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_第1页
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_第2页
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_第3页
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_第4页
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第二节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一、现代儿童观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它涉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与价值、儿童的权利和地位、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对幼儿教育有深刻的影响,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儿童观的发展水平对幼儿教育实践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不可能产生优质的幼儿教育。(一)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人格每个儿童都有固有的生命权,并不为成人或家庭私有,更不能被其随意处置。儿童自出生起就有获得姓名、国籍的权利,以及尽可能知道谁是其父母并应得到其父母或其他养护人的照料的权利。儿童与成人同样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享有思想、信仰和宗教的权利。每个儿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教育机会均等,儿童的这些权益都要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尊重与保护。(二)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幼儿发展的各种而女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完整儿童是指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儿童,其发展是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和人格的整体性的发展。成人及社会应承认儿童所具有的各种发展需要,并尽可能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不仅保证其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要给他们提供充分参加文化、艺术、娱乐和休息活动的机会,使其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要避免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 (三)每个儿童发展上都有其个性特点儿童发展中共性与个性共存,儿童个性发展,有些特征与共性一致,有些特征在发展速度上会超前或滞后于共性;此外每个儿童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龄儿童中,没有完全一样的儿童,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的发展,是创造性的前提。(四)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理学、生化学、脑神经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使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研究发现,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通过对本世纪前半期多种儿童智力发展的纵向追踪材料和系统测验的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条智力发展曲线。假定17岁时智力发展的水平为100,那么4岁前已经发展到50,到8岁时发展到80,剩下的20是8-17岁发展的。实验研究还发现,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的敏感期。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儿童的巨大潜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改变了长期以来忽视儿童,认为儿童“无知无能”的传统观念。“儿童至上”的新观念就是建立在对儿童特质和潜能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儿童早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其身心发展的不可逆性,要求对儿童应该是绝对优先。虽然“总会有一些比儿童的事情更紧急,但却永远不会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它更重要。”(五)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传统的儿童观把儿童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认为儿童的发展要么由先天遗传素质决定,要么由后天的环境决定,完全忽视了儿童作为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积极的观点看待儿童在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作用的。每个儿童年都是独立的生命实体,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他们总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加以选择,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具有创造力。客观环境在影响儿童发展的同时,儿童自身的发展也总是在改变外界的事物,如儿童在游戏中总是通过自己的动作改变玩具的状态;儿童自身气质的特点和行为方式也在影响周围人的心理和态度。有的研究表明,婴儿的微笑引起成人的微笑的可能性是46〜88%,所以爱笑的婴儿更可能引起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儿童自身的行为特征会引起父母对他们的不同态度父母不同的态度又会对儿童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看来,儿童的发展并不是某一因素单独起作用的结果,而是生物的、社会性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儿童是外部世界的探索者,是活动的主体。只有让儿童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力,才能使儿童得到真正的发展。(六)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都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二次大战以后,随着女权运动的高涨,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女孩同男孩一样享有人的一切权益,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每一个儿童都享有该公约所载的一切权利,不因儿童的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见解等而有任何差别。尽管如此妇女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要真正地实现妇女地位的提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努力。但人们已经认识到,提高妇女地位并使她们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培训等,是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二、发展观(一)幼儿的发展是其个体因素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1.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前者主要指遗传素质。后者指出生以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的身心两方面的特征。