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要点_第1页
《心理学》复习要点_第2页
《心理学》复习要点_第3页
《心理学》复习要点_第4页
《心理学》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3.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实验室的诞生。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4.心理现象分类: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过程的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现象(共性)个性心理(个性)5.心理学流派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1.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2.用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1.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2.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需要与环境之间的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1.《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2.心理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革命”3.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1.强调心理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2.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1.提出潜意识。2.人格结构的三层次:超我、自我、本我。3.主张性欲论。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奈塞尔皮亚杰1.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2.心理学发展史“第二次革命”。3.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1.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次革命”。2.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策动心理学麦独孤1.强调行为的目的性,也称“目的心理学”。2.本能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6.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类型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与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由反射组成。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接受刺激并作相应反应的过程。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可分三类:食物发射、探究反射、性发射。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例如,望梅止渴。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人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神经活动主要只大脑皮层的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知之深爱之切,有所知才能有所感。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如,萨特说“人生来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第二章认识过程第一节:注意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4.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2)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3)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5.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同一时间内,清楚地知觉出对象的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3)注意的分配,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4)注意的转移,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第二节感觉一、感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3.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4.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5.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三、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暗适应:(亮—暗)。明适应:(暗--亮)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一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月明星稀、鹤立鸡群。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一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如:先苦后甜。3.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受器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使感觉发生变化。4.联觉:一个刺激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看到红色就会感到热烈、看到蓝色就会感到清凉。5.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6.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第三节知觉1.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2.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2)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时光飞速—人对长时间估计变短,对短时间估计偏长。(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似动现象。(4)错觉:对事物的歪曲知觉。3.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选择性:对客观事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和强度律的规律。(2)知觉理解性: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说明。(3)知觉整体性:把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4)知觉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5.观察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6.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第四节记忆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2.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3.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者回忆过程。4.识记的分类:瞬时记忆是人类记忆加工的第一个阶段。编码方式:图像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程环节。编码方式:(声像编码)长时记忆:容量无限。编码方式:意义编码(语义编码、表象编码)5.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6.遗忘: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或再认的过程。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进程不均衡,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8.遗忘的原因学说代表人物基本观点衰退说巴甫洛夫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的结果。干扰说詹金斯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1.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2.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压抑(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提取失败说遗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游览过“万里长城游览过“万里长城”形象记忆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逻辑记忆内容主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情绪记忆内容主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情绪记忆做广播操做广播操运动记忆1秒钟以内1秒钟以内瞬时记忆保持时间记忆分类容量7±保持时间记忆分类容量7±2组块1分钟以内短时记忆1分钟以上1分钟以上长时记忆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陈述性记忆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陈述性记忆打篮球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打篮球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内容性质内隐记忆意识类型内隐记忆意识类型外显记忆外显记忆第五节想象1.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2.想象的种类:(1)按照有无目的性: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如:“白日梦”。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如,在居家装修前,对房间进行的想象。(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语言和图表示意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想象。如,阅读小说《白鹿原》时头脑里出现白嘉轩和鹿子霖的形象。创造想象:在头脑海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如,鲁迅阿Q塑造的形象。(3)根据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积极的幻想就是理想。消极的幻想就是空想。3.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新颖性、深刻性。4.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替代和调节功能。第六节言语对话言语:情境性、简略性、直接性、反应性对话言语:情境性、简略性、直接性、反应性口头言语口头言语外部言语外部言语言语内部言语:隐蔽性、简略性书面言语:正式性、开展性、计划性独白言语:独自性、开展性、针对性第七节思维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1.间接性:不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借助知识经验。如:天气预报、医生号脉2.概括性:抽取本质特征和规律。(通过现象看本质)如:看到“月晕而风”3.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觉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具体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进行。