谊一生的主要事迹。第三层:从“居数年”至末尾,交代贾谊死因。第二步:勾画事迹,概括品性(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职+何事+何种品性”模式梳理主体部分)(注意参照“研练真题”第3题)何时何地何职何事何种品性孝文帝时太中大夫①②孝文帝时长沙王太傅③④孝文帝时梁怀王太傅⑤⑥答案①更秦之法,更定律令,建言献策②锐意改革,积极有为③宣室召询,应答极好④卓有才能⑤上疏劝止封侯⑥忠于国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答案C解析粗读大意,结合下文可知,画线句子是由两个分别以“贾生”和“吴廷尉”为主语的句子组成的,自然应在“吴廷尉”前断开,排除A、D两项。B项“门下甚幸爱”明显不合事理;“门下”前省略了“于”,作“召置”的补语,可排除。故选C。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答案A解析在“诸子百家”中,影响深远的应是“儒”“道”“墨”“法”等学派。因此A项的错误相当明显。该题四项分别考查了学术流派、文体、礼制及官制方面的文化常识,难度不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答案C解析C项叙述事件的顺序有误。依据原文,“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应在“任命”之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5分)①审出得分点:短、初学、擅权、纷乱②规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解析“短”,诋毁;“擅权”,专权、揽权;“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复杂混乱。语意2分,主要放在“初学”上,译成“学浅”较为合适。该句重点考查重要实词。(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5分)①审出得分点:数、或、稍、削②规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解析“数”,屡次;“或”,有的;“稍”,渐渐;“削”,削减。语意1分,主要放在“或连数郡”上,意谓有的诸侯国封地太大。该句实词、虚词兼考。1.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的正误。①闻其秀才秀才:才华优异()②易服色易:改变()③及列侯悉就国国:国家()④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之属:这一些人害:陷害()⑤文帝前席前:移上前去()答案①√②√③×④×⑤√解析③国:封国,封地。④害:嫉妒。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尉:官名,掌刑狱,秦置,为九卿之一,汉承秦制,后改为大理。B.博士:古为官名,源于战国。西汉博士的职责是掌管书籍文献,为皇帝建言献策。C.正朔: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之始;朔,一月之始。古时改朝换代,新王朝表示“应天承运”,须重定正朔,改正朔,就是改定历法。D.太傅: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为天子或太子辅弼之官。西汉时也可为皇子封此官衔。答案B解析“博士”没有“建言献策”一责。3.翻译下面的句子。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孝文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下政治清明,为全国第一,(吴公)以前和李斯是同乡,又经常向李斯学习做事,于是征召他担任廷尉。(得分点:治平、故、事、焉)参考译文贾生名为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来置于自己门下,非常器重他。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下政治清明,为全国第一,(吴公)以前和李斯是同乡,又经常向李斯学习做事,于是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说贾谊虽年轻,却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纪才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孝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诸生因此都认为才能比不上贾谊。孝文帝也非常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设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初步制定了所有这些事项的礼仪法度,崇尚黄色,官印数字用五,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各项法令的修改审定,以及诸侯全都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而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孝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刚刚接受过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趁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孝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全国卷Ⅱ一、(2020·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第一步:快速阅读,划分层次(可用“//”在原文中标出)答案提示:第一层:第1句,介绍王安中的字、籍贯。第二层:从“进士及第”至“年五十九”,叙述王安中一生事迹及宦海沉浮。第三层:从“安中为文丰润敏拔”至末尾,交代王安中的文学才能。第二步:勾画事迹,概括品性(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职+何事+何种品性”模式梳理主体部分)(注意参照“研练真题”第3题)何时何地何职何事何种品性政和间御史中丞①②政和间御史中丞③④宣和三年庆远军节度使等⑤⑥答案①为民平冤②忠于职守③弹劾蔡京④不畏权贵⑤曲奉郭药师⑥屈膝逢迎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答案A解析“讼诸府”和“不胜考掠”的主语都是“民”,连续动作要断开;同时“不胜”不是“没有胜利”之意,而是“禁受不住”之意,可排除B、D两项。由前文得知,王安中查访并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便释放了被抓的百姓,并治州府官吏之罪,所以“即出民”和“抵吏罪”是在分述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有此称。答案C解析“禁中”本指帝王所居之地,C项扩大为“皇室宗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答案C解析C项“金人前来归顺”错,金人只是来归还燕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5分)①审出得分点:并、僭上、蠹、悚然②规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解析“并”,一并、同时;“僭上”,超越本分礼制,犯用上等礼制;“蠹”,伤害;“悚然”,惊恐的样子。