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初,网络上流行这样一段文字:敢问医者何往?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简单的两问两答中,展现了医者什么样的情感?【提示】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红烛闻一多听读课文,整体感知:闻一多在美国的经历:科罗拉多大学一个学生自办刊物上登了一首诗,是一个美国学生写的。诗中说中国人的面孔活像狮身人面像,整天板着脸,面无表情,不知心里想的是什么。闻一多在美国的经历:科罗拉多大学毕业生行毕业礼时,是一男一女成对走向讲台领取文凭。那一年,中国毕业生有6个人,美国女生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中国男生成双成对地排在一起,于是校方就安排这6个中国学生排成3对站在队列前端。闻一多不喜欢美国闻一多不愿意在美国长待,还有其他原因,他给他弟弟写信说:“处处看到些留学生们总看不进眼,他们的思想实浅陋得可笑……我自来美后,见我国留学生不谙国学,盲从欧西,致有怨造物与父母不生之为欧美人者,至其求学,每止于学校教育,离校则不能进步咫尺,以此虽赚得留学生头衔而实为废人。”按清华公派留学生的规定,公费是5年,可闻一多在美国只待了3年。1925年5月,闻一多告别了美国,以后再没有去过。写作背景:《红烛》的同题诗集在国内出版时,闻一多尚寄居美国。1922年,闻一多前往美国留学,见识了异域的发达,感受到西方人对自己的轻蔑,1925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诗集《红烛》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诗集《红烛》,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歌以浓烈的色彩、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1.红烛是什么?红色的蜡烛,多在喜庆场合燃烧。2.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有什么特

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3.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第一节,诗人高度赞扬红烛颜色的“红”第二节,诗人问红烛为何要烧蜡成灰才放出光芒第三节,肯定光需要“烧”出来的自然方法第四节,鼓励红烛燃烧,以拯救世人的灵魂第五节,由红烛的发光过渡到红烛的流泪第六节,诗人发现红烛是因为残风侵蚀光芒,烧的不稳才急得流泪3.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第七节,赞美红烛流泪以带给人间慰藉和快乐的美德第八节,概括红烛创造光明与灰心流泪的因果关系第九节,重申红烛精神:莫问收获,但问耕耘4.通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烛的?主体部分的8节是围绕红烛展开的观察、联想与抒情,可分为三个角度:第1节为第一个角度“红”,诗人从红烛的外在颜色开始咏叹,将其红色比喻成诗人心的赤诚。第2至4节为第二个角度“烧”,鼓励红烛要为警醒世人、解放社会而不断燃烧。4.通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烛的?第5至8节为第三个角度“泪”由其不停地留下蜡油而猜测红烛会因此获得慰藉和快乐,表现了红烛的乐于牺牲、甘于奉献。这种人生境界较之前一部分有了更高的升华。第9节引语出自曾国藩的座右铭,表现了一心奉献的精神,这是诗人思考和联想的终点。5.“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明确: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6.如果将《红烛》浓缩为三个问题,则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其答案又分别是什么?三个问题:为什么是“红”的烛?为什么要烧蜡成灰才放出光?为什么要流泪?答案分别是:牺牲与奉献的本心。“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是蜡烛生命存在的价值所在。为不能更好地奉献与牺牲而流泪,为培育出慰藉的花儿而流泪。7.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不误,不误”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包含着诗人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敬仰。8.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明确: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9.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明确: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10.鉴赏“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主旨探析:《红烛》是诗人内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