(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分析思维:分析--结论。如: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医生会诊。直觉思维:未经分析—结论。如:医生通过病人描述诊断病情。(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朝一个方向,导出单一答案。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找出一种最佳解题方法。发散思维:朝多个方向,形成多种答案。如:一题多解。老师提出“砖头可以当作什么来用”。(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再造思维:按惯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练习题。创造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教学改革。(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来分析问题。理论思维:以科学原理、定理、定律等为依据来分析问题。4.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整体---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如:将一棵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等。综合:各个部分、各个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如: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结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比较和分类比较: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确定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常讲“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分类: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理无理数。(3)抽象和概括抽象:把同类事物与现象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如:对人的认识,抽出人类共性的特征,即会说、能思维、难制造工具等,舍弃会能吃饭、能喝水等。概括:把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如:对人的认识。人的共有特征—古今中外所有人。(4)具体化和系统化具体化:用一般原理来解决问题。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系统化: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述,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后,又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挺好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之后,双可以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数的知识。5.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对具有这些属性的事物的概括反映的思维形式。合取概念: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如:“毛笔”这个概念必须同时具有两个属性,即“用毛制作的”和“写字的工具”。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形成的概念。如:“好孩子”概念可以结合各种属性,如“学习成绩好”、“诚实”、“乐于助人”,都可称为“好孩子”。关系概念: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如:高低、上下、大小等。(2)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直接判断:“灯是照明的工具”间接判断:昨晚下雨了,所以地上湿了。(3)推理: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则具体事物到一般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如:由铁、铜、铝能导电等,推理出“金属能导电”的结论。演绎推理:由一般规律到具体事物,即由一般到特殊。如: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类动物,所以虎是胎生的。6.思维品质: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第三章:情绪与意志一、情绪和情感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2.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1)心境:通常叫心情,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如:人逢喜事精神爽。(2)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冲突引起。如:范进中举。球场暴力。(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如:突遇地震火灾时的反应。“急中生智”3.情感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4.情绪的功能:适应、调控、信号和组织功能。二、意志1.意志: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2.意志的特征:(1)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2)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3.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等环节。动机冲突可以分为四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双趋冲突:都想要,只能择其一(更可行者)。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狗熊掰棒子双避冲突:都不想要,必须择其一(损失小者)。如,前遇大河,后有追兵。前有狼,后有虎。趋避冲突:一个目标,有利有弊,想要又不想要的矛盾。如,想吃糖又怕胖,想吃鱼又怕鱼刺。多重趋避冲突:两事皆各有利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如,春节回家时间、毕业报考公务员教师等4.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第四章:个性心理一、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二、需要1.需要是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奥尔德弗的三重需要理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三、能力: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分类:一般与特殊;模仿能力、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具有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4.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意志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思维力是核心。5.智力理论(1)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自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G因素、S因素(一般和特殊因素)。(3)吉尔福智力三维结构论:内容、操作和成果。(4)卡特尔:流体智力、晶体智力。(5)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元成份、操作成份和知识获得成份6.智力测验(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美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提出用智力年龄来表示智力水平,简称智力。(2)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美国推孟翻译和修订。当今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一。(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美国医学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提出“离差智商”。(4)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非文字智力测验。四、气质与性格1.气质是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俗称脾气、秉性、性情。2.气质的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3.气质理论体液说: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古希腊希波克拉特)体型说:体型决定气质。(德国克雷米奇尔)血型说:血型决定气质。(日本古川竹二)激素说:内分泌腺决定气质。(美国伯曼)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4.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5.气质无好坏,性格有优劣。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和最稳定因素。6.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7.人格特质说。代表人物: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共性和个性(首要、中心、次要)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型;谨慎性。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1.社会态度: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2.社会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2)价值表现功能。(3)认识或理解功能(2)自我防御功能。常见的有:升华、补偿、退行、转移、否认、移情等。3.刻板印象:把群体特征归属某个人。晕轮效应:一俊遮百丑。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总体印象。近因效应:新近获得影响原来获得。投射效应:自己的认识转移到其他人。4.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5.人际关系类型:(1)美国心理学家舒茨三维理论: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2)根据外部表现:外露型、伪装型、内涵型。(3)根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4)根据基础: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6.群体的分类:(1)根据构成原则: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2)根据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松散群体、联合体。(3)根据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实属群体、参照群体。7.群体凝聚力的正能量:(1)形成成员间的人际吸引;(2)加强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3)提高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8.社会助长:他人在场可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反之就是社会干扰或社会抑制。9.社会惰性:一起完成工作时,个人努力比自己单独情况下,努力少。10.从众: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从众三种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和不从众。