遗传素质是影响人发展的既定的、潜在的因素,亦即它是难以改变的个体发展的某种可能性,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遗传素质决定着人发展的某些方面,如人的形态特征、外貌、身高、肤色等;人的神经系统类型、某些气质特征以及低级生理、心理机能等受遗传的影响也是比较强的;遗传因素还控制着人体各器官系统成熟的时间表,规定着身体发展的基本路线,并影响心理发展的路线。但从人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随着潜在因素逐步地变成现实,或“潜在”错过了变成现实的时机,随着其它因素对发展的影响逐步增多增强,遗传素质的作用是呈减弱趋势的。否认遗传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错误的,遗传素质的差异可能带来幼儿发展上的差异,比如幼儿神经系统的类型差异,可能表现为幼儿的兴奋、抑制能力及反应的灵活程度上的差异,个体成熟的差异也会反映在身心各方面。但是无限夸大遗传这种差异也是错误的,一般来说,正常幼儿遗传素质的差异并不是很大的,对于幼儿的发展也不起决定作用。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幼儿的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尽管都有属于幼儿个体因素,但两者的性质上是不同的。后天因素是幼儿作为发展的主体,带着自身的全部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又是后一阶段又发展的基础。与遗传素质相比,后天因素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它是教育应特别关注的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它包括幼儿所在的环境中的一切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幼儿生活于其中的总体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可分为:作为幼儿生存、发展背景的大环境和幼儿关系密切、直接、影响极大的小环境,即幼儿的家庭、幼儿园和所在的社区。环境因素,特别是来自家庭、幼儿园的影响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影响表现在:它决定了幼儿遗传素质是否能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并能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现实;在“成熟”面前,它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影响和促进“成熟”;遗传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渗透在儿童的后天因素中,为儿童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制约着后天因素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环境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从纵向来看环境因素在人生初期的影响比以后各阶段大,这正是强调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原因之一;从横向来看,对个体发展各方面影响力大小是不相同的,就是说不同方面的发展对环境的质和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有的研究所表明的,儿童某些方面的发展哪怕在贫乏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实现;如身体的长高、发音器官发展等。而有的方面的发展却要求极为丰富良好的环境条件否则就不可能发展,如绝对音感、外国语音韵等。因此,教育应瞄准自己的用武之地大显身手,而不必再盲目地在无足轻重之处去浪费资源。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的关系:作为影响幼儿发展的两大因素,两者作用不同,但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两者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幼儿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相互地渗透和转化。2.幼儿的发展是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的发展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幼儿自身为主体的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互动的过程。从外界的教育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其间存在一个心理学家称之为“刺激的自我化”过程,即幼儿按照自身的内部法则对来自外界的教育影响进行认识、过滤、选择、加工的过程。这是一个在幼儿的内部结构中完成的转化过程。幼儿积极主动地作用、反映和理解客观现实,通过对客观现实的主动建构和非简单的复制,使自己的内部结构发生质变,从而实现个体的发展。因此,注意到以下几点是必要的:(1)教育不等于发展。那种认为“只要进行了教育,幼儿就一定得到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固定的必然联系的观点,显然是不符合业已揭示的儿童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事实。幼儿园所实施的教育,如果无视幼儿的主体性,不考虑幼儿的内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可能凑效。(2)教育能够影响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决定着外部教育影响的程度和效果的幼儿内部结构,不是一个单纯地源于个体内部与外界无关、不可捉摸的“黑盒子”,而是内外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与幼儿个体素质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并在其影响下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结构。藉助“内化”的机制,外界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幼儿内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作为既成的发展结果加入到对后来外部影响的选择、处理中去,从而使幼儿的这一内部过程成为外部教育影响可能间接地、部分地控制的过程。因此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途径是:“依据关于发展的知识,巧妙地唤起自我运动,有意识地引导发展的过程。”,“教育者越是深刻地认识这些儿童的生活的发展现象之实际性质,越能巧妙地把这种认识应用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之中,教育的可能性就越大。”(《现代教学论发展》:科斯鸠克,1956)。另外,由于幼儿阶段个体发展对环境因素的依附趋向较大,幼儿阶段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很低,个体对自身的发展尚不可能进行自觉、有意识的控制,这种巨大的可塑性使幼儿期的教育比以后任何阶段更能发挥强有力的影响。依据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是能够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发展过程的。(3)幼儿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每个幼儿由于个体因素的差异,主要是后天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会使其认识方式、个性、行为方式等互不相同,即反映外部世界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行为也带上主体个人的特征,从而不同的幼儿(或同一个幼儿所在不同时期)对相同环境的认识、选择、作用方式、反应方式等也会各不相同。即是说,每个幼儿眼中的世界都是带着个人色彩的独特的世界,每个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环境的“个性化涵义”。正因为此,相同环境中幼儿个体的发展应是千姿百态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是与幼儿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 (二)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 1.