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建筑分析_第1页
佛教 建筑分析_第2页
佛教 建筑分析_第3页
佛教 建筑分析_第4页
佛教 建筑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建筑目录CONTENTS类型规模01空间布局02结构材料03细部元素0405装饰风格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一般通俗的说法是小乘佛教只求自己解脱,不渡众生。大乘佛教要普渡众生。两者并无境界高低之分,只是对佛法的理解不同,小乘佛教坚守最初的佛法。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列为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传系。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尔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原传入。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传播到斯里兰卡、东南亚以及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等地。现在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类型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寺汉传佛教佛寺分为依山式的“支提”和平川式的“精舍”两种。“支提”式分两种类型:第一种叫“支提洞”,另一种形式叫毗诃罗洞汉传佛教佛寺依山式汉式的“支提洞”多在新月形山脉的陡峭山崖上开凿佛像,或向深纵凿洞用于凿造佛像和藏经,主要分布在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丝绸古道上,如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等。另外,像四川乐山大佛,大足石刻,虽无洞穴,也属于这种类型。后一种“毗诃罗洞”多为自然形成的山洞,一般很狭小,仅供一人容身修炼,讲学、集会的功能基本丧失,但苦修的意识更浓。如少林寺的达摩面壁洞,三祖寺的僧璨面壁洞等。平川式汉地佛寺以“精舍”为主,寺内设置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精舍”多建在城市街道和郊区,或山脚山间风景佳丽处,将佛寺与园林融为一体。存的名刹如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镇江金山寺,南京鸡鸣寺,宁波国清寺等。公元六世纪中后期,佛教传入西藏并垫定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佛教在广大的藏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无论从建筑技术、建筑规模、建筑艺术、建筑文化等各方面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都代表着藏式建筑的最高水平。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多元文化与建筑技术融合的产物,其建筑风格随其建造的历史时期不同而略有变化藏传佛教佛寺

最早期是仿印度式样的,代表是西藏拉萨大昭寺的觉康主殿。其平面布局上沿着方形大殿的四壁内侧,规整地建置多个类似僧人祈祷室的房间,位于后壁正中的佛殿面积仅较一般僧房略大,不很突出,这些都是与中古印度佛教寺院的精舍型制非常相似的

尼藏结合式样,这是在西藏与尼泊尔接壤处多见的建筑形式,将尼瓦楼阁建筑风格与藏式碉楼式建筑很好地结合起来。如著名的西藏扎囊的桑耶寺中央的三层乌策大殿,乌孜大殿大殿坐西朝东,高三层,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式样别致。每层殿堂的空间很高,一般在5.5—6米之间,而且第二、三层均在殿堂前建有低于大殿的宽敞阳台,这即使大殿内得到充足的光线,同时外观也显得更加壮丽大方。从远外眺望,大殿似五层楼房,实际只有三层,这三层各属不同的建筑风格。下层按藏族建筑模式建造,上层则仿尼泊尔的尼瓦式形象,中层还加入某些汉式建筑特征,分别由三地的工匠设计施工,因此也有人把寺院称作“三样寺”。基本藏式,这是藏传佛教建筑的核心类型。藏式寺院建筑典型的布局形式,是自由发展的开放式布局。整个寺院没有统一的大围墙,外围形状也很不规则,往往是一大片高低错落、大小不等的建筑聚集在一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样子。但它们只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佛教的宇宙精神“曼荼罗”。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本来的意思是“坛城”,是指密宗本尊道场的图画或佛的宫殿。它是为了在修行密法时,防止魔众入侵而建筑的。其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桑耶寺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的结构布局设计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荼罗建造的南传佛教佛寺南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特点最突出地反映在佛殿上。受地域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其建筑类型具体可分为干栏式、落地式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汉傣结合式。干栏式佛寺主要为瑞丽型,分布在德宏州瑞丽地区;落地式佛寺可分为版纳型、临沧型;在德宏芒市、陇川一带的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的佛寺,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汉傣结合式建筑。南传佛教寺院,版纳型佛塔汉传佛教佛塔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历经汉化而形成汉传佛教。佛塔由原本的覆钵式塔汉化为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现为藏传佛教所常用楼阁式塔是中国古塔中出现时间最早、体量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这类古塔多用木、石、砖、铁、铜、琉璃等材料建造。楼阁式塔有如下主要特征:(一)同楼阁一样,楼阁式塔的层间距离较大,塔内的楼层数目,一般与塔层相等。有的内设暗层,楼层数目多于塔层。(二)每层均有门、窗、立柱、额枋和斗拱,内有楼梯、楼板,外有平座、栏杆。(三)除石刻和铜、铁楼阁式塔外,一般均可攀登远眺。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密檐式塔的第一层较高,以上各层骤变低矮,高度面阔亦渐缩小,且愈上收缩愈急,各层檐紧密相接,故名。整体轮廓呈炮弹形。屋檐呈密叠状,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而且塔身越往上收缩越急,形成极富弹性的外轮廓曲线。现存最古的砖塔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即属于密檐式塔。此塔也是中国现存古塔实物中年代最早的,该塔修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嵩岳寺塔是由木结构向砖石结构过渡的早期实例。藏传佛教佛塔藏传佛教佛塔建筑形制不同,功用各异。从形制上看,主要有坛城式和覆钵式两种坛城式:按照密宗曼荼罗义理构想的佛塔建筑,就形成了坛城式佛塔的基本特征,这种佛塔在建筑群中占据主导地位,寺院其它建筑往往以它为中心向四周分布。这种佛塔多见于早期藏传佛教寺院周围或寺院中。覆钵式:覆钵式佛塔宽肩圆腹,身大而圆,就象一个倒扣着的僧钵,又因肚象瓶,故俗称为“瓶塔”。塔顶一般有镀金铜华盖,边缘悬风铃,华盖顶上有鎏金火焰宝珠塔刹。它往往披金戴银,威严壮美,给人以清净肃穆之感。这种佛塔,藏语称之为“噶丹却丹”,俗称喇嘛塔。南传佛教佛塔大致有三种类型:1.窣堵波型的佛塔:方形塔基(身),上置半圆形覆钵,再上为伞杆及伞2.