《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不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2)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序列:首先是学生的学,其次是教师的教。2.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学习与教学的三过程:①学习过程。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4.裴期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5.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6.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7.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5.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6.廖世承: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63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师范院校开设课程。7.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赞科夫:最近发展区;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3.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4.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1)认知发展机制:图式(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同化和顺应、平衡。(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阶段特征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特点:靠感觉和动作来适应外部变化。客体永恒性前运算阶段(2-7岁)单向思维

,具有不可逆性

,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2.思维特点:①多维思维

②思维具有可逆性

③去自我中心

④可进行具体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1.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演绎来解决问题。2.思维特点:以命题形式进行,具有命题组合能力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苏联)首先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研究,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支架式教学: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第三节社会性发展与教育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奥地利)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发展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培养信任感。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培养自主性。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培养主动性。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培养勤奋感。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4.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第四节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一、认知方式差异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2.认知差异表现:(1)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2)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斯.卡根)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吉尔福德)二、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和性别差异上。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1.广义学习: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学习:就是人类的学习。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3.学生的学习的特点:(1)以学习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3)是为了全面发展。(4)是为未来实践做准备的。4.学习的分类主体根据内容我国学习的内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品德的学习加涅学习的结果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奥苏贝尔学习性质与形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阿瑟·雷伯学习的意识水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说实验基本观点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饿猫“问题箱”实验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学习的实质:形成一定的联结,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3.联结的形成: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4.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操作用论狗分泌唾液实验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迷箱实验(小白鼠)1.人和动物的行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2.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2.模仿动机三个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学说实验基本观点苛勒的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3.学习观:学习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提倡发现学习。学生具有三种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之间和睦相处的需要)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1.学习分类:从学习的方式上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分: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提出先行组织者技术。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2.学习过程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而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合作学习: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对话: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来进行学习。教师观: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和等。2.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3.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4.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主张废除教师的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第四章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2.学习动机种类:(1)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2)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3)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4)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按活动中作用大小分)3.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1)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2)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是一致的。5.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效果不仅与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有关,而且与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有关。“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呈倒U型曲线。6.学习动机的理论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人具有5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成败归因理论韦纳1.三个维度:三维度: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2.六个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自我效能感班杜拉1.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三种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3.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4.影响因素:成败的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7.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8.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二节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按概括水平及认识深度分)(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不同表述形式分)陈述性知识:是用语言直接陈述的知识,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程序性知识:借用方法间接推测的知识,说明“做什么”、“怎么做”。例:有一把扫帚,告诉你它是扫地用的,是陈述性知识,告诉你如何使用扫帚扫地的就是程序性知识。(3)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按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符号学习(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符号本身代表什么。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是指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例:鸟的本质特征:有羽毛,卵生。----掌握了“鸟是有羽毛的卵生动物”,就学会了鸟的概念。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例: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伟大而不朽的文学巨著。(4)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按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2.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3.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4.遗忘理论(——遗忘原因①痕迹衰退说(最古老亚里士多德、桑代克):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②干扰抑制说(占统治地位):前摄抑制、后摄抑制。③同化说(奥苏伯尔):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④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压抑理论)第三节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2.种类:(1)按性质:正迁移(促进作用);负迁移(相互干扰)。(2)按前后方向:顺向迁移(前-后);逆向迁移(后-先)(3)按象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同一概括水平之间影响);垂直迁移(不是同一水平之间的影响)(4)按方式分:一般迁移(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在解决问题时候都会按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态度。具体迁移(具体的,特殊的经验迁移到另一学习中)。如:在证明题中我们学到了可以反证,然后在其他的证明题中我们都会想是否也可以反证。(5)按迁移范围分:近迁移(迁移到相近的情景中);如把学英语的方法用在学法语上。远迁移:(迁移到不相似的情景中)。如学英语的方法用在学化学上。3.早期迁移理论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心理学的基础:“官能心理学”。训练可以改善人的某种心理能力,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训练某种心理能力。获得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相同因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两种学习之间有无共同因素。共同要素包括: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等。概括化理论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关系转化说苛勒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4.现代的迁移理论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布鲁纳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2.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迁移的产生式理论辛格莱安德森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情境式理论格林诺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5.影响迁移的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6.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第四节技能的形成1.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种类:①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②心智技能(能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3.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4.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阶段形成理论:(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5.安德森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6.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7.高原现象:练习到一定阶段,常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第五节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2.特征: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和程序性。3.意义:(1)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2)促进教师的教;(3)适应发展。4.学习策略的构成:学习策略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如图)5.认知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复述策略:为了记住某信息不断积极地重复的过程;精加工策略:为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有意义的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组织策略: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6.复述策略方法:①排除相互干扰;②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试图回忆;⑥画线。