(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5分)①审出得分点:专行、制、第、曲②规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郭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郭药师更为骄横。解析“专行”,专断;“制”,控制;“第”,仅仅;“曲”,违心假意。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中廉知 廉:调查B.时上方乡神仙之事 乡:通“向”,向往C.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 引:引导D.王黼赞于上 赞:称赞答案C解析引:引荐,举荐。2.翻译下面的句子。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靖康初年,谏官上奏他与王黼、童贯结党,以及没能察觉郭药师叛变之事。(得分点:“言者”,谏官;“缔合”,结党;“几察”,察觉)参考译文王安中字履道,是中山阳曲人。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争相传言有祥瑞降临,朝廷大臣就上表称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奏表,称赞他是奇才。有一天,徽宗特意发下三题制诏令让他草拟,他马上就写成了,皇上就在他的草稿后批道:“可以任中书舍人。”不久,他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脱了,有个百姓受惊出门正好与士兵相遇,被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诉讼,受不住拷打的惨痛,于是无辜服罪。王安中调查到这个案件,审查后定为冤案,立即放出这个百姓,治官吏之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一类的事,蔡京引荐方士王仔昔以所谓的妖术朝见皇帝,朝廷大臣及亲戚同乡们都借此攀附拉关系。王安中上疏请求从今以后召用山林道术之人,应当责令有关部门担保;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不久再次上疏指责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要立即按你的奏章办,因为快到天宁节了,等过了此节,就为你罢免蔡京。”蔡京探察得知这件事,非常害怕,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宫中侍候,哭泣拜请恳求宽恕。皇上为此升迁王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他为承旨。宣和元年,拜任尚书右丞;宣和三年,任左丞。金人来归还燕山旧地,朝廷考虑帅臣的人选,王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在皇上面前称赞他,于是授任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郭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郭药师更为骄横。靖康初年,谏官上奏他与王黼、童贯结党,以及没能察觉郭药师叛变之事,他被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被贬任为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在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后,内调到道州,不久让他闲居。绍兴初年,复任左中大夫。其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接王安中前往,王安中不久去世,终年五十九岁。王安中写文章丰润敏捷,尤其擅长四六文的体制。徽宗曾经在睿谟殿举行宴会,命令王安中赋诗一百韵来记载这件事。诗写成后,徽宗欣赏赞叹不已,命令用大字书写在殿堂屏风上,凡是侍臣都用副本赏赐。他就是如此受到器重。二、(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第一步:快速阅读,划分层次(可用“//”在原文中标出)答案提示:第一层:第1句,介绍商鞅的名字及家世。第二层:从“鞅少好刑名之学”至“君大说之耳”,叙述商鞅不被魏重用却被秦重用。第三层:从“孝公既用卫鞅”至“乡邑大治”,叙述商鞅变法及其结果。第四层:从“于是以鞅为大良造”至末尾,叙述商鞅带兵破魏而受封。第二步:勾画事迹,概括品性(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职+何事+何种品性”模式梳理主体部分)(注意参照“研练真题”第3题)何时何地何职何事何种品性秦孝公时左庶长①②秦孝公时大良造③④答案①行变法之令,厉行法治②不因循守旧,有改革精神③带兵破魏④富有军事才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之处,结合上下文,通过分析语意和句子结构进行判断,从而排除干扰项。“公孙鞅年虽少”意为“公孙鞅虽然年轻”,句意、结构均完整;“奇才”即“杰出的才能”,作“有”的宾语,故“少”和“有奇才”之间应断开,排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为“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他处理”,“而”表修饰,其前不可断开,排除D项。“听用”即“听从任用”,“王即不听用鞅”意为“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不听用鞅”是“必杀之”的前提,故“必杀之”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答案B解析由原文“汤武不循古而王”可知,“汤武”二人均为国君,即商汤和周武王,而孙武是军事家,也可根据历史常识判断出来,因此题目几乎无难度。四个选项中,A、B两项考查古代帝王常识,“缪公”一词见《廉颇蔺相如列传》。C项涉及政治制度。D项涉及古代刑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就受此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D.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答案D解析D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由原文可知,太子犯法,并未施以刑罚,而是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和太师公孙贾。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5分)①审出得分点:苟、法、循、可以(古今异义词)、“强”“利”的使动用法②规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解析“苟”,如果;“法”,效法;“循”,遵守;“强”,使……强盛;“利”,使……获利。此句为对称句,“故”与“礼”构成互文。把“礼”译为“礼节”的话,要扣语意分。