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它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从认知发生学的观点来看,如皮亚杰在其著作《发生认识论》中所指出的,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出生婴儿分不清主体和客体,只有自发的动作。偶然一次他的动作对物体发生了影响(如手无意识地碰到悬挂的铃铛,铃铛响了)他才开始发现自己的存在。 若干次这样的活动经验,婴儿就逐步发展了自己的自我意识,逐步把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尔后,借助这种主客体之间、以一种混沌的未分化的状态为开端的、连续不断的构造活动,儿童就越来越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另外,从活动自身的特点来分析,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活动主体和作为活动客体的对象,包括活动的工具。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对象性等重要特征。因此,它能够将存在于内部的儿童的个体因素和存在于外部的环境因素连接起来,这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必要前提。当幼儿进行活动时,他作为活动的主体,凭借着自身现有的条件,主动地作用于活动的对象(如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人或物),同时对来自客体的信息有选择地接受和反映,建构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体系。 与此同时,客体以自身具备的性质、特征,社会的、阶级的属性等向主体投射信息、发出刺激,或者制约主体的活动,从而影响主体的心理反映,从而影响主体的发展。这样,活动就成了幼儿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联接的桥梁。两大因素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相互作用,使幼儿发展成为现实。因此可以说,没有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2.幼儿的活动幼儿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种。内部活动是指不可见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外部活动是可见的幼儿的实践活动。无论哪种活动都具备共同的特征: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内部和外部的活动实际上是不可分割、交融在一起进行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渗透在其外部实践活动中,外部实践活动既受其生理、心理活动的支配和影响,又是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内部外部活动是并存的且可相互转化的。 (1)幼儿的生理活动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的生理活动是满足其机体的发展需要以适应外界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活动。生理活动与其它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活动过程一般不会被活动主体意识到,尽管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外界能看到的仅是活动结果一一身体的成长变化。生理活动是人不可推卸的“内部工作”,这是一种与外部工作完全不同的工作。人可以通过利用工具和他人的劳动来免除自己的“外部工作”,而这一“内部工作”却是生命本身强加给人的,必须由每个人自己完成,不能由任何人替代。幼儿的生命活动除上述一般特点之外,还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特殊性,那就是:十分柔弱稚嫩的机体担负着异常艰巨的生长发育“任务”。幼儿从外部环境获得机体生长的一切必要条件,然后由自己来完成这项不可逃避的、困难的“内部工作”。蒙台梭利称之为“儿童的工作”。她说,当儿童休息时,他只是停止了他的“外部工作”,实际上儿童并没有休息,而是在从事神秘的“自我形成”的内部工作,从事人的造就这一伟大工作。当幼儿进行这一艰巨的生理工作时,作为家长、教师的成人,如果看不到他们正在进行的内部工作,不能给他们以科学、合理的支持的话,是何等的失职!由此不难理解,“保教合一”为什么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 (2)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的心理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需要,与外界积极的进行相互作用的需要的内部活动。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幼儿在反映外部世界的同时构建着自己的内部世界,将外部的、物质的对象转化为内部的表象和初级的概念,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以及言语等等。幼儿的心理活动与其生理活动的相同之处是,它也是必须由幼儿自己进行的、极其艰巨的“儿童的工作”。作为自己心理活动的主体,幼儿在作用于环境的同时,他们必须自己去观察、理解、记忆、思考、作出判断,靠艰苦的练习和长时间的经验学习语言,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适应任务!蒙台梭利曾以生动的比喻唤起成人重视幼儿面临的困难。她说当一个移民新到一个国家,不了解该国的环境,不了解它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秩序,又全然不懂该国的语言时,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多么大的适应工作!但这是他必须自己去完成的。再看看幼儿的情况,这个来到新世界的移民,是如此弱小,但却必须在其机体和心理都没有充分发育之前,在一个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要使自己适应如此复杂的世界,他会怎么样呢?显然今天的幼儿园教育也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幼儿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不同之处是:它带着鲜明的个体特征,特别是作为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认识活动,幼儿处理外部信息的方式、思维习惯、速度等等都表现出个体差异。幼儿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由于其前运算的行动特性,使这一内部活动有可见的外显行为。如幼儿处理数理信息时常伴有手的动作或出声言语等。以上两种幼儿内部活动不是彼此分离而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在幼儿内部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生理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如残疾、疾病常常带来幼儿心理问题就是很好的例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良好的性格、情绪极有利于促进身体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只有身心两方面的活动都处于正常状态,幼儿才能积极从事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的发展。 (3)幼儿的实践活动幼儿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按照活动对象的特征,可以将幼儿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实际物体为对象的实物操作活动;二是以人为对象的人际交往活动。两类活动各具不同的发展价值。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在游戏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进行。 ①实物操作活动这类活动是幼儿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识的动作,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如建筑游戏、玩沙、玩水、手工制作等都属于这类活动。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A.幼儿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