精加工策略方法:(1)记忆术:①位置法;②首字母缩略词法;③关键词法;④谐音法。(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

组织策略方法: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7.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8.资源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的策略。

9.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效能性原则。10.学习策略训练三种要素:(1)策略及巩固练习;(2)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的使用;(3)了解策略的价值及适用的范围。11.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12.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1)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2)让学生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3)在教学中依据每种策略来选择恰当的事例以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13.程序化训练模式的基本步骤:(1)将某一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2)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步骤活动;(3)要求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达到自动化程度。14.完形训练模式的步骤:(1)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需要学生听课或阅读时填写一些支持性细节;(2)提供一个只有主题的提纲,要求填写所有的支持性细节;(3)提供一个只有支持性的细节,而要求填写主要的观点。15.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策略:(1)总结,即总结段落内容;(2)提问,即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3)析疑,即明确材料中的难点;(4)预测,即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2.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3.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4.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和启发法。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酝酿效应、一般性障碍。6.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5.创造性的基本特征: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创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7.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8.创造性的思维训练:(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9.头脑风暴:由奥斯本提出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就是通过学生集体讨论,激发学生思考,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七节态度与品德1.态度: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结构: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行为)成分。3.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4.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5.皮亚杰的品德发展三阶段论:(《儿童的道德判断》,对偶故事)(1)前道德阶段(0-3岁)。(2)他律道德阶段(3-7岁)。(3)自律道德阶段(7-12岁)。6.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7.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依从、认同、内化第五章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心理健康的标准:(1)情绪稳定、乐观;(2)正确的自我观;(3)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4)人际关系和谐;(5)人格完整;(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3.学校心理健康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针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2)个别咨询和辅导。(3)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3)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谈话法、咨询面谈、建立心理档案、角色扮演、班级和小组讨论。6.心理评估的方法:(1)心理测验。(2)评估性会谈(技术:①倾听、②鼓励、③询问、④反映、⑤澄清、⑥面质)(3)其他方法:观察法、自述法、调查法。7.心理辅导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个别对待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原则。8.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1)强化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方法。(2)系统脱敏法:南非精神病专家沃尔普创立。系统脱敏疗法的步骤:放松训练;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3)认知疗法。常采用的技术: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4)来访者中心疗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主要技术:①真诚交流的技术。②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③促进共情的技术。(5)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提出):错误的思维方式或非理性信念是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合理情绪疗法的实质原理,就是通过帮助求助者克服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来寻求心理问题的解决。这一理论被称为ABC理论。不合理信念的特征(韦斯勒):绝对化要求、过份概括化、糟糕至极。9.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1)参与性技术;(2)影响性技术;(3)非言语技术。参与性技术包含:(1)倾听的技术;(2)鼓励与重复;(3)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影响性技术包含:(1)指导技术;(2)面质技术;(3)自我开放。非言语技术有:(1)目光注视;(2)身体姿势;(3)声音特征。第六章教师心理1.教师角色: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2.教师角色形成的三个阶段:(1)角色认知。(2)角色认同。(3)角色信念。3.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对学生要充满信任与期待。4.教师成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