悉卡罗型佛塔:四角的折线处理、每面均强调中轴对称、逐层向上收缩3.群塔型佛塔:最常见的组合方式是:方形基座层层收缩,上有一立方体殿堂,再上为四棱锥屋顶,最上部居中一个大窣堵波,四角各一个小窣堵波,约3-5层水平划分,每层四角均有这样的窣堵波,每边中轴上又有一个花瓣券形体,突破水平线条。石窟南传佛教由于收到气候等影响,开凿石窟寺较少1.僧房窟:僧房窟是供僧尼生活起居之用的洞窟,性质同于寺院中的僧房。2.禅窟:禅窟是供僧尼进行禅修的洞窟,性质与寺院的禅房相同。3.影窟:影窟是用于纪念僧尼和世俗信徒的洞窟,此类洞窟的性质与寺院中的影堂相似,类似于现在的纪念堂。4.瘗窟:瘗窟是埋僧尼和世俗信徒骨灰及尸骨的窟龛。其著名者有麦积山石窟西魏乙弗氏皇后的瘗窟。5.仓储窟:此类洞窟专门用于僧尼存储粮食、生活用品和用水等物。6.讲堂窟:仅见的几例,皆存于龟兹石窟。此类洞窟,平面多作方形,空间巨大。有可能是专门用来讲经布道的。7.礼拜窟:此类洞窟是石窟的主体窟形,是僧尼和世俗信徒进行供养和礼拜活动的场所。礼拜窟中,塑、刻佛教造像,或绘制壁画,存有丰富的佛教艺术作品,为佛教艺术史研究者和佛教考古学者所关注,自然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对象。在中国各地区的佛教石窟中,礼拜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布局汉传佛教早期的寺院一般以塔为中心,其他殿阁分布在其前后左右,形成一个方形的庭院。寺院早期布局以塔为中心转向晚期以殿阁为中心的过渡时期则是在唐代后期。正定的开元寺就是这一时期留下来的宝贵实例。宋代之后的寺院布局逐渐趋于成熟,塔已经不再是寺院的中心建筑,而殿阁则升至主体地位。大小建筑沿中轴线布局,形成若干个四合院。汉传佛教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所在地,高七层。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宫殿采用了曼陀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布达拉宫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和山下的雪老城及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藏传佛教结构