(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5分)①审出得分点:期年、第一个“之”、数,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②规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解析“期年”,满一年;第一个“之”,去、到;“数”,计算;“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定语后置句,译时要放在“秦民”之前。另外,“于民”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时要提前。1.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的正误。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因:通过()②子何以中吾君 中:符合()③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过多()答案①√②√③×解析③多:称赞。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孽,指妃妾所生之子,犹树有糵生,故称。与之相对的是“嫡子”,指正室所生之子。B.姬姓,上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每个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全体成员都是她的后代,因此古姓中有不少都从“女”,如“姚”“姜”“姬”等。C.夏殷,即夏桀和殷纣,他们二人都是暴虐荒淫的国君,后人常用他们指代昏庸的君王,以警诫自己的君主。D.大梁,古代河南洛阳的别称,战国时是魏国国都,魏惠王也因此别称梁惠王。答案D解析D项“河南洛阳”错。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隋唐以后通称今开封市为大梁。3.翻译下面的句子。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旧法度。(得分点:一道、便、法)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卫鞅年轻时就喜欢循名责实、慎赏明罚的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宰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前往慰问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杰出的才能,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他处理。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公叔座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达命令在全国内寻求有才能的人,将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卫鞅就西去进入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国君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他,他特别高兴。”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法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名声,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改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度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制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法度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要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太师公孙贾。第二天,秦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人人富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镇大大安定。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裕强大。孝公派遣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垮了魏军后回到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败,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削弱,(魏惠王)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地区献给秦国用来求和。然后魏惠王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军回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作商君。全国卷Ⅲ一、(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第一步:快速阅读,划分层次(可用“//”在原文中标出)答案提示:第一层:第1、2句,介绍王彪之的字、年龄及相貌特征。第二层:从“初除佐著作郎”至“未拜”,叙述王彪之为官时的主要事迹。第三层:从“疾笃”至末尾,交代王彪之去世情况及封赠。第二步:勾画事迹,概括品性(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职+何事+何种品性”模式梳理主体部分)(注意参照“研练真题”第3题)何时何地何职何事何种品性晋穆帝时御史中丞等①②永和末年御史中丞等③④简文帝崩御史中丞等⑤⑦孝武帝即位御史中丞等⑥答案①不肯受理谢毅一案②坚持原则③进言百官疫情期间坚持到任办公④讲究实效⑤反对众人的由大司马处置的意见,表示先由太子代立⑥反对桓温摄政⑦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答案B解析“愚意尝谓非宜”的意思是,我认为不合时宜。“何者”是针对“愚意尝谓非宜”而发问的,故要断开,排除C、D两项。“黎庶不达其意”,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答案A解析太守不负责军事和科举,太守的职责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自行任免所属掾史”。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答案C解析“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表述有误。原文是“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是原来有规定,不是找借口不愿到任办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5分)①审出得分点:时疾、染易、虽②规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解析“时疾”,流行病;“染易”,染病;“虽”,即使。