佛塔佛塔的起源窣堵波80藏传佛教覆钵式塔中国楼阁式塔佛教外传地图窣堵波

最明显的特征是呈半球形或卵形的高大覆钵丘,在梵文文献中,犹如胎或卵形象的覆钵丘,具有藏匿、包孕和生命力以及丰饶多产之源的意义,覆钵丘也就成为窣堵波的主体。下部有高大的基台,其上为实心覆钵丘,覆钵丘小于基台,所以基台与覆钵丘之间的空间就成为一圈廊道,供僧俗用来右绕礼拜。覆钵丘顶立一组围成方形的石栏,这个部分成为“平头”,中间立一根杆刹,杆上叠置三层小圆伞盖,即三层“相轮”。覆钵式塔添加标题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描述说明。覆钵式塔基本都是由四部分组成,从下向上分别是:基座:采用须弥座式建造,即通常是方形或亚字形折线式束腰。基座上多有台阶,称为“金刚圈”,用以承托塔身。藏式喇嘛塔的基座很宽大,有的开辟为房间,用于存放物品或居住喇嘛。塔身:也成为塔肚子、覆钵、覆钵丘,形如倒扣的钵,因此得名。有的塔在塔身上开有佛龛,称为眼光门。塔脖子:又称为相轮,因叠成圆锥形的相轮最多有十三层,所以也叫“十三天”。塔脖子有的短粗,有的细长,一般都砌出奇数(七、九、十一、十三)条线条。塔刹:由伞盖和宝刹组成。伞盖位于十三天的上部,通常包括华盖和流苏。

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的建造,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高大多层的楼阁。从外形上可分为两类,即(标准)楼阁式和密檐楼阁式。标准楼阁每一层的高度较大,多为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腰檐为叠涩出檐或斗拱承托出檐,每一层必有真门可供眺望或出入。密檐楼阁实质上还是楼阁式塔,但外观上具有密檐的结构。具体表现为第一层塔身特别高,以上各层高度缩小,檐与檐之间距离很近,呈密叠状,多设假门和假窗,仅开少数真门,无平座栏杆。细部须弥座目录CONTENTS须弥座的作用01须弥座的类型02须弥座的作用

古代穴居到地面上产生的台基形成的一种形式

由佛教中安置菩萨佛像的基座逐渐发展形成的。

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符号。产生历史文化影响意义

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相结合,形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建筑等级制度的象征。须弥座的类型须弥座的类型勾栏须弥座龙头须弥座多层须弥座须弥座的类型须弥座的雕刻装饰,分为1)束腰雕刻2)上枋、束腰雕刻3)全雕按照雕刻的繁易程度。须弥座的基本装饰图案须弥座的类型梁思成在宋营造法式注释中参照实例画的须弥座的图示宋代的须弥座教清代的更为繁琐。在石窟,寺庙中依然可见最初的写实图案须弥座的类型须弥座的基本装饰图案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古代文人重用。古代文人对于莲花的解读从其生长环境和特性来解读。出淤泥而不染,托物寄兴。而佛教艺术中采用莲荷做装饰本来就有它的道理。佛教教导众生克制欲念,不为物质、世俗所诱惑,带修行脱离世间世俗苦海,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彼岸,而莲荷的生态特征及其包含的寓意。正与这种教义相似,也正符合佛教展转生生,造化不息的人生哲理。于是莲荷的形象在佛教艺术中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须弥座的类型须弥座的基本装饰图案

花瓣仰着凸面朝下变成凸面朝上伏着。

一个花瓣单元变成两个花瓣联合。

柱基上常用莲瓣加上一些小装饰显得更加华丽。须弥座的类型花瓣上面又多了小的装饰、周围还有隆起的边,这种莲花装饰图案的发展已和写实的图案相差甚远须弥座的装饰图案

金刚柱子在须弥座束腰部分的四周角上,四个角采用花柱式的雕塑。这种须弥座大多数出现在清代。须弥座的类型须弥座的装饰图案壶“不能读茶壶的“壶”在这里读“捆”,在须弥座束腰部多有这种凹装饰的形式。现在我们看到须弥座的壶门里设计的纹饰大多是:佛像、佛八宝和其它人物的装饰。装饰佛教建筑装饰的图案元素佛教建筑装饰的结构元素佛教建筑装饰的材料特性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纹样构件材料纹样元素莲花纹卷草纹祥云纹忍冬纹宝相花纹卐字纹莲花纹:佛教中莲花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成为佛教的代表图案卷草纹:多取荷花、兰花、牡丹等元素,呈S型波状曲线排列,寓意延年益寿、富贵发达。祥云纹:表述了极乐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表达了信众对于佛教的崇拜与追求。添加标题忍冬纹:凌冬不凋,佛教装饰中取其益寿的涵义宝相花纹:象征佛法之纯净无染,用于佛教装饰,启迪德为宝、善为仙,更时时点化信众。卐字纹:寓意万德庄严,功德圆满。构件元素斗拱飞天金翅鸟长明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