(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5分)①审出得分点:疾笃、问所苦、营医药②规范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解析“疾笃”,病重;“问所苦”,探问病痛;“营医药”,治病买药。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伯导谓曰 从:堂房亲属B.访彪之应有赦不 访:咨询C.宜当须大司马处分 处分:处置D.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 冲幼:冲动而年幼答案D解析冲幼:年幼。2.翻译下面的句子。(1)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职位的高低本来就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宜的时候任职。至于越级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得分点:“计”,计较;“于时”,在合宜的时候;“是”,这;“于时”,状语后置句)(2)国君驾崩,应当太子代立,大司马又怎敢有异议!如果事前当面(向大司马)询问,一定会反过来被他责备。(得分点:“异”,异议;“面咨”,当面询问;“为……所”,被动句)参考译文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发都白了,当时人们都叫他王白须。开始时被任命为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命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担任辅佐诸王的官职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就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宜的时候任职。至于越级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郎官。多次升迁后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在皇帝大赦后杀了郡中的人周矫,周矫的堂兄周球到州郡中申诉冤情。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给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讼案的当事人,他身无王爵,不归廷尉审理,不肯受理此案,与州来回反复。穆帝下诏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的人们将他比作汉代的张释之。这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朝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天下。王彪之回答说:“自中兴以来,郊祀时常常会大赦天下,我私下里认为不合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时大赦天下的意义,将会认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心理了。”简文帝就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永和末年,天下多发瘟疫。按照旧例,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中有人染病,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家中没有不染病的。如果因此就不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等到简文帝驾崩,朝中大臣心中有疑惑,不敢确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由大司马处置。王彪之神情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应当太子代立,大司马又怎敢有异议!如果事前当面(向大司马)询问,一定会反过来被他责备。”于是朝臣商议就定了下来。到了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下令,认为孝武帝年幼,让桓温遵循周公辅佐武王的先例管理朝政。这件事已经施行,王彪之说:“这是非同寻常的大事,大司马一定会固执地辞让,从而导致政务停顿,稽延荒废先帝的遗业,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宫内,请求停止这件事。”这件事于是没能再继续下去。朝廷加封王彪之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朝廷就追赠他为光禄大夫,谥号为简。二、(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一步:快速阅读,划分层次(可用“//”在原文中标出)答案提示:第一层:从开头至“谢吴起”,叙述吴起在鲁国有军功反遭排弃。第二层:从“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至“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叙述吴起在魏国深得君相信任,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第三层:从“田文既死”至末尾,叙述吴起在楚国屡立军功,受到公叔嫉妒而被祸害至死。第二步:勾画事迹,概括品性(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职+何事+何种品性”模式梳理主体部分)(注意参照“研练真题”第3题)何时何事何种品性事鲁时①②事魏时③④⑤⑥⑦⑧事楚时⑨⑩答案①将而攻齐,大破之②善用兵③与士卒衣食,分劳苦,拔秦五城④爱护士兵⑤劝说武侯以德为重⑥很有政治远见⑦与田文争位,诚服之⑧胸怀坦荡⑨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⑩才能卓著,军功赫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键名词是作句子的主语还是宾语的问题,需要借助对语意的把握,而不只是用技巧。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句中的两个“则”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论句,其前均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根据句子大意,应该是鲁君怀疑吴起,“疑”的主语是“鲁君”,应在“鲁君”前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答案C解析“韩、赵、燕”错,应为“韩、赵、魏”。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此题初看起来很难,实际上如果平时多了解些文史知识,就容易多了。如利用历史地理知识可知,晋国在今天的山西,燕国在北京一带,离晋国很远,不可能属于“三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